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袁世凯不想太早露出他的底牌——李安生在暗中与他呼应,可李安生为了自身利益考虑,还是要明面示人。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两江独立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两江独立
江苏新军进驻安徽安庆与江西湖口马当要塞,引起了革命党人的极度警觉,不过程德全与李安生顺带着将安庆也纳入防卫的行为,也激起了清廷的疑忌,这是在抢夺地盘吗?
不过,江苏新军在接收九江防务的时候,却爆发了一场未曾预料到的战事。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九江后,同盟会员林森、蒋群、吴照轩、张鲁璠等人四处奔走,诸方联系,策划江西的新军五十三标起义。
而10月22日,湖南忽然爆发革命起义,迅速的席卷了整个湖南,与武汉相呼应,革命声势为之一壮。
10月22日夜,突闻湖南已响应武昌起义,新军五十三标教练官黄子卿各方奔走,并商得标统马毓宝赞同,联合五十五标一营管带范绍先、二营管带何振达及炮台守将徐世法等共同举事。
不过,江苏新军第十二镇由蒋方震亲自率领,接收了南昌以及马当要塞的防务消息传来,让九江新军无所适从。
10月23日夜,九江新军中的激进派认为江苏新军是来干涉革命的,因为他们奉了清廷的命令来接管九江,准备在九江屯兵,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
于是,他们决定发动起义,占据九江,以据江苏新军。
前来接收的蒋方震哪里想到九江新军会对江苏新军将士开枪,而且直接视为仇寇,郑重考虑之下,选择了镇压。
只用了半天的功夫,江苏新军就攻破了九江防线,击溃了革命军,占据了九江。
蒋方震还是选择相信李安生,他是亲眼见到李安生在江苏的吏治改革以及铁血治军的,又很清楚程李系的根基在江苏已经深厚无比,也更愿意相信李安生所说,中国不能乱。
革命党人纷纷指责李安生对九江新军起义的镇压,居正等人更是跳出来指责李安生,将李安生之前与黄兴等人的协定公布出来。
可笑的是,清廷是万万不会相信一个已经镇压新军起义的人,会跟革命党人有什么约定的。
宋教仁立即起程,准备赶往苏州,问一问李安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他看来,李安生绝对不会做这种镇压起义的事来,根本就不符合李安生的利益。
李安生很是赞许蒋方震的果断,后世谁说蒋方震只能做个好参谋的?不会带兵?九江这种要地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好。
黄兴虽然心中满腹疑虑,李安生迟迟不肯发动,为了振作因为九江“失守”带来的革命形势的挫折,他听从了手下们的建议,向汉口发起全面进攻。
十月二十五日,革命军在汉口发动攻势,进展到三道桥。
本来因为九江新军起义被镇压而松了一口气的清廷再次的惊慌失措起来,不得不向袁世凯更让一大步,次日解除了荫昌的督帅职务,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冯国璋的第一军和段祺瑞的第二军(这时第二军分布在武胜关一带,为后援部队),以及水陆各军。
不过这个时候,山西却爆发了革命起义,十月二十八日,山西同盟会会员姚维藩(任新军参谋),煽动军队起义响应革命。次日晨新军蜂拥入城,陆钟琦全家被杀,推举新军标统阎锡山为军政府都督。
近在咫尺的山西也爆发革命了,这让清廷如坐针毡,拼命督促袁世凯赶紧让北洋军平定武汉革命军。
袁世凯迟迟没有得到李安生的回应,到底如何应对此刻的局面,李安生不发话,只顾抢地盘,也让他感到很棘手。
而此刻湖南也出现了异常,十一月一日,起义军中的野心家们煽动了一部分士兵进攻都督府,湖南都督焦达峰亲自跑出来想向变兵说话,竟被乱兵开枪打死。副都督同盟会员陈作新骑马到北门外和丰洋火厂弹压乱兵,在城外古吊桥关帝庙附近,也被乱兵杀死。
而湖南都督一职乃由湖南咨议局选举参议院议长前任咨议局议长谭延闿继任,这意味着湖南的政权落入了本土野心家之手,谭延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投机者,野心家,而全国上下,这样的野心家未免太多,同盟会等革命党派之中,尤其的多。
革命军现的许多问题,也让黄兴等人感到无比的愤懑,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集中精力,准备对付北洋军。
不过,十一月三日,程德全在李安生的反复劝说下,宣布两江易帜。
徐绍桢提新军第九镇部分兵力进入安徽,一路闯入合肥等要地,接收旧军防务,坚决击溃了拦截力量,宣布出任安徽军政府都督。
而程德全也任命蒋方震为江西都督,任命李平书为江苏都督,张士衡为上海都督,而林虎为江北都督。
当时在南京的,有制衡程德全的江宁将军铁良,他们所恃的武力,是江南提督兼钦差江防大臣张勋的部队。
不过,让张勋他们感到绝望的是,他们的部队居然没有挡住新军第九镇部分兵力、第十二镇部分兵力以及从上海过来的兵力第一波的进攻,南京城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就告攻陷。
铁良跳江自杀被救起,张勋则带着残兵一路逃亡江北,林虎也不为难两人,等于是一路礼送出境。
之前上海的光复也很是轻松,这个中国独一无二的重地,只是在李平书带着商团武装以及江南造船厂护卫力量上街巡逻了几趟,就宣告易帜,上海正式光复。
同一天,云南宣布独立。当时云南是国防地区,所以驻军比一般的省区为多,有新军第十九镇一镇,统制是钟麟,下辖卅七协协统蔡锷,卅八协协统曲同丰,总参议是靳云鹏。
云南总督李经羲对蔡锷最为赏识,蔡乃推荐士官同学罗佩金为七十四标标统,唐继尧和雷飙为管带,于是云南新军将领中多是留日士官学生。
李经羲因闻各地革命军起,恐滇军新军响应,遂于十一月二日晨操时,突然下令把士兵的军械收回,于是军心甚为激愤。
第二天蔡锷率部起事,新军响应,先夺枪炮,继攻总督署,酣战一昼夜,占领昆明,乘胜攻取蒙自,推举蔡锷为军政府都督。
浙江方面,巡抚增韫拒绝浙江咨议局要求独立,十一月六日程德全派新军第十一镇部分兵力接收浙江新军八十一、八十二两标,并且进攻抚署,连掷炸弹,抚署被毁,活捉增韫。
第二天改咨议局为军政府,宣布独立,推举虞洽卿为都督。
全国各地风起云涌,不几天就有一个省宣布独立,很是热闹,彻底的将朝廷吓瘫,这可了不得了,犹如捅破了天,任凭哪个大本事的,也不能来补上这个漏。
程德全的作为瞬间引爆了整个中国的革命形势,连南京这样的雄城都落入了革命势力的手中,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庆王大人,您看,这时节大为不妙,是不是暂避风头?”
载沣有些为难的看着奕劻,袁世凯之前提出的,那所谓的六点意见,看来是不答应也不行了。
而且,在程德全与李安生如此作为之下,只怕他们还要倒过来去求着袁世凯。
“也不知道袁世凯是个什么主意,但也绝不是什么好主意,他要是想隔岸观火,我们也拿他没辙。这李二愣也太过可恨,如此直截了当便造了反。”
奕劻翻来覆去的骂着李安生,知道这个时候李安生捅上了狠狠的一刀,局势已经到了最为危急的时刻。
“唯今之计,只能暂时敷衍,革命党也好,李安生也好,或是袁世凯,先稳住他们。我们只能依靠东北,看东北能不能稳定局势,那里形势喜人,说不定还能练十万兵。”
载沣对于李安生的背叛很是痛苦,但是,他也迅速的想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让步。
奕劻思来想去,看来他再恋栈不去,也是没有办法的了。
他本来还心存侥幸,以为叛乱早晚能平定,没想到程德全与李安生也造反,全国各地烽火,垮台已经是早晚的事情。
唯一的路,就是先避过风头,看看有没有缓和的机会。
于是,在奕劻与载沣反复思量之后,清廷正式宣布,解散内阁,准备明年召开国会,授命袁世凯上台组阁。
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直接一步到位,君主立宪,也不想拖什么时间。
这也是在利用袁世凯,袁世凯想要坐稳内阁首辅的位子,就要想方设法依靠朝廷的实力,不然的话,袁世凯拿什么去震慑革命党人,震慑程李系政治集团?
这是将袁世凯放在火上烤,老袁哪里会答应。
现在占了便宜,他日是要还的,贪宜吃大亏。
表面上看,他能够继承清廷留下的实力,成为最大的统治集团利益代表,足够使得革命党人跟程李系有所顾忌,大家坐下来谈谈,还能谈出个和平,他作为首相,自然能够权倾天下。
不过,老袁很聪明,他知道这里头不对劲,他完全成为了清廷的工具,将来有反复,他是最为倒霉的一个。
眼下这时局,只要李安生支持他,君主立宪已经无足轻重,民主立宪才是关键,他也想坐一坐那大总统的位子呢。
于是,老袁很聪明的迅速赶到前线,然后聚拢北洋军,要钱要人要权,同时称起病来,老子的腿又出毛病了。
奕劻本来想出了这个好计策,谁知道袁世凯根本就不接招,急的跳脚。
于是,走投无路的清廷只能宣布,先解散内阁,由全国谘议局代表进京召开国会,商讨君主立宪之事。
可是他们的伎俩再次的被揭穿,东北已经在整军备武,似乎有入关的迹象。
之前清廷一路绿灯,不顾日俄的反复威胁,硬是将第二十七镇到第三十镇的编制全部批了下来,同时也跟美国方面签署了协约,进一步准备借款,将东北的军备提升一个层次。
四镇军队已经开始了征募,军官也在不断的到位,美国教官团也已经到了奉天,似乎加紧了成军之路。
如此一来,除去被调入关的曹锟第三镇,东北将会出现九镇军队,骇人听闻。
此刻东北的局势非常微妙,出现了一种宁静与激烈的对峙,似乎在等待时机,一下子爆发出来。
很多人都清楚,东北的局势发展,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在南方帮助程德全举起反旗的李安生。
李安生似乎销声匿迹了一般,不过,他再次出现的地方,已经是在奉天。
李安生到奉天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面见锡良。
这段时间锡良的身体一直不好,忧心于天下大事,忧心朝廷的摇摇欲坠。
他虽然不是个死忠分子,但是他对朝廷倒台之后,中国的走向充满着不乐观,或许先前很是悲观,在李安生的影响下,才逐渐的看到了希望。
“哎,要是不乱,光凭东北,十年下来,就能富国强兵,让那日俄不敢威逼,一步步废除条约,去除枷锁。若是君主立宪,也未尝不可,有东北与江苏为援引,前景可观。可惜,可惜啊。”
锡良见到李安生的那刻,他并不意外,他知道李安生会来东北。
程李系最大的根基是在东北,而不是两江,要是程李系镇压革命,只怕连两江的局势都无法稳定,毕竟程李系对两江官场与军队的掌控时日尚短。
可以说,程李系在两江的统治需要与革命党人相投契,而东北则不一样,事由不偕,程李系退避东北,未尝不能成就霸业。
锡良知道,李安生来了,他就得走,即便他治理东北数年,赢得了相当高的威望,百姓也感恩戴德,但是他清楚,程李系的威望比他更高,他所取得的政绩也要拜李安生所赐。
但是,他何尝不想尽最后一份力,想要劝说李安生。
“如今全国民心思民主,已经是共识,大势。君主立宪也不可行,汉人不会再奉一个满人的皇帝为主。别说革命党人,就是许多民主人士都不答应。朝廷不可留,留则遗祸甚深。”
锡良两眼微闭,许久没有说话,沉默着,仿佛很是伤痛。
“只怕这朝廷去了,一时不得宪政,反而多出许多野心家啊。”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二十四章 混乱的局势
第三百二十四章 混乱的局势
这李安生其实也是野心家之中的一个,不过锡良倒真不是在说他,要是李安生能上台掌权,他还是支持的。
但是李安生的意思,是要等等看。
为何要等等看,清廷必须要垮台,不能给袁世凯尽快的继承清廷遗产的机会,要是让袁世凯迅速坐大,那么有内战之虞。
而清廷垮台后,也要看革命党人的态度如何,现在许多的立宪派与民主人士都聚集在革命党的周围,分不清谁是真革命谁是假革命,谁是真民主谁是假民主。
要是给袁世凯与革命党人携起手来,互相妥协,那么,他的政治地位将很难确保。
割据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暂时行不通的。
“若是安生你愿意出面收拾残局,这东三省总督,我立时便让给你,如何?”
锡良的政治智慧是李安生不可估量的,在这种形势下,锡良还是作出了最犀利的选择。
李安生多少有逼迫锡良放弃清廷的意思,但是锡良却倒过来逼宫。
现在各方摸不清各方的意思,袁世凯虽然派了袁克定南下,但是李安生还是没有鲜明的表明态度,是否支持他上台;而革命党人对于是否支持李安生上台,却是起了争执,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革命党人希望能够由黄兴与孙中山来收拾残局,顷刻北伐;而李安生,则是想要左右逢源。
黄兴认为,要想尽快破开迷局,只有先让清廷下台再说。
于是,李安生刚到奉天的时候,武汉革命军主动向北洋军发动进攻。
北洋军南下之后,黄兴知道难以避免一战,就以防御汉阳为主要任务,设总司令部于昭忠祠,任命李书城为参谋长。
沿襄河入江处起,迤黑山以下挖壕筑堡,雇用民夫数千人,昼夜工作。
当时两军苦战,隔江、汉二水对峙。革命军因汉口之战损失过重,新成立部队官兵大半未受训练,因此不堪大战。
锡良与李安生连日磋商,希望能够破解迷局,但是,局限与关外的东北,毕竟无法直接干预关内的时局变化。
许多省份独立之后,形势很是复杂,有的是旧势力掌权,有的是地方立宪派掌权,许多的野心人物显露在了明面。
锡良的意思,要是东北宣布独立,东北新军入关,那么朝廷顷刻垮台,谁来继承清廷遗留下来的权力?
最有利的还是袁世凯,既然袁世凯不想执掌内阁,那么必定有更为庞大的野心。
而中国,很有可能会陷入内战,以及地方割据之中,这是场灾难。
锡良反复劝说李安生,暂时等等看。
李安生想来想去,只是将自己到了东北的消息传递出去,并没有立即发动。
十一月十日,汉口方面已经有北洋军1万余人,在汉口刘家庙至桥口附近,并于上关、花楼、黑山对岸及沿江布防。
革命军则在汉阳南岸嘴至三眼桥一带防御,袁世凯下令向革命军发动总攻,希望能够挫伤革命军的气势,从而占据主动。
这个时候,他面临的压力最大,可是也最有希望,只能以快刀劈篾,震慑群雄。
由于北洋军正在不断的南下,黄兴迅速的制定了革命军攻击计划:步四协张廷辅向汉口市街攻击;步六协杨载雄向汉口龙王庙登陆,攻击清军左翼,武昌凤凰山炮队支援进攻部队向汉口射击,海军炮舰亦加掩护,设信号于黄鹤楼、凤凰山、大别山等处。
十一月十八日渡襄河左岸攻击,进攻时鄂军在左,湘军在右,鄂军因系临时召募,所以毫无作战经验,湘军甚勇,但独力难支,遂告败北。革命军伤亡惨重,计官57人,士兵792人,失山炮18尊,步枪600余枝,子弹2300余箱。
其实这个时候,湘军主力还是焦达峰但都督是主持北上增援的兵力,如今湖南情形比较复杂,谭延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黄兴深知无法从湖南得到助力,这也是他迫不及待想要北伐的原因所在。
革命军必须要取得一场胜利,才能掌握主动权,使得各方势力统合在革命党人周围。
不过革命军进攻汉口失败,于是全力固守汉阳,北洋军因洞悉革命军方面作战实力不强,军令亦不统一,于是大举进攻汉阳。
自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一日,剧战十昼夜,革命军死军官137人,伤85人;士兵死2693人,伤400余人,两天后,汉阳遂告沦陷。
北洋军进攻汉阳,也是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故而出动了强大兵力,配以新式德国管退炮若干尊,实力在革命军以上。
革命军守汉阳者,为鄂湘两省军队,人数虽在5万人以上,但缺乏作战经验,彼此又不协调,且全用于第一线,所以极感疲乏。
这就是革命党人不懂军事的后果,虽然纠集了大量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普遍不堪战,既没有军事素养,互相之间还不能号令一致,黄兴也无可奈何,每次战斗都是身先士卒才行,还亲手杀了几个临阵脱逃者,但是与北洋军之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明显。
汉阳之败并不能怪黄兴一人,可是由于黄兴曾指挥过镇南关之役、河口之役、黄花冈之役,都是功败垂成,遂使人对黄兴有虽勇而不能战的印象。
汉阳失陷后,黄兴退到武昌,军政府即召开军事会议,黄兴对汉阳失败的原因也无法全面剖析,足以见到,这个时候其实武汉革命军的形势已经相当危险。
对于未来军事演变,大部分人认为汉口和汉阳已失,武昌难以固守,黄兴主张率领鄂湘两军进行军事整编。
此时的情形,谁都知道,革命军不整编是不行的了,全是一帮乌合之众,许多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帮派会党,甚至地痞流氓混杂于军中。
由于武汉方面当初强行接收了汉阳铁厂以及大冶铁矿,使得江苏方面大发雷霆,程德全拒绝了从徐州北伐的建议,而是全力巩固在两江的统治,使得武汉与南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宋教仁到了南京之后,并没有见到李安生,只是,他也清楚,李安生多半是不愿意见他的,武汉方面太过大意,没有将江苏放在眼中,以革命领袖自居,对南京居高临下,仿佛是对待下属一般,已经是失了默契。
汉阳之败,对革命军是一个大打击,但是,独立各省的代表于近日开会,通过雷奋、马君武、王正廷所起草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十一条,且有一个秘密决议,就是倘若袁世凯反正,则公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亦听到这个消息,所以在北洋军可以一鼓作气渡江攻下武昌时,突然煞车,并派代表至武昌谈和。
这个结果是打出来得,也正因为如此,袁世凯才抢在了李安生的前头,只是,他仍然有些想不明白,为何李安生到现在仍然没有大动作。
其实不是李安生不想有大动作,而是眼前这个形势,李安生自然是要控制越多的地盘越好,只要掌控了东北与两江、浙江,管你袁世凯与清廷如何,至于一干革命党,鸟都不鸟。
东三省、江苏、江西、安徽与浙江,程李系目前掌控的省份已经达到了七个,加上海南这个大岛也多半为李安生的势力所渗透,地方上橡胶园主与矿主都愿意奉李安生为主,这个没有异议。
也可以说,当世基本最为富裕的省份都在程李系的手中。
不过,李安生这几日与锡良商议东北自治一事,也发生了一点笑料。
奉天八旗子弟有一封奏电,表示得非常激烈,可是也只止于表示而已,该电如下:“我奉八旗子弟世受国恩,断不忍坐视君主逊位,任彼革党强以共和虚名欺蒙,傥革党者仍不反正,东省八旗子弟定必组织决死队,附入北军,定期南征,与伊以铁血相见,先行电奏”。
黑龙江与吉林的八旗子弟都给管教的老老实实,种田的种田,当农场主的农场主,搞农产品加工的也大有人在,更有不少八旗子弟参军,可没有这么的不识时务。
事实上,八旗子弟中大部分人也都对清廷失望已久,他们在东北有好日子过,何必去掺和?
南方的形势果然不出所料,黄兴的意见并不被其他革命党人所认可,孙中山大摇大摆的到了南京面见程德全,希望能够说服程德全北伐。
目前除了黄兴的意见,推李安生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意思,是由黄兴与程德全同时北伐,攻陷京城之后,正式建立民国,这大总统,自然是由他孙大炮来做,别人是做不了得,别人都是野心家,只有他孙文一心为公。
而有相当一部分革命党人与地方势力勾结起来,企图实现地方自治,都去当土皇帝。
地方自治的好处有很多,更有许多人提出了什么“联省自治”,什么美国式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全是瞎扯淡。
李安生当然想要当土皇帝,当整个中国的土皇帝,只是当前的形势不允许而已。
就像他无法阻挡袁世凯窃取清廷在北方的军政大权一样,他始终绕不过北洋军,绕不过守旧力量,绕不过清廷残余势力。
为了破局,李安生终于下定了决心,动用武力。
这是锡良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无力阻止,出于对李安生的最后一丝希望,锡良终于决定放手。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二十五章 东北新军齐聚
第三百二十五章 东北新军齐聚
程李系急着在两江与浙江等地抢地盘,顾不上北方局势,倒是给袁世凯再一次的机会,他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1911年11月20日,资政院通过了摄政王载沣提名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两天后,袁世凯浩浩荡荡地率领大批卫队,威武而显赫地到了北京。
11月24日组成了责任内阁。内阁名单是: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外务部大臣梁敦彦,副大臣胡惟德。民政部大臣赵秉钧,副大臣乌珍。度支部大臣严修,副大臣陈(辞不就)。陆军部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海军部大臣萨镇冰,副大臣谭学衡。学务部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杨度(辞不就)。大臣沈家本,副大臣梁启超。邮传部大臣杨士琦,副大臣梁如浩(梁士诒署理)。农工商部大臣张謇,副大臣熙彦。理藩部大臣达寿,副大臣荣勋。
上面这个名单中,有许多君主立宪派的人物,如梁启超、张謇都名列榜上,不过大部分的职位都空着,都不愿意接受,可见袁世凯的这个内阁不太靠谱,信任度不高。
袁世凯的用意是想吸收他们作为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的点缀品,借以表示他的内阁已不同于旧的清政府。
之前袁世凯已经致电程德全与锡良、李安生,希望能够推动这几位地方大员到京城任职,更是许下了民政部大臣的位子给李安生。
李安生在奉天拍了电报给袁世凯,也没有多说什么,光是从奉天发出电报这一点,就让袁世凯吓出了一身冷汗。
袁世凯内阁成立后,宣统的父亲载沣就解除摄政王地位,而恢复了他的醇亲王封号退归藩邸。
这个全新的看似不再坑爹的责任内阁组成后,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最切实的基本问题。
老袁精明的很,如果不能控制着军队,主持责任内阁也没有用,所以他在组阁的同时,就要把北方和北京的军事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和毅军姜桂题等的节制调遣全权,可是北京城内还有军咨府大臣载涛(宣统的叔父,载沣的兄弟)统率的禁卫军,这个禁卫军在北京就足以使袁不敢恣意作为。这支禁卫军是载沣做摄政王放黜袁世凯以后组成的,可以说组织这支军队的目的完全为了保护满族亲贵。禁卫军全是满人,他们待遇好,训练好,装备也好。
袁世凯组阁后便向清廷建议,革命军大敌当前,为了振奋军心,为了鼓励士气,禁卫军应该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皇族大臣也该为臣民表率,所以应由皇族大臣率领一部分禁卫军出征南方。
他的这个题目很光明正大,可是这样一个提议,就足够把载涛吓得魂飞天外。载涛是出了名的胆小如鼠,他一听袁世凯要点他为帅,立刻找到庆亲王奕劻,求他向老袁说情,这一遭免了他的“军役”。
在满洲皇族亲贵中,奕劻是最和袁世凯有交情,奕劻贪财,袁能投其所好,虽然隐居洹上,可是仍不时对奕劻有所报效,因此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时便曾对载沣兄弟宣称,这个总理大臣职务非交给老袁不可,因此奕劻和袁世凯是很亲近的。载涛的请求正合了袁的希望,他同意不调载涛上前线,同时也接受了载涛辞去军咨府大臣的职务,并立即推荐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继任军咨府大臣,于是禁卫军的统率权也由皇族手中移转到袁系手中。
除了安置徐世昌为军咨府大臣外,并且从汉口调回来冯国璋。当时冯国璋是荫昌下面的第一军总统,这个第一军是一个战斗编制,为了对南方革命军作战编组的,下辖第六镇(统制李纯)、第二镇的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第四镇的第八协(协统陈光远)。
老袁调冯国璋回北京,派他为禁卫军军统,以切实掌握禁卫军军权。同时调第二军总统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兼统冯国璋的第一军,驻节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
此外老袁把自己带进北京的卫队编为拱卫军,派段芝贵为拱卫军统领,负责北京城内的护卫责任,而把原来的禁卫军调到北京城外驻扎。
老袁从归隐洹上到临危受命,再度出山,对他一生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际遇。
此刻外有英国支持,内有大权在握,志得意满。
他可不打算对李安生等人吝啬,之前成功的吓住了革命党,并且忽悠住了对方,此刻到了打击革命党人的时候,前提便是要让李安生等这干地方实权派暂时依附于他,彼此相安无事。
要想“削藩”,要等他的大权稳固之后。
于是,段祺瑞的北洋军开始向武昌发起了激烈的进攻,一连几日,都是枪林弹雨,生死相搏,双方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东北与两江的沉默,也让袁世凯松了一口气,只等剿灭了革命军,便开始逐步的收回地方权力。
他哪里想到,李安生一直在忍让他,一步步的让他走到了李安生为他设置的陷阱之中。
好了,现在老袁是彻底跟清廷捆绑在了一起,要是老袁你要跟清廷共存亡,那就随你吧。
老袁好不容易坐上了内阁总理大臣的位子,却并不知道,其实这个位子并不稳固,反而危机重重。
本来他乐得自在,游刃有余,在老家指点江山。
而此刻,他接收了清廷的大部分权力,那就等于,他要负起所有的责任来。
12月2日,东北新军第二十镇发动了兵变,这场兵变的对象却是来自北洋派系的军官,凡是忠于北洋的军官尽数被杀被擒。
而同天夜里,吉林新军第二十三镇也爆发了马蚤乱,但马蚤乱的规模很小,孟恩远等一忠于清廷的军官同样被镇压。
如此,两镇军队的兵力都集中到了东北手中。
而东北是谁的东北?
李安生、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新军第二十四镇统制蓝天蔚、新军第二十七镇统制张孝淮、新军第二十一镇统制李持国、新军第二十二镇统制解冷、新军第二十三镇统制王伏白以及刚刚成立的新军第二十八镇统制苏凯,齐聚于奉天,商议大事。
而大堂上,灯光的暗处,端坐着一位年迈的大员,锡良眼神炯炯有神,仿佛胸中激荡着什么一般。
中国要想富强,当从东北始,而东北要想崛起,当从堂上的这帮人开始。
孟恩远等人已经被正法,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心慈手软,李安生上来就大开杀戒,也让吴禄贞等人感到震惊的同时,带着些兴奋。
李安生是个公认的铁血人物,要是能够由他来主持东北大局,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吴禄贞与李安生一同在间岛打击日本人,并肩作战过,也互相了解,也正是在他的力劝下,张绍曾与蓝天蔚等人才决定以李安生马首是瞻。
毕竟,他们是军人,只管打仗,而治政能力,无疑是李安生最擅长。
锡良正式的宣布交权,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之前吴禄贞提出发动兵变,直入关内,攻击北京,但是顾虑重重,东北新军之中最大的派系还是李安生的势力,李安生迟迟不表态,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张绍曾所率领的第廿镇,本是从北洋六镇各军中抽调一部分合编的,它的高级将领虽具有反清的革命意识,可是中下级军官仍然是北洋军系,他们是唯北洋军之命是从的,而吴禄贞的新军第六镇虽然大部分都是吴禄贞的老部下,也能信任,但还是有一部分死忠于北洋军的军官。
这次李安生发动雷霆手段,一举将孟恩远拿下,并且肃清了新军第二十镇的北洋军势力,让人看到了他的能力。
而相应的作战计划也拟定了出来,那就是黑龙江两镇新军迅速在铁路要地以及险要之处布防,防止俄国人趁火打劫。
吉林新军则镇守长春,与正在筹建的新军第二十九镇一同防范小日本,实际上,王伏白已经迅速将一帮老兄弟充入吉林新军第二十三镇,升格为大镇编制,战斗力可并不弱,假以时日,足够死死压住小日本。
新军第二十九镇同样是美械编制,统制是之前的第三镇协统卢永祥。
奉天等地的驻防交给了蓝天蔚的新军第二十四镇。
而南下入关配合吴禄贞第六镇作战的将是张绍曾的新军第二十镇,以及苏凯的新军第二十八镇。
张绍曾的第二十镇同时也将跟随锡良一同前往热河等地宣抚,平靖地方。
从各镇抽调出来的骑兵部队都将跟随锡良到内外蒙古巡视,李安生可不想让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
自从辛亥革命之后,列强各国就蠢蠢欲动,日本暗中资助革命党人,英国支持袁世凯,德国与美国则支持李安生。
贪心的子,则直接将目光放在了内外蒙古,恨不得立即将蒙古吞下去,已经开始了加紧渗透。
迟则生变,李安生对内外蒙古形势的预判,让锡良很是满意,这才有锡良的宣抚蒙古之举。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二十六章 北京政府
第三百二十六章 北京政府
若是没有李安生打的伏笔,说不定程德全要以为孙中山是个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领袖,作为旧官僚,他可不想当什么大总统,孙中山夸夸其谈,说不定真要将南京大事交给对方。
程德全与李安生相交多年,也多少接受了许多熏陶,给李安生影响很大,革命党名头再大,孙大炮名头再响,也震不住他。
李安生也没有那个意思要去争大总统位子,这点程德全很清楚。
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还很漫长,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李安生也刚好,程德全也好,都不想趟这浑水。
谁第一个跳出来当什么劳什子大总统,或是总理,固然能够荣耀无比,首任民主宪政首相,这个殊荣很多人都要来抢,可是,也要有相当的能力才行。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野心家们纷纷跳出来,这是肯定的。
爱做不做,谁做谁倒霉,权力是有了,可是民主宪政的完善是一个缓慢的曲折的过程,一开始出现个几个短命内阁甚至短命国会也是很现实的。
比如后世连国会都给解散掉,就是个明证。
要不然,军阀政治为什么这么有市场,那就是所谓的民主将民主人士们折腾的够呛,将人民折腾的够呛,对民主暂时的失去了信心,于是,强权政治一时无两。
李安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现在上台执政,各方势力必定群起而攻,掣肘颇多,还不如曲线救国,闷声发大财。
等到需要他来独裁需要他的强权政治的时候,他再来上台执政,那就顺风顺水,一路坦途。
以强权政治为手段,实现真正的民主,这才是李安生的最终目的。
他也没有信心在他有生之年能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但是,只要他还执掌大权一天,就没有其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