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炮火1906 > 炮火1906第119部分阅读

炮火1906第119部分阅读

    使用费。

    外国就是这样,哪怕是一支步枪,如果上头应有了多种技术,那么这些技术都要分开来支付专利。

    中国已经实现了在枪械弹药上的自主产权,甚至赶超了日本,在小口径火炮上也实现了自主产权,但是在重炮上头,技术还是不如德国本土,所以,既要寻求德国的工业援助,也要寻求减免专利使用费用。

    要知道,火炮生产,这专利费用也是一笔支出,只要不停的造,就要不停的支付。

    这次提供了“中成药”制造技术与合成氨升级技术,比如相关的联合制碱法之类,德国很是感受到了东北的真诚,也真诚回报,而且还回报不小。

    不仅是大笔的低息无抵押无折扣借款,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业援助,光是专利费,将来等到技术革新,起码能够省下数亿两银子的费用,这次德国运过来的机械设备以及一些机床都是最高端的,过来的技术指导人员也是非常专业,让李安生的嘴都笑得合不拢。

    甚至,德国终于答应,向中国提供万吨水压机的技术,这自然也有中国已经拥有了5000吨水压机的熟练技术,但总归是欠了人家人情。

    德国人说得出做得到,有担当,当初德皇威廉二世答应李安生,只要能够牵制俄国部分兵力,损耗俄国国力,德国就愿意提供大笔的工业援助与借款,果然说到做到。

    比如,在中国最需要重炮的时候,克虏伯的技术人员终于给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没有重炮,想要攻下双城子与海参崴要塞,必须要做好伤亡十万人以上的代价。

    首批给制造出来的,都是大口径火炮,毕竟从兵工厂到前线,一路都是铁路,根本就不用担心运输问题。

    除了270毫米重榴弹炮,便是305毫米重型攻城炮,为了应对复杂堡垒群之间以及海参崴中的巷战,兵工厂同时也开发了270毫米重型迫击炮。

    为了打开双城子要塞,火炮工厂开始了日夜赶工,希望能够尽量多制造些巨炮运上前线。

    每一门重型火炮的诞生,都能减轻前线将士们的负担,故而,火炮工厂的工人们投入了无比的热情。

    与此同时,恰克图大会战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今年以来,世界的局势极为动荡,意土战争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中俄战争,则更加的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这是数十万人的大会战,两个人口大国的生死决战。

    李安生对于东北兵工厂的疯狂扩张,极为雄厚的战前准备,这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贝加尔湖就像一只脚一般,斜斜的往西南伸着,而西伯利亚铁路则从这支脚的脚尖绕了个弯,沿着脚底往东北延伸,然后蜿蜒向赤塔而去。

    俄军将主战场放在了这一段铁路之间,只要守住这条防线,中队就无法切断铁路,切断伊尔库兹克与赤塔的联系。

    而这片区域与俄蒙边境之间,除了一望无际的原野与森林,便是纵横的河流。

    这片地形之间作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拼火力,拼工事,拼人命。

    中队的进攻极为犀利,在飞机与飞艇的支持下,每一次的进攻都能打在对方的软肋之上,无形之中占了不少的便宜。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无数的子弹与炮弹给发射了出去,烧去无数的钱财,同时也消耗着无数的生命。

    中队的战术,是在局部进攻,整体防守,在攻守转换之间,大量的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

    只要大幅消耗欧俄过来的军队,由农民们组建的新部队并没有多少战斗力。

    俄军的武器装备极为驳杂,虽然得到了英法的支援,很少看到黑火药枪械,但是由于枪械种类太多,后勤压力极为巨大。

    中队的铁道破袭对俄国的后勤保证也是个考验,铁路不断的被破坏,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条大动脉,但是俄军太过依赖这一条铁路,所以,在铁道上专门进行破袭,几乎能够抵得上数个主力师的兵力所能起的作用。

    而铁道破袭也牵制了大量的俄军兵力,吴禄贞决定以快打快,在蒙古东部到满洲里之间打上一场歼灭战,掉转头来集中力量对付俄军主力。

    既然俄军敢于分兵,那么也没什么好客气。

    满洲里作为前线,也是个大型的补给重地,吴禄贞的考虑,是先吃掉蒙古东部与满洲里的俄军,然后将俄军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尽可能的歼灭俄军主力,然后拿下赤塔要塞。

    那些赤塔之后,就能够利用西伯利亚铁路,运兵运物资,攻击俄军主力侧翼,歼灭了俄军主力,拿下伊尔库兹克这个重镇,就不用费太大的力气。

    一旦拿下伊尔库兹克,对于远东俄军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到时候攻击双城子与海参崴要塞,就要省心许多。

    而到那个时候,东北军也将拥有足够的重炮。

    所以,俄军想要决战,吴禄贞反而不想决战,不给对方速战速决的机会,也不给对方大量消耗东北军有生力量的机会。

    在恰克图会战打响的同时,反而是满洲里战役率先的进入了白热化。

    满洲里战役的指挥官是李持国,他只会的兵力包括他的第四军,外加两个教导师,这股兵力足够应对俄军,并且与吴禄贞调集过来的军队遥相呼应。

    俄军对满洲里的攻击很激烈,大概是前阵子憋足了气,中东铁路整条沿线都给中队控制,这使得俄军等于在东边断了一条腿,而且自身还要处处受到中东铁路被夺的影响。

    这次东北军的教导师还将试验一种新武器,那就是轰炸机。

    目前世界各国不仅在积极的研制飞机,寻求飞机的新技术,还在不断地摸索着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

    李安生同样如此,他也在不断的谋求飞机对于战争的帮助。

    由于受限于飞机自重,飞机发动机等因素,轰炸机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总是要付出,才能有回报,故而这次调集到前线的十余家轰炸机,也就成为了一种肩负使命的试验。

    早在去年的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意大利的一名中尉驾一架 “朗派乐”─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公斤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而之后意大利的轰炸任务都是由经过改装的侦察机来进行的。炸弹或炮弹垂直悬挂在驾驶舱两侧,待接近目标时,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

    而东北军装备的这款名为“海东青”的轰炸机,则是世界上第一款专用的轰炸机,最多可载弹1吨,时速能够超过250公里,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这十余家轰炸机组成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机部队。

    而且后续的单翼轰炸机也在研发之中,下一级的轰炸机将是史无前例的四发——四个航空发动机。

    李持国也很关心这次轰炸机的表现,据李安生所说,这些轰炸机是直接能够对铁道与火车进行破袭的,也能够扔下炸弹攻击俄军的工事。

    根据测算,50公斤的炸弹,基本上能够清除赤塔筑垒地域的堡垒群,而250公斤的炸弹,能够炸掉所有的赤塔要塞最为坚固的炮台,这款轰炸机其实核定载弹量为550公斤,而超载的话能够携带接近1吨的炸弹,这意味着,一架轰炸机能够携带的炸弹还是很客观的,毕竟不是光依靠轰炸机来解决战斗。

    轰炸机刚刚出现在天空中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俄军的马蚤乱,毕竟天空向来是由中国人的飞机主宰的。

    可是今天好像有些不一样,这些飞机飞的有些高,体态看起来也要大点。

    “这是什么飞机?”

    许多俄军官兵都惊呼着,似乎有些惊愕。

    但是仰天看着飞机的他们很快就见证了惊人的一幕,这些飞机并没有跟往常一样飞的低低的,低掠着向他们用机枪扫射,而是在高高的天空中就扔下了一长串的黑点。

    如果都是些小炸弹,那么成批成批投放,还是很有效果的,更何况,还是十余家飞机集体行为。

    由于并不是攻城战,只是帮助满洲里防御,这次轰炸机的目标是杀伤有生力量,那么一大批的小炸弹似乎是最好的礼物。

    这些小炸弹不断的在地面上爆炸,覆盖了一小片地方,但是这片地方被炸弹亲吻过后,样子就全变了。

    首要的,自然是军队损失严重,许多人非死即残。

    在这样的炸弹轰击下,很少有人能够存活下来。

    许多俄军官兵就这样愣愣的看着天空,然后被炸弹炸死。

    突如其然的轰炸,打乱了俄军的进攻节奏,一下子将攻守转换。

    由于载弹量太小,轰炸机尽情的轰炸了一回之后,都飞回去继续装弹,而第四军的主动攻击也开始了。

    士气被打落下去的俄军,抵抗很是轻微,在强大的火力面前,都是徒劳。

    轻机枪已经很快的大量准备到了东北军中,目前全国这么多兵工厂轻机枪的出产量达到了每天一百二十挺左右,足够迅速的装备到了东北军之中。

    许多彪形大汉都是端着轻机枪往前突击,那点重量根本就不算什么,甚至他们腰上还缠着重重的弹链。

    不断的越过之前“丢失”的防线,将俄军赶出之前的交战成果,这便是李持国的阴险之处,貌似也是跟李安生学来的,利用反复的战线争夺战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

    俄军来的快,退的也快,还没有等他们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可恨的飞机又来了。

    俄军指挥官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天空上的那些飞机,长长的,肚子圆圆的,丑陋无比,而且显得很臃肿。

    不过,这种飞机居然能够投放炸弹,这倒是让他们丝毫都不知道怎么处置。

    他们并不是不优秀,几位参谋甚至还打过日俄战争,但是这种情况下,他们同样慌乱了。

    俄军依托后贝加尔斯克建立了一个整体防线,但是,当俄军看到他们经过修缮之后,堪称能与要塞重炮台防御相比的工事,在对方飞机投下的巨型炸弹击中时,如同鸡蛋壳给磕开一般,瞬间破碎。

    他们的心底无比冰凉,水泥可是厚达一米五,却全然经不起对方炸弹的一下,炮台中的巨炮给轰得弯曲断裂凌空飞坠,骇人无比。

    对方的飞机一共才投下了五枚炸弹,这五枚炸弹之中前四枚没有命中,但是也给周围的房屋建筑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爆炸带来的心理震慑,堪称强悍,谁都无法忘记这一幕。

    要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人类战争,将会朝着更加残忍的地步发展。

    后来的世界大战,那种名扬天下的巨炮所发射的炮弹,许多都不止一两吨重,何况此时的250公斤炸弹?

    对付这个时代的堡垒要塞,250公斤的炸弹是绝对够了,俄国的都是旧要塞,许多地方即便用水泥条石加固,但只要不是钢筋水泥土结构,只要不是厚达三四米,都能造成致命的威胁。

    不得不说,新武器以及大型炸弹带来的威力,相当的震撼人心。

    满洲里与后贝加尔斯克如此之近,甚至东北军的炮兵阵地直接能够将炮弹送到后贝加尔斯克的大半个城镇。

    东北军目前只有教导师才拥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其他的军属火炮旅也将陆续配备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但是此刻东北军教导师的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开炮的时候,还是让其他部队心痒无比。

    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威力要比105榴弹炮大多了,对于压制对方火炮,似乎也更加的有效果。

    在一次次的密集发射时,所造成的尘土漫天,热气蒸腾,颇为壮观。

    在刚开战的那一瞬间,早就调整好了射击诸元的东北军火炮齐齐发威,瞬间淹没了俄军的阵地,只是它们的功绩暂时给轰炸机掩盖掉罢了。

    有了飞机的帮助,以及情报人员收买的俄军内鬼,早就将俄军的火炮阵地摸的一清二楚,所以刚开打没多久,俄军的火炮就瘫痪了大半。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一章 锡良的动员

    第三百五十一章 锡良的动员

    东北军的教导师目前刚刚好都配备了半自动步枪与冲锋枪,轻机枪配到了班,火力相当凶猛。

    而李持国对于教导师的使用,是当做了支援火力,而并不是顶在第一线。

    小型飞艇就悬浮在了战场上空,随时的通过无线电将俄军的调动部署,以及战场的交战状况,用最快的速度发到指挥部,然后由指挥部立即进行调整部署,这便是无线电小型化的好处,而俄军还无法做到这一步,东北军的无线电可是配备到了营级。

    这便是军用飞艇的好处,间或还能够支援地面作战,用机枪扫射敌军,用炸弹砸对方。

    只是战场有些广大,十余架飞艇还顾不上覆盖整个战场,毕竟飞艇移动速度并不快。

    战场瞬息万变,充满着悬念,即便是装备精良,远远胜于俄军的情况下。

    由于背靠着满洲里铁路,故而全军的骡马与卡车都集中到了教导师,无论哪里战事胶着,需要火力突击,都能确保教导师迅速的支援作战。

    哪里打得最艰苦,哪里的敌人负隅顽抗,哪里就有教导师的身影。

    凭借着他们凶猛的火力,无坚不摧,无难不拔。

    钱振宇作为中央直属第三教导师师长,这次统帅两个教导师的兵力,将机械化作战发挥到了极致。

    东北军的攻势很猛,由于掌握了主动权,俄军相当被动,任何军事部署与调动都给东北军掌握的一清二楚,只能硬着头皮死磕。

    东北军的飞艇跟飞机时不时的就要来投弹,用机枪扫射,给了俄军相当的心理震慑。

    博尔朔夫山与雅布洛诺夫山将赤塔夹在了中间,赤塔便是依托两座山脉的一个筑垒地域,而围绕着博尔诺夫山山脉以及附近的河流,俄军还是构建起了一道缓冲防线,甚至将一个尖角突前到后贝加尔斯克。

    后贝加尔斯克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就沦陷,成为了东北军在这次战役中攻占的第一个俄国城镇。

    俄国虽然只在整个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驻扎了不超过7万人的军队,但是配合有利地形、车站、城镇,还是组织了一个整体防御体系。

    只是兵力的不足,在东北军的集团军攻势以及猛烈的火力之下,无比的凸显出来。

    东北军势如破竹,在两天之内便推进到了博尔朔夫山山口,俄军在这里构建的防线要稍微牢固些,但是也阻挡不了东北军多久。

    如果说之前的飞艇与轰炸机投弹,基本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那么,在这种狭窄地形上头,两种坑爹货居然成为了制胜的关键。

    是的,东北军是在欺负对手,欺负对方落后于时代。

    即便是欧洲战场上的许多要塞、堡垒,东北军都能随意的欺负,因为,这个时代的要塞防御还没有经历一战的洗礼,单纯的土木工事、砖石堡垒,水泥筑就的工事,哪怕厚达两三米,都比不上经历一战炮火之后,开始大行其道的钢筋混凝土立体工事,厚达数米,在二战中,甚至需要德军动用600毫米甚至800毫米的超级巨炮才能轰开。

    随着大炮口径的提升,防御工事的构建,也在日新月异的进步,只是没有战火的洗礼,这种进步是缓慢的,在俄国的东方防线上头,陈旧、落伍。

    俄军在飞艇与轰炸机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许多人都来不及抛出并不牢固的工事,一些永备的地堡。

    砖石抛飞,碎木四溅,血肉填满了这些陈旧的工事。

    更多的俄军开始利用这片废墟来阻击东北军的步兵攻势,这个时候,迫击炮就开始体现了价值。

    在李持国看来,迫击炮是对付这种凭借房屋与地形躲藏起来敌军最好的武器。

    一打一个准,俄军拥挤在这片地域,从之前的两路兵进攻击满洲里,到赶鸭子似地被一路追击到了这里。

    五个师的兵力,在东北军的追击下损失了近半,基本被打灭了士气。

    这其中三个师的兵力是从欧俄来的主力师,装备要好过于俄军远东部队,但同样无法抵挡东北军犀利的进攻。

    赤塔战场的失利,极大的震惊了日林斯基总司令部,从后贝加尔斯克开始的长达两百多公里的战线被迅速突破,这意味着东北军有能力攻克筑垒地域,赤塔要塞并不保险。

    要是赤塔要塞给攻克,那么西伯利亚大铁路将会被真正的切断,即便他们能够攻入蒙古境内,也无法改变远东土地孤军奋战的格局。

    俄国前后动员了五十五万陆军,以及七十万的农民,到现在效率还是没能提起来,军队没有到位,民兵训练也没有跟上,就连每日战损的补充也有问题。

    赤塔方向有五个师的兵力,加上赤塔守备师以及东西伯利亚驻防师,总计七个师的兵力,实际上与东北军的兵力相差并不大,但是凭借赤塔筑垒地域,还是能够挡住对方进攻的。

    只是现在指挥部犹豫了,东北军在赤塔方向的快速进展,使得他们开始对赤塔筑垒地域进行怀疑,凭借这么多的兵力,能不能防得住。

    指挥部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选择相信赤塔筑垒地域的防御能力,另一种是在主战场相持,调派援军前往赤塔,争取能够稳住形势,并且反攻进入满洲里。

    俄军的兵力还是足够的,目前三十五万陆军集结在从伊尔库兹克以东的庞大地域之内。

    而且还有十万哥萨克正在突入唐努乌梁海地区,争取攻击中队的侧翼。

    正面战场兵力完全能够压制中队,分兵也不是不可以,之前俄军就是这么做的,只是没有想到东北军敢于调集八个师的兵力主攻赤塔方向。

    要知道,东北军目前总共十八个步兵师的兵力,库伦集团军七个,赤塔方向八个,另外三个师的兵力在绥芬河,整个东北腹地只剩下地方警察部队与税警部队,另外就是直属于李安生指挥的宪兵部队,但是这些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多人。

    东北军丝毫不顾关内的中央政府,以及蠢蠢欲动的日本,也让日林斯基指挥部感到不可思议。

    反复讨论之后,日林斯基决定分兵,加固赤塔防线,甚至希望能够一鼓作气的攻入满洲里,进占东北腹地,只要攻入黑龙江核心地区,那么东北军将会不战自乱。

    不仅是东北腹地缺少兵力驻守,就连吴禄贞的库伦集团军也是压力巨大,十万哥萨克挥舞着马刀,齐头并进,唐努乌梁海地区形势很不乐观。

    除了要分兵防守住哥萨克的突击,还要应付俄军主力,之前攻了出去,建立了一条相对有利的防守阵型,但是俄军兵力占了优势,使得在各方面的进攻上头都游刃有余。

    让吴禄贞惊喜的是,唐努乌梁海的蒙古骑兵们迅速的成长了起来,全民皆兵。

    只是一句口号,保卫家园,整个外蒙古地区,从唐努乌梁海到库伦,实现了真正的全民皆兵。

    锡良作为蒙古人,得到了哲布尊丹巴的支持后,以自身的威望,以及妥善的政策安稳了人心,让蒙古人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好不容易有了希望,怎能容许俄军破坏?

    更何况,俄军入境后,哥萨克的凶残杀戮也激起了蒙古人民的一致同仇敌忾。

    锡良与蒙古人约法三章,不开垦土地,不过度放牧,不更改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内外蒙总督府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保留自治权,以及内外蒙总督府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民政措施,以及对蒙古地方经济的扶持与帮助,都让蒙古人彻底的产生了归属感。

    锡良亲自动员蒙古骑兵,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在一个个的部族的栖息之地,锡良只是让人扛起一面面的五色旗,便吸引了无数蒙古人站到了五色旗下。

    “我们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祖先曾经用马刀建立过辉煌的历史,而现在,局势需要我们重新挥舞起马刀,痛击侵略者。儿郎们,可有胆子跟随冲锋,将任何敌人淹没在我们的马蹄之下。长生天在上,勇武者将得到祖先英灵的眷顾。”

    锡良让亲卫骑兵们拔出马刀,对天呼喝,纵马奔驰,仿佛回到了那个骑兵天下无敌的年代。

    无比的振奋人心,许多蒙古青年握紧了拳头,他们发誓要用马刀,寻回祖先遗失已久的荣耀。

    北京政府出版的一本书,名叫《东归英雄传》,许多部落都得到了蒙语版,奉若至宝。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虽然这些东归英雄的后人都生活在北疆一带,但是从唐努乌梁海到库伦的蒙古人,无不以这些东归英雄为荣,他们都是蒙古人的子孙。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二章 唐努乌梁海骑兵

    第三百五十二章 唐努乌梁海骑兵

    《东归英雄传》这本书据说还要拍成电影,其中许多故事都在蒙古人民之中广为流传,新一届的政府没有遗忘这些东归英雄,没有嫌弃这些少数民族儿女。

    “土尔扈特人民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中华民族代代相延的向心力,使土尔扈特人民创造了横跨浩瀚草原的传奇壮举,土尔扈特人民爱国主义的行动表明,中华民族热爱祖国之情,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儿郎们,拿起马刀来,杀敌。”

    锡良的身体这两年好了许多,尤其是出任内外蒙总督之后,几乎一直都在致力于安抚蒙古人民,反而让他因为在草原上驰骋,看着同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而身体越发壮实起来。

    他拔出马刀,狠狠的下劈,须发皆白的他仿佛一位老年英雄,时刻准备奔赴沙场,亲手杀敌。

    锡良清楚的知道,五十万俄军可不是闹着玩的,十万哥萨克同样如此,俄国国内的动员还在进行意味着还有更多的俄军将会进入东方作战。

    蒙古人不能拖后腿,不能让本来就兵力单薄的库伦集团军分兵,唯有让蒙古人全民皆兵,才能够打击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的疆域献出力量。

    锡良并不怪李安生将中国拖入了战争,俄国一直想要吞并蒙古,李安生只是先发制人而已。

    蒙古人民想要获得新生,就必须要脱离沙俄的掌控,土尔扈特人已经用东归壮烈之举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蒙古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永远都只能依靠中华民族这棵大树。

    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同样要为了国家民族而战。

    锡良就这么的一个个的部族动员,甚至,他还远赴唐努乌梁海。

    面对着部分土尔扈特人的子孙,锡良高声怒斥,“当年你们的祖先付出无数的牺牲,壮烈归国,就是为了心怀故土,心怀中华民族。而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就是为了要让国土成为敌国的战利品吗?抬起头来,懦夫们,野心家们,为了一己之私,毫无人性,毫无廉耻,可耻,此等人,我必杀之,省的遗患国家民族。”

    唐努乌梁海的各旗蒙古人自然不会都是归属于同一部,其中也有当年当年东归英雄的子孙。

    当年乾隆将东归的各部安置为6路,以渥巴锡为首的旧土尔扈特为4路,以舍楞为首的新土尔扈特为1路,以恭格为首的和硕特为1路。

    清政府首先是对舍楞的安置,害怕其心怀多变,滋事扰边。1771年11月上旬,舍楞在清官员吉福、阿育锡陪同下“率其属众,移往科布多、阿尔泰一带,以耕牧为业。”“次年5月,舍楞被安置在阿尔泰乌拉台地方,与杜尔伯特同居之,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节制,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而这一支也就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了唐努乌梁海的一部分。

    今天,锡良的怒叱,让这些看过《东归英雄传》这本书的东归英雄子孙无比汗颜,低着头没有脸面跟锡良回话。

    锡良披星戴月,满面尘土,赶到唐努乌梁海可不是来训斥人的,但他身为蒙古人的骄傲,凭借内外蒙总督的身份,以及与东三省总督李安生的盟友关系,成为了所有蒙古人心目中的英雄,让这些蒙古人子孙心生惧意,奉若神明。

    几名总管与佐领以头抢地,出来跪着回话,痛哭流涕,“回禀大人,孩儿们知错了,当初只为着能顺应潮流,跟随哲布尊丹巴独立,可哪里想到沙俄狼子野心,竟然想要吞并土地。而如今,沙俄图穷匕见,杀害我们子民,掠夺我们财产,大人请发话吧,让我们用马刀洗雪我们的前耻,清偿我们的罪孽。”

    唐努旗副都统贡布多尔济跪地无声,正是他勾结沙俄侵略者,引狼入室,才有了沙俄军队入境之事,要不是萨拉吉克、托锦两旗强烈反对,随后其他各旗附和,只怕这片土地已经不属于中国。

    哥萨克十万骑兵入境,如同沸汤泼雪,所到之处,鸡犬不留,草木尽断。

    唐努乌梁海各旗已经组织起了多次的大规模会战,但是损失惨重,他们的枪支太少,只能依靠库伦集团军的两个骑兵师与对方周旋。

    “我这次来,便是要来问一问你们,可敢为国家民族一战!那十万哥萨克骑兵,哪里比得上我蒙古骑兵的威武,我来问问你们,可有胆气,将十万哥萨克踏于马下。”

    “敢,有何不敢。”

    “长生天在上,我等岂是懦夫?”

    热血的蒙古汉子都应和起来,他们许多人都与哥萨克交过手,也从生死磨练之中成长出来。

    克穆齐克旗总管高声叫道:“大人,我们愿战。”

    锡良抚掌大笑,说道:“好,既然愿战,便好生商议,怎么打,怎么让这十万哥萨克进得来出不去,葬身于这大草原之上。”

    锡良的语气和煦,可是内容却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冷战,这可是十万哥萨克啊,居然要将他们全部葬送?

    现在唐努乌梁海全部人口也不过二十多万,能战的青年男子不过8万多人,另外还有两万多汉人,可大多都是生意人与种地的农民。

    锡良让人将随着马队带过来的大批军械物资打开,一只只的箱子给撬开,哗啦啦的泻下来的,全是崭新或是半崭新的枪支,不仅有马枪,还有轻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等武器。

    之前与哥萨克的交战,就是吃了枪支不足的亏,而在白刃战中,哥萨克的马刀有时候挥都挥不起,直接给枭勇的蒙古汉子们斩落马下。

    “儿郎们,有了这些武器,别说是十万哥萨克,再来二十万也不怕。好生安顿妇女老弱,我们便在这大草原上头跟哥萨克好好的玩一玩。”

    锡良开起了玩笑,看着这些纯朴善良的笑脸,他忽然生出了无限豪情。

    李安生说的好,任何侵略者都将淹没在全民皆兵之中,任何反动集团的政权,也将给人民的潮流所冲垮,得民心者得天下。

    袁世凯想利用这次中俄战争建立北京政府的威望,而李安生何尝不是想要凭借这次战争树立自己的威望,得到民众的认可。

    相比袁世凯,锡良无比坚定的选择李安生,只有李安生才能真正的兼顾人民的利益,五族共和,不是在说天书,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条令的保证。

    前次库伦集团军缴获了不下十万支的枪支,其中能用的加上后来修复的莫辛纳干步马枪有三万多支,吴禄贞一股脑的将这三万多支枪都送来了唐努乌梁海,这些武器在库伦集团军是无用之物,对唐努乌梁海的蒙古人来说,却是无比宝贵。

    甚至李安生还将过去封存的多余的许多莫辛纳干都送到了库伦,另外还有大批的黑龙江造马枪。

    全民皆兵可不是说说的,每一个骑兵手中都有枪支与马刀的时候,这片汪洋才能够淹没大量的敌人。

    唐努乌梁海的子弟们欢呼着,向着枪支弹药涌去,虽然最终的拼杀要靠马刀来实现,但是没有枪支却是万万不行的。

    手榴弹与迫击炮都是对付骑兵的绝佳武器,有展玉伯的唐努乌梁海骑兵师在,根本就不怕没人会操弄这些武器。

    唐努乌梁海的子弟们迅速的被武装了起来,他们都被授予了番号,从唐努乌梁海第一骑兵师到第十师,十个骑兵师的编制。

    战时,他们便是正规军,停战了,他们便恢复牧民的身份。

    此时锡良无比佩服李安生发明出来的新式畜牧业科学技术,使得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力,比如毛皮加工、肉制品、奶品加工、毛纺产业、羊绒加工等等。

    唐努乌梁海的战时经济,给李安生规划好,甚至是整个内外蒙,有了这些政策保证,才能够使得内外蒙安心作战。

    既不损害畜牧业根基,不损害将来内外蒙的蒙古人与汉人的安生立基,又能度过战争年代,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保卫克孜勒”,成为了所有唐努乌梁海骑兵的统一口号。

    而哥萨克铺天盖地的铁蹄,向着克孜勒而来,也没有让任何一位唐努乌梁海战士有所心神失守。

    他们沉浸在祖辈的英雄事迹之中,千山万水,艰难阻隔,都不能阻挡他们的祖辈对故土的渴望,如今,他们就站在这里面对着侵略者,他们退无可退。

    在故土上英勇作战而死,死得其所。

    卓乌兰握紧了马刀,她是唐努乌梁海第四师第六骑兵营的唯一的一名还没嫁人的女孩子,但是,她以此为荣,她年轻漂亮,但是她更想让自己的身形更加的魁梧些,好为家人分担忧愁。

    是呀,只要早日赶走侵略者,才能恢复平静的生活,阿爹说要准备开一家毛纺厂呢。

    克孜勒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展玉伯构建成为了一个遍布工事与战壕的防御体系。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三章 克孜勒保卫战

    第三百五十三章 克孜勒保卫战

    大小叶尼塞河贯穿着克孜勒,使得克孜勒成为了水路交通要道,攻克了这里,俄军才能消除西边的心腹大患,能够放心的抽调大股兵力东进作战。

    李安生在派兵入蒙之后随即在库伦兴办了兵工厂以及水泥厂、钢铁厂等等,甚至是修建集宁到包头、包头到白云鄂博的铁路,白云鄂博的铁矿区也将被开采。

    包头钢铁厂也同时兴办起来,这是在以防万一,与日本全面作战的话,这里就是个大后方,与此同时,内蒙古的几家大型水泥厂也兴办了起来,这里的资源同样很丰富。

    大同到库伦的铁路在迅速的抢修着,很快就能够畅通,到时候,有大量的物资能够通过铁路运到库伦,甚至是克孜勒。

    而此时,克孜勒凭借着飞艇运输,同样打造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防御阵地。

    两三百吨的水泥,数不清的木材砖瓦,以及钢筋与铁丝网,尤其是铁丝网这种对付骑兵最为犀利的利器,自然少不了。

    可惜飞艇太少了些,只能通过骡马与卡车,而骡马这种最为原始的运输工具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外蒙最不缺的便是马匹,不管是战马还是挽马,各种优质品种的良马,层出不穷。

    就是凭借这这些马儿,才使得铁丝网围满了克孜勒,使得工事与碉堡遍布克孜勒外围。

    “卓乌兰,你怕吗?”铁力辛格一直在关注着卓乌兰,他们青梅竹马,他也是最被看好的,最有希望成为卓乌兰夫婿的一位少年,卓乌兰的追求者可是比一户人家所蓄养的所有牲畜还多,虽然这个比喻坑爹了些。

    卓乌兰看着黑压压如洪流一般的哥萨克骑兵出现在天尽头,然后滚滚而来,声势惊人,却并不惊慌。

    她学着她的父兄一般,骄傲的挺直了脊梁,握着马刀,坚毅的望着前方,不住的深呼吸,用来平抑自己的情绪,尽量冷酷的盯着那些敌人,是的,他们都是敌人,生死仇敌。

    “不怕,我们的后面,是克孜勒。”

    是的,他们的背后是克孜勒,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也是他们需要守护的地方。

    要是给凶残的哥萨克攻破防线,天知道他们会在克孜勒干些什么,这些哥萨克可是臭名昭著。

    铁力辛格和煦的笑着,阳?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