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色江山 > 国色江山第103部分阅读

国色江山第103部分阅读

    世宗道:“皇师明日班师,军师说道:‘进兵易、退兵难。必须大将断后方可。’孤亦惟恐刘崇与辽寇合兵以袭我之后,故欲委卿殿后之责,望卿勿辞。”

    赵烁道:“为国驰驱,臣万死不辞。不过……”

    世宗忙问:“御弟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赵烁道:“臣原领之军不过千人,若敌寇大至,以千人拒之,只恐力有不逮。”

    世宗笑道:“御弟多虑了,朕岂有让你以一千人殿后之理。”说罢,随即宣诏:“加封赵烁为殿前都指挥使,御林军马步都指挥副使之职,一万御林军及五千潞州兵马,一并正式拨归赵烁统领。”

    又笑对赵烁道:“以汝之智勇,加以一万御林军殿后,当可游刃有余矣。”

    赵烁听得即时加官晋爵,封为殿前都指挥使,更又把这一万御林军及五千潞州军拨归自己统领,喜不自胜。当下连忙叩谢。回到后队,把这事向大家一说,兄弟们尽皆欢欣雀跃,向着赵烁齐呼“都指挥使万岁!都指挥使万岁!”

    赵烁听了大惊失色,压低嗓门喝道:“尔等嚷的什么?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想皇上把你们押出去砍头了是不是?”

    王月露笑道:“大伙儿跟着大公子这么转一圈,眼看着大公子三巴两下的不断的升官,高兴的紧呢,嚷嚷一下有啥大不了的?”

    彭寿也说:“咱们不要命的替皇上打江山呢,皇上都哪么高兴,都给了您一个这么大的官儿,咱们高兴嘛,这才喊。喊了都指挥使万岁又怎的?”

    赵烁听得他还说,吓得脸色发青,喝道:“你还胡说!你想造反了不是?就凭你说这个话就该砍头……”

    王审琦也忙过来说:“你们这几个也实在是太浑了,闲常没事在下面胡说八道的也就罢了,咋能在这大庭广众的地方瞎嚷嚷,要让外人传了出去,这不给大伙惹祸吗?”

    陶三春道:“你说这话俺才不信呢,要说这喊大公子‘万岁’的话儿,今儿也不是第一遭儿,哪戏台上唱‘赵大郎泥马闹汴京’的时节,哪一趟下面不喊‘赵大郎皇帝’万岁的?怎么皇上就不去砍他们的头?咋的咱们这儿一喊就砍咱们的头?”

    赵烁听了,气的脸上青了又红,红了又青,半天说不出话来。忖念着他们都是来自草根阶层的青年男女,未受教化,一时半刻很难跟他们说得清楚的,只好忍气吞声,把他们唤到后帐,细细的告诉他们:“……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哪个时候是刘承业当皇帝,晋南是个三不管的地方,你叫嚷什么都没人管的。现在可不同了,是咱们大周的天下了,咱们又在大周皇帝统属下当官了,这样的话可就不能乱说了,说了可真是要砍头的……”

    话是这么对他们说了,但这群小兄弟们却仍是毫不为然,因为,大公子是他们的心中的偶像,大公子英勇无敌,大公子叱喝一声泥马也跑起来,普天下的唱戏文的都说他当皇帝,其他的人算是个啥?只有大公子才应该当皇帝的。因此,不管大公子使尽办法,软硬兼施,说了半天,他们表面上是唯唯诺诺,但背后里还是照样胡说八道。大公子听不到了,但其他人却能听到。他们手下的兵大多是潞州兵,也有一些是原来在韩通手下当过差的,他们听了,悄悄的向韩通报告。韩通听了,吃惊不小,他当了几年官,也学了不少事物,知道这些话可是说不得的,急忙连夜进御营,奏禀皇上,还按哪些小兵说的,加油添醋,说他们要造反啦怎么怎么的,说了一通。

    世宗听了,大吃一惊,思量了好一会,赵烁与自己情同手足,绝无谋反叛逆之理,即使有人胡说乱道,谅也都是他手下哪一群从朱仙镇招过来的小混蛋无法无天,胡说八道闹的。也知韩通与赵烁素有过节,难保不是韩通这?伙小题大做,乘机报复……况且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更不能捕风捉影,妄生事端……想到这里,便低声斥责道:“你这个人就是木头脑子,白枉当了几年官,一点不开窍。说赵大郎跑泥马啦,当皇帝啦,这都是唱戏的人唱的,咱们都看了,你还在哪儿喊万岁呢,要说这是造反,要砍头,朕这里就先砍你的!他手下哪群娃娃难道没看过?他们胡说八道还不是从看戏哪里学来的……”

    韩通听了,老大的不服气,嚷着争辩道:“俺那时候看戏,是跟你一块儿看的,哪时是辽人当皇帝,俺喊甚么的谁也管不着,反正那儿又没辽人。如今是您当皇帝了,他们要喊赵老二万岁,哪不就是造反了么!哪……哪……”

    这正是:彼此同时用火攻,棋高一着借东风!

    正文 【384】 朝堂内斗

    韩通本来不善言语,一气一急,更是说得不清不楚可皇上却听清楚了。他知道韩通没说错,但他韩通却不懂得当皇帝的也不能样样事情都较真的呀。没办法,只好板着脸,佯装生气,连声喝道:“算了!算了!在朕面前能这样说话的吗?!在朕面前如此无礼,按朝廷律例就该拿去砍脑袋!还不快快住口?”

    经皇上这么一喝,韩通这才不再敢说话了。

    其实韩通说的本来没错,但皇上为啥不但不听,还要发火呢?这点他就不懂了。不过,不管懂与不懂,皇上生气哪倒是要怕的,以后不管就是了。

    韩通原来就是个粗人,不通道理的,让皇上这么一斥喝,吓?了,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也听不懂皇上骂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听得要砍自己的头就吓昏了,忙趴达一声跪在地上,叩头如捣蒜般的,连连说着:“皇上饶命!皇上饶命!”

    世宗见了,心中暗暗好笑,却依旧板着脸说:“罢了!罢了!起来吧。你为朝廷屡立功勋,朕也犯不着为这事儿就砍你的头……”

    因见韩通依旧伏在地上不敢起来,便一把把他拉起,继续训道:“你是个蠢人,说话不知分寸,朕不与你计较。可指挥使手下那群毛头小孩,年纪轻轻的,可他们打起仗来挺卖力的,也为朝廷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说起话来也是不知分寸的,那怎么办?难道寡人都把他们拉去砍头?”

    那韩通吓得厉害,只是不断:“皇上饶命!皇上饶命!”的说着。周帝看见,也不好再说什么,便说:“好了,好了,你回去吧。不过,朕还得告诉你:往后,听到有人说这个话,你还是得来向朕禀报,可指挥使那些小毛头的事,你就甭去管了。指挥使是朕的好兄弟,他自会管教,他的事,你别去指手画脚的,惹恼了他的火,朕可保不了你。”

    韩通本以为告这一密可以立一大功,就算是不砍他们的头,起码也可以把那群小毛头的气焰压下去。不想吃力不讨好,反倒挨了一顿训,这才学乖了,这才知道这赵老二和皇上的关系有多好,从今往后,这赵老二的事是老虎放屁,连嗅都别去嗅,是万万招惹不得的。

    韩通走后,世宗随又把赵烁宣进帐来,询问明日大军班师后,赵烁殿后的军事部署计划。待赵烁说过以后,世宗似是漫不经意地笑对赵烁道:“你那班小毛头打起仗来,奋勇争先,前次巴公原一役,如果不是他们舍身拼命,如何换来哪场胜利?可是毕竟年少无知,不识天高地厚,说起话来不知轻重……”说着,便把韩通前来告状,说他们要造反等等,说了一遍。

    赵烁听了,吓得汗流浃背,连忙俯伏地上,连称“微臣管教不严,罪该万死。”

    世宗见了,忙把他拖了起来,笑道:“御弟何必如此,如今又不是金銮殿上朝会,只不过是兄弟闲话罢了,怎么就这么紧张起来……”

    赵烁忙奏道:“皇上有所不知,这群家伙出身贫寒,素欠教化,不识轻重,微臣也曾屡加告诫,可他们只当是耳边风……”

    世宗道:“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那是急不来的。朕观日前卿上奏本章说的:我朝的骄兵惰将,必须整治。寡人深以为然。今夜宣卿也正是商议此事。”

    赵烁忙接着说:“这骄兵骄将,惰兵惰将,历代皆有,也不光是我朝才有。正如适才陛下指出,末将属下就有这类骄兵骄将,就在陛下宣召末将之时,末将正在对他们整训,以利对付明日将临的恶战。”

    “好!好!”世宗击节赞叹道:“御弟不愧将门之后,亦深得兵法精髓,知机在先,防患于未发,朕当大可安枕无忧矣。”

    原来在皇上宣召之时,赵烁正召集了石守信,王审琦及“十兄弟”等人说话,说的正是日间他们喊“万岁”的事,宣告了三条纪律:一:不许再提“跑泥马”的事。二:不许再提“绛州戏文”的事。三:除了对皇上,不许对其他任何人喊“万岁”。违者立斩!众人听了,尽皆肃然。

    当时,只因是皇上宣召赵烁,不知有何圣谕,众人不敢便散,都在中军帐里静候。待得赵烁回来,只见他铁青着脸,把闲杂人等都喝令退出帐外,压低嗓门对众人说:“你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整天贾的说这说哪的,韩通那厮都告到皇上哪儿去了……”说着,便把皇上说的转告一番。彭寿听了,还老大不服气,揎拳捋袖的还要争辩。赵烁瞪眼戟指,一声断喝:“闭上你的鸟嘴!再捅出漏子来我先砍你的头。”回头又向众人说:“先前说的三条纪律,你们都给我记好,谁要是犯了我先砍他的脑袋。”完了,又告诉大家:“皇上的大部队明晨就要班师了,咱们是打殿后的。大家可得把脑袋掖到腰带去打这一仗,打好了,万事皆休,前事免提。要是打得不好,惊动了圣驾,咱们都别想回汴京,就都埋在这块黄土地上算了。”

    说完,领着众人,出到帐外,召集了归属自己的一万多人马,分为四队,石守信带着李汉琼、陶三春和三千人马为第一队。王审琦带着郭德平、郭德安和三千人马为第二队。自己带着张琼,彭寿和三千人马为第三队。金坠儿等四员女将领着三千人马为第四队。至于如何打法,赵烁更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向个人密密授计。

    次日天色未明,晋阳城外的皇师已陆续南撤,但天亮之后,赵烁的部队就陆续补充了上来。除了第四队尾随皇师缓缓南撤之外,第三队进驻了南门城外的营垒,第二队进驻了东门城外的营垒,第一队进驻了北门城外的营垒,不但金鼓喧天,且是火箭火炮连连往城里发射,城内的汉兵开始以为是周兵撤军,正待松一口气,跟着见又来攻城,也猜不透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又剑拔弩张,龟缩死守便了。

    一直吵吵嚷嚷,闹到天黑才渐渐停息,到了子夜这才宁静,城内守军这才睡上一个安稳觉。待到天色大明,却又听得城外毫无动静,好生奇怪,登上城楼仔细了望一番,又派人出城巡视了一遍,得知周军果然全军撤去,这才松了口气,忙令人前往辽营报讯。

    且说昨夜撤军之时,赵烁已分配金坠儿和徐银英,曾秀英,王月露领三千人马尾随皇师先撤,女将们走在路上不断的嘀嘀咕咕,曾秀英说:“大公子瞧不起咱们女将,为什么要咱们先撤,不让咱们留在后面杀敌立功?”

    王月露说:”他瞧不起女将?前儿不是坠儿射那张元徽一箭,也很难说是谁赢谁输的呢?”

    坠儿忙说道:“别胡说!大公子是赢定了的。张元徽被大公子正打的晕头转向这才挨了我一箭的。”

    徐银英说:“他们俩的事咱们别管!先说咱们现在的,前面给皇上护驾的有好几万人马,咱们后面还有大公子的大队,怕甚么?咱们这就悄悄的往回走,打他个伏击,完了再跟上大队,不就得了。”

    坠儿说:“不行!这叫违抗军令,要砍头的。”

    曾秀英说:“什么军令?前儿樊爱能何徽临阵逃跑被砍头哪才是违抗军令,咱们不是逃跑,咱们是去打仗。没听说打赢了会砍头的军令。”

    徐银英向着坠儿说:“就是砍头也砍不到你坠儿头上,你怕啥?咱们去打!打赢了要砍头就砍咱们仨的,不砍你的,这就行了吧?”

    徐银英这么一说,其他两个更是跟着起哄,都说:“打!打!打!”

    一个说:“……我就不相信打赢了要砍头的……”

    一个说:“……砍头就砍头,打赢了让他们看看咱们女将的威风,砍头也值……”

    坠儿本来也想打的,就是怕大公子不答应,如今经她们一哄,也就更动心了,便说:“你们别净瞅着我说话,就像是我不让你们去打般的,真要打,也得先跟大公子说好了,他没答应咱们就去打,那就是违反军令,要是打赢了犹自可,要是打输了,哪可就不得了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砍谁的头就能了事,就连大公子也得带累上……”

    三人听了,一时无话,也就只好央告坠儿。

    曾秀英说:“好坠儿,就你去求求大公子,包定他能答应,让咱们打一场胜仗,出头露面,扬眉吐气一下……”

    王月露抢着说:“你得了个金冠,也让咱们得个银冠铜冠什么冠的也好……”

    听她们这么一说,坠儿这才恍然大悟,心里暗笑:她们闹洋洋的要打辽兵,原来是冲着我这顶紫金冠来的,正要发话……

    却是哪徐银英抢着说:“既是要先跟大公子说,哪就你去跟他说不就得了?反正你俩是睡一个被窝的,还有什么说不通的?”

    坠儿听了,羞得两颊通红,嚷道:“又不是我要去打,是你们要去打!干嘛我一个人去说?罢了!罢了!你们要打自己去说,我不去打,也不去说那也罢了。”说罢,甩手便走。

    曾秀英见了,知是徐银英说话没分寸,伤了她的面子,忙把她扯住,一番好说歹说,这才把坠儿说回过来,四个重又密密商议,想出了歼敌计策,这才对几员偏将布置一番,令他们带领大对跟着皇师先行,她们四个各领一百轻骑,一块儿回去找大公子。

    这正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正文 【385】 宗门女将

    这时,赵烁正领着三队人马徐徐而来,见四员女将领着人马迎面而来,大为惊诧,忙问:“前面怎么啦?”

    坠儿忙答道:“前方大队人马阻挡了去路”

    赵烁又问道:“皇上大军既已一路南下,是谁令你们往回走的?”

    赵烁这一问,可把坠儿唬住了,一时瞪目结舌,说不出话来。曾秀英接过话说:“没谁令咱们回来,是咱们自个儿回来的。得知你们要打辽兵的伏击,咱们也想干它一仗……”

    赵烁听了,挥手向坠儿道:“胡闹!胡闹!没我命令,你们往回跑干嘛?前边要是出了漏子,我拿你是问!快!快!快!快赶回前边去!”

    徐银英不敢开口,只在后面推坠儿。

    坠儿见他没真动气,也就壮着胆子说:“大伙说,每次打仗都把咱们女将往后边挪,哪有立功受赏的份儿?”

    石守信笑道:“小嫂子,这话你就别再说了,皇上不刚刚赏了您紫金冠么?这会又想要第二顶么?”

    坠儿飞红了脸道:“也正是说的这个事呢,俺碰了个巧儿得了这个,这些姐妹们呢?她们也要找机会立个功,得个赏才是……”

    王审琦向赵烁哈哈大笑道:“大哥,这倒不是咱们兄弟逗你的,说你偏心,连她们都这么说了不是?让她们也去打一仗吧,怎么赏就由皇上去定夺了……”

    陶三春听了,挤上前来抢着答话道:“这不正好吗,刚才大公子不是说了个甚么诱兵之计吗?叫女将去最合适。”

    赵烁听了,也觉得不错,于是,也不再撵她们了,却在想着:诱敌之法,最好莫如以弱诱强,正好女将们每人手下都有三二十个女兵,如叫这些女兵拉在后面,准能把辽兵引上钩来……想好了,把这主意向众人一说,众人尽都鼓掌叫好。

    王审琦道:“大哥这主意不错,让她们去诱敌一定行!您就把该怎么诱,怎么打都一块说出来,让她们立即行动。”

    赵烁便命女将们各选出十员善战的女兵,,各各带备弓箭,换上善跑的好马,又把女兵如何诱敌,女将如何伏击,其他部队如何配合等等,一一交代了一番,便留下五员女将在后,自己领着大队到前面探看地形,布置埋伏去了。

    却说哪吉兰泰,得知周帝果真撤兵,心中大喜,忙令耶律安,上官格各领本部人马悄悄随后跟上,莫让南蛮得知,一但发现周兵慌乱,立即赶上前去打它个溃不成军,好待本帅赶上前面捉拿柴荣那厮。

    二将领命,各领本部人马,一路跟踪赶去。那耶律安手下一员偏将,名唤索安,立功心切,领着一百轻骑,是打前哨的尖兵,正在跟踪追赶之际,却有几个跑在最前面的士兵回来报信,说道前面已发现周兵……

    索安忙问:“有多少人马?”

    一个士兵道:“不多,看来只有十人……”

    另一个士兵抢着道:“都是女兵!”

    索安忙问道:“你们看清了没有?”

    士兵忙答道:“看清了的,都在地上歇着的,咱们都追前去看了,她们见了,都吓的赶忙上马逃了……”

    另一个又说:“看来是跟不上大队,拉在后面的,见了咱们就吓得赶快开溜,有些衣裳群裤还来不及收拾,扔的地上都是……”

    索安听了大喜,曾听说周军里面有娘子军的,看来这就是周军匆忙撤退跟不上大队拉下的,忙下令道:“孩儿们:听好了!前面有小娘们,你们给我赶快追上去,不要死的,只要活的,赏给你们就地开荤!”说罢,哈哈大笑,众辽兵听了,登时精神抖擞、争先恐后的赶去。

    赶了不到一个时辰,只见那群娘子军正在前面一片树林子里走着,见后面辽兵来了,吓得掉头就跑。辽兵见了大喜,一面高喊:“小娘们别跑!你们跑不掉了……”一面打马飞奔,往前直追。不料刚赶到密林深处,那些娘子军们忽地躲到树后发箭射来,辽兵见了,正在左挡右格招架之际,冷不防两旁树林浓密之处各冲出一队娘子军,也端弓搭箭射来,辽兵毫无防备,突地三面受敌,一下就被射倒二三十个,原来领头冲进树林的五十余骑,伤了一半,看着前面的小娘们又往前逃跑,也不敢再赶,只好按原路退出树林。

    刚退出树林口子,正碰上索安带着后队跟上,见伤的伤,死的死,忙问缘由,得知是中了埋伏,又让哪些娘儿们逃掉,勃然大怒道:“一大群爷们对付不了几个小娘们?还眼睁睁看着她们开溜?你们还算是男人不是?追!都快给我追?不把那些娘儿们拿下来我要你们脑袋!”

    哪些跟着索安后到的听了,踊跃向前,跟着索安冲了进去,哪些刚败退出来的见了,不敢怠慢,也紧跟而进。不料来到树林浓密之处时,忽然响起一阵锣声,接着,四面八方树丛里一阵阵乱箭射来,辽兵只道那些娘子军已逃出树林,万万料不到她们立马又回到这里设伏,故而毫无防备,乱箭过后,辽兵又倒了二三十个,哪些娘儿们也不出来厮杀,只听一声唿哨,依旧往林外跑了。

    索安跑在前面,人,马各中一箭,虽未中要害,却也蹦不得了,领着残兵赶忙退到林外,正碰上耶律安,上官格领着人马到来,听说他们被几十个娘子军杀得如此狼狈,不禁勃然大怒,立令马不停蹄,火速追赶,誓要拿获娘子军

    一直赶至晌午,仍不见周军踪影,众辽兵已是又饥又渴,人困马乏,来至一个依山傍水之处,便下令就地饮马用餐,休息一会再赶。

    不料士兵刚刚就地歇息,卸鞍饮马,生火做饭,突然杀声四起,无数周兵有如从天而降,掩杀过来,转瞬之间已杀到面前,辽兵人不及甲,马不及鞍,仓促应战,连招架都来不及,哪里还有还击之力?只能边战边退,后撤了十余里,周兵才没有追来。检点人马,死伤五百余人。

    吉兰泰随后赶到,见他们中了伏击,不禁大发雷霆骂道:“前次在高平,杨衮撤军被人家打得鸡飞狗走,这次人家撤军,你们怎么反倒中了人家的伏击?饭桶!你们都是些饭桶!”遂令二将重整部队,继续追击。并对二将道:“赵烁这小子,打伏击捡了个便宜,必然洋洋得意,不再防备,你们给我赶快跟踪追击,杀他个措手不及。”二将听令,立即整合部队,跟踪追去。

    谁知这赵烁天生的就是军人秉性,好斗争强,从来未带过哪么多的兵。如今有千军万马在手,赢了这么小小的一阵,根本过不了瘾。而且皇上的大军就在前头,岂能让辽人赶上来?一但惊动圣驾,自己颜面何在?因此,他根本就没急于撤退,而是派出几匹快马斥候,监视后面辽人动态。自己却沿途物色有利地形,准备再行伏击。

    次日晌午,快马来报:“两员辽将带着他的人马,又追上来了。”

    赵烁听了,大喜道:“杀不绝的番狗,又来送死了!”立即吩咐一,二两队,在两旁山上林间埋伏,自己领着第三队在前面谷口之处,徉作行军模样,以待辽兵入彀。

    石守信谏道:“昨天多次伏击辽兵已吃亏,凡事得意不宜再往,今日又再伏击,只恐辽人不会就范。”

    赵烁笑道:“二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岂不闻兵书有云:‘归师莫掩,穷寇莫追。’如今这辽人一再紧追不舍,分明犯了兵家大忌,也说明昨日之战未伤其筋骨,如今是找我报仇来的。况且如今再次伏击,也是我在暗处他在明处,即使是不来就范也于我无损,而我却可以取得更多的时间,让皇师从容撤退。倘若他贸然进彀,哪我们这些小将军们可就要大开杀戒了!”

    一众将士听了,尽皆欢呼雀跃,齐呼万岁。

    赵烁笑道:“咱们现在是为皇上打仗,打败辽人保护皇上平安回京,这个时候喊万岁就对了。”“十兄弟”听了,相视会心而笑。

    且说哪耶律安,上官格领着人马一路紧追,前面也是派出探马打探,中午时分,探马回报:“赵烁的人马已经出了白狐谷,正在哪里埋锅做饭。”二将听了大喜,忙令士兵抛下旌旗金鼓,轻装疾驰,务必赶上前去,实行掩击。

    耶律安是前队,赶在前面,刚出了狭谷,果见周兵在前面的一片开阔地面四出散落休憩,毫无防备,便一声发喊,冲了过去。

    不料辽兵正在接近周兵这当儿,突然“轰!轰!轰!”的一连响起三声号炮,散在四周的周兵迅即聚拢,结成方阵,阵内箭似飞蝗般的射了出来,冲在前边的辽兵,纷纷中箭落马。耶律安哪管得哪么多,只管喝令后面的继续冲阵,双方正在阵前格斗的当儿,忽地又是一声炮响,阵门大开,一支马队冲了出来,后面士兵跟着蜂拥而出。马队前面三员勇将,各执一根铁棍,横扫直打,势不可当,人碰着就死,马撞着就亡。当中哪个红脸的自然是铁棒赵大郎,左右两旁是张琼和彭寿,三根铁棒打将出来,就象是开山神,劈路鬼似的,打得前面的辽兵,纷纷辟易,四散躲闪。耶律安大怒,喝令身边的五百亲兵,四员悍将上前接战。一霎时,只杀得黄尘遮天,杀声动地,看看这周军三将越战越勇,辽人四将看来挡抗不住,耶律安不免心头火起,拍马提刀,冲了过去,接住赵烁斗了起来,满心指望着上官格人马进来,合力共战这赵烁。

    正文 【386】 孤军深入

    谁知这上官格的人马,正尾随耶律安部队进白狐谷的,忽听得前面号炮一响,两旁山上突然涌出无数周兵,纷纷把石头滚木往谷底打来,辽兵左闪右避,无处躲藏,死伤无数,幸亏上官格跟在队伍后面,没有进谷,看见前面中伏,连忙指挥谷口的士兵后撤,又不知前面耶律安的处境如何,要想上山去和周兵厮杀,可山上箭似飞蝗般的射将下来,无计可施,只有干着急

    前面的耶律安的境况更是糟糕,战了半个时辰,四员悍将死了两员,五千士兵伤亡过半,看着形势不妙,只好领着士兵爬山越岭而逃了。逃了半天,遇上了上官格的队伍,两人合兵一处,垂头丧气去见吉兰泰。吉兰泰见两次追击,只是多添伤亡,占不到丝毫便宜,便不敢继续追击了,只让士兵们远远的跟着,看着他们出了边境便算了。

    这里的周兵又打了个大胜仗,打扫战场,计共获战马二千余匹,歼敌三千余人,赵烁一面派快马赶往前面向皇上报捷,一面整理队伍继续步步为营,往南撤退。

    由于两战皆捷,辽军不敢再来追袭,周帝的大队人马得以安然撤出汉境。但是,周军班师后,原来归降的州县,见周兵已退,便又统统重树北汉旗号,再向汉皇刘崇上书表忠,愿意重归北汉。

    那刘崇经过两次败仗,心力交瘁,早已病倒在床,朝政事务一切尽交与次子刘承钧去处理,见各州县这些朝秦暮楚的家伙们肯重新归附,已属万幸,哪里还敢和他们计较?就都派人前往一一安抚便了。这样一来,周兵班师之后,北汉依旧又恢复了原来的地盘。

    柴世宗派了赵烁断后,自领着大军安然班师,途中闻得原来已经归降自己的州县重又归附刘崇,大感失落,觉得劳师动众损人耗物,白辛苦了一番,到头来一无所得,实在心有不甘,一路之上,时而不禁仰天长叹。

    范质深知上意,便宛转进言道:“刘崇一介庸夫罢了,此役功亏一篑,全因我军缺粮之故,待秋后粮草充足之时再行决断,晋阳早晚必下也。”

    世宗知范质力主班师,故也不欲多言,只闷闷不语便了。想起与汉军交战之初,已接得朝臣报知父皇山陵经已竣工,只待皇上前来视察,便可将先帝灵柩入圹。因此,皇师来至郑州时,世宗即下旨摆驾来至嵩陵,率领百官,举行合龙大典。将父皇(郭威)灵柩移入圹中,尊上庙号为太祖。但陪葬物品却极其简单,只用大行皇帝随身袍服,并无任何金宝珠玉器物陪葬。朝臣见状,背后议论纷纷,都说:“皇者之葬,自有规矩,历朝如是,我朝太祖创朝开国,功德巍巍,怎可如此薄葬呢?”

    世宗得知众议,便召集群臣道:“太祖皇帝病危时,曾再三对朕叮嘱说:‘我当年西征平三叛时,见唐代十八陵全皆遭人盗掘。无它,因为里面多藏金玉珠宝之故也。我死之后,当以纸衣瓦棺为敛,陵前更树石碑,上刻‘周天子生平节俭,遗令用纸衣瓦棺为敛,嗣天子谨遵遗训,不敢有违,’等字,庶几可免后人盗掘。’故朕如今一一遵命照办,就用太祖生前所穿衣物入敛,椁内不置珠宝,不敢有违遗训也,”诸人听了,非议顿息。

    太师冯道原奉旨监修嵩陵,于五日前病逝。世宗虽甚鄙其为人,但念开国至今,亦多有为朝廷效力,就命将之葬于陵前左侧,加其谥号为“瀛文懿王”。

    因念史彦超曾有功于先皇,此次忻州一役,死于辽人之手,尸首无存,就把他的衣冠棺柩葬于太祖陵前右侧,亦赐以太师之衔,以彰显其功,更又厚恤其妻子家人。

    皇师返京后,世宗因见此次战役空耗大量人力物力,无功而返,但心中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仗虽然没得到土地,但却证实了赵烁英勇善战,可倚为国之栋梁。他心中已决定,要把大周的兵权尽可能的多交一些给他了。

    周帝郭荣为什么如此宠信赵烁,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他加官晋爵,最后还要把兵权大部交给他呢?在这里我且把这五代交替的过程,列成图表,读者一看便自然理解其中奥秘了。且看:朱温堪称一代枭雄,起自绿林,后来叛黄巢,投唐室,篡夺帝位,建立了残唐五代第一代的“后梁”皇朝。可是,他贼性难改,狡诈凶残,y乱悖伦,当然,罪魁祸首还是他自己,致使身边全无亲信,最后还死于自己儿子手下。遗下的一群孽子又生阋墙之变,到头来家国俱亡,被李存训夺去他辛辛苦苦夺来的锦绣江山。

    李存训年轻有为,颇具聪明才智,也堪称一时英杰,曾因朱温“生子当如李亚子”一语赞叹而流传千古。他灭了后梁,遵从父训,撑起大唐的旗号,建立了残唐五代第二代的“后唐”皇朝。可惜,当了皇帝之后的李存训却沉迷声色,荒废政务,结果是众叛亲离,祸起萧墙,国亡家倾,好好的一座江山让郭无为夺去。

    郭无为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j、走狗、卖国贼。他为了与王越争夺帝位,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把幽云十六州双手拱奉送给了辽人,且是年年向辽国进贡三十万匹布,自己也认辽作父,甘当“儿皇帝”,建立了残唐五代第三代的“后晋”皇朝,他也成为历史上最厚颜无耻的统治者。

    他当皇帝的时间也不算长,只做了那么六七年就死了。他想让他的亲生儿子继位,可是身边缺乏亲信,他这边刚刚咽气,那边他侄子石重贵就把这皇帝宝座夺走了。

    石重贵当皇帝、本来也无可厚非,他也是石家的人嘛,而且他还是名正言顺的过继到郭无为名下的儿子。他当皇帝之后还实施了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措施:不称辽人为父了,不做辽人的“儿皇帝”了,不向辽国进贡了。这是一项很得民心的政策。可是,这却把辽皇耶律宏齐惹火了,立即兴师问罪。

    还好,朝中一群具有民族气节的大将撑了他的腰,替他打了几场胜仗,把辽兵赶了回去大漠,国家暂时得到安宁。

    不料这个石重贵却是个极其胡涂的大笨蛋。他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了,他就是太平天子了。于是,大兴土木建宫殿,终日沉迷酒声色不理朝政……最致命的就是把军权交给了他的姑父杜威,把朝政交给了他的大舅冯玉。他们两个也都是汉j、走狗、卖国贼,第二年耶律宏齐又兴兵入侵,答应让杜威当儿皇帝,杜威马上就投降了,而且还带着辽兵入汴京。这样,耶律宏齐兵不血刃就得了汴京,还把石重贵掳去了辽国。就这样,后晋也就亡了。

    后晋亡了,耶律宏齐没让杜威当这个皇帝,却是他自己当了。不过,他不懂得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没弄上几天就搞得一团糟,他看着不好办,索性丢手不管,带着人马回他的上京去了。也是身边的人靠不住,他没能回到上京,走到半路上就毒死了,他的宝座让兀欲夺了,这中原大好河山,倒让刘知远捡了个便宜。

    刘知远很有心计,他原是郭无为派在太原的晋阳留守。郭无为死后,看到石重贵越搞越不是话,他就索性不预朝政,拥兵自重。当看到石重贵被掳国亡,他就在晋阳自立为王。当看到耶律宏齐也死了,他就率兵南下,没花多少功夫就得了汴京,坐了龙庭。

    两班文武都是他的亲信,很听从他的指挥。他的威望也蛮高的,前朝留下的将领们也不大敢跟他叫板,看起来、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了。

    可惜,他欠缺这个福气。就在他当了皇帝这年的冬天,他的大儿子刘承训患病死了。据说他的这个儿子很有聪明才智,是他认为是自己事业最佳的接班人。可是,这个儿子突然死了,这个打击太重了,他受不了,病倒了,第二年春天也死了。他的皇位只能给第二个儿子刘承业去坐了。

    刘知远很有眼光,他早就评价刘承业“愚顽鲁劣”,但是,事到如今已是不容选择了,只得临终前向四位大臣托孤,叫他们好好扶助刘承业登基。

    受到托孤的四位大臣都是他可靠的亲信,也厥尽职守,两位文臣替这位新皇帝内理朝纲,武将史弘肇统领禁军卫戌京师,郭威统领全国兵马外平叛乱。第一年下来,也可算是得到昊天的眷顾,一切都很顺利,郭威西征大获全胜,平定了“三叛”。为国家的统一安定打下了基础。

    第二年,辽人又来扰边,侵袭河北一路,郭威又受命统领大军出镇澶州,凭着郭威的声威,来犯边的辽兵也收敛了一些,这样,国家也渐趋安定了。

    不料,朝廷上却出乱子了。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愚顽鲁劣”的刘承业。他本来就因为哪些顾命大臣把持朝政,轮不到自己说话而十分恼火,他身边的一群皇亲国戚狐群狗党因为妒恨哪些顾命大臣位高权重,老是在刘承业耳边说那些辅政大臣的坏话,说这几个大臣谋反。这个“愚顽鲁劣”的刘承业都相信了。于是合谋定计,在朝会的时候伏兵杀了杨业,史弘肇等三位大臣。接着,又派人前往澶州杀郭威、王峻等几位将领。同时还把杨业,史弘肇,王峻和自己父皇等人在京家眷全家抄斩。

    这正是:劳师动众成画饼,河山一统待他年!

    正文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