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铁血大军阀 > 铁血大军阀第13部分阅读

铁血大军阀第13部分阅读

    二愣子更加着急了,一旁羊乡长不冷不热地说道:“咱们乡下人,没念过洋书,只知道多少丈、多少尺。”

    张吉这才反应过来,这些乡民用的还是市制的度量衡,不是公制。于是张吉让人用长长的皮尺在地上量出了三百米,然后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就是这里了。”

    看到张吉已经定好了井位,二愣子招呼一声,几名打井小工一齐过来,抄起锹镐,开始挖土。等到 表面上的土挖完之后,他们就要架上辘轱,用吊篮吊到井下去作业,这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熟练的了。

    羊乡长虽然不喜欢张吉,但是刘县长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他吩咐人会乡公所准备饭菜,请刘县长一行人去乡公所吃午饭。

    “刘县长,这日头毒,你不必在这里幸苦守着了,能不能出水,到时候让下面的人去给您报个信就行了。今天您也辛苦了,要不先回乡公所里去歇歇吧。”

    刘贤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点了点头,对张吉说道:“小张啊,咱们先去歇歇吧。”

    张吉倒也不是不懂人情,他笑着说道:“多谢刘县长、羊乡长关爱,那我就不客气了。”

    这时,孙道士冷冷道:“既然诸位不信贫道,贫道就此别过。”

    张吉喊道:“不许走。我要当着乡亲们的面儿,戳穿这个江湖骗子的把戏。”

    刘县长在一旁劝道:“小张,得饶人处且饶人。咱们的第一要事是打井救灾。只要你打出水来,乡民自然信你不信他。”

    张吉想了想,绝对有理,便不再坚持。

    羊乡长则偷偷派人去安抚这个道士,他可不敢完全相信这个城里来的毛头小子。万一这个张吉打不出水来,还得靠孙道士帮忙。

    见县里来的老爷要去乡公所,围观的乡民也各自散去了。刘贤和张吉一行人就跟着羊乡长沿着山路往前亭子乡的乡公所走去。

    走不出多远,就看到一个破败的农家小院,四周用长短不一的树枝夹成的半人高的篱笆围着。院子里是土坯房,土坯墙因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里面麦秆象骨折之后的断骨一样一根根戳着。

    这个院子很小,但是很平整干净,中间是两间木房,墙角边堆了一小堆柴火和几块板子,旁边放了两根长条木凳。

    张吉眼尖,忽然看到院子门外扔着几件崭新的小孩衣裤,依稀和方才见到要被作为祭品的两个孩子身上穿着的一样。

    “羊乡长,请问这是谁家?”张吉问道

    羊乡长答道:“是姚寡妇家。”

    “就是你们要把她两个孩子做祭品的那个女人?”张吉追问

    羊乡长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只能含糊地“嗯”了一声。

    张吉望向刘贤,说道:“刘县长,这女人是旱灾和迷信的双重受害者。我想我们既然是来救灾和破除迷信的,是不是也该表示一下。”

    刘贤也说好,于是羊乡长便领着张吉和刘贤进了院子。

    “姚氏~姚氏~”羊乡长喊了几声

    “我跟你们拼了!”话音未落,就见那个姚氏从门帘后冲了出来,手里挥舞着一把镰刀,她头发散乱,双眼通红,歇斯底里地嘶嚎:“你们谁干动我娃,我~我和他同归于尽。”

    “娘咧!”羊乡长赶紧抱头就逃。

    姚氏情绪激动之下,居然朝着张吉和刘县长扑了过来

    说时迟那时快,陪同张吉一起下乡的党卫军排长韩越一个箭步上前,一手抓住姚氏握镰刀的手,一手向姚氏腰间一探,随即一用力,就把姚氏掀翻在地。

    “不要打我娘~!”这时候,屋里又冲出来两个小孩,女孩子扑倒姚氏身上护住姚氏,男孩子则毫不畏惧地挥起小拳头,朝韩越身上打来。

    “反了反了~!”羊乡长怒喝道:“快把这个疯婆子绑了。”

    “且慢!”回过神来的张吉连忙喝止,“她不过是护犊心切罢了。”

    县长刘贤也上前,对还被韩越死死压住的姚氏说道:“姚氏,你别怕,我是县长刘贤,没人会伤害你的孩子。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你放松一点~~”

    被韩越这么一甩,姚氏似乎也清醒过来。韩越在确定她不会再威胁到他人的时候,将姚氏松开。

    “县长大人赎罪。”姚氏连忙给刘贤磕头

    “请起请起。”刘贤连忙扶起姚氏,“是我这个县长不称职,我应该给你磕头才是。”

    一旁羊乡长心中暗自嘀咕,“好人都让你们做了~”

    羊乡长清了清嗓子,对姚氏说道:“姚氏,你就让县长大人在院子里站着?”

    “是,是。”姚氏赶紧请刘贤等人进屋

    张吉和刘贤走进屋里四周观看,这是一个很小的套间,里外两间,外面一间进门左手边是一个大水缸,紧挨着一个简陋的灶台,两口黑锅一大一小,用木锅盖盖着。旁边是一个大桌子,说桌子都玄乎了,其实就是两块木板几根木根钉成的架子。上面摆着一个菜板,几个碗筷整齐地叠放旁边。

    灶台下堆了些柴火。房间中央放了一张低矮的小饭桌,一盏油灯摆在正中,黄豆大小的火苗发出了昏暗柔和的光亮。里面靠墙是一张床,薄薄的被子上打满了补丁。通往里间的房门关着的,上面挂了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门帘。

    所有的印象都总结到一个字——穷。

    姚氏熟练地生好火,从水缸里摇了一瓢水倒进锅里,用锅盖盖好,端了一个小瓷盆放在案板上,拿起旁边的小半袋米,从里面舀了一瓢,想了想,又倒回一小半,将剩下的倒进盆里,然后从另一个小袋子里舀出半瓢粗糠,准备倒进盆里,又想了一下,仿佛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那半瓢粗糠米倒回袋子,重新从那米袋子里舀了半瓢米倒进盆子里。

    她儿子问道:“娘,怎么今天不吃米糠了?”

    姚氏十分尴尬,训斥道:“县长大人来咱们家做客,当然要吃白米饭。”

    张吉一听,眼泪都要下来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啊,连吃白米饭都象是做一个重大决定一样。

    刘贤虽然是本县县长,但是平时里也难得下乡,觉得本县境内,自己治理之下居然还有穷苦如此的人家,也是心里有愧。

    刘贤说道:“姚氏啊,你不用忙了,我们就是路过进来坐坐,马上就要走。”

    张吉则把身上的口袋摸了一个遍,把几张华商票攥在手里,又问身后的几个同学,“你们带钱没有?”几个路矿学堂的学生也拿出几张华商票递给张吉。

    张吉把钱递给姚氏,“姚氏,给娃娃们买吃的,买衣服穿。我向你们保重,用不了几年,你们天天顿顿都能吃白米饭。”

    “……”姚氏没敢伸手接

    一旁羊乡长说道:“姚氏,你有福气了。这是城里来的张先生,这可是华商票,一块钱能抵两三块银元。”

    姚氏正要伸手去接,忽然外面有人大叫,“出水啦~出水啦!”

    张吉闻言大喜,赶紧把钱往姚氏手里一塞,喊道:“快,看看去!”克里斯丁塞缪是德国移民的后代,骨子里有德国人的严谨又有美国人的随意。

    斯特朗见到李默涵,就用手肘捅了捅塞缪,“克里斯丁,我们的金主来了。”

    塞缪把图纸往腋下一夹,整了整衣服,就笑着朝李默涵走来。“哦,亲爱的李将军,你好,我是克里斯丁塞缪,你的工程师。”

    李默涵也是带着灿烂地笑,伸手和塞缪握手。“你好,我是李默涵。”

    “李将军,克里斯丁塞缪不会让你失望的。”克里斯丁塞缪是斯特朗推荐的,斯特朗说道:“招商的计划书已经发往美国了,相信用不了几天,摩根、洛克菲勒那些大财团的董事面前就会看到这些计划书了。”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每一个军阀背后都有一个为他撑腰的帝国主义。作为一个合格的军阀,李默涵也不能例外,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两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赢家——美帝国主义当自己的靠山。所以,商丘工业园的招商引资计划书直接通过昌盛洋行发往美国,而没有发往欧洲。

    这是李默涵作为穿越者的先天性优势,而在斯特朗和塞缪看来,是因为李默涵曾经在美国学习和生活过,呼吸过文明国家的空气。这个军阀和其他粗鄙的中国军阀不一样,他们大多只知道购买军火。少数有些见识的,也就是买些机器办一个兵工厂而已。象李默涵这样要建造一整个工业园,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军阀实在是凤毛麟角。

    更加让塞缪高兴的是,这位志向远大的年轻将军既多金又慷慨,比如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这些昂贵笨重的工程机械,直接要求从美国本土运来。操作这些机器的工人,也直接从美国运来。所有的花费都有李默涵一力承担。

    “这里将来会是中国的鲁尔。”李默涵双手叉腰

    塞缪瞪大了眼睛,说道:“鲁尔工业区?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工业区,首先就是要做好工业规划,根据塞缪手里掌握的资料,这个工业园以煤化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制造业为主,工业园地下有丰富的煤碳资源。整个工业区除了按片分布煤化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制造业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居民区的安置,尤其是工业区内绿地规划。

    煤化工业、冶金工业都是耗水量较高的工业,从地图上看,工业园里的上游河流可以修建一个库容千万立方左右的水库,虽然下游并不处在工业区整体规划之内,但是根据资料上提到的这条河的流量,塞缪的个人见意是也应该修建一个大型水库,在保证未来工业区用水的同时,水库可以建立发电站为工业区提供部分电力,当然这个装机容量还需要专业人员考察后得出。

    塞缪侃侃而谈,工业园从规划的角度来说,也像一个综合体,它由很多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所组成。即然是工业园那么第一个自然就是工厂,以工厂为单位,包括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是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厂房用地面积约占总用地的26%~50%。而像煤化、冶金、机械这类重工业他的占地面积一般较大,估计会占到整个工业的40左右。再一个就是仓库,包括原料、设备、成品、半成品仓库。有的属于工厂,有的届专门的仓储单位或有关工业的上级机构。

    还有工业园的动力及市政设施,如氧气厂、电站、空压站、油库、水厂、污水处理厂及各种工程管线等,这些设施应统一修建,共同使用,再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园必须要有维修与辅助企业,如机修、工具车间等,可联合修建形成专业厂,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税 收和就业。此类重工业园他的三废排放量惊人,所以还需要规划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利用工业“三废”解决生产需要、边角余料以及为大厂配套加工的工业,既解解决生产需要,又有利于各种劳动的安排。

    还有最为重要的工业的运输设施,像这类联合重工业园对物资的输入和输出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显然一般公路是无法满足的,要联合修建铁路专用线、公路、航运码头、连续运输的管道、索道等,可显著节约投资,加快建设速度。还有厂区公共服冬设施,包括办公室、医院、食堂、浴室、幼托机构,学校、车库、停车场等。当企业规模小时,更要求工业园内联合修建公共设施,还要有科学实验中心,包括设计院、研究所、实验室、大专院校、技校等。

    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园中科研机构的设置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些科研机构可布置在厂前区中,亦可布置在居住区或工业园之内。当然还需要根据工业生产特点确定卫生防护带所需宽度。这些只是笼统的硬件设施,如果要拿出具体方案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细说的话,还需要按工业门类对其在工业区内占地进行分类,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在工业布置中可按工业性质分成机械工业用地、化工工业用地等等。

    这些工业占地布局又是根据其污染程度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来决定。隔离工业指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这类工业的废水、废气或废渣污染严重,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

    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某些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这类工业有废水、废气等污染,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一般工业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像这种你重工业区主要是前三种工业门类,再加上还需要考虑生活区,所以必须要这个工业布局分布绝对是重中之重。

    塞缪的个人意见是最好的在重工业区和生活局之前除了建立绿化带之外,最好别外兴建一些像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之类对环境干扰轻、污染轻的工厂作为缓冲。

    塞缪耸了耸肩膀,说道:“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构想,这些工作的工作来很大,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坦率的说,我需要一整个设计师团队。”

    李默涵耸了耸肩膀,笑道:“那你就为我组织这样一支团队,我的要求是整个工业区的规划,就像你刚才说的那些全部包括下去,工业园要尽可能的增加绿化带以及公园的数量,最好有一个像中央公园那样的中心绿岛公园。当然还有就是必须要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像巴黎的那一种大型下水道。下水道顶距离地面要超过2米,就算遇到百年一遇的暴雨路面上也不能积水。”

    塞缪笑着伸出手,和李默涵握手,“一分钱一分货,您得到的东西一定物超所值的。”而我们比较熟悉的老一辈科学家,例如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等,几乎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因为国内没有培养和扶持优秀科学家的条件。

    根据后世网上某位高人的揭露,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在民国前期,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中国各所大学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极度不平衡——学习文法艺术的文科生独占鳌头,竟然达到了学生总数的90以上!

    在当年北京的那些大学里,第一是文科,第二是文科,第三还是文科!除了医学和外语之外,如果你还要想学一点实用的先进技术,就只能到国外去留学了。而且在学成之后,也很难归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留在海外谋生——旧中国的工业实在是太落后,海归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除非是自己办厂创业,否则简直是毫无用武之地。

    民国时代的旧中国,明明最缺的就是现代化工农业,最落后的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但却偏偏只培养了这么少的一点儿理科大学生,其中很多最优秀的人才还要移民出国,对一个好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有啥用啊!民国的工业要能发展得起来,那才是有鬼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大学里攻读工科、农科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讲这些课程的教授也很少。只有医科稍微强一点,但也好得有限。

    至于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大学,最初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亲近西方的中国本土政治精英。在民国年代,每年都有上千名甚至几千名大学生,从英美教会和民间教育机构在中国创办的大学毕业,然后进入政府或工商业领域就业,而他们的政治观点自然普遍倾向于亲美、亲英。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这些学校的课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学为主——前者用于渗透上层建筑,后者则向底层民众传播影响力——最多再办一些医科课程,却并不怎么愿意为中国培养出工业和科技人才,从而为自己本国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制造竞争对手。

    唯一的例外就只有德国,或许是因为德国人的心眼儿比较实,在割占了青岛之后,于1909年开办了一所当时亚洲第一的理工学院——德华大学。并且以德国式的严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1909年9月12日学校开学(开学典礼在10月25日补行),第一任校长为德国地质学家、海军部官员格奥尔格?凯贝尔( eiper),总稽察为学部员外郎蒋楷。1912年时该校有德国教师26人,多数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如数学教授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教授威廉?瓦格纳、物理学教授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也有6位既有中国科举考试功名,又有新式学堂学历的中国教师,包括中国文学及伦理学教授于濂芳等。学生来自全国和海外,1912年在校学生有340人,1914年达400余人。

    该校学制为二级高等教育建制,包括预科、本科及中文科。其中预科传授基础知识(包括德语、历史、地理、数学、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绘画课这些西方课程以及古籍、历史、地理、伦理和文学这些中国传统课程),学制6年,相当于正规中学。本科修学专门学科,学制4年到6年,最初设法政、工、医、农林四科,本科亦开设德文和中文课。另外亦有中文科,毕业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国子监以取得文学学衔。

    可惜这所学校仅仅办了5年时间,就随着日本在1914年攻占青岛,而从此灰飞烟灭了。

    想到这里,李默涵就开始动脑筋,如何把德华大学的人才统统弄到自己的华夏大学来。李默涵首先想到的是看看眼下自己手底下有没有德华大学的毕业生,一番筛查之后,果然找到了两个毕业于德华大学的学生。

    他们一个叫李随风,一个王大亮。李默涵立刻找到二人,要他们立刻回青岛呼朋引伴,最好把整个学校的教员和学生都忽悠来才是最好。

    李随风是湖北人,王大亮是安徽人,他们拍着胸脯说把学校里几个湖北、安徽老乡都拉到商丘来绝对没问题,但是其他人就只能尽力了。

    李默涵也不勉强,这事其实也勉强不来,于是李默涵给他们一人发了五百华商票的活动经费,让他们立刻出发。李随风和王大亮去到青岛之后,利用同学、同乡关系拼命拉拢自己的学长、学弟以及相熟的教员。对方见二人衣着光鲜,出手阔绰,也就动了心。二人陆陆续续为李默涵拉来了三十多个学生和教员,其中还包括两个德国教 员。

    李默涵对他们的表现很是满意,许诺在华夏大学里,已经给他们留了两个好位置。

    不久之后,在斯特朗和塞缪的努力下,李默涵订购的机器和建设工业园的专家团在青岛上岸了,然后通过胶济铁路转陇海铁路一路运到了商丘。此时是1914年的6月,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很快,在商丘工业园里拔地而起了第一家工厂。这家工厂不是兵工厂,而是一家机械厂。

    李默涵认为眼下最好的机器和最好的设备应该作为母机,去生产更多的设备更多的机器,去建立更多的工厂企业,而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