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
蒋丽萍
题酒店壁(五首录一)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伤时的诗人是特别的痛苦的……他悲伤的不仅是这万事皆休的时事,更是他那老也弄不醉的神经。
在污浊奔腾的洪流中,一代又一代诗人在愤怒和挣扎中迸发出至今仍教人怦然心动的声音。他们对天地逆行的无奈和由此产生的虚无,于退让之中保持了一个诗人的气节。
我们丧失对时事的感触已经是好长远的事了。我们先把自己的手脚捆住,劝自己说:你的岗位就在书桌旁,别的地方不是你该去凑热闹的。然后,我们又把自己的日子贴上五彩的花纹纸,装饰出一派节日景象,然后,我们说:这样的生活多美好!这样,对诗人的身体健康倒是有好处的,感伤的心情会滋生肿瘤,会把我们的肝脏弄得肥大……我们以跟上时尚为荣,连我们的醉酒,也是最最时髦的啊─使我们醉的是xo!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说是在遭贬的时候写,可看不出他有多少的阴郁。闻着花香,看着鸟飞,穿行于山水林木村郭城垣之间,开心得以为上苍都是跟他人默契的。这样纯粹的欢乐是要有一颗纯明的心才能体会得到的。
我们有这样的心境吗?
我们失意的时候只会捧着计算器,把一笔笔毋庸再算的帐目一遍遍地重算,为的是寻找那些遗失了的00000……;我们失意的时候只会闷坐愁城,寻思着如何在钢筋水泥的结构中钻出一条通道,走上东山再起的捷径;我们失意的时候,或许也想到山川日月。可是,城里是连太阳和月亮的面貌都被高楼遮住了,而城外,那么的远,我们没车。徒步旅行?那是太原始啦。走到深山去?不怕土匪?
我们已没了与自然交流的可能。鸟语花香离我们越来越远,古城农舍变成了游人重围观的目标,我们除了纠缠于那些老在前头引诱的利益,还能做什么?
题大庾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垅头海。
这是一个被放逐的诗人,一路彷徨地走到了天边。回看家园,想到的是美丽而孤寂的梅花。凄绝的心情映照长空,天地失色。
我们好端端地坐在家中,却也有一种无家可归的落寞。我们的家园被污水的河流包围了,树木如同被机枪扫射的人群成片倒下,有奇花异草,亦有珍禽奇兽,可大多是一种变异,昭示着一种非理性的力量的主宰。
我们有时候也会把自己放逐,上天入地追寻,想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家园。可是,我们的下场却是更彻底的失落:我们或许找到了一处花园,那里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可那只是人家的花园,篱笆外的窥视只会徒增凄凉;而当我们想踏上归途时,去路已断!
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假如在今天,杜甫可一定是个不识趣的人物。好好的山,好好的水,好好的花,你提什么天下,提什么朝廷,提什么万方多难,你伤哪门子的心?他的亲朋好友或许会给他一个建议:需要不需要给您找个心理医生?
在今天,要么是急急地参与,图的是分一杯羹;要么是莫测高深地与世事撇清;还有,就是两不沾边的烦躁。
这样的绝唱是没有啦……可我还是要反复吟诵,为的是接近这样一种境界:一草一木的枯荣都能引动他的感怀;目光所及,不仅有当世的忧患,更兼有历史的风云;危楼之上,斜阳之中,正气和孤寂宛如一缕血红的霞光……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光看着炉里的盘香在袅袅的轻烟中化为灰烬,那会引出多少的愁绪来呀。净盯着一个方向眺望,一无所获的可能就大啦。现时的女人可不这么实心眼儿。告别的仪式还没收场,下一幕戏剧就吹响了序曲。你再跟她说秦观,她也许冷笑一声:嗬!保不定那只是男人的自作多情─一一边在外沾花惹草,一边想象着家中的黄脸婆如何地对他牵肠挂肚─一红杏出墙的事是他最忌讳的。
时空来去无影无踪,却在人的心中留下了条条沟壑……
一粒米,一亩田
讲义
林清玄
丰收的歌有一次在山地部落听山地人唱“小米丰收歌”,感动得要落泪。
其实,我完全听不懂歌词,只听到对天地那至诚的祈祷、感恩、欢愉与歌颂,循环往复,一遍又一遍。
夜里,我独坐在村落边,俯视那壮大沉默的山林,仰望着小米一样的星星,回味刚刚喝的小米酒的滋味,和小米麻薯的鲜美,感觉到心里仿佛有一粒小米,饱孕成熟了,这时我的泪才缓缓地落了下来。
落下来和泪也是一粒小米,可以酿成抵御寒风的小米酒,也可以煮成清凉的小米粥,微笑地走过酷暑的山路。
星星是小米、泪是小米,世事是米粒微尘、人是沧海之一粟,呀,全天下就是一粒小米,一粒小米的体验也就是在体验整个天下。
在孤单失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许多年前山地部落的黑夜,沉默的山林广场还在唱小米丰收歌,点着柔和的灯,灯也是小米。
我其实很知道,我的小米从未失去,只是我也需要生命里的一些风雨,一些阳光,以及可以把小米酿酒、煮粥、做麻薯的温柔的心。
我的小米从未失去,我也希望天下人都不失去他们的小米。
那种希望没有歌词,只有至诚的祈祷、感恩、欢愉与歌颂。
循环往复,一遍又一遍。
地瓜稀饭吃一碗粥、喝一杯茶,细腻、尽心地进入粥与茶的滋味,说起来不难,其实不易。
那是由于有的人失去舌头的能力,有的人舌头太刁,都失去平常心了。
我喜欢在早上吃地瓜粥,但只有自己起得更早来熬粥,因为台北的早餐已经没有稀饭,连豆浆油条都快绝迹了,满街都是粗糙的咖啡牛奶、汉堡包与三明治。
想一想,从前每天早晨吃地瓜稀饭,配酱菜、萝卜干、豆腐||乳|,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那从匮乏与饥饿中体验的真滋味,已经很久没有了。
百千粒米是伪山灵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圆正在筛米,被灵佑看见了,说:“这是施主的东西,不要抛散了。”
“我并没有抛散了。”石霜回答。
灵佑在地上捡起一粒米,说:“你说没有抛散,哪,这个是什么?”石霜无言以对。
“你不要小看了这一粒米,百千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生出来的,”灵佑说。
灵佑的教法真好,一个人通向菩提道,其实是与筛米无异,对一粒习气之米的轻忽,可能生出千百粒习气;对一粒清净之米的珍惜,可以开展一亩福田。
蟑螂游泳一只蟑螂掉进抽水马桶,在那里挣扎、翻泳,状甚惊惧恐慌。
我把它捞起来,放走,对它说:“以后游泳的时候要小心喔。”
它称谢而去。”“大小是相对而生的,对一只蟑螂,抽水马桶的一小捧水就是一个很大的湖泊了。
吃馒头的方法永春市场有山东人卖馒头,滋味甚美。
每天散步路过,我总是去买一个售价6元的馒头,刚从蒸笼取出,圆满、洁白、热腾腾的,充满了麦香。
一边散步回家,一边细细地品味一个馒头,有时到了忘我的境地,仿佛走在广大的小麦田里,觉得一个馒头也让人感到特别的幸福。
小小小小,其实是很好的,饮杯小茶、哼首小曲、散个小步、看看小星小月、淋些小风小雨。或在小楼里,种些小花小木;或在小溪边,欣赏小鱼小虾。
也或许,和小小时候的小小情人在小小的巷子里,小小的擦肩而过,小小的对看一眼,各自牵着自己的小孩。
小小的欢喜里有小小的忧伤,小小的别离中有小小的缠绵。
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是大非,真的是小小的网所织成的。
一年有半
吴
一年半是漫长的一年半,各位也许要说是短促的,然而我却说是漫长的。如果要说短,那末,十年也短,五十年也短,一百年也短。因为生时是有限的,死后是无限的。拿有限和无限相比,这不是短,而是根本无。假使有事情可做,并且过得愉快,那么,这一年半岂不是足以充分利用的吗?
我应该加快步伐,争取能够做到:多起草一页原稿,多骂倒一个人,多破坏一件事。……也许老天对于我这个顽固的骂人的脾气,也不能够不感到惊异呢?哈哈!
我不是反对自杀的人。只是觉得,在犯了违背道德和人情的严重罪行以后,自己悔恨,而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自杀寻死,借以忏悔罪过,象这样的自杀,就不一定是坏事。
为了金钱,病痛等原因而悲观失望,企图自杀,那就只是过分懒惰和脆弱。况且象疾病卧床这一类的事情,其中也不是没有自得其乐的地方。
沿袭古人的思想是剽窃只在书本上学习,头脑里只记得古人说过的一些话,那就象绸缎铺的流水帐,算得什么博士呢?大丈夫一旦诞生在这个地球上,就一定应该在这里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
一个国家的人民,无论什么阶级或什么职业,都容易满足于小小的成功,而不进行重大改革的时候,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实在是应当寒心的。
假使沿袭古人的思想,也就是如果在古人的田地里面播种和收获,那就只是剽窃。
生在古人之后,就要在古人开拓的田地之外,另行播种,另行收获。文人的苦心就在这里。
培养活跃的人民赶快从根本上改革教育,努力培养活跃的人民而不是死板的学者。
促进资本家和学士们相互间的联系,尤其重要。
没有哲学的人民不免流于浅薄哲学不一定有显著的功效可以让人看见或听见,对于工商业的发展与否等等,好象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国家没有哲学,恰象客厅没有字画一样,不免降低了这个国家的品格和地位。
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
凡属理义的话,都是陈腐的。而把它做出来的时候,却是新奇的。
崇外卑内是国家的大祸大国人民和小国人民的区别,不是由于疆土的大小,而是由于他们的气质、胸襟的大小。
我国人在明治维新以前,过分轻视和蔑视外国人,说他们具有特别的臭气,肮脏到了极点;说他们这样,说他们那样。……这真正可以说是侮外病。到了后来下令开放港口,互相通商,一切都模仿外国,又逐渐造成了懦弱的风气。最后结果是陷于恐外病。……这不是真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吗?
崇外卑内是国家的大祸,而不止是男尊女卑,不止是官尊民卑。
开国的人都是严肃认真的请看看古今东西的历史!开国的人都是严肃认真的,败国的人和亡国的人都是不严肃的。
一位风度翩翩的秀才,在汉学方面,他只有做歪诗的本领;在洋学方面,他只有背诵目录的水平;加之口若悬河,很能够一时把人们弄得糊里糊涂。然而这不过是秘书的才干,是翰林的能力,而不是宰相的资质。
大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有一定的方向,有不可更动的步骤,有光明正大的风格。他所说的,就是他所做的。
大政治家,都有兢兢业业的心情,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因为他们的内心感情是真挚的。
一声鸟或一堵墙
林清玄
我们如果有颗安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
当时间在流动的时候,使人感觉到自然中美丽的景观固然能撼动我们的心,但人文里时常被忽略的东西,也一样能震荡我们。例如一口在荒烟中被弃置的古井,例如海岸边已经剥蚀的废船,例如一个在村落边缘捡到的神像,例如断落了的一堵墙。
人,在这个宇宙之间,多么渴望企图去创造一些什么,有时是为了生活的必须,有时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有时,只是无意间的创作罢了。
时间以一种无声的脚步刷洗着人所创造的事物,使它从欢跃的春天,成为凋零的冬天。
这就是无常,无常是时空中一种必然之路,我们不能常住于某种情境、某种爱,乃至,也不能常住于忧伤,或落失。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听鸟的歌唱,每一声都那么像,而每一声都不同。
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似,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有一天它会断颓,有一天,它会完全的粉碎。
一位“大姑娘”的独白
社会
汤丽琴我蒙上耳朵不愿听到不想听的呼唤,而应该去呼唤的,却用理智压抑了感情,矜持自尊,赧然退缩,错过了人生这最精采、最温馨的一段!
我荒芜的心田留着一方绿洲,我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我的心坛,供奉自己的神灵,我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你结婚了吧?”——“你还没有结婚?!”——“你怎么啦?!”——这是同学、同事、朋友、邻居、亲戚对我久别寒暄之后的共同反应。真是愧对热心关切的人们!我已年过三十,再也装不成小姑娘提到情侣便会脸红、羞涩、捏着衣角、背过身子的可爱模样。我只好徽笑着说:“在等着远方的呼唤呢!”我听到了朋友真诚的告诫:“你为什么要等别人来呼唤,你就不能去呼唤?”呵,十余年来,我巡行在爱情的长廊里,追昔抚今,慨叹,惆怅,思索……在我的豆蔻之年,一位“红娘”把我引上恋爱之路。但是,我不愿看到他的信:“三生有幸,承蒙贵友一手牵引,才得相识,真是相见恨晚。已闻文学造诣颇深,届时躬立,洗耳恭听,……”末了,还写上一句表示亲热的英语,我不能接受他俯首贴耳式的温情,在电话中听到他含情脉脉的语音也会使我噎气,说不出话来……我腻烦这种循规蹈矩、装模作样的恋爱方式。爱情象电流,只有阴极与阳极相通才能产生,而我这一头却是绝缘体。
又有一个比我大上十多岁的科学院研究人员,精通三国文字,谈吐风雅,举止翩翩。只要没有结过婚,年纪大算不了什么。人哪有十全十美呢?主要看大节。于是我们一起逛公园。好长的路啊,为什么总是走不完?他一句话都不曾冒犯我,即使我说得幼稚,也是对的,他先肯定我,然后补充一句纠正我,有什么可指责的呢?遇到只能一人通过时,他礼貌地闪在一边,让我先过去。我象只小耗子似地“啪”一下跳过去,在他那里,我是多么可笑、无知啊!我需要的是爱情、亲昵,而不是教诲、怜悯。啊,终于到出口处了,有回家的借口了,我怀着歉疚、惋惜的心情向他礼貌地告辞了。敬重之心与眷恋之情是两码事,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一席美味佳肴引不起一点兴趣,而一顿粗茶淡饭却能叫人大开食欲。其中有着多么丰富微妙的精神内涵啊!也同样是别人的引见,我与一位技术人员相识了。因为避雨,他带我走进了一家平常的小吃店。他让我自己去找座位,随便叫了两客点心。他问我单位生产的投资情况,工作中的疑难;倾谈自己正在试制的科研项目和对于今后可喜的展望;他对鲁滨逊在困境中的奋斗推崇备至;他还记得鲁迅小说扉页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没有自恃超脱、愤世嫉俗的慷慨陈词,对社会弊病不是满腹牢马蚤而是中肯的剖析。当时有一对装束奇特的青年男女走进店里,忸怩作态,顾客们争相观望,交头接耳,而他却目不旁视,对那种卑琐轻贱的举止不屑一顾的冷漠,却意外地点燃了我久违的热情。人们常说第一面是最重要的,双方都不带任何成见。他说他幼年丧父,家中有着需要接济的弟妹和赡养的母亲;他又说,他今年没有考上研究生。也许是我一个无意的表情、口吻、眼神使他误解、失望,甚而气愤。呵,难以名状的怅然所失,不可言喻的遗憾。我们很快地走近了,又匆匆地分开了。这究竟是谁的失误呢?
唉,合则留,不合则去,“天涯何处无芳草”!热心人又为我介绍了一个。他是高中毕业经过农场锻炼的青工,理应有点质朴之气,为什么头上抹了这么多油?
自制的皮带扣出奇地闪亮,招摇过市。他明明不识简谱,为什么偏要拍摄这么多演奏钢琴的照片?他居然还会写情书,什么“你的”、“我的”,又浅薄又肉麻。我听着他喋喋不休的诉说,心中却在追怀与那人相见相别的情景,回荡着不可抑止的眷恋之情。有些人相处很久却视同路人,而有些人相见几小时便可引为知己。再也不能将就下去了,下定决心分手。人家嗤笑我:“你呀——你呀——”我这颗心除了打碎之外,向何人再打开呢?
“你喝水吗?”“不喝。”我推开了递到面前的茶杯。他离我多近啊,挪动一下椅子,宁可靠墙璧近一点,反而有依仗。是刘邦赴鸿门宴?是李玉和赴宴斗鸠山?何必存戒备之心,是我自己应约而来,进行婚约的磋商。
“我从来不向女人进攻。”他觉察到我的拘谨,搓着双手站起来。我想说:“我也从来不向男人进攻。”却是多余的,我们怎么会走到一起来?他双手插进裤袋,在房里来回踱步,说:“他们和你说过了?我姑妈要我在国内成婚,不然去美国探望父母,谁照顾她呢?我以后会汇款来,房子当然属于你。……”我鼻翼酸酸的,是得到了,但也失去了。过去那么孜孜以求的精神共鸣和感情谐调却一旦成了梦境?我形孤影单,抵御不住各方面的压力和非议,如今兵临城下,到了全线崩溃的境地。我竟变得象契诃夫笔下那疲惫欲绝地嗜睡的女孩,蓦然产生了心理变态而来的突变;以至于如武训兴办义学,历经磨难而甘于忍辱负重了?就象祥林嫂捐了门槛,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我心灵的港湾,你在哪里?我毅然转身走了。
岁月流逝,我加入了无依无靠的单身女子的行列。我可以甘于寂寞、洁身自好,但摆脱不了无穷无尽、纷至沓来的压力和误解。社会可以容忍一对对同床异梦的夫妻,对刚成婚便濒于崩溃的家庭宁可进行无数次的调解;对那些毫无感情基础,以各取所需草率结成的婚姻,以至出现夫妻离异、第三者介入、家庭破裂的严峻事实,宁可连篇累牍地进行“道德法庭”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却不能理解和容忍一些指望情投意合的终身伴侣,防患于未然,迟迟不成婚的大姑娘。文艺小说中含有贬意的描绘和感伤的叹息,婚姻介绍所里“红娘”们对此类姑娘爱莫能助、束手无策的感慨;生活圈子里尖刻放肆的讥讽,想象丰富的流言蜚语,我成了众矢之的。
画家黄永玉说过:“婚姻就象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以此引伸,一个人不结婚就象赤脚,而赤脚走完人生之路是会被人讪笑的。但是与其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夹痛脚趾头,步履艰难,还不如赤脚痛快,也只好“凭他拍手笑路旁”了。不必去鼓吹独身,如同宗教信仰,不提倡,但有信仰的自由。如果自甘独身,是否如贪污盗窃,对社会存在潜在的威胁?在当前以少生优生为国策的情况下,于国民经济又有何妨害呢?从这个角度理解,没有理想的归宿便不成婚,或者一生独身,有什么可非议的呢?我居然感到心安理得了。这也许又要被认为是心理变态了,但是我希望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附议。
一位台湾青年心目中的楚霸王
深圳青年报
李大维自台湾归来不久,给前去采访的作家刘亚洲讲了一个充满“男子气”的青年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在谈及楚霸王项羽时,充满了激|情——想不想当将军是一回事。当了当不了是另一回事。人的一生,只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就行了,象项羽那样。
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刘邦虽然是成功者,但他没有心。也许原来是有心的,但早已被重重硬壳包裹得不留一丝缝隙。为得天下,他可以不要父亲,不要子女,至于功臣功狗,更不用讲了。
项羽有什么?——魂。
他的魂在于一种抗争精神和赤裸裸的自我表现欲。从二十四岁登上历史舞台到三十二岁乌江自刎,他将足够烧完一生的光与热,集中在这短短八年中焚尽,一点也不节省能源!刘邦是神。连韩信也指责刘邦的帝位是天授的。但项羽一生从头到尾,没有异兆,没有祥瑞,没有白蛇、赤蛇,只有一个“人”!从登场到幕落,舞台上下左右的聚光灯全打在他一人身上,他是主角中的主角,没有任何配角能抢他的戏,分他的光!
他恨皇帝奢侈,烧了阿房宫;他为天下百姓早息战祸,单挑刘邦较量;鸿门宴上,却又忘干净了敌我;战场上杀人无数,偏偏常为部下的疾病流泪;一生不听别人劝说,却听了一个十三岁小孩的话,饶了一城性命;直至垓下被围,无颜见江东父老,割头赠友。这一笔最有力,为他的画象点了睛!
项羽尽情泼洒的是年轻人一往不悔的青春之力;刘邦斤斤计较的则是中年人的心机。项羽与刘邦争,怎么会赢?他失败了,但他仍是英雄。在乌江,他拒绝了生,选择了死。大丈夫可以被人爱,被人恨,却不可以被人怜!
英雄身上往往含着自毁的因子。别人杀不死他,能致他于死地的只有他自己。
他失去了江山,却赢回了自己!
一握头发
晓风
洗脸池右角胡乱放着一小团湿头发。犯人很好抓,准是女儿做的,她刚洗了头讨厌的小孩,自己洗完了头,却把掉下来的头发放在这里不管,什么意思?难道要靠妈妈一辈子吗?我愈想愈生气,非要教训她一顿不可!
抓着那团头发,这下子是人赃俱获,还有什么可以抵赖!我朝她的房间走去。
忽然,我停下脚步。
她的头发在我的手指间显得如此轻柔细软,我轻轻的搓了搓,这分明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头发啊!对于一个乖巧的肯自己洗头发的小女孩,你还能苛求她什么呢?
而且,她柔软的头发或者是遗传自己的吧?许多次,洗头发的小姐对我说:“你的头发好软啊!”
“噢──”“头发软的人好性情。”
我笑笑,做为一个家庭主妇,不会有太好的性情吧?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我现在握着女儿细细的柔发,有如握着一世以前自己的发肤。
我走到女儿的房间,她正聚精会神看一本故事书。
“晴晴,”我简单的对她说:“你洗完头以后有些头发没有丢掉,放在洗脸池上。”
她放下故事书,眼中有等待挨骂的神情。
“我已帮你丢了,但是,下一次,希望你自己丢。”
“好的。”她很懂事地说。
我走开,让她继续走入故事的迷径──以前,我不也是那样的吗?
一只鸟又飞走了
《运动·休闲》
林清玄
忙碌与悠闲我和儿子坐在仁爱路安全岛的大树下喂鸽子,凉风从树梢间穿入,树影婆娑,虽然是夏日的午后,也感到十分凉爽。
我对儿子说:“如果能像树那么悠闲,整天让应该风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儿子说:“爸爸,你错了,树其实是非常忙碌的。”
“怎么说?”儿子说:“树的根要深入地里,吸收水分,树的叶子要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整棵树都要不断的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分,树是很忙的呀!”我看到地上的鸽子悠闲地踱步,想到鸽子其实是在觅食,也是很忙的。
当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时候,悠闲的鸽子就忙碌起来了。
我想到,如果我们有悠闲的心,那么所有心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闲的态度来完成。
大和小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
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政治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一只鸟又飞走了儿子小时候,每次吵闹,我就拿起电话筒拨117给他听。117是报时台,会不断播报时间,每5秒一次。儿子的好奇心很强,一听报时台就停止哭闹了。
很久以后,有一次他听报时台,满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电话里的鸟都飞来飞去,有时候多一只鸟,有时候少一只鸟?”我把电话拿来听,话筒里播着:“下面音响十一点五分五秒……下面音响十一点六分零秒……”原来,儿子把“秒”听成“鸟”,“十一点五分五鸟,十一点六分零鸟”,这不是非常奇怪吗?我正在思索的时候,儿子把话筒抢走,说:“爸,你听那么久,一只鸟又飞走了。”
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最悲哀的是,每一只鸟都不属于我,每一只鸟都留不下来。
艺术家
王焰新
从前有位艺术家。小时候他画过一幅老头儿的肖像。这老头儿是他想象出来的在画面上显得栩栩如生。小艺术家怎么也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他不停地在这儿加一笔,在那儿抹一下。终于那老头儿吃不消了。他从画上走下,忿忿地说:“够了,够了!你简直在折磨我!”
小艺术家给吓住了:这从自己画里出来的老头儿是怎么一回事呢?
“您是谁?”他问,“是巫师吧?”
“不,不是!”
“魔术家?”
“不是。”
“啊哈,现在我明白了”,小家伙猜到了,“您叫‘不是’。”
“这回你对了。”老头儿说,“人们确实这样称呼我。所有与我有关的人,都认为我——完完全全不是他们所需要的那样。”
“您都干些什么呢?”小画家问。
老头儿一本正经地答道:“嗯……是这样,我的工作可多哪。人类在地球上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我的一份功劳。将来你会懂的。”说罢他便转回到画布上去。
过了许多年。小艺术家长大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画家。人们接受并喜爱他的画,他的作品被送进最高艺术殿堂展出。许多人都嫉妒他的名声和成就,说他是幸运儿。可事实上,艺术家并不满意自己的画。这些画只在他伏在其上劳作时,才给他以快慰,工作一完,疑惑便油然而生。
一次,参加巡回画展归来,他久久不能入睡。
“不是,完全不是!”艺术家长嘘短叹着。
在他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老头儿,这便是他幼年时画的那个老头儿。
“你好,”老头儿问候着。“你认不出我了?想想你过去画的那幅肖像。”
“别跟我谈我的作品。”艺术家恳求道。“从它们那儿我一无所得,可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它们呢?”
“怎么会?比如我,就不特别喜欢。”
“您不喜欢我的画?”
“这有什么?要知道你自己也不喜欢。”
这次谈话作用非凡。艺术家从未如此玩命地干过。新作品带给他更大的名声,终于一切疑惑都消失了。“要是那老头儿看到这些画。”他暗想,“大概也不会不喜欢。”可那老头儿从此消声匿迹,再没出现过。
又过了许多年。一次,画家在储藏室翻找作品时,发现了老头儿的肖像。“这是谁呀?我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你又没认出我来。”老头儿从画上走下,“我一直等着你呼唤我,可你没有。看来你十分满意自己的创作,因此把唯一能帮助人类创造货真价实的东西的‘不是’老头儿都给忘了。你面前放的是你的画——现在用我的眼光去看它们罢。”
“这是怎么回事?”艺术家惊叫,“这难道是我的作品么?不,这不是!不是!”
“你叫我了,”老头儿忧郁地说,“可现在晚了。很遗憾,晚了。”
译诗漫谈
《龙门阵》
王若谷
诗,严格说来是不能翻译的,尤其是真醇的好诗,经过翻译,必然会使原作的诗味、韵味有所损失。这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均已成定论了。还不要说译诗,就是剧名经过翻译,那味儿也顿觉淡了许多。可不是么?京剧剧名《贵妃醉酒》,译成《一个贵妃的烦恼》;《打渔杀家》译成《渔家父女复仇记》——达意倒确是达意了,可那股浓郁的中国古典语言的传神味儿,也随之而消失殆尽。译诗更难。诗,不是被誉为“人类面部最丰富的表情”么?译诗之难,那可真是没法可说了。唐人李白曾有“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但今天,“上青天”之于人类,已远非难事。故形容译诗之难,笔者只能用这句话:“没法可说。”
译诗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横向诗译,便是指不同国家、民族语言诗作的互译;纵向诗译,便是指同一国家或民族语言内的古诗今译。
横向诗译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著名的《自由与爱情》的诗作,有人译为:“自由与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宁愿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又愿将爱情牺牲”。
青年诗人殷夫将它译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后一首译诗在我国流传广远,成为鼓舞人们投身革命、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嘹亮号角。那原因不是偶然的:殷夫的译诗等于二度创造、二度创作,那“诗味”通过翻译并未怎么损失;而前者的译作,则只不过仅仅做到“达意”而已。但殷夫的译诗似乎也有个小小的缺点:太中国化了一些,原诗的西洋风味因之多少有点儿损失。
纵向诗译似乎更难一些。但最近我拜读了《唐诗今译集后,也发现了一些诗译得较为出色,有的甚至译得很精彩。比如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董乃斌的译诗如下:“茸毛般的细雨像多情的手/给原野换上了嫩绿的新装/我的心,在清明梦一般的烟雨中荡漾/是谁担簦负笈从我身旁踽踽走过/一声叹息,那么轻/却引起我心魂的激荡/哦,你哼着山歌的牧童小郎/请告诉我,村里可有酒卖/好让我浇一浇胸中的惆怅/想喝酒吗?先生/瞧,那边杏花铺成红云的村庄/清脆的童音刚落/牛背上又响起了短笛/好不悠扬。”这译诗很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韵和意境,译法较为自由,并对原诗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补充、铺垫和想象延伸,也可称为二度创作了;缺点则是形式上有一点欧化痕迹,因而在传达原作的中国古典韵味时不能不有一点儿损失。另一首由著名诗人绿原译的《凉州词》(王翰),则没有这方面的毛病,可以说是几乎同原作一样精彩。原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绿原的译诗为:酒,酒,葡萄酒!杯,杯,夜光杯!杯满酒香让人饮个醉!(葡萄美酒夜光杯,)饮呀,饮个醉——管它马上琵琶狂拨把人催!要催你尽催,想醉我且醉!(欲饮琵琶马上催,)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醉睡沙场,谁解个中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夫战士几个活着回?(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真是大家译笔!自由奔放,而又传神严谨;有时一句对一句地译,有时却又将一句点化为多句;但不管使用何法,总以“达意”而兼“传神”为其宗旨;而且,译诗同原诗的古典语言的韵味也是保持得较好的。这样的译诗,岂不是另铸新词,堪称创造吗?而它的创造和“另铸”,又没有脱离原诗的意境和神韵的规定性。
于是,“诗不可翻译,纵向诗译尤为不可”的神话被破除了。
但这仍然是不易的。它需要译家高度的造诣和深厚的功力,需要大手笔。
因之,我想在严复“信、达、雅”译笔标准的基础上,还给它增添两个字:曰“味”,曰“神”。不知译苑同仁以为然否?“味”和“神”的标准,应该是不限于译诗的,译文也同样适用。
因为门德尔松
三月风
晓舟
一个30岁还要来写诗的人,必定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这原因一直到现在我还不很清楚,但我知道与生活有关系,与生命有关系。
那天在地铁站时,我听到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