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在他青溜溜的下巴上,汉人新近贩卖的刮胡子刀还真好用,价钱也地道,远远比从前地道。
大概是共同面对外敌,大概是为唐努乌梁海人的勇武所打动,汉人们也将这里当成他们的家园,发誓与蒙古人共存亡,过去很稀奇的物事,也在卖着寻常的价格,这更加的使得两族人民之间距离越来越近,隔阂在消除。
“等会发起进攻的时候,你跟在我旁边。”
卓乌兰看着双鬓已有白发却紧紧握着马刀的父亲,看着还稚嫩的却装着老气横秋的弟弟,她想到自己两位为国捐躯的兄长,心头忽然一下子窒息了,忍不住重重的点了点头。
出战的时候,她的父亲需要照顾她年幼的弟弟,顾不上她,铁力辛格也是好意。
照道理,全家上阵的情形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卓乌兰的父亲强力要求,希望能够为两个善良老实却惨遭哥萨克杀害的儿子报仇。
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武勇过人,在顽强的抵抗中,杀伤了无数哥萨克,保护了族人的后撤之路,可也因为如此,给哥萨克骑兵所淹没,残忍的杀害。
阳光忽然一下子明媚起来,高高跳到了当空,云层消散了许多,使得光线有些明亮,与滚滚而来的乌压压的哥萨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着对面耀武扬威的哥萨克们,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握紧了马枪与马刀。
锡良跃马而出,大队亲兵跟随在他的深厚,他不停的绕着防线疾驰,不停的呼喝起来,“呼,嗬,呼,嗬。”
他一马当先,手举着闪亮的马刀,誓与克孜勒共存亡,身为内外蒙总督,却自愿身蹈险地。
在他的身后,一杆大旗挑着五色旗,五族共和。
李安生给出了最为恰当的诠释,五色旗,并不仅仅指五族共和,凡是东南西北中,所有炎黄子孙,华夏苗裔,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展玉伯让人唱起了立法院通过不久的所谓的中华民国国歌,在五色旗下,高唱国歌,对于提升士气,也是相当有帮助。
“呼,嗬,呼,嗬。”
所有的骑兵都马刀出鞘,齐齐的举在半空,寒光漫天。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半生不熟的调子唱起了国歌,甚至许多人都是用蒙语直接吟唱,但是这并不妨碍所有人热血,热泪滚滚。
为了中华民族而战,此时此刻,这是他们这一辈人的责任,他们有幸见证历史。
从欧俄来的哥萨克们显然没有对付铁丝网与战壕的经验,俄国的效率低下,也没有使得哥萨克在买卖城战役中吃的大亏,迅速的总结出经验教训,这是俄事上的腐朽之处,此刻却让克孜勒守军占了大便宜。
哥萨克借着马力,迅速的开始了冲锋,显然不想因为休息而降低了士气,更加不想让蒙古人小看,想要震慑对手。
“乌拉,乌拉。”震天的吼声响了起来,数万哥萨克齐齐冲锋的场面相当的恐怖。
而紧接着,便是震天般的火炮声音响起,或许迫击炮轰击时的声音并不吓人,但是但形成规模的时候,便也有足够的声势。
此起彼伏的地雷开始爆炸,使得高大的顿河马顿时成为了软脚蟹,有的马给炸成了碎尸,哥萨克骑兵们本来耀武扬威,瞬间就跌了个颈项粉碎。
地雷的爆炸使得哥萨克的阵形散乱起来,展玉伯让人在战场外围埋上了数千枚地雷,而并不识得地雷威力的哥萨克们很幸运的吃到了苦头。
看着哥萨克们不断的人仰马翻,灰头土脸,蒙古骑兵们爆发出了响亮的笑声,轰然震入云霄。
哥萨克们恼羞成怒,气势汹汹的扑了上来,不过铁丝网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展玉伯经过了李安生的调教,知道如何构建铁丝网防区最为合适,那就是留着一个个的狭窄入口,层层叠叠,让俄军在向着这些狭窄入口移动的时候,不断的杀伤对方,因为这个时候,哥萨克们的速度便提不上来,密集的挤在了一起,可以组织身强力壮的士兵们集体冲上前去爆发手榴弹雨,用机枪将这些俄军打成漏勺。
打仗要聪明,不能一味的蛮干,利用各种先进战法,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尽可能的多杀伤对手。
蒙古骑兵们本来以为会立即出战,但是,他们却惊恐的发现,哥萨克们仿佛撞到了一堵铜墙铁壁上头。
每隔一段距离便打下一根木桩,然后拉上铁丝网,刚开始他们还不明白为何要这么做,然后还要在这些铁丝网之间构建战壕体系。
展玉伯不止一次的告诉他们,战争便是一门杀人的艺术,杀人的技艺,如何让杀人变得轻松,变得高效率,才是真正的战争。
而现在,哥萨克仿佛是在集体送死一般,不断的拥挤着,给炮弹砸中,死伤一大片,给机枪弹雨扫成一片片的死尸。
展玉伯不断的组织臂力过人的战士们上前去投掷手榴弹,这种武器简单好用,经过简单的培训,战士们就能够指哪扔哪,一扔一个准,跟飞镖似的,biubiubiu。
哥萨克骑兵们想要用顿河马的身高体重以及速度来撞击铁丝网,不过,这真是在自杀,铁丝网固然给冲击的变形,可是要想冲破,却是难如登天。
他们茫然的用顿河马去冲击着铁丝网,徒劳的在战场外围提着马纵来跃去,用马枪胡乱的射击着。
他们的势头给硬生生的阻挡住,戛然而止,而后面的哥萨克们依然在如潮水一般涌来,堵住了他们的后路,使得前面的哥萨克们成为了靶子。
不断的有哥萨克开始冲进了战场,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各种巧妙设置的火力点。
对付单一的兵种——骑兵的正面强攻的时候,永远都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保持凶猛的火力,在强大的火力之下,再顽强的进攻,都是在送死。
在这个时代,骑兵的作用开始转为突袭、破袭以及运动战,向严阵以待的正面步兵战场发起进攻,这是在发疯。
而毫无经验的哥萨克们恰好在做着这种愚蠢的举动,习惯性的思维,让他们依然不知疲倦的发动着自杀式的进攻。
迫击炮与重机枪的轰鸣,开始加入了轻机枪的协奏,不停的有射术超人的射手们开始用马步枪点杀哥萨克。
哥萨克骑兵们很不适应攻克这样的防线,到处都是铁丝网与战壕,还有无数的碉堡在喷吐着火舌,他们可以冒着枪炮冲锋,但是却无法接受被屠杀。
许多哥萨克怒吼着,徒劳的挥舞着马刀,然后给子弹击落马下,或是给飞舞的弹片削去身上的血肉与肢体。
血腥的场景比比皆是,卓乌兰他们这些护卫炮兵阵地的骑兵们本来以为会经历一场血战,但是到现在为止,哥萨克发起了一个多时辰的冲锋,却只夺下了打前的两道防线,还是守军为了避免伤亡主动后撤的。
“太棒了,这才是战争。”铁力辛格惊叹着,眼现了神采。
他觉得,战争不再是挥舞着马刀,用马枪来解决的,而是强大的实力。
这种实力包括了经济、工业等等,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后盾。
这次过来的炮兵都是有经验的,知道如何尽可能的节省弹药,如何尽可能的多杀伤敌人。
铁丝网前面堆起了厚厚的尸体,许多战壕的壕沟里也堆满了哥萨克的尸体。
哥萨克们欲哭无泪,他们本来以为,唐努乌梁海的大草原,将会成为他们来去如风,纵横驰骋的建功立业之地。
可是,为何胆小的中队不敢跟他们硬碰硬?躲在铁丝网的后头,用地雷、炮火与冷枪来杀伤他们。
不得不承认,对方的战术很成功,但是哥萨克也有哥萨克的荣耀,他们绝不允许在这样的无耻战术前后退。
“乌拉,乌拉。进攻,将这些无耻的支那人撕碎,这些无耻的家伙。”
哥萨克的指挥官们纷纷举起了马刀,旗帜直指前方,绝不退缩,他们打算用人命来填满壕沟,他们从来就不怕死。
火炮与机枪都无法持久的射击,如果不想一下子就报废枪管炮管的话,眼看着发红的能煮熟鸡蛋的炮管,炮兵们开始降低了发射的频率。
不过,刚才的杀戮实在是太痛快了,至少有上千人倒在了炮火的轰击之下。
外围的地雷还在不断的爆炸着,填补着炮火频率降低之后的爆炸声,使得整个战场依然热闹无比。
蒙古骑兵们出动了,他们如同飞掠的雄鹰一般,狠狠的朝着筋疲力尽的敌军冲去,轻机枪发出了哒哒的声音,清脆无比,无数道火舌喷吐而出。
这玩意带劲极了,比马枪更加的让人爱不释手。
仓促应战的哥萨克们纷纷下马,凭借着马匹与壕沟来阻挡子弹的侵袭。
铁力辛格怒吼了一声,“跟紧我”,跟着大队如洪流般冲了出去。
卓乌兰小脸通红,她这一刻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她是一名战士。
“呼,嗬。”她拔出马刀,驰骋而去。
在短距离的冲刺中,子弹只能发射两三轮,显然蒙古骑兵们的枪支射速要快一些,占了些便宜。
而成群结队的蒙古骑兵们蜂拥而来,闪亮的马刀挥舞出片片斑斓,伴随着钢铁砍断骨头的声音,以及鲜血喷涌的声音。
“杀,杀,杀。”
势不可挡的蒙古骑兵们记起了祖辈的荣耀,他们的马刀仿佛有灵性一般,总是能够穿过哥萨克们的抵挡,狠狠的劈砍在对方的要害上。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四章 这就是援军?
第三百五十四章 这就是援军?
锡良说的对,哥萨克骑兵也没有什么好夸耀的地方,相反,蒙古骑兵才是天底下最棒的骑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
只要给他们精良的马枪,给他们呢雪亮的马刀,他们能够战胜任何敌人。
必胜的信念,洋溢在卓乌兰等人的心胸,杀戮,变得如此简单。
我杀人了,我杀的是敌人,来不及有什么心理体会,卓乌兰便提着马刀向着最近的哥萨克冲去。
展玉伯虽然是汉人,但是却对骑兵作战领悟很深,他亲自教导大家,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很重要,硬拼不是本事,真正的本事在于与同伴的呼应,用最快的速度合作解决敌人。
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勇能够影响战争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武器各种战术杀伤对方,赢得整体战略的时代。
该用枪结束战斗的,绝不用马刀,该用马刀杀死对方的,绝不用牙齿。
哥萨克骑兵虽然遮天盖地,但是,防线却始终固若金汤,骑兵攻城就是坑爹,更别说在这个时代,面对满是工事与战壕的防线。
连火炮都没有,就想攻克克孜勒,也太小看中队。
俄军的火炮都通过火车集中到了伊尔库兹克防线,东北军的火炮数量有些让那边吃不消,故而没有火炮给哥萨克骑兵使用,在没有火炮协同的情况下,在展玉伯精心布置的防线面前,无异于徒劳的送死。
蒙古骑兵们的血性给激发了出来,嗷嗷叫着不断的收割着哥萨克的生命。
如果是正面交锋,摆出队形,彼此厮杀,或许双方的伤亡不会相差很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哥萨克无比窘迫慌乱,蒙古骑兵们占了大便宜。
连卓乌兰这样的都猎杀了数条哥萨克的贱命,她由于是个女子,故而按照锡良交代的,女子与少年都发驳壳枪,虽然开始的时候她用马刀用的很顺手,可几次猎杀下来,就手软了,连马刀都握不稳,毕竟气力不足。
她是部族中最美丽的一个,但也是被认为最柔弱的一个,她不想给人小瞧了,蒙古姑娘不仅能挤奶抱羊羔套马,还能挥舞马刀。
她用驳壳枪用顺了手,往往是哥萨克看她是个女孩子,以为好欺负,谁知道抬手就是啪啪的枪子,驳壳枪真好用,尤其是这样近距离的搏斗。
草原女子天生眼疾手快,忽然间给她练就了神枪手的本事。
她其实并不知道,唐努乌梁海骑兵第一师与第二师在与哥萨克正面交锋的时候,便是保持着距离,用机枪与马枪消耗对方,用驳壳枪干掉那些接近到危险距离的哥萨克,然后在实在没有办法或者占据绝对上风的时候,用马刀结束战斗,而驳壳枪,在战斗的最后一刹那,依然在响起,依然在杀戮生命。
哥萨克连续发动了几波攻势,双方仿佛的争夺着战线,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从中午到黄昏,血流成河,堪称惨烈。
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哥萨克不得不退了下去。
不过,累归累,将士们无比兴奋,如此激烈的战斗,哥萨克们居然没有发挥出优势,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真是可喜可贺。
当晚,锡良便下令大宰牲畜,庆祝了一番。
初步清点了一下,哥萨克光是丢在战场上的尸体就有六千多具,伤者无数,而克孜勒这边也伤亡了两千多人。
此战过后,又有数百个蒙古包失去了亲人,但是,哀伤的气氛并不浓重,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只要能够看到胜利的希望。
卓乌兰见到锡良带着人到处的劝慰勉励,状着胆子上前问安,怯生生的问道:“大人,往后打仗,都是这么打吗?他们都说骑兵打不了江山了,是真的吗?”
白天的战争,给了许多蒙古人一个启发,那就是战争原来可以这么打,让他们大开眼界。
锡良见她英姿飒爽,很是怜爱,点头说道:“相差不多,倒也不是骑兵毫无用处。只看指挥官如何使用,再落后的武器再落后的军队,都能用来杀敌。”
他也不想多说,心中也不愿意承认骑兵已经要给淘汰掉,但任凭谁见到今日俄军死伤如此惨重,哥萨克的威名一落千丈,都要心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意,蒙古骑兵同样创造过辉煌。
望着远处暮色苍茫,乌鸦呱呱叫着,战场上的尸体成为了它们的美食,无比萧瑟。
外头有老兵带着,在教导着新兵蛋子们埋设地雷,并且让他们牢牢的记住每一颗地雷的埋藏地点,在精密的地图上做下记号,将来可以拔除未爆炸的地雷,以免伤害到自身。
上马杀敌,这些新兵蛋子立马就能熟练无比,可牵涉到这些军事知识,他们就得乖乖的学着。
比如,白天,他们学会了用马克沁重机枪扫射绕着铁丝网迤逦而行的哥萨克,任何对骑兵的减速,然后就是对骑兵的密集火力打击,这些他们都亲身经历,也学进了脑子里。
铁力辛格跟着炮兵摆弄着迫击炮,这个小家伙今天表现可厉害了,在哥萨克骑兵堆里头炸下去,打起一大片的碎石,能将人扫下马来,非死即残,威力了得。
只是白天施放过度,有几门炮损坏了,铁力辛格觉得有些可惜,看看能不能修复它。
唐努乌梁海并不是没有工厂,这里有许多的矿场,也有几家机械厂,俄国人的资产都给没收,一律充公。
铁力辛格倒是带着人找到了几台机床,找到了几个汉人技工,凑合着修理起枪炮来。
所有的人都在忙着,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继续深挖战壕,整固堡垒,完善土木结构工事,使得整个防线更加的坚不可摧。
青年们饥渴的学习着一切战争知识,他们觉得,为祖国而战等于为民族而战,为部族而战,为亲人而战。
他们是军人了,军人的荣耀告诉他们,他们决不能有任何的懈怠,明天的战事将会更加的激烈,他们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
这次锡良带过来的军械很充足,就是准备在唐努乌梁海训练一支骑兵队伍,将来不但要深入中亚,还要进驻欧俄作战。
外蒙古的几个部族也迁移了过来,以充实这里的人口,战争,与他们息息相关,而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每个家庭都要承担亲人离去的伤痛。
但是,这就是战争,毫无温情可言。
在恰克图以北的战场,数以十万计的蒙古人穿梭在战场之间,或是运输军资,或是修建工事,挖掘战壕。
他们在战场上直接接受熏陶,他们甚至有兄弟亲朋已经被先一步的征召入伍,放下了马刀,拿起了枪支,甚至是操弄起了火炮。
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为国捐躯。
大丈夫,马革裹尸,战死疆场才是最好的归宿,至少,他们死得其所,就像不断涌现出来的烈士一般。
5月28日,大战再一次的夜幕降临之后暂时的平静,但也只是暂时,中队最为喜欢发动夜战,而正是这要命的夜战,使得俄军极为不能适应,损失惨重。
每次白天夺下的阵地,都在夜间给中队夺了回去,甚至中队还能够有余力发动攻势,集中优势兵力对局部的俄军进行打击。
在夜间战死的官兵是白天的十倍还不止,虽然俄军开始渐渐的适应夜战,但仍然不是中队的对手,只能被动挨打。
而中队在战场上的集中优势兵力,不断的歼灭有生力量,使得俄军有些防不胜防,而偏偏中队总能够找到他们的软肋。
中国人的飞艇与飞机一直在注意着他们的动静,圣彼得堡已经在开始着手建造大批的飞艇,投入到这次战争中来,不然的话,老是这么被动挨打,也不是办法。
中队的阵地上忽然爆发出了欢呼声,响彻云霄,振聋发聩,让俄军面面相觑。
日林斯基的指挥部建立在了乌兰乌德这个铁路中转站,前线正面战场的动静立即的通过电报立刻传到了他耳中,让他满腹的狐疑,这个时候,中队在搞什么鬼?
眼下整个战场摆的极大,从伊尔库兹克往南直达蒙古边境,然后一直往东,抵达赤塔筑垒地域,战场的逐渐扩大,将赤塔战场也囊括了起来,两大战场合二为一。
数十万的军队在这里摆开了架势,互相厮杀,就像在一张大棋盘上生死互博。
由于伊尔库兹克是俄军的大后方,所以部署了重兵,一直到乌兰乌德。
所以吴禄贞选择了向进,连接赤塔战场。
而李持国也已经乘胜挥师,直取赤塔筑垒地域,将赤塔连接满洲里的铁路彻底占据。
赤塔筑垒地域为两大山脉所包括,易守难攻,俄军还能够从这里到处支援东西线。
吴禄贞一边向进,一边北攻乌兰乌德,只要攻占乌兰乌德,切断了伊尔库兹克与赤塔的联系,就能够拦腰将整个战场变为三段,俄军东进的脚步停止在了伊尔库兹克,而赤塔则给孤立了起来,东边的海参崴等要塞也得不到来自欧俄的补给。
要是能够形成这样的态势,李安生即便是打持久战也是情愿的,耗尽远东俄军的最后一点战争潜力,不战而下,这样的话,就不用流血牺牲,用人命去填双城子与海参崴要塞。
日林斯基未必不知道中国的战略意图,所以除了分兵往赤塔方向布防,还重点的防守乌兰乌德。
这个时候,俄军的兵力优势就能够体现出来,从伊尔库兹克到赤塔,四十五万俄军,加上数目更多的劳工作为后备补给兵力,使得俄军游刃有余。
甚至,日林斯基还刻意的想要用人命换人命,从而消耗中队的有生力量,降低中队的战斗力。
这些伎俩自然是给吴禄贞识破的,所以,白天,利用火炮与飞机、飞艇的优势,尽可能的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对方的小股兵力,然后在局部战场有目的的诱敌深入,在夜间利用对战场的熟悉来收复阵地,杀伤对方。
俄军至今还以为中队是夜战上了瘾,白天的作战更为的凶猛,想要在白天多占点便宜。
结果,这更加的中了吴禄贞的计谋,中队的高强度机动穿插在卡车、飞机的帮助下,成为了现实。
每每集中优势兵力,将过分突前的俄军狠狠吃掉,使得俄军损兵折将,不敢再过激进。
中队就像收回的拳头,随时准备痛揍对方。
目前吴禄贞这边基本上还看不出兵力处于劣势后由明显的扛不住迹象,相反,由于形势的不容乐观,所以各部兵力都很争气,始终高效高质的完成了作战任务。
俄军反而由于过分臃肿,指挥不力,号令不严,行动不一致,效率低了许多,还频频出现致命错误。
就像李安生所说,只要不犯错少犯错,就能使得对方沉不住气,从而犯错,吃亏。有时候更是在比谁犯的错更少。
段祺瑞这段时间瘦了许多,吃住都在战场上,除了在指挥部忙碌,他还时不时的亲自到前线战场巡视,他不想做名义上的战场总指挥,而是真正的尽心尽力。
此刻,他神采飞扬,不为别的,是因为援军来了。
这次湖北、湖南、广西以及中央军总共六个师的兵力抵达了前线,来自南方的三个师,只有湖北的第四十师能够立即投入作战,军械都是齐全的,而四川与湖南的两个师更像是来观光的,连军服都是旧的。
吴禄贞冷笑着,不动声色,还真当东北是傻子不成?
袁世凯这个老狐狸都不敢耍滑头,真的派了中央军北上作战,这些南方的军阀们就敢如此?
湖南的谭延闿是个野心家,这倒罢了,人家治理湖南还是有声有色,红火的很,别说李安生,就连袁世凯暂时都不想理会,而广西目前是陆荣廷这个旧军阀统治,中央政府暂时还顾不上这厮在广西的作威作福。
可顾不上,不代表不想管,这厮在广西当个土皇帝也就罢了,还想着整什么幺蛾子?
这是来挑衅吗?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五章 我们是来打仗的
第三百五十五章 我们是来打仗的
感谢不断的有兄弟投,打赏,感谢支持了,我会记住的。
~~~~~~~~~
陆荣廷居然打的好主意,让这帮广西子弟兵在战场上历练一番,然后还能顺便穿着东北提供的军服、拿着东北提供的枪炮,光荣的回广西去,面子里子都有,还有不少的实惠。
吴禄贞像看着小丑一般的看着那帮衣衫褴褛的广西子弟兵,不屑于投入过多的关注,反而认真的审视起中央军这次来的三个师来。
这三个师都是新组建的,看着却有些样子,看来袁世凯占着中央政府的大义,还是根基深厚,捞到了不少好处。
至少中央政府掌握了许多军官学校资源,而东北则只能依靠东三省几所陆军学堂,以及从南边挖人。
也幸好,东北目前声势已隆,各方贤才纷纷来投,也具备了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实力。
吴禄贞冷眼旁观,要是袁世凯敢于逆时代潮流而行,独裁,那么东北军会毫不手软。
李安生也一直在担心这个,目前从种种迹象来看,袁世凯对于唐绍仪内阁是越来越不满,不甘心权力受到制约。
其实按照革命党人黄兴与宋教仁等的意见,大总统的权力是要进一步削减的,只是唐绍仪为了避免与袁世凯的决裂,才想办法弥合,转圜。
这次中央军北上,袁世凯的本意并不是要中央军真的全部压到前线去,但是陆军总长段祺瑞在前线打红了眼,袁世凯也拿他没办法。
袁世凯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他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他这个大总统当得没滋没味。
根据京城的线报,袁世凯已经多次在家中暴跳如雷,对唐绍仪内阁颇有微词。
也就是说,东北在外头浴血奋战,而袁世凯终于忍不住革命党人与地方军阀的勾结,准备要动手了。
吴禄贞暗暗的佩服李安生,能够置身事外。
他很认同李安生的话,中国的民主必定要有反复,没有人能认得清真正的民主方向。
而没有皇帝之后,国人仿佛没有了主心骨,各方势力谁也不肯服谁,这倒罢了,争吵往往会吵出民主,可关键是这些人都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都想要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退而求其次,封建割据。
果然,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许多地方都有了封建割据的苗头。
李安生所料不差,要是不及时的拔除沙俄对于东北的这个隐患,将来袁世凯很有可能会联合革命党人来削弱东北。
在袁世凯眼中,李安生麾下的东北永远是最大的隐患,他自信能对付的了革命党人,却没这个自信能对付李安生。
眼下李安生忙着跟沙俄大战,甚至还要承受英法等列强的压力,乐得袁世凯渔翁得利,故而,他忍不住的想要对革命党人动手了。
段祺瑞这个陆军总长倒是称职,竭精殚虑,为了这场大型战役呕心沥血,丝毫没有任何的私心。
他的两个师兵力也多次上阵血战,目前已经累计减员三千余人,光是看这两个师补充了一千多蒙古青年,就知道打过了几次硬仗。
事实上,整个库伦集团军也伤亡惨重,时至今日,累计已有一万两千余人的伤亡,其中阵亡者超过了三千人。
俄军的伤亡数字更大,保守估计已经减员五万人,这便是中队火力占优的好处。
段祺瑞激动的巡视着这次北上助战的中央军,仿佛看到了亲人一般,久旱逢甘霖。
他也清楚,东北军已经到了极限,无法再调集太多的兵力前来支援,满洲里方面军固然势如破竹,兵力雄厚,但是这股兵力是要准备包围赤塔筑垒地域的同时,西进参战的,暂时还没有到时候。
这个时候来了六个师的兵力,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他是个极为好强的人,不想自己手下的部队打起仗来不如东北军,而之前的战事,因为两个师的兵力往往无法干出些大事件来,所以感到很是遗憾。
他并不是不能指挥东北军,但是却有些不好意思,唯一的办法是中央军就你快取得拿的出的成绩。
三个师兵力的到来,让他如鱼得水,能够让中央军独立的打一些局部战役。
他早就计算好,要在乌兰乌德正面战场打上一次歼灭战,争取早日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将战线往伊尔库兹克推动。
只要他们这个战场能够取得大胜,攻克伊尔库兹克,那么其他所有战场上取得的成绩将都是陪衬,都无法与他们的功绩比肩。
打下了伊尔库兹克,基本上就宣告了俄国东征的破灭,除非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动员。
只要攻下伊尔库兹克,意味着远东的双城子与海参崴等战线都支撑不了多久,除非欧俄不肯轻易服输,肯花大本钱大力气,从白令海峡对远东俄军进行补给与增兵。
段祺瑞目光炯炯,似乎在畅怀想象,将五色旗插到伊尔库兹克的那一刻。
不过,当他看到衣衫褴褛,仿佛是叫花子一般的广西军之后,脸上的肌肉连续的跳了跳,强行忍住了怒气。
湖南军还好些,衣衫整洁,官兵们脸上也有,可广西军简直就是一群的叫花子。
吴禄贞常说,军人与政治无关,他很赞同,但是,此刻他却觉得,军人也应该过问政治,不然的话,都像广西一样,这国家还怎么治理下去。
段祺瑞这个人嫉恶如仇,心直口快,这是出了名的,要不然,怎么容得下桀骜不驯与他性格相似的徐树铮?
他皱着眉头,神色不豫,连带着看向湖南军的眼神都有些冷。
“你们这是干什么?来要饭吗?这里是前线,这里是在打仗,要出人命的。你们的长官就是这样的不负责任吗?将你们推到前线来,是要送了你们的命,还是要来拆我们的台?”
段祺瑞想多说几句的,但是盛怒之下,越说越气,也说不出什么有水平的话来。他是个直性子的人,不喜欢那些弯弯绕绕。
湖南在辛亥革命那会,扩编了大量的军队,到现在还没有减下来多少,如今谭延闿那个老狐狸精明到了极点,将实在无法减下来,又不怎么安分的一群骄兵悍将推了出来,也算是去了个祸害。
这些骄兵悍将一听段祺瑞冷冷的训斥,立马不干了,在他们看来,费劲千辛万苦的跑到这里,也是相当不易的,居然说他们是来要饭?搞的好像他们这些援军是来唱反调,帮倒忙的?
他们立即不干了,吼的吼,叫的叫,炸开了锅,湖南话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很是好笑。
更多的是连官话——普通话都听不懂,在那里茫然的交头接耳。
而来自广西的那群乞丐兵们则有些心虚,只是嗡嗡嗡的吵嚷着,不敢太过放肆。
“够了,成何体统?军人的天职是服从,长官训话,也是你们能反驳的?有意见,提出来,不要在底下歪嘴巴子。”
吴禄贞看不过去,立即出声训斥,他与段祺瑞这段时间相处融洽,倒是生出了一条战壕之内的战友情谊。
段祺瑞沉默寡言,并不是个会讲话的人,故而很轻易的就能给一帮刁民问倒,吴禄贞自然是要给他解围的。
一名广西军官怯生生的站出来说道:“大人,我们是来打仗的。”
众人看他白白净净,还是个小后生,纷纷哄笑了起来。
“嫩娃子还是个军官呢,就你也去打仗?”
一名湖南的大老粗用抑扬顿挫的强调怪声叫道,更是引起了哄笑。
吴禄贞摇了摇头,沉声说道:“肃静,再有哄笑者,大声吵嚷者,一律军棍十五。”
说完,转头示意段祺瑞继续说话。
而此时,那些个吃惯了辣,心直口快的湖南兄弟们似乎管不住自己的嘴,还在那里比阿吉比阿吉,给吴禄贞一声吼,“住嘴,拉出去军棍处置。”
“一点规矩都没有,看看你们这副样子,哪里像个军人,哪里像来打仗的?总指挥说你们几句,你们还有理了?就你们这熊样,脓包样,连军姿都站不好,还想着要打仗?”
吴禄贞毫不客气的厉声呵斥,眼睛朝着那几个嗓门最响的老油条瞪着,让这些人心虚起来。
有了军棍处罚就好办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很快就渗透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头,让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做规矩。
“报告长官,我们,我们是来打仗的。”
那个怯生生的后生军官依然用他的嗓门平静的说着,眼睛正视前方,丝毫不见惧意。
“咳,这娃子犯迷糊不成?”段祺瑞旁边的一名参谋忍不住轻声叫了声。
段祺瑞正视着他,微笑着说道:“那么,就请你说说,你们为何是来打仗,而不是来长见识的?”
他最欣赏的便是这种有铮铮傲骨的年轻人,刚直不曲,无形之中也客气了许多,不想直接点出这些乞丐兵的痛脚。
这个年轻人穿着还算整洁,但也破洞好几个,有些地方都遮不住,看样式倒还真是个士官,可这身衣服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段祺瑞见他衣着破烂却整洁,举止得当,更是欢喜了几分。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五十六章 我们真的是来打仗的
第三百五十六章 我们真的是来打仗的
段祺瑞,陆军上将,陆军总长,与一个衣衫褴褛的广西小后生对视着,双方的气场都很强烈,小后生居然没有落了下风。
小后生名叫曹伟,很普通的名字,但是当年他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盼着他能有点出息的。
曹伟,北宋爱国名将。
所以,小后生也盼着能够沙场立功,扬名立万,好为家人争口气。
段祺瑞说他们这些广西兵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要饭的,深深的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他真的不是来要饭的。
他很委屈,所以,他要申辩。
“说说看,你们为何是来打仗的?就凭着你们这副小身板?凭着你们两手空空?”
段祺瑞淡淡的笑着,随意发问。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东北军也好,中央军也好,都是北方人,普遍的身强力壮。
当年八国联军侵华,德国元帅让人在城门洞里头测试过,十个满足招兵年龄的青壮,有九个能够达到德国陆军的招兵标准,身体素质可见一斑。
如今东北军跟中央军都已经实现了军中八成细粮两成粗粮的搭配,还有荤腥供应,军中的官兵身体素质又有大幅提升,哪里是那些东洋矮子能够污蔑的所谓“东亚病夫”?
而广西属于南部边疆,身高体格明显不如北方人,自古山东出响马,燕赵出侠士,两淮出精兵,不是没有道理的。
“小家伙,就你这块头,跟子拼刺刀能行嘛?告诉你,你这样的,子一个打你三个。”
这倒并不是在吓唬他,王大虎他们是有亲身体会的。
许多子脑子不好使,但块头极大,疯长,身高一米九两米的?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