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一边做些手工。”
“祝女先”再度向时穿福了一礼:“奴家等拿了工钱,不敢懈怠,下午愿教授小娘子们一些针线手工,以及行走、坐卧、待客、侍奉婆婆与相公的礼节。”
宋代的员工都如此敬业啊……啊,侍奉婆婆与相公的礼节——难道宋代的女学,也包括教授床上功夫,啊,怎么拿这些女先作掩护,让姑娘们学点《爱经》知识……时穿还没考虑好,正发呆呐,环娘披头散发冲了出来,蹦跳着嚷嚷:“哥哥,该巡街了吧,环娘打算早饭也在街上吃,哥哥走的时候,一定记得喊我。”
说话间,院中的黑仆已经把早饭做好了,素馨、墨芍闻讯赶到,捧出发的三套《女书》,恭敬地递给那些女先,女先们翻阅之后,拍着胸脯保证:“大郎,书上的内容虽然新鲜,可并不深,大多知识前人都零零星星说过,我等完全可以边学边教,绝不误了大郎的事。”
时穿回答:“好啊,你以后上课的事就交给你们了,我……”
话说到这里,蒙都头一头大汗撞了进来,站在院中大呼:“大郎,不好了,你让人告了,状子已投到通判那里——州通判,通判大人让我通知你一声。”
时穿满头雾水:“告我?什么罪名?”
蒙都头看了一眼院子里忙碌的黑人仆妇,回答:“拐卖良人。”
时穿哭笑不得,他用手指指指鼻尖:“拐卖,我就是被拐卖的人,我能拐卖谁?”
蒙都头望了一眼时穿,没有回答。黄娥眼珠转了转,跺脚:“坏了,我怎么没有想到防范此事……县尉,如今该怎么办?”
时穿有点火了,他阻止住黄娥:“怎么回事,我拐卖谁了,明明别人拐卖了我……”
黄娥细声细气的回答:“大约是那群昆仑奴惹的祸,有人看见我们这里的昆仑奴了——大宋刑统规定,禁止贩卖奴隶,虽然人人都知道昆仑奴是番外贩卖过来的,但一般‘民不究,官不举’,万一有人举告,官府自然要查问下去。”
“可是……大宋禁止奴隶贩卖,我们的遭遇又算什么?”
蒙都头幽幽的回答:“民不究,官不举,说的就是这事。乡野之间,或许有买卖奴婢的,但这种买卖,不清不楚的,买卖契约要上衙门上档子的话,卖方多数要用父母的名义……”
时穿打断蒙都头的话:“既然禁止买卖奴婢,怎么父母就可以买卖了。”
黄娥一指隔壁:“哥哥还记得顾小七娘吗?顾二婶将她卖了——但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卖’:父母得了钱,也可以说成男方的聘礼,官府是不禁止的。
因为这种缘故,拐子拐来人口,常要经过一番调教,用各种手段让拐来的女子认自己为父母,而后以父母的名义将女孩卖了。乡野之间,哪里认真追究父母的真假,女孩们卖到乡野,连自己身处何地都不知道,倒是无法反抗,这辈子只能认了。
但若是卖到勾栏瓦舍,拐子也有一番手段调教……”
黄娥顿了顿,脸色微红,指了指那些记得父母名称的姐姐们,低声说:“比如使手段坏了姐姐们的名声,之后姐姐们担心把真实身份说出去,会让父母兄弟蒙羞,这辈子只好忍气吞声隐名埋姓的生活……
然而这种买卖,无法走到名面上,尤其是官宦人家,更不敢沾染这种买卖,因为平常诉讼要有苦主(原告)首告,没有苦主不立案。但官宦一旦做下买卖奴婢的事情,无需苦主,只要御史风闻奏事,就可以立案了。”
第142章 通判已接案
第142章 通判已接案
特别感谢yyyn、爱老虎铀、jghipeng、1410-33、pndboy等好友们的支持真心感谢所有新老朋友的厚爱
黄娥见时穿不以为然的表情,马上又叮咛:“哥哥不要小看这事,昔日欧阳修欧阳相公一个远房侄儿,曾买了一个不清不楚的奴婢,结果被人告了,说是欧阳相公治家不严,后来欧阳相公很一番折腾,让侄儿赔钱赔人,才出清这项罪过。
连欧阳相公遇到这种事都不能幸免——可这还不算什么,仁宗时曾经有三位宗室王爷,也因为买卖奴婢丢了宗室身份。”
蒙都头补充:“远的不说,咱海州前任知州也是被人告了,说他有位奴婢原先是良人,是被人拐卖了……海州前任知州不服,但又寻不到那位奴婢的父母作证,结果终究丢了官,这才有了现在的张叔夜张知州。”
黄娥补充:“所以官宦人家,最见不得这种不清不楚的奴婢买卖,便是原来在乡间耕读传家的乡绅,亲朋子弟做官之后,上任前首先要盘查一下亲戚,看亲戚有没有牵扯进这种买卖的,以便在上任前把这事清理干净,免得在任上被人弹劾。”
时穿咧嘴:“可我算什么官?一个没有品级、没有薪水,还需自备装备自带干粮的赏金猎人——这样的官衔丢了也就丢了,不怕。”
蒙都头跺脚:“娘也,我让时大郎当大将,原指望你先熟悉一下,而后帮我缉捕海捕文书上的惯犯,你不拿这官职当回事,可通判那里,岂能随意放手?”
时穿打断对方的话:“谁告的?”
蒙都头挠挠脑袋:“某也不清楚,说是有人半夜投书……这案子如果投书到知州那里,也许就一笑置之,然而投到了通判那里,这就不好办了,通判本来就有监察百官,监督知州的职分,他这一接案子,谁都不敢插嘴了。”
时穿摸着下巴问:“这案子如果落实了,会怎么判?”
一旁静静倾听的祝女先插嘴:“发还奴仆,事主刺配。”
时穿再问:“当初,欧阳相公是怎么脱罪的?”
黄娥平静的插话:“确是有人出来说,这名奴婢是他买下的,只是赠送给欧阳相公的侄儿,而自己本身并不知情……事后欧阳相公被罚了俸禄,那名赠送奴婢的人,因为也不知情被罚了铜一百金,夺去了官职,那位奴婢则得到了自由身,由官府赔偿三百贯,并重新挑选良人匹配。”
时穿再问:“我看海州城内的商人,随身也有黑奴陪伴,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些黑奴的?”
蒙都头嘿嘿笑了:“娘也两广那里整船整船的贩卖黑人奴隶,但两广那里天高皇帝远,不太有人追究……据说那里的官员家中也多有不清不楚的奴婢,但他们只要来北方转任,一定事前把屁股擦得干干净净。
这黑奴买卖的事情,全大宋无人不知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奴婢,不是雇用的仆人。而海州城茶商们雇用黑奴,多数会提前签订一份雇用合同,绝不肯承认他们是买来的奴隶。
大郎这些奴隶既然是施衙内他姐夫赠送的,想必海公子以前有些预防手段,在官府也备了案子,通判询问起来,大郎只要出示与海公子的转聘合同——记住,只是转聘,不是转卖。这年头,一字之差就是罪行。”
黄娥跺脚:“我刚才懊悔,就是忘了这事,收下海公子‘转让的’——咳咳,‘转聘的’这些仆人,怎么忘了问他讨要转聘合同。”
时穿笑了:“我这些仆人,从码头上回来的时候都坐在马车里,当时黑灯瞎火的,谁能发觉这群黑炭团一样的家伙,除非是顾三娘,顾三娘心眼小啊,原来她在这里等着我啊。”
“可不敢胡说”,蒙县尉急忙提醒:“大郎,空口白牙的,可不敢随意指控——时大郎现在身上官司未清,没有证据,不要指责人。”
时穿哈哈一笑,不再纠缠这个话题,他招手唤上来几名黑人仆妇,用众人听不懂的语言说了几句,那黑人仆妇也用大家听不懂的语言回答者,紧接着,院中的黑人们逐渐围了上来,一番交谈过后,时穿冲蒙县尉拱手:“县尉大人,这事不用担心。不是需要聘用合同吗?马上就能出来——还是用他们昆仑奴的语言书写的聘用合同,你放心,官上要什么证件,我这都有。”
蒙县尉点了点头:“大郎原来能说他们的语言啊……这还能有啥事呢,这个,娘也,你先忙着,我先回了——大郎巡完街,顺便去州衙一趟,把这事一劳永逸解决了。”
时穿这是要当场伪造证据,蒙县尉有官身,虽然私下里俩人处得不错,但他那能站在旁边看人伪造证据,还给人递毛笔……所以他赶紧拱手告辞。
瞧,多会一门外语,太有用了,时穿喊英迪拉过来,送上印度制作的莎草纸、墨水、鹅毛笔——咱伪造文件,就要做的彻底像原件,这叫敬业。
呼呼呼写好契约,留在城中的仆人一次上前签字盖手印……做完这些后,时穿转向傍边看呆了的几位女先说:“几位,还愣着干啥?饭好了,几位女先不妨先跟小娘子们一块吃了早饭,而后直接开课……今后我这里都是这样,一天管三顿饭。”
几位女先躬身答应着,时穿回身招呼黄娥:“给哥拿官服来……啊,算了我带环娘去吧,那还小,不急着上学,你帮女先安排课堂,分发笔墨纸砚,今天争取开课……”
大将的官服是一身红袍——文官穿红袍,那是五品以上的朱紫衣,但大宋军服就是上红下黑:红袍、黑裤、范阳帽。大将属于武官阶层,所以袍子跟着士兵服装走。因为没有品级,“大将”袍服上没有绣各种禽兽,只绣了两个字,前面是“大”字,背后是“将”字。
大宋军中还有一种类似“大将”待遇的闲官官,名叫“勇敢”——这个词在宋代也是一个官职名,它是军中不用脸上刺字的、类似特种兵一样的“效用”——即志愿兵。“勇敢”的官服几乎跟大将完全一样,胸前是“勇”背后是“敢”。
等官袍穿上身,环娘也梳好头了,她跳上马车车顶,兴冲冲招呼两名黑小孩:“快,环娘跟哥哥巡街去。”
马车冲出了院门,墨芍一边忙碌着帮女先登记同伴名册,一边望着时穿的背影若有所思地问:“哥哥怎么一口断定是顾三娘举告了,昨日哥哥巡街,赶车的不是那印度马车夫吗?……哦,我明白了,按说,那些黑人没在人前露过脸,知道他们存在的屈指可数?……啊,既然被人举告了,哥哥怎么还一脸无事的带黑仆上街闲逛。”
黄娥看了一眼隔壁的顾宅方向,回答:“哥哥上街去,岂止是闲逛?他做这个官,那是替我们谋取地位。无权无职,咱这群小女子还不任由别人欺负……”
女先们耐心的站在一边等待,素馨在旁招呼同伴坐下,笑着插嘴:“我猜,我们回来的时候,街上人即使见了昆仑奴随行,但那些路岐人与我们并无冲突,他们平白无故的告我们做什么?再说,写状纸举告也需要时间,哥哥只在街上走了一圈而已,昆仑奴也只是从众人面前一错眼,路岐人那有时间写状纸吗?细细想一想,可不是顾三娘吗?唯有她有那个闲工夫。”
墨芍想了想:“对呀,若说哥哥冲撞了谁,盘点起来唯有三个:一是锦毛鼠那群城狐社鼠;一是顾三娘;但最重要的是那群拐子,哥哥如此迫切的要上街巡视,未必不是在寻找拐子的踪迹。啊,如果不是拐子,真是那顾三娘,那可真不是什么大事?”
一提到拐子,姑娘们想起自己避入郁州岛的原因,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素馨一错手,将毛笔丢了一地,黄娥面色苍白的四处看了一下,强作镇定安慰说:“莫怕,海公子既然能在这群黑仆的保护下,不怕海盗马蚤扰独自居于海边大宅,哥哥也认为他们有能力护住我们,那就一定无事的……”
一直静静站在那里的祝女先插嘴提醒:“小娘子们,我只担心什么时候开课——我拿了黄公子的薪水,他付的是整天的工钱,小娘子们站在这里说来说去,可要耽误上课时间了。”
墨芍瞪大眼睛反问:“祝女先,我们刚才的,你听了一点不怕吗?”
祝女先文静的回答:“我只知道,豆腐巷自从住了时大将,一般的城狐社鼠都不敢来这儿闲逛;我还听说,今天东门码头区传闻,时大将要来收三条街的‘力钱’,许多闲汉都忙着搬家。”
黄娥点头:“说的也是呀,那么多拐子,哥哥一拳一个扫了个干净,再来几个拐子怕什么,哥哥现在也不是单身一人……祝女先,这是我们的名册,唯有环娘不在册子上,还要我等要靠先生们教导了。”
祝女先扬扬手中的《女书》:“娥娘客气了,我刚才粗粗翻了几页时大将编撰的这套女书,这书给我很大启发,若时大将愿意事后赠我一套《女书》,我一定把压箱底的力气拿出来,细心教导诸位小娘子。”
第143章 两大衙门
第143章 两大衙门
其余的女先刚才没插嘴,也是被这套《女书》引入迷了,书中讲的道理很简单,那些道理大家过去都零零散散接触过,只知道那是故老相传留下的老辈子经验,看了这本书之后,顿时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自古口口相传的道理,其中还蕴含着这种逻辑性;原来,有些事情为什么是这种结果而不是其他,其中都包含因果论;原来,一种事务的不同处理方法,都会导致事物的不同走向……
女先们过去处理事务,是全凭经验主义,但看了书中介绍“方法论”之后,当她们抬起头来再看这个世界,世界已经不一样的,未来的一切,在她们面前清晰无比。
这时候,甜水巷巷口,时穿领着马车走出巷子,驾车的换成一位黑人童仆,环娘在马车上指点着方向,另一位黑人童仆则尾随在时穿身后,替他拿着朴刀。守候在巷口的两名山寨衙役今天上班了,见到时穿出现立刻殷勤的冲时穿点头,招呼说:“大将,你这是去东门吗?你只管放心走,我俩就守在巷口,有啥事,我们会去通知你。”
时穿漫不经心的回了礼,这一停留,旁边一个早已守候的人影猛的窜了出来——是卖签菜的贺五,他提着篮子冲到车前,热情的招呼说:“大将,你没吃早饭吧,我这有才出炉的签菜,要不要尝一尝?”
马车顶上的环娘抢着回答:“贺五哥,你提的东西是养家糊口的,怎能让五哥你少了养家的钱……嗯,早听说你家签菜的名声,我便尝上一个,给贺五哥提提意见。”
时穿看了看小黑仆,低声嘟囔一句,小黑仆立刻放缓了马车,以便环娘与贺五边走边交流。贺五很有眼色的从篮子拿出一小碟签菜,踮着脚尖递给坐在车顶的环娘,讨好地说:“小环娘这话说得好,我家签菜在海州也是有名的……不过,可不敢与时大将的手艺相比,听说时大将的烤鸭、烤鸡做得极为出色,我家签菜里也有鸡鸭,小环娘尝一下,给点意见。”
时穿跟在马车后面,微笑的看着环娘将签菜塞得满嘴都是,然后含含糊糊的回答贺五:“嗯,怎么没有鸭皮,鸭皮烤得脆脆的,可好吃了。我哥哥烤的鸭子,环娘最喜欢吃鸭皮了。”
贺五回头望了望时穿,见时穿笑盈盈的,他歉意的冲时穿拱拱手,而后试探的问:“小环娘,那鸭皮怎样才能烤得脆,光有你家的炉子可不成,必定还有秘法的,是不?”
贺五说这话的时候,眼角一直打量着时穿,发觉时穿没有反对的意思,他赶紧从篮子中又掏出一叠签菜,递到马车顶上。环娘也不客气,尝一尝,马上惊喜的喊:“呀,黄雀,我喜欢吃黄雀……嗯,炉子,要想把鸭皮烤得脆,不光需要我哥哥制作的炉子,还需要在鸭皮上抹上蛋清与蜂蜜,到时候蘸着酱裹饼吃。”
贺五追逐着马车,眼角瞥着时穿,小心的问:“小环娘,你告诉我秘法,今后五哥我每天送你烤一只烤鸭如何?一只不成,两只也行?”
环娘满嘴塞满了食物,含含糊糊的回答:“天天吃鸡鸭,你不腻吗?分我钱吧——哥哥说这叫‘折现’,你按每天一只鸡、一只鸭的量,给我折现,如何?”
贺五脸上笑得很欢:“环娘,咱们就这样说定了,可好?”
贺五说完,先是小心翼翼的看了看时穿,见时穿没有反对的意思,他马上歉意的冲时穿拱拱手,提着篮子一闪身,隐入人丛中。
烤鸭烤鸡的手段都是小节,时穿没打算开饮食店,也不指望这个挣钱,如今有人愿意日日免费给自己送鸡鸭,条件只是了解它的做法……烤鸭烤鸡,技术含量不高,搁现代就是个烂大街的手艺,环娘拿来换点零花钱,这也算是废物利用吧。又何必计较?
一行人晃晃荡荡走到知府衙门口,时穿交代了几句,让环娘守在马车上,自己随着州衙的衙役走进了府衙。
这是时穿第二次来,不,加上昨天的结案,时穿是第三次来知府衙门了。
宋代的建筑风格以精致为主流,飞檐翘壁都精雕细琢,画柱雕梁都美仑美央,整间衙门显示出一种慵懒的奢华,那种极端精致的氛围,让人觉得仿佛画中……常听说明清的官场习惯是做官不能修官衙,据说修建官衙会妨碍自己的官运,没想到,宋代连官衙都这么精雕细琢。
穿过一重重廊道,时穿来到海州通判办公的衙署。
通判这个官职,在现代被认为是“叠屋架床”的存在,因为他拿着俸禄不干啥事,天天端着茶碗监督百官,随时准备批评。这种不举手不讴歌,只批判的官员,一定是拿着美钞做事的……不过在宋代,通判虽然具体事务一样不干,但知州发布的每一个命令,必须由他附署才能成为有效文件,这个职位也是宋代朝廷对官员权力的有效监督,故此称为“监州”。
监州与知州是同品级的官员,时穿来过州衙三次,这是第一次发现整个州衙的行政单位居然是一分为二的,左半部分是“监州”衙门,右半部分是知州的州衙。两大衙门在院中相互并列……啊,再加上一个法院,那么行政体系就全了——宋代的西方,都不曾有这么完善的政府架构。
不过,宋代地方官员并不直接管理审案,宋代的司法是完全独立的,州的司法机构是镇抚司或安抚司,主官称之为“提点刑狱”。而这一刑狱衙门,常常不与州府衙门在一个县城。这种完全的司法独立、监督独立的体制,被现代历史学家常称之为“叠屋架床”,虽然宋代西方还没做到三权分立。。
通判找时穿麻烦,不是来审案子的,他是监察百官的。时穿进门的时候,通判随手抛下一张文书,神色平静的问:“时穿时长卿,听说你的徒弟越过了‘修完所’,承揽了海州县‘宅宿务’修缮工程,这里面,没有什么情弊吧?”
时穿张大嘴,很是惊愕:“判官,全海州都知道我人傻……你能不能指点我一下,‘修完所’是什么东西?”
“‘修完所’不是东西……啊,我是说,‘修完所’是个东西,它是官府的一个机构……”海州通判觉得这个话题很难跟傻子解释清楚,他耐下心来,做出持久战的姿态,端着茶碗解释:“‘修完所’是朝廷的一个机构,平时专门负责修缮城墙,整修道路。
可这个机构除了修缮城墙之外,也承揽其他的工程,毕竟城墙与道路几年修缮一次,只要用心做一次工程,基本上几年没什么活儿干。
朝廷不养闲人,‘修完所’做完修缮城墙的工作后,长年累月干领俸禄,坐等下一期修缮工程——这种事朝廷承受不起,所以‘修完所’也经常承揽工部拨下来的工程项目,比如修个桥啊,铺个路啊,疏通一下运河呀。
不过,‘修完所’最大的工程,还是利用州衙闲置的土地,修盖房屋旅舍,转交给宅宿务,让后者租给每年科举的考生,以及南来北往的客商——明白了吧,宅宿务那些房屋哪里来的,都是修完所建造的。”
时穿温顺的像一只猫,频频点头:“明白了,早说嘛,就一个‘官办房地产公司’,我明白。”
通判望了时穿一眼,沉思了一会,回答:“人都说时长卿遣词用句不合规矩,‘官办房地产公司’——这几个词我听懂了,果然很新鲜,但也很贴切。”
稍停,通判继续说:“我皇宋各个县城分为军州、镇州、民州……,县城又分为上县、中县、下县,修完所这样的机构,一般设在州府,因为唯有州府,每三年要举行一次州试,大量的读书人涌入州城临时借寓,准备参加考试。
朝廷的宗旨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朝廷不能懈怠了,所以才在州城设立‘修完所’以及‘宅宿务’,方便举子们参加科考。海州是州城,这‘修完所’归州衙管辖,海州县虽然拥有宅宿务,但那只是些县级官寓,其官职不全,管辖权力缺失。不过这么多年来,咱们沿袭的官场规则:当州衙与县衙重叠的时候,总要分县衙一点汤水。所以县衙才有了一点闲余的房屋出租。”
通判说完,脊背重重靠在椅子上,他的书记官斜眼看着时穿,顺手递上几张纸,这副做派,仿佛审案子的法官由旁边的书记不停的递来卷宗一样,但时穿见惯了现代法庭的审案模式,对于书记官这种加重犯人心理负担的动作,反而觉得滑稽可笑,觉得做戏的成分太浓。
他的嘴唇翘了起来,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摇头拒绝书记官递上的卷宗:“俺人傻,看不懂。你读”
书记官气了个仰倒。通判见到唬不到时穿,便随手接过书记官递过来的几张纸,态度深沉的扫了一眼纸面,叹着气说:“一直以来,海州县的宅宿务,房屋修缮都是由‘修完所’承揽的,我知道黄翔黄和尘即将出任海州县,在这个时候,现任海州县突然把房屋修缮工程交给你徒弟,是不是有什么蹊跷?”
时穿一直愣愣地听通判说话,听到了这里,他不好意思的挠挠脑袋:“判官,我来这里,是因为听说我被告了,告我的,只是因为修完所的事情吗?”
通判气的随手一掷那几张纸,纸张随风飘舞着,时穿快速瞥了一眼,才发觉刚才那几张纸上什么字都没有,其实也就是一叠白纸。
时穿不满的抱怨:“我算什么,不过是一个‘大将’,赏金猎人而已,没有俸禄没有品级,还需自己花钱购买装备,我算是官吗?需要判官出面吗?我每天大太阳底下满街乱走,帮着州衙县衙维持治安,还要自带干粮——这样的辛苦活,谁愿意干谁干。”
判官是监督官员的,平民百姓想让判官问话——还不够行政级别。时穿想要说的是:我的行政级别,到了需要判官出面的份了吗?
第144章 你有什么辩解
第144章 你有什么辩解
ps:特别感谢静湾、天使2005、yujoon等好友们真心感谢所有书友的支持
通判气的随手一掷那几张纸,纸张随风飘舞着,时穿快速瞥了一眼,才发觉刚才那几张纸上什么字都没有,其实也就是一叠白纸。
时穿不满的抱怨:“我算什么,不过是一个‘大将’,赏金猎人而已,没有俸禄没有品级,还需自己花钱购买装备,我算是官吗?需要判官出面吗?我每天大太阳底下满街乱走,帮着州衙县衙维持治安,还要自带干粮——这样的辛苦活,谁愿意干谁干。”
判官是监督官员的,平民百姓想让判官问话——还不够行政级别。时穿想要说的是:我的行政级别,到了需要判官出面的份了吗?
说完,时穿抱起膀子,斜着眼睛看着通判,受到挑衅的通判嗖的站起身来,但他的掌书记见状,连忙凑到他耳边低语几句,通判连续剧烈的喘了几口气,缓缓地坐回到椅子上,粗声问:“大将,对于修完所的投诉,你有什么辩解?”
时穿生态轻松的回答:“做买卖嘛,讲究货比三家。我徒弟学的是砖石建筑,擅长建筑砖石结构的房屋,整间房子构造下来,除了门窗,不需要一根木头。海州县经费上紧张,也许打算花三年的维修费,而后一劳永逸解决现属‘宅宿务’的修缮问题。
判官,不说别的,我徒弟在这方面的手艺,那是全海州城独一份,不找他们找谁?”
书记官低声跟通判交代了几句,通判显得不耐烦起来:“还有人告你拐卖良人,本官已经查了,你身边确实有昆仑奴存在,这,你怎么解释?”
时穿憨憨的解开衣襟,从里面掏出一大叠文件,这些文件当中有宋纸——现代称高丽纸——制作的文书,也有书写在羊皮上的文书。高丽纸上书写的文书是用墨写成的,羊皮卷上书写的文书也不是汉字,全是曲里拐弯的符号,不知道用什么材料书写的。
时穿脸上依旧是不以为然的笑容:“这几名昆仑奴……啊,其中有几名还算不上昆仑奴,他们是雅利安种,白人,印度高种姓人——哦,应该叫天竺人。
这些奴仆都是海公子赠送,我有海公子原先与他们签订的契约,以及海公子的转聘合同,至于这几份羊皮卷,那是用昆仑奴的语言,书写的劳务合同。海州是通商口岸,想必这里的通译很多,总有人认识蕃人的文字,判官大人不妨请这些通译鉴定一下。
另外,我的奴仆都在那里,他们虽然不懂皇宋的语言与文字,但他们个个都认识本民族的语言,请判官派遣通译过去询问一下,就知道这几份羊皮卷的真假了。”
判官展读着几份文书,书记官赶忙拿过来几份卷宗对比了一下,低声说:“是海公子的笔记,瞧着墨色,应该是几年前立的契约,如果翻一翻档子,也许会找见原来的文书。”
官场上讲究官官相护,如果确认这批奴隶是海公子最早雇用的,那么否定海公子的雇用关系,就是否认前任的工作,而前任通判必定是升官而去的,做官的人,怎肯得罪自己的官场前辈。
听到师爷认定这份文件确实是海公子的笔记,通判大人已经熄了追究的心思——但通判大人压根猜想不到,伪造文件是时穿的基本生存技能,如果通判大人需要的话,时穿能把联合国的文件给他拿过来,甚至奥巴马的签名,对时穿来说,不过是将一个时光碎片,印刻在一张纸上而已。
“奥巴马,你的昆仑奴怎能叫这个怪名字?”听完通译官译完羊皮卷的内容,通判大人不禁翻了个白眼。
通译官低声解释:“这几份羊皮卷,一部分写的是大食文字,一部分用的是天竺文字,文件的内容大约相仿,不过是几个称呼古怪的奴仆愿意接受事主——时穿时长卿的雇用,雇佣期为十年,合同上还书写着工作时间,工作假期,以及薪水标准。
哦,这几份羊皮卷上没有盖官府的印信,说明这些羊皮卷不是红契,似乎在我大宋境内无效,但那几份海公子订立的转聘契约却是有效的,都上了契约税,盖上官府印信,大人,需要查一查档子吗?”
通判大人想了想,懒懒的摆了摆手——今年正是官员换届的关键时期,黄娥的父亲即将来海州县担任知县,而海州县上上下下的官员也基本准备转任他乡,唯有知州张叔夜获得原地连任。本已打算年底卸任的通判,不想过多的操心,如果不是这件事有可能牵扯下一任海州县、黄娥的父亲黄和尘,他时穿一名大将,眼屎大的官,身为一州通判,都懒得正眼瞧过去。
查档案是一种什么工作?宋代官府档案大多数用的是竹纸,这种纸特别脆,翻阅多了,纸张就成了一堆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宰相蔡京不久前才下令,改用更好的纸张记录官府档案,并规定官府档案一定用一种标准字体书写,这种字体就是现代称之为“仿宋体”的字体。
宋代没有文件分类学,档案归类并没有一定的秩序,在这种情况下,翻检一份档案需要大量的人手,一份份尽心检查,而记录档案的纸又是竹纸,一不小心就会毁去档案。海州通判没有几个月的任期了,如果他想求证时穿手中的档案是真是假,也许没等到查出官府存档的那份档案,他就必须离任了。
现在,有掌书记鉴定时穿手中的档案,笔记是真的,官印是真的,通判想了想,决定不要太劳累自己,他脸色一变,和蔼可亲的说:“好吧,我当初就知道不应该听信无头贴,现在真相大白了,时大将只管出去,本官不送了。”
时穿不满意了,他满脸不高兴的站起身来,嘟囔道:“连句安慰话都没有。”
案子审完了,既然决定不为难时穿,掌书记也语气轻松:“时大郎,你真是个傻子,判官大人从五品,你算什么,没有品级,判官大人找你来问几句话,事后需要安慰你吗?”
“不需要啊?”
书记冷笑:“需要吗?”
对面这几个人不懂幽默啊,时穿边向外面走,边嘟囔:“我只是跟你探讨一下,你一脸严肃干什么,不需要就不需要嘛,何必认真?”
通判在背后大笑:“真是个傻子”
出了州衙门,时穿发觉蒙县尉正在马车边,抄着手跟环娘聊天。啊,这厮无事献殷勤,准没好事。
果然,蒙县尉见到时穿出现,马上抛下环娘迎了上来:“娘也,你没事吧,没事就好……这个,其实我当初聘你为‘大将’是有私心的,原想着让你熟悉几天再给你派活,现在可等不及了。”
时穿打断蒙县尉的话:“县尉,海州城的大将似乎不止我一位。”
蒙县尉哈哈笑着,闪烁其词的回答:“大郎,本县尉也是没有法子——桃花观事件伤了五个兄弟,新补充的衙役还在甄选。然而,都知道海州县头顶上有几个衙门管着,油水少事情多……嘿嘿,大郎,海州城最繁华的十字街,其中大郎所住的豆腐巷在城西,巧了,县衙在城里唯一能管上事的就西大街。
大郎这次能把码头区平定了,县衙便多了几份收益,某可以雇用更多的大将,嘿嘿,大郎,事后我把西大街补偿给你,今后就由你承包西大街,如何?”
明白了,原来码头区比较混乱,州衙搞不定,干脆就把这片区域划给县衙,而县衙也一直搞不定这片区域,这也是可想而知的,码头区客流量很大,依县衙的人手以及行政能力,不可能理清这团乱麻。
但是,码头区的油水又摆在那里,真要把这片区域弄好了,附近几条县衙负责的街道就可以借助时穿这个东风承包出去,县衙小吏的灰色收入就能大大提高。为此,整个衙门对时穿接管码头区充满期待,毕竟这是位传说级的猛人啊,为了激励他,县衙不惜把手中仅剩的油水——西大街拿出来犒赏。
治安承包、国民警察,这似乎是西方概念。据说在现代,西方常干这事。比如政府为了节省行政费用,由通过司法考核的民间人士承包某个片区的治安维持,这些民间警察依靠收取治安费获取盈利,但必须保证雇用足够的警察执行司法任务——时穿只在电影中看过这种情况,没想到这项政策居然起源于宋代中国。
不过,想一想也可以理解,在宋代这个商品经济极端发达的社会,依靠一些赏金猎人来承包片区治安,既不用对他们发放薪水,也不用计算他们的编制,实在是一项便宜买卖——这种事,也只能发生在处处讲究效益的宋代朝廷。
与蒙县尉聊了几句,时穿安慰蒙县尉:“这么说,以后西大街的保护费由我收取,我就是传说中欺行霸市,收取保护费的头目,生活真是美好,阳光真是灿烂……蒙县尉,你等着,给我半个月时间,看我整理好码头区,哼哼,我就不信了,在这个斤斤计较的商业社会,有谁敢冒生命危险来惹我。”
这种态度是蒙县尉喜欢的,他竭力煽风点火:“娘也,大郎,这活多轻松啊,你只要确定一个标准,比如行商每天收一个铜板,坐商每天十个铜板,每月下来,单是一条街道,恐怕有一百贯的收益吧,以你时大郎的威名,街上的治安还用发愁吗?”
时穿一咧嘴:“不过,有一个疑问:咱皇宋不比唐朝,夜里不宵禁的,那就是说我白天黑夜要派人在街道上巡视,那么……”
第145章 缉拿恶贼
第145章 缉拿恶贼
蒙县尉恨铁不成钢:“你可以雇人啊,大郎,那三条……啊,两条街,我把西大街给了你,码头区你让出一条街来,也算给你减少点负担。码头上那两条街,有三十一家茶舍,九间酒寮,二十多家货栈,平常茶舍里都是等待上工的扛包人,那些力汉一般人压不住,可要是整治好了……嘻嘻……
大郎,我可没半个月工夫等你,你拿了码头区的‘力钱’,按规矩,必须马上替衙门出一次官差才能服众,嗯,我帮你选个小活儿,也就是帮县衙缉拿一个海捕文书上的盗匪恶?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