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25部分阅读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25部分阅读

    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0]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1]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嘲,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2]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3]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须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4]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超级名人。

    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关于这个人的是是非非,以后再说,至少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

    因为他不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是东林党的领导。阉党倒台,东林上台,理所应当,朝廷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东林党,现在领导要入阁,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

    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5]

    作弊

    钱谦益入内阁,一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一般的对手。

    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内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

    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

    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j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

    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

    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一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

    同一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

    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一个公道。

    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j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一闹。

    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1651-1660

    [1651]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的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1652]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不搭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怂了,且越想越怕,连夜都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1653]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劲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禾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地思考,祖大寿做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反对——何可纲。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辞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1654]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1661-1670

    [1661]

    孔有德的军队一触击溃,被吴三桂赶着跑了几十里,死了近万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战术,是围城打援,围着莱州,援军来一个打一个。

    但这批援军实在太狠,别说打援,城都别围了,立马就撤。

    莱州成功解围,但吴三桂的使命并未结束,他接下来的目标,是登州。

    被彻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里,他纠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禄的所有军力,共计三万余人固守城池,他坚信,必定能够守住。

    其实朱大典也这么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万人太多,而是因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基地,往宁远、锦州送粮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御极其坚固。

    更要命的是,后来孙元化来了,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墙的时候,是按炮弹破坏力来算。

    换句话说,平常的城墙,也就能抗凿子凿,而登州的城墙,是能扛大炮的,抗击打能力很强。

    更麻烦的是,孙巡抚是搞理科的,比较较真,把城墙修得贼厚且不说,还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扩建到海边,还专门开了个门,即使在城内支持不住,只要打开此门,就能立刻乘船溜号,万无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担心,凭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没准一年半载还打不下来。

    按朱大典的想法,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他筹集了三个月的粮食,准备在登州城过年。

    到了登州,就后悔了,不用三个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还是文化低,对于登州城的技术含量,完全无知。听说明军到来,跟耿仲明一商量,认为如果龟缩城内,太过认怂,索性出城迎战,以示顽抗到底之决心。

    这个决心,只维持了一天。

    率军出城作战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乱的李九成,他威风凛凛地列队出城,摆好阵势,随即,就被干掉了。

    明军出战的,依然是关宁铁骑,来去如风,管你什么阵势不阵势,就怕你没出来,出来就好办,骑兵反复冲锋,见人就打,叛军四散奔逃,鉴于李九成站在队伍最前面(最威风),所以最快被干掉,没跑掉的全数被歼。

    [1662]

    此时城里的叛军,还有上万人,但孔有德明显对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禄谈话,经过短时间磋商,决定跑路。

    说跑就跑,三个人带着部分手下、家属、沿路抢劫成果,连夜坐船,从海边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个冷不防,这里这帮傻人不知道,还能顶会,为自己争取跑路时间。

    然而意外发生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毕竟谁都不傻,孔有德刚跑,消息就传了出去,而类似孔有德这类黑社会团伙,只要打掉领头的,剩下的人用扫把都能干掉。

    于是还没等城外明军动手,城里就先乱了,登州城门洞开,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随即率军进城,收复登州。

    事情算是结了,但孔有德这帮人在山东乱搞了半年,不抓回来修理修理太不像话,所以将领们纷纷提议,要率军追击孔有德。

    但朱大典没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虽说登州丢了,但半年来东西也没少抢,地主当不成,还能当财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个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这个人,名叫黄龙。

    孔有德跟黄龙算是老熟人,因为黄龙曾经当过皮岛总兵,还管过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较少,而黄龙就属于少数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孙元化,就是因为黄龙太厉害,在他手下太难混。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孔有德很伤心。

    老领导黄龙见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没客气,上去就打,孔先生当即被打懵,部下伤亡过半,连他的亲人都没幸免(他抢劫是带家属的),纷纷堕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还不是他,而是毛承禄。

    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龙)被杀,朝廷给了个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乱,落到这般地步,而关键时刻,孔有德不负众望,毅然抛弃了这位老上级的公子,把他丢给了黄龙。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过海盗,虽说打海战差点,但逃命还凑合,拼死杀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禄就不行了,被抓住后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万剐。

    黄龙的战役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这次叛乱历时半年,破坏很大,而最关键的是,叛乱造成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足以影响历史的结果。

    1671-1680

    [1671]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