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族 > 皇族第71部分阅读

皇族第71部分阅读

    在唯一遗憾的是,林氏兄弟也不知道掮客的下落,这样一来,扳倒关寂就需要确切证据,现在关寂在朝房,关寂的儿子在礼部,趁他们都不在家的机会,突击搜查他们家,一定会有收获。

    御史中丞的权力相当大,可以直接搜查从三品以下官员的府邸,而且皇帝又派了一支羽林军协助他查案,现在只要太子点头,陈直就将立刻搜查关寂的府邸。

    如果实在搜不到证据,陈直只能采取重新考试的办法,来推断关寂的儿子是否舞弊,不过这个毕竟只是推断,没有说服力,最多关寂的儿子被取消资格,而不会影响到关寂。

    无论如何,他一定要搜出证据来。

    ..........

    苏府门外,数百名宦官和宫女簇拥着皇后娘娘的銮驾,一队队羽林军护卫在队伍两侧,不准任何人靠近,戒备森严。

    皇后极少去大臣府邸,这也是宫中的严格规定,只是偶然随皇帝一同幸临大臣府邸,她单独出访,大多时候是回娘家省亲,可就算是省亲,一般最少也会提前一个月通知娘家,以便娘家进行准备。

    像她来苏府拜访,几乎是不可能之事,所以申皇后今天也并不是来苏府拜访,她不会进苏府大门。

    她今天的出宫的理由是要去南城外的私人山庄巡视,她的私人山庄也就是齐家献给她的齐瑞福山庄,半个月前,齐家将这座有名的山庄献给她,申皇后欣然接受,皇帝也兴致勃勃给山庄起名为玉凤山庄。

    今天,山庄已经按她的心愿修缮完毕,她便以这个借口出宫,得到了皇上许可,她前去山庄视察,至于苏府,她仅仅只是途经。

    昨天,宦官来传旨,没有说清楚,让苏府忙碌了整整一个晚上,府内张灯结彩,清扫得干干净净,还专门去其他大臣家中借了红地毯,从大门口一直铺到贵客堂内。

    但得知皇后娘娘只是路过苏府,而不进府时,苏府上上下下都大失所望,但苏逊却长长松了口气,一个晚上的准备实在太仓促,如果皇后娘娘真的进府,那苏府肯定会丢脸出丑,不进府当然是最好。

    府门外,苏逊以及儿子苏翰昌都身着官服,他们的妻子也身着诰命朝服,一齐跪在銮驾前,拜见途径苏府的皇后娘娘。

    “臣苏逊率全家叩见娘娘千岁,祝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苏大人免礼平身!”

    “谢娘娘!”

    申皇后出宫的真正目的当然还是为了苏府,这是她兄长申国舅拜托她的事情,由她出面向苏府施压。

    申皇后也没有露面,她坐在銮驾之中,隔着薄薄一道纱帘,可以依稀看得见她的身影,她轻声一笑道:“我今天也是专程途径苏家,是因为有一件喜事,我要告诉苏家。”

    苏逊心中一沉,该来的还是来了,他已经猜到申皇后是申国舅请来向苏家施压,他克制住心中的不满,沉声道:“请娘娘告之!”

    “听说苏家有女名菡,美貌无双,我就想做个月老,牵一根红线,把苏家女许给关家男,不知苏大人可愿意让我做这个红娘?”

    停一下,申皇后又淡淡道:“如果苏家嫌关家不配,那我也可以请苏女进宫,册封为九嫔,让苏家享受圣恩,贵为国戚,如果苏家有意,我就要恭喜苏家了。”

    申皇后的威胁使苏逊额头上的汗水都下来了,申皇后的意思很清楚,要么把苏菡嫁给关贤驹,要么进宫为妃,没有第三个选择。

    虽然苏家傲骨,但他们还是无法和皇权相抗,皇后也是金口玉言,一旦决定,就难以更改,就在苏逊紧张得浑身大汗时,远处忽然传来一声高喝:“皇太后驾到!”

    ..........

    卷 二 龙虎斗京华 第一百一十九章 最后的较量(七)

    第一百一十九章 最后的较量(七)

    敬安皇太后的到来比申皇后的出行銮驾简朴得多,只有不到十几名宦官和宫女跟随,另外还有一百多名侍卫,和申皇后近千人的规模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

    但敬安皇太后在大宁王朝的崇高地位,却远远不是申皇后能比,那是一个连皇帝都要下跪请安的人,她的一句话甚至能左右整个政局。

    今年年初,杨皇后去世后,楚王势力高涨,申贵妃被册封为皇后,楚王开府,杨皇后的父兄从高位落下,或罢或贬,东宫系遭受沉重的打击,皇帝甚至说出了‘储君也并非不能换’的话,皇太子地位的岌岌可危,紧接着爆发东海郡刺史之争,申国舅眼看已经胜利在望。

    可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太子前去向皇太后哭救,几十年不问政事的皇太后面见皇帝,提出储君乃国之根本,不可轻动,也正是因为她的表态,使皇帝同意太子获得东海郡刺史的推荐权。

    东海郡刺史的任命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正是东海郡的获胜,使太子艰难的处境得以逆转,皇帝停止了对太子的打压,取消撤除东宫六率府的旨意,将两万军队重归东宫,原本要贬为桂林郡刺史的杨皇后之弟杨廷安转任余杭郡刺史,而杨皇后之父杨晟也任命为太傅。

    一系列的措施使太子的地位又再次稳定下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皇太后在关键时刻对太子的支持,当然,根本原因是皇帝也只想借杨皇后之死打压东宫系,给楚王系腾出空间,只是他打压的动作有些过大,正好借皇太后的求情调整回来。

    但不管怎么样,皇太后的地位在大宁王朝都是至高无上,不仅因为她是前哀宗的正宫皇后,而且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还是当今皇帝的亲生母亲,这是大宁王朝最大秘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听说皇太后驾到,申皇后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异常难看,她很想一走了之,但她不敢对太后不敬,她只得下令道:“扶我下驾,我要参拜太后。”

    苏家上下也惊异无比,他们并不知道皇太后今天要来,皇太后并没有给他们任何事先通知,他们慢慢退到一旁,成了旁观者,尤其苏逊,皇太后的突然到来,无疑缓解了刚才申皇后给他的压力。

    他心中十分惊疑,直觉告诉他,皇太后的到来或许和他孙女之事有一定关系。

    皇太后的车驾缓缓到来,也停在苏府的大门前,此时,护卫申皇后的羽林军早已将四周围观的民众赶走,将皇后和皇太后的车驾团团围住。

    申皇后从车驾中被扶下来,她来到皇太后的车驾前跪下,轻声道:“儿媳申沁玉叩见太后!”

    车帘拉开,露出了皇太后温和的笑容,“皇后不用多礼,请起!”

    “谢太后!”

    申皇后站了起来,皇太后又笑问她,“皇后这是去哪里?”

    在皇太后面前,申皇后始终低眉顺眼,她在宫中也呆了十几年,对皇太后在宫中的地位非常清楚,她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杨皇后曾经对皇太后的指责进行公开顶撞,结果皇上勃然大怒,将杨皇后赶去冷宫,并拟旨准备废皇后,最后还是皇太后的说情才使杨皇后逃过一劫,从此,杨皇后再也不敢有半点顶撞皇太后,后来太后搬去城外别宫另住,杨皇后依然每年都要去请安。

    申皇后刚开始也很疑惑皇帝为何对皇太后如此孝敬,皇太后每次生病,皇上都要来下跪请安,亲自端水喂药,这一直让她很疑惑,皇太后不过是前任皇帝的皇后,虽然封为太后,皇帝在她面前也自称皇儿,但那只是名义上的称呼,而实际上,太后只是皇婶,他没必要这么孝顺。

    到了后来,申皇后才渐渐猜到了一点点秘密,敬安皇太后曾经做过楚王妃,她极可能就是皇帝的亲生母亲,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皇太后在宫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虽然猜到了这个秘密,但申皇后却不敢说,相反,她利用杨皇后和皇太后的不和,极力孝敬皇太后,使圣上对她印象极好,才使她最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正是有这些经历,申皇后才不敢在太后面前放肆,始终表现得低眉顺眼,她低声道:“回禀太后,儿媳在城外有一座皇庄,刚刚修缮完成,今天特去巡视,途经此处。”

    皇太后又微微笑道:“既然是途经,那为何要进坊来苏府?”

    申皇后依然恭恭敬敬道:“儿媳听说苏祭酒的孙女美貌无双,儿媳很有兴趣,便顺便来看一看,如果不错,儿媳还想给她做媒。”

    “原来如此,也真是巧了,哀家也是想给苏祭酒的孙女做媒,如果皇后不介意,这个做媒的机会就让给哀家,可好?”

    申皇后心中一惊,她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兰陵郡王请皇太后出山了,也只有兰陵郡王才能请得动皇太后,她心中立刻做出了利弊权衡,为一个关家去得罪皇太后,这绝对是得不偿失,她才不干。

    她立刻笑道:“这谈不上什么机会,只是在宫中无聊,找点事解闷,如果太后有意,儿媳当然愿意让给太后。”

    “那就多谢皇后了!”

    皇太后下了马车,申皇后连忙上前扶住太后,走到苏府门前,苏逊和妻子卢夫人走上前跪下,“臣苏逊参见太后,祝太后福驻永寿。”

    “苏大人请起!”

    皇太后找了一圈,又笑问道:“令孙女九天呢?”

    苏逊和妻子卢氏都暗暗吃惊,九天是苏菡的小名,只有家里人才知道,皇太后怎么会知道?他们不敢怠慢,连忙让周氏去把苏菡找来,其实苏菡就躲在大门内,她先是被皇后的威压而感到十分紧张,随即皇太后的到来又让她松了口气。

    听见皇太后找自己,她连忙走出府门,在皇太后面前跪下,“苏菡给皇太后请安,给皇后娘娘请安。”

    皇太后见苏菡长得美貌绝伦,目光清澈如水,秀外而慧中,她立刻便喜欢上了,无晋好眼光,这就是她的孙媳妇。

    皇太后连忙将她拉起来,笑眯眯道:“真是好孩子,你写的那本美猴王大闹天宫我也读过,非常不错,我很喜欢。”

    旁边申皇后也被苏菡的美貌震惊了,她暗暗庆幸,幸亏皇上没有见到她,若见到她,自己的地位就真的不保了,她也连忙从头上拔下一支玉钗,递给她笑道:“我出来匆忙,没带什么见面礼,这支玉钗是我的心爱之物,就送给你。”

    苏菡双手接过,屈膝谢道:“谢皇后娘娘赏赐!”

    申皇后一向善于见风使舵,既然她已决定绝不为关家而得罪皇太后,自然要弥补一下她刚才说得话,同时讨好太后,她又对苏逊笑道:“太后也要为苏小姐提亲,我刚才说的话就此取消,请苏大人不要放在心上。”

    “臣不敢!”苏逊心中长长松了口气,他最害怕的不是孙女嫁给关家,而是怕孙女进宫。

    皇太后温和一笑,“苏大人,哀家这一生从未为人牵线做媒,今天是第一次,是想为兰陵郡王之孙无晋向苏家求婚,那孩子也算是哀家的孙子,哀家非常喜欢他,他和九天是天生良缘,希望苏大人能给哀家这个面子,考虑这门婚事。”

    苏逊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孙女的婚事竟然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第一次为人做媒,竟然是为自己的孙女,苏逊心中既惶恐,又感到万分荣耀,他本来对无晋也很动心,认为他的强势能托住苏家地位不坠,只是有点犹豫他和苏家不是一类人,但现在有大宁王朝最尊贵的人为无晋求情,皇太后的面子他怎么能不给。

    更重要是刚才申皇后提到让女儿进宫,这让苏逊的心中极为震撼,如果自己最后拒绝了申家的求婚,那他们必然会报复,最直接的报复就是让孙女进宫,既然他们失败,他们也不会让兰陵郡王得到。

    正是孙女进宫的隐患提醒苏逊不能再把这件事拖下去,皇太后的求婚无疑是破解这个隐患的最好机会。

    苏逊立刻施礼道:“臣的孙女能得太后青睐,是她福气,既然太后已开金口,臣愿意和兰陵郡王联姻,苏家答应这门亲事。”

    皇太后呵呵笑了起来,“既然苏家答应,那我们就一言为定,明日男方开始纳采,哀家虽年迈,但也愿意为他们做媒妁并证婚。”

    皇太后证婚,这是何等荣耀,苏逊欣然同意,“就一言为定,明日开始纳采。”

    苏菡亲耳听见祖父答应了这门亲事,她顿时心花怒发,但矜持使她脸上不敢表露喜悦,只是羞涩地低下头。

    皇太后越看她越喜欢,便笑问她:“九天,愿意去碧仙宫住几日,陪哀家说说话吗?”

    苏菡回头向祖父望去,苏逊点点头,表示同意,苏菡便小声道:“九天愿意!”

    “好!那你随我同去。”

    皇太后转身上她的车驾,苏菡和申皇后一左一右扶着她,皇太后对申皇后笑道:“皇后,你有事就去吧!”

    “那儿媳告退。”

    申皇后已经一时一刻也不想再呆下去,她已经尽力,奈何皇太后亲自出面,她也无能为力了。

    她上了自己的銮驾,迅速离开了苏府,向城南而去,苏菡扶着皇太后上了马车,她向家人挥挥手,车驾启动,也缓缓离开了苏府。

    望着车驾去远,苏翰昌轻轻叹息道:“没想到最后居然把皇太后也惊动了。”

    苏逊也苦笑一声,“无论是福是祸,苏家都躲不过了。”

    他回头对妻子道:“明天,我估计兰陵王妃会来送礼纳采,你负责接待吧!这门婚事我既已答应,就不要再出意外了。”

    从昨天回府,苏逊一直没有好好休息,他有点疲惫,准备回府休息,可就在这时,几匹马疾速奔来,所有人都一怔,回头望去。

    只见几名宦官翻身下马,奔上前大声道:“皇上口谕,宣国子监祭酒苏逊立刻进宫。”

    苏逊吃了一惊,连忙道:“我这就进宫。”

    宦官上前苦笑一声道:“大人快点吧!科举出大事了。”

    “出了什么事?”苏逊的心立刻悬了起来。

    宦官压低声音道:“科举现了严重舞弊事件,试题被事先泄露,听说礼部关侍郎的儿子关贤驹有重大嫌疑,皇上十分震怒。”

    “啊!”

    苏逊和苏翰昌都同时惊呆了。

    ........

    卷 二 龙虎斗京华 第一百二十章 最后的较量(八)

    第一百二十章 最后的较量(八)

    三千士子的示威游行传遍朝野,苏寂也在不久得知此事,他心中虽然有点紧张,却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件事最后会波及到他的身上。

    他也听说了,士子们主要是针对林氏兄弟,两兄弟的州试排名并不理想,却同时被录取,士子有疑问、有不满是很正常,士子们总需要宣泄,只要朝廷抚慰好,很快就会平息。

    他也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也没有去询问儿子,这个时候,他更关心申皇后去向苏家求婚的结果。

    直到一个时辰后,他听说林氏兄弟是被御史中丞陈直带走,一直没有回来,他心中开始有一点发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越来越紧张,最后他终于坐不住,找到了在礼部朝房内等待跨马游街的儿子关贤驹。

    关贤驹昨晚礼部举行的庆功宴上有点喝多了,他刚刚才起床,头痛欲裂,他和林氏兄弟不在一个房间,他们被带走一事,关贤驹并不知道,而外面三千士子游行示威,所有的士子都不知道,他们的消息被隔绝,在正式授官之前,他们暂时还不能和朝廷其他官员接触。

    但无论如何,关贤驹都志得意满,他考上了进士,最差也会授一个上县县丞之官,而且有申国舅暗中支持,说不定他还能在楚州某富庶县出任县令,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而且他也得到父亲的消息,今天上午,申皇后在出面去苏家替他求婚,这让关贤驹欣喜若狂,皇后出面,就算是相国也难以拒绝,何况还只是一个国子监祭酒的孙女,本来他觉得自己的权势比不过皇甫无晋,可皇后亲自出面,就算是郡王也算不上什么了。

    难怪申国舅很有把握,说他有杀手锏,原来是皇后出头,这真是个令人惊喜万分的消息,这个消息使关贤驹心中充满了期待。

    “关公子,你父亲来了?”

    关贤驹正在后院井边用青盐漱口,一名和他同住的士子跑来告诉他。

    “我知道了!”

    他连忙将嘴漱干净,取过毛巾擦干水渍,匆匆向前面房间走去,除了前十名士子要参加殿试,不住在这里外,其他五十名士子都暂时集中住在礼部的几个院子里,四个人住一间房,最多也是今天,明天授官后,大家就将去吏部报道,然后各奔东西。

    关贤驹一路小跑,刚来到走廊上,便老远看见父亲在他所住的房间门口来回踱步,他以为是父亲来告诉他求婚的结果,可父亲这样子颇为沮丧焦急,难道皇后的求婚也会被拒?

    “父亲,有不好消息吗?”关贤驹走上前问。

    “你跟我来!”

    关寂将儿子拉到旁边一间无人的小屋内,将门反锁了,这才低声问他:“你有没有什么把柄留在外面,我是说那件事。”

    关贤驹一怔,他立刻明白了父亲所指,他没有着急回答,反问道:“父亲,出什么事了吗?”

    “可能出事了,林氏兄弟被御史台带走,至今没有消息。”

    “什么?”

    这个消息让关贤驹大吃一惊,他连忙道:“不是说让林氏兄弟去吏部补全履历吗?怎么是御史台?到底出了什么事?”

    “唉!补全履历只是借口,他们是被恶名昭著的陈黑脸带走,原因是有三千士子在皇城外游行示威,指责他们兄弟科举舞弊,要求朝廷严查。”

    “原来是这样!”

    关贤驹冷笑一声,“其实我们昨晚聊天时也有点怀疑,怎么可能两兄弟都同时考上进士,而且还只是雍京贡举士的第八名和第九名,这里面确实有点不合情理,我们都怀疑,那些落榜的更会怀疑,父亲,这很正常,不用担心,我不会有事。”

    “我怎么能不担心呢?如果他们真作弊,题目从哪里来?我是想问你,黄宏元给你的东西还在吗?”

    关贤驹摇摇头,“早就烧掉了,我不可能留住它,只是.....”

    “只是什么?”关寂见儿子欲言又止,他顿时紧张起来,急道:“你快说,还有什么隐瞒着我?”

    关贤驹对父亲这种胆小一直很不以为然,他担心什么,担心自己会把题目拿出去吗?怎么可能,自己再傻也傻不到那个程度,他觉得父亲有点草木皆兵。

    “父亲,你想得太多了吗?林氏兄弟我压根就不认识,怎么会和我有关系?就算他们搞到题目,也是从别的途径,肯定和我没有关系,不用担心。”

    “你这孩子,怎么一点警惕都没有,是黑脸陈直,那个家伙心狠手辣,说不定这是个阴谋,是太子用来对付申国舅,我是礼部侍郎,和科举有点关系,会牵涉到我的,你快告诉我,到底还有什么隐瞒,现在弥补还来得及。”

    关贤驹无奈,只得低声道:“在我的书房抽屉内,有一份试题副本,是我抄写黄大人那份东西,就只有那个,别的没有了。”

    “你怎么还留着那个东西!”关寂恨得一跺脚,转身开门便走。

    关贤驹在后面追问道:“父亲,求婚之事怎么样了?有消息吗?”

    “我不知道!”

    关寂恨恨地回答一声,快步走了,关贤驹望着父亲走远,摇了摇头不屑道:“这个胆小的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得过来?”

    ........

    关寂心急如焚,找一个借口便坐马车赶回家中,他骨子里很害怕陈直那个人,那个人审案无不用其极,他是太子的爪牙,如果他利用这件案子来打击申国舅,很可能就会往自己身上引。

    如果是诬陷还好说,偏偏自己的儿子真不干净,如果......

    关寂有点不敢想下去了,后果是在是太可怕,现在他要赶回去,把所有的证据都消灭。

    关寂不断催促车夫加快速度,他进了坊门,前面便是他的府邸了。

    “老爷!”

    车夫忽然惊恐地喊了起来,“有点不对劲啊!”

    “发生了什么事?”关寂探头向车外望去,他惊呆了,俨如一脚踏空,落下万丈深渊。

    他的府邸已经被密密麻麻的军士包围,马车停下,关寂跳下马车,像疯了一样向台阶上冲去,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看能不能夺下儿子抄的那份题目。

    但他被几名士兵牢牢拽住,不准他进府,正在他挣扎之时,忽然有大群士兵从府内走出,满脸得意地陈直跟在士兵后面,在他身后,还有一名被捆绑的少年,关寂认识,那是他儿子的书童。

    陈直走出府门,一眼便看见关寂,他扬了扬从关贤驹书房内找到的试题,冷冷道:“关大人,你科举舞弊的铁证如山,人证也有,你死定了!”

    他一摆手,“抓起来!”

    几名士兵打掉苏寂的官帽,将他按倒捆绑起来,关寂大喊:“陈直,科举已经结束,试题人人皆知,你的证据能说明什么?”

    陈直哼了一声,“你去给皇上解释吧!”

    ........

    御书房内,大宁王朝的皇帝皇甫玄德满脸怒容,在御书房内站着太子皇甫恒、吏部尚书张缙节、户部尚书申溱、礼部尚书李默,以及御史中丞陈直和刚刚赶来的国子监祭酒苏逊。

    所有人都在注视着苏逊,苏逊满头大汗,脸上挂着羞愧之色,他在仔细查看从关贤驹书房抄来的试题。

    在旁边的小桌上,放着关贤驹的三份科举试卷。

    御史中丞陈直已经如实向皇甫玄德汇报了情况,林氏兄弟已经承认他们高价买试题,而他们买到的试题正是从关贤驹那里泄露出去,据说是他的书童偷出来卖钱,而他的书童在御史中丞陈直的严厉审问下,也招供画押,承认有此事。

    现在由苏逊来对这份在关贤驹书房查获的试题进行最后确认。

    苏逊的心中像掀起惊涛骇浪一般,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的主持了十三次进士科举,从未发生过舞弊之事,尽管大宁王朝也曾经发生过科举舞弊案,但都是发生在没有他主持的考试之中,这次舞弊大案,简直就是毁了他二十年来的清誉。

    不过他也庆幸,幸亏自己没有答应关贤驹的求婚,否则,恐怕连他都要卷进这件丑闻中,彻底毁了他的名声,自己还居然对他有好印象,没想到他却是作弊考上进士,这让苏逊又恨又悔又是庆幸。

    旁边的申国舅一样阴沉似水,一句话都说不来,他无话可说,关寂自作孽,不可活,其实他也猜到关贤驹的进士是做了手脚,却没想到他们这么愚蠢,竟然把证据留下来,现在他心中只想一件事,撇清自己。

    太子皇甫恒心中却是另一种震惊,他想起昨天皇甫无晋给他说过的一句话,今天会送他一份礼物,他一直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他忽然明白了,无晋送他的礼物,就是扳倒关寂和即将空出来的礼部侍郎之位。

    原来这件事是无晋的暗中操纵,无晋是怎么办到的?皇甫恒隐隐猜到,可能是那个神秘的科举掮客,哪有先考试后付钱的道理,极可能这就是无晋设的一个局,利用林氏兄弟来引出关家父子的舞弊案。

    关家父子当然是在舞弊,只是无晋怎么会知道关家的秘密?他是怎么办到的?这些不解之谜让皇甫恒心中充满了困惑,不过他此时他在考虑,由谁来接任礼部侍郎一职?

    这时,苏逊终于开口了,重重叹了口气道:“我现在可以认定,关贤驹确实是事先知道了试题。”

    “苏爱卿,你有什么依据吗?”皇甫玄德问道。

    “回禀陛下,首先这份试题是关贤驹的手迹,和试卷对比就可以看得出,其次这次科举的第一科贴经考试,我们一共出了甲乙两份不同的试卷,最后我们选定了甲试卷,乙试卷封存了,按理,关贤驹绝不可能知道乙试卷的题目,但他的这份试题清单中,乙试卷的题目也大部分都有,连最后一道应对题也有,说明出试卷的黄宏元已经事先把所有题目都泄露给了关贤驹,包括乙试卷。”

    申国舅依然保持沉默,而礼部尚书李默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呐呐道:“可是黄宏元昨天已经出来了,他可以把所有试题都告诉关贤驹。”

    陈直却冷笑一声,“黄宏元是昨天下午出来,可在他出来之前,关贤驹已经考中进士而进了礼部,试问他们怎么见面?关贤驹又哪有机会抄写这份试题放回书房去?李尚书,你不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吗?”

    “砰!”皇甫玄德重重一拍桌子,怒火万丈道:“不用再说了,铁证如山,传朕的旨意,罢免礼部侍郎关寂和礼部郎中黄宏元之职,取消关贤驹和林氏兄弟的进士资格,永不准再参加科举,一干人犯交御史中丞陈直审讯。”

    陈直躬身行礼,“臣遵旨!”

    皇甫玄德又对苏逊道:“苏大人,这次虽然发生科举舞弊案,但罪不在你,你不用自责,你可立刻补增三名进士候选,交吏部审核。”

    苏逊万分羞愧,连忙施礼谢恩,“谢陛下宽容,臣立刻去办。”

    皇甫玄德又叹了口气,“科举出现如此丑闻,朕痛心疾首,望各位爱卿齐心协力,完善科举制度,朕不希望明年再发生这种事。”

    他又对太子皇甫恒道:“太子留下,其他人都下去吧!”

    众人施礼,都退下去了,御书房中只剩下皇帝和太子两人,皇甫玄德沉默良久,问皇甫恒,“你觉得这件事该怎么处置?”

    “父皇,儿臣觉得这件事可公开惩处林氏兄弟,公布于众,但事关朝廷清誉,真相不能说,关寂和黄宏元只能以别的借口来秘密处置。”

    皇甫玄德点点头,太子的建议说到他的心坎上了,家丑不可外扬,他又问:“那关贤驹用什么借口?”

    “父皇,不妨可以从他的资格来做文章,儿臣听说他本来没有考中贡举士,是后来补上,可以说他资格不符,取消进士资格。”

    “可以,朕采纳你的建议。”

    停一下,皇甫玄德又问道:“朕还想问问你,既罢免关寂的礼部侍郎,你能推荐谁来接任?”

    皇甫恒一直在想这件事,既然无晋送了他这份大礼,他当然要回礼给无晋,皇甫恒便微微笑道:“儿臣推荐国子学博士苏翰昌来出任此职。”

    .......

    (码字不易,求支持!差八张上四百大关)

    卷 二 龙虎斗京华 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科状元

    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科状元

    虽然爆发了舞弊案,但并没有影响到殿试的继续举行,下午,在宫城玄武殿上,正在举行一年一次的殿试,这次科举考试的前十名进士有资格参加殿试,以决定最后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而其他七名进士也将获得殿进士的称号,在授官时,比普通进士会有优待。

    殿试很简单,不进行笔试,而是皇帝问,士子应答,其实相当于一种面试,皇帝会根据他的综合印象来钦点最后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进殿应答的顺序并不是按金榜上的名次,而是他们十人昨晚重新抽签决定。

    前十名进士分别是,陈留县赵伯伦、枣阳县马应初、维扬县皇甫惟明、清河县崔瑄、解良县裴挚、邺县张志钦、丹徒县吴翰生、万年县姚顺、江宁县申祁武、简阳县张沁。

    按照抽签结果,解良县裴挚排在第一位,江宁县申祁武排在第九,维扬县皇甫惟明排在最后。

    十名士子都穿着进士袍在大殿旁边的栖凤阁内等待,两个人一组前往,所有人心中非常紧张,但殿试的速度却很快,不到一个时辰,便轮到了皇甫惟明。

    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高喊:“申祁武、皇甫惟明!”

    两人一起站起身向门口走去,“在!”

    “你们跟我来。”

    宦官带着他们向大殿走去,申祁武知道皇甫惟明是无晋的兄长,也是太子推荐之人,他见皇甫惟明脸上异常严肃,便低声笑道:“皇甫兄不用担心,这个殿试其实只是走走过场,其实昨天晚上皇上已经定好了前三,只是随便问几句话,只要不当廷晕倒,就没有问题。”

    皇甫惟明拱手谢道:“多谢申兄提醒,不知皇上一般问什么?”

    “问一点当地的风俗情况罢了,去年就是这样,比如皇甫兄是维扬人,皇上或许会问维扬县的人口和税赋情况,我想这应该是皇甫兄的强项。”

    皇甫惟明知道他是指自己担任过户曹主事一事,他笑了笑,反问道:“申兄是江宁县人,但我知道那只是申兄的祖籍,申兄了解那里的情况吗?”

    申祁武微微一笑,“我确实很不了解,不过这里面有缘故,我可以告诉皇甫兄,我专门分析过二十年来的殿试结果,我发现了皇上的一个习惯,如果你非常了解一个地方,皇上会任命你去那里做官,反之,你若对一个地方非常不了解,皇上也同样会任命你去那里做官,让你去了解那里,几年后,他会再问你一次,所以,我报名时选祖籍江宁县,就是这个缘故。”

    皇甫惟明没想到他会这样坦率,居然把这种事情也说出来,不过又一想,这样说了,反而去了他父亲的嫌疑,而且也没有什么损失。

    “申兄细心,佩服!”

    两人对视一笑,便来到了大殿前等候,一名力士高声喝道:“江宁县申祁武进殿面试。”

    申祁武整了整衣冠,在一名宦官的引导下,昂首大步走进大殿,非常有信心。

    皇甫惟明见他神情得意,不由暗暗思忖,不会是他已经被内定为状元了吧!所以他才会这样自信。

    他在大殿外面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刻钟后,大殿上方又传来力士高喝:“宣维扬县皇甫惟明进殿面试!”

    皇甫惟明深深吸了一口气,便跟着宦官从容走上白玉台阶,向大殿内走去。

    昨天下午,他们已经集体接受简单的礼仪训练,知道参拜之礼,玄武殿并不是宫城主殿,其实是一座小殿,每年的殿试都在这里举行,除此之外,这里主要是接见外国使臣。

    殿内大臣不多,约三四十人,分两边就坐,殿中没有站立的大臣,就说明这些大臣都是从三品以上,有资格就坐。

    在大殿正中的玉阶上威严地高坐着当今皇帝皇甫玄德,但光线比较暗,看不清他的面容,而他却能看见士子的一举一动。

    惟明快步走到一条黄线前跪下,行三叩九拜大礼,他心中开始激动起来,他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一天在大殿上叩拜皇上。

    “维扬县士子皇甫惟明参拜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皇甫玄德的声音很温和,虽然不大,却能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大殿设计巧妙,能够将声音放大。

    “谢陛下!”

    惟明站起身,垂手站立,不敢抬头面视皇帝,皇甫玄德已经殿试了九人,虽然每个人的时间都不长,但他还是显得有些疲惫,这是最后一人,他打起精神笑道:“皇甫惟明,你是东海皇甫氏的子弟吧!”

    “回禀陛下,学生正是!”

    他虽已经考中进士,但吏部没有正式授官,还属于天子门生,不允许称臣,只能称学生或者小民,一些问答的要点,礼部官员也专门提醒他们,皇上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自以为是地多说话。

    皇甫玄德点点头,又问他,“维扬县人口几何?”

    果然被申祁武说对了,惟明做过东海郡的户曹主事,对东海郡各县的财税人口了如指掌。

    他立刻恭恭敬敬道:“截止今年三月末,维扬县有户二十一万两千三百五十四户,人口九十八万四千三百七十七人,另有非籍长驻人口五十四万三千人。”

    惟明的回答让大殿中人都一阵惊讶,他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坐在前面的申国舅对众人低声解释:“他做过东海郡的户曹主事。”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皇甫玄德赞许一笑,又道:“朕看了你的简历,你做过户曹主事,所以朕就不多问你份内之事,朕就随便问问你,假如你为县官,有人拾牛一头交官,你奖赏此人一只羊,此人却说做人当不求回报,不肯受羊,你当如何?

    他们的学识已经考完,排名已经出来了,皇甫玄德也没有必要再问学问上的事,他会从是从一些侧面来了解这些考生的实际能力。

    这个问题,皇甫玄德刚才也问过赵伯伦,赵伯伦回答,当予以嘉奖,广散其德。

    现在他又问皇甫惟明,看他怎么回答?

    皇甫惟明想了想,便道:“学生当召集各乡里正地保,召集乡绅长者,一旁听学生处置此案,学生会勒令拾牛者收下羊。”

    皇甫玄德又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