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蝶闹蜂忙宣和春 > 蝶闹蜂忙宣和春第24部分阅读

蝶闹蜂忙宣和春第24部分阅读

    有女孩上船去郁州岛散心。

    褚素珍则微微瞥了一下嘴,回答:“你总是夸郁州岛怎么样,可郁州岛依旧是官府流放犯人的地方。虽然那个岛近在咫尺,天晴的时候站在岸边都可以望见,但在官府眼中,那里依旧等同荒野——流放五百里,与流放郁州岛是同等的刑罚啊。

    皇宋两百年,那里积累了多少囚犯?如此一个囚犯之岛,只你说繁华,没见多少海州富商愿意迁居那里。不说别的,稍稍大一点的风浪,咱们就与郁州岛断了联系。前后几任知县,听说去郁州岛任职,宁愿丢官都不愿登岛的——我也就是想着你姐夫在岛上经营多年,姑娘们躲在哪里安全……拐子要登岛,那也得你姐夫同意,不是吗?”

    此刻在船上,时穿正在挨个给姑娘们发钱。

    官府给的抚慰金,再加上时穿这些日子的投资所赚的钱,再加上……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每个女孩头上至少都能分到两百贯,外加一堆小礼品。

    时穿分下去的小礼品有过节准备的香囊、丝线、团扇,以及制作新衣服的绸缎衣料,外加一堆金的银的首饰,佛像神像等挂件。从他屋里搬出的东西虽多,但二十个人一分,每个人也就是多了一个包裹。

    惶惶然离开自己经营的小窝,本来大家都有点难受、惊恐,但女人嘛,天生喜欢新鲜——船只一驶动,海上千帆过处海鸥飞翔;鱼儿跃出海面,过往的渔船匆忙捕捞的情景;等待进入海州市舶司的藩船排的长长不见尾的队形……这些场景分散了她们的注意力。现在又给她们分了钱与首饰……女孩们的心思已经活跃起来。

    尤其是首饰,女人对于首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可能是她们最贴身,并陪伴她们一直到老的东东。被洗光剥尽拐到千里之外后,猛然间拥有了自己的首饰……大多数女孩顿时感觉到,生活,重新降临在她们面前,她们不再是行尸走肉。

    紧接着,女人的话题来了——船渐渐驶离繁忙的码头区,远处郁州岛再往。可是海面行船,眼睛可以看见的距离,有可能跑到日落才能到达。初中生年级的小女孩们期待了一会儿,立刻开始谈论手头上刚分到的钱,嗯,岛上会不会有街市,是不是替父母、小弟小妹买点礼物,以便让父母知道,自己即使回家去,也可以不吃闲饭的。

    这一刻,她们忘了是否还有再见父母的机会。

    不吃闲饭的环娘得到的包裹最大,年纪最小的她,分到的礼物当中,不值钱的玩意多,小泥偶、小头花、小扇子陀螺等等,她自己提不动包裹,便坐在甲板上冲大大的包裹发愁,过了一会儿才想起来,立刻又兴奋了:“哥哥呀,环娘是有哥哥的。嗯,环娘的东西还是让哥哥保管,哥哥,快来帮环娘拎包裹……哥哥,你说,环娘如今有钱了,郁州岛上有没有卖包子的?”

    这问题时穿不好回答。因为他也没去过郁州岛,而在现代,因为沿岸的泥沙堆积,郁州岛已经跟陆地连成一片,岛屿整个不存在了,他怎可能知道郁州岛现在的情况。

    照例是黄娥在一旁替时穿回答:“郁州岛很大,虽然是个岛,但养几十万人口不成问题。以前,东晋时代五斗米教徒孙恩曾在郁州岛上集结了二十万匪徒,频繁跨海马蚤扰沿岸百姓——能够存活二十万人的岛屿,该有两三个县那么大吧,如今一般的上等县,也不见得有二十万人口。所以据此推测,郁州岛应该有街市的。”

    时穿插话:“孙恩当初集结二十万米贼,那应该是特殊情况吧。郁州岛毕竟是个岛屿,应该缺少足够的水源,以养活太多的人口吧,所以米贼才频繁从海岛上出击,去大陆抢劫的……”

    黄娥点头:“哥哥说的没错,二十万人,应该是郁州岛人口最鼎盛的时候。后来唐末动乱,岛上的人不知所踪,大约都饿死了。皇宋两百年,如今岛上的人口也就三万余人,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不种地,因为岛上水源不足,海水倒灌导致土地贫瘠,种粮食没多大的收益。我听说现在岛民大多以捕鱼为生,顺带着,也帮客人带些货物……”

    说到这里,黄娥微微一笑:“以前官府在岛上设有盐务所,所以岛上有三千禁军(宣毅军)看管,后来这岛成了某位帝姬的封地,盐务所不归朝廷管理,逐渐破败。后来帝姬死了,其子女嫌岛子没多少出息,又偏远难管,加上朝廷裁削冗兵和冗将,岛上宣毅军被裁撤。于是,岛上渐渐有点无法无天。

    如今岛上三万余人,多是历年来流放的囚犯,因为郁州依然算远恶军牢城,天然的刺配之地,粮食倒是因此自给自足,但岛上渔民却多以走私为生,官府不能禁止。

    奴家以前在父亲身边的时候,听人谈起过郁州岛,自从听说父亲要来海州,又特意打听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听说以前也有官员明知岛上情况有弊,有心查禁,但过不多久,他们自己也会派人去岛上偷偷设立货栈……所以那座小岛货栈林立,甚至比岛上的人口还多。

    据说,上面的每座货栈背后都来头不浅,有的栈主能直接通到京城去,让三省六部的官员替他说话,九品小官怎敢冲这些人下手——干脆也分一杯羹吧。

    嗯,奴家还听说,岛上不打渔不耕作的闲余百姓,以看守货栈为主业,因为岛上货栈警卫多,虽然是充军流放之地,治安状况却比汴梁城还好——随便一个闲人上岛,岛上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盯着,生恐是哪个愣头青官员又来找事,或者是海盗前来探路……”

    时穿明白了:“为了看守自己的货栈,货栈主们肯定雇用家丁,私下里购置武器,所以岛上既不愁武器,也不愁武装人员——时大郎的姐夫海公子,一定是看中岛子的这个特性,才故意定居岛上。”

    黄娥想了想:“父亲不曾接触过海商,所以奴家不清楚海上贸易的情况,但我常听人说,海船挺能装货的,一次能把两三仓库的货装运在舱里。经常做海贸的商人,恐怕家里不止一艘船,那么他们储存货物的货栈,往少里说也该有二三十座仓库吧,看守这些仓库群的警卫又有多少,没数……

    我看施衙内在海州城出行的时候,身边常带着二三十个随从,施衙内在城中游玩尚且如此大的排场,以此估算,他姐夫的护卫,至少应该是衙内长随的十倍。”

    “一次贩运二三十座仓库的货物,对海商来说还是小生意”,时穿回忆着宋代笔记上的内容,慢慢地说:“据说垄断日本生意的宋商,如朱(明州朱氏家族朱仁聪商团)、周(台州周氏家族商团,以周文德周文裔为主)、陈(福州陈氏家族陈文佑商团)、孙(明州孙氏家族孙忠商团)、李(泉州李氏家族李充商团)等五大家族,光是储存货物的仓库绵延十数里。

    当然,他们的仓库不会在官府的眼皮底下,记得周氏家族有自己的私港——台州宁海(今日宁波0东岙村三门湾。而其他几个家族都没有记述,没准他们就在这郁州岛上,有自己的私港与仓库……哼哼,毕竟这里是华夏大陆通往日本的最近节点。那海公子嘛……”

    黄娥想了想,马上崇拜地看着时穿:“还是哥哥想得深远,没错,无论从哪里出航,往日本的海船都要在郁州岛补水补货,这样管制宽松的地方,实在是……啊,那位以郁州岛为封地的帝姬,怎么愿意放弃这块肥肉,难道她一点不知情?”

    “怕是知情的,但是水太深太浑,比如宗室王孙大都有参与,一位帝姬只分到少数利润。于是她想着:出了事,我是领主,要背灾祸,没事的时候,便宜被大家占了大头,我不愿意所以……”

    黄娥用手帕捂着嘴,细声细气的笑了:“哥哥总是不正经,帝姬(公主)也拿来调笑……”黄娥的话语里,却没有任何谴责的语气,以至于这话说的像撒娇。

    她也是小学才毕业的年纪啊。

    说话间,坐船已经驶入郁州岛海域,而此时距离时穿他们离开海洲码头已有两个小时,时穿站在船上眺望越来越近的郁州岛,随口念出了苏东坡昔日等云台山,于龙兴寺所做的诗句:“我昔登朐山,日出观苍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郁州岛是来自《山海经》的古地名,宋代郁州设东海县,海州三大盐场:洛要、板浦、惠泽,其中惠泽盐场就在郁州,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他在担任海州沭阳县知县期间,当时的知州孙伯纯担心盐场的设立会形成惯例,加重百姓赋役,因而不怎么支持朝廷这一决定。

    孙伯纯的观点得到了海州乡绅的支持,而宋代官府向来对百姓软弱,也许知道在当地开办盐场触犯了当地利益,所以三大盐场经营的谨小慎微,盐监们对当地的私盐睁只眼闭只眼,而私盐嘛,按孙伯纯的观点:“官买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盐不足。”——只要私盐合法交纳盐税,不管他们能生产多少,盐场全包了。

    因为这个缘故,原先必须重兵保护的盐场,经过新法骨干几经裁撤后,整个东海县已经变成乡兵的天下。明显的证据就是:从郁州岛开出的盐船上,几乎见不到官军的影子,全是乡间的社兵、乡勇、团练……

    既然大家是乡里乡亲,那就好说话了——东海巡检远远看到船上飘扬的旗帜,顿时失去的检查的兴致,插肩而过的盐船上,乡兵们还不时向船上的水手打着招呼,相互调侃着,至于船上载的什么货,人压根没兴趣。

    船驶过正对海州方向的东海县“官船码头”,并没有做出停靠的努力,而是继续沿着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向岛的东北方向航行。过了一会儿,东海县官船码头已被抛在脑后,沿途多了些私人兴建码头,这类码头一般不容许别家的船停靠,自家船不进港的时候,码头上人影很少,来回抱着膀子走动的,基本上是社兵。当然,这些社兵依旧认识时穿坐舟悬挂的海公子旗帜,船路过的时候,他们纷纷向船上打招呼。

    社兵啊,自家人——看到社兵这份亲热,时穿笑眯眯的挥手招呼。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大量裁撤“冗兵”。原先地方上驻守正规军解散后,正规军该干的活儿,官府让乡间组织团练承担,他们干活,国家不发薪水滴。这一下子大大减轻了国家负担,但,却增加了乡间劳役负担。而在乡间,能够有闲钱袒护左邻右舍,或者负担得起乡兵训练费用的,还是乡里的老地主与土豪。这些人出了钱,自然要享受相应的权利,于是,随着新法的推行,乡兵就成了地主的私家武装。

    宋代规定:团练乡丁“五人为甲,五甲为队,五队为部,五部为社,皆有长,五社为一都社”,一般大一点的村镇,都能组织起“一部”的乡丁,而几个乡联合起来组成的“团练社”,其成员称之为“社兵”。

    一社之兵有625人,按规定他们每年需校阅一个月,期间自带干粮,不发薪水——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让他们一个月不挣钱还有自己花钱养活自己一家人,太为难了。但对于乡间有财力的大户人家来说,派几十个、上百个家丁,一个月光走队形给人看,太简单了。嗯,干完这活儿之后,领导满意了,那咱们就能得到这支武装的指挥权,何乐而不为?啥,领导敢不愿意,那就让他们自己供养这支队伍

    到了现在,社兵的服装由村中大户负担,武器也由他们采购,训练他们负责组织,有时候还给社兵发薪水——据诗人陆游记载,社兵发得薪水居然比禁军略高,这就难怪他们要拼死保护当地大户的利益了。当然,也就难怪水泊梁山攻打祝家庄时,人祝家庄能联合附近村镇,组织起数千社兵武装对抗抢劫。

    一路走来,看情形,真个东海县大约已经操纵在当地豪绅手中了,反过头来想,也就可以理解那位帝姬怎么就看不上这块封地,其后人更是把它当作烫手洋芋……

    走着走着,时穿突然看明白了——其实,人海公子才是当地最大的土豪劣绅。

    瞧,越往岛的东北走,人烟越是稀少,但插着海公子旗帜的船只越来越多,有些船既没有撒下鱼网,也没有固定航向,只轻盈的在海面上兜来兜去,速度快的惊人——看船身的吃水,大约那些船什么也没载货,嗯,他们来海上不是为了打酱油的,大约是在巡逻。

    这一会工夫,光是擦肩而过的巡逻船,就已经有五六艘了,而载满货物吃水很重的船,更是船帆连着船帆,在大海上连成一片帆墙——时穿细细数了一下,那些满载的船只,十有挂着海公子的“火凤旗”,而剩下的船只中,悬挂黄氏旗帜的船最多。看来施衙内说他“从小跟黄煜斗个不停”,这两家的关系嘛……至少施衙内与黄煜,小的时候是一块长大的。

    别的私家码头没有这么明晃晃的武装巡逻的,海公子敢这么做,他不是岛上最大土豪,还敢说自己是?眼前光是巡逻的船只都有五六艘了,那他手中掌握的社兵该有多少,啊,至少跟祝家庄是一个数量级的吧。

    时穿这么见多识广的人,现在见了海公子的威势,都已经感慨不尽了,船上那些姑娘们,更是摇着指头说不出话来,许久,黄娥低声慨叹:“我听说:泉州海商彼此交易都论‘库’,他们卖货从不是一斤一两的卖,一卖就是一库房。每笔交易动辄千万贯——自古,花钱无过养兵。没有千万身家,怎样得起这么多闲人。”

    时穿嘿了一声:“我猜这些船不一定是海公子一家的,刚才擦肩而过的几艘货船,船上水手服装各异,都不是海州风格,联想到海公子一向空手套白狼的习惯,我想他这是把零散的海商集结起来,组队出航……咦,你看,出港的船越来越少,大约今天是海公子向外发船的时间。”

    坐舟开始落帆,这时,对面的码头上只剩下十来艘船,航道变得很开阔,渡船轻松地靠上码头,一眼望去,码头上皆是离去的背影,时穿粗末估计了一下,吓,这座码头,光是装卸货物的,大约有上千人。

    这样的人物,不算土豪恶霸,谁算?

    第111章 别让人找见把柄(新书求月票)

    第111章  别让人找见把柄(新书求月票)

    第111章  别让人找见把柄(新书求月票)

    ps:请朋友们多多支持求月票求订阅我会努力更新的

    这座码头很僻静,它几乎处于岛的最北端位置。大多数私家码头因为贪恋县城的繁华与便利,都设立在海州县附近,唯独这座码头,它离最近的私家码头也有一小时航程,孤零零竖立在郁州岛最北端,码头上除了大片的库房区,左右似乎见不到农田与民居,瞧那架势,也不知陆上有没有现成的路通向县城。

    坐舟驶过了防波堤最外端,那里修筑了一个圆形的堡垒状建筑,外形像是鬼子的炮楼,但又像是灯塔,或者它是一物两用。

    过了这处炮楼,长长的深入海中的堤坝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是泊位与吊塔,码头边仅剩的几艘船正在巡逻船的引导下出港——这套出港程序,很有点现代化意味。

    船在时穿好奇的目光下靠岸,搭上跳板,施衙内派来的随船伙计跳上岸去,跟码头上的人低估了几句,附近几位神情紧张的大汉立刻松懈下来,剩余的码头工人上前接应,并引领着时穿登上马车,一行人穿过防波堤,穿过码头附近一座座空寂无人的建筑……

    马车行驶很久,才来到海公子的住宅附近。时穿回头望去,这座仓库群也有绵延两三里路的模样,在宋代,这大约算得上“中型”了吧。

    “这些库房倒是盖得格外高大——嗯,比其他家的都高大,海公子果然好手段”,时穿没话找话的说。

    随行的人一声招呼,时穿走下了马车,但马车并未停顿,还在继续向屋门前走,时穿遂随车队溜达,边走边观察:“这年头,房间的跨度都不大,因为大多数房梁都使用原生木材,木材承重有限,虽然制作拱顶,也能拼接出十几米跨度的房间,但那样做技术难度太高,在海风呼啸台风不断的岸边,没人这么干。

    不,这座库房是石材建筑,砖石结构技术,在宋代是用来制作神殿佛堂的,拿这样的技术来建造存货物的库房,这位海公子,恐怕对神灵并不在意,啊,甚至有点轻蔑。当然,也有钱。

    不过,听说他才来了十年,十年,恐怕挣下的钱全花在这片建筑身上了……”

    这座码头在宋人看来,它远离县城,来往极不方便,但时穿却知道,它的位置正好是连云港,即使几百年泥沙堆积,将郁州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域填平,这座港口也不会被泥沙淹没——它可以连续使用八百年。

    不过,连续使用八百年,那只是理论上的,一座海上码头需要靠周围的陆地支持,当海州原先的码头被泥沙吞没,成了涨潮时的浅滩,落潮时的小渔船停靠点时,海州作为港口区,必定是要废弃的。

    随行来的军汉是廖五,他见到时穿一路东张西望,便上前解释:“海州城地盘小,在海州城盖客栈,光是购置地皮就是一笔大费用。郁州岛没有别的出产,只有一个破败盐场,当地贡品是鳔胶,因地皮便宜,海岸线漫长,故而商人们喜欢沿着岸边盖客栈,然后在海边修一个自己码头,以便存放货物,以及等待信风出港。

    嘿嘿,大家这样做,也不全是为了走私,岸边如此众多的仓库,官府哪能看不到。再说,船可以走,但船夫历来都住在陆上的,官府只要管住船夫就不怕偷税。宋律:船出海都要有核准的文书,如果没有交税船只就私自出海,那船员就算脱籍流民,从今往后别想回家了。

    嘿嘿嘿,大家都把仓库建在郁州岛上,主要是图地价便宜……当然,夹带总是有的,每艘船自海州出港,总要到郁州岛来添点货。海州市舶司只管按船的舱位收税,不管舱位空不空。既然如此,船主自海州出港后,再来郁州岛添货那就不算走私——他们的舱位都交过税了。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船主自海州出港的时候,可以多报一点食水食粮所占的舱位比重,再多报一点船员数量。等到了岛上,卸下一点食水食粮,让多余的船员登岸,暂时躲在库房里,如此,多少能腾出一点舱位来的夹带少许私货,只是夹带不多而已。”

    “我明白了。我原来还在思量,这么多仓库全装走私货,官府能容忍税收流失吗?原来……也就是说,这片仓库群平常该藏着五百人上下?”

    “哪能啊?”,廖五也不隐瞒:“人如流水,今天来明天去,哪能一下子存下五百人——这货栈平常看守之人有两百号,另外姑爷还里面办了两个加工作坊,雇了大约有六十名伙计,加上姑爷身边四十个贴身护卫,合计三百人上下。剩余的空房间,能存两百人已经不错了。

    哈哈,姑爷心不狠,常说:有这份收益已经足够了,施家是外来户,崛起与海州,不遭人记恨,别让人找见把柄才是上策。”

    时穿点头赞赏:“没错,要想生意长久,有时候忍受一些小损失才是必要的,怨不得海州人人都称赞你家公子精明……忘了问了,你家公子姓什么叫什么,等会我该如何称呼?”

    廖五咧嘴笑了:“人人都以‘施家姐夫’来称呼我家公子,那是因为我家公子对名姓向来太在意,他说:自己乃流浪之人,如果有个孩子,那么重视一下名姓,让孩子有个祖宗归属,倒也无妨,如今嘛……他就不必在意这姓氏了。

    当初来我们施家的时候,公子说他以海为家,干脆就姓海吧,也正是如此,成婚后大小姐才跟着他来到海州。自大小姐过世后,海公子已经忘了自己的姓氏,你便称呼他海公子他也答应,称呼他施家姐夫他也没意见,姑爷挺和善的一个人,好相处。”

    远处那座临海的建筑越来越近了,那是一座长条形的小二层楼——时穿从望见这座楼起,心中的警钟响个不停,他止不住的诧异与震惊,不自觉的将身体绷紧了。

    这座建筑完全用巨大是石料建成,怪不得当初施衙内看到时穿摆弄石料来改建自己的屋子,一点都不觉得诧异,原来他早在自己姐夫那里见识了……然而,这座建筑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居然是一座仿西式建筑:门前带着大块的绿茵草地,以及巨型广场。而建筑物本身则带着巴洛克味道:巨大的石柱从地到天;宽大的窗户足足三米高;能够容纳两辆马车并行的门道,以及石料做成的雕栏……

    它的主体建筑虽然只时座二层楼,但却建立在一座巨大的土基上,加上那些刻意修建的附属设备,使得这栋建筑有了一种宏大的感觉——佛庙道观的正殿,都不曾给人如此大的压迫感。

    大门前是一层层高高的台阶。台阶侧方修建着仿佛酒店门前的行车道,因此,时穿等人的马车驶上缓坡,直接停在了楼门口,此时楼门大开着,门口站了两队身穿白衣,迎接车队的仆人——这情景似乎在西方电影中常见,俨然一副中世纪西方贵族的模样……

    哦,时穿似乎记起来了,如今正是西方的中世纪,这年代,大约正是狮心王与查理大帝准备十字军东征的年代,似乎巴洛克建筑也正是这时代开始兴起的。

    廖五显然很得意时穿震惊的态度:“长见识了吧,我初次看到这座楼,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时穿这时已心有感悟,他平静地追问:“这座建筑是海公子亲手设计的?楼房的风格如此独特,难道就没有人好奇一下?”

    廖五咧嘴:“时大郎恐怕没有去过泉州吧,来海州之前,我曾陪着大小姐与公子去泉州转了转,那里可是什么样的建筑都有,你没有见到泉州胡寺二十米高的门墙,充满……海公子说那是阿拉伯风格。”

    时穿想起来了——稍后,当金人入侵灭了北宋,蒙古入侵灭了南宋的时候,海州、泉州、广州等这些口岸城市,都遭到过彻底的抢劫与焚烧,泉州唯一留下的就是一堵墙——那座烧不毁的胡寺门墙,海州则彻底变成一片废墟。而这些口岸城市又是商人们眼中的风水宝地,新王朝建立后,总会有新商人推倒废墟重建,所以历来口岸城市遗留下的古代建筑反而不多。

    这座楼也会毁灭于战火中吗?

    马车门缓缓打开,二十多名仆人很贵族的弯腰鞠躬,仆人当中有黑人,有印度人,也有一些华人,他们都穿着紧身打扮……唯一在服饰上,那位海公子终于向宋代低头了。那些仆人虽然一身短打扮,但终究是宋代的短打扮。

    尾随时穿的廖五,只觉得这位时公子身边的温度似乎越来越低,对方的情绪似乎越来越紧张,甚至有点警惕,他侧目旁观,发觉时穿的嘴紧紧抿在一起,他走路非常小心,每一步迈出都悄然无声,仿佛在水面上滑行。

    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廖五继续介绍:“我家姑爷喜欢看海,所以在海边盖了这座楼,这座楼前后花了五年才建成,可惜建成之后大小姐就去世了。从那时起,我家姑爷就更加深居简出,平常最大的乐趣就是驾船出海,在附近海面闲逛,这次我们到了,也不知道他出去没有?”

    第112章 鬼斧神工(新书求月票)

    第112章  鬼斧神工(新书求月票)

    ps:请支持新书进v,求月票求订阅今天还将继续更新

    一名中国仆人在旁边躬身回答:“姑爷确实出海了,不过他已经吩咐下来,客人到了之后立刻点燃烟火,他就在附近海面上,见到信号就返回。”

    廖五点头:“既然如此,就先给客人安排住宿吧,姑爷那里不急,等客人安顿好了,再点起烟火通知。”

    姑娘们一个接一个下了马车,她们站在马车门前手足无措,任谁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气派的建筑,都会被这座建筑所震撼:巨大是它每一项附属物的特色,撑天的石柱,五六米高的大门怕是与城门高度相仿吧,平常人家,谁拿城门做屋门?如此巨大的窗户,如此……简直是鬼斧神工

    光凭脚下巨大的门廊,整个大楼的气势就让人说不出话来。姑娘们站在那里发呆,彼此很老实的挤靠在一起,用充满好奇与震撼的目光打量着这栋建筑,正不知该迈哪只脚,一位头裹大包头的印度仆人上前躬身行礼,用生硬的汉语说:“姑娘们,请跟我来;尊敬的,请这边走。”

    随着他的招呼,一旁站立迎候的几十名仆人也跟着上前帮女孩子们拿行李——这行李也没什么特别的,包裹皮而已,时穿到此刻只遗憾没给女孩子们定制几个皮箱,以方便旅行,以及配合这套建筑的气场。

    穿过巨大花岗岩铺成的门廊,女孩子们被门里更加富贵的气氛吓着了——其实,屋主人倒没有耀富脾气,比如柱子上没有鎏金,门把手也是普通的青铜制作,灰扑扑的没有光泽,但建筑物的本身已给了人巨大的压迫感,而脚下,更让人不知该怎么迈步。

    脚下铺的是马赛克,没错,虽然塞浦路斯在数千年前就发明了马赛克拼画,虽然中国以瓷器著名,但拿一块块瓷砖铺在脚下,并拼接成一幅幅巨大的人物画……这让人不敢把脚猜到这件艺术品上。

    屋内,似乎除了大门与家具,再很少见到木制材料,到处都是巨大的石材,雕塑是,墙壁是,连楼梯都是一块块巨大的石板拼成,呀,这厮居然用马赛克做地面,居然比咱在海州城,辛辛苦苦制作水磨石地面还早,岂有此理

    仆人们屡次出声招呼,时穿笑着插话:“都去安置吧,这里很安全。等会儿,我们大厅见。”

    姑娘们默默福了一礼,悄不做声地跟随仆人踏上楼梯,分赴左右。时穿稳了稳心神,也随着仆人走上楼梯。等他上楼的时候,姑娘们正在分配房间,或者三人一间,或者四人一间,黄娥与环娘则分到了单独一间,恰好位于时穿卧室左右。

    时穿没什么杂物,他进了自己房间,熟络地享受着仆人酒店式服务,任仆人安置自己的东西,他跑到窗边,眺望着附近的海面——窗外,一只奇形怪状的帆船正驶过窗前,想码头方向走去。码头的位置刚好与这栋建筑平行,二者都离海岸线不远……呀,明白了,这支帆船的奇怪之处在于:它是软帆船。

    时穿悄悄摸了摸窗户,这窗户分两层,外层是硬木制作的百叶窗,百叶窗制作的,有宋代产品惯有的精巧,但其中的齿轮机件却不是宋代的,它们咬合的非常紧密,材质似乎是青铜的,可以灵活的将窗叶以各种角度固定,已透过阳光。透过的阳光在经过一层青色绢纱蒙成的巨大落地窗进入屋内……

    时穿正神情鬼祟的研究窗户,廖五进来汇报:“大郎,烟火信号已经发出,姑爷马上会回来,您老走了一路,不如咱先去餐厅,一边吃饭一边等候姑爷。”

    时穿随口问:“廖五啊,你对这里似乎很熟?”

    廖五叉手不离方寸,回答:“大郎,某原来是随大小姐的,大小姐过世后,姑爷害怕衙内闯祸,故此派我跟张三过去,负责照顾衙内。”

    这意思是说,这座宅院才是廖五原先居住的地方。

    时穿马上又问:“这座宅院,你们老爷知道吗?”

    廖五点头:“大小姐过世的时候,老爷曾经来这楼里住过一次,顺便办理大小姐的丧事。他说这楼虽然住得舒服,但一派胡人的风尚,他当官的人,住久了恐怕御史弹劾,所以没呆多久就告辞了,留下了衙内在此照应。

    衙内倒是挺喜欢这座楼的,小的时候他在楼里跑来跑出,最喜欢躲猫猫,但我家姑爷喜静不喜动,平常不与人来往,唯一的娱乐是驾船出海,并在海上闲坐。所以等衙内长大了,心野了,便闲这屋子肃静的可怕,于是搬去了海州城,好在海州城我们也有现成的屋子,现如今,衙内只是偶尔回来住上两天。”

    时穿走到巨大的窗户边,他弹了弹窗户上的绢纱,微笑着说:“居然不是玻璃做的,这大约是唯一的遗憾吧。”

    廖五保持着微笑,时穿转过身问:“这么一座独特的建筑屹立在海边,难到没有海盗过来马蚤扰?”

    廖五神情有点不自然,像是在隐藏什么秘密,嚅嗫地回答:“也曾有海盗过来意图打劫,但我们屋前是浅滩,大船靠不了岸,小船来了我们不怕。且我家姑爷自有手段,海盗们吃过两次亏,事后我们又加强了码头上的防卫,海盗们靠近不了码头,这座房子自然安全了。”

    时穿又走到另一扇窗子,从这扇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码头上的情景。

    一座雄伟的大楼盖在海边,很招人眼滴。这楼前巨大的草坪加矮树形成的西洋式花园,独留下中心一片面积很巨的平地,像是集合用的操场,长宽跨度大约有六百米模样。这片操场,地面已经完全硬化了,花岗岩制作的石板铺设的整整齐齐——这大约是举行宴会时,供客人停马车的地盘。

    远处海湾中,现在只剩下两艘船了,其中一艘船很阿拉伯风格,桅杆立在船尾,上面挂着巨大的尾帆,船身很巨大,似乎是行走印度洋的,载货三百吨左右的远航船。那艘船的甲板正好略略低于防波提的地面,以至于防波提上架设的滑轮吊车,可以很轻松的将货物直接吊进仓内。

    可是码头上此时已不装卸货物了,搬运工都走空了,唯有两三个社兵在防波堤上随意走动着。宽两三百米的码头,每隔二三百米有一截石料搭建的胸墙,很突兀的立在那里——时穿略略想了想,明白了,这是码头的防御阵地。

    海湾内还另外停着一艘小船,这艘船就是时穿刚才在窗前看到的古怪小船,其体积大小跟通常渔民所用的捕鱼船相仿,但甲板比较低,它停靠在防波堤下,防波堤延伸入海的阶梯一直深入到低矮的甲板边。类似这样的楼梯,每隔一段有一个,而楼梯在防波堤的尾端,恰好是用来防御的胸墙……也许这段胸墙还可以临时安装吊车,用来吊装船上的货物,因为胸墙的石缝里,嵌着好多铁梁等装置。

    这分明是现代沿海城市特有的民间客货小码头,每一个延伸的到海底的台阶都是客货船的泊位。如此泊位,整段防波堤共设了六座,大约能同时停靠六艘船。

    这样的泊位数量,搁在泉州广州密州似乎不起眼,但作为私人码头,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简直是花钱如流水啊。

    时穿侧耳听了听,隔壁,女孩子们都在安顿行李,住进如此新奇的房间,她们彼此很兴奋,唧唧咋咋说个不停。此时,廖五再度行礼,催促:“大郎,我们走吧。”

    “那就走吧”,时穿跟着廖五经过楼道,时时听到姑娘们从门里传来的欢笑声、打闹声,到了这里,她们算住进了一个大型堡垒中,完全可以自由呼吸了……时穿听到姑娘们的笑声,自己也咧开嘴憨憨的笑起来,他不打算干涉,放开手,跟着廖五走进楼下的餐厅。

    这又是一个典型巴洛克式的餐厅,巨大的大厅放着一张同样巨大,用厚重胡桃木做的长餐桌,餐桌上居然一样不缺的蒙着餐布、摆放着烛台,以及同样厚重的胡桃木靠背椅。此外,一面墙壁上还竖着两个大型壁炉,……是餐厅里该有的,都有了。

    但廖五却没在这座巨型餐厅停留,他继续走向餐厅尽头,推开那里的厚重大门,露出里面一个小包间,包间里什么都小,四方桌很小,凳子则是罗圈椅,只有四把。

    这屋子里同样有一个壁炉,但因为房间小,这壁炉燃烧起来,一定很温暖。

    廖五解释:“外面那间大餐厅,平常是仆人进餐的,来了海外胡商,则整理一下用来招待重要船员,以及船主,平常公子都在这屋里就餐,他说那屋子大餐桌太大了,说话极不方便。”

    毕竟还是中国人,虽然摆洋谱糊弄洋巴佬,但真正轮到自己吃饭的时候,还是喜欢小餐桌的气氛。

    廖五行了个礼:“大郎,姑娘们回头就在外间大餐厅用饭,我家姑爷将在这个房间里,亲自招待大郎,大郎你随意坐,我去接我家姑爷,大郎请自便。”

    时穿随口答应着,他走到餐桌边,仔细观察着那些餐具。

    第113章有人动了手脚(新书求月票)

    第113章有人动了手脚(新书求月票)

    这间房子是巴洛克式的,餐具居然也充满了欧洲风格,餐盘上刻着曲里拐弯的符号——这些符号别人看不懂,时穿一看就明白,这是典型的罗马花体字母,上面或许是欧洲贵族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