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烁也都另编一册,呈报皇上。
周帝听了,叹道:“这支宿卫队伍士兵一直是历朝相承,辗转留下来的,带兵者恐伤情面,一味的姑息迁就,致弄到如此地步,此次若非御弟亲自整训,朕如何得知?汝今尽管大胆行事,不用看顾着什么人的情面,只管大刀阔斧把禁军整编好了,朕就放心了。”
赵烁得到皇上亲自口谕,立即召集众家兄弟,把禁军分成十队,就把“十兄弟”分派下去,每人统领一队,每日进行操练,不得怠慢。又委托京兆尹慕容华在开封四门张榜,号召百姓参加禁军,为皇上效力。自己更又马不停蹄地领着石守信,王审琦二人前往各州视察,一来是奉旨检查整训情况,二来更是挑选精壮兵员送入禁军。通过这样一整、一选、一练,果然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各州、府部队都确是大有生色,一改往常哪种疲沓懒散状况。禁军经过整训,兵员不但由原来人员增加了四五万,且又个个都是精壮强健,虎虎生风的青壮年,这样一来,不但是皇上看了喜上眉梢,就是四方传言,都说周军是近代历朝都无与伦比的天下雄师,因此,在往后这几年里,周帝出兵四出征伐,所向皆捷,这都应该是这次整训之功的。
禁军经过整训,又换上赵烁的小兄弟当统领,皇上这就大大的放心了。因见石守信、王审琦二人在整训当中竭力尽心,不殚辛劳,忠勤可嘉,就把他二人调到皇城兵马司为统领,这样一来,京师之中,皇城内外,全都兵马都成为赵家军了。
转眼进入了冬季,潞州方面又传来警报:北汉晋阳方面又派兵来袭潞州!
为什么晋阳这个时候来袭潞州呢?原来北汉刘崇连年屡经变故:刘知远准备继承帝位的儿子死了,接着刘知远也死了,自己的儿子刘立本来宣告继承皇位的,又被郭威杀了,刘家的后汉皇朝的汴京朝廷被郭威夺去了,自己亲自带兵前去抵抗,却又屡败于郭荣手下。不单如此,柴荣这小子还亲自带兵来围晋阳……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冲击,抑郁成病,也死了。
刘崇死了,他的第二个儿子刘承钧继承了皇位,也继续称辽皇为老子,向辽国报丧告哀。辽皇也称他为儿皇帝,并派使臣前来册封刘承钧为汉帝。
刘承钧坐了帝位之后,想到此前柴荣屡屡入侵,深以为耻,如今自己新登皇位,意欲建军功以在国人面前立威,遂又派使臣再往辽国乞师相助,伐周复仇。辽主见情面难却,便命同州守将高勋为帅,就领本部人马南下协助。刘承钧即令都指挥使李存训率一万人马与高勋合兵一处,进攻潞州。
李存训见部伍之中,士气不振,便选出五百名身长体健的士兵,另组一队,各各手执大刀,经过数日操练,作为前锋之用,冲锋时一面舞动大刀一面狂喊壮胆,并冠名为“劈柴军”。因郭荣姓柴也。无奈终是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一冲到城墙脚下也就软了下来了。
攻城之时,后面虽是擂鼓助威,喊声鼓劲,但士兵却是委缩不前。哪潞州守将早已得皇上嘱咐,做好了守城准备,任凭你汉军喊破喉咙,只是充耳不闻,绝不出战。汉军若是强行攻城,便以强弓硬弩,擂滚木石打将下去。待到夜间,绛、晋二州的小股部队又从后面偷袭,这样僵持了半月,李存训早知此行,不过是刘承钧为了在国人面前讨个面子罢了,凭自己这点子人马怎够格去跟柴荣叫板?看看粮草将尽,便与高勋商议道:“看来这周军早有准备龟缩不出的,只凭你我兵力,如果硬攻,只是徒增伤亡,况且如今粮草将尽,不如班师回去算了。”
哪高勋本来就是“陪太子读书”,来凑热闹的。你打赢了:他抢到前面捞东西。你打输了:他在后面先跑。如今你说不打,他正巴不得呢,于是,趁着当夜月黑风高,二人便点起人马,悄悄回晋阳去了。
这正是:兵微将寡妄兴师,势单力弱枉争持!
正文 【391】 敌情近城
次日清晨,潞州守将见城外空空如也,派人出城打探,知是汉军已全部撤走了,但自量兵力有限,也不敢派兵追击,只是派人上京报捷,说是已“击退来犯之敌”便了
世宗见晋阳退兵,潞州无事,也得暂时心安。但深、任、冀、德等各州官员却又频频来报,说道自石晋以来,河北一带并无藩篱界限,如今辽国游骑屡屡入犯,如入无人之境。每遇周兵,彼胜则大肆抢掠,不胜则呼啸而去,苦无对策。
世宗得报,即召朝臣商议。范质奏道:“自石晋降辽以来,河北已无疆界之分。如今辽人频频侵扰,分明是配合河东进犯我潞州,分我兵力而已,陛下可宣河北诸州守将入朝,共议对策。”
世宗听了,深以为然,当即下诏令深,任,冀,德四州守将立即上朝,金殿献策。
四州守将议论道:“……冀州东北有李晏镇,唐李嗣源时曾筑城设军,如今若在该处重新屯军,可与各州为?脚之势,互为呼应,庶几可以联防。”
德州刺使张藏珍道:“臣在堵截辽兵时,曾到四处察看,看到在深,冀两州之间有葫芦河等河流横穿其间,连绵数百里,若能浚通河道,凭河筑堤,其结果无异一条长城,既可消弭水患,更可阻截辽骑冲突。若在李晏镇筑城屯军,最好还是在当地募集精壮青年,农垦以备,一者可以节省朝庭军需,二来因为他们熟人熟地,易与辽人周旋。倘若如此,则辽人难再侵扰我河北一路矣。”
世宗听了,觉得颇切实际。就令藏珍即时画图讲解,详细说明。
张藏珍领旨,当即在案上铺陈纸张,绘图画形,一边画图,一边解说,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诸将俱深以为然,周帝心下大喜,当即就委张藏珍为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领本部士卒前往李晏镇一面募集新兵,一面筑城屯军,另一面仍负责浚河筑堤。又下诏令王彦超,韩通,各派遣士卒二千前往李晏镇,协助筑堤。又令王彦超定期前往巡视,监督工程进度。
张藏珍手下本来兵卒不足千人,来到李晏镇后,立即招募了一千余人,把哪些农村中的精壮后生,社会上的彪悍游民,一律都搜罗到麾下,以百人为伍,设一伍长。由原来本部老兵带领,分散于各处无人居住的村落,垦荒练兵,忠武,彰信两处节度的士兵则分散沿河浚河筑堤。
恒、定辽军见周兵沿河筑堤,分明是对付自己的,便又派出游骑,觅得没有周兵的地段进行抢掠。谁知这些散落垦荒的农夫,正是新编的垦屯人马,他们本来就对这些辽兵恨之入骨,早已有备,今见他们又来侵扰,一声号令,丢下犁锄便执起刀枪,一涌而上。哪些来犯辽兵,不过是成群,七八结队的。而这些垦屯周兵却是百人为伍,人多势众,前堵后截,围而攻之。这些辽兵哪里是对手,走得快的便冲出重围,逃之夭夭,走不快的便尸横田野,马归周兵。几天下来,倒折了百余人马。
辽军头目见下面的人吃了这个亏,气不打一处上,派出五百人马,悄悄靠近葫芦河附近,打算伺机偷袭,阻挠筑堤。这天刚好正遇着王彦超奉旨前来视察浚河工程,一路沿河而上,渐渐离开了大队,靠近辽兵埋伏的范围,辽兵看到来者前呼后拥,罗伞遮阳,定必是个不小的官员,一声呼啸,蜂涌而上,直奔王彦超杀了过来。
这王彦超可是个在沙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物,这种场面是见得多的,不慌不忙,指挥身边的卫队上前迎击。这些卫队虽然只有五六十人,但也都是千挑万拣选出来的勇士,见有辽人来袭主将,哪敢怠慢,便一字儿排开,迎了上去。
再说那边近处的浚河工地上,看见前面的巡察天使遇袭,一声发喊,四处响起一片锣声,哪些正在浚河筑堤的士兵听到锣响,都纷纷丢下锄头抄起枪刀直奔出现了辽兵那边去了。原来这锣声是张藏珍近日定下的暗号,一但发现有辽兵来袭便立即鸣锣示警,其它工段的人听到锣响也必须立即响应,拿起武器前去参战。
那五百辽兵刚刚冲了向前,正要与王彦超的卫队交锋,突然到处响起锣声,接着,四面八方人声鼎沸,似有千军万马蜂拥而来,也不知道周军布下了什么天罗地网,吓的心惊胆战,各各拨转马头,回身就跑。幸亏还算知机快跑,待到四面八方周军合围时,辽兵大队早已跑出圈外,只损了三几十人马。这一趟虽是损失不大,但却吃惊不小,往后也不敢再下葫芦河来犯险了,河南百姓这才得到暂时安宁。
王彦超当即把这事奏禀皇上,皇上听了,开怀大笑道:“好!好!好个张藏珍,想的好主意,把葫芦河作长城使了,朝廷花费的不多,国家得益却挺大的。好主意!好主意!”
接着下旨:把李晏镇划为静安军屯垦区,张藏英仍任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外,更升任为静安军节度使,负责葫芦河第一线防务。
此前,汉帝刘承钧在潞州吃了个软钉子,不敢轻举妄动了,晋阳那边暂时相对平静:如今,辽人在葫芦河又碰了个硬钉子,河北一路也暂时安宁了。朝臣们均歌颂升平,但周帝深知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他更由于高平一役因军需不足而致功败垂成,甚觉遗憾,更萌生了尽快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又知道以范质等为首的一班文臣,均恐怕连续战争会导致国家经济困乏,因而他们大多是希望暂缓发动战争,也可以说他们是“主和派。”朝廷上“主和派”居多,皇帝的一统大计就很难实现,因此,必须起用一些“主战派”。周帝想了个办法:一日,坐朝与几位宰相论政,周帝道:“朕经常思考治国之方,一直未得最佳良策,寝食难安。自唐,晋以来,尤其是东吴西蜀与幽州辽人,更是屡屡与我中国对抗,致令国家分裂,难成一统,宜令近臣出谋划策,各尽才智,每人写两编文章,一编题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编题为:开边策。呈朕阅览,亦乃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也。”
皇上此话一出,这话就等于如今说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般的,宰相们当然不能反对。于是,朝中大臣纷纷开动脑筋,写了起来。但大多是引经据典,博古谈今,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中皇上之意。唯有比部郎中王朴的文章,最是适合皇上的心意,他写道:
“前朝之失吴、蜀、幽、并诸州,皆由当时执政者失道。如今应先找出当时失的原因,再找出取回来的办法。当初失的时候,都是因为君暗臣邪,兵骄将惰,?党内炽,武夫外横,如今吾皇内修朝政,外肃武备,历朝兵骄将惰之风,一扫而光……
接着他又论到,用兵必先要:财用丰盈,士民归附。更又论到用兵应先易后难。哪里是易呢?他认为南唐的淮河一带为易。他说:南唐江北与我接壤边境二千里,我可选其防备薄弱之处以轻兵侵扰袭击之。他若在此处增设防备,我又在另处侵扰袭击,唐人懦怯,闻有警报必兴大军以援救,如此经多次侵扰,唐人定必民恐兵疲财竭,到时我再以大军攻取,则江北之地必为我所有矣。既得江北,则以江北之民,行我之政,以江北钱粮,养我之兵。我可广备舟舰,操练水军,唐人必定惶惶不可终日,待我水兵练成之日,即可大举南下,金陵唾手可得。若得江南,则江南巴蜀闻风震慑,不劳皇师,传檄可定。
东南既平,然后回师西北。河东刘氏自经高平之败早已力竭气沮,军民丧胆,我若以得胜之师北伐,无异泰山压卵,各州县定必望风归降……既平晋阳则辽东势孤,无能再扰我河北,则幽云十六州亦自必重归中国。如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将士归心,以臣愚见,从现在始养精蓄锐,一年之后即可用兵矣。”
周帝览表大喜,就令王朴当廷对策,详细叙述文章中的细节。那王朴神峻气劲,有谋有识,从容不迫,一一道来,凡所规划皆合皇上之意。周帝觉得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自己一统大业的好帮手。立即把他升为左谏议大夫,过了不久,又升兼知开封府事。
边陲无事,周帝正打算休兵整训,今年暂不征伐。可是,西蜀哪边却来招惹麻烦了……
且说那西蜀国主孟昶听得周帝郭荣秣马厉兵,有鲸吞四海之志。只恐周师前来犯蜀,便派了一个亲信近臣赵季札前往检查边备,以防周兵。
那赵季札本是一介书生,凭着写得几首诗词歌赋,得到孟昶赏识,得以位列朝堂。他本来就是志大才疏,偏偏又夜郎自大。自谓文才武略,当世无匹。常以周郎陆逊自栩。他去到秦州,凤州巡视,得知对方周兵部署疏落,人数不多,就生了个贪功邀赏之心,便命守将出兵突袭。那秦州节度使韩继勋是个稳健持重的老将,因见皇上既不是有意大梁,如今何故又妄挑边衅?奈着他是个奉旨前来巡边的使臣,不好拂逆,便派一员偏将,领了五百人马,前往周营邀战。周兵见蜀兵来的不多,又都懒洋洋,只远远的在阵前喧哗,并不冲杀上前来,不象是来拼命的,于是,也只是多备弓箭,紧守城寨就是了。
正文 【392】 风花残柳
那赵季札去到凤州,又是依样画葫芦,命凤州刺使王万迪出兵袭击周兵那王万迪早已得到韩继勋通风报信,也就按秦州的办法应付了一下。赵季札见了,明知他们在使诈,应付自己的,但又奈何不得,憋了一肚子气,转回成都,奏报皇上。谁知皇帝不在成都,带着一群后宫佳丽去峨眉山游乐去了。
并不是赵季札有哪么强的责任心,急于向皇上汇报军情,而是他在秦、凤二州受到冷落,憋了一肚子气,急于要找皇上作主,以报这“一箭之仇”。便急急忙忙赶赴峨眉山。却不知道山上出了大事,皇上在青城山上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未下来。
山上出什么事了呢?原来孟昶后宫有一位绝色佳丽名叫张太华的,极得孟昶宠幸,她最爱的就是青城山风光,此次上山游耍了一月,仍是流连忘返,游兴未尽,却说这山上的气候,说变就变,这一天,原来是晴空万里的,忽然间一片乌云飘来,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侍从们急忙拥着皇上与张太华进入丈人观躲避。谁知老天无情,佳人命薄,一个炸雷打进观内,可可的打在这位佳人身上。雷声过后,众人看时,已是玉殒香销,返魂无术了。这孟昶更是气得呼天抢地,哭的泪落如雨,但不管怎么个哭法,都无法把个死去的人哭活转来的,因想起她生前曾作戏言,说是:“此山仙云如海,此观灵光如电,其气必能上达九天,下贯九幽,臣妾他了之后,就请把臣妾葬在观前的梅花树下。”因此,孟昶命人把她遗体用锦茵龙褥裹好,葬在花树之下,并令观中道徒,作起七七四十九日道场,超度亡灵。
孟昶也就滞留山中,天天拜祭,茶饭无心,更说不到回朝听政了,所以,赵季札要见皇上,也只有跑到山上来了。
孟昶虽然伤心,但哭了哪么多天也哭够了。他虽然糊涂,但敌人打了进来可不是开玩笑的事,这点他是清楚的。于是,他接见了赵季札。
赵季札奏道:“臣到雄、凤二州看了、看来这雄武节度使韩继勋与凤州刺使王万迪二人不谙韬略,遇敌怯懦,俱不是将帅之才,畏周如虎,一但周兵来犯,恐不足以御敌。”
孟昶听他这么一说,倒吓了一跳,忙道:“朕亦知此二人原非大材,依卿之见,应派谁人前去更为稳妥呢?”
赵季札慨然答道:“食君之禄自当分君之忧,如皇上不以臣为不才,微臣愿往边陲驰驱。效犬马之劳。若遇周师,管叫杀他个片甲不留。”
孟昶道:“美人遭此劫难,孤方寸已乱,朕今再发人马,卿可火速前往,北方军事就由卿作主,勿负朕托可也。”于是,就封季札为北路监军督师御使,更在禁军中选一千精干人马作为季札的亲军,速返秦州,整肃战备。又遣李廷?,高彦俦等将领各领本部人马前往秦州,俱归札统一调度。
那赵季札生平从来未曾有过带兵上阵的机会,如今蓦地成为监军督师,又有御林军作为亲兵,开赴前线与周人打仗,真是威风极了。俨然就是当年的周瑜陆逊,当今的一代儒将了。于是带上了美姬歌伎,一路上丝竹管弦不绝于耳,沿途中接受着各州府官员的来迎往送,热热闹闹开赴秦州。
就在这赵季札前往秦州的时候,汴京那里也就得到了边报:“西蜀派了赵季札为监军督师,前赴秦、凤二州,未知是否兴兵犯我边界。”
这可是个战争的警号。世宗因见各州皆忙于整训,不宜调动,便与王朴商议,派谁去西路援边更好?王朴奏道“镇安军素来严整,此次整训亦在众镇之先。”当即推荐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前往坐镇西路。
世宗准奏,即委向训为征西马步军都指挥使,又派凤翔节度使王景,客省使咎居润各领本部人马同往,由散关出兵,奔赴秦州……
也就在这赵季札刚要动身起程前往秦州的时候,西蜀的李廷?、高彦俦二将却领兵先行来到秦州了……
两国的人马都没有等候这位西蜀监军的大驾光临,他们都率先到了前线。这边是兵临城下,哪边是将至濠边,战争一触即发。
周军这边的王景先发制人,沿路之上先拔下秦州边沿的八个兵寨。西蜀的韩继勋也不能坐着等他来打,也派李廷?出兵敌后,截夺周军的粮草,刚好遇上排阵使胡立驻守粮草,一时不备,被那蜀军以多胜少,不但抢去粮草,还俘去胡立及士兵八十余人。就这样,监军未到,两边就乒乒乓乓地打起来了。因为这一带山峦起伏,地形复杂,两国边界犬牙交错,这样一打,就乱套了,毕竟周军强一点,打进了西蜀的疆界,彼此互相争夺,互有胜负。
这时,汴京朝廷得到战报,范质,慕容华等宰辅大臣认为西蜀离我甚远,且又无力侵我,与其劳师远出,久持无功,都劝皇上罢兵。周帝正想一试整训后的军威,而且,前方战报也报得不够详尽,便令禁军都指挥使赵烁速赴秦州视察,回来再作定夺。赵烁凭着哪匹汗血宝马,不分昼夜,一路飞奔,来到前线……
赵烁来到前线,会了向训、王景、咎居润等诸位将领,自己还亲上前线视察,回京报禀皇上道:“西蜀在秦、凤二州布防凌乱,士气不振,我军现在只是先扫除敌方的周边兵力,再攻城池,以臣之见,以我军之力,只须稍假时日,定可拿下二州。”
周帝听了,遂罢了撤军之念,依旧下旨令凤翔,陕州等地,火速往前线输送粮草。更令晋昌军增派五千人马前往支援。
这时,成都朝廷也得到韩继勋报来战况,说是:监军未到秦州,周师大军压境,我军兵力不足,请朝廷火速增兵支援……
前方哪么吃紧,这蜀帝孟昶现在在干什么呢?
这孟昶是个贪恋声色之徒,这里派了赵季札去秦州,自己在山上给张太华做完道场后,回到成都,对着后宫哪一群妃嫔美姬,索然无味,整日闷闷不乐,茶饭无心,哪一班阿谀奉承之徒见了,便知道主子想甚么了,也无需主上开口,便四出奔跑,替皇上搜寻美人去了。
虽然前线吃紧,但西蜀朝廷中的哪一班阿谀奉承之徒,却正在四出奔走,为皇上寻找美女。毕竟皇天不负有心人,青城州的州官寻访到一位出自望族的徐姓女子,送上朝廷来了。
要说起这位姓徐的女子,不但生得如花似玉,更是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且又熟读经史,精通翰墨,正是:诗词歌赋无所不知,弹打吹唱无所不晓。比之张太华无论是人品相貌,聪明才智,都要更胜一筹,有过之而无不及。孟昶自得了徐女,便把对张太华的思念抛诸脑后,忘记得干干净净了,索性连早朝都废了,日日夜夜只拥着徐女在后宫取乐,入宫三天便封为贵妃,七天又封“花蕊夫人”。
为什么封做花蕊夫人呢?孟昶说:“花瓣虽然好看,但不及花蕊又香又甜又娇又嫩。后宫佳丽纵多,但没有一个比得上徐贵妃,她们再好看,也只不过是花瓣,只有徐妃不但貌美如花,更是又香又甜又娇又嫩,所以朕封她花蕊夫人。”
孟昶每天只管在后宫与花蕊夫人诗酒唱和,歌舞取乐,朝中大事一概由宰相处置,这边庭的仗打成怎么样他不知道,赵季札跑哪去他也不知道。
由于那花蕊夫人不但貌可倾国,秀外慧中:且是熟读经史,精通翰墨。真是:琴棋书画样样皆能,歌赋诗词无所不通。更由于她爱花成癖,几至一日无花则不欢,一时无花则不乐的境地,尤其是最爱芙蓉。孟昶为投其所好,除了下令在成都内外四十里遍植牡丹芙蓉之外,更在后宫之东辟地建牡丹苑,后宫之南建芰荷苑,后宫之西建芙蓉苑,后宫之北建红梅苑,以备四时玩赏。
这日与花蕊夫人在芙蓉阁饮酒行乐,看着这花蕊夫人笑语如歌,花颜胜玉,不禁意荡神摇,左顾右盼,满屋嫔嫱无有一个能与她比美的。遂命左右排开文房四宝,即席赋诗,以颂扬夫人之美,写在纸上哪第一句是:冰肌玉骨清无汗……
顿了一顿,又写下了第二句:水殿风来暗香满……
接着,又写第三句:芙蓉阁上……
正写了四个字,忽有内侍火急火燎的送来紧急边报。蜀帝大怒道:“不是说过朝廷事务由宰相处置吗?怎么又来打扰寡人雅兴!就叫宰相处置得了。”
内侍忙禀报道:“启禀皇上:相爷说道,此乃紧急边报,周举侵犯,一日之间连来三道,宰相无法处置,必须立即报禀皇上,奴才不敢不遵,只得直闯后宫呈报。”
这正是:将士阵前半生死,美人宫中犹歌舞!
正文 【393】 边关急报
蜀帝听了,万般无奈,只好就在席上展表观看原来是边关守将告急,说是:……伪周招讨使王景率兵犯境,自大散关至秦州一带连夺我八寨,请朝廷火速派兵救助……
蜀帝孟昶览报掷笔大怒道:“可恨周人无赖,兴兵扰我边境,败孤雅兴!”于是,立即撤宴,就宣两位宰相入宫讯问。
蜀帝问道:“秦?一带,驻军不下三万,朕又派了赵季札领兵前去增援,怎么老是打败仗,老是喊不够人马?这赵季札干什么去了?”
这一问可问得好,两位宰相谁都答不上,因为赵季札是皇上点派的监军督师御使,不受宰相管辖的,因此谁也不知他的下落。可前方如今屡屡告急,做宰相的也只能向皇上禀报……
孟昶无法,只好命宰相立即拟旨,命巴中刺使王峦、绵州刺使李进各领本部人马,开赴秦州。
孟昶发放了这件事,也就万事大吉了。后宫依旧娱乐?平,花蕊夫人还是天天陪着皇上吟诗作对,弹琴唱曲,寻欢作乐。花蕊夫人既然是花中之蕊,当然也就更爱花了。她喜欢芙蓉,她想天天都看见芙蓉,她想要到处都有芙蓉,她要睁开眼睛就能看见芙蓉。于是:皇上下旨,令百姓各献芙蓉树苗入宫苑栽种,每栽一株赏银一?。这旨令一下,附近数十里百姓纷纷扬扬前来献树,不出旬日,宫苑里连宫墙上都栽满了,但献树的依旧络绎不绝,皇帝只好下令在城里城外就地栽种,这样一来,整个成都成了一个芙蓉花的世界了。
花蕊夫人看见皇上给她栽了哪么多芙蓉花,高兴极了。看到美人高兴,皇上当然也就更高兴了。因为成都栽了哪么多的花,满城都是花团锦绣的,人们都把它叫做锦城。保卫国家,保卫成都花蕊夫人虽无寸功,但成都被冠以“锦城”的美称,这却应归功于她。
可前方打仗的事怎么样了呢?那可是越来越糟糕了。
原来两国交锋之初,周军都是试探性的接触,经过几次战斗,向训,王景等将领都摸到蜀军的底了,发现蜀军贪生怕死,怕苦怕累,质素远远低于周军。
咎居润道:“中原动荡,战乱频仍,士兵习惯战争,生死亦作等闲。而西蜀偏安一隅,多年来未见兵革,故而兵懒将惰,贪生怕死。加之蜀主昏庸,终日只顾贪花恋色,诗酒行乐,朝中大臣多是阿谀奉承的宵小之辈,我若大举进攻,秦凤二州必唾手可得也。”
众将听了,皆以为然。向训于是令王景率兵攻秦州,自己率部攻取凤州。
那王景遣裨将张建雄领五千人马先行。直取黄花寨,以断蜀军归路,自己则率大军攻秦州。向训则率军驾起云梯,围攻凤州。
先说那张建雄先发人马来至黄花寨,一轮火攻,拿下了寨子,俘获三千蛮兵,蜀兵大败逃奔唐仓,一时间,周兵军威大震。王景会同张建雄接着领军直追,一路上,驻守马?,白滩的蜀军闻风丧胆,纷纷溃退。又俘获行军指导使萧知远,威武节度使王环,都监赵崇溥等将士五千余人。蜀将李廷,高彦俦见形势不妙,更恐后路为周兵所断,只好退守青泥?去了。
这时,这秦,凤二州军民被周军多日围攻,又听得李廷?、高彦俦俱已败退,吓得人心惶惶,纷纷缒城出逃。韩建勋、张万迪看着无法控制,只好领人马弃城而逃,退守七盘关,剑门关去了。
周帝闻报得了二州疆土,也就有个见好就收的意思,便下旨向训把所俘兵将加以甄别,愿留者留,不愿留者,俱发与薪俸粮食,遣放回蜀。并发函蜀帝,命他速速归降这个时候,赵季札这位监军去了哪里呢?原来他没有走远,他出了成都只走了两百里,来到德阳就待下来了。原来这德阳太守是赵季札的一个远房亲戚,名叫石坚,平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就是凭着赵季札的权势当上这个太守的,听得赵季札得到皇上宠信,荣升监军,在此路过,便准备好歌姬美酒,亲自到十里长亭迎候,把赵季札接入城来,天天华筵盛宴,笙歌漫舞,玩个不亦乐乎。只要赵季札对这些歌妓稍有不满,便命人悄悄到成都把京中名妓接过来。只要赵季札偶然提及去秦州,石坚便说:“大人何必着急,古人云:决策千里外,帏幄运筹中。这才是儒将风度嘛。”这样一来,这位监军大人可就真的“乐不思蜀”了。
可是,近日风声越来越紧了,前方军士不断后撤,有不少军士还往这边逃跑,赵季札听了,这才有点着急起来。石坚说:“这没啥了不起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反正这仗又不是大人你打的,与大人何干?皇上是绝不会怪罪到大人头上来的,再大不了,挺多不干这监军也就罢了。”
赵季札一想:这倒是道理。不过终是觉得心里不踏实,便道:“你说的倒不错,我这就先回京去向皇上辞了这个监军,他们打输打赢,可都与我无关了。”于是,带上他的歌姬美女御林军,急急忙忙跑回成都。成都百姓听闻秦州大败,正在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之际,忽见赵季札又跑了回来,还以为是周兵杀到来了,吓的满城大乱,四门紧闭。
蜀帝闻讯,忙宣季札上朝问话,谁知这赵季札只是请求免去他监军督师御使的职务,至于前线军事,一句也答不上来,还是御林军几位将领,一五一十把事由说了个一清二楚:“……监军大人领了御林军队伍只去到德阳就驻了下来,根本未去秦州。监军大人一直待在德阳府衙里听歌看舞,并未到前线去。”
蜀帝听了,龙颜大怒,立即把赵季札交付御使台审勘。又下旨命令德阳刺使石坚来成都查问。一问之下,果然属实,就以贻误军机罪,双双推出斩首。
孟昶平日虽然糊涂,这次杀赵季札却不糊涂,但已是于事无补了,北边大片土地都给周人?了,万一他们再打过来怎么办?
“向他们求和吧。”御使大夫上官达贤道:“周军来势汹汹,我国军备不足,暂且向他求和,待我兵强马壮,军备整肃之时再行收复失地,仍不为耻。”
蜀帝怒道:“什么求和!?他柴荣算个甚么东西?孤登基为帝之时,他还流落辽东当奴隶呢?孤向他求什么和?只能说是议和。”
议和就议和吧,反正谁也不反对。鉴于此前周国放还了被俘去的萧知远等数千人,于是,蜀帝亦下令将俘虏周方的胡立等数十人释放回去,一来表示友好,二来也表示议和的诚意。
于是,按着他的旨意,写成国书,这御使大夫上官达贤是当年后唐李嗣源派遣来蜀的旧人,与中原朝廷旧交甚多,就派他为使,与胡立一同前往汴梁议和。
周帝看了西蜀送来的国书,只见台头第一句写着:大蜀国皇帝谨致书于大周皇帝阁下:……
不禁勃然大怒道:“这个孟昶,偏居一隅,夜郎自大,今又兵败将亡,还敢与孤分庭抗礼乎?”
上官达贤抗声辩道:“敝国虽然此战受挫,但并未亡国。今遣下臣前来议和,两国之君自当分庭抗礼,我主并无失礼之处。”
周帝听了,不再发话,只继续看将下去,只见下面继续写道:窃念自承先训,恭守旧邦,匪敢荒废,于兹二纪。倾者晋朝复灭,何进来归,不因背水之战争,遂有仇池之土地。洎自晋君被掳,中原无主,敝邑乃且整兵甲,更复成都之境。厥后贵朝先皇帝应天顺人,继统大位。敝国奉玉帛而未克,承弓剑之空遗,但伤嘉运之难谐,复叹新欢之阻隔。及至去载,忽劳上国远举皇师,以致土疆寻隶于大朝,将卒亦拘于贵国。幸蒙皇帝惠其首领,颁以衣裘,偏裨尽补其职俸,士伍遍加以粮赐,则在彼无殊于在此,敝都宁比于雄都!方怀存活之恩,非有放还之望。今则有指导使萧知远等押领将士子弟共计四千八百九十三人,还入成都,俱感皇帝仁善为怀,怜悯骨肉分离,得以合家团聚。更蒙厚给衣裳,兼加巾屦,给沿程之驿料,散逐分之缗钱,此则皇帝念疆埸几经变革,举干戈不在盛朝,特轸优容,曲全情好。求怀厚谊,常贮微衷,载念前在凤州,支敌虎旅,曾拘贵国排阵使胡立以下八十余人,嘱令军幕收管,令各支粮食,各给衣裳。只因未测宸襟,不敢放还乡国,今既先蒙开释,已认冲融,归朝虽愧于后时,报德未稽于此日。其胡立以下,令各给鞍马衣装钱物等,专差御衣库使李彦超部领,送至贵境,望垂宣旨收管。矧以昶昔在龆龄,即离并都,亦承皇帝凤起晋阳,龙兴汾水,合叙乡关之分,以申玉帛之仪。倘蒙惠以嘉音,即伫专驰信使,谨因胡立行次,聊陈感谢。词不尽意,伏惟仁明洞鉴,瞻念不宣。
周帝目前关注的是淮上,尚无灭蜀的念头,看罢来书,因见词意还算谦逊,并无越礼冒犯之处,也就罢了。便遣上官达贤等使臣暂到驿馆安歇,等候复文。这里又向胡立问道:“汝在西蜀多时,定必得知蜀中情况,可为朕一一道来。”
这正是:水殿风来溢暗香,秦岭山河倾刻亡!
正文 【394】 酒肉王侯
胡立听了,便把蜀主贪恋美色……终日只顾游山玩水……死了一个张太华,他竟在青城山上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如今宠上一个花蕊夫人,为博夫人欢心,竟令成都城内处处种花……又把赵季札身为监军却躲到德阳寻欢作乐,二州大败他全不知情,致被孟昶砍头……等等,一一详细禀报
周帝叹道:“这孟昶身为一国之主,竟然荒唐若此,真乃可悲可笑,如此孟昶,有他在,西蜀终不能为我害……”又笑道:“如此说来此次取秦、凤二州,还少不了这赵季札一分功劳的,只可惜被他杀了,倘若留得此人在蜀,他年伐蜀,便当省事多多了。”
说罢,就令范质修下国书,复告蜀主:答应媾和,两国各安如今的边界,更要饬令蜀人毋得越境生衅等等……
回头又向王朴道:“如今孤就准他求和,让他替孤再看守成都两年,待孤踏平南唐北汉再来收拾西蜀,爱卿以为如何?”
王朴忙奏道:“皇上圣明。如今我大周兵强马壮,雄甲天下,正宜先征金陵,后灭晋阳,然后以得胜之师,只须偏师一旅入蜀,哪时蜀人必望风归降矣。”
周帝听了,点头称许。因想起旧事,又笑向赵烁道:“孟昶好色,不但祸国殃民,且祸及御弟,朕知御妹京娘之死乃由孟昶而起,他日平唐灭汉之后,朕当委弟前往灭蜀,蜀亡之日,朕就将他的花蕊夫人赏与御弟,以疗御弟心头之痛……”
赵烁忙奏道:“国事为重。征唐灭蜀,江山一统乃国家大事,微臣岂敢以私人恩怨以涉?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