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2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 2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第6部分阅读

2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第6部分阅读

    好处。”

    第67节:学会跟职业讲和,跟上司讲和(2)

    今年25岁的宣桦工作已经三年了,虽然他的资质与他同时进入这个公司的其他大学生想比并不占优势,但是,最终,宣桦得到了上司的器重,而其他几位大学生,要么选择了离开,要么被调到其他部门。

    像小说里的大多上司一样,宣桦的上司并不好相处:刚愎自用,好为人师,处处倚老卖老……这位上司在公司的口碑亦不好,许多跟宣桦同时分到这个上司门下的大学毕业生对此早有耳闻,因而他们一进来就非常悲观失望。但是宣桦并没有这么想。因为他深知上司决定自己的提升,决定着自己的工资和加薪,甚至决定自己桌上的饭菜质量。结果,宣桦跟上司相处得很好。他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跟上司”讲和”的:

    礼貌尊敬,但不拍马屁。作为一个下属,宣桦非常尊敬上司的职位、尊敬他的权威、尊敬他的人格。不在同事面前议论他的缺点和不足。虽然上司做事有时候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但是,宣桦一直很尊重他的决定,并且常常站在上司的角度寻找这些决定的合理性。有时宣桦不同意她的观点,他也会很礼貌地向她阐述他的立场。但一旦他作出了决定,宣桦就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尽管宣桦尊重上司,但是却不有意讨好于他,或寻找时机去拍他的马屁。因为他深知,这样的行为,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揭露得淋漓尽致、不攻自破,也让周围的同事不齿。

    搞好本职工作。宣桦深深懂得,和其他领导一样,上司也希望自己的手下得力,希望自己的身边拥有一批精悍能干的下级。这样他就可以高枕无忧、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他身边是一群残兵败将,即便他有三头六臂,也会被搞得焦头烂额。所以要想和上司搞好关系,就要首先把工作搞好,让他觉得他很得力,对他放心。有宣桦这样的下属,能让他成为英雄而不是狗熊。

    该请示时就要请示。宣桦知道,事情无论大小都向领导请示是不明智的,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管理大事和把握关键上,无关紧要的事会让他产生权威性被降低的感觉。所以,请示的问题必须是关键的、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领导感觉和体会到自己权力的有效性和价值。而和宣桦同时进来的另外一名大学生却并没有意识到请示的学问:在他心目中,上司是绝对权威,凡事都得经过上司批示自己才能执行。有一次,另外一个单位来借一份文件,这位同仁立刻跑到上司那里请示能不能把文件外借,刚好上司忙于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很不耐烦地回答:”什么事都来问我,没看见我正在忙吗?要你干什么用的?”结果,小伙子讨了个没趣。

    第68节:学会跟职业讲和,跟上司讲和(3)

    多汇报。宣桦很少请示上司,却非常喜欢向上司汇报自己的工作。他每个星期都要给上司一个简单的沟通,以让上司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工作上存在着哪些重大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下一步准备怎么做,等等。宣桦知道,其实自己的工作也是上司的工作,如果不经常和她沟通,他对自己的工作就心中无数。汇报时,宣桦并不记流水账,只汇报工作的重点和重大事件。同时,宣桦还特别注意挑选好的时机进行汇报。

    勇于分忧解难。上司和宣桦一样,没有三头六臂,也有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的时候,也有需要支持和关心的时候。好几次,宣桦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出来,事实证明,上司很感谢宣桦的帮助。

    与上司保持良好的沟通。宣桦知道,上司虽然明显地表露出他对你的某些看法,而且他不可能会主动找你谈心,那么你应该主动地走上前去,看准机会,向领导展示你的真实个性和真正意图,从而使领导能对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消除对你的误解。有些话憋在肚子里就会产生敌意,而一旦谈出来就会化为轻烟而散,你还可趁机表现自己的才干和忠诚,从而使领导对你的看法有一个巨大的转折和飞跃。领导在你工作的环境中有着重大的影响,不会与领导相处的人,很难轻松愉快地工作。而消除上级的误解是与领导相处融洽的重要环节。

    在与上司沟通时,宣桦注意显示自己的真诚,向上司多提供一些正面的信息,培养自己在上司心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对自己的一些缺点也勇敢地承认,以便使上司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和坦率。特别是对上司业已指出或有所察觉的缺点,宣桦更是勇于承认,但同时也会为自己表白几句,加上几句辩护。自然,最后宣桦会表示改正的决心,以让上司有权威感。

    适当的时候表示对上司的关心。上司是人,不是神。他其实也不希望和自己的下属之间一直是冷冰冰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可能他的内心深处也希望得到下属亲人般或者朋友般的关怀。

    第69节:学会跟职业讲和,跟上司讲和(4)

    细心的宣桦一次无意中看到了上司的身份证,他暗暗记下了上司的生日。到了生日那天,宣桦早早地买来了蛋糕,放在上司的桌上。上司刚进门,宣桦和同事们就热情地唱起了生日歌。看着桌上大大的蛋糕,在看着自己身边这些年轻热情的面孔,向来不苟言笑的上司第一次动了容,他很真诚地说了声:”谢谢!”

    宣桦的”用心”不但让他与上司相处非常愉快,也让他得到了晋升的机会。进公司第三年,上司调往外地做经理,临行前,向来冷漠的上司大力推荐了宣桦做部门主管。这样,资质并非出类拔萃的宣桦在上司走后,一跃成为自己所在部门的主管。

    二十几岁的男人,当你一味抱怨自己的上司”变态”时,不妨学学宣桦吧。毕竟抱怨非但改变不了事实,还有可能引来无妄的是非。尝试着放下自己”清高”的架势,与职业讲和,与上司讲和,也许你的生活会变得愉快,也许,你的职场会变得顺畅。

    第70节:找借口不如找方法(1)

    ● 找借口不如找方法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常常信誓旦旦地向用人单位表态:”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可是,一旦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往往首先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把问题归罪于外界或者他人。其实种种借口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个人缺乏责任感。

    在管理者看来,任何借口都是苍白的,都是推卸责任的表现。日本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从不找借口的人,他对自己如此,对员工也是同样的要求。他不允许下属为工作上的失误找各种理由,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发现工作上的问题。这样做使得整个松下集团从上到下都很少有找借口推卸责任的风气,找借口不如找方法,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松下建立了自己的精英团队。当出现问题时,找借口并不能掩盖已经出现的问题,这些理由不会减轻你所要承担的责任,更不会让你把责任推掉。与其挖空心思找各种理由来推卸责任,还不如想一想怎么做能够真正承担起责任,把出现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出现问题时,一味地找借口,”这是他的责任,与我无关。””在我审核这个文件之前,他就应该仔细审核的,我只是过过目而已。” ”客户太挑剔,否则早成交了”,”经理没布置清楚”……这些话就如同毒药一样,慢慢地腐蚀整个企业的肌体,让整个企业变得松散、缺乏斗志。这是老总们非常忌讳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员工缺乏责任意识,他们缺乏的东西还会更多,如工作的热情、工作的态度、对企业的忠诚度。所以,不找借口找方法被众多企业奉为圭臬。

    找借口是一种可悲的行为,是对恶劣的工作态度和不称职的工作能力的一种掩饰。这种员工总是能找到层出不穷的借口来为自己推脱。长此以往,别人都在提高,而他自己却始终无法胜任自己的岗位,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岁月流逝,错过各种机会。

    爱找借口的人,完不成工作任务一般是这样一些情形:一是客观条件有限,通过想办法创造条件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他没有去创造条件,因此没有完成任务;二是他实际上并没有到岗到位,因此不可能完成任务;三是工作到岗到位了,但是懒懒散散,身在曹营心在汉,因而工作效率低下而没有完成任务。不论是哪一种情形,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向上司交不了差,因此只有找借口来应付上司,以为找了借口,就可以得到上司的谅解,以为得到了上司谅解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实,不管你找到的借口多么冠冕堂皇,工作任务没有完成总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借口永远是借口,再美丽的借口都是借口。借口是一种消极态度,负面能量。

    张政毕业后进入一家it公司工作,公司的业务主要是提供网站建设服务,为其他公司提供电子商务平台产品。他最近和某小公司谈业务,可是来来回回已经提交了三份网站建设框架方案建议书了,客户依然不满意。由于是小公司,所以网站建设的费用不是很高,而客户又有太多的要求,张政就有些不耐烦了。于是他向经历汇报,准备放弃这个客户。

    第71节:找借口不如找方法(2)

    经理把张政的建议书拿过来看了一下,发现几份建议书大同小异,只有零星几个栏目名称有变动。于是他问张政:”你是否和客户进行过详细交流?”张政推脱说:”这些天一直在忙着跟一个大客户谈业务,所以顾不上这个多事的小客户。”经理又问:”那你是否对该公司的平台需求进行过调研?”张政敷衍道:”宣传型网站基本上就是这个框架,所以没有调研。”张政这种”找借口不找方法”的工作态度让经理大为光火,他不客气地批评道:”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反倒一味地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这怎么能做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呢?”

    面对经理的批评,张政一肚子的不服气,认为自己并没有找借口,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为一个小客户浪费那么多精力罢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每当客户回绝张政的方案时,张政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应对经理的询问。渐渐地,经理对他失去了信心,只好把他请出了公司。

    出了问题一味找借口,其实是一种自毁前程的表现。一次两次,或许老总们还会忍耐,但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发现你其实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而不再信任你,这样,怎么会有所发展呢?实践证明,不找借口找方法,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因为,这既能及时解决问题,又能让你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

    二十几岁的你,一定要明白,工作是没有借口的,失败是没有借口的,人生是没有借口的,老板是不会为你的借口买单的。出现问题不找借口找方法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工作精神,一种诚实、主动的工作态度,一种完美、积极的执行能力。领导需要的正是具备这种精神的人,他们遇到问题总是竭尽全力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找借口回避或推脱。

    第72节:直面职场名利场(1)

    ● 直面职场名利场

    人出来工作,说到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司马迁早就把这些都说得很透彻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职场其实是个缩小了的名利场,再华美的说辞,也逃不脱名和利两个字。这个真相没什么不好,把这个道理点穿了,让职场现出它的本质,剥掉那些口号式管理理念的画皮,让管理更有的放矢,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职场上发展得更好。但名与利,并不完全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肮脏,它可以是踩在人家的肩膀上获得的,也可以是”和气生财”。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契约关系,它意味着交换,职场的关系也逃脱不了这一点。

    二十几岁刚毕业的男人,往往对职场有一些比较天真的想法,比如说对”最佳雇主”的迷信,认为那些”最佳雇主”会主动帮助他们做职业规划。结果到了这样的公司之后,很快会觉得失望,因为这个公司的内部形象和外面看到的差异甚大,公司内部充满着办公室政治和明争暗斗,上司可以指着下属的鼻子咆哮:你不想干就给我滚!但是,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几年之后,我们会发现,职场这个名利场,从我们投身职业大军之日起,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一场职场名利博弈:每一个企业主都希望用最低的成本雇用员工,但每一个员工的想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希望获得最高价的雇用,并且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造成正面的影响。

    让职场称谓为你加分

    如何称谓?如果你是在外企,这个问题是基本不予考虑的,因为,在外企一般都是john,ford,ie,lily……如此直呼其名。但是到内企,学问可就大了。中国人和老外的不同,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对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维系群体生存。老外则更强调个体,所以体现在名字上也是直呼其名。中国人喜欢叫头衔,是因为头衔所暗喻的是一个组织,代表着你属于组织的一员,也代表着你在组织中的位置。

    升职快改口,降职慢半拍。遇到同事或者上司升职,应当在接到消息后的第一时间马上改口,用新的行政职务进行称呼,以表明自己的拥护与祝贺;反之在遇到有人降职时,最好暂且维持原定称谓,一般等对方自己提出更改叫法时再作调整。

    正在副也在,正去副转正。当”正总经理”在场时,一定要明确主副之分,在称谓上严格区别;当”正总经理”不在时,则学会隐去主副之分,统称”总经理”。具备这种变通的智慧在某些国有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对外行官称,对内守规矩

    随机应变,称谓入乡随俗。员工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文化不同,也决定了每个团队不同的称呼习惯,你必须学会准确地观察环境,才能正确地使用职场称呼。如一些如广告公司之类的文化氛围轻松的企业里,有一些女同事喜欢相互间称呼”亲爱的”;而一些文化氛围浓厚的企业里,晚辈常常称呼前辈为”老师”;在一些比较私人的场合也有称兄道弟、称姐道妹的……一切都得视情况而定。

    第73节:直面职场名利场(2)

    我国向来在长幼尊卑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因此,当你置身职场名利场时,不凡利用职场称谓替你来挣点”工分”吧。不过,在对方姓氏后直接称呼其法定的行政职务,是屡试不爽的保险方法,且无论平级或上下级之间都非常适用。如果你刚到一个公司,不熟悉具体状况,不凡用这个”万能”称谓法吧。

    了解公司政治

    二十几岁的男人,刚进公司时,常常会想:我只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其他的,我管不了也不想管。事实上,公司政治是身为职场的你必须了解的,因为,企业的各个级别都是呈金字塔状排列的,哪怕你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你依然面临着竞争对手:他们有可能是你的朋友,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对手甚至敌人。幸运地爬上去的人,也时常会看看来自四周的危险:上面的人对你是否满意,周围的人是否能和你合得来,站在下面的人,他们是否在觊觎着你的职位?职位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导致了内部的斗争,而安全感的普遍缺乏,更是加速了这种斗争。

    身处职场,你很容易经过分析勾勒出周围人的”组织路线图”,知道他们是分别隶属于哪些阵营的,或者哪些还属于散户。对职场利益或大或小的追求使他们团结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圈子里,尽管这些圈子的界限并不明显,但是,这些却构成了企业真正的组织。你可以远离这些”组织”,但是你却不能不了解这些不同的利益团体。

    小郭进公司不久,就知道办公室有两大帮派。他不喜欢这些唧唧歪歪的事,便下定决心,不入帮派,至于做事嘛,原则是就事论事。刚开始还行,两边的人对他都还客气。但小郭的迟迟不表态,最后弄得两头都对他不高兴。后来又调入办公室一位小伙子,能力不如他,学历没他高,可是因为有人在后面托着,在办公室里的地位比他还高。小郭觉得快撑不住了,正想向一边靠拢,这时一位师兄现身说法奉劝他,少沾”拉帮结派”的边,他说自己就是”羊肉没吃着,反惹了一身臊”。小郭很苦恼,这小团体是入还是不入呢?

    第74节:直面职场名利场(3)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团体,关键是这个团体的性质。如果是一帮意气相投的人,相互之间经常交流,对自己的专业也有所促进,则未尝不可。若是这个团体的存在就是为了权力交易,或者为了办公室的政治斗争,那就要坚决说”拜拜”。职场新人要注意处世,但不能陷在处世的圈子里,为了处世而处世,最后就变得没有原则了。话虽这样说,但你最少要有一个以上的拥护者或良师益友,这样你就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得以长进,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敞开你的野心

    二十几岁的男人,要说没点野心,那很大程度上是假的。但问题是,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而有的人,一定要在职场上混上个八年十年才有底气向自己中意的职位发起进攻。其实,有些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愿去做,只是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困难。二十几岁的男人,当然向往更大的平台、更高的职位,但诸多因素牵绊住了他们:年轻、没经验、没资历……其实,更多的困难只是盘踞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只要你能拿出勇气主动去试一试,也许你很快就能排除想象中的障碍,铺平走向成功的道路。套用一句广告词,那就是:”年轻,没有什么不可能。”

    之前是个银行职员的卡罗·道恩斯来到了杜兰特公司--即后来名扬天下的通用汽车公司。在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半年后,道恩斯很想了解一下杜兰特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便给杜兰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道恩斯问了几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可否在更重要的职位从事更重要的工作?”杜兰特没有回答其他的几个问题,只对最后这个问题做了批示:”现在任命你负责监督新厂机器的安装,但不保证升迁或加薪。”

    道恩斯接受了,但他的手中只有杜兰特给的一张施工图纸。杜兰特说:”你要按图施工,看你做得如何。”而道恩斯实际上从未受过这方面的任何训练,面对那么多完全陌生的困难,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道恩斯心里清楚,一个千载难逢的就会就在眼前,如果就此退缩,可能就再也没有机遇会垂青他了。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地钻研图纸,并找到相关的人员,一起做了缜密的分析和研究,很快他就搞清了工作的要点脉络,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而且还提前一个星期完成了公司交给他的任务。

    第75节:直面职场名利场(4)

    在道恩斯走到杜兰特办公室的门口,准备向他回报工作时,却吃惊地发现紧邻杜兰特办公室的那间办公室门牌上竟赫然写着:卡罗·道恩斯总经理。

    杜兰特对他说,他现在就是公司总经理了,而且年薪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个”0”。杜兰特说:”给你那些图纸时,我知道你是看不懂的,但是我要看你如何处理。结果我发现,你是个领导人才。你敢于直接向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职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尤其欣赏你这一点,因为机会总是眷顾那些能拿出勇气主动出击的人。”

    不甘心做鸡的鹰最终翱翔于晴空,而想着要飞翔却没有勇气煽动翅膀的鸡却永远只能在草地上觅食。二十岁的男人,如果你有搏击长空的欲望和能力,为什么不敞开你的野心,认准机会,主动出击呢?

    第76节:树敌是着一种愚蠢的处事之道(1)

    ● 树敌是着一种愚蠢的处事之道

    二十几岁的男人,正是年轻气盛之时,如果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给自己树敌。在学校的时候,男生之间常常会因为互相看不顺眼或者话不投机而大打出手,但是,事过之后,打架的双方依然可以像没事一样称兄道弟。但是,职场毕竟不同于学校,在职场中,”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敌人多堵墙”,这个道理是无所不在的。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迈不开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

    不随意指责别人

    职场里难免有这样的人,一旦他发现你的错误,他就会大声地指责你,唯恐别人不知道你犯了错误。这时,你心里一定特别窝火。不过,你很快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人缘特别不好,别人都像避苍蝇一样地避着他。等到他犯了错误受到处分时,别人非但不同情他(她),反而会幸灾乐祸。原因就在于,他平日愚蠢的处事之道已经为他自己招来太多的怨恨。

    要避免树敌,你首先得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别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这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他多么不对,他都宁愿自责而不希望别人去指责他们。我们都是这样。在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得记住,指责就象放出的信鸽一样,它总要飞回来的。要记住,指责不仅会使你得罪了对方,而且他也必须要在一定的时候来指责你。即使是对下属的失职,指责也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么你得想想,这种不满不仅不会为对方所接受,而且就此树了一个敌;如果你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那为什么不去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原因呢?

    手段应当为目的服务,唯于不良的动机,才会采用不良的手段,而后树敌。许多成功者的秘密就只在于他们从不指摘别人,从不说别人的坏话――显得自己高明。面对可以指摘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发生这种情况真遗憾,不过你肯定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是吗?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远比指摘的作用明显而有效。

    其次,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像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记,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已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了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口头上的牺牲有什么要紧,何必为此结怨伤人?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既然你愿意是为了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何必让伤人的举动来”逞能”。

    微笑、眼色、语调、手势都能表达你的意见,唯独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其实是这样的”等等,因为这等于在告诉并要求对方承认:”我比你高明,我一说你就能改变你自己的观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挑衅。商量的口吻、请教的诚意、轻松的幽默、会意的眼神,定会使对方心服口服地纠正自己的失误,与此同时,你也不会树敌。要知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逻辑的,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偏见、嫉妒、贪婪和高傲等,人们一般都不愿改变自己的意见。他们若有错误,往往情愿自己改变。如果别人策略地加以指出,则其也会欣然接受并为自己的坦率和求实精神而自豪。问题是,你得让他们有这种感受和体验。

    第77节:树敌是着一种愚蠢的处事之道(2)

    不做好斗的公鸡

    二十几岁的男人,要做到像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人那般心态平和是很难的。在职场中,当遇到难堪的误解或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时,难免会血往上涌,如受了挑衅的公鸡一样竖起头上的羽冠。但是,此时,一定要记住:不要做好斗的公鸡,不要让自己如对方一样失去理智。

    有一个年轻人很容易冲动,每次受到别人的批评或者辱骂,总是毫不犹豫地反唇相讥。但是,每次争吵过后,他都非常懊恼,觉得当时不应该那么冲动。后来,他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当他控制不住自己时,他就在心里默念三遍:”这样不好””这样不好””这样不好”,这个法子让他避免了许多无妄之争,因为,这样念三遍之后,他的愤怒之火也就开始平息。

    莎士比亚说过:”不要为了敌人而过度燃烧心中之火。” 与人争吵时不要非争上风不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多的怨恨,更大的伤害。即使你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真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绝不要采用争吵的方式。争吵除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让人觉得你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外,沒有丝毫的作用。

    如果只是日常生活中观点不同而引致的争论,就更应避免争个高低。如果你一面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可是太不明智,而几近于强使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如果你经常如此,那么你的意见再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在场时别人会比你在场时更高兴。你知道得这么多,谁也不能反驳你,人们也就不再驳你,从此再沒有人跟你辩论,而你所懂得的东西也就不过如此,再难从与人交往中得到丝毫的补充。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而使自己树敌,实在是不足取。

    第78节:树敌是着一种愚蠢的处事之道(3)

    不妨装装熊

    争强好胜基本上是年轻人的天性,对于二十岁血气方刚的男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在职场中,处处逞强会无意间为自己招来许多麻烦。”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即便你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是如果你远远地将众人甩在后面,势必引起他人的眼红。人都有同情弱者,嫉恨强者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在职场中尤为明显。

    郑嘉年经过激烈的竞聘才得以进入一家颇有名气的出版公司,因此,学中文的他工作特别卖力,加上他精力充沛,不论是给领导写经验材料,还是本职工作中撰写的用以做媒体宣传的软文,他都那样文采飞扬。领导对他的工作能力非常满意,郑嘉年自己也觉得风光。

    令郑嘉年感到措手不及的是,麻烦居然接踵而至。先是有不少公司元老开始不断地找茬,不断地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他的小报告。后来,就连年轻的同事似乎也开始心理不平衡,事事针对他,一些资料明明他们手上有,却偏偏说没有,害得他每做一件事情都异常艰难,工作效率自然也就降下来了。最近郑嘉年明显地觉得领导也开始对自己疏远起来。

    复杂的办公室环境让郑嘉年身心疲惫,但他又不愿心血付之东流。不过,他冷静下来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锋芒太露所致。渐渐地,他学着”示弱”。

    那个经常打他小报告的”元老”,对各种办公室软件的应用很在手。于是,郑嘉年就经常询问她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每次那个”元老”都很夸张的说:”呀,这么简单的软件都不会用啊?”不过,她看到郑嘉年一脸的诚恳,渐渐地就不再讥讽他,反而认真地教他使用那些软件。同时,这位”元老”终于看到了自己比郑嘉年强的一面,心里也得到了某种平衡,关系也渐趋和谐。

    适当的时候装熊,让郑嘉年不断尝到甜头,自己也从”众矢之的”的尴尬境地中走了出来。二十几岁的男人,不妨学学这种主动”示弱”的策略吧。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生活上幸运的话,就很容易招人嫉妒。这时生气、吵嘴都没有用,而示弱则可以减少不满和妒忌。再加上针对同事的某些专长,加上一些赞美之词,就会平和别人的嫉妒心理,时间久了,就会营造出比较适合自己发展的客观环境来。

    第79节:敢想敢做,并且立即行动(1)

    chapter five 遭遇瓶颈时期,是创业还是继续打工?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致富亦然。最近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 out(过期)了。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翻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据说,绝大部分富翁在30岁前已经完成了自己财富的初步积累。换言之,如果30岁还没有找到方向,此生很有可能与富裕无缘。

    ● 敢想敢做,并且立即行动

    二十几岁的你跟其他人一样,也是有所追求的,或追求金钱,或追求名望,或追求权利,或追求爱情,或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等。 不同的是,有的人在这些追求的驱动下一往无前并成功了,而大多数人面临的,不是止步不前就是难堪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敢想还要敢做

    通过我们对成功人士的考察,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敢想二是敢做。

    比尔·盖茨说:”即使把我的财产全部拿走,只要留下我的大脑,用不了多久,我仍然富有。”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财富的创造依赖的是个人的思维和理念。”敢想”不等于空想,更不等于胡想。敢想,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高尚而明确的人生目标,二是这个愿望要非常强烈。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步骤。一句话,敢想就是指可以付诸行动的强烈愿望。敢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度,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敢想使人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

    不过,光是敢想还远远不够,还得敢做。不要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行动就是力量。惟有行动才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一万个空洞的幻想还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我们总是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计划而不去执行,坐视各种憧憬,那么,计划换来的只会是消逝!”敢做”不等于胆大妄为,更不是违法乱来。敢做,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必须有冒险精神,必须敢于去做,畏缩拖延永远不可能成功;二是指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勇敢地面对各种挫折与失败,不可半途而废,应该愈挫愈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大部分二十几岁的男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求,让他们想尽了法子寻求创业之道。但是,第二天早上,依旧提起公文包准时出现在公司的大门口,开始跟昨天没什么两样的又一天。阿里巴巴网站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说得好,大部分年轻人是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如果你决定要做了,今天就创业!

    第80节:敢想敢做,并且立即行动(2)

    一般人应付恐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做”。推销员在给客户推销之前经常怯场,即便是最老练的推销员也难免。他们为了克服恐惧,往往在客户附近徘徊犹豫,要不然干脆找个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以培养自行和勇气,但是这样根本没有效果。其实,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去做。许多上台演讲或者表演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台下时常常会心神不宁,觉得恐慌、焦虑,并且,等待的时间越长,这种担忧和恐惧就会越加剧。而一旦上了台,所有的紧张、恐惧和不安反倒立马烟消云散了。

    当我们有一个好的想法,当我们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时,不要犹豫,不要畏惧,而要迅速行动起来。行动本身会增强信心,不行动只会带来恐惧,而且,一旦行动起来,还可以顺便做调整,或者行动后证明此法不通还可趁早扔掉它并寻求更好的路子。最糟糕的情形就是,光想不做,而且越想越慌。

    当然,在敢想与敢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