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左右大臣;中臣鎌足为内大臣。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同年12月,大和王朝迁都难波(即现在的大阪)。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核心内容就是仿效中国唐朝的各项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经济上,废除世袭贵族占有土地和部民的部民制,将土地和部民全部收归国有,让部民成为公民,私地成为公地。在此基础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全国的田地、山泽名义上全都归于天皇,称为“公田”,百姓也都名义上归于国有,称为“公民”,朝廷每隔六年授给公民口分田(班田),公民有按时缴纳地租和服劳役的义务,受田人死后,口分田要重新归还给国家。租庸调制是取自唐朝的税收制度,租就是班田公民要承担的实物地租;庸就是劳役,以出力为主,也可用财物替代;调是指征收的地方特产,主要是绢、布和各地的土特产。
政治上,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仿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设立“八省百官”, 在地方上则设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分别由朝廷委派国司、郡司和里长管辖。同时,改进原有的冠位制,进一步完善封建官僚体系,设立七色十三阶冠位,随后又改为十九阶冠位。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封建制国家的建立。从此,日本社会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第十二章 大化的改新(二)
在大化改新的过程中,各种政治势力为了不同的政治诉求,粉墨登场,明争暗斗,其间的历史可谓精彩纷呈。
最沉不住气的是已经出家的古人大兄皇子。他是属于在中站错队、抱错领导干部大腿的同志。虽然已经出家,依旧尘缘未尽,凡心难安,以实际行动对改新工作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化改元三个月后,他秘密联系苏我一党的残余势力和部分贵族,妄图发动叛乱,阴谋夺权。不过,由于严重缺乏地下工作的经验,保密工作出现重大疏漏,叛乱计划被泄露。他本人则免费获得一张西天极乐世界单程旅行套票。此套票一经签出,绝不改签。
古人大兄的叛乱实际上很是无奈。他被视作苏我一党,是属于不能放心的一类对象,时刻要担心被反攻倒算。寺院清净之地,也无法阻挡明晃晃的大刀。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奋起一搏,于是铤而走险,策划叛乱。只是缺乏叛乱相关的各项业务技能,很轻易地被摆平。
另外一个因为提出不同意见被杀的人是政变的功臣、卓越的卧底、中大兄皇子的老丈人-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他虽然在推翻苏我虾夷和苏我入鹿行动中在卧底工作方面表现突出,但却对大化改新持反对意见。这位老同志反对的方式比较特别,他不用嘴说,他用的是头。他在实行新的冠位制,帽子款式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坚决排斥流行元素,一如既往地在上朝的时候戴旧帽子。
这让中大兄皇子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心里非常的不爽。碍于老丈人的面子和以往工作业绩,没有轻易发作,但心中的芥蒂是留下了。
这个事情让苏我家残余势力看到了可乘之机。
为了报复当初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对自己家族的背叛,649年,苏我马子的另一个孙子苏我日向诬告仓山田石川麻吕意图谋逆。中大兄皇子本来就对老丈人不满,这下逮着机会了,没有经过仔细调查(也许根本就不想调查)便下令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自尽。表面上是处置草率了,实际的根子还是在帽子上。
此外,中大兄皇子与大和王朝形象代言人之间也发生了矛盾。孝德天皇本来就不是改新一派,但代言人当久了,觉得自己是个腕儿了,便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了,开始和中大兄皇子对这干了。
中大兄皇子要进一步推进改新工作,孝德天皇却说旧贵族反对,不行;中大兄皇子要迁都飞鸟,孝德天皇却坚持留在难波。
公司形象代言人和总裁对着干,怎么会有好果子吃呢?说穿了,公司形象代言人不过也就是个打工仔而已,草鸡插上羽毛也变不成凤凰。
中大兄皇子嘿嘿笑了几声。老家伙,翅膀长硬了,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了吧?老子没耐心了,不陪你玩儿了,难波地区凉快,你就在这儿猫着吧!
653年,中大兄皇子带领群臣离开难波,自行回归飞鸟,留下了孝德天皇这个光杆天皇。孝德天皇这下丢脸丢到家了。形象代言人活地是什么?活得就是一张脸。脸丢了,那还活个什么劲啊!
654年,丢了脸的孝德天皇在极度郁闷中死去。死时,境况凄凉,身边只有儿子有间皇子一人陪伴。
不管怎么说,天皇还是要有一个的。中大兄皇子当幕后黑手当上了瘾,仍然不想当天皇,又不想立自己不放心的人当天皇。于是别出心裁地把离退休老干部、自己的老妈——皇极天皇再次推上天皇的宝座。当然,这次不叫皇极天皇了,改叫齐明天皇了。
虽然这个时候的天皇宝座看起来不值钱,但还是有人想当。
谁?孝德天皇的儿子——有间皇子。
有间皇子的老爸被中大兄皇子气死,他心中不可能没有怨气。现在又不让他当天皇,他更是火大。
不给我,我就自己动手拿。
658年,有间皇子对齐明天皇和中大兄皇子说:领导啊,你们日理万机,太辛苦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们的健康是全日本人民的幸福。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要适当的休息,最好去纪伊的牟娄温泉疗养中心,泡泡澡,洗洗桑拿,做个按摩,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更为艰苦的工作中去。
中大兄皇子和齐明天皇动心了,想想也是该疗养一下了,收拾收拾就动身了。
有间皇子计划在中大兄皇子和齐明天皇离开后,趁机在飞鸟发动叛乱。如意算盘打得很响,可是他的工作方法不够细致,不善于团结同志,犯了简单粗暴的错误。还没动手,自己内部倒先打了起来,叛乱计划被泄露。有间皇子被逮捕,叛乱被扼杀在萌芽当中。
理所当然地,有间皇子被控以破坏国家安全的罪名,用一根绳子送到他老子那里去反省去了。
扫平了国内的反对势力后,中大兄皇子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他把目光投向了朝鲜半岛。
第十二章 血火白村江—第一次中日战争
1936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一个叫傅斯年的中国学者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傅仁轨,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给自己的儿子起这样一个名字的时候,他充满着激|情地说:“中国第一个能在朝鲜对日本兵打歼灭战的,就是唐朝的刘仁轨!”
刘仁轨打歼灭战的地方,叫白村江。白村江是朝鲜半岛上熊津江(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这是一个被我们渐渐淡忘的地名。在这里,刘仁轨代表大唐王朝,狠狠地扇了野心勃勃的日本一记响亮的耳光,将它从大国迷梦中打醒,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历史发展。
自古以来,日本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朝鲜半岛的野望。只要吃饱了饭,总是削尖了脑袋往朝鲜半岛钻。虽然多次受挫,但仍死不悔改,持之以恒地干涉朝鲜半岛局势,最终多少取得了一些影响力,在朝鲜问题上还是能够说上几句话的。
到了中大兄当老大的时候,朝鲜半岛正在上演三国演义,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很是热闹。
这三国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国中,高句丽与百济、新罗不同,它属于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边疆政权,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半岛西南为百济,东南是新罗。这里面,高句丽疆域最为广阔,实力最为强大,俨然以老大自居,经常派人在边境上武装狩猎。狩猎的对象从活人到野兽,一概通吃。狩了猎,还要搞篝火晚会,放个火,烧个房子什么的。因此三国关系很是紧张。
百济被马蚤扰得受不了,最后干脆就抱了高句丽的大腿,与之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联手到新罗去武装狩猎。新罗受不了,就去抱了中国大唐王朝的大腿,建立起唐新军事同盟,以对抗高句丽和百济。
中国与高句丽渊源很深。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都与高句丽一直不对付。是因为高句丽自恃有几把刷子,屡屡在边境上捣乱,梁子是很早以前就结下了。中国从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多次征伐高句丽,但都没将其打服帖。隋炀帝还因为征伐高句丽而倒了台。
这下可不得了了,高句丽的领导顿时觉得自己鸟生鱼汤,浑身轻快,看谁都不在眼中。
唐朝为了对付高句丽,也需要一个战略伙伴在朝鲜半岛压制高句丽,因此与新罗一直关系紧密。而与日本走得最近的,要属百济。
朝鲜半岛局势错综复杂,矛盾很快升级。
655年,新罗国家领导人金春秋向唐朝报告:高句丽与百济联兵悍然入侵,请求支援。
唐朝此时正处于唐高宗执政期间。他首先派人进行调解,告诉高句丽和百济要和平,不要战争,要睦邻友好,共建美好家园。
但是,没有人听。唐高宗生气了。
在遣使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先后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率兵出击高句丽,企图牵制其兵力以减轻对新罗的压力。
然而,唐朝此举未能完全奏效。高句丽受到牵制,但其小弟百济,完全不听招呼,继续向新罗发起进攻。
660年,新罗再次向唐告急,s,请求唐朝紧急出兵救援。
自己的小弟眼看要玩完,不能不管。
唐高宗马上组织远征军,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13万,从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直接攻击百济。
百济军在熊津口(今锦江之入海口)进行抵抗,但在唐军攻击下,很快溃败。接着,唐军与新罗联军向百济都城进发。一路上,百济正规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四处乱窜。不到十天,便攻陷了百济都城,灭亡了百济,百济国家领导人义慈王被武装押运到长安进行巡回展览。
第十二章 血火白村江——第一次中日战争(二)
随后,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以大将刘仁愿率兵留守。在这点上,唐朝有点不地道,按战前与新罗签订的合同,百济的土地战后应该由唐朝友情赠送给新罗的。新罗虽然不满意,但是没有办法,还只能乖乖地当唐朝的小弟。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协议,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所谓协议,想遵守的时候就是协议,就有法律效力。不想遵守的时候,还不就是一张手纸。
百济正规军虽然被消灭了,却还有游击队在活动。在百济大臣鬼室福信的领导下,百济游击队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
唐军主力北上攻击高句丽,留守人员不多,无法有效镇压游击队。因此,百济游击队发展势头很生猛,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游击区越来越大。
人多了,枪多了,兵马壮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鬼室福信觉得游击队欠缺一个大义的名分,需要找一个具备百济王室血统的形象代表才便于自己更好地管理团队。
可是,百济王室成员被唐朝军队一网打尽,集体到中国唐朝去旅游观光了。
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侨居日本近三十年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
事实上,扶余丰璋是以人质身份到日本的。现在百济国已经灭国,人质的作用已经消失。百济与日本关系一直不错,日本方面应该可以放他回来。
于是,鬼室福信写信给日本当局领导人,请求送还扶余丰璋,可能的话,再派点兵到朝鲜半岛帮助百济复国。成功的话,一定量百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真是打瞌睡有人送枕头。中大兄皇子正想找借口介入朝鲜报道事务,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这下有了介入的理由了。中大兄皇子很高兴,喝着小酒,哼着小曲儿,迅速下达了战争动员。
为便于指挥,中大兄皇子带着老妈齐明天皇来到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北九州筑紫,设立战时指挥部,统筹战争事宜。他是661年三月到达的筑紫,但是齐明天皇因为长期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经不起旅途的颠簸,很快就一病不起。终于在七月与世长辞。
形象代言人又死了。虽然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中大兄仍然不想当马上当天皇。于是他一边给老妈发丧,一边以摄政的名义统领全国事务,史称 “素服称制”。
正式当天皇,要等到七年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形象代言人,中大兄才放弃幕后黑手的身份,即天皇位,是为天智天皇。
不管怎样,朝鲜半岛的事情,暂时放了下来。
九月,杂七杂八的事情总算料理完了。于是,派出日本军五千,由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率领,护送扶余丰璋回百济开展复国运动。
鬼室福信游击队的大本营是设在周留城。周留城位于白村江口,是一个非常便于逃跑的地方。选择大本营的时候,鬼室福信应该是看过风水的。
662年初,理所当然的,扶余丰璋在周留城正式就任百济国国家领导人职务。作为友邦,日本更加积极地继续派遣国际救援部队前往朝鲜半岛。
到了663年,日本派遣军总计4批,已达到5万余人,俱是当时日本国内自认的一流精锐部队。当然,这个是自认的。
从661年开始,因为有了日本军的撑腰,百济游击队仿佛打了鸡血,一下子亢奋起来。
唐军主力忙于与高句丽的大战,无法有效地支援留守百济的唐军。留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只有万余人,其中还有几千战斗力很成问题的新罗盟军,全部被百济游击队包围在熊津府城,形势很危急。
60岁高龄的刘仁轨奉命率领数千唐军渡海支援刘仁愿部。这老人家真不是盖的,年龄虽然大点,手脚还是非常利索的。刚一下船,也不搞开工仪式,直扑围城的鬼室福信游击队,一套组合拳下来,鬼室福信被打得满眼都是小星星,只得命令游击队撤围。
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形势依然非常的严峻。战略上,唐朝的百济留守军处于被包围的不利态势,而且兵力处于劣势,新罗给唐军运粮的通道已被百济游击队控制,补给困难。唐军事实上已成为一支孤军。
第十二章 血火白村江——第一次中日战争(三)
屋漏偏逢连夜雨。形势更加恶化了。
662年2月,唐军主力进攻高句丽平壤城的战役因为大雪持续不止,未达到预期目的。唐高宗命令撤军。
对于百济留守的唐军,命令是这样的:相机退入新罗,新罗希望你们留下,你们就留下;如果人家看你们不顺眼,就从新罗坐船回国。
这个时候的唐军,连炊事员和门卫都算上,满打满算不过两万余人,其中还有好几千是新罗军。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游击队,主力又都撤回国了,去新罗的路也被游击队控制。情况很严重。但前往新罗和留下来坚守相比,打破包围退入新罗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留下来坚守孤城,看起来是死路一条。
但是,刘仁轨老爷子不认这个理,他死活不走。
他的理由有四:
一是一旦退兵,百济必将死灰复燃,再联合高句丽,发动新一轮攻势。唐军多年征战的成果必将拱手送人,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劳而无功。
二是在这种唐军看似处于绝地的情况下,百济游击队必将以为唐军要撤离回国,放松警惕,这个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发动逆袭,攻其不备,定能取得较大的战果,打破现在的不利态势。
三是如果撤回新罗,就要看新罗的脸色,能不能顺利回国很难说,极有可能被新罗当做炮灰送上战场葬送掉。与其把命运交给新罗人,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老爷子根据自己多年从政的经验,认为游击队长鬼室福信肯定要和扶余丰璋发生矛盾。百济游击队是鬼室福信一手创建的,他绝不甘心拱手交出权力。鬼室福信请回扶余丰璋不过是让他当形象代言人或者精神领袖,而绝不是公司董事长。扶余丰璋会不会有这个觉悟呢?不会,也不能。权力是会让人上瘾的。他侨居日本几十年当了几十年的闲人,一旦有机会掌握权力,绝对会疯狂地抓在手中,他不会愿意再去过那种被人忽视的生活的。就算他愿意当精神领袖,日本人也不愿意。日本的军事援助是白拿的啊,扶余丰璋呆在日本几十年,总归会有些日本情结,要扶植亲日政府,扶余丰璋肯定要比你游击队长更为合适。扶余丰璋背后的日本军,你以为都是木偶人么?日本军不是到朝鲜半岛来旅游观光的,这个可以肯定。
刘仁轨的意见得到了唐朝百济留守部队最高领导人刘仁愿的支持。什么事,只要有了领导的支持就好办。要疯,大家一起疯。于是,他们做出看似疯狂的决定,留了下来。刘仁愿一边派人报告最高领导唐高宗,一边开始做绝地反击战的部署。
不得不佩服刘老爷子是个人精。后来的事态发展确如他所预料。他敏锐的目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准确地把握了事件发展的轨迹。
662年7月,唐军主动出击。
唐军的绝地反击大大出乎游击队长鬼室福信的意料,他正热切地等待唐军跑路后好和平接收唐军的驻地。游击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败数仗,丢掉好几个城,损失数万人,连重要城市真砚城都被唐军攻陷。
真砚城是战略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紧紧扼住了新罗向唐军的运粮通道。真砚城的攻取,刘仁轨老爷子居功至伟,是他冒险率领唐新联合军从百济游击队意想不到的险峻处攻入城中,锁定了最后的胜局。
这下,百济游击队对唐军的包围事实上已被打破,新罗给唐军运粮的通道被恢复,战略形势开始向对唐军有利的方向转变。
第十二章 血火白村江——第一次中日战争(四)
鬼室福信带着满脑袋的包和内心的巨大伤痛狼狈地跑回了周留城。
打了败仗,大家心情都不好,都想骂人。所以,鬼室福信和扶余丰璋的矛盾加剧了。他们互相指责,关系越来越僵,最后,都动起了杀机。
游击队长假装生病,准备等扶余丰璋提着营养品来探望的时候,随便把什么东西往地下一扔,埋伏的刀斧手四起,把形象代言人的脑袋咔嚓掉。
计划很好。可是,扶余丰璋不是傻子,他早有准备。他早就想除掉这个游击队长,自己好当真正的一把手。于是,他将计就计,你埋伏二百刀斧手,我就带五百,总之比鬼室福信的人多,一下子就把装病的游击队长和其班子成员干掉了。
形象代言人苦尽甘来,终于当了一把手。
可一把手不是那么好当的。游击队是鬼室福信一手创建的,个人威信还是很高的,根基还是很深的。扶余丰璋毕竟离开百济几十年,在国内没有什么根基,军心顿时不稳,不满情绪弥漫在游击队员中间。
扶余丰璋一看不好,赶紧向自己的投资赞助商请求追加投资。
日本方面态度积极,很快又派出援军赶赴百济,挽救日益恶化的局势。这批日本军是中大兄皇子派出的第三批国际救援部队,总计二万七千人,由毛野稚子率领,于663年3月到达朝鲜半岛。
不过,他们的目的地不是百济,而是新罗。
这只日军放开正面的唐军不打,转向猛攻新罗,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希望牵制百济的唐军。日本军进展顺利,连下沙鼻歧,奴江两城,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下,扶余丰璋信心爆棚,立马开始组织反攻。
应该说,中大兄皇子还是有一定的战略修养。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孙子兵法》是不是流传到了日本,他采用的居然是围魏救赵的战法。小伙子,有前途。
但是,玩《孙子兵法》是要看人的。
刘仁轨老爷子是翻《孙子兵法》都翻烂了好几本的人。他根本不为所动,你打新罗,你慢打,我不急,小心闪了腰。
这个时候,唐高宗派孙仁师率领的七千唐军也及时从海路赶到达百济熊津与刘仁轨会合。同时,新罗王金法敏率领新罗军也赶了过来。一时间,军心大振,士气如虹。
手中的枪多了,腰杆子也更硬了,刘仁轨决定直捣黄龙,径直攻击罪恶的源泉、群凶聚集之处、游击队的大本营-周留城。
雄赳赳,气昂昂,迈向白村江。
整个战役部署如下:刘仁愿、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朝水师和新罗水军一部由熊津江入白江口,从水上进攻。
8月中旬,唐新联军的总攻开始。周留城外围据点迅速被拔除,唐新联军迫近周留城。
周留城作为大本营,对于百济和日本至关重要,不可不救。
日本紧急派庐原君臣率万余士兵渡海来援。百济游击队和陆上的日军也迅速向周留城附近集结。
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即将开始。
663年8月27日,双方大军在白村江口遭遇,随即爆发激战。新罗铁骑一马当先,发动迅猛突击,打乱了日本和百济联军的阵脚。唐军陆军主力随后掩杀,势不可挡。在一波又一波的强力攻势下,日本和百济联军很快就全面崩溃,死伤遍野。
陆战过后,接着就是水战。
第十二章 血火白村江——第一次中日战争(五)
这是场硬碰硬的战斗。从双方的实力来看,唐军水师约7000余人,战船170艘;日本水军万余人,战船1000多艘。
单从数量上来说,日本水军远胜唐朝水师,1000艘对170艘,差距悬殊。
可是,打仗不仅仅看的是数量,还要看质量的。大唐军队,百战之师,岂是日本那些没打过什么仗的军队可比拟的。
一万头羊,就算都吃了伟哥,打了鸡血,也咬不过一千头狮子。
刚开始,刘仁轨看到密密麻麻像蝗虫一样的日本水军船队还是吓了一跳。于是,采取比较保守的密集防守战术静等日军来攻。
日本水军看唐军船少,以为是软柿子,都冲上来抢着捏。谁知道一使劲,发觉很受伤,才知道捏在手中的原来是个刺猬。
日军三次进攻均被打退,受挫而回。但是,他们很不服气,认为这是因为自身实力没有充分发挥的结果,准备第二天的水战,采取“猪突”战法,全军突击,不讲阵型,不讲组织,一窝蜂地冲上来乱打。以击破唐军的密集防守阵型。
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井底之蛙,没见过什么世面。我们的刘老爷子经过第一天的作战,已经摸清了日本水军的虚实。
日本水军船是多,非常多,可全都是装几十来个人的小船。唐朝水师船虽然少,只有170艘,可那全都是大船。唐军的船都是渡海而来,没有小船,基本上都是五牙楼船、斗舰这样的中型、大型船只。尤其是五牙楼船,简直就是个海上战斗堡垒,最多可装载战士八百,配备有拍竿(用长竿将巨石高高挂起后让其坠落,用来砸靠近的敌船,可反复使用)、车弩、砲车(发射石弹)等先进武器。制式装备,如横刀、弓弩均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武器。唐横刀还是之后日本刀的模仿对象,这种仿制刀被称为唐样大刀。当然,此战中横刀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此外,唐军中配备大量火箭、火油,能够很方便的杀人放火,烧船烧人,实乃海战利器。
反观日本水军,在武器装备、军队组织、战术素养和训练程度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日本军队多年未遇强敌,多数士兵只有国内大规模械斗的经验,又多由贵族私兵组成,组织管理混乱。武器装备上,与唐军相比,更是差得天远地远。
在水战方面,日本水军主要作战方式还停留在单纯依靠接舷战的水平,就是靠近的时候,登上敌船拿刀乱砍,靠肉搏战决胜负。其远程攻击能力很弱,所用弓箭多用竹制,质量较差,杀伤力有限。而且,水军船只都是小船,就算能够接近唐军战船,船舷的高度差太大,跳不过去,要上去,只有搭人梯或者用绳钩,这个难度实在是很大,因为唐军是不会让你随便爬的。
对于次日的作战,刘老爷子是胸有成竹,早已想好了战法,就等日本水军来送死。
要说啊,这刘老爷子真是全能型人才,陆战、水战都很在行,而且具有相当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素养。
刘老爷子,你是偶的偶像!
第二天,日本水军全军出动,无组织、无纪律,一窝蜂地往上冲,河面上密密麻麻地都是船,船上秘密麻麻的都是哇哇怪叫的日本兵。
刘仁轨采取的仍是防守阵型,不过与头一天相比有了些变化,中军靠后,两翼前伸,呈半月型。这实际上是一个绳套,就等日本水军把脑袋乖乖伸进来。
第十二章 血火白村江——第一次中日战争(六)
日本水军凶猛前突,唐军两翼则分别向其左右运动,任其冲向中军。待日本水军攻到唐军中军之时,才发觉已陷入唐军水师的包围之中。
唐军战船左右夹船绕战,勇不可挡。远一点的,车弩、砲车铺天盖地的招呼;近一点的,弓弩、火箭密集攒射;靠近了的,拍竿、火油更是让日本水军绝望。
日本水军的小船很无奈,对唐军庞然大物一般的大船基本上无计可施。日本水兵也很郁闷,距离远了,主要工作是挨打,距离近了,主要工作是跳脚,跳又跳不上去,自己的玩具弓又射不死几个人,好不容易用绳钩辛辛苦苦爬上去还被人用枪捅,用刀砍,一个个只能蹦着小短腿跳脚。
对于唐军来说,战斗比较轻松,基本上就是打移动靶。唐军从外围逐渐挤压日本水师,日本的战船数量太多,顿时挤做一团,动弹不得,由移动靶变成了固定靶。
唐军高兴了,固定靶好打啊,闭着眼扔块石头下去都能打到好几个人,随便丢个火把下去都能烧着几条船。
火箭、弓矢、火把、火油从天而降,密集覆盖,拍竿更是逮着一个算一个,拍你无商量。日本水军被打得发狂,变烤猪的变烤猪,成刺猬的成刺猬,还有跳海的,跳得水面上像是下了一层饺子,不跳不行,因为船烧着了。哭声、喊声响成一片,水面上浮满了日军士兵的尸体。
扶余丰璋脑瓜子比较灵活,一直呆在辎重船上,在精神上鼓励日本水军。看见情况不妙,赶忙换乘轻便小船,一溜烟地跑了个没影,最后是跑到了高句丽。
此役,唐军大胜,日本四百余艘战船被烧毁,日本水军基本被全歼。
关于这场战斗,《旧唐书.刘仁轨传》中说“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可见日军当时伤亡之惨状。
日本的史籍《日本书纪》中记载要详细些:“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
《日本书纪》的这段记载里有一个小花招,可是难逃不高兴大人的如炬法眼。
“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说得就是朴市田来津这个人气得发了狂,仰天长啸,咬牙切齿地怒杀数十人,然后被唐军干掉。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嗔杀数十人”这句,不高兴大人认为这多半是在吹牛。以唐军士兵的战力来看,朴市田来津又不是超级赛亚人,恐怕没有那么神勇可以杀掉数十个唐军士卒。《日本书纪》的编辑应该也意识到这样说有些夸张,所以很隐晦地故意不明确说杀的是唐军数十人,而是以“嗔杀数十人”来含糊带过。
小鬼子,狡猾,狡猾的。
不过“嗔杀数十人”还是有可能的,如果说朴市田来津因为杀不到唐军而发了狂,杀了自己身边惊慌失措的日本水军几十人发气倒是很合情合理的。
白村江之战过后,周留守军见大势已去,只好举了白旗,全体向唐军缴械投降。残余的日本军除了一部投降外,其余的则是屁滚尿流地逃回了日本。
百济宣告正式灭亡。日本势力从此绝迹朝鲜半岛达千年之久。
壮哉,刘仁轨!雄哉,我大唐!
第十二章 壬申之乱(一)
刘仁轨在白村江的这记耳光让中大兄皇子清醒了许多。他终于知道了,唐朝这只老虎的屁股是轻易摸不得的。大唐王朝的强大,远远超过日本朝野的想象。
既然摸了,就有可能要承担责任。中大兄皇子很害怕,精神上是高度的紧张。
为了逃避责任,在白村江之战后,中大兄皇子积极钻研工程技术,一门心思地在本州西海岸和九州北部修碉堡。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专门成立了一个领导机构来具体负责,这个机构就叫大宰府,办公地点设在九州北部。在大宰府的部署下,对马、壹岐、筑紫等地均布置了大量的海岸警卫队(防人),又在筑紫附近建立一个庞大的海军基地(筑紫水城),这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防备唐朝军队前来砸场子。
唐朝最终还是没有来砸场子,因为与高句丽的恩怨还没了断。跟高句丽的问题解决了,与新罗又掐上了架。基本上顾不上日本这边,但朝散大夫郭务悰四次到日本恐吓中大兄皇子,也让中大兄皇子神经差点衰弱,幼小的心灵饱受摧残。
中大兄皇子吓得够呛,每次都是赠送郭务悰大量财物了事。
过了几年,基本上算是风平浪静了,中大兄皇子悬在嗓子眼里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
但他仍是麻烦不断,碉堡修了那么多,海军基地的运营费用又高,海岸警卫队也是要开工资的,这都要钱啊。日本本身也不富裕,这下亏老本了,财政状况非常的紧张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在朝鲜半岛吃了个大亏,中大兄皇子威信大大受损,国内一片嘘声,旧氏族势力趁机发难,中大兄皇子为度过危机,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允许在部分地区恢复部民制和氏姓制度。
原来的革新领袖,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转变成了保守派,政策开始趋于保守。
667年3月,中大兄皇子下诏,迁都近江大津宫。
668年1月,终于不再当幕后英雄了,正式登基,史称天智天皇。
同年,天智天皇命中臣镰足参照唐朝的《贞观令》把大化改新以来发布的诏书编纂整理成法典,因为建都近江,该法典亦被称为《近江令》。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自此,日本算是初步走上了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中臣镰足不久去世。他政治才能算是比较突出,辅佐天智天皇,出力甚多。
中臣镰足除了在政治上比较活跃外,对宗教事业也想当的关心。他看到自苏我家族开始,佛教势力越来约嚣张,觉得在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上,一家独大形成垄断不是好事,原有的氏族神信仰力量又过于分散,各信各的,神又太多,信不过来,于是整合倭国各地的原有氏族神信仰,完善为本土的神道教,从而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宗教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天智天皇在其临死前,赐予其最高冠位大织冠,并赐姓藤原(这个是非常大的荣耀),称藤原朝臣镰足。
此后,藤原氏由于长期担任日本宗教事业的高级领导,最终导致藤原氏成为日本最大的神官家族,地位非常显赫,以致于后来的丰臣秀吉想要当关白,因为血统不够高贵,都要去抱藤原家的大腿,认个干亲。
原有的旧氏族势力虽然给天智天皇以很大压力,但却还不是他最大的麻烦。天智天皇的噩梦来自于自己的亲弟弟大海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