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炮火1906 > 炮火1906第113部分阅读

炮火1906第113部分阅读

    904年的日俄战争历时19个月,日军参战总兵力约109万人,死亡106万人,伤17万余人,损失舰船91艘,军费开支17亿—18亿日元;俄军参战总兵力约120万人,伤亡、被俘约27万人,损失舰船98艘,军费开支20亿卢布。

    最终,日本人力、物力消耗殆尽,无力再战;俄国国内局势日益严重,沙俄政府亦无心恋战,双方只能接受各方调停。

    目前东北还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即便能够承担目前九镇军队的作战消耗,但是想要进行进一步的动员,还是力有未逮,黑龙江兵工厂也好,奉天兵工厂也好,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东北还不是一个国家,以农业为主,财政收入还比不上1904年时的日本,拥有陆军九镇,其中有三镇兵力是刚刚组建,甚至完全没有战斗力的。

    即便能够动员二十五万的符合条件的民兵参军,也没有足够的军械装备。

    东北的两家大型兵工厂以及江南制造局已经是流水线,满负荷运作,加上美国的秘密军械供给协议,也只能满足目前东北九镇陆军以及李安生的秘密势力、老王林等几支铁路破袭武装,加上不超过十五万人的民兵后备役兵力。

    也就是说,子即便无法动员百万参战部队,也能在战争初期动员四十万人的兵力,而反观东北,则只能在先期投入十三万的正规军以及十五万人的铁路破袭武装与民兵后备役,这已经是相当艰难的任务。

    战争进一步扩大的话,六个月之内,俄军能够动员超过百万的兵力对东北作战,而东北的极限则是三十五万兵力——也幸好俄队军备不足训练落后,后备役的素养完全比不上东北的民兵后备役体系。

    别说兵力不够,军械物资供应不上,光是庞大的军费支出,就让东北难以为继。

    这军械无法自产,只能外购,如此一来,又是一大笔的支出,另有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被服等,光是直接花在军械物资上头的,就是一笔大数目。

    日俄战争,俄国花了十亿两银子不到,日本则花了十二三亿两银子左右,即便这次对俄作战,规模要小于当年的日俄战争,但是数亿两银子还是要的。

    当时日本获得战争胜利,说到底还是资金的支撑,英美借给日本贷款共41亿美元,约占日本军费开支的40。

    而东北要对俄作战的话,上哪去借钱?

    要是也能借到哪怕只是三四亿两银子,吴禄贞作为东北保安副司令,参谋总长,也敢打上这一仗。

    毕竟有时候战争不能以军费来衡量,如果打赢了,即便没有战争赔款,光是拿下中东铁路以及西伯利亚铁路的外东北段与远东段,就能够弥补大笔的军费开支。

    中东铁路真要拍卖的话,两亿两银子还是可以筹集的,而海参崴到赤塔筑垒地域的铁路同样能够拍卖,而且不在中东铁路之下——李安生提出的战争首期目标,便是夺取中东铁路,最终目标是拿下海参崴以及双城子、海兰泡等要塞。

    占领远东以及外东北的土地,不动员三十五万人以上的兵力,根本就无法满足战争所需,这正是吴禄贞判断战争军费将会严重超标的根据。

    吴禄贞的意见,是将买卖城变成绞肉机,在这里进行拉锯战,反复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延缓沙俄的军事动员。

    毕竟形势对沙俄很不利,如果同时在满洲里、绥芬河、海兰泡等地开辟战线,那么就无法集中兵力,东北军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但是胜在本土作战,后勤补给线便捷,而俄军则只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反复的运输物资与兵力。

    更何况,俄军还不得不重兵把守哈尔滨,凭借东北的铁路破袭能力,只能在固守哈尔滨的同时,与铁路破袭武装进行争夺,说不定苦心经营的哈尔滨都要给打残掉。

    俄国也并没有全面开战的勇气,日俄战争的惨败,损失巨大,国力大伤,引起俄国各族人民的愤怒,使得许多大地主、资产阶级甚至是贵族对沙皇政权离心离德,爆发了各种革命,使得俄国的元气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其实俄国之所以敢主动发起进攻,就是因为算准东北同样不敢扩大战争规模。

    吴禄贞判断俄国的战争目标是扶持,并且通过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以及正在修建的恰克图到库伦的铁路,完全的掌控蒙古,并且积极向中国的腹心渗透。

    自从“大蒙古帝国”独立后,沙俄就迅速的将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开始向恰克图延伸,完全不顾北京政府的指责,显然早就有了不惜发动战争的准备。

    而吴禄贞的目标,则是通过打赢买卖城战役,迫使俄国不敢进一步发动全面战争,能够维护蒙古的土地完整,主权在我,铁路主权自然在我,停战可以,战争赔款不要,铁路归我们。

    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从1909年开始修建,三年的时间,已经将库伦到大同段完成了大半,花费了一亿六千多万卢布。

    当初签订协议的时候,这条铁路分为三期完成,首期从库伦到后世的集宁,二期则是由后世的集宁到大同,最后则是大同到张家口。

    现在铁路还没有修到集宁,但是只需要修建张家口到大同段,然后北接一段,这条铁路就能投入使用,对于中国来说,是捡了个大便宜。

    沙俄也正是因为东北军驱逐了铁路公司,冻结了铁路公司的资产,接管铁路附属地,这才悍然发动战争。

    开玩笑啊,这条铁路花费了接近两亿卢布,能轻易放弃?

    自从日俄战争之后,沙俄的侵华重心日益从东北转向蒙古,签订日俄密约之后,更是如此。

    不仅能够从蒙古向中国腹心渗透,而且当初不惜违背了日本的意愿支持锦齐铁路的修建,就是因为这条铁路能够连接张家口。

    张家口是什么地方?北京的北方门户。

    当时沙俄一听到张家口这三个字就眼睛放光,不惜得罪日本人,也要力保锦齐铁路的成功立项,可见张家口对他们的诱惑有多么的巨大。

    张家口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为发展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沟通内地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政府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中原腹地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

    沙俄看到了张家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重要贸易地位,一直想要在张家口开辟商埠,库张铁路的修建是最理想的办法。

    这条铁路一旦修成,将使得沙俄对于中国的影响力排名第一,无它,俄军直接能够通过这条铁路以及京张铁路涌入京城,随时能够威胁中国的根本。

    当初都认为中国政府是一大败笔,为了锦齐铁路而将库张铁路拱手让给俄国,实际上,到今日才能看的出来,李安生的设计。

    当初促成这条铁路的,正是锡良与李安生,而如今,他们俩是来收获果实来了。

    锡良也觉得李安生太过冒险了一点,俄国要发动全面战争的话,东北胜负难料,毕竟底子薄,稍微一打大好前景就要泡汤。

    而且,日本也在后面蠢蠢欲动,巴不得东北跟沙俄大打出手,要是东北战败,沙俄只会在蒙古得利,说不定日俄瓜分东北的夙愿就能达成,而俄国在战争中元气大伤,正好要借重日本,无力阻止日本对整个东北的渗透。

    俄国是一头贪得无厌的北极熊,日本就是一头饿狼,都不是什么好货色。

    李安生很喜欢这种感觉,集思广益,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舞。

    大权在他的手上,东北的整体运转已经以他为核心,而东北的军事力量也以他为主导,在整体大略上,锡良与吴禄贞等人都能够为他提供帮助。

    东北的治政力量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既有立宪派又有旧官僚,也有革命党人,更有东北土生土长的势力,李安生将他们统合在一起,这便是原始的民主。

    “东北早晚要有一战,不是跟俄国便是跟日本,而日本迟早是我们的生死大敌。东北这几年崛起之势已成,而日本与俄国在东北的利益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东北想要真正崛起,也必须要将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这两条生命线拿在手中,更要收回旅大与海参崴。东北将来的大格局同样走海陆并行,从海参崴到旅大,从葫芦岛到瑷珲,从大同到西伯利亚,自成体系。无论关内局势如何恶化,只要东北能够自强,逐渐具备主导关内的实力,将来中国不会乱,不会出大问题。”

    李安生并不隐瞒他对东北将来的整体设想,他也多次跟吴禄贞等人谈起,之所以不介入关内的政治纠葛,就是想要以东北的自成体系来压制关内。关内想要乱,必须要经过李安生的同意。

    无论哪怕政治势力甚至是野心家在北京立足,都要直接面对唐山与张家口的东北军,在北方,东北军强势的格局已成。

    在南方,无论哪个政权都无法定都南京,程李系同样牢牢的把持着两江与浙江的大权。

    除非历史发生某种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有人在广州发起北伐。

    但是,有李安生在,由南统北的情形似乎不太可能出现。

    原本的军议变成了整体战略的大讨论,李安生等人围着锡良,正襟危坐,神情严肃。

    此刻并无尊卑,只有长幼,锡良在此,李安生一般都奉他为上座。

    其实锡良铁了心的听从了李安生的建议,东北走自强自立的道路,自成体系,不分裂不割据,压制关内的野心家,关内政治清明民主有望,那么东北可以走关内外一体道路,或是东北政治派系入关参与大选,争夺中央权力;若是关内民主搞的一团糟,有人想要制造内乱,那么就要问问东北军答应不答应。

    故而,在锡良的强力支持下,现在东北上下心志坚定,上下一体,都奉李安生为领袖。

    “东北之崛起,难免一战。在我看来,俄国反而不是大患,大患乃为日本。若是我们这次与俄国全面作战,日本必定不会加入进来,它向来是个喜欢趁火打劫的角色。损己利人,替俄国分担,日本没有这么高尚。所以,我们要在面对日本这个大敌之前,将俄国当成磨刀石,当成垫脚石。这次的战争,我们不仅要打赢,而且要狭雷霆万钧之势,打得俄国不敢进犯。要在日本找不到介入战争的机会,若是我们败,或者与俄国两败俱伤,我们都将面对最为危险的境地,那就是日本可能的参战。日俄密约是确凿无疑的,日本也有这个借口参战。所以,我们要么不打,要么就要大打,当成生死之战来打。借着这次机会,不但要将新军第三十一镇到三十六镇的编制要过来,而且要继续扩军,东北至少要有二十镇的常备兵力,而且要趁机建立庞大的后备役体系。如此,才能吓住日本。经此一战,若是能够战胜俄国,那么东北腾飞之势已成,日本想要来进犯,就要掂量掂量,他们能不能动员百万陆军来。”

    疯狂,绝对疯狂。

    目前整个中国由于民国初建,出现了大量的冗军,林林总总,百万人还不止,民国政府已经在实行裁军,但是由于北京政府还没有形成绝对权威,故而力度还不够。

    东北军是规模最庞大的,九镇兵力加上吴禄贞的第六镇与阎锡山的暂编第四十三镇(直接由四十三协升格),也守规矩,正在向北京政府要三十一镇到三十六镇的编制。

    李安生不想坏了规矩,也赞同北京政府的裁军,向革命党人施压。

    南方革命党人的军队是最为混乱的,牛鬼蛇神夹杂其中,无数的地痞流氓匪帮黑社会都在里头,妄想用量来对抗北方。

    由于在李安生的压制之下,革命党人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权力分配结果,很是不满,除了黄兴等人表示接受,宋教仁着手改善同盟会之外,其他革命党人都在北洋军没有掌控的各省搞地方自治。

    这就是当前中国的政局,除了蔡锷为都督的云南以及胡汉民、陈炯明等人执掌的广东略为好些,其他的省份如湖南、等地都很是不堪,尤其是西藏,英国人始终在虎视眈眈。

    李安生很清楚暂时还急不得,中央政府弱而地方强,只能是这个结果。

    地方上至少还没有出现割据自立的风潮,也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混战,只是偶尔有小规模的马蚤乱而已,只要不大乱,总体还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走,比如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

    他急切的想要去除东北崛起的两道枷锁,那就是俄国与日本的压制,只有轻装上阵,才能够实现入主关内。

    日本已经吞并了朝鲜,开始以朝鲜为基地,进一步蚕食东北,要想不让日本一步步走向后世的那般强大,就只能在东北不让日本获得大量的利益。

    只要给他时间,他有办法让日本一步步的虚弱下去,但是日本不会给他机会,早晚会有一战。

    晚打不如早打,在一战前就打出一片新天地,有一战的几年过度,东北足够初步崛起,日本想要打中国的主意,就要掂量掂量自身的实力。

    他也想凭着这次战争,来促进东北的重工业发展,战争有利于军事工业,能够带动整个东北倾向于重工业,虽然由于清廷的倒台,东北实现民主,大规模的改革与规划已经逐步进行,但是还不够,需要战争的刺激。

    德国答应在东北与俄国的战争升级之后,提供第二笔1亿8千万金马克的贷款,提供更为坚实的工业援助。

    而美国,也因为英国扶持袁世凯,而倾向于扶持东北来对抗关内。

    李安生之前提出了1亿美元的贷款,美国虽然初步拒绝,但是司戴德来到买卖城,还是让他看出了玄机。

    美国是在衡量东北有没有这个实力,如果东北能够取得几个战役的胜利,那么美国资本毫无疑问的不会错过这个天大的良机。

    凭借着大笔的借款,东北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并且通过战争来促成工业体系的基础奠定。

    李安生提出尽快将东北扩军到二十个镇,不是没有道理的。

    目前东北军实际上控制了东三省、内外蒙古以及山西、直隶的部分土地,二十个镇其实并不算多。

    将来打下远东与外东北,二十个镇的兵力还不够。

    目前已经成军以及在编的九个镇,加上新军第六镇、山西的暂编第四十三镇,还有老王林的一个师兵力,李安生在黑龙江秘密编练的教导队两个师的兵力,第三十一镇到第三十六镇的编制刚好能够满足初步的二十个镇的初步需求。

    这次买卖城战役的打响,使得列强各国纷纷关注着这场军事冲突的进展,李安生向美国提出继续以半贷款半援助的方式,将第三十一镇到第三十六镇编练为美械陆军,让美国方面看到了李安生的决心。

    更何况,只要袁世凯识相,关内不但不会拖后腿,反而会给予方便。

    真要到对俄全面战争的爆发,北京政府难以置身事外。

    正当李安生等人在买卖城进行着全盘考量的时候,北京政府也乱成了一团。

    沙俄驻华公使库朋斯齐向外交部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北京政府宣布东北保安司令部为非法政权,解散东北军,惩办战犯李安生等人,并且向俄国进行赔偿,再次提出了对蒙古的非分要求。

    而此时,袁世凯也似乎猜到了李安生的用心,他也是骑虎难下之势。

    京城的各派政治势力纷纷登台亮相,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有的倾向于惩办李安生,取消东北的非法割据独裁;有的倾向于对俄强硬,声援东北军;更有许多人倾向于北洋军出关接收东北。

    昏黄的灯光下,总统府内一片的安静,袁世凯与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亲信手下反复思考着对策。

    北洋军将领的一致意见,是趁此机会逼李安生下台,接收东北以及东北军。

    东北的强大实力让北洋军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始终不敢动弹,更不敢南下压制南方的地方势力。

    但是袁世凯却有他自己的考量,凭借他对李安生的了解,李安生是个有野心的人,但是却绝不是一意孤行自走绝路的人。

    换做其他人在东北割据独裁,必定不会去主动招惹俄国,反而会趁机统合东北的势力,凭借北京政府应对俄国在蒙古问题上的举措来压迫北京政府。

    之前袁世凯是不想开罪俄国人的,但是这个关头,别说是李安生反应激烈,就算是李安生保持沉默,必定也有许多的反对势力进行攻击,要求政府对俄态度必须强硬,驳回俄国的无理要求。

    俄国何尝不是看到了北京政府的软弱无力,想要上门来欺一欺人。

    可哪里想到李安生更加的铁血,直接将军队拉到了买卖城,直接取消了蒙古的独立,并且积极应对俄国的军事压迫。

    于是,一场军事讹诈,变成了实打实的交战。

    想必现在俄国也在懊恼,错误的估计了东北军的反应。

    事实上,民国成立后,日本的态度要更为积极些,俄国应该让日本跳出来跟东北军斗上一斗。

    可是,出于老大帝国的盲目自信与毫无根据的心理优势,俄国做出了错误的决断,正如当年尼古拉二世强烈要求对日本作战一般。

    俄国不得不作出强烈反应,毕竟库张铁路修好了大半,决不能就此落到中国手中,凭借俄国对东北军的初步了解,东北军是不会轻易结束争端。

    如果在买卖城进行和谈,就算能够依然维持库张铁路的特权,但是东北军已经在蒙古存在,直接威胁伊尔库兹克,将来必定是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大患。

    无论如何,这次都没有暂时和解的可能,除非在大打出手之后,这点谁都明白。

    正因如此,袁世凯等人所讨论的,是如何应对当前的最后通牒。

    要打也是东北军去打生打死,但是,中央政府同样要承担责任。

    一旦不回应对方的最后通牒,那么只能是战争。

    袁世凯本来想要安抚李安生,希望东北军能够以大局为重,可是,李安生的一封电报让他彻底的息了心思。

    不但要第三十一镇到第三十六镇的编制,而且还要他袁世凯号召全国来应对俄国的战争威胁。

    东北军下定决心要打,袁世凯无能为力,不仅无能为力,还要给绑到战车上头,跑都跑不掉。

    当了这大总统,权力没有捞到多少,还得跟个小媳妇一般的受气,如今还要给东北军挟持。

    李安生的意思很明显,毕其功于一役,用战火来催生中国各方势力的统合,希望袁世凯不要做民族罪人。

    外敌入侵,要是北京政府举止失当,威信大减,很有可能袁世凯这个总统要给弹劾,唐绍仪内阁也要倒台。

    而袁世凯唯一的选择,就是与东北军站到一条战线,要打,就是场倾国之战。

    北洋军根本就无法置身事外,否则,南方的省份必定要闹腾起来。

    败,则袁世凯也要承担责任,北洋军打光也好保留实力也好,他袁世凯必定是要下台的,而且是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胜,则这场战争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打赢的,袁世凯的威望也将空前,中央政府将不再软弱无力,而是以大势所趋、大义凛然之势大刀阔斧的改革,集中权力于中央。

    更何况,面对战争,中央政府有无数的办法将许多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东北军在这场战争之后,还能够有多少力量来对抗中央?

    对于袁世凯来说,这也是个机会。

    徐世昌这个老政治油子想不通一向精明的李安生为何会如此选择,但是袁世凯能想的明白,李安生多少还是不信任中国的民主前景,也不相信列强会放任一个统一的中国走民主富强的道路,东北是首当其冲。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奋起一搏,就像日本,打赢了俄国之后,国际地位空前强大,列强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轻易小看。

    日本由此走向列强道路,中华民国何尝不能走同样的道路?

    真金不怕火炼,中国也将在这场战争之后,往民主的道路上跨越一大步,而不是如今的四分五裂,各方势力彼此掣肘。

    李安生或许能够利用日俄,在东北走割据独裁的道路,忍气吞声,满足自己的私人野心,但是李安生不是这种性格,不是这种风格。

    他从来不愿意受制于人,也不想屈居与革命党人之下,即便响应革命,也要独树一帜。

    既然李安生有这个觉悟,有这个魄力,那么他袁世凯自认也是个英雄人物,胜过那些假仁假义满嘴跑马的革命党人与野心家,哪里会屈居下风。

    这是他袁世凯的一个机会,至于将来,等到打赢这场战争再说。

    忽然,他发现有些期待这次战争,向来会制造奇迹的李安生能不能继续复制奇迹。

    现在向俄国妥协,必定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他袁世凯可不想背这个骂名。

    李安生了解他的为人,给了他这个机会,他要是连摇旗呐喊都不敢,那么也太憋屈了些。

    “既然东北军要面对外敌,那么,曹锟,你去山海关,承德便算了,长城防线要在我们手中。芝泉(段祺瑞字),你带着二镇去张家口。我来问问李安生,这算不算我对他的支持。”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迅速的做出了决断,这也是对李安生的试探,同时也是阳谋。

    东北军将来要入关,要占领华北,就必须攻破自古就修建在中国北方战略要地上的防线──万里长城。

    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必须要掌握在北洋军手中。

    依托山海关防线,河北北部的蓟镇、宣镇长城防线将成为东北军进攻华北威胁和障碍。

    同时将张家口这个京城的北大门要回来,那么,即便让东北军占据热河一带,将部分防线与东北军共享,北洋军也能保持整体防线。

    将来即便东北军要入关,也要力图先占领长城外侧广大地域,然后再夺取长城防线上的各战略要地,以形成南威逼华北,北依托内外蒙古的格局。

    热河地处奉天、察哈尔两地之间,南与河北为邻,长城横贯其南境。东北军据有热河省便能将东三省与关内地区隔绝,这是李安生的底线,袁世凯自然不会去触动。

    虽然热河对于关内同样重要,位于长城以北,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但是袁世凯暂时不会去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举动。

    他也的确是老到,知道李安生不会拒绝他这个要求。

    要想让北洋军参战,也只能将东北军从唐山等地撤出,退出山海关,将长城防线交给北洋军,如此才能够让北洋军放心的在张家口驻扎,进行备战。

    袁世凯也是想要凭借这一举动,向李安生示意,北洋军愿意参战。

    段祺瑞眼前一亮,他也是个铁血人物,对李安生提出的中队不打内战的提议也很认同,虽然在当前形势下有些不现实,但是能够打外战,自然是不愿意打内战的。

    只要袁世凯决意要打,那么,北洋军自然是愿意与东北军协同作战,而袁世凯要接收长城防线,也的确是恰到其时。

    在佩服袁世凯的同时,他也欣然领命,早就想去会一会东北军,看看他们是如何与俄军作战。

    至于如何应对北洋军出关作战之后南方的局势,想必李安生也是有主意的,袁世凯立即让人拍电报给李安生,事不宜迟。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三十一章 继续进攻

    第三百三十一章 继续进攻

    自从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在乌拉尔山以东的庞大土地上,就再也没有超过十五万的兵力配备。

    随着日俄密约的签订,俄国即便是不断地图谋蒙古,也没有往西伯利亚多增加一名士兵。

    保持帝国十分之一的兵力,似乎成为了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是如此定义的,能够确保对中国的军事压迫,能够不在日本接受范围之外,基本能保证俄国对这片庞大地域的统治,尽量不增加圣彼得堡的财政预算。

    沙俄目前在伊尔库兹克往东直到海参崴,部署了三个要塞守备师,四个步兵师,以及六个辎重旅(其实叫团更恰当),还有就是十余个铁道守备大队。

    在叶尼卡看来,调动赤塔要塞的守备师过来作战,是一件相当耻辱的事情。

    以接近四万人的兵力,居然没有一鼓作气的拿下买卖城,让阿穆尔总督古思敏以及新任东西伯利亚总督沙瓦辛还有赤塔要塞守备司令阿季穆尔都发来了电报,不断地追问交战情形。

    他们都不敢置信,居然在一次战斗中就能损失如此多的兵力。

    虽然天气渐渐还暖,积雪有融化的趋势,但是叶尼卡等人心里更加的寒冷。

    阿季穆尔亲自到恰克图来坐镇指挥进一步的作战,不过讽刺的是,阿季穆尔的专列居然遭到了铁路破袭。

    看来东北军是胆大妄为到了极点,甚至主动出击,进入俄境作战,这样的对手,实在叫人心生戒惧。

    阿季穆尔铁青着脸赶到了恰克图,心情实在是糟糕透了。

    虽然这次袭击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是带来士气上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中队不仅敢于坚决还击,而且还敢于大规模杀伤俄军,显而易见,是做了精心准备的,而如今敢于出境作战,更是狂妄到了极点,毫不惧怕战事的升级,在铁路上还能神出鬼没的到处破袭,对于无比依赖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俄军来说,相当致命。

    这意味着俄军需要在漫长的铁路线上囤积重兵,分散兵力。

    如果战事升级,那么国内进行动员是必然的了。

    中国政权更替,俄国兴致勃勃的想要趁虚而入,谁知道遭到当头一棒,与日本瓜分东北,侵夺蒙古的计划就此破产。

    “进攻,一定要发起全面进攻,让那些支那人知道我们的厉害。”

    阿基穆尔疯狂的叫嚣着,他的忍耐心已经到了极点,只有俄队耀武扬威,哪里有中队嚣张的时候。

    与此同时,哥萨克们疯狂的冲向了原野,他们发誓用鲜血找回他们的尊严。

    铁路被保护起来,马蹄与马枪,将成为那些该死的铁路破袭者们的送葬证明。

    与此同时,随着赤塔要塞守备师的到来,以及多个辎重旅与铁道守备大队的到来,俄军开始了又一轮的进攻。

    “乌拉,乌拉。”

    这次俄军没有犯上次的过错,进攻非常的坚决,丝毫没有退意。

    潮水般的进攻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不断的冲刷在了买卖城防线上。

    这次俄军征召了十多万的农夫与矿工,由于收成持续不好,他们宁愿让这些农夫不断的跟在俄军后头,捡起死亡俄军的枪支弹药,不断的向买卖城发起进攻。

    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任何人都想不到,这一幕就这么的出现了。

    这些农夫与矿工只是经过了几天的训练,就被推向了战场。

    瓦西晋慌乱的向前冲锋,手里提着一根树枝,是的,树枝,长官们告知他,这就是枪。

    俄军的枪支远远不够武装这十多万的农夫,但是,他们同样被召集起来发起了进攻。

    那些贵族军官们告诉他们,如果打败了对面的中队,他们就能够拥有大片的牧场,每个人都能成为牧场主,成为高贵的老爷。

    这几年西伯利亚的收成太糟糕了,马上就是春小麦的播种期,但是,他们的心头酸涩,依然看不到希望。

    去年,他们是依靠了整个官方的救助,才勉强的过了冬,大部分的人都逃回了欧俄。

    尤其是外东北与远东,那里被称为了天罚之地。

    是的,天罚之地,天罚。

    收成锐减,许多地方甚至绝收。

    这日子,不是人过的。

    “乌拉!”

    为了牧场主的美好人生,冲啊。

    一枚炮弹在近处爆炸,削去了瓦西晋的头盖骨,他依然的保持着向前冲锋的姿势,他是悍不畏死的俄罗斯人,没有人能阻挡他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不断的有人倒下,但是更多的人捡起散落在地的枪支,哪怕是树枝,他们也要执着的向前冲锋。

    阿季穆尔亲自带着人发起冲锋,他并不相信眼泪,不相信中国人的炮火真的能够覆盖每一次土地。

    “如果不能一鼓作气的攻向库伦,那么,我就自裁在战场上。”

    他的脾气很大,当年日俄战争带来的憋屈一直在他的心中,始终在纠缠着他,成为了他这辈子最大的阴影。

    黄皮猴子们,我要教训你们呢。

    咬牙切齿,他甚至手中提着一杆莫辛纳甘,他发誓要让那些支那人吃够苦头。

    他本来应该在赤塔要塞晒着太阳,等待积雪消融,喝着烈酒,可是却在这最寒冷的天气被派来作战。

    “冲上去,该死的,冲上去,打败了这些支那人,你们才能够播种,不然的话,等着挨饿吧。”

    他狂叫着,让那些脚下发软,匍匐在地的农夫们赶紧向前冲锋,是的,再不赶紧击败支那人,又要错过春播。

    这西伯利亚的粮价一年比一年贵,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中国人就不一样,不但收成没有影响,一年比一年的大丰收,粮食堆满了仓。

    现在全世界都在收购东北粮食,中国人光是从粮食贸易上就赚足了,尤其是在锦齐铁路通车之后。

    锦齐铁路是在前段时间通车的,没有惊动世界,却立即运转起来,将改变整个中国的进程。

    锦齐铁路迅速的成为了日本与俄国的眼中钉,尤其是后者,不过,库张铁路要是能够将伊尔库兹克与张家口连通的话,同样能够影响整个中国,可惜,狗娘养的,中国人也太贪心了,居然想要将这条铁路吞下去。

    宣战,全面宣战,用战争来告诉贪婪的中国人,他们再次犯了自大的过错。

    就如同1900年一样,他们将会用耻辱来哭泣,将会整日在忏悔中生活。

    俄军不断的冲击着防线,悍不畏死,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松动。

    毕竟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唯一的一次,就是之前俄军那次失败的攻势。

    要不是飞艇运输被验证相当的可靠,紧急的从后方运送过来大批的重机枪,补足了之前的不足,只怕有些防线已经给对方冲破。

    此时经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里的许多军官都被秘密的派到南洋与南美等地进行过特种作战,演练过各种正规作战的情形。

    部分战壕被放弃,退入下一道防线作战,或是依托其他没有被攻陷的阵地,继续绞杀对手。

    是的,这里变成了绞肉机,俄军不畏生死的冲击,也并不是万能的。

    这次李安生给他们准备了一份大礼,那就是复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经验,依靠大量的机枪组成了钢铁防线。

    每一道防线上都有大量的机枪在喷射子弹,在发泄着愤怒。

    重机枪组成的轰鸣声协奏曲,响彻了云霄,夹杂着炮火的巨吼,无比的美妙。

    机枪手们已经麻木了,只知道闭着眼睛扣动扳机都能打死大片的俄军,不过,机枪手的伤亡也迅速的增加起来,大部分的进攻都针对了机枪阵地。

    这个时候,一战中又一项利器给派上了用场,若是子弹无法让对方产生惧意,那么成片成片爆炸的手榴弹更加的让人心生恐怖。

    这东西也太他娘的坑爹了,一炸便是一片的碎片,要是直接打中要害倒罢了,就怕深深的嵌入体内,让人发出杀猪般的哀嚎,痛不欲生。

    就连前线的战士们都心生惧意,如此成片成片的手榴弹爆炸,如同一阵迫击炮急速射一般,在俄军之中炸开,而且一波又一波。

    李安生为了这次买卖城战役,不惜调动了大批的武器弹药,如果每一场的战斗都要按照当前这个标准来的话,那么不用多少时间,战争就难以为继,兵工厂可没有这么大的产能。

    这只是一次试验,试验按照一战后期的那种血腥打法,能够给俄军带来多大的伤亡。

    东北军经不起消耗,尤其是首战,只有取得辉煌的胜利,才能够有效的震慑对手,增强信心。

    既然全国一致的认为不能够与俄国全面抗衡,那么就让他们看看,俄国是多么的虚弱不堪。

    百万陆军,很好,放马过来。

    如果不能以完胜的姿态结束买卖城战役,尽数歼灭当前的四万多俄军,以及那十余万让人头痛的疯狂的俄国农夫与矿工,那么将来的战役展开就有些窒碍。

    李安生?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