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海上马车夫 > 海上马车夫第168部分阅读

海上马车夫第168部分阅读

    邓浩楠来回走动着,手中翻着名册,一个个念叨着。

    “刑部……”

    “臣有罪!”

    “礼部……”

    “臣有罪!”

    ……

    邓浩楠只是提了提机关名字,并未指名道姓,结果大殿上哗哗的跪了一大半,邓浩楠心中那叫一个生气。

    “今天试试有没有胆量对抗顺天府,明天试试有没有胆量挑战刑部大堂,后天说不定就想试试有没有胆量来刺杀朕!”

    邓浩楠越说越有气,声音渐高,吓得满朝文武大臣们应声跪地。

    “臣等惶恐!”

    “挑战国家机器,你们现在是应该惶恐!”邓浩楠怒道:“风花雪月的时候还想着惶恐吗?”

    “臣等罪该万死!”

    “除了罪该万死,你们还会说点别的吗?”

    “臣等罪该万死!”

    “……”

    邓浩楠翻翻白眼,看着跪满大殿上的群臣们,他感到有些无奈。政治就是团结大多数成员,对这些老油条们着实没办法,有道是法不责众,邓浩楠不过是骂他们一顿消消气,顺便整顿一下朝纲。

    一直以来,帝国国力蒸蒸日上,国泰民安,官僚集团难免会自大,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修理他们一顿,有利于帝国健康成长。

    邓浩楠虽然已经放权三部司,但是君权神授的主体思想是不容挑战的,皇帝总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发发威,以示存在。

    事实上,邓浩楠正是需要一个借口来修理一下朝臣,整顿一下朝纲。一来是朝廷连续三届内阁都是由东林党来把持,这群老油条需要敲打一下,让他们安分守己。二来再有几个月顾明哲便要就任新一届内阁首辅了,在他组阁前,邓浩楠需要震慑一下他,让他明白内阁是对皇帝负责的。

    这是张溥教给邓浩楠的帝王心术的一部分,已经被邓浩楠熟练掌握,用起来已经十分顺手了。

    这时,刑部尚书倪元璐奏请道:“启禀皇上,这一切都是受月苑阁花魁邢沅指使。邢沅红颜祸水,妖言惑众,臣请旨即刻将其捉拿归案,以儆效尤!”

    邓浩楠心中气得够呛,这些老油条们就是这样厚脸皮的倒打一耙。

    “你告她什么罪啊!”

    “挑衅国家机器,扰乱公共秩序罪!”

    邓浩楠轻声咳嗽了一下,暗道倪元璐不愧是刑部尚书,这种事情当真是顺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

    “混账!红颜祸水跟女人有什么关系?周瑜打黄盖,一个巴掌拍的响吗?”

    “皇上息怒!”

    邓浩楠为之气急,说道:“亏你还是刑部尚书!那邢沅有出面挑衅国家机器吗?她有出来扰乱公共秩序吗?你们自己才是以身试法者,竟然还告人家?这事情若是传出去,朝廷的脸往哪搁?”

    “臣知罪,皇上息怒!”

    倪元璐没说到正地方,反倒惹皇帝更加生气,顿时汗流满面,不敢再多嘴。

    其他文武官员们自然不敢多说,耸拉着脑袋,认错态度倒是良好。

    邓浩楠借着训斥倪元璐的机会,也是在杀鸡儆猴,敲打所有人。

    效果很理想,邓浩楠很满意。

    只是赖有光却以为皇帝是在维护他,顿时感激涕零,连连高呼皇上圣明,倒是惹得人心烦。

    “这本小册子朕先暂时保管着,朕也不点名,你们心中有数,朕要看你们今后的表现。堂堂帝国官员,不要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另外,今天朝堂上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如果朕听到京城大街小巷都传的沸沸扬扬的,朝堂成为百姓饭后的笑料,那朕就加倍办你们!”

    说完,邓浩楠看向小德子,后者会意,高呼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文武百官被邓浩楠这番折腾训斥,哪里还有什么事情要奏报,就算有也没有心情了。一个个心中都在琢磨着皇帝的真正用意,隧无事奏报。

    一声退朝,文武百官们三呼万岁后退出大殿。

    大殿外,文武大臣们一群,交头接耳的议论着。赖有光本想着上前套近乎,不料却频频遭到排斥,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而顺天知府陈坤更是无助,皇帝虽然没有指名道姓的说出来,但以这些老油条们的脑瓜子,很快便猜出皇帝到底是从哪里得到的名单了。

    “不管我事!”

    陈坤在这些上朝大臣们的行列中,属他官职最小,管的事情最多。平时谁都不敢得罪,如今倒是得罪了一大半官员,很是委屈。

    钱谦益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涉案的官员很多都是他的学生,东林党成员,因此他看陈坤的脸色也不好。但他毕竟还是首辅大臣,度量和轻重还是懂得的。

    “老夫问你,皇上为何提及此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如实答来!”

    陈坤终于找到宣泄口了,急忙给钱谦益解释了一番,告知昨天发生的一切。

    “原来是这样!”

    钱谦益眯起了眼睛,人老心不老。敏锐的政治直觉告诉他,事情绝对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最近你要增加人手,强化治安力度。皇上绝对不是只冲着那个女人来的,想要保住你的乌纱帽,现在就是你的表现机会!”

    陈坤急忙道:“还请大人指教!”

    钱谦益点点头,边走边说,“现在正是换届之际,皇上此举恐怕有深层次含义。不过,也不排除还有其他目的在内,总之,皇上在今天早朝上的情形,日后指不定还有多少次呢?你这个顺天府官虽小,但是什么事情都落不下你!”

    陈坤也明白,求钱谦益给他画个道儿。结果钱谦益就告诉他做好本分工作即可。

    陈坤虽然不甚理解,但是也不好多问。官场的话从来都是不明说的,只能靠每个人的理解力了。

    官员们被皇帝训斥了一顿后,各自回家反省。

    御书房内,邓浩楠修理了一顿朝臣后,心情好多了,叫来王宸商议下一步行动。

    “皇上打算怎么做?”

    邓浩楠想了想,说道:“现在还不清楚这三股势力到底是不是一个集体?如果是一个集体就好办了,只需要突破一个就可以击破整个。但如果是碰巧凑到一起,我们就需要慎重对待,以防打草惊蛇!”

    “皇上的意思是——”

    “邢沅那边朕来处理!你说的这个朱平,如果真是前朝家臣,那么一定是冲着朕来的,你派人试探一下就清楚了!”

    王宸担忧的回答道:“微臣也想试探,但是找不到关于朱平的借口,朱平十分小心,不论个人还是茶楼都安分守法!”

    邓浩楠想了一会儿,突然笑道:“朕有办法了!”

    “皇上的意思是——”

    邓浩楠神秘一笑,接着将他的办法告诉给了王宸。王宸听完这个计策,顿时惊叹万分,没有想到皇帝竟然能够想到这招!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的,王宸不想去猜测,只是照皇上的意思办事。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三百九十七章 改写英伦历史

    第三百九十七章 改写英伦历史

    转眼间,英国内战已经打了好几年了。

    起初,英国议会军连战连捷,打的拥护查理一世的国王军满地找牙,几乎控制了整个英伦岛屿。但随着中华帝国政府暗中救走了查理一世,并帮助国王军训练新军和出口先进武器装备之后,英国内战的态势便改变了。

    神武十三年五月,重新组建的英国国王军,经过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和中式装备的武装后,这支一万人组成的英国陆军顿时扭转了战局。

    五月七日,国王军在距离伦敦外的牛津大败议会军,打垮了克伦威尔的精锐骑士团,来自中华帝国的先进军事装备在战场上大发神威,顿时震动了伦敦的议会政府。

    直到这时,伦敦议会政府依然没有放弃对中华帝国的政治幻想。中华帝国走着和英国一样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令英国议会政府一直对中华帝国抱有政治幻想,期盼中华帝国最终放弃支持查理一世转而支持英国议会。

    然而,事实上是。中华帝国和英国虽然都走着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很明显中华帝国属于吃独食的国家,他不允许出现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强大英国。因此,英国议会政府一直未能得到中华帝国的帮助,反而丧失了在国王军最弱之时下手的机会,给了查理一世喘息时间,最终导致国王军死灰复燃,并且兵临城下。

    牛津之战过后,英国议会军主力被打败,死伤超过万人,议会军的灵魂克伦威尔骑士团被国王军视为头号敌人,刚一开战便被国王军打残,残余逃回伦敦。

    此战,克伦威尔声望大损,不过其影响力还很大,依然是议会军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伦敦上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重新集结起来,打算死守伦敦。

    五月十三日,国王军在牛津稍作休整补给之后,即刻向伦敦进兵。

    第二天上午,国王军在伦敦北郊外列阵。装备了中式武器的国王军,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火枪、火炮,当这支万人的英国军队身穿中式军装出现在伦敦城外时,英国人才第一次感觉到来自东方的意识形态已经深入英伦大地了。

    一百门出口型战神火炮部署在城外,那种气势是英国陆军自建国以来所不曾有的视觉冲击。

    城外某处小山坡上,中华帝国驻英国国王军战地观摩团住停在此。

    山坡上,十几个中华帝国校级以上军官正用望远镜和新式战地高倍观察镜观摩这这场伦敦大战。

    伦敦之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英国内战的走向。可以说,伦敦一旦被国王军夺回,那么英国内战很大程度上会结束。

    在中华帝国政府看来,长期的英国内战可以消耗英国国力,令英国自十三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积累化为乌有。长期的英国内战符合中华帝国的长远战略,但是中华帝国奉行吃独食的政策,不允许英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只能帮助奉行封建专制的查理一世统治英国。这样一来,帝国政府便不能让英国过度的消耗,防止查理一世无法继续统治英国。

    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帝国政府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最终选择了后一项战略,那就是剿杀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尽最大能力阻止英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五月十四日,英国议会政府同中华帝国最后的谈判破裂,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子最终放弃了最后一丝对中华帝国的政治幻想。

    谈判破裂,中华帝国放弃中立,不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全面公开支持查理一世的保王党。

    中华帝国政府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欧洲主要强国的态度。荷兰很想支持英国的议会政府,但是等到中华帝国公开支持保王党后,荷兰政府迫于压力,放弃对议会军的各种援助。同样,欧洲各国的军火商们也开始收敛活动,对议会军的军事出口转入地下,并且缩减了份额。

    英国议会军面临巨大的武器禁运,各种战略物资无法运进伦敦,造成伦敦守军武器开始紧缺,弹药等战略物资匮乏。

    从十五号开始,国王军主力开始炮击伦敦城。查理一世多次劝说议会政府投降,但是都被骂了回去。无奈,查理一世只好忍痛割爱,瞅着自己的伦敦城被炮弹炸得伤痕累累,只求不要把他的王宫也炸毁。但是,他知道一旦战火开启,王宫很难幸免于难。

    由于国王军的猛烈攻城,造成守城议会军伤亡惨重,各种战略物资消耗太快,库存越来越少。

    从十七日开始,国王军其他部队陆续赶到,包围了整个伦敦城四周,造成伦敦连国内的物资补给都被中断,守军困难重重。

    克伦威尔纠集了伦敦市内的大批学生、工商业和普通市民,连同守军,共计三万余人,死守伦敦城。

    不得不说,伦敦城的城堡建造的还算结实,炮击了一个星期,竟然没有发生大面积城墙倒塌的情况。不过,国王军还是打开了很多处小的缺口,几乎要破城而入,结果还是被伦敦城内的军民合力打了出来。

    装备精良的国王军却被乞丐般的伦敦守军打了出来,这着实让查理一世感到很没面子。

    于是,国王军加大了攻击力度,再次向中华帝国借款,用来购买数量庞大的火炮。

    六月中旬,国王军动用一百五十门火炮,在一天内彻底轰塌了伦敦北城。此时,尽管伦敦军民奋力抵抗,将城墙附近房屋尽数拆毁,甚至用血肉之躯填补坍塌城墙缺口,但是都无济于事。

    十六日中午,国王军终于突破伦敦北城,攻入城内,巷战旋即展开。但伦敦军民一旦失去了城墙守护,便无法再抵挡如狼似虎的国王军。巷战很快失败,国王军迅速占领了伦敦市区,并逼近王宫。

    原本查理一世下令不得炮击王宫的,但是结果还是一样,愤怒的伦敦市民已经将王宫彻底捣毁,烧了查理一世的宫殿。

    查理一世气得差点吐血,顿时丧失了理智,他要严惩肇事者。

    欧洲人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似乎再现,国王军冲入城内,立刻展开了大清洗行动,一时间伦敦城内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三百九十八章 克伦威尔——断头台之歌

    第三百九十八章 克伦威尔——断头台之歌

    伦敦城内的大清洗行动立时一个礼拜,以查理一世为首的国王军夺回伦敦后,立刻得到伦敦旧贵族们和强大封建主势力的支持,结果大清洗过后,伦敦城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遭到屠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遭到残酷镇压。

    查理一世很生气,不单单因为他的王宫被捣毁。而是他之前聚敛来的财物和土地都被长老派和新贵族们拍卖瓜分了。那些都是查理一世这些年来的心血,一项视财如命的查理一世不发疯才怪!

    然而,查理一世作为统治者,收复伦敦复辟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恢复国家秩序。如果杀光了长老派和新贵族,那么查理一世的王国也毁于一旦。加上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议会军残余的控制下,牵扯国王军主力,有苏格兰在一旁盯着英国虎视眈眈,英国很可能被苏格兰吞并。

    这种情况下,查理一世不得不做出一些政治妥协,那就是容忍长老派,利用他们和苏格兰议会达成和解。同时只打击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

    事实上,查理一世的决定也是基于来自中华帝国驻英大使馆的建议。中华帝国希望保留长老派打击资产阶级新贵族,这个政策和查理一世不谋而合。

    在中华帝国驻英大使馆的撮合下,英国议会长老派和查理一世进行闭门谈判。长老派答应吐出所有侵吞皇室的财产,解散议会军,帮助查理一世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并将议会一部分资产阶级新贵族们交给查理一世处置。这些被处置的新贵族财产一半充作给皇室的赔偿,一半归长老派瓜分。

    至始至终,长老派都没有什么损失。查理一世虽然有气,但是为了顾全大局,最终接受了长老派的妥协条件。

    查理一世和长老派完成了秘密妥协,被出卖的资产阶级新贵族们则糟了殃。他们的全部身家都被瓜分,家庭成员或被绞死,或被流放。议会政府从内部土崩瓦解。

    伦敦大清洗之后,英国顿时处于查理一世的白色恐怖政策之下。各地议会军本来准备增援伦敦的,但是多数处于观望状态,直到国王军获胜,查理一世重返伦敦执政后,他们接到各自负责的长老派成员的命令,停止增援。

    长老派虽然妥协了,但是在军队解散问题上迟迟没有做出回应,他们害怕查理一世翻脸。

    克伦威尔被闲置在家,他之前站在长老院一边,因此没有受到大清洗。然而,长老院的妥协令克伦威尔感到了愤怒。侥幸活下来的新贵族们不甘心被查理一世左右,因此秘密组织反英王的革命军队。克伦威尔不甘心失去他的军事地位,于是悄悄离开伦敦,加入革命军。

    幸存的新贵族们不敢公开反对查理一世,或许是他们的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关系,他们只能躲在暗处,将克伦威尔推上台,作为他们的代言人。

    克伦威尔利用他的威望和新贵族们的经济支持,很快在威尔士地区招募到了大批的农民和城市市民,组建了约六千人左右的民兵团。

    克伦威尔深知民兵团的武器装备差,训练不足,无法对抗查理一世的中械师团。因此,克伦威尔选择臣服查理一世,作为查理一世布置在苏格兰边境上的一枚棋子。暗地里,克伦威尔利用新贵族的支持,从地下军火商手中购买军火,积极备战。

    国王军四面出击,清剿残余议会军,使得伦敦防御空虚。克伦威尔于是秘密接触苏格兰高层,拉拢苏格兰长老派右翼分子。

    由于苏格兰之前和英国议会政府有秘密约定,正当国王军分头平息叛乱之时,强大的苏格兰军队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虽然查理一世是苏格兰血统,但是并不代表苏格兰会甘心臣服英国。苏格兰人在之前几年的内战中是英国议会军的盟友,和克伦威尔的交情匪浅,因此克伦威尔很容易联络上苏格兰长老派右翼阿尔泰第八伯爵等掌控军权的实权派人物。

    阿尔泰第八伯爵等人的观念很明确,他们拒绝查理一世的统一政策,因此继续支持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革命。

    六月底,苏格兰议会突然向查理一世和英国议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屠杀革命党人,以及迫害英国新贵族人群,并放弃对苏格兰的主权要求等。

    查理一世自然不会同意,有中华帝国背后撑腰的查理一世野心很大,他要统一大不列颠岛。因此直接拒绝了苏格兰议会的要求。

    苏格兰人企图乘国王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挥师南下,直奔伦敦,把查理一世重新赶下王位。

    查理一世并不害怕,他命令屯扎在苏格兰边境的克伦威尔民兵团阻击苏格兰军队。结果,克伦威尔已经背叛了英国长老派,直接放过了苏格兰军队,并一起进逼伦敦。

    查理一世得知后暴跳如雷,差点儿再次对长老派开战。

    由于克伦威尔的背叛,导致伦敦防御体系洞开。国王军主力无法及时赶回伦敦,而伦敦城的重建工作还未恢复,根本挡不住叛军的攻击。

    局势危急,查理一世立刻向中华帝国求助。

    此时,中华帝国正在英国怀特岛上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怀特岛已经成为中华帝国钉在英国首都旁的一颗战略钉子,因此中华帝国从苏伊士住屯军调集了一个团的兵力驻扎怀特岛维持治安。

    查理一世虽然对于中华帝国在怀特岛驻军表示不满,不过他从中华帝国借了大笔的外债,无法偿还债务之前,怀特岛就是中华帝国的,因此查理一世也只能干瞪眼。

    如今在伦敦附近的军队都不足以抵挡苏格兰军队和克伦威尔叛军,因此查理一世只好央求中华帝国在怀特岛上的驻军帮忙了。

    此时,中华帝国驻英的战地观摩团还没有离开,因此中华帝国住英大使馆同意了英王的请求出兵帮忙。

    七月二日,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指挥李自成就任中华帝国皇家陆军英国干涉军指挥官,指挥怀特岛的皇家陆军358团。

    中华帝国英国干涉军的成立,顿时成为了欧洲各国争议的话题。曾几何时,欧洲人的内政会让东方人来插手?英国人先给中华帝国提供了一个在欧洲的立足点——怀特岛,如今又请中华帝国军队帮助打内战,这一切无疑给中华帝国干涉欧洲事务敞开了大门。欧洲各国的政治家们敏锐的察觉到了来自中华帝国的威胁,但是大多数欧洲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这点。除了西班牙人之外,欧洲人似乎还对中华帝国充满了幻想色彩。

    两天后,358团搭乘英国运输舰沿着泰晤士河直抵伦敦。

    与此同时,苏格兰方面,汉密尔顿指挥的苏格兰军主力,多为新征入伍的士兵,训练差,装备缺,加之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未能及时与之会合,因此,苏格兰军队推进速度十分缓慢。这导致克伦威尔的民兵团也不敢孤军冒进,速度减慢,给中华帝国皇家陆军358团及时赶到伦敦布防对付苏格兰军队赢得了时间。

    抵达358团抵达伦敦后,李自成得知叛军依然步履蹒跚的前进,决定主动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中华帝国出兵的消息还未传到苏格兰军队指挥官的耳朵里,他们还认为伦敦防御空虚,因此行军途中估计会大意。李自成指挥的358团全部都是战马代步,机动性极强,而叛军此时还未汇合,成三路分别推进态势,考虑到敌众我寡的态势,李自成决定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他们。

    首先就是距离最近的苏格兰门罗指挥的军队,这支军队战力最弱,他们的战术战备能力对于中华帝国的战地观摩团军官们来说,了如指掌一般。

    七月六日,李自成指挥358团奔袭了七十公里,在卢顿附近布满矿坑的荒原上袭击了门罗所部。

    当时,门罗所部正在行军,两千余人队伍被358团骑兵瞬间冲垮。突如其来的袭击顿时吓蒙了苏格兰士兵们,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竟然是中华帝国的军队,处于准备不足和对中华帝国军队的不了解,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惧怕,导致门罗指挥失灵,全军被分割成七八段,各自为战,不到半个小时便被击溃。

    当然,迅速击溃敌军主要还是基于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将士们的勇猛和果断。

    作为第一次同英国人交战,李自成深知其中的各种影响。就战争本身,“首战必胜”的思想是中华帝国陆军的核心思想,任何战争中的第一场战斗必须要获胜,否则将会影响全军士气。而抛开战争本身,在英国的第一战涉及到中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李自成必须要胜利,否则不管他多么有能力,都会被帝国政府严厉责罚,甚至以后的军人生涯就此结束都有可能。

    因此,李自成在战前做了相当大的思想工作,全团使尽全力的气势压倒了敌军的抵抗意志。

    战斗结束后,门罗等一千三百余人被俘,死伤两百余人,其余落荒而逃,战后统计失踪三百多人。而358团仅仅只有一人阵亡,不到十人受伤,大获全胜。

    作为中英军队之间的第一场战斗,卢顿之战竟然如此简单,令古今军事家们无从理解。偏偏还有戏剧化的一幕,指挥官门罗竟然命令身边的士兵缴了附近抵抗中的苏格兰士兵的武器,并要求他们直接向中华帝国军队投降。

    事后门罗在苏格兰的军事法庭上的辩解竟然是苏格兰没有向中华帝国正式宣战,不希望苏格兰和中华帝国交恶,偏偏苏格兰军事法庭认可了门罗的解释,无罪开释。

    卢顿之战过后,汉密尔顿将军指挥的苏格兰四千余人的军队顿时停止了前进。不知道内情的他,以为能够全歼门罗的两千士兵绝非少量的中华帝国军队。和门罗的思想几乎差不多,汉密尔顿将军对于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表示不满,但是在没有得到苏格兰议会批准之前,他不敢和中华帝国军队开战,防止战事扩大。

    汉密尔顿的军队停止了前进,就地寻找了易守地势,组织防御。

    克伦威尔攻占了纽波利之后,才得知苏格兰军队不可能到底会师地点了。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使得克伦威尔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此时,克伦威尔的军队已经属于孤军深入。他的部队大多数都是新兵,显然无法跟精锐的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相比,权衡利弊。克伦威尔立即率五千人的部队挥师北上,试图避开中华帝国的军队,安全退回苏格兰,或者跟汉密尔顿的军队汇合。

    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行军。克伦威尔在行军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袜磨破,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他们深知,他们是为正义事业而战,为反对专制王权而战。

    但是知道内情的军官们却是明白,中华帝国直接军事干预了,第二次内战的前景悲观。这点从克伦威尔听到中华帝国军队的那一刻就清楚了,因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克伦威尔还没有敢和中华帝国军队正面交战的胆量。

    他们冒雨前进,从广漠荒凉的威尔士草原来到满布矿坑的北部山区。在克伦威尔逃窜的同时,李自成并未选择出击,而是令主力休整隐藏目标,派出侦察骑兵盯着克伦威尔的动态,准备在他最疲惫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7月27日,英国国王军四处平叛成功,陆续返回。查理一世立刻命令国王军继续北伐苏格兰,配合中华帝国干涉军包围叛军,并一举占领苏格兰。

    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与此同时,苏格兰议会的命令也下达了,命令汉密尔顿立即将军队带回苏格兰,放弃进攻英格兰的计划。

    军事被政治如此摆布,令汉密尔顿十分恼火,但是却不得不服从命令。

    汉密尔顿率军后撤,令克伦威尔明白这次战争失败了。于是剩下的时间里,克伦威尔只考虑如何逃出国王军的包围圈。

    8日,克伦威尔率军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三天后在里兹和约克城之间与另一支议会军残余兰伯特所部会师,两军会合后,革命军总人数达到六千余人。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358团由北部地区突袭苏格兰境内。由于苏格兰议会的优柔寡断和摇摆不定,导致苏格兰军队不知道如何面对中华帝国的军队,只好放弃城池,连连后撤。

    各地苏格兰军队则沿西部大道,经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向南后撤,并同汉密尔顿的军队不断汇合。由于部队行动迟缓,最后超过2万多人的兵力散布在里布尔河谷,南北伸展约十五六英里。

    克伦威尔眼瞅着中华帝国的军队追击而至,一旦被纠缠住,后面的国王军将会彻底打垮他们。于是,克伦威尔提议发动反攻,赶走李自成所部。但汉密尔顿公爵却固执地执行苏格兰议会的不抵抗政策,直接把大本营迁到里布尔河以北的普雷斯顿。

    8月17日,李自成率领358团首先向克伦威尔部发起猛攻。克伦威尔率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同时请求汉密尔顿增援。但汉密尔顿的援军迟迟未到。

    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克伦威尔的军队终于在中华帝国的炮火下低头,六千余人的阵型,愣是被中华帝国的一个炮兵营给打垮了。接着,李自成亲率骑兵联对发起冲锋,将克伦威尔军队击溃。

    克伦威尔被打败,李自成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当时苏格兰军正在匆匆抢渡里布尔河,多数人已经过河,只有汉密尔顿率两团步兵、几营骑兵在河右岸掩护。李自成立即率兵跟在克伦威尔溃兵之后,借机会靠近苏格兰军队,顿时将河右岸的敌军击溃,随后李自成继续渡河追击。

    次日早晨,国王军陆续抵达,李自成没有后顾之忧,为了展示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军事战斗力,李自成率军继续追击苏格兰军。

    下午,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已成惊弓之鸟的苏格兰军队见到中华帝国的骑兵追来,顿时手忙脚乱。李自成抓住战机,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其后卫部队切成数段,分而歼之。

    358团连战皆捷,士气大振。高机动性的中华帝国军队在这一刻发挥的淋漓尽致,李自成于19日又继续穷追敌军。苏格兰军虽人数居多,但苏格兰议会一会儿主战,一会儿避战,一会儿消极抗战,苏格兰军队这种懦弱的影响,连战皆败,军心混乱,无心恋战。

    汉密尔顿率部退至沃林顿附近时,企图依托一条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杀个回马枪,争取多一些时间撤退。于是李自成同汉密尔顿双方进行了中华帝国干涉英国内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

    结果,中华帝国军队夺取了山隘,随后又夺占了沃林顿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桥梁。苏格兰军因退路被断,陷入一片混乱,超过九千苏格兰军人投降。汉密尔顿率少数残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李自成投降。至此,苏格兰军和克伦威尔叛军主力被全歼。

    三天后,李自成率军直捣苏格兰首都爱丁堡,苏格兰议会宣布投降。拥有八千人防御的爱丁堡竟然向李自成不足一个营的四百多人的军队投降,成为英国军史上的难堪一笔。

    九月四日,李自成押解克伦威尔返回伦敦,受到查理一世的隆重欢迎。李自成等一百多位军官被授予英格兰王国一等国王勋章,所有参战士兵被授予英格兰勇士勋章,所有阵亡的一百三十七名中华帝国士兵被授予皇室勋章,并在伦敦王宫外修建一座中华帝国将士纪念碑,这一百三十七名将士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

    随后,李自成率领358团返回怀特岛驻地。而英王查理一世则同英格兰议会、苏格兰议会,以及全英国剩下的新贵族们进行谈判。由于内战严重消耗了英国国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查理一世背负着中华帝国连本带息高达三亿银元的贷款无法偿还,使得查理一世不得不放弃屠杀残余资产阶级新贵族势力。

    最终新贵族们选择了屈服,除了他们的军事斗争太弱小之外,政治上的软弱性和摇摆不定,使得他们接受了英王的统治。

    作为代价,新贵族们除了向查理一世提供三百万英镑(合龙币1200万银元)的赔偿之外,还将所有罪责统统加到了克伦威尔的头上。

    这样,克伦威尔便成了替罪羊。

    在长老派这边,查理一世同样不买账。由于中华帝国政府公开对查理一世的支持,使得查理一世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同时,中华帝国成为英国最大的债主,在经济上开始严重影响英国的经济走向,英国贵族阶层的利益需要组建一个亲华的集团,这样就不得不支持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于是控制了内阁和议会,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国王,君权神授彻底实现。

    九月十日,查理一世获得议会批准,确定了王权的绝对统治地位,议会成为了只对国王负责的工具。

    三天后,议会以叛国罪将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于是,克伦威尔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替罪羊。立时六年余的英国内战结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失败,从此英国走上了长达两百年的封建专制时代。

    而中华帝国在英国内战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实力,使得英国国内涌现出大批崇尚中华帝国的政客和国民,这一切渐渐的影响着英国上下,进而影响整个欧洲,中华帝国成功的在欧洲人心中烙上了一个深深的痕迹,为将来干涉欧洲事务奠定了基础。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三百九十九章 世界海军军备竞赛

    第三百九十九章  世界海军军备竞赛

    至神武十三年夏,中华帝国苏伊士运河公司已经成功运营五年有余。

    这条分割亚非大陆,连通欧亚大陆枢纽运河,五年来为中华帝国创造了两亿银元的直接收入,以及超过十几亿银元的间接经济价值,成为中华帝国中央财政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这条运河从开凿之日起,到竣工通航,再到营业创收,无不牵扯着亚非欧各国的神经。

    自通航之日起,欧洲各国通往亚洲的航线便更改了,欧亚商船纷纷改走苏伊士运河,放弃绕路非洲好望角的航线。

    欧亚海路距离拉近,贸易周期缩短,促成欧亚贸易份额激增,达到运河未开通前的二十倍有余。

    然而,中华帝国奉行的贸易壁垒和关税保护政策,使得苏伊士运河公司对外国商船加征百分之百的过路费,并且对于欧洲开往亚洲的商船进行贸易时间和次数等限制。

    中华帝国为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在外贸领域奉行贸易壁垒,在苏伊士运河设立海关,对通往亚洲的欧洲商船加征高额关税,对外称过路费。关税保护政策针对中国商船从欧洲进口回来的奢侈品征收高关税或者限制数量,防止帝国国民洗染奢侈之风气,走西班牙帝国老路。并以此来保护民族工商企业的发展。

    中华帝国的贸易政策令其他国家不满,但是在中华帝国的坚船利炮威慑下,这种强权贸易得以顺利实施。

    欧洲的荷兰联省共和国独立后,贸易便是荷兰人的生命线。之前欧亚贸易一直是荷兰人暴富的源头,但是随着中华帝国的崛起,抢了荷兰人的海上贸易份额。

    截止神武十三年夏,荷兰在欧亚贸易的份额降低到了不足百分之十,贸易利润从二十年前的六十亿荷兰盾(约合龙币:六亿银元),直接下降到不足两亿荷兰盾。荷兰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的巨额战费消耗,迫使荷兰政府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