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84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84部分阅读

    力和士气,北疆大军绝无可能在历下一战中摧毁齐军主力,就此确立了吞灭齐国的绝对优势。

    齐国是不是再无抵抗之力?是不是再无转败为胜的可能?不是,这有前车之鉴。

    当年乐毅带着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连下七十余城,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齐愍()王在琅琊莒城,田单在胶东即墨城却坚守了整整五年。乐毅为什么没有一口气拿下琅琊莒城和胶东即墨?这是有原因的。

    在齐国的版图上,胶东和琅琊都位于东南,两郡之间虽有沂山相隔,但水陆两道畅通,两郡既可以互为支援,又可以依托沂山保全实力,当时齐国的君王、贵族和军队就全部撤到了这个地方继续坚持。

    燕国伐齐的最初目的是报仇,五国联军也没有想到能攻克临淄,所以当乐毅拿下临淄后,局势就变了。燕国想灭掉齐国,吞并齐国的疆土,而秦赵魏韩四国,尤其是赵国,当然不想看到燕国就此强大,假如燕国吞并了齐国,那么燕国就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赵国,赵国的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所以五国联军就在临淄停了下来,五国重新商讨瓜分齐国的方案。

    赵魏两国与齐国接壤,当然要瓜分齐国的土地,而秦韩两国和齐国之间隔着赵魏,不可能瓜分到齐国的土地,最多也就是获得一些钱财,再说这两国参战的目的纯粹是从自身安全出发,他们是希望赵燕齐魏四国打得头破血流,这会给秦韩两国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

    这种情况下,秦韩两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齐国灭亡就增加了赵魏燕三国的实力,赵魏燕三国实力增加了,当然对秦韩两国就不利了,所以他们不愿意再打,找了个理由果断撤军,带着战利品回国了。

    秦韩两国撤军,赵魏两国就不安了。大家都在中土争霸,心里想什么一清二楚。当初秦韩两国积极参加攻齐大战,就是想让赵魏两国没有后顾之忧,放手攻击。现在秦韩撤军,联盟解散,秦韩两国随时可以攻打赵魏,假如赵魏腹背受敌,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赵魏两国仔细权衡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了一些齐国的城池,撤军了。

    看上去燕国占了大便宜,可以独占齐国大片疆土,但实际上这是赵魏两国设下的陷阱,燕国进退两难了。

    燕国隔海与齐国相邻,但在陆地上却要通过赵国的巨鹿郡才能进入齐国国境,也就是说,燕国虽然占据了齐国国土,但燕国的咽喉却被赵国卡住了。这是其一。其二,以燕国一国的实力,既要防备东胡人入侵,又要时刻提防赵国,那么它能投到齐国战场上的兵力实在有限,靠这些有限兵力,燕军吃不掉齐人。燕军既然无法彻底摧毁齐人,那就等于给了齐人喘息的时间,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战争会长久持续,持续的战争会给燕国造成重大损耗,甚至会拖垮燕国。燕国和齐国两败俱伤,便宜了谁?当然是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魏两国。

    燕国因此进退两难。继续打吧,前景不明,不打吧,又舍不得到嘴的肥肉。

    乐毅于是给燕昭王出了个主意,对琅琊的莒城和胶东的即墨围而不攻,先稳定已占领地区,以武力镇慑齐人,以利益收买齐人,以齐国之地的财赋来强大燕国,这样几年之后,燕国强大了,齐人也给收服了,而齐国的抵抗力量越来越弱,不堪一击,如此则齐国之地和齐国之民尽归于燕,而后燕国足以称霸中土。

    燕昭王采纳了此策。这就是齐人凭借两座城池坚守五年的原因。其实齐人在这五年里拥有的不仅是两座孤城,实际上还包括胶东和琅琊两郡的大片土地,这才是他们在五年后击败燕军,并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

    试想,假如齐人只剩下两座城池,城里的人吃什么喝什么?城里的军队靠什么打仗?当田单以火牛阵击败燕军后,田单又拿什么去收复失地?就算燕人被打败了,还有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赵魏两国,假如齐军没有一定的实力,赵魏两国的军队完全可以乘机杀进来,瓜分齐国。另外在这五年里,齐燕两国也是战争不断,燕国就曾经联合楚国夹击琅琊郡,结果齐军击败了燕楚两国,守住了琅琊。种种事实都表明,齐国在这五年里始终保存着一定的实力,这足以证明齐国最困难的时候依旧固守着胶东和琅琊两郡土地。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最害怕什么?害怕乐毅割据称霸。乐毅是赵国中山人,先祖是魏国大将乐羊,假如乐毅要在齐国之地割据称霸,赵魏两国肯定支持,乐毅有足够的实力和条件割据称霸。燕昭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君臣互相信任,而燕惠王拿什么信任乐毅?所以燕惠王毫不犹豫地剥夺了乐毅的军权,逼迫乐毅转投了赵国。齐国趁此机会展开反攻,一战击败燕军,重建齐国。

    由这段历史不难看出,秦国若要吞灭齐国,攻占临淄只能说是确立了优势,只有拿下胶东和琅琊,攻占了齐国所有的疆土,击杀了齐国君王、贵族和残余军队,秦国才算彻底吞灭了齐国。

    武烈侯在这个时候不厌其烦地重述当年的历史,分析和推断那段历史背后的秘密,其目的很明显,希望诸军统率们不要轻视齐人,要乘胜追击,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整个齐国疆土。

    唐仰拿出了武烈侯所拟制的攻击策略。

    临淄围而不攻。

    蒙武、章邯、曝布率十万大军从薛郡出发,日夜兼程赶赴琅琊郡,攻打琅琊重镇莒城和治府琅琊城。

    杨端和、辛胜、司马断率十万大军从临淄出发,日夜兼程赶赴胶东郡,攻占胶东治府即墨城。然后大军一分为二,辛胜率军攻打东莱郡,而杨端和和司马断率军南下,与蒙武会合,攻打琅琊郡治府琅琊城。

    按照武烈侯的推断,齐太子安和魏王咎肯定要逃到胶东和琅琊,为防止他们逃往楚国,武烈侯要求曝布率虎烈军以最快速度攻占琅琊郡的开阳城,先把太子安和魏王咎逃亡楚国的路线切断。

    诸军统率轰然领命。现在统率们对武烈侯极度尊崇,就连蒙武都不敢在攻击策略上有任何质疑。

    蒙武、章邯和曝布连夜离开秦军大营,快马加鞭飞驰平阴要塞,率军赶赴琅琊作战。

    杨端和、辛胜和司马断则率军急赴胶东战场,攻城掠地。

    公子扶苏留了下来,宝鼎与他商议镇戍山东事宜。

    齐国灭亡后,中原决战就算结束了,接下来就是镇戍山东的事情。按照秦王政和宝鼎的约定,中原决战结束后,他就要立扶苏为大秦储君,但具体时间没有确定,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公子扶苏暂时不会回京。宝鼎打算让他暂时镇戍山东,安抚齐人,稳定山东局势。

    公子扶苏虽然答应了,但他的心思已经转到了咸阳,言辞之间透漏出对未来的忧虑,对大秦储君的渴望。

    立储是一件大事,秦王政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但从目前错综复杂的局势来看,早立储比晚立储好,更有助于政局的稳定,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如果秦王政一直在立储一事上迟疑不决,无疑会助长封国的王子们对储君位置的渴望,这种渴望会迅速转化为野心,而封国的王子们一旦与致力追求分封的功臣们联手对抗咸阳,那大秦政局不是复杂,而是危机重重了。

    宝鼎把这一错综复杂的形势做了一番分析,希望公子扶苏能够正确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希望他能全身心投入到稳定山东的事务中,不要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咸阳。秦王政既然做出了承诺,那么公子扶苏这个大秦储君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未来公子扶苏建下的功勋越多,越对他问鼎储君有利,而唯一影响到立储的就是中土局势,只要中土局势稳定下来了,秦王政就必然立储,这一点毋庸置疑。

    公子扶苏看清了未来局势的发展,再加上有叔父这个强大的后盾,他心中的忧虑才有所减少,不过他考虑再三,还是问了一句,“父王为什么不同意在山东建封国?”

    “四个封国足矣。”宝鼎说道,“山东距离咸阳并不算遥远,无须建立封国,而咸阳一旦控制了山东,可以确保河北、中原和两淮三地的稳定,这一点对咸阳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叔父打算马上返回北疆?”

    “我必须马上率军返回北疆。”宝鼎笑道,“这与我是否直接控制山东没有任何关系。”

    “父王接到你包围临淄的消息后,恐怕最担心的就是你借机控制山东了。”扶苏想到自己父王和叔父之间那层永不消失的隔阂,不禁暗自叹息。

    宝鼎笑了起来,“我希望你能控制山东,借此机会扩展自己的力量,这对你立储有好处。”

    扶苏没有说话。

    “燕南你是回不去了,虽然你父王会一直让你遥领封国,但你随时可能回京,所以不会有机会重返燕南了,就安心待在这里吧。”

    扶苏微微皱眉,问道,“我回京之后,父王会不会乘机撤藩?会不会就此撤消燕南封国?”

    宝鼎微笑点头,目露赞许之色,“虽然撤藩很困难,但我支持你父王。能否撤藩关键在时机的把握上,但未来几年,我看不到撤藩的好时机。强行撤消燕南封国必然会激化矛盾,而你父王和中枢却未必不敢迎难而上,一旦矛盾激化,恐怕就有兵戈之祸,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扶苏的脸色更为凝重,稍加犹豫后,又问道,“叔父愿意把章邯留在山东吗?”

    宝鼎摇头,“我不同意,你父王也不会同意。”停了片刻,宝鼎看到扶苏的神情有些难堪,于是笑着问道,“你从未来中土局势的发展来考虑一下,如果你是大秦的君王,以咸阳的利益为出发点,你认为把章邯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扶苏思考良久,迟疑问道,“江南?”

    宝鼎连连点头,“继续想一想,由谁来镇戍山东最为何合适?”

    扶苏稍加思索,突然目露恍然之色,“蒙氏?”

    宝鼎欣慰而笑,用力拍拍扶苏的肩膀,“蒙氏的价值甚至超过了你的想像,将来你一定会庆幸今天的选择。”

    蒙氏是齐国人,这是适合镇戍山东的理由之一,而最重要的理由是蒙氏手握军权,手里有军队,是秦王政的股肱之臣,扶苏如果能把蒙氏拉进自己的势力,对他问鼎储君和继承大统的好处可想而知。这不仅仅可以让秦王政更为欣赏和信任扶苏,还为扶苏的未来打下了基础。

    “叔父为什么没有选择老秦人?”扶苏心里装满了疑惑,忍不住问道。

    在他看来叔父的第一选择应该是老秦人,虽然老秦人对他身体里流淌的楚人血统并不认同,但也并没有反对他继承大秦的王统,双方至今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扶苏的背后有宗室和楚系两大势力,而之前宗室、楚系和老秦人一直联手结盟,假如没有宝鼎的暗示和提醒,让扶苏自己选择,他会选择老秦人,而不是选择蒙氏。

    宝鼎笑而不语。他不想把自己和老秦人之间越来越深的裂痕暴露出来,更不想让扶苏知道老秦人正在有意扶植公子高,并试图让公子高来继承大秦王统,继而谋图功臣分封。未来老秦人的谋划会不会成功,扶苏和公子高这对兄弟会不会手足相残,他已经不敢确定了。

    现在历史轨迹的改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快,宝鼎所倚仗的先知先觉的本事渐渐丧失,他目前唯一能做出的判断是蒙氏和冯氏应该不会背叛秦王政,虽然他们也想功臣分封,也想在这个剧变的大时代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关东系完全是依靠秦王政而生存,关东系依附的是秦王政这棵大树,任何背叛秦王政的举动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蒙氏和冯氏在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依旧强大的时候,在他们自身的生存还没有遭受重大威胁的时候,绝不会背叛秦王政。

    有了对蒙氏的这一准确判断,宝鼎就敢于向咸阳妥协,让蒙氏镇戍山东,以此来解决这一关系到大秦能否尽快稳定大河流域的棘手难题。

    第一卷 崛起 第401章 最强烈的欲望

    第401章 最强烈的欲望

    武烈侯指挥北疆大军获得历下大捷,摧毁齐军主力,包围临淄城的消息在本年度的最后一天传到咸阳,咸阳一片欢腾,新年后更是举城欢庆,但咸阳宫的气氛却十分紧张,秦王政和内廷近侍大臣通宵达旦地分析和推衍中土局势的发展,数次召集在京的中枢大臣们就统一进程等诸多国事进行商讨。

    商讨的重点不是统一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不是大秦距离中土统一已经近在咫尺,而是武烈侯强大的实力对咸阳所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将对中土统一造成何种未知的伤害。

    以咸阳在战前的预测,武烈侯此次要与齐国打一场硬仗,北疆大军的实力将受到损耗,这有利于咸阳遏制武烈侯实力的膨胀,有效缓减北疆对咸阳的威胁,然而事与愿违,武烈侯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齐国,再次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武烈侯在控制了北方边郡后,又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山东,而夹在其中的河北属于老秦人的势力范围。想象一下,假如武烈侯和老秦人在此刻联手向咸阳施压,要求分封功臣,咸阳拿什么阻止?

    当然,武烈侯在离石会面的时候,已经向秦王政做出了承诺,但他现在是否信守承诺?秦王政没有任何把握,只能加大对功臣们的封赏力度,在某些国策上进行调整,以此来赢得武烈侯的好感,希望武烈侯能以大秦为重,坚持中土统一的政治理念,与咸阳在国策变革的方向上始终保持一致。

    秦王政急书武烈侯,一边恭贺其在山东战场上所获得的胜利,一边隐晦地试探他对山东镇戍的意见。

    与此同时,王翦也在得到秦军包围临淄的消息后,马上急书武烈侯表示恭贺。

    王翦在书信中征询宝鼎对中原战局的最新看法,并就战局的发展委婉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王翦认为,秦军在历下摧毁齐军主力,包围临淄后,齐国败亡在即,中原战局的发展对大秦十分有利,为此他建议,北疆军马上转战淮北战场,与中原军东西夹击,击败楚国的淮北军队,直杀寿春。目标是攻克寿春,大秦兵锋直指江淮,饮马大江。

    北疆军至今还没有拿下临淄,也还没有攻克琅琊、胶东和东莱,齐国超过半数的疆土还控制在齐人手上,而北疆军南下前武烈侯曾明确说过,北疆军只有两个月的作战时间,之后北疆军必须返回北疆,也就是说,北疆军在山东作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武烈侯坚持中原决战的最终目标是吞灭齐国,而不包括攻占楚国的淮北甚至渡淮攻克楚都寿春,那么,局势发展到现在,武烈侯是否还会坚持既定的攻击策略?

    王翦不知道宝鼎在离石会面的时候已经向秦王政承诺坚决反对功臣分封,这一承诺事实上也就这兄弟两人知道,但从宝鼎所坚持的国策变革策略来看,宝鼎在坚决推行王子分封的同时,也从来没有明确的公开的反对功臣分封。

    王翦、公子腾等人在洛阳军议的时候,曾就咸阳宫限制封国一事提出过异议,这其实就是试探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态度,宝鼎当时的态度是支持增加封国的数量,王翦和公子腾因此判断宝鼎极有可能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以武力胁迫咸阳进行功臣分封。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估猜,而宝鼎指使甘罗蓄意挑起事端打击关中熊氏,决心要掌控司空府,竭尽全力进行直道修筑后,宝鼎不遗余力地拓展北疆实力的图谋已经清楚地表现出他要在北疆称霸的野心,这无疑进一步肯定了他们的估猜。

    以上终究还是判断,王翦必须知道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真实态度,所以他写了这份信,提出了新的攻击策略,希望宝鼎能带着北疆军转战淮北战场,攻占淮北,夺取寿春,把这场决战的目标延伸到楚国,这样宝鼎不但可以借机留在中原,从容布局,掌控山东,还能帮助老秦人横扫两淮,为渡江作战做好准备。老秦人一旦建下显赫功勋,又控制了两淮之地,那么他们与宝鼎联手威逼咸阳,足以迫使咸阳在山东和两淮建立新的封国。

    封国只能由王子掌领,目前公子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各领一封国,而公子峤出镇地方不久,功勋不足,假如同时建两个封国,那咸阳宫还要派出一个寸功未立的王子,但这两个王子都没有资格领封国,这是秦王政只有一个选择,修改律法,让寸功未立的王子也能领封国。

    如果律法如此改动,秦王政就违背了大秦的“法治”原则。“法治”原则一旦被推翻,等于“法治”的堤坝就轰然崩溃,接下来,咸阳宫和功臣之间的矛盾会骤然激烈,像武烈侯公子宝鼎、武成侯王翦这样的功臣们必然会对抗中央,形势急转直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秦王政和咸阳宫妥协,分封功臣。

    这一谋划能否实现,完全依赖于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态度,假如宝鼎拒绝了王翦的建议,那么王翦就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宝鼎在离石会面中与秦王政做出了不利于大贵族大功臣利益的妥协。

    宝鼎为什么在最关键的时刻在最关键的利益问题上与大贵族大功臣们产生严重分歧?难道宝鼎不希望得到分封,称霸一方?显然宝鼎另有谋划。从北疆目前的局势来看,宝鼎要发展北疆,要拓展自己的实力,但依赖于咸阳的财赋支持,因此他受到了咸阳的钳制,目前不具备在北疆割据称霸的实力,他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布局。

    这样一看就清楚了,宝鼎的目的很明确,挑起咸阳宫和功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拖延统一的进程。功臣和地方的势力越大,秦王政和咸阳宫就越是依赖于宝鼎的北疆武力,对北疆越是支持,北疆发展就越快,宝鼎的实力就不断膨胀。等到某一天,宝鼎认为自己的实力可以割据称霸了,那么他就会倒戈一击,于是一切水到渠成,功臣分封,再建诸侯。

    新年后,宝鼎先是接到了王翦的书信,接着又接到了秦王政的书信。

    宝鼎没有多加考虑,回信王翦,委婉拒绝了他的建议。目前戍守北疆数千里防线的镇戍军只有十六万,其中只有一半是主力军队,这导致北疆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而南下作战的北疆将士大部分出自北方边郡,其中至少有两个军的将士来自楼烦等北疆诸种部落,这些将士远离故土,短暂作战可以,但长期作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及到军心和士气,所以一个月后,北疆军一定要攻克临淄,然后便带着战利品火速返回北疆。

    宝鼎在信中告诉王翦,决战之后,齐国已经灭亡,关东六个诸侯国只剩下楚国了,楚国不足为虑。虽然楚国有淮河和大江两道天险,易守难攻,但大秦对楚国已经形成了包围,击杀楚国不过是时间问题。

    大秦在过去的几年里势如破竹,连灭韩魏赵燕齐五国,疆域飞速扩大,但大秦是否实际控制了这些疆域?是否稳定了这些疆域?是否收服了这些疆域的民心?大秦的各种政策是否在这些疆域得到推广和实施?关东五国的民众是否知晓和认同了大秦的这些政策,并逐渐接受大秦的统治和中土大一统的事实?

    宝鼎认为大秦在统一了大河流域之后,有必要减慢统一进程的速度,先把大河流域的广袤疆土稳定下来,让关东民众有喘息的时间,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大秦的统治带给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们看到统一的好处。

    大河流域的稳固将给大秦带来国力上的飞速增涨,而财赋的增长将大大推进大秦武力的增长。大秦越来越强大,而楚国越来越弱,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楚国还能支撑多久?

    宝鼎把决战之后中土局势的变化和自己对统一进程的看法也写在了回复秦王政的信中。

    宝鼎明确告诉秦王政,山东的镇戍交给公子扶苏,蒙氏和冯氏将辅佐公子扶苏稳固山东,以山东的稳固来保证中央对中原的控制。至于两淮战场,还是尽数托付于王翦老将军为上策,未来攻楚大战的重任也只有老秦人才能承担。

    接着宝鼎对东南镇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考虑到南征灭楚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南局势的发展至关重要。宝鼎为此恳求秦王政,调章邯镇戍江南,调杨端和为西南远征军的统率,也就是说,宝鼎在统一之前,要控制东南局势的发展,要把江南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确保东南局势按照自己的设想逐步推进。

    王翦接到宝鼎的回信,心情极度恶劣。

    他召集中原各军统率,把王贲、麃浚、冯毋择和李信都请到了中军大帐,把宝鼎的书信给他们一一传阅。

    将军们对分封的渴望非常强烈,尤其随着中土统一的来临,这种渴望正在演变为野心,而这种野心不分派系,只要是功勋显赫之辈,无不梦想,但武烈侯端起一盆冷水,狠狠地泼在了他们的头上,让他们透心凉。

    武烈侯不想分封?不想做一方诸侯?不想称霸中土?这是不可能的事。这世上没有圣人,圣人都是杜撰出来的幻觉,是失败者的一种自我慰籍。武烈侯不是圣人,他从赤手空拳走出北疆到现在,所谋取的都是利益,而且都是大利益。

    那么武烈侯为什么在分封唾手可得的时候放弃了?

    王翦不说,他请将军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些将军们无一不是出自豪门大族,对当前的咸阳政局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经过一番深思后,唯一得到的答案就是武烈侯要做吞噬中土的“渔翁”。

    当秦王政和咸阳宫为了中央集权,与豪门贵族和地方势力打得两败俱伤之后,出面收拾残局的就是武烈侯,而那时候的武烈侯拥有一个强大的北疆,拥有一支几十万人的强悍军队,无论是秦王政和咸阳宫,还是豪门贵族和地方势力,都不是他的对手,都将被他所吞噬,然后,这天下就是武烈侯的天下。

    几天后,王翦再一次召集诸军统率,做出了与项燕决战的决策。

    现在楚国应该得到了武烈侯带着北疆大军杀进齐国,齐国遭到致命打击败亡在即的消息,这个消息对楚国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寿春必然惊惶失措,楚军上下更是人心惶惶。

    楚国这时候最怕什么?当然是害怕武烈侯在攻克临淄后,率大军进入淮北战场,与中原秦军联手渡淮作战。武烈侯进入淮北战场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楚国来说,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须怀疑。既然武烈侯肯定要进入淮北战场,那么楚国会拿出何种对策?退守淮河,力保寿春。

    这样战局的发展就一目了然了,项燕和淮北的楚军主力不会再打了,再打就被中原秦军拖住了,那等于给武烈侯南下淮北赢得了足够的时间,所以项燕要带着淮北楚军逐渐后撤。

    这就是中原秦军发动决战,给予项燕和淮北楚军致命一击的最好机会。假如等到武烈侯拿下临淄,带着北疆军撤离了,那战机也就消失了。

    王翦需要这场决战,以便杀过淮河,为尽快渡江作战消灭楚国打下基础。只有消灭楚国,以老秦人为首的功臣们赢得了显赫功勋,控制了江淮和江东,功臣们才有本钱和咸阳对抗,才有可能逼迫咸阳建立更多的封国,才有机会挑起秦王政和武烈侯、中央和北疆之间的争斗。

    武烈侯想做“渔翁”?武烈侯做了“渔翁”,功臣们岂不陷入被动?所以,功臣们要做“渔翁”,而让武烈侯和秦王政这两头老虎去打个头破血流。

    王翦的决策赢得了将军们的一致支持,不分派系,绝对支持,上下齐心。

    秦王政看到宝鼎的回信,心中的不安减去了几分。

    在中枢议事上,秦王政做出决策,武烈侯和北疆军拿下临淄后,马上返回北疆,山东镇戍由公子扶苏负责,蒙武辅佐。

    这一决策在中枢大臣们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应。很明显,秦王政和武烈侯在分封一事上达成了约定,武烈侯为了赢得咸阳的财赋支持发展北疆,向秦王政做出了妥协,帮助秦王政压制功臣,反对功臣分封。

    顿时各种声音充斥了秦王政的双耳。

    冯劫、蒙嘉等关东系大臣马上警告秦王政,武烈侯不会放弃分封,这是他的以退为进之策,几年后等到北疆实力强横了,秦王政和功臣、中央和地方因为矛盾激烈而打得两败俱伤之际,也就是武烈侯出手之时。所以他们的建议是,命令武烈侯继续南下攻打楚国,加快统一进程的速度,借此机会消耗武烈侯的实力。

    隗状、王绾、公子腾、公子豹等大臣也建议秦王政把统一大战继续下去,一鼓作气消灭楚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王政不为所动。他的心里非常清楚,继续攻打楚国,不要说咸阳的财赋支撑不了,更严重的是,中央会迅速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封国建立得越多,也就意味着距离功臣分封越近,这是秦王政绝对不能接受的事。

    秦王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是中枢一致要求南征灭楚,而是朝野内外的功臣们对“分封”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让秦王政有一种无力抵御之感,如果没有武烈侯的支持,没有茅焦、李斯、周青臣这些来自寒门的法家大臣们的支持,秦王政相信自己肯定支撑不住。

    秦王政没有理由直接反对中枢的决策,他只能以武烈侯坚持要在两个月后返回北疆为借口,设法拖延,只要拖到武烈侯带着北疆军撤军了,那么中枢的这一决策也就失去了实施的可能。

    中枢大臣们看到秦王政久拖不决,于是又要求秦王政在山东建封国。这个理由很充足,山东距离咸阳太远,而山东形势能否迅速稳定下来不但直接关系到中原的稳定,还直接关系到南征灭楚。假如山东的齐人不停地叛乱,中原总是面临危机,那秦军又如何南下攻楚?

    秦王政同样没有理由拒绝。燕南建封国了,代北和江南也建封国了,相比起来,山东更重要,更应该建封国。

    秦王政以齐国尚未灭亡为借口,同样拖延不决。

    正月中,杨端和率军攻克即墨。接着辛胜去打东莱,而主力则南下打琅琊。

    正月中,蒙武、章邯、曝布猛攻莒城。齐太子安和魏王咎抵挡不住,逃亡琅琊城。

    正月下,杨端和与蒙武南北夹击琅琊城。太子安和魏王咎无奈之下,只好弃城而逃,带着近万军队乘船逃亡楚国。

    这段时间里,齐国相后胜试图与武烈侯谈判,但被武烈侯拒绝了。武烈侯只有一句话,投降,否则血屠临淄。

    第一卷 崛起 第402章 咆哮洪峰

    第402章 咆哮洪峰

    楚国接到秦军杀进齐国,在历下击败齐国主力大军的消息已经是新年之后了。

    这个消息是从齐国琅琊传到楚国彭城的,而且是齐太子安和魏王咎亲自送来的消息,他们向楚国求援,希望楚国马上增援琅琊,与齐军联手抵御秦军的攻击。

    彭城守将一边急报京都寿春和平舆战场的项燕,一边全力备战,并派人急赴琅琊确认消息的真假。

    很快,有消息从琅琊传回,开阳城被秦军攻陷,秦人切断了齐国琅琊和楚国泗水郡之间的联系,现楚国已无法北上增援,而齐人也无法从陆路逃亡楚国。

    这时候秦军故意放出消息,说武烈侯带着三十万北疆军南下攻齐,一路势如破竹,先在大河围歼齐北都军队,接着在历下城全歼齐太子安所率的二十多万齐军主力,现正在围攻齐都临淄,齐国倾覆在即。

    寿春震惊,楚国君臣难以相信,休养生息了四十年的齐国,貌似雄风不减当年的齐国,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竟然被秦军摧枯拉朽一般击毁了,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好在齐国曾经遭受过一次差点亡国的苦难,那一次他们顽强坚持了下来,或许这一次齐国也同样可以坚持下来,所以寿春的楚国君臣们经过商讨之后,决定先稳住淮北局势,全力加固淮河防线,然后耐心等待局势的发展。

    假如秦军拿不下临淄,陷在了山东战场,齐人在秦军狂风暴雨一般的攻击下坚持了下来,双方转入长期的僵持之战,那楚国就可以乘机在淮北战场上主动攻击,以配合齐人的卫国大战。反之,假如齐人外强中干,转眼就被秦军吞噬了,那么中土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中土局势就此走向了秦楚抗衡的时代。秦强楚弱,楚国若想维持对峙局面,首要之务是守住两淮,假如两淮守不住,那最起码要守住大江,否则楚国就完了。

    项燕和寿春的看法一致,淮北的战不能打了,楚军要做好死守淮河的准备。武烈侯一旦摧毁了齐国,其北疆大军必然蜂拥而下,以楚国目前的两淮兵力,恐怕挡不住秦人的疯狂攻击。

    项燕焦虑不安,楚军统率们更是忐忑,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山东战场上,都在等待着从山东传来的最新消息。

    正月下,各种消息满天飞,最新传闻是秦军攻克了临淄,武烈侯带着北疆军正急速南下,马上就要杀到淮北战场了。

    这个消息不管是真是假,做为楚国的上柱国,楚军的最高统率,淮北战场的总指挥,项燕都必须做出策略上的改变,不能继续这样被动地等待下去。

    正月底,项燕下令,大军撤离平舆,放弃项城,在巨阳和寝城一线设阵阻击。巨阳距离寿春两百余里,一旦武烈侯带着北疆军杀进淮北,楚军可以迅速撤过淮河,力保寿春不失。

    王翦派人散布假消息,就是为了动摇楚军军心,诱使楚军主动撤离,只要楚军一撤,士气必然低落,秦军就能取得决战的优势。

    秦军在平舆士气高昂,将士们蓄势待发,就等着攻击命令了。

    楚军刚刚后撤,王翦就下令全线攻击,王贲、麃浚、冯毋择和李信各带一军,疯狂扑上。

    项燕当然有准备,就地列阵,指挥楚韩联军与秦军奋力厮杀。

    这一仗从日中开始,一直杀到黄昏,双方旗鼓相当,杀得血流成河,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韩王越和他所统率的韩军为了减少损失保存实力,竟然佯装不敌,诈败而走。韩军一败,楚军的战阵顿时被秦军撕开了缺口。

    楚军将士对当前局势的悲观、对秦军的惧怕心理,随着韩军的败走,随着战局向不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迅速影响到士气,而士气的急剧丧失给了楚军致命一击。

    暮色降临之际,楚军全线溃败。秦军士气如虹,将士们气吞如虎,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当先,杀得酣畅淋漓。

    黑夜就像一头张口血盆大口的猛兽,无限制地增加了楚军将士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在战败之后终于演变为心理上的彻底崩溃,楚军肝胆俱裂,狼奔豕突,大败而逃。

    王翦下令,各军再接再励,宜将剩勇追穷寇,杀,一直杀到天明为止。

    平舆大捷,王翦击败了项燕,秦军歼敌近十万,把项燕的淮北主力几乎一扫而光。

    项燕带着残兵败将一直逃到淮河岸边才停了下来。

    王翦命令主力向寿春推进,一鼓作气打过淮河,包围寿春。

    寿春震动。楚王负刍和屈无诸、景缨、项燕等大臣紧急商议后,断然决定撤离寿春。第二天楚王负刍和屈无诸、景缨就带着中央诸府官员火速撤往江东丹阳。寿春迅速陷入混乱,贵族富豪们开始了大撤离。

    项燕命令彭城守军放弃彭城,撤到淮河防线坚守,又命令淮南军队全部进入淮河防线,誓死包围京都。

    二月初,王翦带着大军抵达淮河北岸,下令征集船只,准备渡淮作战。

    王翦再次书告武烈侯,恳请武烈侯以大秦为重,以天下苍生为念,率军南下作战,迅速完成统一大业。

    平舆大捷的消息迅速传到山东战场。

    宝鼎颇为感叹。王翦终究是一代名将,他还是在淮北战场上击败了项燕,王翦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因为历史的改变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不出意外的话,王翦将率军渡淮,攻克寿春,然后饮马大江。

    宝鼎有心拖延中土统一的进程,给咸阳以足够的时间来稳定所占领的疆域,最大程度地控制地方,但现在看来可能性比较小。王翦也罢,战场上的诸军统率们也罢,包括咸阳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们也是一样,他们就是要以最快速度统一中土,迅速控制地方,发展地方势力,然后与中央形成对抗,迫使中央在分封上做出让步。

    宝鼎也深切感受到了豪门贵族对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