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石典清如何教子,难道还需要一个七品的官儿指手画脚吗,哼!”
石怀仁见到石典清真的发火了,当下也不敢耍滑头,老老实实的将这些天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当然,关于那个漂亮小娘子的事情,他倒是没有说,反正这还是一个设想,他也没做出什么来,就不必让自己父亲多关心了。
凉风习习的从水面上吹过来,父子二人坐在这凉亭上,喁喁低语,远远看去,分明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画面。
听完了石怀仁的说话,石典清半响没有出声,见到自己儿子还在全神贯注的等着自己的说话,不禁微微叹息了一下:“怀仁啊,爹就你这一个独子,你几个姨娘肚皮都不争气,给你生了一群妹妹,你这样懵懂,将来爹怎么放心将这份家业交给你啊!”
见到自己儿子还是一脸的迷糊样子,石典清忍不住点拨了他一下:“当时和你发生冲突的那人,就没有说他的身份来历,言语间一点都没透露?”
“没有啊,对了,石财说过,那几个护院,好像用的是军中的手段,莫非?”
“这就对了,如果爹没推测错,那人和这灵山守备,定是关系非常,要不然,他也不会有军中健卒做护卫!怀仁,你惹人了!”
“惹人不可怕,惹不起的,尽量不要去惹,招惹了代价大的,也不要去惹,惹人,就要惹能稳稳吃得住他的,那么即便是惹了,也不过如此,没准对方比你还要忧心。但是,说起惹人,最下乘的一种,就是惹了人,自己却还不知道。” 石怀仁呐呐无言,他知道自己父亲在教诲自己,而且自己的确是惹了人不知道,不过,他现在想得最多的不是后悔,而是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能不能吃得住对方,儿子吃了这么一个憋,老子帮找回场子来,那是天经地道的事情不是。
“不要一副斗败了的公鸡模样,这事情,你做的虽然不算稳重,但是也不是什么大错,咱家的人出去,要几个商贾让让地方,反而被对方折了面子,这爹要是不给你出气,岂不是成了这济南官场上的笑柄了!”
“那灵山守备,爹你也能管?守备是流官吧!”石怀仁有点忐忑,貌似这已经不是自己老爹管的那一块了。
“哼,不是卫所军职,我就管不得了?”石典清大言不惭的说道:“只要是朝廷的军马,在这山东地界,就不怕找不出他的茬子来,一个守备而已,以爹和丘总兵以及他那几个亲信参将的交情,整治下这个小小的武官,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第二天,石典清有心开始打听起在个小小的守备的事情来,他这才发现,自己昨天的话,似乎是有点说的过于满了。
这灵山守备,不过是今年新建的一个营头,那守备余风,也是由卫所一个吃着朝廷空俸的千户突然擢升的,在这之前,估计除了这个人所在的卫所,没有人知道这个人的名字。
他甚至打听到,这个人的擢升,好像是得到某个贵人的青眼,至于是哪个贵人,却没人说得清楚,不过,这些打听到的消息,在他看来,都是枝节的事情。什么贵人?一个四六不靠的空头千户,能结交到什么贵人,就算是以他石典清的身份,若是走他的门路,提拔一个小小的百户千户,也不是很为难的事情,那他对于那被提拔的小军官而言,他也是贵人了。
抛开这些不说,他感到甚为棘手的是,他居然没有什么拿捏这个人的手段,清军道管的是地方驻军粮秣供应,军民纠纷,军兵清查,武库巡检之类的事情,对于那些不听话的武将,他们最厉害的杀手锏,无非是拿对方的军需粮草做文章。
他令人查了下文牍,终于找到了灵山风字营的粮草请拨文书,文书中规中矩,按照规矩递上来的,若不是他下令查找,还不知道被那些文笔吏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因为谁都清楚,这类招募乡勇成立的新营,朝廷能给的,就是一个大义名头,粮草军械,那是三两年之内的,想都不要想的,你要是有本事,大可自己在地方去自行筹备,指望朝廷,还是不要了。
而且,这守备和清军道之间,隔得太远,就算是铁树开花,户部拨下了粮饷,也不会直接发运到这守备手上,而是先交付给总兵,再由总兵转拨给给地的分守参将,最后才会由各分守参将军中的粮官分配下去,这层层克扣下来,能剩下来的,也就不多了,拿这个来做文章,实际上没多大的意义。
眼下看来,这风字营似乎没有朝廷的军械粮草,活的也很是滋润,那么,扣饷这招不能用了,就得想想别的招数了。
石典清点点手里的文牍,陷入了沉思。
第一卷 第一一三章 软刀杀人 因祸得福
[正文]第一一三章 软刀杀人 因祸得福
------------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作为一个朝廷武将,被把握自己命脉的一介文官惦记,实在不是一件什么开心的事情,而且,此刻余风还丝毫不知情,这就更是让石典清有点肆无忌惮的感觉了,如果不是急于对这件事情做出反馈,让那些等着看自己笑话的山东官场的同僚们看看,他都有心慢慢的下套,再炮制这个守备了。破家县令,灭门太守,他自问自己现在就是作一方太守,那是绰绰有余的,不收拾得这个家伙,那他真的还不打算放手了。
打虎不死反被噬的道理,石典清很是清楚,不管这灵山守备算不算得上一只老虎,他都打算把对方来当老虎打了,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他不会给对方再有翻盘的机会,撂倒了这个在商贾背后的靠山,那个敢于向自己儿子递爪子的商户,那就不足为虑了。
像这种不靠朝廷的军饷,靠着自己的本事拉扯出来一支军兵的武将,他们的软肋在哪里呢?石典清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剿贼,将对方送到平贼的战场,不管胜败,对方第一是消耗了自己的实力,第二,离开了他根基所在,他就是一只没牙齿的老虎,就算是为恶,也恶不起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左平贼的。而且一旦等到对方手里无兵无权,就算他的上官再护着他,自己再对付他起来,也就是轻松之至,没了兵的武将,简直比一个地方上的富商乡绅更不如,地方上的这些富商乡绅好歹还有点家底子可以上下打点,你武将出去转一圈,除了收获一堆仇人,还能收获到什么。
想到这里,石典清有些惋惜,这叛贼孔有德走的过于早了,西边的乱子又乱不到这齐鲁之地来,就算是剿匪平贼的名目,居然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对手。要不,调动这只兵马去当边兵,到北方去抵御鞑子?石典清可是很清楚,大同一带,朝廷可是用兵捉襟见肘,处处调派不开,真有这只兵马送过去,那边镇的将领还不一口吞下来。
可惜的是,这番运作,成本未免太大,且不说这山东总兵不愿意让他名下这只受他节制的兵马拱手送人,就是越过了这山东总兵,直接从兵部下文,调拨这只据说两千来人的官兵北上,也不是一天两天,花几个小钱就能办到的事情,为了整治一个小小的守备,得罪这山东兵马第一人,还动用自己在京城的关系,这也太不值当了,这小小的守备,何德何能啊,能有这个待遇?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石典清想得头都有点发胀了,太阳|岤也隐隐作疼,他索性站起来,走到外面的庭院活动一下,走了几圈,他想就在院中那大树的树荫下坐坐,这才发现,居然连个坐处都没有,他身着官服,当然不能像那些贩夫走卒那样,逮到哪里就坐到哪里,少不得就令人回屋子里去搬把椅子出来,放在树荫下。
“这在外面还真是麻烦!”他心里随意嘀咕了一下,却是陡然一动:“都说是人离乡贱,离开了自己的根本之地,就如同我在这屋子外面想休憩一下,都是颇为不便的事情一样,自己何必在其他的问题上纠结,给他换个镇守的地方就是,而且不用天高地远的去北边,去西边,就在这山东就能办到的事情。”
孔有德离开山东,最为庆幸的并不是这济南的官儿们,而是登莱两地的百姓,没有别的缘故,这孔有德祸害这两个地方祸害得狠了,即便是他仓皇扬帆远去,这登莱两州的元气,也不是一年半载能够恢复的,尤其是登州,说是十室九空也不为过。而灵山,胶州这些地方,就算是受到祸害,也远远的小于那边,相比之下,那登州算是凋敝得厉害了。
石典清想到的就是,将这镇守灵山的守备,调到登州,随便安个名目,什么海盗侵袭,百姓民心不稳之类的,这官面上,谁也挑不出毛病来,就算那帮对付起文官来也是一股子劲儿的武将们,也不能说这个安排有什么用意。大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有乱子的地方你不镇守,非得躲在太平地方安享富贵,朝廷养你何用?
当然,钱粮方面,这风字营是一文都不要想有了,有本事你在登州地面再搜刮啊,不怕惹出乱子你就干这事情吧,一旦惹出乱子,自己就可以“仗义执言”了,到时候,一片喊打的声音,这守备就算是交出手里的兵马,恐怕也不能独善其身了吧!不搜刮地方,你手下的那些兵可不干,不是散去,就是鼓噪作乱,一旦如此,作为风字营的主官一样没得一个好下场,千把两千人,能做什么乱,整个山东可是有五六万兵马在,随便伸个指头就碾死他了。
石典清越想越得意,心里暗暗忖道:“再过几日,那些催秋季粮饷的丘八们就要来鸹噪了,趁着他们要钱的时候,自己说说这事情,要是他们识趣,把这事情给办了,这粮饷,自己就不为难他们了,除了该漂没的,该多少就多少吧,我清军厅这么多年,也该痛快一回了。
几日后,他和镇守青州兖州的分守参将说起这事情的时候,没想到这参将居然知晓这位余守备,只不过,语气很是不屑:“就是那个盐贩子出身的家伙吧!脑袋坏掉了,卖盐赚些银钱,全用在这练兵上了,大帅也都听说过这人!”
这参将是来催讨粮饷的,他镇守的地方时兖州的大部分和青州的一小部分,算起起来,他和余风的只能还有些交错的地方,不过余风镇守是小小的一处,主要是在灵山,捎带着是灵山四周的一些州县,而且,余风的风字营,如今练到时练得勤,但是真的派驻兵马到那些州县,确实没有的,这些州县,大都还是这位参将的兵马,甚至有的州县,余风的盐丁都派驻去了,城外却有这位参将的兵马,只是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而已。
“原来执此贱役出身,能过做到守备,也是他祖坟冒青烟了!”石典清点头表示同意。
“什么贱役不贱役,俺要是能拿到那个位置,还担心银钱吗?这贱役还是算不上的,也只有想他读过几本书,脑子不太灵光了,才如此瞎折腾!你放心,石大人,这事情好办的很,不过俺是个大老粗,不会打马虎眼,是不是俺帮你把这事情办了,今年的粮饷就如数拨付下来。”
“咳咳!”习惯了文官们绕着弯子说话的石典清,对于对方这毫不掩饰的交换意思,有些拉不下脸,虽然这是事实,但是,这么说出来,就有点不合适了。
见到石典清没有反对,那参将说道,“这事情,实际上我就能办的了一半,只是,打发他去登州,我说了不算,还得大帅点头才行。”
他心里也有小算盘了,这事情,对于他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弊,粮饷能够拨付还不说,还能自己凭空得许多地盘,这守备都能做的私盐买卖,难道自己这个参将还做不得不成,这岂不是自己又多了一条财路。
余风对于这一切,他丝毫的不知晓,此刻他已经回到了灵山,这大热天的出去一趟,事情没有办多少,倒是两个女人和他都晒得有点黑了,雪娘倒是不怎么看的出来,她本来就是海边人家,皮肤本来就白不到哪里去,后来余风发迹了,她风里雨里的少了,皮肤也蓄养得有点白皙了,这一次,又被打回原形了。
吴嫣然则是不同,她的皮肤一直是健康的小麦色,一点都没有养在深闺那种苍白的肤色,虽然看起来是有那么一点点黑了,但是,将养几日,照样回复原装,这样的经历,她倒是有过几次,自己倒是一点都不担心。
八月初,山东总兵的文书下来了,风字营调拨登州,镇守登州一地,安抚民心,严防海盗流匪。而登州一地,一个小小的守备显然是不足以镇守地方的,一个守备,也能镇守一州之地,朝廷的体面还要不要了,所以,随着文书下来的,还有军中的提拔。只是当事人余风着实感到有些纳闷,自己什么也没做,也没有什么讨好上司的举动,怎么莫名奇妙的就升官成了一方的游击将军了呢?
别小看了这守备和游击的差别,虽然在山东总兵的眼里,这游击和守备,不过都是芝麻绿豆大一点的官,给兵部打一个招呼,升了降了,都是一句话的事情,他手下的参将不说了,就是游击将军,也是几十个,守备就更多了,给出一个游击,换的一年的粮饷不扯皮,这样的好事情,就是再来十年八年,他也愿意。
这武官的守备和游击将军之间的差别,就好像是文官的知县和知府之间的差别,多少人年少高中,不能留在京中,放在地方上,从知县的副手干起,然后是知县,然后就是干上一辈子,也未必能干到知府这一个位置。对于文官来说,这知县道知府是一个坎,而对于武官来说,这守备到游击就是照样的一个坎了,这守备若是在文官面前拿不出手,那么,游击将军的话,那可就真的有资格,成为知府大人的堂上客了,虽然这堂上客,未必多受主人的待见,但是不可否认,虽然仅仅只是提了一级,这无论是身份档次,还是手里的权利,和他当守备的时候,可是不日而语看。
余风,这一次,可是因祸得福了。
第一卷 第一一四章 两全其美 海外作为
[正文]第一一四章 两全其美 海外作为
------------
当然,这道莫名其面的升官的公文和调防,给余风也带来不少的苦恼,至少,他现在就丝毫没有感觉到升官的兴奋,而是面对着这一纸公文,感到自己头大无比。
这升官是好事情,但是,升官了调防,这事情就有点麻烦了。他的根基基本上都在灵山,盐田、私港、甚至是他苦心经营起来的盐路,都是以灵山为中心的,若是他就这么一走,岂不是拱手将自己的基业让给他人。没有了私港和盐路源源不断的给他输送银钱,这风字营,他是一天都维持不下去的。
就这么带着人马到登州,这么多人马吃用饷钱从何而来,就算他有那本事,重新白手起家,但是,在那以前,他总不能吃老本吧,那样的话,这压力,也就太大了,尤其是私港,现在他私港在他和福建郑家的买卖中,地位举足轻重,收入已经是他收入的大半,离开了灵山,这一方宝地,肯定是守不住的。到时候,县官不如现管,他远在登州,也是鞭长莫及。
更别说,他身上还有个盐运巡检的职衔,也不知道这上头是不知道,还是疏忽了,这调他去镇守登州,但是巡检衙门却在灵山,除非他分身有术,否则,有怎么可能一人身在两地,担任两个职衔呢?
“大人高升,这是喜事啊,何必为难呢?”正在学塾中授课的慕海涛得知消息,匆匆赶来道贺,见到余风为此苦恼,不禁哑然失笑,人家升官都是升的兴高采烈,咱们这位大人倒好,一脸的愁眉苦脸,好像满心的不心甘情愿似的。
不过,余风越是为难,对于慕海涛来说,这才是好事情,如若不是这样,又怎么能显得出他的手段谋略来,出谋划策为主家分忧,不正是他份内之事吗?
“这公文上说大人的兵马镇守登州,又没有说一定是要大人本人坐镇登州,大人派手下信用得过的军将,带支兵马过去镇守就是了,给予这军将临机应变之权,不就可以了吗?而且,这灵山距离登州,也不是什么山高路远,有什么事宜,就是快马通报消息也来得及,大人坐镇灵山,为的是盐运巡检司的公事,这在哪里都是说得过去的,旁人也挑不出刺来!”
“若是镇守登州,这灵山就不是我的镇守之地,想必,很快就有军马过来驻守,若是如此,我风字营再留在这里就不合适,大营一定要去登州的!”余风摇摇头,这法子他何尝没有想过,但是,后来的兵马可不会买他的帐,而且就算是他的风字营强行赖着不走,哪怕这风字营全是本乡本土的子弟兵,的那是,对于灵山来说,他们也是实实在在的“客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若是大人身在灵山,那风字营远在登州,大人可有把握能够掌握得住,如臂指使?”
余风将自己手下那些军官,很是迅速的在自己的脑子中过了一遍。
现在在风字营中,身处高位的,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赵家村这一系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元老出身,忠诚自不用担虞,退一步说,即便是有什么异心,他们的家眷基本上都是在赵家村,自己的眼皮子地下,一有异动,自己立刻就可有知晓。
还有两个派系,一个是盐丁出身的军官,这些人都是余风在灵山的四乡八里招募而来的,差不多涵盖了灵山的大部分区域的人,这些人,在没有参加盐丁之前,无一不是白身,除了一副好的身体拳脚和勇武的性格以外,他们可有说是光着身子成为余风的手下的,这些人现在能有这样的出身地位,全是拜余风所赐,即便是投靠他人,他们身上风字营的烙印,也是一时半会也洗不掉的,而且这些人,即便是投靠他人,得到的好处,也未必有在风字营得到的好处多,只要脑筋正常,和试图拉拢收买他们的人出的价格不是太离谱,他们也应该不会有异心。
最后一个,就是薛家岛上这些流离失所的流民出身的军官了,这些人数不多,而且,所处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在风字营的基层,能做到百户的都没几个,但是,论起死心塌地起来,这些人是最死心塌地的,余风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有再生之恩,现在又给了他们这样的出路,别说他们,就是他们听到别人说余风如何如何的坏话,他们也未必答应。这些人,是余风最不用担心的。
“能够掌握,只要我开支上能保证他们的粮饷,在军中保持自己的权威,这些人,我随时可用,毋庸担心他们!”
“那大人还忧心什么,不过是辛苦一些,镇守登州就镇守登州,大人将风字营全部拉过去就是了,安排一个临时统制,每月大人去登州大营里转几圈,让那些军士知道他们的将军是谁,他们的粮饷从何而来,或者找些由头,带这些兵马出动一番,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至于这灵山,大人别忘记了,您还有盐丁,如是盐丁的力量不够,大人还可用招募家丁嘛!这样多的人手,难道还护不得大人的根基?”
“大善!大善!”余风抚掌轻笑,一边感叹,一边赞许的看了这慕海涛几眼。这慕海涛的主意,倒也是面面俱到,算无遗策了,这样一来,自己的实惠也得到了,让自己为难的烦恼事情,也解决了。
“不过大人,属下本身就是登州人氏,对于登州那边的情形,可是清楚的紧,不是我说句丧气话,和灵山相比,这登州可谓是一无是处,民生凋敝,百业不举,大人从守备灵山,到镇守登州,似乎?”慕海涛没有说下去,停下不语。
“似乎有点明升暗降的意思?你是不是想说这个?”余风摆摆手,“就是在这灵山,我又得了朝廷什么好处,一切还不都是自己打拼回来的,这朝廷,给我的无非就是一个名义而已,那登州也是,我又没打算在地方上搜刮什么,富庶贫瘠与我又有什么相干?”
“只是升了这游击将军,我倒是又可有明目大肆招兵买马了,要不是银钱暂且不够凑手,我灵山拉起了一个风字营,在登州,未必不能拉起来一个登州营来。”余风搓搓手,这个时候,解决了烦恼的事情,他才微微为升官的事情,感到有点兴奋起来,“哪怕是和风字营同样的兵制,到时候,我手里也有近六千人马,大事虽不顶用,但是,若是一般的小事情,确实为难不到我了。”
能有什么大事呢?慕海涛感到自己的主家,有点杞人忧天了,这登州,在山东一隅,三面环水,无遮无拦,即便有些海盗倭寇什么的,这么多兵马,压也压死了,如今可没有听说海上有什么巨盗。孔有德之流,不知道在哪里亡命,总不会卷土重来吧!
而在北面,无论是鞑子还是流匪,都绕不过济南一关,有多少祸患,也全被肩膀宽的人抗住了,而且,说的难听一点,就算是鞑子,南下山东,怕是眼光也是济南济宁东昌一带,了不起加上青州兖州,这登莱的穷乡僻壤,怕是请他们来,他们都不会来的。
慕海涛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这位主家,虽然做了武将,但是,读书人骨子里的那种优柔寡断,还是没有去净,这还不说,好像不管是主家走哪一步,都是有点迫不及待的意思,好像有什么在后面鞭策着他,无论做什么,都是求快求好。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自己主家为了迅速的扩张自己的实力,才会这样做,眼下看来,似乎这样的说法也比较牵强,自己主家分明是在为什么事情做着准备。
“大事!?”慕海涛心里砰然一动,手里头养着数千近万的军兵,主家还说大事不顶用,那这大事,究竟是需要多少人来做的。
一念之间,慕海涛顿时觉得口干舌燥,心里头说不清楚是什么滋味,惶恐,兴奋,还有紧张,骄傲,庆幸之类的情绪,一下子都如脱缰的野马,全部涌上了他的心头。
“怎么了?”余风看着脸色脸色变幻的慕海涛,心下微微好笑,自己好不容易找来这个有才学的军师类人物,怎么好像岳不群练紫霞神功一样,脸上一色换一色的,感情,这肚子里弯弯绕绕多的人,对于这门神功都是无师自通?
“没什么!”慕海涛悚然一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急忙掩饰道:“学生突然想到,镇守登州虽然军兵们没有什么大的好处,但是,登州面朝大海,在海的对面,倒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
“哦?”余风的兴趣上来了,以他后世那点二吊子的地理水平,他好像记得,登州是山东半岛延伸出去最东边的一部分,在它的对面,应该给就是韩国了,换成现在,应该就是朝鲜了。
第一卷 第一一五章 未雨绸缪 天机乍现
[正文]第一一五章 未雨绸缪 天机乍现
------------
这慕海涛是登州人氏,自幼生长在登州,对于当地的驻军,也是有些了解的,那些招募来的战兵,流水一般的营盘,那就不说了,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于当地的卫所兵的行径,有怎么能不知晓呢?
在登州,是有一个卫所的,在都指挥使司的名册上,这个卫所,叫做威海卫,当然,这都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的这威海卫,已经名存实亡了,不过,慕海涛倒也记得在农闲时节,这些卫所的官兵,一个个不用军官驱策,好像赶集一样,高高兴兴的拿着兵刃出海的情形。而且,半个月不到的时候,这些卫所的兵卒,一个个皆是大包小包的从船上下来,满贼而归。
等到长大了一些,通晓了世事,他才知道,原来,这些卫所的兵卒,是乘船到海的对面,一处叫做“朝鲜”的地方去剿匪去了,这朝鲜是大明的属国,大明官兵帮他们剿匪,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一年一年周而复始的发生,也不见有人说什么不对,那些卫所的官兵上至指挥使,下至普通一兵,全部都把这事情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自然是到,所谓的剿匪,无非是换个名目,说起来好听一些吧了,这些官兵到异国他乡,能干什么好事,谁都想得到,他们无法无天惯了,到了一个没有王法管辖的地方,还不尽情的劫掠,那才是怪事呢。
刚才他一下想出了神,余风突然一问,忙乱之间,也找不到什么好的说辞也应对,就把这事情拉扯出来,反正,他觉得,这些卫所兵都能做得出这样的事情,自家的风字营,自然也做得出来,那些化外之民,又不是大明的百姓,就是祸害了,那又如何?大人为银钱烦恼,这等事情做下来,总会有几分补贴吧!
“你且仔细说说!”
见到余风感兴趣,慕海涛精神抖擞,将他知晓的这方面的事情,一五一十的道来,末了还补充道:“学生倒是还听说过,不止是威海卫的军兵这样做,在那朝鲜,他们也碰到了其他的大明的官兵,好像是辽东那边的,不知道是复州卫还是金州卫的,不过,大家的目的倒是一致的。”
“这不是打草谷吗?”余风想了一下,倒是找出一个适合这样行为的词汇来了,“不过,这打草谷一说,可是针对的是两国交兵边境军民的举动,这朝鲜是大明的属国,一贯都是服服帖帖的,这样做,有点不厚道吧!”
“大人言之有理,前些年,我大明朝廷还出兵帮助朝鲜抗倭来着,这些军兵想必也是被上官怂恿,对于他们来说,有好处就行了,这些蛮夷,抢抢倒是不妨的。他们不懂事,那些将官岂能不懂,这要是有朝鲜的官儿告到了朝廷,可是要吃挂落的!”
余风记得,被那些高丽棒子在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军神”李舜臣,好像就是这明末的人,确切来说,应该说是万历年间的人。那么,慕海涛所言的朝廷出兵,应该就是说的援朝抗倭,大明朝援朝进行的战争了,不过咱泱泱上国,显然没有高丽棒子那近似病态的自尊心,对于朝鲜来说,可能只是国战,在史书上自然是大书特书,但是对于明朝来说,不过是边缘之地,屁大点地方,几个属国互相折腾,对于闹得凶的,自然大明这个老大要出面压一压,所以,这援朝战争,史书记载得语焉不详,倒是在后世给了高丽棒子不少可乘之机,让他们多了不少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史书记载的资料,当时入侵朝鲜的是丰臣秀吉,玩过太阁系列的都知道,就是那个叫“猴子”的家伙,很不厚道的趁自己老大嗝屁的的机会上位的那家伙,当然他入侵朝鲜,是多少人呢?日方的资料,是五万人,韩国方面的资料,是十二万人,而中方的资料,是七万人,具体多少,咱也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当时丰臣秀吉的大军,号称是二十万。我估计连辅兵伙夫全凑近去,也凑不出二十万这个数字来,想一下,当时日本还是战国后期,找块荒地盖个草屋就号称是城,有了城加上几个武士农民就敢自立为一国,那几十上百人就敢攻城的笑话,也就在那一方风水宝地才有可能发生。
二十万人,渡过朝鲜海峡,那得要多少船只啊!
好吧,好吧,就算他二十万人呢,那么,我们来看看后世被称之为万历年间援朝战争的转折点---碧蹄馆战役的明军战报。在这之前,光是日本人追着朝鲜人打了,这之后,朝鲜人也能还还手了。
此役明军斩获日军首级167级,夺获军马45匹,兵器91件,明军阵亡264人,伤49人,损失马匹276匹。
光看一场战役的战报,未免有点偏颇,我们在看看号称恢复了朝鲜半壁河山的平壤之战又是如何,明军战报,是役,明军报斩首362级,生擒5人,而朝鲜方面的战报是,斩首1647级。
这都是什么事情啊,在中原大地上,这样级别的战斗,就是一个小山沟里也能打出来,还战役,还大捷,我勒了个去的,不是我诋毁明军的战力,实在是这,真的没有什么好吹嘘的。
当然,这些史实,余风未必知晓,但是,从慕海涛的话中,他还是听出来了,朝鲜,此时就是一个十足十的软桃子,谁都能上去捏一捏,就连朝廷的卫所,也把到朝鲜劫掠当做是惯例了,也不知道那位“军神”李舜臣死了没有,不过,就算没死,几百农民一样的卫所兵,也就在朝鲜的土地上乱逛,好像是自家菜园子一样,那朝鲜的军兵是什么样的素质,也可想而知了。
“如果中原乱起,朝鲜未必不是一个避祸之地?”余风暗忖道:“如果是我尽了全力,仍然不免要倾覆在这历史的大潮中的话,那我何不早早为自己安排一个退路,狡兔尚且三窟,我未雨绸缪,也不是不可!”
“你把你学塾里的差事,先放下吧,去薛家岛,挑几个信用过的人,最好是登州本地人,给我办以下几件事情!”
慕海涛肃然听令,能够外派差事,当然比在学塾里教书更好,教书可教不出功名富贵来,尤其是他刚刚想到的那些不敢言之事,更是心神激荡,恨不得立刻就投身在这大业中才好。
“第一,朝鲜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情况,谁主政,谁当权,面对登州的地方官员如何,军兵战力,百姓生计我都要知道,如果有可能的话,你派人亲自走一遭。”
“第二,登州是有港口的,这港口的具体情况,你要给我查得清清楚楚,平日是都是停靠的哪些船,什么样的船,若是朝廷要船,是个什么章程,你是当地人,这一点不用我教你吧!如果还能找到当初去过朝鲜的老兵,不妨用起来,到时候,当个向导什么的,也是好的!”
慕海涛连连点头,余风的意思,他清楚的很,此刻,他正为自家大人从善如流高兴,也为自己的建议得到了重视感到激动,自己不过随口一提,没想到,大人如此重视。
“这事情,派那些操刀弄枪的家伙去查,未必有你心细,但是这事先不弄个清楚明白,冒冒失失的就动手,倒时候是很容易出岔子的,你挑的这些人,身手不一定要很好,但是一定要机灵,要忠诚!人手就先以百人为限吧,这些人,你先带着,练一练,就放出去用吧!开支用度,规矩体制,你回去后拟个章程出来!”
“愿为大人耳目!”慕海涛单膝跪下,这次,可是行的军中礼节了,这差事,显然属于密探之类的,和军中的斥候又是不同,虽然他本身对这事情不是很擅长,但是,他有信心,以自己的能力,将余风交代下来的每一件事情,做得漂漂亮亮完完美美。虽然这眼下只是有刺探军情消息这一个职能,但是,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锦衣卫的威风摆在那里,这个新诞生的机构,简直就是锦衣卫的雏形啊。
“不过,属下这些人等,还请大人赐下个名目,以示军中区别!”
“为我耳目,找寻天机,就叫天机吧!”
也许余风本人此刻并不清楚,仅仅是因为自己要弄清楚一些不能够张扬的信息,脑门子一拍,弄出来的这个机构,会成为日后声势远远胜过大明声名显赫的锦衣卫的一个庞然大物,只不过,这个庞然大物在对外方面的手段,比起对这他这集团内部的手段,更为高超,也是因为如此,倒是成全了慕海涛的一代能臣的名头,其声望风评,一点都不逊色于那些开疆拓土的军事将领。
-------------------------------------------------------------------------------------------------------
《第一卷完》
第一卷 第一一六章 东人西人 火枪火炮
[正文]第一一六章 东人西人 火枪火炮
------------
九月,草长莺飞。
云青山将手中的弓箭死死的瞄准前面的一只狐狸,看到它那火红般的身影,仿佛是一朵流动的火焰,在一片青绿色中流动,他屏住呼吸,箭尖随着那团火焰缓缓移动,在那团火焰稍稍停顿的时机,手指一送,随着“咻”一声破空声,一只利矢飞了出去,将那团火焰凝固了下来。
“云公子好箭法!”他身边的几个身穿猎装的人,大声的喝彩着,随着,一个随从蹿了出去,将那只狐狸取了回来,献在他们几人马前,众人看到,利矢正插在狐狸的脑门正中,看好,这张绝好的狐狸皮毛是保住了,那几人看到如此箭技,一个个更是赞叹不已。
云青山将手中的长弓,放在马侧,对着大声喝彩的那人笑道:“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让崔察访叫笑了!”
一行人说说笑笑,沿着林子,朝前走去,在远处,不断的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