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中将、明治天皇的叔叔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被击毙,第一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被击毙,整个近卫师团死了一个师团长,死了一个少将旅团长,这个师团长还是皇叔,刘玄德一样的人物。凭借一个小小的台湾,倭寇出动海陆军,五个月都没有完全打下来,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倭寇要出动多少军队才打得下来?说到底,满清没有决战的决心。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动员情况,野战部队共有6师团以及近卫师团。每个野战师团辖步兵12大队(近卫师团辖8大队),骑兵3中队,炮兵6中队(野炮4中队,山炮2中队,近卫师团只有野炮4中队),工兵2中队(近卫师团辖1中队),附属诸机关和辎重。人员总数18492(近卫12095),马匹5633(近卫4211),战斗步兵9600(近卫5760),骑兵303,野炮24,山炮12(近卫师团无山炮)。7师团野战总兵力123047人,马匹38009,战斗兵员63360,骑兵2121,野炮168,山炮72。守备队、后备队计步兵12联队,24独立大队,骑兵6中队,炮兵6中队,工兵12中队。屯田兵团计步兵6大队,骑、炮、工各1中队。动员编成总数为人员220580人,骡马47221匹,山野炮294门。
这是倭寇的总兵力,12万多人的陆军部队。
中国的军队是多少?前面说过,光淮军就有一百四十六个营,七万多人。不包括八旗军和绿营以及地方军队。就是开战不久,汉纳根提出来的新军编制计划里,首期都是十万陆军部队。据统计,清朝当时能作战的兵力是95万人。95万人的部队,对阵12万人的部队。民国抗战的时候,中国与日本的战损比是六比一,那是在武器方面不及倭寇的时候。当时是一个联队的火炮要多于国军的一个师。而满清根本不存在,当时火器并不输于日本陆军。人数是八比一,并且,战争潜力与人口,更是大大的多于日本陆军,只可惜呀。他们的心中,还是害怕,如果李鸿章的淮军真的打胜了,或者是动员了全国的汉人军队,则日本必然被打败,日本一败,这么多的汉人军队,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不把满清政权推翻才怪,所以,居于这种考虑,为了自己的统治,满人只能败,不能胜。赔钱赔地,又不是赔他满人的。
第一卷 小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
个人观点,不喜勿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光绪帝皇太年轻,政治经验不足。
从最近的历史来看,光绪皇帝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他在甲午战争中,作为主战派的代表,多次督促李鸿章派兵与日本人决战。虽然战争由于多种因素失败了,但并不影响光绪皇帝这一时间的光辉形象。
战争失败以后,光绪皇帝开始任用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主导变法,同时,他的老师翁同和作为维新变法的军师,在全国开始了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的变法,年轻的光绪皇帝太年轻,根本没有一点儿的政治经验,结果被老练的慈禧借助满族王公,一举拿下,从而失去了亲政的最后机会,同时,也是导致晚清再没机会进入世界强国行列的悲剧。
一、没有启用当权派或者说是洋务派,是光绪弱智的表现,导致失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洋务派的势力虽然受到了打击,特别是李鸿章的隐退,极大的削弱了洋务派的实力,但除了京畿地区,地方势力基本都被洋务派把持。除了八旗军以外,全国最强的军队,还有淮军等地方军,这些都是属于洋务派。光绪皇帝没有很好的团结洋务派,包括掌握天津新军的洋务派袁世凯。而是启用了康有为等一批无权无势的书生,中国自古书生无用处,这些书生头脑简单,想当然和奉行拿来主义,他们的无知与天真在维新改革中表现无遗。这样的结果是一群书生,面对政治经验极其丰富的满清贵族和洋务派的夹攻,鄢有不败之理。
二、作为满族人,没有很好的处理维新与满族贵族之间的矛盾,最后使自己众叛亲离。光绪皇帝的想法是好的,想通过戊戌变法,来使中国富强,同时,进一步的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甚至有一天幻想自己成为汉武大帝,开创一个新的纪元,结果是他锋芒太露,把满族王公得罪了,也把洋务派得罪了。并且,在一系列的激进中,更是得罪了慈禧这个大boss。让慈禧有了想把他换下来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慈禧想换皇帝的想法,让别人知道了,这个人就是载漪。如果另立新君成功,那载漪就是太上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具诱惑,因此,光绪皇帝的失败,在他自己远远没有控制住局势的时候,就脱离自己成长的土壤——满族。这个失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三、光绪政治经验属于白痴性,他变法的原因,难道是为了把自己赶下台?要知道,这个变法是效法西方,一是共和,二是君主立宪,无论那一样,他自己的帝位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从颁布的新法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走的是洋务派的路子,他不会想君主立宪制的,更不想共和,因为这对他不利!所以光绪帝总体来说是个有抱负,有理想,但缺乏运气和实力的皇帝,说白了,即使真成功了,国家只会成为真正的帝国而不会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变法与他本身就矛盾,而他,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矛盾。纵观历代,得军权者得天下,在没有控制军队的时候,就想通过一纸变法,把自己变成名归实质的皇帝,这个想法近乎于白痴。后世的孙大炮,当了好多次总统,因为没有军队,四处流浪。常申恺一旦获得权利,马上牢牢的把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任黄埔军校校长,所有的军官都是他的学生。而本朝太祖,更是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以上这些都说明,光绪只是一个空想家。政治经验,近乎于一张白纸,而他手下的康有为等精英,如同他一样,更是白纸!
(待续)
第一卷 小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二)
个人观点,不喜勿入。
维新派急于冒进,导致失败的原因。
总体来说,维新派的想法是好的,他们鼓励向西方学习,开创一个资产阶级的大中华。但他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贪功冒进。又过于将希望全部寄托于光绪皇帝的身上,相当于把所有的家当都寄放在一个蓝子里,当这只蓝子打碎了以后,所有的希望就破灭了。
一、得罪了广大的中国知识份子,失去了群众基础。自八股文开考以来,流传至今的有一句古话,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读书通过考试以后,可以做官,这是提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向征,千百年来,这里流传一个笑话,说一赶考的书生,路遇一村庄,遇见一小姐,书生卖弄文字,吟了几首小诗,博得了小姐的青睐,当晚,小姐半推半就,两人成其了好事。次日书生要走,小姐痛哭流泣道:他日高中了,莫忘记奴家。书生与小姐山盟海誓。书生走后,丫环整理衣物,问小姐:这已经是五十个赶考的书生了。小姐答曰:这五十人中,若是一人不中,则我命溥,若有一人命中,则我为官太太。遂叫记上名字与祖籍。可见,读书赶考,成就一代功名,乃是那时候知识份子最向往的事情,可维新派一上台,就把全国知识份子升官的这条道给堵住了。取消八股文考试,固然重要,但用药过猛,本是好心,却办成了一件坏事。最重要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也是举子出身,全国举子无不骂两人忘恩负义。想当年,你二人靠着大家举子推荐,来了个公车上书,让你们当上了一品大员,现在,你们一上台,就翻脸不认人。废除八股文考试。要知道,这些举子有些可是读了一辈子的书,就想考一个功名。后来,就出现了全国举子联名,要慈禧太后杀了这两个家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得罪了满族贵族,失去了高层的支持。康有为很天真的认为,只要光绪皇帝站在午门那里振臂一呼,天下无不响应,他就是开国功臣,中兴之臣。只可叹,此人也是一个没有政治经验的人,维新派以此人为首,注定失败。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前面的尚可行,后面的废除旗人寄生特权,这一着可谓败着,你要知道,你面前的皇帝,本身就是旗人,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也是旗人,你当着他的面废除,能讨得了好吗?虽然这种制度,到后来,是要废除,但你得挑时机。时机一成熟,再废不迟。改革也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心急了,吃不了豆腐,还会让豆腐汤伤嘴。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你要撤了人家满清的绿营兵,你想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可谓权大势大,拥有的湘军、淮军天下无敌,谁都不敢撤满清的军队编制,你一个书生,不是太岁头上动土,想拨掉老虎的牙齿吗?满人自然不会答应,满人不答应,你就等死吧。
三、不团结洋务派,整个洋务派,那是连慈禧这个大boss都不敢得罪的,维新派一上来,全然把洋务派推到了一边,李鸿章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虽然背负了罪责,但洋务派整个派系,就是一个联姻的关系,门生、亲戚等错综复杂,比起红楼梦的四大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鸿章虽然失势,但势力仍然在。全国各地,基本都是洋务派把持。这个时候,维新派不去拉这个政治靠山,却想自己单干,如果只靠坐在家中发条令,那中国早就强大了。明显的没有政治经验。失去了汉人最大势力的支持,去革满族人的命,失败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最后,找了个无权无势的光绪帝。百日维新发出的诏令和条款不可谓不多,也不可谓不击中中国政治、社会的要害,但发出的那么多条令,有谁去执行,中国的知识份子,早就痛恨你断了他们几十年努力读书想当官的路,满族贵族更是痛恨你革了他们的命,洋务派在一边袖手旁观不去执行。维新啊维新,这就是一场悲剧。
(待续)
第一卷 小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三)
康有为应为整个变法承担责任对于维新变法,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把俄国的变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参考,这是维新派的失误之处。因为俄国和日本当时都是大清国的死敌。
俄国在北方,一直虎视眈眈,想把长城以北的土地划为已有,而日本,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的想入侵中国,把大和民族从日本四岛搬到大中华来,康有为,可以说,找错了对象。
俄国不希望大清变法成功,而日本则不然,在变法期间,日本明治维新的首相伊滕博文亲自到大清,与康有为面谈,促进维新变法的成功,看到这个表面,以为日本真心的帮助中国,其实不然。
在维新变法中,讲究满汉平等,康有为更是提出了,要光绪皇帝易服断发,并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人很聪明,因为按照新法,汉人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由于人数众多,满人不过数百万,汉人却是几万万。最终的结果是,按照君主立宪,并依照议员制度,汉人极有可能和平推翻满清的统治,而康有为很笨,笨就笨在,他想借助满人,推翻满人的统治。
日本人为什么希望维新成功呢,个人认为,若汉人在君主立宪中得到实权,这个实权从曾国蕃到李鸿章,一直想拥有的,但一直没有拥有。那么,满人与汉人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而日本人,正好以此为借口,从中调停,并按照他们原来制定的计划,策动满蒙独立。
满蒙独立的一个前提,就是汉人取得政权,所以,日本人支持孙大炮革命,支持维新变法,目的,就是要让汉人把满人赶回原地,然后再以此为借口,帮助满人杀回中原,不要以为日本人那么好心的帮助满人,因为他们再杀回来的时候,就不是满族人的政权,而是大和民族的政权。
元朝蒙古族被朱元璋赶出中原以后,在蒙古那里,仍然有一席之地,而东北,是满族人的天下,日本人正是看中了这点。如果满人被赶出中原,日本人就可以趁机攻占东北,并可名言正顺的帮助满清讨伐乱臣贼子。
这一切,在后来的行为中,都得到了证实,民国时期,蒙古独立了,不过,俄国人下手比较早,蒙古一直是亲俄的,后来,日本人恼羞成怒,派兵北上,准备教训一下蒙古,于是爆发了诺门坎战役。历史上说,这是日本人和苏联人的冲突,而实际上,是中华民国的一次内战。准确的说,是蒙古族和满族的一场战争。
话题扯远了,回到正题,正是因为康有为的误算,从而使维新变法变成了一场闹剧,李鸿章早早就看到了,所以,勒令整个洋务派不参与维新变法,使之不受牵连,以免遭受不必要损失。因为李中堂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把中原,变成是汉人的天下。
孙大炮一直在日本活动,康有为维新变法失败以后,逃到日本领使馆,这一切,表面上看,是日本想帮助中国人富强,暗地里,却是狼子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