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上几仗,好见见血。
都是些好战分子,将战争当成了福利一般,蒙古军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库伦并没有什么城防设施,只是在迫击炮的几轮轰炸之下,第二十八镇就发起了全线进攻,两个小时后,哲布尊丹巴被生擒,其余大小文武一个都没有跑掉。
3月2日,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呈请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回到中华民国怀抱。
俄军在边境停了下来,不敢贸然进入,只是与东北军在边境对峙。
李安生等人随后进驻库伦,下令清肃蒙古亲俄派,这个时候,无所顾忌什么亲善,不服的就要杀,省得继续勾结俄国人。
同时骑兵部队大股出动,进驻买卖城(今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3月17日,东北军进驻唐努乌梁海的时候,通电全国,顿时引起了全国新一轮的载歌载舞。
这意味着整个外蒙古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东北军对外立坚决的打击,也让英国投鼠忌器,并没有出现针对西藏的阴谋。
但是,随着大股俄军的集结,以及俄方越来越激烈的外交措辞,战争也似乎并不遥远起来。
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找到了陆徵祥这位老朋友,软硬兼施,希望能够逼迫中国让步,更是夸大了中央政府与东北割据政权之间的对立矛盾。
只要北京的态度是置身事外,保持“中立”那么光凭东北,根本就无法阻挡俄队的步伐。
东北军在买卖城(恰克图)屯兵两镇,其中的第二十八镇还是新编练的,完全没有多少战斗力,俄军只需要重视张绍曾的第二十镇。
而从地图上看,伊尔库兹克、赤塔要塞与买卖城,就如同一个尖角朝下的三角形,伊尔库兹克距离买卖城要近些。
而伊尔库兹克作为西伯利亚的首府,自然是西伯利亚最为繁华的城市,随着沙俄东进,成为俄国同中国的重要贸易转运点,后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通车及附近煤田的开采而兴建。
沙俄在这里有基本的机械制造工业,也有小型兵工厂,所以,沙俄干脆将伊尔库兹克作为了大后方。
而恰克图的旧城,则成为了大兵站,挤满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俄军。
恰克图与买卖城实际上是一个地方,两种叫法,但是,却是分为两半的。
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9月1日,沙俄和清政府在此签订《连斯奇条约》,俄方称《恰克图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河北恰克图划归俄国。清朝于河南建新市镇阿勒坦布拉格,作为中俄贸易地,汉名“买卖城”。因为在蒙古语中阿勒坦布拉格又称“南恰克图”。
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於旧市街南别建恰克图新市街。
而张绍曾与苏凯等人进驻恰克图新市街——也就是买卖城之后,近在咫尺的贸易中心恰克图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只要战端一开,恰克图必定会给打成废墟,伊尔库兹克都要受到威胁。
而一旦西伯利亚铁路从伊尔库兹克被切断,那么将会动摇整个俄国在东方的秩序。
赤塔要塞守备军以及东西伯利亚两个步兵师、两个铁道辎重旅的三万多人兵力,聚集到了恰克图。
双方互相对峙着,甚至能够互相看到对方那森冷的炮口。
要不是慑于李安生的威名,沙俄根本就不会调集这么多的军队,在他们看来,俄军只要发起排山倒海般的冲锋,中队就会自己害怕到退出买卖城。
不过,从中队的火炮配备来看,这支中队不是纸糊的,没那么好打。
对方一镇的火炮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俄军,甚至超过了在欧洲的主力陆军师。
俄军在观察着东北军的同时,张绍曾等人也在近距离观察着对方。
张绍曾对俄军的重火力很是不屑,就像李安生所说的,要不是兵员素质还跟不上,道路条件还不允许,不然的话,镇属炮兵直接配备12门150毫米重榴弹炮,36门105毫米口径轻型榴弹炮,根本就不用75野炮。
将来轻型火力就以60迫击炮、80迫击炮以及刚刚研发出来的75步兵炮为主,而重火力则为105毫米轻型榴弹炮与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0毫米重型迫击炮。
对于中国的地形以及其他条件来说这是最为适合的配置,就比如现在开始批量列装的75毫米步兵炮,这新玩意就好用的很,配合迫击炮,的确能够承担许多任务。
现在镇属火炮以12门105毫米榴弹炮为主,全部使用汽车拖曳,即便如此,也已经是极限,毕竟这个时代暂时还无法走出骡马军运的范畴。
要是像李安生所说的,36门105毫米轻榴弹炮、12门150毫米重榴弹炮以及其他可以分拆运输的轻型火炮,加上各种运输物资所需,需要的汽车起码两百多辆。
即便像迫击炮与75毫米步兵炮这些甚至可以分拆带走的东西不算进去,光是直接拖曳那48门榴弹炮以及120毫米迫击炮,运输相关的附件与炮弹,需要的车辆就在八十多辆。
汽车兵是个新兵种,吃香的很,幸好东北的农庄有很多会开拖拉机的好手,稍微训练下,就是个合格的好兵。
只是汽车机械师太少,还在摸索阶段,大批量的配备汽车还不靠谱。
像德国陆军就没有这么多麻烦,欧洲的铁路网相当的密集,大部分的战事将围绕铁路线展开。
正如李安生所说,现代战争拼的就是火力,谁的火力凶猛,谁就能够占据战场主动。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奇谋妙计都将失去作用。
买卖城不再做买卖,而是变成了一个军事要塞,东北军加紧的构建着防御设施,挖掘战壕。
东北军挖掘战壕的方式全部承袭于黑龙江陆军学堂,他们建造的掩蔽物和据点位于地下深处,防炮弹并且空气流通。
对于李安生来说,由于许多士兵都不识字,所以对这些士兵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教育,可以说,整个中国普遍或者整体文化素质最高的还是在东北军中。
由于官兵培养的不易,首先要保证在作战的时候随时能够战略性地撤退到一个准备充分的防守位置。
李安生借鉴了后世一战与二战的经验,首先使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炮火支援。
虽然进攻方可以在阵地间自由移动,他们还是要遭受防守方的纵射。
比如各种锯齿形的突前战壕,五指形的防守战壕,u形机枪战壕等,普遍的,壕沟并非笔直,而是锯齿型的。这就意味着一名士兵在壕沟里无法看到十米以外的东西。这种形状的壕沟在敌人从侧方进攻时会保护它里面的步兵,否则里面的所有部队都会暴露在敌军火力面前,伤亡会很惨重。
张绍曾第一次见到这种战壕的时候,就深深的震撼了,的确独具匠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长处,避免自身的短处,减少伤亡。
怪不得黑龙江新军几次击败俄军,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样的战壕在买卖城比比皆是,张绍曾眼看着一条条一排排的战壕成形,依据买卖城的建筑形成了整体防线。
这次张绍曾的第二十镇也好,苏凯的第二十八镇也好,都将这次的挖战壕当做了一种热身,一种加练。
“如果一颗炮弹落进壕沟内,它的弹片飞不了多远就会被挡住。壕沟面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胸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背墙。背墙使士兵们的后背不会为落在壕沟后方的炮弹的弹片所伤。如果敌军攻下了壕沟,那么原来的背墙就会成为胸墙。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壕沟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
教导队的官兵这次也跟随过来一部分,他们永远是最标准的,他们永远体现着李安生的军事风格,对于掩体与战壕,他们也最有心得,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参加过当年在瑷珲城对俄军的那一战。
他们小心的指出第二十镇官兵修建掩体与战壕时的一些不成熟之处,并且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着。
新军第二十八镇倒是完成的标标准准,规规矩矩,而这些官兵无形中显露出来的肃杀之气,也让张绍曾有些心惊。
他虽然是前敌总指挥,但是很多事情,他还是要征询苏凯的意见,这个副手可并不弱,很可能是满手血腥。
新军第二十八镇哪里是新编练的,简直就是见惯了血杀惯了人的,是一群择人而噬的猛兽。
李安生将这些人隐藏之深,可见早就有了野心。
不过张绍曾可不想多过问,在他看来,东北军已经形成了李安生为主吴禄贞为副的格局,就像南方程德全为主,徐绍桢为辅,程李系南北呼应。
吴禄贞反复劝告新军中想要南下投奔革命党人投奔武昌革命军的官兵,东北军应该以守土为要,他坚辞陆军总长,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
张绍曾很清楚,东北军离不开李安生,只有在李安生麾下,才能成为更加锋利的国之利刃。
他信步的在战壕中走着,检查着修建情况,并且不时的慰问几声,关心一下士兵的精神状态。
不过,他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带着笑容的脸,洋溢着轻松的神情,仿佛面对的并不是俄军,而是一群乌合之众。
他们眼神中带着某种渴望,他们渴望作战,这是好事情。
忙碌的作业,工兵铲与作业工具闪动着寒光,脸上的坚毅神情,静默着指向天空的森冷炮口,还没有开始彻底融化的积雪,这种感觉真好。
张绍曾闻着泥土的腥味,仿佛闻到了无比甘甜的花香,精神抖擞起来。
李安生所说的一句话忽然浮上心头,“中队不打内战,以洗雪国耻惩罚外侮为要。”
是的,不打内战,痛击外敌,这才是男儿本色,我辈军人风采。
他的心情忽然开朗了起来,也加入到了防御工事的修建当中,充当起了教官的角色,他的学问很专业,学而不怠,在东北时也没忘记向黑龙江新军探讨。
挖掘战壕有三种标准方法: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
地面式即人站在地面上向下挖掘,这种方法最有效率,因为它允许一大群人同时挖掘。
但是,用这种方法挖掘战壕的人们需要暴露在地面以上,因此它只能在安全的时间及地点,比如后方或夜晚使用。延展式即从壕沟的一端向外挖掘。挖掘壕沟的人不会暴露,但是这种方法只允许一个或两个人同时挖掘。隧道式类似于延展式,只不过在挖掘时,壕沟上方还有一层“屋顶”,它在建造完成后就会被去除。
在壕沟建造完成之后,它还需要经常地维护,以防止天气或炮火减低它的强度。
最好的战壕是士兵们能够在里面长期生活,而没有疫病的发生,不至于太损害健康。
此时正是三月底,积雪还很厚,泥土也冻的很硬,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工兵铲的挥舞掘进,黑龙江兵工厂出产的军械都很好用,堪称精良。
当初吴禄贞与蓝天蔚等人急着想入关作战,逼迫清廷下台,李安生直接把吴禄贞等人拉到了双鸭山最大的秘密兵工厂,以及钢铁厂、机械厂,将他们吓的连连咋舌。
这才知道,李安生为了准备推翻满清,已经准备了多年,他一直在隐忍,在准备着,甚至在被调到江苏之后,仍然没有停止这种沉稳的步伐。
李安生说的是对的,东北军最大的敌人是日俄,不是关内的清廷。
清廷果然垮台了,各方政治势力争奇斗艳,这些都与东北军无关,他们要做的,是听从李安生的指挥,准备抗击日俄来犯。
果然,俄国的态度无比强硬,野心昭然若揭,要不是李安生提前部署,说不定蒙古就此分离出去成为了俄国的一部分。
领土被侵占,这是军人最不能容忍的,也是他们的耻辱。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军人的责任是保卫领土完整,李安生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民国既然已经成立,争夺政治权力便没有他们的事情,他们只需要服从。
李安生的铁血思想其实影响了许多的年轻官兵,他们不再信奉革命,他们信奉铁血,坚信未来中国的前途在他们的手中,与炮火与鲜血去换取。
远处传来了一阵的欢呼声,响彻了云霄,转头看去,被积雪反射的有些耀眼的晴朗天空上,漂浮着一排三条飞艇。
由于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还没有全线修通,所以并没有办法利用铁道运输军队与物资到库伦,到买卖城,可是,飞艇可以。
只要天气晴好,飞艇运送物资从张家口到库伦,只需要大半个白天,而到买卖城的话,也只是略为一小会。
这意味着后勤保障暂时不会困扰他们,他们只需要认真备战。
士兵们并不是第一次见到飞艇,不过,俄军却是第一次见到。
飞艇似乎是在故意炫耀,飞的并不太高,就这么悬停在买卖城上头,北半个恰克图的俄军看的清清楚楚。
那鲨鱼状的身体,锋利的牙齿,血红的大嘴,狰狞的眼神,唯妙唯俏,也真亏那些画师画的出来。
许多的俄军官兵腿都软了,俄国虽然也有飞艇,但并不是这个摸样,而且他们还没有福气见过飞艇呢。
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就这么出现在天空中,带来的震撼力还是无比巨大的,起到了足够的心理震慑效果。
有骄傲的俄军士兵远远的对着放枪,却并没有这么远的射程,只是在发泄罢了。
“要不是李司令下了命令,不得先开火,我还真恨不得让飞艇飞过去扔上一大串炸弹,让子好好喝一壶。”
虽说是民用飞艇,但是同样能扔炸弹,这个功能还是有的。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二十九章 首战告捷
第三百二十九章 首战告捷
东北军居然有飞艇,简直不敢让人相信,要是让这个大家伙飞到头上,似乎半点都奈何不了这个庞然大物。
那也是不是意味着,他们这边的底细全部落在了对方的眼里?
想到那个庞然大物飞到头顶上来,俄军官兵们就一阵的头皮发麻。
不过,他们很快的就呆愣住了,天空现了一头比较庞然大物来瘦小无比的家伙,像是一只大鸟,却发出了吵杂的轰鸣声。
“那是,那是,什么?”
许多俄军惊呼出声,然后便是声音低沉下去。
那个铁家伙是架飞机,该死的,他们在海参崴的要塞才有一架飞机,想不到中国人居然在战场上投放了飞机。
指挥官叶尼卡两眼出神的看着天空,那帮该死的大老爷们还真是该死的,他们居然煽动朝廷对中国动手,将蒙古置于保护之下。
他们以为,只要发起一个简单的冲锋,中队就会乖乖的退走?
难道他们没有觉察出来?这次中国的态度很坚决?
这场仗不好打啊,看样子,关于发动进攻的命令,很快就会被签署,然后送到他们的手中。
“该死的,他们居然有飞机。”
许多士兵惊叫着,哪怕许多过去不知飞机为何物的俄国士兵,也知道了这个铁家伙的名字,而且它属于中国,不属于他们。
飞机飞得很高,显然是怕俄军对它发动攻击,凭借它那小身板,可扛不住密集的子弹扫射。
“这胆小鬼。”叶尼卡低声骂着。
但是飞机发出的轰鸣声,以及从他们的头顶掠过就已经相当的震撼人心了,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是头一次见到飞机出现在战场上。
即便这里还不是战场,但是没有人会怀疑这场战争打不起来,兵力调动物资补给,都是已经紧急进行的了,不可能就此作废。
要是真的打起来,这铁大鸟会不会跑到他们的头上扔炸弹子弹呢?
想想都害怕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紧紧地抱着皮帽子,似乎帽子都要给飞机飞过时的飓风给刮跑似的,实际上,飞机飞得并不低,哪里会吹走他们的帽子。
心理震慑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飞机不紧不慢的绕了两圈,拍了许多照片,又晃晃悠悠的飞走了。
不过,临飞走的时候,飞机上头甩下来一大片的东西,差点让营地炸了窝。
“炸弹,是炸弹,快跑啊。”
一位手中拿着马口铁扁瓶子的大兵挥舞着手臂大叫着,跌跌撞撞的无头无脑的一阵乱跑。
这位大兵是负责军需后勤的,也只有他才敢大摇大摆的喝着烈酒。
不得不说,中国来的烈酒还真是不错,关键是便宜。
每年从各大关口进入俄国的中国烈酒,已经超过了八千多万卢布,现在俄罗斯市面上充斥着中国烈酒。
而且,由于中俄关系的紧张,似乎生怕烈酒的供应不足,价格也上升了老一段,使得价格与上好的伏特加相差不远,但是无数已经对中国烈酒上瘾的人却是依然趋之若鹜。
叶尼卡也是中国烈酒的忠实拥护者,他也上瘾了,中国东北酿造的烈酒太多了,有几十个品种,各种各样的口味,总有一款能够适合不同的人群。
叶尼卡暗自庆幸,这战争或许无法避免,但中国烈酒却不受影响,依然畅通无阻,他依然能够购买到足够的中国烈酒。
飞机扔下来的是一大堆传单,上面写着“血债血偿”,“请牢记侵略者的下场”,等等,都是威胁的标语。
叶尼卡想到自己这方的军事部署在对方眼里一清二楚,就感到万般的无奈,为此,他迅速的打了报告上去,希望能够找到对付中国飞机的办法。
要是将来开战,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监视之下,这不是处处挨打?
每天给飞机上来在头顶上绕上几圈,只怕军心士气都要受影响。
飞机飞回买卖城之后,赢得了掌声雷动,当那名潇洒无比的飞行员气派十足的走下飞机,众人都用英雄般的眼神看着他,让这名叫做徐海的飞行员出足了风头。
这家伙是梅氏农庄出来的,开了两年的飞机,如今带了不少的徒弟,成为了民间又一家飞机训练学校的教官。
现在以培养飞行员为主,新式的单翼飞机已经研发出来,而且性能相当可靠,只有一名驾驶员,机头还有机枪,能够直接发射子弹而不会打到螺旋桨。
事实上,这样的飞机还不是江南飞机公司最为先进的,李安生除了给东北军配备了一些,作为训练之用,基本上没有大规模制造。
等到真正具备后世二战时飞机发动机特点的航空发动机问世,他才会考虑大规模制造新式战斗用飞机——毕竟天上可没有什么对手。
不过轰炸机倒是开发出了新品种,这次并没有运到东北来,这可是一项对付日本海军舰队的最大利器,无论如何不能轻易示人。
张绍增立即召集了参谋与主要将官,开始结合侦察机得到的情报以及拍下的照片,对俄军的阵地进行分析。
相关的作战方略给不断地拟定出来,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急切的渴望着能够痛揍俄军的心情,变成了充足的干劲。
而此时,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得到了国内的指示,无论如何都要逼迫中国取消对“大蒙古帝国”的镇压与迫害,尊重蒙古人民的正确选择。
中国民主政府刚刚建立,正是势力最单薄的时候,不趁火打劫一把,实在不是俄国强盗一贯的风格。
袁世凯自然清楚,要是在这个关节眼上,对俄国软弱妥协,那么中央政府的威信扫地,如何能够削弱敌方军阀的势力?
现在中央政府基本上只能掌控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其余的地方不是由程李系与革命党人掌控,就是鞭长莫及。
他不敢解散唐绍仪内阁,不然的话,他就要不得不向革命党人让步,重新选举。
要是真走到那一步,只怕他就只能成为一个彻底的傀儡,当个有虚名无实权的大总统。
强硬,一定要对俄强硬,最好是东北军跟俄国打起来,大打出手,以后也好压制李安生,让富庶的东北重新回到北京的掌握之中。
富庶的东北——才过了几年啊,东北居然成为了富庶的东北。
长此以往,那还了得。
东北从1906年开始出现繁荣气象,到现在整整六年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然让李安生有如此强悍的实力,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老袁艳羡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要将东北拿回来。
北京政府接连拒绝了俄国的多次交涉,态度强硬,争锋相对,半点都不肯让步,让国人为之振奋,这才是一个强力政府应有的气概。
之前由于需要列强国家承认,民国政府宣布接收满清所有遗留下来财产的同时,也承认满清遗留下来的债务,承认各个不平等条约,伤透了民众的心,如今终于挽回了一点颜面。
这就是李安生的阴险之处,要是他借着这次机会上台组阁,说不定也要承担不少的骂名,第一届内阁是最最受罪的,有骂名而无实际好处,他可不是傻子。
真要让他来组阁,说不定别有用心的人更多,接替发话,到时候各种的脏水都往他身上泼,烦心都要烦心死。
有对比才有效果,到时候他来组阁,有了实际的效果,民众自然了然于胸,他可不想只干一任那么简单。
老袁本来以为他的态度已经够强硬了,可是,没想到李安生比他更加激烈,3月底,李安生在库伦通电全国以及各国公使,严厉斥责了俄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如果俄队敢于入侵中国国土,十余万东北军枕戈待命,随时准备好痛击侵略者。如果俄军敢于进犯买卖城,那么东北军将会对俄军发动全面地攻势,并且敦促北京政府对俄宣战。
要打,就要打全面战争。
这种近乎于挑衅的口气,自然在震惊了各方人士的同时,也激怒了俄国人。
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亲自下令,教训一下狂妄的中国人,希望能够签订一个让北京政府更加羞辱的条约,证明他们不如之前的满清王朝。
4月1日,愚人节,俄军的攻势全方位展开。
而李安生与吴禄贞等人也在这一天进驻买卖城,亲临前敌指挥所观战。
李安生的到来,使得军心为之一振,出于爱国心也好,出于对李安生的效忠也好,东北军如同一台庞大机器怪兽一样,启动了起来,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得益于战前对俄军的详细摸底,东北军应对起来很是轻松。
俄军的攻势不出意料的还是密集冲锋阵形,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东北军所打造的防御体系,是能够支持一场不长不短的战役的,于是,防御设施与战壕成为了俄军的噩梦。
他们大量的在重机枪的交叉火力中倒下,被机枪子弹打得浑身是洞,如同气球一般的被一个个一排排的打爆。
短短的几分钟,阵地前面就堆积起了厚厚的尸体。
“这就是中队?你们确信这不是德国或者法国的陆军?”
尼科夫有些不知所措,如此密集的炮火,居然是中队施展出来的?
在他的观察中,中队不过是有二十四门105毫米榴弹炮罢了,加上数十门的75野炮。
他哪里知道,除了40门75野炮,还有48门75毫米步兵炮,以及上百门迫击炮,这回可是连教导队的120毫米迫击炮连都上来了,通过飞艇直接运过来的。
为了尽可能的打丧打灭俄军的士气,以及震慑沙俄圣彼得堡的那帮自高自大的家伙,必须对买卖城当面的这股俄军进行坚决的打击,绝对的歼灭。
“不要吝惜炮弹,有飞艇跟飞机侦察敌情,给我使劲放,最好是将炮弹打光,打光了后面还有,为了这一天,我可是让黑龙江兵工厂储存了几年的炮弹。”
飞艇被临时征用,用于炮兵校射,为何,飞艇能够飞到俄军的头顶上,利用无线电将俄军的现实情况反映回来,能够迅速的让炮兵找到目标。
这便是飞艇的好处,而飞机则只能不断的在俄军上方盘旋,进行心理压迫。
李安生恨不得将炮弹都直接堆到俄军阵地上头,德国刚刚与他签订了秘密条约,提供了6000万金马克的粮食抵押低息贷款。
而且,随着东北对战事的扩大,德国还将进一步加大工业援助的力度,并且考虑继续提供大笔贷款。
司戴德这次跟在锡良后头,也来到了买卖城前线,倒是并不害怕俄军的威胁。
美国人没有德国爽快,对于贷款问题还在唧唧歪歪,条件又多气量又小,李安生也不打算去多废话,直接让梅宝聪将司戴德支使到了买卖城前线,让他们看看东北军的实力。
他现在最好是大笔大笔的借债,他总有办法将这些钱落到实处,产生大量的利润,并且还钱的时候还不用支付利息,甚至本金都能省下不少,这就是穿越者的好处了。
美国佬不识相,李安生也不介意让他们看看德国的诚意,现在东北不需要美国,要是美国佬还想着要抬身价提条件,那就给滚回去,有多远滚多远,老子不鸟你。
德国的效率还真是很高,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有了专家团赶了过来,帮助东北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德国的动作自然也是刺激到了美国,美国政府的金元外交忽然很失败,还比不上德国?
司戴德看到东北军如此强悍的实力,纹丝不动的阵地,也是暗暗纳罕。
硝烟弥漫,但是他清晰地从高倍望远镜之中看到俄军的前仆后继,的确,俄国士兵都是好样的,但是他们的勇敢在密集的火力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他摇了摇头,暗骂了一句,蠢货。
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他这个局外人都看得清楚。
只是,他并不知道,即便是英法军队,遇到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如此,他们在军事的应变能力上还不如东方国家军队,尤其是中国。
他们仍然只知道习惯性的向前冲,不懂得如何对付新式的堑壕阵地。
叶尼卡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下令撤退,俄军第一次的进攻就此告终。
这次失败,给俄军带来了两千六百多人的损失,四千多人的受伤与被俘,损失可谓惨重无比。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三十章 最后通牒
第三百三十章 最后通牒
正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也如潮水般倏忽而去,俄军灰蒙蒙的,整团整团的灰,迅速的离开了战场。
硝烟弥漫,在皑皑白雪之上,鲜血与断肢分外的醒目,无数穿着灰蒙蒙军服的俄军官兵尸体留在了战场中央,横七竖八的倒在了冲锋路上,倒在了战壕之中。
俄军甚至不敢打扫战场,东北军的凶猛火力将让他们永生难忘,甚至不想再面对那种铺天盖地的炮击与机枪。
许多地方都竖着铁丝网,在铁丝网前头,密密麻麻的堆积着尸体,有的铁丝网残破不堪,许多尸体压得整个倾斜着,在寒风中晃晃荡荡,很是凄凉。
俄军打出了白旗,派上了不带武器的士兵,想要将俄军官兵的尸体收敛,要是以前,他们会傲慢的告诉清军使者,赎回尸体,一律出钱,军官要贵些,可是现在,该是他们求着东北军。
王大虎提着枪走到一名还没有断气的俄军士兵跟前,看着他那满脸的大胡子,粗糙的双手,以及那饱经风霜的面容,忽然生出了心有戚戚之感。
一看就是个农民,可怜的俄国农夫,他们朴实、忠诚、勇敢,服从命令,但是,他们被派上了不该上的战场。
王大虎之前也是个农夫,因为使得一手的好刀法,给招进了军队,之前他还有些不乐意,可粮食连年丰收,谁都在怕谷贱伤农,于是便当了兵,谁知道当兵的福利还很不错,就这么一直坚持下来。
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那就是从土里刨食,他同情那个眼睛不舍得闭上,眼神依然心怀留恋的俄国人。
刚才,对方是敌人,现在,对方就躺在那里,他只不过是个寻常的农夫,一个之前还不知道为什么而战就拿上了枪的农夫。
这就是战争,没有对与错,无比的残酷。
对方显然也知道是活不了了,只是艰难的忍受着苦痛用带着祈求的眼神看着王大虎。
王大虎心下不忍,摇了摇头,提起枪来,用刺刀猛地扎在了对方的心脏部分,只是那么一下,对方便终于解脱了,居然能够带着一丝微笑就此长眠在雪地上,将来他们也将给葬在这片冰雪之地,干净纯洁。
军队中教授的杀人方法无比犀利,只是习惯性的那么一刺,倒是也积了些德。
王大虎继续的巡视着,监督着打扫战场,有样学样,凡是俄国伤兵,许多的士兵都是直接用刺刀帮助对方超脱。
可是,他们中的部分人本来不该死的,他们应该能够救活。
只是,医药以及医护人员不能浪费在他们的身上,这就是战争,残酷的战争。
正如此刻的俄军,哀鸿遍野,数千名受伤的士兵使得整个恰克图防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不断地有伤员因为伤势加重或是流血过多而死去,这更加的增添了白日里的恐怖。
许多伤员声嘶力竭的喊叫着,忍受着巨大的痛楚。
更多的人眼巴巴的等待着救治,眼神中满是祈求与阴霾。
可笑的是,宝贵的医药都只能首先给军官们使用,而且低级军官还无法确保自己能用上。
这些昂贵的医药同样来自中国,这真是可笑极了。
本来不会有这么多高级军官死伤的,东北军那三艘飞艇不知道是发了什么疯,居然真的飞到了他们的头顶,用炸弹砸他们。
虽然炸弹没有准头,也有炸弹没有能够爆炸,但是,还是收到了奇效,俄军的密集使得飞艇获得了惊人的战果,而且,有艘飞艇还误打误撞的扔下一颗炸弹,刚好将指挥部掀翻。
就连叶尼卡这样的指挥官也差点受伤,可想而知这次损失的惨重。
飞艇扔炸弹这是临时起意,却收到了效果。
始作俑者是一名叫做王鹏飞的辎重兵,是他忽发奇想,才有了这次所谓的空袭。
李安生也亲自召见了他,给予了嘉奖,虽然无法确认飞艇的战果,但是从俄军的反应来看,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王鹏飞甚至在李安生等人面前建议,建造超大型的飞艇,携带数百公斤重的炸弹去空袭俄国城市,或许能够将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这自然是有些大而不当,不过李安生并没有明确反对,而是鼓励对方勤加思考,想出更好的办法。
许多年轻的士兵都从刚才的战斗中经历,成长,学到了许多的东西,有了许多的感悟。
甚至有人写起了家信,想要对家人倾诉他们的心情。
对于东北军来说,俄军是侵略军,但是,如此简单的杀戮,并不能引起李安生等人的欣喜之情
此时李安生等人正在紧急的磋商着,是否立即扩大对俄作战的规模。
刚才那轮炮击,可是二十万两银子没了的,既然打了,就不能白打,肯定要让子承担这笔军费。
可关键是,子自己都穷的要死,根本就不是个好的打劫对象。
包括吴禄贞在内,大部分将领都对扩大对俄战争感到担忧,这是出于对自身实力的保守估计。
俄国毕竟是列强国家,拥有百万陆军,与这样的国家全面作战,任凭是谁都要捏一把汗。
也只有日本那种穷兵黩武的国家,才会主动挑起战火,虽然打赢了俄国,但是他们似乎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国力也受到了损伤。
“即便我们打赢了这场战争,恐怕向俄国索取战争赔款也是不现实的,就像日本当年击败俄国一样。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威胁欧俄部分,同样只能跟日本一样,放弃战争赔款。”
吴禄贞反复的分析之后,提出了与李安生不同的意见。
他固然钦佩李安生的铁血作风,但是有时候过分的激进并不是好事情,日本就是个例子。
如果坚持索要战争赔偿,只能导致战争继续下去,变成了生死之战,灭国之战。
欧俄部分远离中国,即便占据西伯利亚铁路,光是庞大的运输费用就要让人皱眉头,更何况,西伯利亚铁路这条大动脉是沙俄的禁忌,无论如何不会轻易让给中国,除非灭国。
吴禄贞有理有据,甚至拿出了日俄战争的例子,来试图说服李安生。
1904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