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正德五十年 > 正德五十年第212部分阅读

正德五十年第212部分阅读

    宽度为两尺的汉白玉雕铸而成,两侧摆放了高大的石兽、石人、石翁仲之类的东西,都有三丈左右的高下,而在其下,则是无数手中举着大旗、金瓜大锤、各色仪仗的锦衣卫大汉将军,足足有数千人,巍然站立,目不斜视。

    这便是皇家气象。

    众人深深的吸了口气,以一种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路途的艰巨决心,一步一步的向上而去。

    这一群人在长长的阶路上前行着,行走的速度因为路途的遥阔而被无形的烘托得缓慢了下来,目光所及之处,巍峨森严的宫殿、宽阔得边际几乎都隐约在晨曦的朦胧的广场、宏大壮丽的建筑都似乎在以一种无形的威严压迫了过来。

    甚至根本都不需要这些大汉将军戳在这儿,单单是阶梯两边的石兽翁仲,加上浑然天成的环境威严,哪怕是这些见多识广的文武百官,每一次来这儿的时候,也是心中战战,心中由然生出一股对皇家威严的绝对臣服。

    不过这会儿,更多的乃是感觉到了疲累。

    这些朝臣大部分岁数儿都是很不小了,平日里也没什么锻炼的机会,出入都是马车软轿,被人搀扶簇拥着,这会儿却要登山,受的罪可想而知。若是换成前朝弘治帝的话,一些老大臣多半是由抬竿儿可以做的。但是正德皇帝可不是这班人。

    等到上去,已经是两盏茶的时间过去了,不少老臣都是给累的面色苍白,冷汗涔涔的就渗了出来。都站不住了,周围的人赶紧过去扶着,让他靠着大口大口的喘息。

    一抬头,燕山大朝殿就在眼前。

    西峰之上,乃是一个方圆五百多丈的巨大广场,广场上铺满了巨大的汉白玉石板,在广场的正中。三层汉白玉殿基之上,就是那座以数十万役夫活活累死换来的雄伟大朝殿。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正正是契合了九五之尊这个数字,大殿东西宽一百二十丈,南北长五十丈,面积乃是奉天殿的十倍!是连子宁那个时代紫禁城太和殿的二十多倍!宏大的殿宇高达五层,殿下可树十丈高之大旗!

    这等巨型的宏伟宫殿。几乎已经是到达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巅峰。

    在其周围,还建立了许多宫殿,这些宫殿单个拿出来也是很雄伟了。至少是紫禁城奉天殿那等级别的,不过在这儿,就显得很是低矮。

    这里风景也是极佳,站在广场上向下看去,万亩红梅如同瀑海一般,几乎是以一种强j的方式占满了人们的眼球,一片壮观无比,煊赫无比的花海。

    成片的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的壮观景象,煞是好看。

    而更远处,则是浩渺的雁池,此时都结了冰。其中枯荷残叶,却也是有几分别样的情致。雁池之南为大坡,坡东南柏树茂密,动以万数,枝叶扶苏,如幢盖龙蛇。

    众臣不少都是站在这里,遥望风景如画,也算纾解一下心意。

    少顷,缓气儿缓的也差不多了,众臣又是排起队伍来,向着大朝殿走去。

    越是到了近前,就越是感觉到其宏伟之处,等缓步登上台阶,到了殿前,站在殿前那整整十八根每根高十丈,直径超过三丈的巨大盘龙石柱面前,就更是感觉自身是如此之渺小,当真是不值一提。

    不少朝臣都是第一次来这儿,眼中满满是不敢置信的骇然之色,直是不信人类竟可以建造出这等天上宫阙!

    燕山大朝殿是整个离岳的最高点,也是核心,更是其存在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整个离岳的存在,都是为了衬托,让燕山大朝殿更加的宏伟雄壮而已。

    众臣缓步进入大殿,殿中空间极大,数十根跟外面的盘龙巨柱一般粗细但是外面鎏金,看上去华贵煊赫非常的巨柱矗立在此,金光流转,华美之极。而人站在下面,就显得好似是站在传说中上古巨灵神的脚底下一般毫不起眼儿。

    从殿门口到皇帝陛下的御座,左右两边加起来,一共是八根巨柱,而和京城奉天殿规格不同的是,在皇帝的御座四周,并无四根巨柱包围衬托,而是在御座之后,乃是一根直径超过三丈,怕是要数十人合围才能抱过来的格外粗壮的巨柱。这根柱子矗立于大殿正中央,顶天立地,让人不敢仰视。上面包裹着厚重的铜板,在铜板外面,则是大量的鎏金,九根人腰粗细,数十丈长,黄金雕铸而成的盘龙,围绕着柱子。

    而皇帝陛下的御台,却不是凭空起来的一个台子。

    在那根黄金巨柱距离地面大约是一丈高下的位置,乃是伸出了一只龙爪,龙爪足足有一丈方圆,更兼是活灵活现,上面的龙鳞、纹理,都是清晰可见,宛如真的一般。在龙爪上面,放置了巨大的黄金御座,而这上面空间不小,却是便是十个人也是站的开的。

    众人看了,不由得都是啧啧称奇,这等构思,这等铸造的技艺,简直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一般!

    真真是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工部尚书潘季驯面有得色,他这等人,最得意的不是官儿当到了多大,而是又有了什么新的好东西从自己手中出现。这个龙爪托举御座的想法,恰恰是他殚精竭虑数日之后提出来的。

    众人都是第一次来这里,很是好奇的四处打量,这大殿之中极为的阔大,虽说已经是点燃了无数的巨大宫灯,把这里面照的灯火通明。一览无遗,但是还是给人一种空旷,神秘之感,实在是太大了!

    大约等了一盏茶的时间。有尖锐的声音传来:“皇帝陛下驾到!”

    众臣纷纷叩见。

    正德皇帝的车驾在殿后停下,在数十个宫人的簇拥下来到这儿,被两个宫女搀扶着顺着汉白玉的梯子上了御座,马永成站定,拂尘一甩:“众臣起身。”

    大伙儿起来,都打量皇帝的脸色,显然是出了京城。在这离岳散心赏玩,也没那么多朝政烦心,换了个新的地界儿,也是心情舒畅的,将养的不错,这会儿面色红润,气色很好,显然是大病好了许多了。

    正德皇帝扫了扫大殿。再看看你殿前的广场,已经更远处层峦叠嶂的离岳,再看看底下的这巨大龙爪。周围的参天巨柱,眼里满满的都是得意。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瞧见了,事实上,自从来到这儿之后,几乎他每日都要出来转一圈儿,每看一次,心中都是盈起巨大的满足感,而坐在此处,周围皇堂富丽,下面百官臣服。远处大好河山,更是令他心情大畅。

    “可惜是少了一个万国来朝,若是把那些蛮夷弄来,见到此处,会不会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好大喜功的正德皇帝摸了摸上唇,心里暗暗道。有些意犹未尽。

    他瞧着潘季驯,微微笑道:“潘爱卿,你这离岳,这朝殿,建的很好。朕,很满意。朕要重重赏你!”

    正德皇帝素来对文臣不假颜色,这很满意三个字,已经是极高的评语了。

    潘季驯赶紧跪地谦逊道:“为陛下尽力,乃是臣之分内,不敢言赏赐之事。”

    “哎,说的什么话,有功自然要赏,何况,朕可是听说,为了督建此处,这几年你在这儿呆的时日比在家中都长,朕可不是不近人情之人!”

    正德摆摆手,身后的马永成便是上前一步,尖着嗓子道:“传旨,工部尚书潘季驯,为国尽忠,殚精竭虑,赏白金一百斤,白银千两,黄金五百两,赐七梁冠,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前后用金为蝉一个。赐玉带一条,玉佩一块。赐蟒袍一袭!”

    这等赏赐,有真金白银,有蟒袍玉带,既有实实在在的,也有代表尊贵权势的,可以说是里子面子都有了,乃是极为丰厚的赏赐。国朝这些年,这等赏赐也是少见,前些年,边关大捷的时候,赏赐的极少,跟这个相比,根本是不值一提。显然在正德皇帝的眼中,这座离宫别院,比跟外族打了一个大胜仗都要重要的多。

    这还没完,马永成顿了顿,又道:“另,闻潘卿家中有良子,年方弱冠,卓有才学,特赐进士出身。”

    “哗!”

    话音一落,众臣们看向潘季驯的眼光都是不一样了,艳羡,热切,嫉妒,不一而足。

    若是说上面的赏赐还不足以让人激动的话,下面这个就是重磅炸弹了,在座诸位但凡是消息灵通一些的谁不知道?潘大人擅长治国却不擅长治家,他家的那个独子,打小就让他给惯坏了,不学无术,乃是有名的纨绔子弟,整日价流连于青楼妓馆之间。还好只是无能,倒不是残暴恶毒,也没干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儿来。年方弱冠是不假,不过这般一个纨绔子儿,竟然当得上皇帝口中‘卓有才学’四个字,也真真是让人心里堵得发慌了。

    而且这可是赐进士出身啊!这就相当于这个连秀才都中不了的家伙,一跃而成了正牌的进士及第。注意,是进士出身,而不是同进士出身,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和层次。在此之前,他虽然老子是工部尚书,但是说白了,他也只是个平头老百姓而已,根本没有做官的资格。而现在,有了进士出身,就可以跟那些寒窗苦读十几年几十年才中了进士的读书人一样,同样做官了!

    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其实适用面真的很窄。官二代成器的少,败类的多,古往今来,莫盖如是。不但是国朝如此,其它的国家也是这般。众位大臣家中,也有不少不成器的子嗣,但是此时乃是大明朝,不是门阀制度的魏晋,只要是文人,想做官就只有科举这条路子!父亲是官儿,儿子中不了进士,这辈子照样也是个平民!

    就算是首辅杨慎的儿子,也得老老实实的参加科举,而且你想舞弊,想通融,那是做梦!大明朝科举之森严,远迈日后的公务员制度,一旦追查出问题,往往在朝中掀起一阵极大的风波!而且正德皇帝素来跟文官不对头,每每科举之时,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便跟出洞的老鼠一样,四出探听查问,就是为了逮那些徇私舞弊的!

    可以想见,有了父辈的荫庇,他们一旦做官,一定是平步青云,但是偏偏缺少的就是这么一个做官的机会。由此便也可见得,这一个进士出身,是何等的珍贵!(未完待续。。)

    正德五十年5200 第四卷 烽火山东 五七四 九龙夺嫡,大幕之始!

    w(皇储之位悬而未决,正德渐老,九龙张目,九龙夺嫡之大幕,就此拉开!)

    潘季驯纵然清廉,纵然不阿,纵然时常跟皇帝硬顶着干,纵然素来是瞧不上荫庇这一制度,当事情降临到自己头上来的时候,却也是心中欢喜,赶紧道:“臣,领旨,谢恩!”

    待潘季驯起来,正德又道:“自来了之后,朕把这离岳,也瞧了一遍了,大致修好了有六成,见还有一些紧要的并未完工,摘星台、神明台等等,都还只是开始。”

    潘季驯有些作难道:“回禀陛下,现如今正是冬日,开工困难,做十日不如春秋时候做一日,而且民夫冻饿而死的,不胜枚举。是以臣把那些役夫都放了,以待来年。”

    “这般做也是有道理。”正德点点头,道:“不过,却不能拖太久。朕瞧了瞧,这离岳之中,还需扩建的更华美些才是,是以拟定,等过了年,便下旨直隶、河南、陕西、山西、山东诸布政使司,再行征兆一百万丁壮!”

    “什么?再征一百万?而且是丁壮?而且是开春的时候?开春正是农忙时候,这时候征召丁壮,岂不是耽搁农时?这一年也就耽误了,而且这几年北地干旱,本就是捞不着多少,如此一来,岂不是更得减产?”

    闻听此言,群臣顿时大哗,不过正德突然来这么一出儿,之前也没传出信儿来,是以众位都没来得及串联,只能单个儿作战了!

    当下便有几个御史、给事中、员外郎、郎中之类不大不小的官儿就要跳出来,将皇帝大肆驳斥一番。

    正德皇帝一见,立刻就是头疼不已,厌恶的摆摆手,就跟赶苍蝇一样,拉下脸来道:“这事儿以后再说,今日朝议。乃是议定听政十皇子之人选。只言此事,不得妄论其他!”

    还没等他们说话,便是给堵了回去。

    正德皇帝向杨慎道:“杨卿,说说你们这些时日商定的结果吧!”

    大明朝的文官团体。乃是整个帝国最为庞大的一个势力,而皇帝立储君,更是从来就是被他们所左右——像是弘治这等只有一个儿子的那就不用说了,而若是皇帝有若干子嗣,那么文官们支持的那一个——通常是法理上的嫡长子——定然是能成为最后的储君,而若是皇帝无子嗣,比如说连子宁那个时空的正德帝和天启帝。那么继任者则是由文官朝议决定。至于万历帝在位那前十年,时时刻刻担心让张大大联合冯大大给废掉,这就是更窝囊了些。

    是以这件事儿,正德皇帝交给文官团体推选,也是理所当然——毕竟若是他中意的人得不到文官团体的支持的话,且不说能不能立为储君,就算是立为储君,定然最后也得让文官给硬生生的弹劾下来!

    当然。正德皇帝也不是不干预的,事实上,每议出来一位。就得呈送到皇帝面前过目,若是皇帝不满意,这事儿也很艰难。

    “臣,遵旨。”杨慎闻言,应了一声,转身面对群臣,扫了众人一眼,沉声道:“诸位,本官与内阁另外两位辅臣,六部尚书。九卿诸位大人,商议数十日,最终选出五位皇子人选,余下五位,则由诸位推举。”

    底下响起了一片嗡嗡嗡的议论之声,原来这个消息。只在这些地位最高的大员之间流动,他们这些略微低一些的,还是第一次知道。正德皇帝面无表情,显然已经是得到了他的首肯。

    其实这也好理解,已经定下来的这五位皇子,自然都是那等地位够高、年岁也够,名声不错,权势、母家的出身都相当上等的。这几位,是重臣们都认可的,而剩下的五位,则是众说纷纭,最后无法达成一致,最后拿到这朝堂上来议了。

    杨慎沉声道:“五位皇子有,皇长子,雍王殿下。”

    当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正德皇帝面沉似水。

    皇长子雍王朱载垕,乃是皇后夏氏所出,生于正德十七年,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因嫡长子故,尽管皇上跟夏皇后很是上不来,夫妻感情淡泊如水,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但还是立刻就宣布将其立为皇太子。但是正德三十五年,太子触怒皇帝,被废黜,正德三十七年,复立。正德四十年,又是被废黜,这一次直接被皇上囚禁于中都凤阳宫中。

    就此在凤阳宫中被软禁了十几年,过了这么些年,却又是被召回来了。这自然是文官们的功劳了,在文官的法理观念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天经地义,只要是嫡长子不像是晋惠帝那样的傻子,就应该立他!是以文官,至少是四成左右的文官,都是雍王的支持者,当然,当跟自己利益相关的时候还能不能这么支持,那就很难说了。

    这一次杨慎一力主张把雍王迎回来,潘季驯、戴章浦等数位重臣附和,无人敢于反对,正德皇帝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同意。听政十皇子,若是没有嫡长子,那也未免太说不出去了。

    他自然也明白杨慎等一部分文官们的打算,把雍王迎回来,无非就是还想将其立为太子,而正德皇帝想立的偏偏又是福王。而若是他不同意把雍王召回来,只怕福王连听政十皇子都进不去!

    这也算是一个妥协,而这事儿可先完不了,之后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那就得再看了。

    “皇次子,潞王。”杨慎继续道。

    这也是在众人预料之中的,这位潞王朱载壛,身为皇次子,而其母妃也是正德皇帝相当宠爱的妃子,在宫中数十年了,地位稳固,而且也算是比较受宠的皇子之一。诸王之中,出生靠前的,终究也要占一些便宜。

    “皇四子,福王。”

    福王朱载堉的入选,那简直是再理所当然不过了,朝野上下谁不知道,皇帝最为宠爱的。便是这个福王殿下,只是福王一不是嫡出,二来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呢!这皇位怎么说,那也没他的份儿。而正德皇帝屡次想要立其为储君,遭到了文官团体的巨大抵触,只得作罢。可以说,这一次十皇子听政的名头,其实就是正德皇帝用的迂回政策。

    他若是被排除在外,那今儿个这事儿,谁也甭想好过!

    “皇八子。桂王!”

    这位桂王殿下,名为朱载垠,却是有些特殊,桂王殿下的母妃李氏,乃是不折不扣的名门出身,她乃是国朝名相李东阳的小女儿。李东阳天顺八年十八岁即中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著书立说,则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天下一绝。在朝野之中,名声是极好的,威望极高,而且当朝的许多文官,都是他当年的门下、子弟、学生。当今首辅杨慎就曾经受过他的扶提教导,至今言谈起来。仍称之为师。

    因朝政,刘瑾当权,李东阳无力为国,甚至连保全自身都不得,遂于正德七年辞官。深居简出,以诗酒自娱。正德十一年病卒。

    正德二十年的时候,今上巡幸江南,向西一直到湖广地面,中途正好路经李东阳家乡长沙府茶陵州,感念这位名相之苦心竭虑,忠诚为国,便去往李府祭奠,夜间便宿于其中。

    然后便是见到了当时湖广第一美女小李姑娘,现在的静妃李氏。

    李氏出身也好,为人也好,人缘儿极佳,作为她的儿子,能够得到不少朝臣的支持,也是理所应当之事了。

    “皇十三子,谷王!”

    谷王能走到这一步,则是最让人心服口服的。

    谷王是正德皇帝这二十七个成年的皇子之中,唯一一个被放出去就藩的,正德三十七年,十三皇子十六岁成年,受封为谷王,封地在宣府镇。这些年来,镇守边关,时常和蒙古鞑子厮杀见血,捷报也是不时的传来,虽然未曾有过如武毅伯连子宁那般煊赫的大胜,但是积少成多,却也是使得他在朝中威望不低,更讨了皇帝的欢心。

    谷王身材高壮,性子爽朗,武艺也很不错,能驯服烈马,能拉开硬功,武勇非常,还曾经在山海关猎场射杀过黑熊。因着皇帝喜欢兵事,所以对谷王也很是喜爱,而朝中的武将,也很是不少都是谷王的支持者。

    占据一席,理所应当!

    最终,现如今推举出来的这五位皇子,可说是众望所归,而且每一位都是在朝中,文武官员的团体中拥有相当庞大的势力——虽说诸王结交党羽乃是皇帝陛下的大忌,但是今上却是似乎不太在乎这个,而今次推举十皇子,不就是看哪个皇子在朝中的势力庞大么?

    这会儿,不少心思玲珑剔透,心机城府深重的老臣都是悚然一惊,他们发现,原来经过这一次推举十皇子听政的事件,几乎已经是把哪个皇子在朝中拥有哪些势力,都给暴露出来了。你想藏着?你不想露出来?行啊!那你连这十皇子之中都甭想进!

    今上有什么打算?

    正德皇帝还在龙椅上老神在在的坐着,似乎因为有些困乏,两只眼睛都眯了起来,只是他们看向正德皇帝的眼神中,已经带上了深深的敬畏。

    今上之心,深不可测啊!

    杨慎读完这五个名字之后,便回身向正德皇帝道:“陛下,现在可能开始推举了?”

    正德淡淡的嗯了一声,对于他来说,把福王摘进这十个人之中,就已经是暂时的打成了自己的目的,其他的,以后且说。

    杨慎扫了群臣一眼,沉声道:“现在,开始推举,只要是成年,有王号,平素无甚恶迹,名声尚好之诸王,都可推举!”

    大殿之中顿时是陷入了一片难言的沉寂之中,针落可闻,众臣都是低头垂眉,每一个人说话。

    大伙儿都想说,但是谁都不敢先开口。

    出头儿的椽子先烂,这个道理,谁都懂。

    这等沉静的气氛,持续了足足有半盏茶的时间,正当众人都是等的心浮气躁的当口。忽然响起了一声咳嗽,众人赶紧抬头看去,便看到暂代兵部尚书戴章浦出列,他微微一笑。脸色轻松道:“既然诸位都不说话,那本官便抛砖引玉。”

    他转向正德皇帝道:“陛下,臣推举,皇二十六子,梁王殿下!梁王殿下谦恭有礼,温文顺和,节俭朴素。当堪重任!”

    “梁王殿下?”

    “怎么是这位啊?”

    “戴大人今儿个莫非得了癔症了?”

    大殿之中顿时是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更是不知道谁发出了一阵低低的轻浮窃笑声,接着便是一片刻意压抑的笑声。

    大伙儿心中都有一种怪异荒诞的感觉——推举谁不好?推举梁王殿下!

    今上成年的皇子有二十七个,其中皇三子、皇五子、皇十一子、皇十六子、皇十八子、皇二十一子、皇二十三子、皇二十四子早夭,梁王殿下在所有健在的皇子中排行第十八(前面手抽风写错了,抱歉),乃是不折不扣的小字辈儿。在长幼的法理顺序上,根本就没有任何即位的可能性。

    再说出身。说实话,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在宫中。母以子贵乃是千古不易的通理。就像是之前公认的那五个皇子,其母在宫中的地位都是不低,至少都是妃这一级别的。

    而梁王殿下呢?他的母妃可不是咱们大明朝的人,乃是高句丽人……那是什么玩意儿?

    高句丽是大明的属国,多少年了,始终都是,大明朝上上下下,从黎民百姓到文武大臣,那是出了名的大国主义根深蒂固。西方人在他们眼中乃是白蛮、红夷,扶桑人乃是倭寇。安南人乃是土猴子,南蛮,至于黑人——昆仑奴!这些人尚且如此,身为大明朝百年属国的高句丽是什么地位,那就可想而知了。

    低,低到了绝无任何可能性的地步!

    虽说永乐皇帝也是朝鲜妃子产子。但是问题是……洪武皇帝的正室马皇后无子,因此永乐帝和其他的几位皇子,都是马皇后抚养长大的,算是嫡子,因此后来永乐皇帝篡位,之后才能那么快的稳定了局势,因为从法理上来说,他是有即位的资格的。

    可是这位呢?

    而之所以发笑,除了因为戴大人的提议太过于荒谬之外,说的话也挺有意思——什么叫谦恭有礼?那是因为知道自己出身低,没权势,因此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温文顺和?敢不温文顺和么?至于节俭朴素,那就更让人发笑了,还不是因为这位爷太穷了?

    正德皇帝脸色有些难看起来,虽说他也对着儿子极为的冷淡,不闻不问,但是底下这般发笑,着实也是让他脸色无光。

    不过却也不好说出来,只得是淡淡的咳嗽一声:“戴卿,推举完了,便下去吧!”

    “是,陛下!”戴章浦推入了队列之中。

    这会儿,不少朝臣都是暗地里向戴章浦你翘起了大拇指,他推举梁王这个朝鲜妃子的儿子,大伙儿都只把这根当个笑话看而已,谁也没当真!反倒是都认为戴大人见气氛尴尬,因此便胡乱推举了一个,给大伙儿开了个头,好让大伙儿都能说话!

    这戴大人,当真是地道啊!

    没有一个人认为戴章浦乃是真心推举梁王。相反,戴章浦从来就没有结党私营的那等名声,或者说,他是交好杨慎,同时又是自成一派的。

    甚至包括在之前十几位重臣一起推举那五个皇子的时候,戴章浦更多的是缄默不语。

    有了戴章浦这个开头,剩下的众位臣子,自然是开始纷纷的出言举荐,不一而足。

    “臣举荐皇九子衡王,衡王饱读诗书,雅致轩昂,文采风流,实乃文治之可观。”

    …………

    “臣举荐皇十四子韶王,韶王自幼聪慧,亲切随和,品行端正……”

    …………

    “臣举荐皇十七子夔王,夔王安顺仁孝,素有声名……”

    …………

    “臣举荐皇二十六子梁王,诚如兵部戴大人所言,梁王谦恭有礼,温文顺和,节俭朴素,当堪重任!”

    …………

    “臣举荐……”

    “臣举荐……”

    大殿之上乱了锅,群臣们你说我也说。吵吵闹闹的跟菜市场一般,几乎没有人置身事外,所有人都在说,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刨白心迹,为背后的主子摇旗呐喊。万一自己拥戴的皇子登基大宝,那就是从龙之功!

    这么巨大的诱惑摆在面前,让他们选择性的忘记了这等皇位的争夺,素来也是天底下最为危险的事情。

    当然,也有置身事外的。比如说杨慎,比如说在一边笑吟吟看着不说话的戴章浦。他们要么是看透了世事,要么便是实在是没有争斗的心思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完成了私底下的交易。

    吵吵嚷嚷了足足有半个时辰,正德皇帝只觉得脑袋都快炸了,总算是也出来了结果。

    蹊跷的是。被推举出来的,一共是四位皇子,再加上之前的五位。一共也才九个而已。

    其它的皇子倒也不是没有推荐的,只是要么人太少,要么就是这皇子平日里名声着实不怎么样,大伙儿都是不甚同意。

    推举出来的四位皇子分别是:“皇九子衡王、皇十四子韶王、皇十七子夔王、皇二十六子梁王。”

    皇九子衡王,名为朱载均,乃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其人从小素雅文静,师承当今大明礼部尚书董其昌,董其昌诗书画都是极好的,隐隐朝中文人的一个巅峰代表人物。作为他的弟子。自然在这方面就有了莫大的优势。衡王朱载均素来和翰林院那帮翰林、学士,清流们走的很近,而且也多和朝野间的士子文人交往,时常宴请,诗词助兴,舞文弄墨。名声乃是很不错。而且乃是一个很雅致的人。不过其人之性格,之行径,正德皇帝是不怎么喜欢的了。

    皇十四子韶王,名为朱载圳,为这位皇子的经历更是传奇,其生母瑶嫔,卫氏,本来是正德皇帝位于山海关猎场之内一处离宫之中专门伺弄桃花的宫女,连品级都没有,后来正德皇帝在山海关围猎只是,夜宿于此处,晚间赏桃花的时候,便恰恰看到了这个女子正自在桃花之下,翩然起舞,美若天人。于是一夜春风,却没想到竟是珠胎暗结。只是她本是出身卑贱之人,却怀了龙种,自然遭人嫉恨,便是怀孕期间,也是被人种种打压折磨,辱骂,勒令她干重活儿。

    直到夏皇后得知了消息,才着人将卫氏接入宫中,入宫的时候,距离生产已经是不过数日了。结果卫氏生前受了那么多的折磨,身子骨儿早已不行,生孩子的时候又是糟了血崩,可怜这女子,连自己的儿子都没见到一面就香魂渺渺了。正德皇帝本也是性情中人,便自觉很是对他们母子不起,之后数日都是暗自垂泪。追封其为‘瑶嫔’,取木桃琼瑶之意,下令将那处离宫之中上下数三百余人宫人尽数赐死之后,便将他交给素来无子的惠妃徐氏处抚养。

    低微的出身、温和的性格让他在小时候受尽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资聪颖,德才兼备,尤其是惠妃徐氏,乃是江南苏松名门,家中仅仅是进士就出了十余个,因此韶王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的声望。而他自幼聪慧,又因着页数的经历,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不止一个勋戚重臣,曾在正德皇帝面前赞扬韶王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乃是个值得大用的。

    皇十七子夔王,名为朱载坚,其实此人颇为的骄纵,名声只是一般,而之所以他们被推举出来,则是多亏了武将勋戚们的功劳,其母乃是英国公张仑之次女。英国公一脉毫无疑问乃是大明朝最为煊赫的勋戚,张仑执掌京营数十万大军垂四十年,朝野之中隐隐将其目之为勋戚武将第一人,江彬权势是比他大,但是威望就没得比了。大明为皇帝选后,素来是要小门小户出身,是为了防止将来皇帝年幼,太后一族外戚专政,但是妃子就无所谓了,因此这些后妃普遍出身不错,其中最好的就是这位兰妃张氏。

    张仑尽管已经是被免职了,但是威望还在,权势也在。他的外孙能够被推举,再正常不过。

    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则是皇二十六子梁王,这个从来就没被绝大多数朝臣放在眼中的皇子。竟然也有人推举,而且还很不少!

    吏科都给事中,正德四十九年二甲第一名传胪,黄岘;大理寺右少卿,李湘;御史路可由;户部员外郎黄应侧;翰林学士白壁……

    虽然都不是最顶尖的官儿,但是也足以掀起一股风浪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梁王殿下。不显山不露水儿的,被大伙儿这般瞧不起,竟然已经是得到了朝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虽然不是多么的庞大,但是支持他进入这个队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

    尤其是,别忘了,兵部尚书戴大人可是也推举的他!

    大伙儿的眼神都是有些怪异,看看戴章浦。戴章浦脸上的表情先是愕然,然后便是苦笑,显然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个情况。

    众臣都是暗道。真没想到,戴大人随口一说,竟然是一语中的,因着戴章浦方才说的话,举荐梁王,自然要算上他一份儿,可是大伙儿都知道,适才戴章浦说的那话,乃是不折不扣的戏言。

    纯粹是调侃,为了个大伙儿开个头儿而已。

    也不知道梁王知道了。是感谢他,还是怨恨他。

    怕还是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吧!

    没有人怀疑戴章浦和梁王被选中有任何的关系,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随口一说,更没有人知道,戴章浦微微阖上眼睛,脸上挂着苦笑。实则心中长长的舒了口气,整个人都是有些松弛似乎要垮了下来。这时候才感觉到,原来后背上已经是覆上了一层涔涔冷汗。

    这般故意作态,就是为了即举荐梁王,使梁王进入十皇子之列,又不让人把自己归入梁王一党,惹人怀疑。

    能让他这么紧张的,自然乃是不折不扣的大事!

    一切,都源自于那日在和梁王在丁嶂下碰面之后,被塞到手中的蜡丸。

    回到住处之后,戴章浦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将蜡丸捏开,然后便是看到了其中一张纸上写的内容。

    内容也不多,只是罗列了几条方守年探的得连子宁的罪状,然后在下面写明,定然要帮助梁王进入听政十皇子之列。若不然……

    若不然之后就没写,语言甚是客气,但是其中威胁森寒之意,却是喷薄欲出。

    戴章浦细细的看了好几遍,先是一怔,然后便是苦笑不已。

    说实话,他倒是没有什么太惊诧的,所谓知子莫若父,其实这句话也不那么多,但是老丈人对于女婿,一定是极为了解的——尤其是缺点。

    戴章浦身为朝廷大员,又是只有一个女儿,虽说乖囡钟情于连子宁,但是他也是不可能很放心的把女儿就这么大咧咧的嫁出去的,因此他明里暗里,乃至是察言观色,观其行,闻其言,已经是对连子宁有了一个极为深透的了解。

    这种了解,甚至连连子宁自己都没有想到。

    戴章浦知道,自己的这位乘龙快婿,看似谦和有礼,温文尔雅,实则却是一个极为有野心之人。

    他没有证据,但是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只感觉这个人从里到外,透出来的,就是这样的气息。这种对人对事儿的敏锐察觉力,已经是让戴章浦在残酷的官场上数次化险为夷。

    而且戴章浦感觉到,他的野心,跟被人似乎不太一样。别人便是野心再大,也不过是想着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而已,而他的野心,似乎是全然不把这大明,这皇权放在心中,那内心深处,也是根本没有理所应当的敬畏。

    当时戴章浦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也是不由得失笑,只以为自己是看走了眼。像是连子宁这等温文之礼,读圣贤138看書蛧种子,君臣理法理当已然是在他的心中扎根才是,又如何能有这般大逆不道的想法?

    但是之后,连子宁的所作所为,却是证实了他的猜测——徐鹏举北征大军溃败,众人皆逃而武毅军却是死守孤城。之后又是连连挫败女真、福余卫,捷报一封封的传过来,这除了证明他乃是天生的帅才之外,更是说明了一点——他如此急于建功立业,为的是什么?都说富贵险中求。可自己这位女婿,也未免太操切了一些、

    而连子宁在出关之前,在山?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