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海上马车夫 > 海上马车夫第169部分阅读

海上马车夫第169部分阅读

    荷兰政府极度重视海上贸易,加速了同中华帝国的贸易争端。

    自荷兰海军全歼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登上了欧洲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随着荷兰同中华帝国的贸易争端加剧,导致荷兰政府最终决定同中华帝国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

    虽然荷兰海军决定同中华帝国皇家海军进行军备竞赛,但是荷兰议会始终不敢公开跟中华帝国翻脸,同时又不敢去刺激欧洲其他海军强国。再加上英国和法国是中华帝国的盟友,一旦刺激了中华帝国,那么荷兰共和国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因为荷兰的地理位置决定荷兰不敢同时得罪英法两国。得罪法国,荷兰陆上没有好日子过,得罪英国,荷兰海上日子不好过。

    一个小小的荷兰,海军再强大,也会因为国土面积太小而底气不足。

    基于这些原因,荷兰议会一直没有大规模拨款给荷兰海军部,新式战舰的建造工作断断续续,军备竞赛实际上没有展开。

    但自从荷兰海军参加了中华帝国举办的皇家海军国际观舰式之后,荷兰海军见识了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实力,从那时起,荷兰海军感觉到了迫切的威胁。

    当得知中华帝国第一批十艘天字号一等战列舰将于神武十三年冬服役,第二批十艘斗字号一等战列舰将于神武十七年左右服役后,荷兰海军顿时紧张了起来。

    此时,荷兰海军的一等战列舰只有隶属皇室的几艘豪华战舰,只有外表虚像,没有实战能力。

    中华帝国一直视太平洋为他们的后花园,东南亚地区早就被中华帝国视为掌中之物,偏偏荷属东印度群岛还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控制之下,就像一个钉子扎在中华帝国的眼皮子底下。

    在荷兰人看来,中华帝国向来喜欢给别的国家钉钉子,因此荷兰人的这颗钉子迟早会被中华帝国拔掉。

    之前由于一次世界大战,中华帝国顾及欧洲战场局势,为了确保英法两个同盟国对西班牙帝国的战争胜利,在英法的庇护下,使得中华帝国没有动荷兰。

    但是随着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恢复平静,中华帝国同荷兰的矛盾开始上升,这种危机感顿时被敏锐的荷兰大议长察觉。

    因此,从神武十一年开始,荷兰议会方才批准对海军的巨额拨款,打造一支强大舰队,可以抗衡中华帝国未来几年后出现的“无敌舰队”。

    荷兰拥有强大的造船设施和先进的造船技术,曾经的“海上马车夫”不是徒有虚名。历史上的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没有占到荷兰海军的便宜,证明荷兰海军并不是软柿子。

    历史的车轮已经被改变,邓浩楠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改变了欧洲历史,并影响了荷兰海军的历史进程。荷兰海军大型舰队本该在十几年后才会出现的,此时却因为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刺激而提前诞生。

    荷兰议会于神武十一年最后一个月通过了海军法,向荷兰海军拨款两亿荷兰盾,在未来五年内打造一支由二十艘一等战列舰为主力的荷兰舰队,用于抗衡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挑战。

    荷兰海军模仿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划分标准,在欧洲率先采取了战舰等级划分,并用“级”标准来设计和建造战舰。

    “共和国”级一等风帆战列舰应运而生,该级战列舰装备100门火炮,标准排水量1680吨。

    尺度:长71米(全长,包括舰艏斜桅),宽173米,吃水:5-6米

    桅杆:主桅605米

    航速:9节巡航速度,最大11节。

    武备:100门火炮。10门60磅炮,20门30磅炮,30门18磅炮,40门9磅炮

    舰员:约752人

    共和国级战列舰的建造规格很高,由于荷兰人喜欢雕刻,使得共和国级战列舰花费在舰体雕刻上面的费用超过战舰本身建造费用的一倍,无形中影响了荷兰海军的长远发展。

    当然,这种情况在全欧洲都是通病。欧洲人的船只本身建造费用很低,但是花费在雕刻装饰上面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建造费的两倍以上,像查理一世的海上主权号,其装饰费用超过舰体费用十一倍。反过来,中华帝国皇家海军使用的战舰却是很少进行雕刻,除了皇帝御巡战舰装饰豪华之外,其他战舰都十分朴素。

    荷兰新海军法案的通过,顿时在欧洲激起了欧洲主要海军强国的担忧。

    欧洲各国都知道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强大,也明白未来将会面对来自东方的海上威胁,但他们不比荷兰,没有荷兰有钱,加上刚刚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资金匮乏,所以不希望卷入这场海军军备竞赛。

    然而,他们害怕中华帝国的海上威胁,但更加害怕荷兰的海上威胁。毕竟荷兰海军就在家门口,而中华帝国却在远东。与其日夜担心深山里的老虎,不如先考虑下家门口的狼,荷兰海军才是他们迫切的威胁。

    荷兰海军的扩军行动首先刺激了英国海军和法国海军。英国海军本来在英吉利海峡上总是和荷兰海军发生摩擦,得知荷兰海军扩军计划后,英国海军坐不住了,立即向查理一世提议拨款应对荷兰海军威胁。

    查理一世在内战中多次挪用海军军费,而海军却一直坚定不移的支持他,令他感到不好意思。作为国王,查理一世知道英国作为一个岛国,陆军十分差劲儿,全靠海军保护国家,因此原则上同意海军部的建议。

    然而,查理一世真的没钱。欠了一屁股债的他,想帮海军也有心无力。

    神武十三年夏,荷兰海军的第一艘共和国级一等战列舰共和国号下水海试后,各大造船厂全面开工建造余下的十九艘战列舰,这令荷兰海军的扩军计划浮出水面,在全世界各国面前公开化。

    英国海军部着急,多次向查理一世提及,使得查理一世也有了危机感。

    没钱的时候,查理一世便想到了借款,仿佛染上了赌瘾一样。自从中华帝国在经济上支持查理一世打内战以来,这个瘾就戒不掉了,于是再次向中华帝国借款。

    中华帝国向英国贷款是有极高战略目的的,需要考虑到英国财政的偿还能力。此时英国财政因为内战缘故,只有一千万英镑左右,折合龙币四千万银元上下,但是每年要偿还的本金和利息已经高达三千万银元,再借款给英国,英国的财政非崩溃不可。

    基于这种情况,中华帝国政府的态度很慎重,生怕英国还不起钱。然而,查理一世病急乱投医,竟然要用怀特岛的永久使用权来换取五千万银元的紧急贷款。

    所谓永久使用权就等于割让给了中华帝国,只不过查理一世要面子,对怀特岛依然拥有神圣主权,但是使用权已经完全交给了中华帝国政府。

    当然,在英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土地使用权属于个人,没有期限。而查理一世认为英国和中华帝国是同盟国关系,没有核心利益冲突,这个同盟关系将会长远持续下去,使得查理一世敢如此大胆的许诺给中华帝国利益。

    怀特岛的永久使用权令中华帝国政府怦然心动,怀特岛对面就是英国最大的海军基地朴茨茅斯,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队的动向完全在中华帝国的掌控之中。

    不过,中华帝国也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查理一世这样做,并不是没有他的战略目的。在查理一世看来,中英没有核心利益冲突,怀特岛的利益实际上等于强化了中英同盟关系。查理一世的深层战略目的不论如何却是将中华帝国绑上了英国的战车。

    当然,这种利益交换符合中华帝国当前的利益。英国作为一个孤悬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由他来作为中华帝国在欧洲的‘小弟’角色十分恰当。让英国来当中华帝国在欧洲的打手,这个计划立刻得到中华帝国皇帝的批准。

    神武十三年夏,中华帝国皇帝神武大帝签署特别法案——《中华帝国与英国安全法》。该法案类似后世美国跟台湾的安全法,宗旨在于强化中华帝国对英国的安保承诺。法案是单方面的,中华帝国对英国提供类似“核保护伞”的军事支持,强化同盟关系。

    扶植一个凶狠的小弟隧成为中华帝国当前对欧洲的政策。

    随着查理一世批准了该项法案,中华帝国欧洲银行立刻向英国政府提供五千万银元贷款。贷款分作三年支付给英国,用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建设。

    首批两千万贷款到账后,英国皇家海军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扩建行动。由于英国拥有建造海上主权号战列舰的相关技术,因此不需要进行从新设计新式战列舰,直接按照海上主权号图纸进行建造,定级君权级。

    只不过,英国海军使用的短管铜炮似乎在性能上不及荷兰海军的中型威斯敏特舰炮,为此英国海军利用贷款向中华帝国海军兵工厂订造了三零式舰炮,用于装备君权级战列舰。英国海军并没有用过中华帝国的海军舰炮,但是他们知道中华帝国海军跟荷兰海军打过海战,这种改进型的舰炮不会比荷兰海军的舰炮差。

    不管英国人怎么想,中华帝国对此十分乐意。出口舰炮给英国海军,不但赚取金钱,同样中式武器需要配备中式弹药,这不是英国本土可以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因此将来还可以大规模的出口弹药。如果英国海军同别国爆发战争的话,单单是出口弹药武器就可以大赚一笔了。

    同样,英国皇家海军追捧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形式,颁布相同的海军法案和造舰标准。其中英国皇家海军统一着装中式海军常服和战斗军服,以佩戴中式手枪和指挥刀为荣耀。在军徽和肩章设计上,除了一个米子标志外,其余和中华帝国海军标志没有区别。

    英国皇家海军在形式上照搬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在作战思想上,也开始向中华帝国靠齐。为了强化英国本土军官亲华,中华帝国皇帝特批准中华帝国皇家军事学院向英国开放,允许英国现役军官和学生到中国军校来进修和学习,进而打造一批亲华军官。

    当然,这是中华帝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当前支持英国海军的目的却是很明确,那就是针对荷兰海军而来。

    没有人知道中华帝国支持英国建设海军的目的是针对荷兰海军,当即世界上只有神武大帝邓浩楠心中有数,他似乎看到了英荷战争即将爆发的场面,他似乎更高兴成为英荷两国的命运使者,导演一场真正大战的乐趣是最令邓浩楠兴奋的。

    作为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作为同盟国成员国,法国同样不甘落后。只不过,法国在一战中获得了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赔款,在财政上不像英国那样差,因此不需要靠借款来筹备海军。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去世后,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年幼,除了在孔子学院学习之外,无法行驶王权。而法国王后安娜虽然摄政,但只是名义上的。法国真正的大权掌控在首相黎塞留和红衣主教马莎林手中。

    在一战当中,法国政府看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存实亡,看到了西班牙帝国的衰落,看到了荷兰联省共和国的财富,也看到了海外殖民地瓜分的热潮。

    中华帝国是一战中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从西班牙帝国手里夺取了最富庶的墨西哥和秘鲁两块殖民地。在黎塞留看来,这两块殖民地造就了西班牙帝国一百年来的强盛,那么也将造就中华帝国的强盛。而中华帝国本来就十分强盛了,得到这两块殖民地之后,用不了多久就将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强国。

    法国版图的扩大,陆军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强陆军,这令法国政府的野心和嫉妒心急剧膨胀。

    然而,黎塞留明白法国和中华帝国的实力差距,嫉妒中华帝国没有用,不如将目标放到身边的荷兰和西班牙身上。荷兰陆军弱小,却富得流油。西班牙帝国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海外殖民地依然不少。

    于是乎,在黎塞留的心中,入侵荷兰和抢夺西班牙海外殖民地成为了法国今后的战略目标。然而,陆地上入侵荷兰和海上抢夺西班牙殖民地的想法直接被红衣主教马莎林给否决了。马莎林的理由很简单,荷兰是西班牙的属国,虽然独立了但是西班牙并么有死心。如果法国贸然入侵荷兰,西班牙定然参战,到时候刚刚平静的欧洲将再起战火。天主教派已经在一战中实力大损,马莎林不希望再看到法西开战,让天主教力量再度削弱。

    马莎林掌控权力,黎塞留无法说服他,内阁便无法通过议案批准。于是,黎塞留从此和马莎林矛盾加剧,上演一幕幕政治斗争,斗得不可开交。

    随着荷兰海军公开化扩军,英国海军进追其后扩充海军,令法国政府感到了担忧。马莎林和黎塞留斗归斗,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还是会坐下来合作的。

    因此,即英国和荷兰扩建海军之后,法国内阁亦拨款两千万法郎用于扩建海军的第一笔经费,以抗衡英国海军和荷兰海军。

    由于荷兰和英国都采用中国皇家海军标准,因此法国海军也跟随潮流,采取中国标准,将法国第一级一等战列舰定级为夏尔海军上将级。

    夏尔海军上将级战列舰公开称是定远号战列舰的加强版,但实际上有相当大的不同。法国不像英国那样对中华帝国言听计从。英国的君权级就是海上主权号的复制品,技术随着镇远号已经给中华帝国掌握。英国不对中华帝国保密,显示英国信任中华帝国,强化同盟关系的决心。而法国不想沦为中华帝国的‘小弟’,考虑到中华帝国掌握着定远号的技术和参数,影响法国海军安全,因此法国海军并没有将夏尔海军上将级按照定远号进行设计,而是做了相当大的改动。

    夏尔海军上将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1800吨,和中华帝国天穹级战列舰看齐,装备106门火炮,超过英国君权级102门火炮。

    尺度:长76米(全长,包括舰艏斜桅),宽165米,吃水:7米

    桅杆:主桅625米

    航速:11节

    武备:106门火炮。12门60磅炮,20门30磅炮,34门18磅炮,40门9磅炮

    舰员:约902人

    法国的冶铁技术先进,虽然还达不到中华帝国的炼钢水平,但并不影响舰炮威力的发挥。

    法国造舰技术雄厚,战舰造的比英国军舰和荷兰军舰都结实,速度恶也不错,加上106门火炮的强大火力输出,法国的夏尔海军上将级战列舰将登上欧洲最强战列舰的宝座。

    然而,法国的战舰一流,但是不足就是工期太长。英国的君权级战列舰建造周期为三年左右,荷兰的共和国级建造周期为两年七个月,中华帝国天穹级战列舰建造周期约三年左右,但法国的夏尔海军上将级战列舰的周期却在五年以上,加上法国海军起步晚,造船厂数量远远不及其他国家,使得法国海军成长缓慢,战舰质量虽高,但总数稀少。到英国和荷兰大型舰队建成时,法国海军大型舰队的数量能够达到他们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大西洋沿岸三个主要海军强国展开了军备竞赛,同样影响着其他欧洲国家。距离他们最近的西班牙帝国,虽然已经在一战中被打败,沦为二流国家。但是西班牙帝国并没有放弃帝国曾经的辉煌,依然挤出资金重建海军,只不过西班牙财政亏空严重,无法打造英法荷三国那样强大的舰队,但打造一支二等、三等战列舰组成的舰队,用来抗衡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威胁还是可以的。

    而在地中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样面对来自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威胁,作为东地中海的传统霸主,土耳其帝国不甘心让中华帝国取代他的位置,因此针对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而拨款组建一支由二十艘二等战列舰组成的土耳其地中海舰队。

    在北欧波罗的海,瑞典、丹麦、挪威,以及俄罗斯帝国,国力不及其他欧洲国家,但也加入了这次海军军备竞赛,打造波罗的海区域性强大舰队。其中瑞典、挪威和丹麦海军的目的是防范俄罗斯帝国在波罗的海的军事扩张。

    俄罗斯帝国国力太差,和土耳其的战争消耗甚巨,打的没完没了。因此俄罗斯帝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军建设十分弱小,不及瑞典海军一半的规模,要不是俄罗斯是同盟国成员国,其他北欧国家早就对俄罗斯帝国动手了。

    这场全球性海军军备竞赛拉开序幕后,世界各国政客和军事家们似乎都感觉将要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但他们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会发生,因为当前世界上,几个主要强国中有四个是同盟国,这个同盟国集团实力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去挑战

    但是这场世界性海军军备竞赛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早晚会爆发战争才能结束竞赛,这令全球的军事家们陷入诸多的猜想当中。

    到底哪里会是战争的导火线?西班牙海军退役中将卡摩西弗认为战争将会在某个殖民地上打响,因为殖民战争现在是全球的主流战争状态,各国都在开辟殖民地,西班牙帝国衰落,强国会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他预测会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爆发,因为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早晚会组建完毕,到时候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受到威胁,海战将会决定四国的命运。卡摩西弗猜测,第一个受害者会是荷兰,因为中英法三国是同盟国,他们会先瓜分荷兰殖民地,然后再窝里斗。

    卡摩西弗的猜测得到很多国家的军事家们的支持,但不可否认,卡摩西弗作为西班牙退役军官,他的背后真正目的却是在挑唆同盟国内讧,报复中华帝国是他的主流思想。

    英国的军事家索尔兹伯里第二侯爵立即出来反驳,通过英国泰晤士报大加赞扬中华帝国同英国的同盟关系,认为中英直接没有核心利益冲突,不会爆发战争。他认为西班牙帝国衰落,已经无力掌控海外殖民地,各个海军强国打造海军舰队的确是争夺殖民地,但瓜分目标肯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西班牙的殖民地依然广阔,所以在未来十年内,同盟国内部不会有直接利益冲突。

    法国的著名军事发烧友查理-布雷特(孟德斯鸠他爸)同意索尔兹伯里的观点,认为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最终会引发下一次战争,但不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除了美洲广大的殖民地之外,还有非洲大面积的殖民地等待去占领,还有很多未知的土地等待去发现。他相信同盟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军事集团,在瓜分殖民地方面会妥善解决问题。

    布雷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会在印度次大陆或者外高加索地区爆发。因为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混乱,众多小国家领土分配不均,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大。当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背后的大国将会干预,进而引发大国之间的战争。布雷特称,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是俄土战争不可避免的。同盟国集团会被俄罗斯帝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里,因为同盟国跟土耳其帝国的宗教信仰不同,当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

    布雷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作为军事发烧友,他时刻鼓动法国政府代表天主教国家,再次进行十字军东征。而这个唯恐世界不乱的家伙,更加希望把中华帝国也拖入宗教战争当中,进而将天主教在东方传播。

    辩论最激烈,最八卦的地方则在中华帝国国内。

    中华帝国奉行全球最开明的言论自由政策,帝国繁荣昌盛,国民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在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便越来越高。

    在家里,在饭桌上,在睡觉前,老少妇孺们喜欢没事儿扯扯皮,弄点八卦消息来找乐子。

    在工作之余,同事们喜欢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来增进感情。在公共场合,以前是文人墨客、才女舞姬们争奇斗艳的话题最多,如今增加了一些各种思想家们在内进行辩论。

    这在前朝是不可能的,莫谈国事是自春秋之后延续了上千年的禁忌,思想家根本不敢跑出来宣泄他的思想。如今帝国政治开明,这些思想家们才敢出来鼓吹他们的想法。

    帝国的军事思想家们对全球形势看的要深一些,这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数千年来的传承,他们很多的分析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近帝国政府高层的想法,也成为其他国家判断中华帝国态度的情报来源。

    但是,对于帝国国内的各种舆论分析,帝国政府向来不闻不问。如果有记者询问,顶多新闻发言人会出来大吼一声‘中华帝国希望全球和平’等等的不痛不痒,没有任何情报含量的答复。

    还有很多军事家们发表看法,但他们都有背后的政治目的。有的明明猜出下一场战争的爆发点,但却因为政治而睁眼说瞎话,故意误导国民。

    总之,到底下一场战争何时爆发,在哪里爆发,没有人能够真正预言。各国的领导者心中虽然明镜,但他们出于各种目的,有的希望拖延战争爆发时间,有的希望加速战争爆发时间,有的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四百章 环地中海条约组织

    第四百章  环地中海条约组织

    苏伊士运河的巨大利润令各国眼热,尤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知道会有如此巨大的利润,土耳其政府估计砸锅卖铁也会自己动手开凿运河。

    然而,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马后炮是没用的。

    中华帝国利用合同的漏洞,在苏伊士运河区驻扎十几万军队,严重侵犯土耳其帝国主权,更是威胁土耳其帝国的国家安全。

    苏伊士运河从开凿成功那天起,便是亚非大陆的分界线。土耳其帝国在北非地区拥有好几块殖民地,中华帝国在苏伊士运河驻军,将土耳其帝国一分为二,影响土耳其帝国的政令实施和军事调动。

    加上俄土战争中,中华帝国一直向俄罗斯出口先进武器,并给予贷款支持,使得原本并不怎么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竟然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头号劲敌,严重威胁土耳其国土安全。

    种种原因叠加道一起,导致土耳其政府越来越对中华帝国感到愤怒,虽然土耳其帝国高层一直选择沉默,但是下面的很多官员和将领们难免搞一些小动作,他们不断的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制造一些麻烦和摩擦,期望中华帝国同土耳其帝国开战。

    此前,大多数摩擦都会被两国政府高层刻意压制。土耳其政府因为其宫廷权利倾轧,后宫摄政同顽固派大臣之间争斗,使得他们无心无力去招惹中华帝国这个强敌。反过来,中华帝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要求其保持克制。爆发战争将影响苏伊士运河的巨大利润,这不符合中华帝国的既得利益。

    双方保持克制,但土耳其内部一些官僚出于政治目的,将摩擦扩大,并招惹其他外国势力介入,意图将苏伊士问题国际化。

    苏伊士运河的巨大经济利润和军事价值一直都是被附近国家所垂涎三尺的。在附近的亚非欧国家都不甘心被中华帝国独吞。欧洲列强很早就希望打开苏伊士运河,以便他们可以从地中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印度洋甚至远东。

    中华帝国过于相信其强大的威慑力了,以为在苏伊士驻扎大军就可以震慑住周围的窥视者。但商人可以为暴利铤而走险,什么都干得出来。同样,东西方贸易的巨额利润,可以让任何一个国家陷入疯狂。

    荷兰在苏伊士运河上的利益损害最大,虽然国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扩充海军,但数年内还是无法抵消来自中华帝国的强大军事威慑力。因此荷兰商人们一边鼓动荷兰议会,增加中荷之间的矛盾,积累怨气。一边暗地里搞鬼,秘密支持土耳其帝国北非领地内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北部,以及埃及南部、苏丹东部等地的反抗军,扶植势力同土耳其政府对抗。

    由于土耳其帝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同俄罗斯帝国消耗太大,加上中华帝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导致君士坦丁堡同北非的领地联系不畅通,北非地方政府武装在应对反抗军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

    中华帝国恼火荷兰在北非耍手段,影响帝国将来殖民非洲的计划。但出于整体战略考虑,中华帝国希望英国和荷兰能够先打起来,这样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

    但荷兰似乎看穿了中华帝国的目的,抓紧了在北非的行动。荷兰在北非扶植了几个反抗军势力,四处攻击土耳其政府军,甚至荷兰出动军舰直接帮助反抗军运输兵力和军需物资。这种几乎公开化的行动,顿时激怒了土耳其政府。

    神武十三年七月,土耳其从爱琴海调来一支巡航舰队,部署到突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域,封锁荷兰海军对突尼斯反抗军的援助。

    此时,荷兰扶植的罗哈反抗军正在猛攻突尼斯,土耳其军队抵抗十分辛苦,战事正处于关键时刻。

    土耳其巡航舰队的抵达,封锁了附近海域,导致荷兰无法将物资及时运送到,罗哈反抗军攻势放缓,土耳其守军得以喘息,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荷兰的目的很明确,先扶植反抗军占领突尼斯,成立突尼斯政府脱离土耳其,然后荷兰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入侵突尼斯占领突尼斯。

    这不过是荷兰人的第一步战略,随后他们会继续扶植反抗军,依葫芦画瓢占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苏丹等土耳其帝国的领地。

    但荷兰人最终的目标却是放在了苏伊士运河上,那里才是荷兰人最想要得到的地方。只是荷兰人不敢跟中华帝国正面冲突,因此荷兰议会认为如果能够占领埃及作为殖民地的话,便可以有借口跟中华帝国谈判了,即便得不到苏伊士运河,至少也能够迫使中华帝国分出一部分股份给荷兰,甚至实现联合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标。

    当然,荷兰人喜欢大胆假设,之后的路还需要小心求证。

    突尼斯陷入了僵局,荷兰人最心急,因此荷兰海军多次试图突破土耳其海军的封锁给罗哈送物资,但最后都失败了,为此荷兰海军差一点和土耳其海军打起来。

    荷兰人的算盘很快被其他国家所洞察,地中海附近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公国都向分一杯羹。尤其是西班牙帝国,一战当中被中华帝国修理的太惨,仇视心理极强。

    西班牙作为天主教国家,一来跟土耳其不对付,二来本着扩大殖民地的想法,三来也想通过北非陆上战争为西班牙陆军赢回些面子。

    因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西班牙国王下令西班牙陆军从北非殖民地摩洛哥出发,向东进军,意图占领土耳其属阿尔及利亚地区。

    然而,就在西班牙帝国准备插手北非事物,意图重新崛起之时,欧洲的法国再次给西班牙找来麻烦,粉碎了西班牙帝国重新崛起的美梦。

    一战结束后,虽然法国和西班牙停止了战争,但是两个欧洲陆上强国,又是邻居,并没有握手言和,而是不断爆发小规模的边境军事冲突。

    双方都不想扩大冲突引发两国全面战争,因此冲突都控制在小规模战术战斗之内,并没有引起两国国民的关注。

    然而,随着西班牙出兵北非,法国人终于忍不住要拖西班牙的后腿,不能让西班牙帝国再次崛起。毕竟西班牙帝国太靠近北非,一旦陆军全面出动,北非很快会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法国于是在边境制造一下中等规模军事冲突,吸引西班牙陆军注意力,牵制西班牙的北非战争行动。同时,法国又煽动加泰罗尼亚人、那不勒斯人和葡萄牙人造反,起来反抗西班牙的统治。

    神武十三年夏,布拉甘萨的若昂宣称拥有葡萄牙王位继承权,主导叛乱,得到葡萄牙人的广泛支持。西班牙既要平息其他叛乱,又与法国战斗,还出兵北非,未能及时作出反应。于是若昂登基为布拉甘萨王朝第一任君主,称为若昂四世,结果引起葡萄牙从西班牙帝国中独立出来。

    西班牙国王似乎并不在乎葡萄牙独立,结果造成此后的十年间,西葡两个国家实际上和平共存,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法国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因为葡萄牙独立后,并没有预期向西班牙全面开战。法国人被葡萄牙摆了一道,不得不增兵法西边境,结果爆发路西瓦大战,西班牙陆军吃了亏,不得不停止进入北非的计划,掉头回来对付法国,立时十一年的法西战争爆发。

    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大国打了起来,顿时刺激了欧洲各国的神经。各国一度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因为法国属于强大的同盟国集团,而西班牙已经日薄西山,神圣罗马帝国无力帮助西班牙。

    八月五日,同盟国四个成员国在巴黎开会,讨论法西战争问题。同盟国之间没有核心利益冲突,因此对外可以抱成团,联合向西班牙帝国开战的可能性极大。

    西班牙帝国害怕了,他无法同整个同盟国对抗,因此急忙游说中华帝国、英国和俄罗斯帝国,希望这三国不要插手。

    然而,西班牙的特使似乎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欧洲各国都认为这次西班牙帝国完了,西班牙国民更是提心吊胆。

    不得已,西班牙帝国迅速向土耳其帝国求助,要求和土耳其帝国结成联盟,共同应对同盟国。

    这两个差点打起来的国家,宗教信仰、领土全面冲突的国家,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会组成联盟。

    然而,偏偏不可能的事情就发生了,土耳其帝国同意了西班牙的请求,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其他公国全面停止战争,并组成环地中海条约组织,抵御同盟国的欺凌。

    正在巴黎开会的四个同盟国成员国,得知这个情况后,不得不重新审视问题。

    两大军事集团如果打起来,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再次掀起。

    中华帝国倒是没什么,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三国还未从一战中缓过劲儿来,不希望再爆发二战,因此巴黎会议放弃了彻底瓜分西班牙帝国的计划,其他三国不干涉法西战争。

    同盟国松口了,地中海条约组织也不想大打出手,土耳其可不会真心帮西班牙,因此土耳其、神圣罗马帝国等国也宣布不会干涉法西战争,最终只是法西两国的单挑。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四百零一章 角逐非洲(上)

    第四百零一章  角逐非洲(上)

    严格的说,法西两国的直接对抗从1521年的比克卡会战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时代结束。

    可以说,两个陆上大国接壤,这种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西班牙帝国被法国拖了后腿,无法抽调兵力拓展非洲殖民地,造成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只有北非一些沿海小块殖民地,无法连成大块殖民地。其中有加那利群岛以北、西迪伊夫尼、梅利利亚、锡兹内罗斯城、马扎奎尔、戈梅拉岛、奥兰、阿尔及尔、贝贾亚、的黎波里、西属突尼斯和休达等地。这些地方大多数以城堡作为基准,属于点状殖民地。主要是因为西班牙同土耳其常年在北非交战,依靠要塞碉堡来维持统治。

    西班牙被法国拖了后腿,无暇顾及非洲殖民战争。但是法国却没有停止殖民非洲的步伐。早在1624年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岸边建立第一个贸易站,一战虽然影响了法国的殖民战争进程,但总体上并没有间断,只是进展缓慢。

    神武十三年夏爆发法西十一年战争后,法国海军趁着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新舰队短时间无法抗衡法国海军的机会,出动上百艘各式战舰,将西班牙海军圈在本土港口内不得出入,切断西班牙同北非以及新大陆殖民地的联系。

    法国陆军在一战期间为了对抗西班牙陆军,组建了庞大的陆军集团,战后有超过三十万士兵等待复员安排工作,但法国政府显然无法安排这么多军队。继续保留他们则成为法国严重的财政负担,于是法国政府决定将这些法国军队派往非洲进行殖民战争。

    西班牙海军被法国海军圈起来,无法增援海外,造成西班牙殖民军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法军,战场态势急剧恶化,对西班牙殖民军极其不利。

    神武十三年九月,法国海军少将山姆率领一支三千人的法军部队法属东摩洛哥海岸登陆。西班牙军队约一千人左右在菲斯一带阻击法军,结果西班牙军队不敌,退回丹吉尔。法军步步紧逼,海军炮击丹吉尔,半个月后,西班牙守军苦于没有援兵,被迫放弃摩洛哥向法军投降。

    法军占领摩洛哥,再一次说明西班牙陆军已经不再是神话,不再是无敌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