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
这时对这事好奇的,错过了昨晚好戏的晚秋问道:“初梅,你来说说那是羞人的声音是怎么个声音?”
“你这小妮子不会是也思春了吧?”初梅给了她一个白眼,脸上一红,啐道。
晚秋咯咯笑道:“怎么可能是我嘛,要是思春也该是你和初夏才是,你们听了一晚……。”
晚秋还未说完,初梅和初夏便一起捂住了晚秋的嘴巴,低声说道:“殿下和娘子四更天才睡的,这会儿还在睡着,晚秋可别将人吵醒了。”
晚秋这才点头,朝上面窗口看了两眼,低声说道:“殿下已经要了咱家娘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确定身份?”
“这些咱们就不用操心了,没看先进府的王夫人还没确定身份嘛,怎么也要在王夫人之后。”初夏低声道。
“那可未必呢,说不定殿下和王夫人没有那种关系呢。”晚夏脸上挂着一抹笑意说道。
“早晚的事,反正咱家娘子要比那四个要好多了,殿下心地善良,肯定会善待小娘子的,我们就不要乱操心了呢!”初雪指着谢恩阁的方向说道。
四人又低声聊了片刻,晚夏见初梅打着瞌睡说道:“两位姐姐还是回去休息吧,剩下的事就交给我们吧。”
初梅和初夏应了一声,然后又嘱咐了一番这才迈出了晴雪阁的院子。
李从嘉一直睡到辰时,见身边的宋珂还在睡着,轻轻的爬起穿好衣袍,回头又在宋珂的脸蛋轻吻了一下。
才下楼李从嘉就见到晚夏和晚秋两人站在院内聊天,两人听见声音回过头见殿下走出,晚夏笑着说:“殿下浴汤已经准备好了,请去沐浴吧。”
李从嘉点头跟在两人身后往浴房内走去。
两个俏婢红着脸为李从嘉宽衣解带,细心的为他清洗了一番,又为他擦干身体穿好衣衫这才退了出来。
李从嘉回到楼上见宋珂还未醒来,就低声与两人说道:“好好照顾你家娘子,本王要出去办些事情,若是她醒了闲着无事就叫她去盛孺人那里坐坐。”
晚夏应了一声,将李从嘉送出院子,回头笑着对晚秋说道:“你看殿下怕咱家娘子多想,就是出去都要为娘子着想。”
晚秋点头,呆立了片刻随即似自言自语的问道:“那个东西怎么吓人的?”
“什么?”晚夏抬眼盯着晚秋。
“就是男人的那个东西呀!”晚秋想着刚刚为殿下洗澡时见到的那个东西,红着脸问道。
“你呀,看来真是跟初梅说的一样思春了呢。”晚秋给她一个白眼,心里也是带着一丝异样。两人虽说进了宋府很久了,可一直在宋珂身边,没有接触过其他的男子,这还是第一次见到男人的身体,心里难免会有所想。
巳时最后一刻钟宋珂才醒过来,她不知这会儿是什么时辰,见殿下不在微微撅起嘴,想起身却是发觉身子软软的没有一丝力气。
躺在榻上听见外边晚秋和晚夏两人的低声细语,便轻声叫道:“晚夏,晚秋你们进来。”
两人进了内室见到躺在榻上未经打扮的宋珂大变了样子,不禁一怔。昨日那个还青涩的小娘子只是一晚便如那出水的芙蓉一般,满是诱人的娇媚。
“怎么这么看我?”宋珂见两人异样的目光问道。
“只是一夜未见,小娘子就变了样子,越来越美了呢。”晚夏笑着回道。
宋珂莞尔一笑,要两人将她扶起,然后问道:“现在几时了?殿下去了哪里?”
李从嘉出府直奔江宁府衙门。
钟蒨一早便吩咐王捕头出去江宁县东查探走访,他也亲自找来历年的失火档案在翻查着。
李从嘉来时,钟蒨才刚刚从正常失火的档案中找到二十几年前的那份卷宗,而卷宗记载那户人家正是姓何。
见到李从嘉钟蒨忙笑着说道:“殿下,卷宗已经找到了,那户人家正是姓何。”
李从嘉点头笑道:“如此一来那就断定了,何六挑断刘节的手筋脚筋,谋杀宋齐丘与党争无关。”
见钟蒨点头李从嘉又问:“可派人去何家原址附近查探,有没有何六的消息?”
“下官已经派人去了,午时差不多就应该有消息了。”钟蒨回道。
李从嘉点头,又说:“钟府尹记得派人去何六父母的坟头看看,有了何六的消息就送去幕府山军营,今日本王一整天都会在那里。”
“下官明白。”钟蒨应声。
李从嘉回到幕府山军营已经快到午时,此时所有军士都在顶着酷暑操练,李从嘉站在五千新兵队伍前看了两盏茶时间,对林仁肇的指挥和军士的配合很是满意。
不等训练结束,李从嘉就往张洎的营帐内走去,想问问他近来伍乔和宋贞观可有书信送来。
伍乔和宋贞观大考之后都上了榜单,殿试之后伍乔中了状元,而宋贞观则是榜眼,若是张洎来得及参加大考,凭借张洎的能力怕是三人要包揽三甲。
此时伍乔和宋贞观,一个是洪州南昌县尉,一个是宣州宁国县主薄,起步虽然不高,但是从地方来做,只要肯用心,朝中又有人提升则是很容易。相对两人来说张洎在李从嘉的身边,虽然没有功名,但他在军中处理事务很得李从嘉的欢心,他的能力都被李从嘉看在眼里,升迁则是更为容易。
见李从嘉问起伍乔和宋贞观,张洎笑着说道:“伍兄和宋兄还是上月来过一次书信,这段时日应该正是繁忙之时,应该还没空闲时间写信。”
李从嘉点头再次问道:“鄂州可有消息进来,两日已经过去了,若是南平接到我国的国书应该也会反应了吧?”
“沙河帮分部送来的消息声称南平国内还没有任何的反应,武昌节度使杨守忠此时已经将兵将屯在边境,奉化节度使皇甫晖也已经将兵力调拨去了鄂州防守。”张洎回道。
“高保融和高保勖应该及时反映才是,”李从嘉自言自语道。
沉思片刻就再次问道:“周朝对杨守忠陈兵边境有什么反应?”
“这个属下不知。”张洎回道。“不过高氏兄弟若是不回书信,那么就很有可能与周朝有关。”
“但愿此事没有周朝任何关系,周朝若是发兵杨守忠的军队未必会是对手,如果两军先交锋我军失败,我国与周朝的同盟就会无限期的延迟了。”李从嘉叹道。
“殿下不必心急,这才过去两天时间,说不定南平的回信此时已经在路上了。”张洎安慰道。
“希望如此吧。”李从嘉叹道。
走出营帐沉思了片刻,李从嘉又转身回去说道:“张洎代本王写封书信给皇甫晖,要他严防周朝襄州出兵,若是襄州出兵,他一定要派军队截击,不要让其耽误杨守忠对南平的攻势。”
正文 第142章 柴荣的妥协
更新时间:2013-1-22 8:19:48 本章字数:2705
(求收藏!)
李从嘉的担心不是没有必要,周朝的国书早于唐国一步送进了南平都城荆州府,高保融和高保勖两兄弟正在拿着周朝的国书愁闷之间,又接到唐国的谴责书信。
见到唐国莫名其妙的书信,高保融很是茫然。可脑袋灵活的高保勖却是看出了事态的严重性,那就是他们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周朝让其兄弟二人去大梁听封,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而唐国的谴责根本就是无中生有之事,在这两封国书来看,无论是周朝还是唐国此时都是有意要取他们的国土。可无论是脑袋不活泛的高保融还是荒滛无耻的高保勖都不想起兵戈,但是两人又不能决定归附于谁。
中原王朝一直以来就要比其他小国强大,可是如今南平的邻国唐国也是稳步发展后来居上,吴越进犯的惨败已经在各国之间广泛的流传,高氏兄弟两人也不是聋人又怎么可能不知。
唐国大兵此时已经陈兵于边境,而他们两兄弟之间就算是守,又能守到几时?南平国内三州总兵力总共才不到万人。
周朝此时有蜀国的威胁无法出兵,若是唐国在三日后不进攻南平,待周朝击败蜀国大军也会兴兵讨伐,那么他们也是无法抵抗。
两兄弟这会正在权衡去哪里能得到善终,高保勖信任周朝,毕竟唐国代杨吴之后杀害过杨吴皇族之事。相对荆州府来说,高保融则是倾向于唐国,与政治无关,他只是向往江南的生活,大梁身处中原,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虽然高保勖掌管朝中大小事情,但是毕竟他不是皇帝,凡是也不能全部做主,这归附于谁还是要听兄长的意思。
信中说三日时间,可是从信上的日期到他们手中就已经过了两日,高保融不舍得离开荆州府,但是又怕去了唐国丢了性命,因此很是矛盾。
正在矛盾时就听说唐国军队还未到三日便已经跨过了边境向荆州府开来,高保融顿时慌了。
高保勖也听到了消息,可是南平守兵却是没有得到任何的命令,不知道是守还是不守。
高保勖进宫就见宫中一片忙乱,无论是宫人还是内侍都是忙得脚不离地,忙着整理东西准备逃跑。
高保勖带兵制止住众人找到兄长就问道:“陛下,此时唐国数万大军已经进入我国境内,我军是抵抗还是逃跑?”
“抵抗?怎么抵抗?还不快去收拾东西准备去周朝避难,日后或许还有机会回来。”高保融一听说唐国大军即将杀来,原本就慢半拍的脑子更是慌乱,他很怕唐国大兵将其砍杀,急忙说道。
“周朝要陛下与臣弟兄弟二人进朝听封,那是看中了我南平这块土地,可是如今陛下丢了土地,周朝又怎么可能容得下我们这丧国之犬?”高保勖一脸的忧色。
这会儿两人的想法正好调换了个位置,之前高保融想去唐国,高保勖想去周朝,这会儿全都反了过来。
见兄弟这么说高保融脸上的忧色更浓,说道:“那该如何是好?”
“不如开城投降,将整个国家献给唐国,让唐国不费一兵一卒,或许唐国还能容得下陛下与臣弟兄弟二人。”高保勖说道。
见高保融还在犹豫高保勖再次说道:“陛下此时不要再考虑去周朝之事了,如今陛下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拱手将南平国土和自己一起献给同一个国家,若只有人去了,而没有国土只能下场凄惨,客死异国他乡。”
高保融被高保勖这么一说立即说道:“省躬,你现在就去命令全国三州军队缴械投降,开城迎唐国大军进城,朕要沐浴更衣,祭太庙,亲迎唐国将领。”
李从嘉这会儿自然不知南平国内发生了什么,但是此时周朝国内襄州已经知晓了唐国兵发南平之事,襄州不能私自出兵只能将南平战事送进大梁。
柴荣这会儿还在思考着秦凤二州的战术布置,自从蜀国十万大军围城以来,两国还从未交战。蜀国大军已经围城近十日时间,之前柴荣倒是有些轻看了王昭远,无论是王昭远还是蜀国军士皆是井然有序,没有一丝慌乱的意思,似乎从发兵起王昭远就做好了打算。
与唐国的同盟之事正在进行之中,虽然使臣还未进京,但柴荣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南平被唐国入侵的消息,柴荣看过战报立即将诸位大臣召进宫中,连夜商讨措施。
对于唐国出兵,周朝国内任何人都是始料不及的,他们被唐国的此举打乱了阵脚,包括一向稳重的柴荣都是烦乱不堪。
“陛下,臣认为应该趁着唐国大军未站住阵脚之时立即发兵援助南平。”王朴听柴荣说完立即说道。
“那与唐国的同盟之事怎么办?”柴荣问道。
若是没有这事他也不会如此心烦,也不会与众位商议直接就会出兵,但是此时不同,周朝已经看到唐国军队的强大,先提出同盟,又怎么可能说打就打。
“陛下,与唐国的同盟之事是同盟之事,援助南平是援助南平之事,两者不能相提并论。”王朴说道。
“王爱卿,你来说说这两者都与唐国又关,怎么就不能相提并论?”柴荣皱眉说道。
王朴沉默了良久也没有开口。
柴荣叹了一声道:“王爱卿找不到理由吧,这事不能贸然出兵,就算是南平向我大周称臣,我朝也不能贸然的出兵,只能出面谴责唐国。此时若是出兵对我朝很不利,很可能同盟之事就此搁置还会招来兵戈,若是没有蜀国的威胁朕也不怕与唐国起兵戈,可是蜀国大军已经将秦凤二州围城十日,水泄不通,而蜀国军士丝毫没有慌乱烦躁,赵匡胤就算是这会儿倒了也要小心的应付,朕在朝中可不能再贸然的引起兵戈了。”
柴荣盯着众人,见众人皆不开口再次说道:“我大周朝给南平的书信也早就到了,高氏兄弟一直没有反应,怕是也不看好我大周,而这会儿唐国进军南平,怕是那两兄弟已经拱手将南平三州让出换得太平晚年了。”
书房内沉默良久,柴荣才问道:“唐国派来和谈的使臣是谁?”
“回陛下,是兵部侍郎韩熙载。”李谷回道。
“哦?”柴荣不禁一丝苦笑,道:“既然是韩熙载出使,那这接待工作就由李爱卿来做,同盟之事也由你来负责,不过爱卿可不能因为与韩熙载是旧友就出卖我大周朝的利益。”
“臣不敢。”李谷回道。
两人已经二十几年未见过,虽然李谷完成了那时候的愿望成了一国宰相,但是此时韩熙载也是距离不远了,当初李谷认为唐国的实力永远赶不上中原王朝,可是从吴越战事来看唐国军队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大周朝军队。
当初两人许下愿望,要率领各自国家的军队吞并对方的国家,也不知道如今谁能变成现实。
“使臣此时到了哪里了?”柴荣问道。
“回陛下,此时唐国使臣还在寿州府内,听说是受了风寒。”李谷一直关心着此事,立即回道。
“这么热的天居然受了风寒。”柴荣不禁一笑,随即又叹道:“不管唐国使者如何,朕要以大局为重,此时南平之事我大周先不要去管,只叫襄州守好自己的国土就好。将来无论是对蜀国、北汉还是契丹或是河西回鹘用兵,再与唐国签订同盟,打退蜀国十万大军之后再说。”
正文 第143章 不争功
更新时间:2013-1-23 8:20:04 本章字数:3541
(求收藏,求推荐!)
得到杨守忠不费吹灰之力将南平收入囊中的消息,李璟很是开心,当即命令杨守忠派人将高氏兄弟极其家眷押送回江宁府,又任命齐王李景达为荆南节度使,加同平章事,管理荆南三州大小军政事务。又加封取得南平共同付出努力的武昌节度使杨守忠和奉化节度使皇甫晖同平章事。
韩熙载在寿州城内听说南平不战而降之后,伤风也立即好了,与周朝信使一同往大梁走去。
李璟在安排完人事任命之后,又将殷崇义等等一些大臣外加李从嘉召进宫中,商议对吴越的作战的具体部署。
南平投降的消息已经传入国内,李从嘉还未进宫就已经知道李璟这次召见的意图,原本李璟预计过南平若是抵抗需要十日上下的时间,但是如今南平没有任何的抵抗就已经投降,那么吴越之事就要提上日程了。
再从周朝对唐国吞并南平之后的表现来看,与周朝的同盟之事应该也是没什么阻碍,一旦同盟形成那么与吴越的开战也必将开始。
李从嘉一路走一路沉思,吴越大军对唐国有过败绩,这次唐国进攻,吴越定然会采取稳固防守的策略,那么军中就一定要有工程利器,但银枪都中只有骑兵与陌刀兵,如此一来这两个兵种已经起不到作用了。只能使用大规模的步兵队伍使用投石机等等远程投射武器,但是银枪都军中皆是没有,若是让银枪都来攻城势必会削弱银枪都的军力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再有上次对吴越作战胜利后,李璟过问八千私兵的问题,李从嘉就知道因为战功他已经被人盯着了,虽然他在李璟面前解释了那八千私兵的来历,但也不能确定李璟是否真的没了防备之心。
有此先例,还未进宫李从嘉就想着这次战役,他不要太大的功劳,将功劳都给李景遂和李弘冀去争抢,免得他在羽翼未丰时遭来更多的嫉妒,他不是神,不是每次都能顺利的化解竞争者给他带来的危机。
李从嘉还在想着不要在父皇面前和众臣面前表现的一如完人,他总是要露出一些缺点给众人来看,李璟此时无意该立储君,他就不能表现比皇太弟李景遂还要好,这样才是长远之道。
李从嘉进入大殿,众人早就已经到齐。
李璟见人都来了呵呵笑了两声,显得心情很是喜悦,目光挨个人扫视了一番这才说道:“高氏兄弟已经归附我大唐,即日就将入朝,不知众臣对这两兄弟的安置有什么想法?”
“陛下,臣认为应该将两人幽禁于京中。”萧俨提议道。
“幽禁?这不太好吧?”李从嘉故意咧嘴道。
李从嘉一是有意让人看到他的不成熟,二是想到历史上李煜的待遇,进了东京就被赵老二幽禁在京中,虽然今后不会再次出现如此情况,但对于将同样的手段用在他人身上,李从嘉心里却是也有些难以承受。
“幽禁也是不错的选择。”殷崇义笑着看了一眼李从嘉,“这也是一种惯例。”
李从嘉随即点头,嘴上却是说着:“高氏兄弟投我大唐,也应该给其自由嘛!”
“此事万万不可,高氏兄弟一个脑子不灵活,一个荒滛无道,若是只有高保融给其自由也无妨,但那荒滛无道的高保勖却是精明的很,给了他自由定会做出一些有损我大唐稳定的事来。”冯延巳立即反驳道。
李从嘉见此不再说话,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事也无关大局没有争辩的余地,只要高氏兄弟不死那就一切随便。
“那就这么办吧。”李璟原本就是如此想。
对于任何一个王朝亡国时,君主不想死,幽禁对他们来说或许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见众臣低声讨论的声音停止,李璟又笑着说道:“如今荆南已经收入我大唐版图,西面的威胁已经消灭,与周朝的同盟也即将达成,接下来就是吴越之事。前几日朕和六郎已经说过各自的想法,今日将众位召进宫中也是为了再议此事。”
“对吴越用兵在即,朝中也该有个定论了。”李璟笑道。
李璟见他说起此事众臣都在沉思之中,便点名道:“正中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冯延巳被点名,微怔了一下立即就说道:“臣认为那日郑王殿下说的方案就很合适。”
当日说起此事时冯延巳就知道众人皆反对圣上的建议,之后郑王也说了自己的想法,但他却是没有仔细去听,也不知道讲的什么,刚刚在发呆之中被点了名就胡乱的回道。
李璟眉头微皱,笑说:“朕对六郎的想法也是认可,但不是六郎说的就是对的,很多事情都要再谨慎考虑,一步错满盘皆错,吴越输不起,我唐国也输不起。所以我们要先将首要目标确定,并且迅速的准备。”
李璟说完看着众人,不等有人回话再次说:“诸位爱卿,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认为应当先取苏州,拿下苏州之后再徐徐而图之,战局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就算是在朝中商议出了结果,到战场上也会改变,还是上了战场看了吴越的布局之后才能确定下一步怎么走。”殷崇义缓缓的说。
“朕经过几日的思考也有此意,先拿下苏州,看吴越的部署再说之后的事。”殷崇义如此说,李璟笑着回道,似乎两人早就有过交流。
“不知谁可以胜任主帅?”李璟见众人没有反对再次问道。
“臣认为皇太弟可以,皇太弟做事稳重熟读兵法可胜任主帅之职……,可以派燕王和郑王辅助皇太弟殿下。”殷崇义直接说道。
李从嘉一怔,眉头微微皱起,他原本也没想抢主帅之职,也不想要任何功劳,但若是真的如殷崇义所说去搭配,凭着江都派人刺杀过自己,那么银枪都很有可能就会在攻打苏州时被全部的消耗掉。
李从嘉不可能看着他的心血被人消耗,直接回道:“父皇,儿臣银枪都正在休整之中不宜参战,就算是参战也无法参加攻城,儿臣可以去守湖州,帮助常州和宣州协防吴越的偷袭。”
李璟纳罕的盯着李从嘉,他不知李从嘉为何会如此说,想到作为主攻部队不论是对谁来说都是个好机会,换做他人定是求之不得,再见李从嘉脸上平静如水,李璟只能想到他无意争功,或是根本就没看出首功的重要性。
对于李从嘉的想法,众臣皆是与李璟同样的想法,直盯盯的看着他,看不懂风头正劲的郑王殿下为何要放弃这个机会。
李璟沉吟道:“六郎真的不去?”
李从嘉回道:“父皇,苏州小城有皇叔与皇兄两人足以,我银枪都去了只会添乱。”
李璟见此就不再多想,说道:“既然六郎想去防守,那就去防御吴越宣德军钱弘偡的进犯偷袭吧。”
李从嘉拒绝,殷崇义不知哪里说错了话,但很快想起李从善遇刺有人嫁祸于他那次,他将矛头直指江都和润州,想到此心里就咯噔一下。此时殷崇义沉思着,虽然案子没破,但是不代表郑王殿下不知实情,说不定他知道凶手是谁,但是为了顾全大局而不说出口,再见他今日的反应,他便断定多半与江都和润州有关系。
随即殷崇义说道:“是老臣考虑不周,银枪都多半骑兵,不适合攻城……在太湖平原南侧防御最好不过。”
李从嘉知道殷崇义无心只是一笑。
李璟点头不再犹豫说道:“那主攻苏州就由江都军和润州军共同完成,封皇太弟李景遂为吴越招讨使,燕王李弘冀为副使,合兵一处即日起准备进攻吴越。”
“封郑王李从嘉为常州宣州防御使,领银枪都防御吴越宣德军出兵偷袭常州和宣州,其他边境州县从今日起也要认真防御,严防吴越的偷袭。”
在众臣眼里,李从嘉自己放弃了一个争夺功劳与权力的好机会,除去殷崇义之外众人皆不知他是有意而为,还是根本就没看清事实。
殿内沉寂片刻,这时萧俨才缓缓的说道:“陛下,臣认为在与周朝的同盟签订之前,不能让周朝看到我唐国对吴越动兵,更不能让吴越发觉有所防范,我国若是在未签协议之前就对吴越动兵,这协议怕是很难签订,周朝一定会看我国与吴越的战局来定,我国若是失败,没了这一纸协议周朝定会在秦凤二州取胜之后将手伸向我国。”
“朕都明白,此时只是叫皇太弟景遂和燕王弘冀先准备着,待韩熙载签订协议之后,我军立即起拨。”李璟点头道。
他当然明白此时对吴越动兵,周朝很有可能拒绝签订这个同盟协议,而会采取座山观虎斗看着两国的战局,再伺机采取行动。
一旦签订协议就有了约束,那么周朝再看到唐国败兵之后发兵的几率就小了一些,当然这一纸文书也不是绝对,毕竟有总比没有的好。
这次只是简单的商议,只是经过讨论决定了由谁领兵之后,李璟便将所有人打发离开。
李从嘉回到府上,沉思着吴越稳守,唐国攻城的难度,此时没有火炮,只能使用投石机等一些武器,用人力往上堆,拼消耗。这也是周朝不去进攻北汉的原因,他消耗不起,周朝消耗不起,唐国自然也消耗不起。攻城,若是胜利还好说,但是不胜任何后果都有可能发生。
当然依着李从嘉的美好想法,他倒是希望吴越军能够集体投降,但这是不可能的,就算是钱俶抛下这一万五千人的俘虏,兵将有些怨言不全心全力为国,也不会不打便放下刀枪。如殷崇义在宫中所说,战场瞬息万变,一个恶决定就会改变一场战局,一个士兵的疏忽也可能改变战局,一切都要看战时情况才能有所定论。
李从嘉倒是希望一切都向着唐国有利的方向,韩熙载顺利与周朝签订同盟协议,进攻吴越轻易拿下,当然这只是希望。
正文 第144章 势在必得
更新时间:2013-1-23 8:20:04 本章字数:3459
(求收藏,求推荐!)
因为何六之事,郑王府内钟蒨带着王烈第一次登门拜访,王烈在这几日的探查之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关于何六出现在东门附近的蛛丝马迹。
宋齐丘和刘节的案子已经真相大白,李从嘉对于凶手什么时候抓到也没了兴趣,但是他也没有将这两人拒绝门外。
与钟蒨聊了几句,再问过王烈之后,这才对笑着说道:“钟府尹,今后何六的事情你们就看着办吧,本王这么说不是要你们放松对他的抓捕,但也不能以此为主,衙门事情多,若是人手不够,本王倒是可以借你一些。”
“多谢殿下,”钟蒨领会李从嘉的意思就拱手谢道。
送走两人李从嘉回到落花轩,原本他还打算可以多留在府上一些时日陪着娇妻美妾,哪里想到南平国不战就选择了投降,这样一来韩熙载一旦签订协议与吴越的战事就在眼前,他也没得太多的时间留在江宁府了。
见到李从嘉脸上没有笑意,周宪将瑾儿放在榻上关心的问道:“殿下怎么愁眉苦脸的?不会是又有事了吧?”
“宪儿就如本王肚中的蛔虫,本王有没有事都被你看得出。”李从嘉坐在榻边,一边逗着睁大眼睛盯着自己的女儿,一边说道。
李从嘉近日来总在府上,这两个小家伙已经不再怕他,见到他虽然不亲,但也不至于被吓哭。
“奴家才不是什么虫。”周宪给了李从嘉一个白眼,随即又问道:“殿下与奴家说说有什么事吧。”
“南平投降,对吴越的作战已经有了部署,本王又要出战了。”李从嘉握着周宪的小手无奈的笑道。
听李从嘉这么说,周宪立即撇嘴道:“唐国又不是只有银枪都,为什么做什么都要派殿下去呀?”
“宪儿不用担心,此次本王不用上战场,只是负责常州和宣州的防守,湖州刘彦琛部现在还有一万多人在常州,就算是吴越有军队从湖州出兵也不可能有太多人。”李从嘉抚摸着周宪的小手笑道。
“这一去又是数月,怕是瑾儿和仲寓又不记得殿下了。”周宪依偎进李从嘉的怀里,叹了一声说道。
李从嘉也很是无奈,但是国与家放在一起,他必须要照顾大的,只有这个大家好,他的小家才会完整。
“殿下什么时候出发?”周宪盯着李从嘉问道。
“要等韩熙载从周朝签订协议回来。”李从嘉笑道。
“那殿下正经可以留在府上一些时日呢,或许还能吃到瑾儿和仲寓的满月酒呢。”周宪笑道。
“本王这些时日就在府上陪着宪儿。”李从嘉将周宪抱进怀里,轻柔的在她脸蛋吻着。
“殿下不要,瑾儿还在看着呢。”周宪挣扎道。
李从嘉尴尬一笑,虽然女儿才一月不到,但周宪却是不想让两个孩子看到父母这番模样。
李从嘉放开周宪说道:“本王要先回军营交代一些事情,出兵之前就不用每日都去军营,多留在府上陪着你们。”
“殿下快去快回,不然城门要关了呢。”周宪推开窗看了眼天色说道。
李从嘉回军营就是要将近日来的工作都交给林仁肇来负责,他的训练李从嘉也亲眼见过,很符合自己的标准。
此时幕府山军营一万七千人,虽然李璟给了银枪都增兵八千,但是沙河帮三千十八岁以下的少年还未入营,这会儿都在白鹭洲上由吕德统一训练基础。
此外幕府山军营除去两千水军铁定不用上战场之外,新入营的五千人也不用去,留守军营之中七千人,营中的一切也要做好安排,这样一来幕府山水军统军罗洪,责任相对上次来说就更大了一些,军队留守的一切事情他都要在今日安排好。
对于李从嘉的吩咐林仁肇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前几日唐国向南平进军时,银枪都军中将领就已经做好了出兵吴越的准备,再听李从嘉说了银枪都的责任之后,林仁肇倒是笑了,负责防守对与银枪都倒是有些大才小用了。
李从嘉看着他的表情笑着说道:“这一段时间来本王的风头有些太盛,不能再更进一步了,之前对战刘彦琛和孙承佑之后,就有人捅出了八千私兵的问题,因此本王这次也是有意思退缩。”
“属下明白。”林仁肇点头。
李从嘉离开军营,林仁肇便拿出地图,琢磨良久心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在皇太弟进攻苏州时,为了能够牵制住吴越援军,银枪都五千骑兵也可以时不时的进犯袭扰湖州,拖住吴越援军对苏州的支援。
骑兵机动性能良好,在太湖南侧平原一马平川之地,更是进退自如,有银枪都骑兵的牵制,吴越就不敢贸然的出兵支援,而想要消灭银枪都骑兵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吴越还有骑兵能与银枪都骑兵死磕,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吴越南侧皆为山地,北侧钱塘江以北也只有苏州有五千骑兵,但已经被孙承佑扔在了唐国。
林仁肇合上地图,面色平和,心道:袭扰吴越也得看苏州的战局来决定,若是苏州一切顺利,殿下有意藏住风头银枪都还是要防守的好。
孙承佑有军士才能,但还是过于年轻稚嫩,也因为此战的失利和顶撞钱俶不赎回俘虏之事,他刚刚才升任中吴节度使不到半年就被革职,而前任中吴节度使钱文奉再次上任。
虽然孙承佑被革职,但由于孙太真的关系,他依然得了个好职务,那就是湖州防御使、兼任湖州刺史,与宣德军节度使钱弘偡共同治理湖州,现在正在上任的途中。
吴越国内对待俘虏的态度分成了两派,一派就是以皇帝钱俶为首的大部分文官,这些人皆是同意放弃这些被俘的将领以及军士,而另一派则是以孙承佑为首的武将,他们则是致力于赎回俘虏,以振军心。不过此时孙承佑的斗争已经失败了,朝中再也没有人再说起此事,钱俶也将唐国的送来的赎回俘虏的国书扔在了脑后。
李景遂此刻正在常州等待着吴越国内的来信,但是战事已经结束许久,吴越一直没有消息,李景遂不急,他倒是可以趁着这个时机将常州官场的脉络理清。
可是眭昭符很急,他主管着常州军政事务,这一万五千人的吃喝用度相当于常州养了一万五千人的军队,可是这支军队却是不能上战场,若是处理不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哗变,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吴越迟迟不见动静,李景遂又带来了江都兵,不时的向他示好,李弘冀经常派人过来查探他的动向,似乎很怕他被李景遂拉进皇太弟的阵营,这些都让他很是苦恼,但也不得不面对。
虽然朝中商议之后圣旨还未到达常州和润州,但是此时身在常州的李景遂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命,这会儿不由得心情激动万分。前次与吴越的对战他没有捞到机会,看到新成军的银枪都能够轻易的打败刘彦琛部队,他内心也很是膨胀,恨不得立刻出兵将苏州拿下。
还是姚君生在关键时刻给了李景遂浇了一头冷水,从江宁府来的密信中已经说过此时不要轻举妄动,江都军不能即刻出兵,甚至不能轻易的调动,一切都要等周朝的消息发来之后才能有所动作。
李景遂被姚君生这么说便冷静下来,但心里依旧亢奋。
在与李景遂说过之后,姚君生见他依旧亢奋,再次劝说道:“之前有郑王殿下和燕王殿下的大胜,吴越军面对我军的进攻,定然会采取稳步防守之策,我军想要拿下苏州就要攻城,这样一来消耗则是很多,因此殿下一切都要准备好,不能掉以轻心。苏州守兵此时有两万,但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说就可能需要对方两到三倍的军力,江都军和润州军全部合在一起有八万,这个数目倒是足够。”
姚君生顿了顿又说:“再两军都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就要去拼消耗,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因此殿下倒是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消耗一些燕王殿下的实力,让其润州兵去拼命,我江都军在身后捡便宜。”
“先生这主意不错。”李景遂笑道。“但是就怕弘冀不会同意啊!”
姚君生笑道:“殿下不用担心此事,军中殿下为主将,燕王殿下只是副将而已,他不听命令殿下便可以禀告圣上,若是圣上因此撤了他的职,无论江都军还是润州军不都是殿下的兵了嘛,功劳也都是殿下的。”
姚君生想起密信上的内容叹息了一声:“属下认为燕王殿下不会不听命令,毕竟他也能看清事实,或许也甘愿当枪使唤。不过让郑王殿下逃了有些可惜了。”
“做什么都要一个一个来,不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李景遂笑道,随即又问:“六郎自动退出,是不是发现了你之前的所作所为?”
姚君生摇头肯定的说:“绝对不可能,刺客身上没有任何能够辨出我方的细节,回来的人也都被属下送走了,永远不会再出现。”
李景遂听此笑道:“那就是六郎无意与孤王和弘冀去争,甘心去做那鸡肋的防守,吴越湖州刘彦琛部皆在常州做俘虏,钱弘偡哪里还有更多的兵来偷袭?”
“殿下也不能太过看轻吴越,听说郑王殿下回朝之后一直说是吴越将领大意才会损失惨重,他总是在说是他拣了个便宜。”姚君生再次提醒道。
“先生不必再说,对吴越之战孤王一定?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