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为败,暴风来格,
秀草不实。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於孝,莫显於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
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
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於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
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
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
圣人。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於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
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
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於胜理,在於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
敢骄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
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
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
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
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於
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尊师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
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
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
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
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
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
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
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
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於
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於乡曲,学於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
钜狡也,学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
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於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
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
无惭,必反其本。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
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
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
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
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
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
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
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
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
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
尊师也。
○诬徒
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
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
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
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
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
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
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
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
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
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
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
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
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
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
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
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
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
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
不精;於师愠,怀於俗,羁神於世,矜势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
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
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用众
五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
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
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
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
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
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
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
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田骈
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
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仲夏纪第五
○仲夏
一曰: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
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小暑至,螳螂生,鸡始鸣,反舌无声。天子居明堂太庙,乘朱辂、驾赤骝,载赤
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养壮狡。
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
磬柷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
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
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
无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
正。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
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
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
是月也,无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
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
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
○大乐
二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
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
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
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
一,化於阴阳。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
於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
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道之人,其
可与言乐乎!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
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於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
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
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於天也,人不得与焉,不
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
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
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
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灾,终其寿,全其天;能
以一治其国者,j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
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
○侈乐
三曰:人莫不以其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
知。知其所以知之谓知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谓弃宝。弃宝者必离其咎。世之人主,
多以珠玉戈剑为宝,愈多而民愈怨,国人愈危,身愈危累,则失宝之情矣。乱世
之乐与此同。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
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
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
凡古圣王之所为贵乐者,为其乐也。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
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
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锺;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
巫音。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
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此生乎不知乐
之情,而以侈为务故也。
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寒、温、劳、
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凡养也者,瞻非适而以之适者也。能以久处其适,
则生长矣。生也者,其身固静,感而后知,或使之也。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
乎嗜欲无穷,则必失其天矣。且夫嗜欲无穷,则必有贪鄙悖乱之心、滛佚j诈之
事矣。故强者劫弱,众者暴寡,勇者凌怯,壮者傲幼,从此生矣。
○适音
四曰: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
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
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
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适。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
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於胜理。胜理以治身,
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
在於胜理。
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
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
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
特,不特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
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
平和者是也。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
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
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於音乐以论其
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
俎生鱼,大羹不和,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
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
○古乐
五曰: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滛矣。贤者以昌,
不肖者以亡。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
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
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
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於嶰溪之谷,
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
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
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适合;黄锺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锺之宫,律吕
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
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
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
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
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p;lt;革各&p;gt;置缶而鼓之,
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
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
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
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为《夏弧肪懦桑哉哑涔Α?br />
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於是
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
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周文王处岐,诸侯去殷三滛而翼文王。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许。
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
德。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於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
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
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季夏纪第六
○季夏
一曰: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
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凉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腐草化为蚈。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辂,驾
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升龟取鼋。乃命虞人入材苇。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犠牲。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
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黄黑苍赤,莫不质
良,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
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於气。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
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
畴,可以美土疆。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
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
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
骝,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
○音律
二曰: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
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蔟、
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
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
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
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黄钟之月,土事无作,慎无发盖,以固天闭地,阳气且泄。大吕之月,数将
几终,岁且更起,而农民,无有所使。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令农发
土,无或失时。夹钟之月,宽裕和平,行德去刑,无或作事,以害群生。姑洗之
月,达道通路,沟渎修利,申之此令,嘉气趣至。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
事,草木方长,无携民心。蕤宾之月,阳气在上,安壮养侠,本朝不静,草木早
槁。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无发大事,以将阳气。夷则之月,修法饬
刑,选士厉兵,诘诛不义,以怀远方。南吕之月,蛰虫入|岤,趣农收聚,无敢懈
怠,以多为务。无射之月,疾断有罪,当法勿赦,无留狱讼,以亟以故。应钟之
月,阴阳不通,闭而为冬,修别丧纪,审民所终。
○音初
三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
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
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
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
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
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
以为“周南”、“召南”。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馀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
抎於汉中。辛馀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
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
实始作为秦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
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
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於心
则荡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
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
深矣。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滛。郑卫之声、桑间
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流辟、赵健闹舫觯蛱系粗?br />
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j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
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
○制乐
四曰: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
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故成汤之时,有谷生於庭,昏而生,
比旦而大拱。其吏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
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於是早朝晏退,问
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
见,众人焉知其极?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
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
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以增
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
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文王曰:
“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
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疾乃止。
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后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
所以止殃翦妖也。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
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於君。虽然,可移於宰相。”
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於民。”公
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於岁。”公曰:“岁
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
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
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
“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星
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於陛下以伺候
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明理
五曰:五帝三王之於乐尽之矣。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是常主也。夫有天赏
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是正坐於夕室也,其所谓正乃不正矣。
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故众正之所
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其风雨则不适,其甘雨则不降,
其霜雪则不时,寒暑则不当,阴阳失次,四时易节,人民滛烁不固,禽兽胎消不
殖,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故至乱之化:君臣
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
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
其云状: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
其名曰天衡;有其状若悬釜而赤,其名曰云旍;有其状若众马以斗,其名曰滑马;
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其日有斗蚀,有倍僪,有晕
珥,有不光,有不及景,有众日并出,有昼盲,有霄见。其月有薄蚀,有晖珥,
有偏盲,有四月并出,有二月并见,有小月承大月,有大月承小月,有月蚀星,
有出而无光。其星有荧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欃,有天竹,有天英,有天
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其气有上不属天,下不属地,有丰上杀下,有若
水之波,有若山之楫;春则黄,夏则黑,秋则苍,冬则赤。其妖孽有生如带,有
鬼投其陴,有菟生雉,雉亦生鴳,有螟集其国,其音匈匈,国有游蛇西东,马
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有人自天降,市有舞鸱,国有行飞,马有生角,
雄鸡五足,有豕生而弥,鸡卵多毈,有社迁处,有豕生狗。国有此物,其主
不知惊惶亟革,上帝降祸,凶灾必亟。其残亡死丧,殄绝无类,流散循饥无日矣。
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故子华子曰:“夫乱
世之民,长短颉&p;lt;吾午&p;gt;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襁,盲秃伛尫,万怪皆生。”故
乱世之主,乌闻至乐?不闻至乐,其乐不乐。
孟秋纪第七
○孟秋
一曰: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
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行戮。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
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
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还,乃赏军
率武人於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
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j,慎罪邪,务搏执;命理
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
以备水潦;修宫室,附墙垣,补城郭。
是月也,无以封侯、立大官,无割土地、行重币、出大使。
行之是令,而凉风至三旬。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
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
多疟疾。
○荡兵
二曰: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
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於天也,非人之所能
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
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
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
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於君,君之立也出
於长,长之立也出於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
义兵而无有偃兵。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
悟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於家,刑罚不
可偃於国,诛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
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
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
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者不肖相与同,有巨
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色,兵也;傲言,
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
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
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诚义,以诛暴君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