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26部分阅读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26部分阅读

    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1672]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1677-1678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贝勒阿敏,并最终收复关内四城。

    然后,他来到了西北。

    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

    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把他调回来,打农民军。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回来的,还有一千人。

    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们隶属于一支特殊的部队——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但人数并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寿的手中,曹文诏带回来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对手王嘉胤,手下的民军主力,在三万人左右。

    王嘉胤什么来历,说法很多,靠谱的不多,但在当时那一拨人里,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说过,在他手下,有个叫张献忠的小喽罗。顺便再说句,后来威震天下、被称为“闯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闯王20版本),都是他的人,给他打工。

    而且这人很难得,很有点组织才能,连个县都没占住,就开始搞政府机构。但最搞笑的是,他还大胆地搞了机构改革,突破常规,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没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还有宰相。

    当然,对于这些,曹文诏是没有兴趣的,到任后一个月,他就动手了。

    按通常的说法,他率数倍于民军的官兵,以压倒性的优势,发动了进攻。

    但事实是有点区别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说过,是三万人,而曹文诏带去的人,是三千。

    估计王嘉胤原先没在部队混过,也不大知道曹文诏何许人也,对曹总兵的来访,他倒不是很紧张,毕竟就三千人,还能咋样。

    王嘉胤认为,就算曹文诏再强,就算他手下有关宁铁骑,但毕竟是十个打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输的。所以他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敌。

    他太单纯了。

    要知道,打了十几年仗,换了三任领导,从努尔哈赤打到皇太极,还能混到现在,光凭勇猛,十条命都是不够的。

    曹文诏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耍诈。

    此人身经百战,通晓兵法,到地方后,压根没动手,先断了王嘉胤的粮道。

    王嘉胤慌了,要坚守,没有粮食,要突围,又没法冲出去。

    就这样,王嘉胤冲了两个月,终于,在他即将放弃时,奇迹出现了。

    曹文诏的包围圈,竟然出现了漏洞,王嘉胤终于找到机会,冲出重围。

    王嘉胤感觉很幸运,虽说被困了两个月,但好歹还是出来了。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

    可惜他并不知道,曹文诏是一个没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误,都是故意的。

    把人围起来,然后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损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一路追着打。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王嘉胤逃了出来,逃出来后,就后悔了。

    因为从他逃出来那天起,曹文诏就跟在他屁股后面,紧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猛捶,五天之内打了五仗,王嘉胤一败涂地。

    更可气的是,曹文诏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远点,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队是骑兵。对此,王嘉胤极为郁闷。

    其实曹文诏也很郁闷,谁让你有三万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两个月,王嘉胤崩溃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溃了。在某个混乱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杀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诏。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还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最能坚持的,就是神一魁。

    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洪承畴决定,跟曹文诏合作。

    所谓合作,就是客气客气。就官职而言,洪承畴是总督,曹文诏是总兵,洪承畴是进士,曹文诏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畴怎么说,曹文诏就怎么做,相当听话。

    几年后的那场悲剧,即源自于此。

    其实这个时候,神一魁已经挂了,真正掌控军权的,是四个人: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

    虽说头头死了,但势头一点没消停,光主力部队,就有五万人,聚集在甘肃镇原,准备进攻平凉。

    所以洪承畴决定,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

    除曹文诏之外,他还调来了王承恩、贺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几个总兵,都到齐了。

    到齐了,就是群殴。

    群殴之后,民军撑不住了,决定向庆阳撤退。

    1679-1681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别是曹文诏,由于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性极强,民军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

    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还没缓过劲,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

    残余部队全部逃散。

    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

    神一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开始了追击。

    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

    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阴的。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

    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按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份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多,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的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要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终点太远了,从说起吧。

    1682-1684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呆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暂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曹文诏的发挥从未失常,对于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无须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县。

    孟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孟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无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1691-1692

    说起来这位猛人所以出山,还要拜高迎祥同志所赐,他要不闹,估计这人还出不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

    具体跑到哪里,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几个省乱转悠,看准了就打一把,其余头领也差不离,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连四川也未能幸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用狠招了。

    崇祯七年,崇祯正式下令,设置一个新职务。

    明代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就此登场。

    在此之前,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就是袁崇焕,他当蓟辽督师时,能管五个地区。

    光荣的记录被打破了,因为这个新职位,能管五个省。

    这个职务,在历史中的称谓,叫做五省总督。包括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权力极大,也没什么管辖范围,反正只要是流贼出没的地方,都归他管。

    职位有了,还要有人来当,按照当时的将领资历,能当这个职务的,只有两个选择::洪承畴,b:曹文诏。

    答案是c,两者皆不是

    任职者,叫做陈奇瑜。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御史、给事中,后外放陕西任职。

    在陕西,他的职务是右参政,而左参政,是我们的老朋友洪承畴。

    但为什么要选他干这份工作,实在是个让人费解的事。

    就资历而言,他跟洪承畴差不多,而且进步也慢点,崇祯四年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是三边总督了,他直到一年后,才干到延绥巡抚,给洪承畴打工。

    就战绩而言,他跟曹文诏也没法比。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他,但无论如何,偏就是他了。

    所以对于这个任命,许多人都有异议,认定陈奇瑜有背景,走了后门。

    但事实上,陈奇瑜并非等闲之辈。

    崇祯五年的时候,由于民军进入山西,主力部队都去了山西,陕西基本是没人管,兵力极少。

    兵力虽少,民变却不少,据统计,陕西的民军,至少有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大都在陈奇瑜的防区,而他的手下,只有两千多人。

    一年后,这三万多人都没了——全打光了。

    因为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作为大刀都扛不起来的文官,陈奇瑜同志有一种独特的本领——统筹。

    他是一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善于谋划、组织,而当时的民军,只能到处流窜,基本无组织,有组织打无组织,一打一个准。

    凭借着突出的工作成绩,陈奇瑜获得了崇祯的赏识,从给洪总督打工,变成洪总督给他打工。

    对于领导的提拔,陈奇瑜是很感动的,也很卖力,准备收拾烂摊子。

    这是一个涉及五个省,几十万人的烂摊子,基本上,已经算是烂到底了,没法收拾。

    陈奇瑜到任后,第一个命令,是开会。

    各省的总督、总兵,反正是头衔上带个总字的,都叫来了。

    然后就是分配任务,你去哪里,打谁,他去哪里,打谁,打好了,如何如何,打不好,如何如何,一五一十都讲明白,完事了,散会。

    散会后,就开打。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上任,干了四个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获胜。

    陈奇瑜以无与伦比组织和策划能力告诉我们,所谓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

    陈总督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倒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打这些胜仗的目的。

    打多少仗,杀多少人,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再打一仗,把所有人都杀光。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所有的首领和民军,都赶到一个地方,并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

    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车厢峡位于陕西南部,长几十里,据说原先曾被当作栈道,地势极为险要。

    所谓险要,不是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

    此地被群山环绕,通道极其狭窄,据说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扔石头,一扔一个准。

    更要命的是,车厢峡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没有其他小路,从出口走到进口,要好几天。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进了里面,要么回头,要么一条路走到黑,没有中场休息。

    几万民军,就进了这条路。

    这几万民军,是民军的主力,据说里面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为什么走这条路,没有解释,反正进去之后,苦头就大了去了。

    陈奇瑜的部队堵住了后路,还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射箭、扔石头,没事还放把火玩,玩了十几天,彻底玩残了。

    想跑是跑不掉的,想打也打不着,众头领毫无办法,全军覆没就在眼前,实在熬不住了。

    使用杀手锏的时候到了。

    1695-1696

    开会的地点,在河南荥阳,故史称“荥阳大会”。

    这是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一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会议。

    参与会议者,包括所有你曾经听说过,或者你从未听说过,或者从未存在过的著名头领。用史书上的说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营”。

    家和营都是数量单位,但具体有多少人,实在不好讲。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万人,某些营,兴许是皮包公司,只有几个人,都很难讲,但加起来,不会少于二十五万人。

    当然,开会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户只出个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空前的大会,人多的大会。

    根据史料留下的会议记录,会议是这样开始的,曹汝才先说话,讲述当前形势。

    形势就别讲了,虽说诸位头领文化都低,还是比较明白事情的,敌人都快打上来了,还讲个屁?

    有人随即插话,提出意见,一个字——逃。

    此人认为,敌人来势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区,保命。

    在场的人,大都赞成这个意见。

    然后,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诸辈!”

    说话的人,是张献忠。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人,万历三十四年出生。

    历史上,张献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夸他的人实在不多,骂他的人实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个人简历上,非常明显。

    但凡这种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后,总会有人来整理其少年时期的材料,而张献忠先生比较特殊,他少年时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点。

    就成分而言,有人说,他家世代务农;有人说,他家是从商的;也有人说,他是世家后代;还有人说,他是读书出身;最后有人说,他给政府打工,当过捕快。

    鉴于说法很多,传说很多,我就不多说了,简单讲下,这几种说法的最后结果:

    务农说:务农不成,歉收,去从军了。

    从商说:从商不成,亏本,去从军了。

    世家说:世家破落,没钱,去从军了。

    读书说:读书没谱,落第,去当兵了。

    打工说:没有前途,气愤,去当兵了。

    史料太多,说法太多,但所有的史料都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

    无论是务农、读书、从商、世家、打工,就算假设全都干过,可以确定的是,都没干好。

    为什么没干好,没人知道,估计是运气差了点,最后只能去从军。

    从军在当时,并非什么优秀职业,武将都没地位,何况苦大兵。

    当兵,无非是拿饷。可是当年当兵,基本没有饷拿,经常拖欠工资,拖上好几个月,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但奇怪的是,张献忠不太艰苦。据史料记载,他的小日子过得比较红火,有吃有喝,相当滋润。家里还很有点积蓄。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而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有计划外收入。

    而更奇怪的是,他还经常被人讹,特别是邻居,经常到他家借钱,借了还不还,他很气愤,去找人要,人家不给,他没辙。

    这是更为奇怪的一幕,作为手上有武器的人,还被人讹,只能说明,这些计划外收入,都是合法外收入。

    据说,张献忠先生除了当兵之外,还顺便干点零活,打点散工,具体包括强盗、打劫等等。

    这种兼职行为,应该是比较危险的,常在河边走,毕竟要湿鞋。张献忠同志终于被揭发了,他被关进监狱,经过审判,可能是平时兼职干得太多,判了个死刑。

    关键时刻,一位总兵偶尔遇见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求了个情,把他给放了。

    应该说这位总兵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张献忠确实是个人才,造反的人才。

    据说平时在军队里,张献忠先生打仗、兼职之余,经常还发些议论,说几句名人名言,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等。

    而他最终走上造反道路,是在崇祯三年(1630),那时,王嘉胤造反,路过他家乡,张献忠就带了一帮人,加入了队伍。

    张献忠起义的过程,是比较平和的,没人逼他去修长城,他似乎也没掉队,至于爹妈死光,毫无生路等情况,跟他都没关系,而且在此之前,他还是吃皇粮的,实在没法诉苦。

    所以这个人造反的动机,是比较值得怀疑的。

    参加起义军后,张献忠的表现还凑合,跟着王嘉胤到处跑,打仗比较勇猛,打了一年,投降了。

    因为杨鹤来了,大把大把给钱,投降是个潮流,张献忠紧跟时代潮流,也投了降。

    当然,后来他花完钱后,顺应潮流,又反了。

    1697-1698

    此后的事情,只要是大事,他基本有份。三十六营开会、打进山西、打进河南、被人包围、向王朴诈降、又被人包围、向陈奇瑜诈降,反正能数得出来的事,他都干过。

    但在这帮头领里,他依然是个小人物,总跟着别人混,直至这次会议。

    他驳斥了许多人想逃走的想法,是很有种的,但除了有种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