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有李营长坐镇,商丘县百姓有福啦。今天晚上,本县的士绅们在寒舍设宴,为营长接风洗尘,还请营长到时候赏光。”
“是啊是啊~”陈国志也在一旁附和
李默涵笑道:“家乡父老如此热情,我李某人一定到。还请王县长和陈少爷给商丘县百姓带个话,我李默涵不会做那鱼肉百姓的恶事,也请商丘县百姓要支持我李某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镇守使大人果然志向远大~!”王士骅竖起了大拇指王姜顿时感觉遇到了知音,不过光靠这一点还不至于让他立刻下定决心跳槽到那个影子都还没有的新银行去。
这顿酒一直喝到深夜才散去,众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李默涵也回到了镇守使公署,小妾喜鹊早早地就睡了。李默涵在后院门口犹豫了一下,终于是还是觉得不去吵醒他,自己回到书房去睡。
到了书房之后,李默涵却又睡不着了。他关上门窗,悄悄的拿出手机,看看里面除了金手指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过很遗憾,除了一套系统介绍纳粹德国的书籍之外,没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了。
李默涵有些自嘲地摇头,说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倒是提醒了李默涵自己,自己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幕僚班底。
李默涵现在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军阀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军阀,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幕僚团队。怎么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底呢?这是有例子可以参照的。近代军政首领的幕府,其共同特点是以“三缘”,即血缘、地缘、业缘结合起来的。
第一是血缘。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历史悠长,血缘关系是人际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在血缘宗族内部,族长对家族成员具有强制的权力,年幼者对年长者有忠孝服从的义务。血缘家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忠孝和服从的关系,决定了政治人物可以轻易地将血缘家族中的团结和对个人的忠诚带进政治领域。中国谚语云“上阵无过亲父子,打虎还须亲弟兄”。
唐太祖李渊起兵反隋,他的四个儿子就是他最得力的统兵大将。历代君主都实行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制度,从制度上强化了血缘关系在政治中的地位。民国军政首领在选择幕僚时,也同样要将血缘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这是毋庸多言的。
第二是地缘。一个军政首领如果将视野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上,那也是难以成就大事的。中国传统的血缘家族的特点就是相当固定地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地域范围内。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通婚圈一般不会超过20公里。在这个狭小的地域内,是不可能为军政首领提供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的。因此,军政首领在选择幕僚时就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血缘条件。
于是,地缘就成为仅次于血缘的一种重要关系。地缘关系有其相对性,邻近村落的人相对于较远村落的人,具有紧密的地缘关系,一个地区的人相对于另一个地区的人有紧密的地缘关系,同省的人相对于他省的人有紧密的地缘关系。长期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的人,其大致相近的语言、风俗习惯,使彼此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他们的情感容易沟通,有较强的乡土认同感。在中国的地缘关系中,省界观念可以说是最为强烈的一种关系。
第三是业缘。所谓业缘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师生、同学、同事、结拜兄弟等较为广泛的关系。这种业缘关系,虽有亲疏之分,但情感融洽、志趣相投的,也可以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甚至可以与血缘、地缘关系相提并论。
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就是一个不重视血缘与地缘,但重视业缘的幕主。冯的“五虎上将”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石敬亭、宋哲元,以及“小五虎将” 韩复榘、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石友三,或是清末冯玉祥在第二十镇的同事,或是民初冯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时的团长、营长。
蒋校长除了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外,也非常重视业缘关系。他是从黄埔军校练兵起家的,还兼任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各军事学校校长。凡是从上述学校毕业的都是蒋校长的学生,蒋就可以以师生关系笼络他们为他个人效忠。
此外,结拜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业缘。《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以及《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近现代军政首领都热衷于利用结拜来结成势力集团。
例如,奉系集团早期成员冯德麟、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等与张作霖都是结拜兄弟。蒋校长也同样热衷于此,他从走上江湖开始,就先后与陈其美、黄郛、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等数十人结为金兰,相互援引利用。应该指出,业缘的可靠性、凝聚力和向心力总的来说不如血缘和地缘。
如前所述,冯玉祥的幕府是完全依靠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冯玉祥的幕府垮得最彻底。1929年,韩复榘、石友三首先被蒋校长收买而背叛了冯玉祥。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幕府瓦解,烟消云散。相反,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阎锡山幕府却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蒋校长深知这一点,他重用黄埔学生,但更信任血缘亲戚和浙江同乡。黄埔一期的宋希濂后来总结道:“蒋校长用人的标准第一是亲戚,第二是同乡,第三是学生。而他真正给以军权的,主要还是亲戚和同乡。这样的总结显然是符合实际的。
作为穿越者的李默涵孤家寡人一个,血缘肯定利用不上了。那么就只能利用地缘和业缘。李默涵自称是萧县人,但是李默涵在河南发迹,手下不少人也都是河南人,因此在会宾楼的酒宴上,李默涵更是张口闭口“我们河南人”如何如何,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河南人了。于是,李默涵打算浑水摸鱼,以河南人自居,提拔一批乡党。
李默涵首先想到的是跟着自己鞍前马后的刘慕圣。
刘慕圣是个比较传统的读书人,相信“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理念。于是乎,刘慕圣一腔血气被激了出来。
他对李默涵说道:“如果少爷真的要选用贤能,不妨效法战国时的燕昭王,镇守使可知千金买骨的典故。”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李默涵是知道千金买骨这个典故的,便问道:“师爷谦虚自比郭隗,那么谁又是乐毅、邹衍、剧辛呢?”
刘慕圣答道:“现任徐海道尹的萧县段庆熙可以算一个,而且少爷其实是萧县人,与他到也算是乡党。”众人还在沉浸在兴奋中的时候,只见远处刘慕圣一面摇着折扇,一面领着一班人不急不慢地走了过来。
走近了,刘慕圣呼啦一甩折扇向李默涵合手行礼,“见过少爷。”
李默涵走上前去,“师爷来了啊。”然后又看了看后面那班人,老中青都有,年纪大些的打斗长衫马褂,年纪轻的大多西装或者中山装。“他们是?”
刘慕圣直起身子,又呼啦一下打开折扇,“这些都是看了少爷您的广告,慕名而来的各地才俊。”
“原来~!”李默涵笑着上前与他们一一握手,说道:“我就是李默涵,还请诸位不要吝惜自己的才智,与我一起携手,造福地方,造福百姓。”
人群里走出几个穿着日式学生装的年轻人,向李默涵鞠了一个躬,说道:“镇守使大人,我们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请镇守使委任我们官职吧。”
民国时的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少,同时又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胜利,对日本产生了一些盲目的想象和崇拜,以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多么好的学校。
当时的各地军校和讲武堂的教官都以外国教官为主,多为德国教官,还有法国、俄国、日本等国教官,中国教官极少,就算有也多半是留日的士官生。德国教官要实在的多,德国教官都是教小战术,讲的很精细。这些日本教官或者留日士官生教学方法不行,日本教官存心害中国人,都是单方面教,教法呆板,而日本人自己的训练另有方法。留日士官生则年少气盛,认为要学大的战略、战术。而对师以下的营团战术很不屑。实际上,中国军官现在最需要的是将师以下的战术学会,大的政略、战略、指挥容易,要紧的是战场准则。战场准则不确实,下面不能贯彻命令,指挥就成问题。
因此,李默涵对留日士官生没多大好感,更加不会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起。他看了看神色有些傲娇的留日士官生们,笑着问道:“既然几位是留日士官生,那么你们对日本的了解有多少?”
士官生答道:“很了解。”
李默涵莞尔,问道:“那你们知道日本为什么能在1895年和1905年打败满清和俄国吗?”
一个士官生答道:“宪政国家打败君主专制国家是必然的。”
“必然?”李默涵反问道:“必然在何处?”
几个士官生一时语塞。
李默涵哈哈大笑,说道:“算了,还是我来给你们讲讲这里面的来龙去满吧。”
刘慕圣一面暗笑几个士官生的不自量力,一面说道:“诸位,请到小礼堂坐一坐。”
听到李默涵的是日本的事情,众人来了兴致。日本的神奇而快速的崛起,加上甲午战争赢了中国,日俄战争中又战胜了庞然大物俄国,使得很多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事情很有兴趣。
李默涵从日本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讲起,讲了日本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特性。传统的封建体系,近代长州与摩萨藩的藩政革新和崛起,明治维新的发展。从甲午战争的起因,日本打甲午战争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海外借款对日本的作用。一条条清晰明了。
众人听了如此清晰的讲解,对李默涵的佩渊博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深刻了解,更加佩服起来,那几个留日士官生更是觉得无地自容。
李默涵说道:“日本人为了买军舰,日本天皇带头节衣缩食,每天只吃一餐。而满清呢?慈禧那个老妖妇挪用海军军费修圆明园、李鸿章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居然弄的堂堂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没有足够的炮弹打仗;日本在战争前已经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而满清还幻想英国出面调停与日本的战争。仗还没开打,胜负基本就已经分出来了。”
李默涵继续说道:“当然,中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扳回的余地。如果中国能够坚持几个月不认输,日本就会因为借款到期,欧洲债主们上门讨债而导致自己的经济崩溃。”
接着,李默涵又讲解日俄战争与甲午战争之间的关系。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让与日本,这同俄国图谋独占我整个东北的侵略计划水火不相容。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激怒了俄国,于是引发了“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事件。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
伺候日本立即加紧对俄战争准备。1895年它从中国掠夺的赔款白银23亿两,大部用于战备方面。日本的国家开支在1893~1894年为8400万日元,到1897年增至24亿多日元,其中军费大幅度增加。甲午战后,日本通过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0~1901年时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已经作好对俄战争的准备。
英国历来把俄国看作同它争夺中国的对手。它企图假手日本阻止俄国南下同它争夺中国长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结,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英日同盟,矛头针对俄国。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几度想插足中国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我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此外,这次战争很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神经,让他们从中看出专制国(俄国)永远无法战胜立宪国(日本)的道理,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立宪民权运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些说法。联系了前面的日本借款的事情,不少人已经扼腕捶胸,大骂当时朝廷里面都是尸位素餐的混账,也骂欧美列强都是表里不一的王八蛋。众人既对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赶到恼怒,同时又对日本人的城府和算计之深赶到担忧。
说完之后,李默涵走到那几个留日士官生面前,说道:“几位,我这点愚见还上得了台面吗?”
几个士官生惭愧地不敢抬头看李默涵,不过他们倒也实在,一人答道:“我们知道错了,真是一山还比一山高,我们这就走。”
李默涵笑笑,说道:“难得来了,就不要走了。你们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先做适应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