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35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35部分阅读

    ,至于楚国国策在那些主战派贵族的控制下显然是对秦国不利,所以武烈侯一直在考虑对策。

    今天朱英这话的意思是暗示武烈侯要打击公子负刍了,只有打击公子负刍,支持李太后和楚王悍,在寿春维持一个两强对峙的局面,才是对秦国或者说对现在的江南最有利。

    “大师可否去一趟寿春?”宝鼎抬头望向南山子,问道。

    “我不想看到那个无耻的小人。”南山子愤然说道。

    宝鼎摇手,笑道,“你有办法见到李太后吗?”

    南山子脸色微变,随即心领神会,抚须笑道,“我当然见不到李太后,但有人可以见到李太后。”接着他低声问道,“这么说,阳文君要官复原职了?”

    “阳文君此刻应该在中原与昌平君谈判。”宝鼎笑道,“他能否官复原职,就看昌平君的手段了。”

    “好计。”南山子赞道,“这一巴掌定能把那个无耻之徒打得晕头转向。”

    第一卷 崛起 第294章 武烈侯的困局

    第294章 武烈侯的困局

    南山子火速赶赴寿春。宝鼎则给公子扶苏、昌平君写了封信,把江南局势和自己新的西南策略详细告之,请他们调整谈判策略,进而推动楚国政局的变化。

    接着,他把修改后的远征西南之策上奏咸阳,同时给秦王政写了封私人书信,把西南策略的实施提高到了关系到中土和大秦存亡的新高度,试图以此来说服秦王政,赢得咸阳的支持。

    宝鼎在全力解决江南危机的同时,又指挥水师继续与楚国楼船对峙,两万步军则部署于洞庭和湘水交汇之处,阻御楚人攻击长沙。

    荆轲和熊庸则率三万军队进入老山界,占据湘桂谷地,然后沿着离水(漓江)百里,扫清老山界一带的百越人,为开凿大渠做好前期准备。

    墨者马骕、姜平带着一帮墨家子弟深入湘桂谷地勘察地形,拟制开凿大渠的具体方案。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宝鼎命令东方无畏带着两百黑鹰锐士贴身保护。

    盖聂则带着十八方镇的民众开始垦荒拓地,在南岭之下建设新家园。

    魏起则安排护军府的一帮掾吏奔赴各地筹措粮食。现在江南严重缺乏的不是金银绢帛,而是粮食,赖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粮食。

    江南局势在武烈侯和各级军政官长们的努力下,逐渐走上正轨。

    也就在这个时候,蓼园巨贾们陆续赶到了长沙。宝鼎在长沙城相迎,亲自向他们阐述修改后的西南策略。

    新的西南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垦荒,利用转徙而来的百万人口,增加江南的土地和粮食产量;二是开凿大渠,把湘水和离水连为一体,连通大江水系和西南水系,继而贯通南岭;三是远征西南。

    这三个步骤的前两个步骤都需要巨贾们的财力支持。此策耗费惊人,即便咸阳支持,但考虑到大秦当前最为急迫的是统一中土,所以咸阳最多也就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财力上的支持肯定有限。

    西南策略投入大,但看不到利益。未来就算大秦统一了中土,西南终究还是边陲,还是蛮荒之地,只有无止尽的投入,没有利益产出。无利可图的事情谁会干?秦王政和咸阳中枢从统一后的天下大势出发,当然会意识到西南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有多高?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所能给予的重视都有限,由此可以想像西南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蓼园巨贾们在过去两年里收获巨大,但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惊人。

    武烈侯与关东合纵军交战,大秦本土巨贾在钱粮上全力支持。武烈侯攻占中原,还是依靠这些巨贾们的钱粮支持。武烈侯南下攻打楚国,军资还是出自这些巨贾。而这次中原危机的解决,更是把巨贾们的私库彻底掏空。

    但武烈侯给予的回报非常丰厚,巨贾们以粮食和各种物资赢得了武烈侯的信任,赢得了土地、作坊、庄园、金银珠宝等各种财富,赢得了垄断之下的盐铁之利,尤其赢得了蓼园在诸多领域的新技艺。大家一起在中土牧羊,一起剪羊毛,一起掳掠中土财富。

    这一次武烈侯再创奇迹,在解决中原危机的基础上又拯救了百万灾民,武烈侯的西南策略算是完成了,后期的投入应该不大了。至于远征西南,巨贾们根本没放在心上,远征西南事实上就是武烈侯的“画饼充饥”之策,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然而,让巨贾们目瞪口呆的是,他们在长沙看到的依旧是“疯狂”的武烈侯,他不但拿出了一个新的西南策略,而且还是一个只“烧钱”不产出的策略。这次武烈侯终于露出“狞狰”嘴脸,举起血腥屠刀,要痛宰他们了。

    武烈侯当真要做“天下第一劫匪”抢劫他们?当然不会,抢劫他们的财富就等于抢劫他自己的财富,哪有自己抢劫自己的道理?

    武烈侯还是一如既往,和他们做交易,不过这一次的交易做得更大而已。

    逐利是商贾的本性,就算商贾中不乏有远见卓识之辈,但他们的远见卓识也是用在“逐利”之上。

    中土最大的敌人是大漠上的匈奴人,未来必定会爆发声势浩大的南北战争,战争耗费惊人,这就给了商贾“逐利”的机会。大秦的国力有限,现在正在打统一战争,未来还要与匈奴人进行南北战争,这等大规模和频繁的战争显然让大秦无力支撑,于是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国库穷竭的情况下,君王和王国大肆掳掠民众财富,民众的财富会在一夜间化作乌有,还有一种情况则正好相反,是调集民众财富,以赊贷等方式整合全部国力,以举国之力进行战争。

    这两种不同政策造成的后果是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不同。第一种政策显然对君主和王国有利,战争打赢了,君王和王国可以迅速恢复元气,而第二种政策则让君主和王国在战争后陷入财赋崩溃的窘境,不得不依靠长期赊贷来慢慢恢复元气。在这个过程中,民众越来越富,而君主和王国始终拮据,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对君主和王国十分不利,最终将演变为君主和王国在权利上的严重损失。

    很明显,大秦面对未来严峻的局势,必将采取第一种政策,名义上称之为“重农抑商”,实际上就是掳掠民众财富,否则大秦没办法支撑未来的大规模的频繁战争,但这种政策显然是“竭泽而渔”的短视之策。

    打劫是一次性的,打劫的财富用完之后怎么办?再去打劫?被打劫的人因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一穷二白了,还怎么打劫?官营垄断在一定时间内的确可以让财富增长,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战争结束了,王国和民众都变穷了,贫穷导致消费骤减,而消费的持续减少则让工商业持续萎缩,由此导致财富持续减少,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国穷民穷,王国崩溃。

    春秋战国六百余年,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密集而残酷,从理论上来说,诸侯国早就崩溃了,但他们竟然持续了六百余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施了农商并重的国策。计然、白圭、吕不韦都推崇“以商富国”,但这个“以商富国”是建立在“重农”的基础上。各诸侯国变法无论成功失败,最终都走上了“农商并重”之路,这才是诸侯国一代代把争霸局面维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烈侯穿越而来,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还是较为丰富,所以他坚持“无为而治”,坚持农商并重的策略,为实现这一策略,他首先必须改变中土的局势,以便缓和甚至化解帝国统一后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就今日中土局势来说,如果大秦提前占据西南,那么统一后就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帝国的国力就足以支撑南北战争。如此一来,帝国的危机也就不至于非常严重,而帝国危机的缓和显然有利于缓解朝堂上的激烈矛盾,这种宽松的政局同时也有利于帝国在统一后所进行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假如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能够让各方都满意,那么保证这一分配方案的国策肯定会让各方都获得一定利益,如此武烈侯的拯救帝国的梦想也就实现了。

    =

    武烈侯重新认识到了西南策略的重要性,这段时间他把所有精力都放了这一策略对未来帝国命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研究上,所以他在这一次的长沙议事上做出了精辟而详细的阐述。

    江南的军政官长和这些参加议事的蓼园巨贾们,也因此对西南策略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并把西南策略放到了一个足以影响到自己未来利益的全新高度上。

    去年在中原的时候,武烈侯和军政官长们、巨贾们也就如何确保未来利益做过商讨,当时武烈侯拿出来的策略是“以退为进”,把财富转移到土地上,以逃避重农抑商之策对财富的掳掠。这一策略显然很被动,而且依照武烈侯的设想,本利益集团至少需要花费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摆脱这种被动局面,重新改变本利益集团在权利和财富再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而今日武烈侯拿出的西南策略却是一个主动策略,一个主动控制中土大势发展,继而影响未来帝国的局势,改变未来帝国国策,在未来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赢得有利地位的策略。

    当然,这一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是非常明显,风险无限大。西南策略投入惊人,没有直接收益,而这一策略的回报纯粹是一种预期,这种预期随时都有可能被形势的不确定性发展打得粉碎,也就是说,本利益集团在西南策略上的巨大投入随时都有可能化作乌有。

    说白了,武烈侯是又一次“画饼充饥”,只不过这一次诱惑的对象由灾民变成了本利益集团。如今武烈侯以自己的强势迫使本利益集团接受了西南策略,西南策略肯定要实施,现在武烈侯要做的就是说服本利益集团在西南策略上进行投入。指望咸阳在财力上支持西南策略根本不现实,只能靠自己,而回报就是未来的预期。以巨额钱财去投资预期利益,这个风险太恐怖了,即便这些中土富可敌国的巨贾们也是心惊胆战,忐忑不安,无法马上做出决断。

    这场决定本利益集团未来命运,决定未来帝国命运的讨论整整持续了半个月,蓼园各方的争论非常激烈。

    期间昌文君和甘罗赶到了长沙。公子扶苏和昌平君的“私人特使”章邯也赶到了长沙。昌平君在看到新的西南策略后,知道武烈侯暂时不会远征西南了,断然留下了章邯和麃(biao)浚两位大将,但他担心武烈侯因此产生误解,另外他对新的西南策略也有自己的看法,于是让章邯代表自己赶赴江南当面向武烈侯做出解释。

    昌文君、昌平君和甘罗对武烈侯的这一策略都抱着慎重态度,因为风险太大了,一旦此策失败,本利益集团必定分崩离析。

    =

    咸阳也陷入了激烈争论。

    秦王政和咸阳的中枢大员们被武烈侯的这一“宏伟”策略所震惊,它的实施严重影响到了大秦国策。

    按照武烈侯所奏,这一策略至少需要五年,其财力耗费大约是大秦目前十年赋税收入的总和,而为此征发的徭役更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当年修建郑国渠已经让大秦“深受其害”,吕不韦自主持修建郑国渠之后,国力损耗严重,大秦更是因此完全停止了对外战争,面对关东合纵军的攻击差点丢掉了函谷关。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大秦岂能重蹈覆辙?更重要的是,开凿南岭大渠,远征西南,对大秦的现在和未来到底有什么好处?

    当然,武烈侯在奏章中也说了,这一策略的实施,咸阳只要在政策上支持即可,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政策上支持意味着国策的改变,这正是咸阳所无法容忍的事。说到底,西南策略就是武烈侯拿来干涉朝政的工具。

    反对一方把此策驳斥得体无完肤,就差没有公开指责武烈侯阴谋害国了。

    支持一方则以大秦耗尽国力修建长城、都江堰和郑国渠为例。当年昭襄王修长城、修都江堰,秦王政修建郑国渠,朝堂上也几乎是一片反对之声,但事实证明,这三大决策都是正确的,它们帮助大秦一步步走向了强大。

    大秦的未来是统一中土,是征服天下,是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而这一点武烈侯在奏章中表述得很清楚,所以西南策略对大秦的未来至关重要。

    另外,此策有个让反对法都不得不承认的优势,武烈侯不要咸阳的财赋支持,也不要咸阳在全国范围内征发徭役,而是调用大秦巨贾们的财富和征发刚刚转徙江南百万灾民实施此策。

    巨贾们的财富也属于大秦国力的一部分,尤其巨贾私库里的粮食布帛和其他各种物资更直接关系到秦军在统一战场上的胜负,所以武烈侯的这一策略肯定损耗了大秦国力,也影响到了大秦的统一战争,但这些财富的大部分目前只有武烈侯才有可能调用,如果支持武烈侯把这些财富消耗在西南策略上,可以严重消耗武烈侯的实力,这也算是遏制了武烈侯实力的发展。

    咸阳遏制武烈侯的办法不过是把武烈侯从中原赶到西南,而现在武烈侯却利用西南策略把自己“囚禁”在西南,如此好事,咸阳岂能错过?

    =

    咸阳在争论,长沙也在争论,而武烈侯的奏章更是从长沙频繁送到咸阳,写给秦王政的私人书信也是每日一封。

    武烈侯的目的就是一个,赢得秦王政和咸阳中枢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没有咸阳在政策上的支持,长沙的争论不可能有结果,西南策略也就无从实施。

    秦王政的这个决策太难下了。

    秦王政从接触武烈侯开始,武烈侯就是一个大一统理论的狂热支持者,无论是出塞还是征战中原,包括目前到西南,武烈侯的所作所为,其一系列疯狂的举措,都是为了大一统。这一点就连武烈侯的朝堂对手都不否认,但正是因为这种疯狂,一种近乎失去理智的不择手段的疯狂,让武烈侯肆无忌惮地干涉朝政,为此甚至不惜与秦王政正面“对决”,而这让秦王政和他的亲信们不得不去遏制他,不得不设法把武烈侯对大秦国祚可能产生的威胁降到最低。

    支持不支持这一策略?支持的话,可以进一步遏制武烈侯,但代价是损耗大秦国力,延缓大秦统一中土的步伐。不支持的话,以武烈侯的“疯狂”,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干什么?假如他做出了更疯狂的事,咸阳的损失恐怕更大。

    秦王政首先调整了对楚国的外事策略,支持李太后和楚王悍,帮助他们对抗以公子负刍为首的反对势力,并要求公子扶苏和昌平君在中原做出实际举措,在军事上打击楚国的主战派,确保李太后和楚王悍实际控制楚国政局,从而尽快缔结新盟约,以楚国的钱粮来支援江南。

    接着他又下令,请驷车庶长公子豹、治粟内史冯去疾日夜兼程赶赴长沙,与武烈侯详细商讨西南策略实施的可能性。

    秦王政的这两个举措显然说明他倾向于武烈侯,有意支持武烈侯实施西南策略。

    秦王政的这一态度在咸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御史大夫公子腾考虑再三,向秦王政进言,如果时机合适,可以让公子扶苏去一趟江南。现在武烈侯说服巨贾的难度非常大,巨贾们需要看到咸阳的政策,而咸阳则希望首先得到巨贾们的承诺才去考虑政策上的扶持,这使得局面陷入僵持。让公子扶苏在适当时机去江南,不但可以给武烈侯以支持,也可以帮助咸阳主动打破目前的僵局。

    秦王政犹豫良久,采纳了这一建议。

    第一卷 崛起 第295章 逼迫

    第295章 逼迫

    赵仪从夜郎国返回,陪同她一起赶赴夜郎的大匠琴唐和琴玥也回来了,一起抵达长沙的还有琴氏家主隗清。

    武烈侯闻讯,亲自出城迎接。

    赵仪清瘦了很多,长途跋涉让她看上去非常疲惫。看到宝鼎,她第一句话就问河北灾民的情况。几个月来,让她最为牵肠挂肚的就是自己的国人,同时也担心宝鼎被这场灾难击垮。虽然回来的路上她已经从巴蜀人那里知道武烈侯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但此刻她还是迫不及待地想从宝鼎的嘴里听到最真实的消息。

    “如你所愿。”宝鼎笑道,“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

    赵仪高悬的心总算放下,她轻轻偎进宝鼎的怀里,低声说道,“我会一直在你身边,一直陪着你。”

    “慢慢会好起来的。”宝鼎说道,“只要度过目下这段最困难的时期,形势很快就会好转。”接着他也有些急切地问道,“此行如何?”

    赵仪面露苦色,“琴家姐姐虽然全力以赴,但还是未能如愿。不过夜郎人也没有一口拒绝,夜郎王特意派出使者随我们赶到江南,要与你详细商谈。”

    宝鼎眼里顿时掠过一丝不快。夜郎人实际上就是一口拒绝了,只不过不敢直接得罪大秦,于是以谈判为借口故意拖延。

    大匠琴唐与宝鼎寒暄之后,目露愧色,“武烈侯,此行未能完成你的嘱托……”

    宝鼎摇摇手,打断了他的话,“大匠辛苦了,此行能带来夜郎王的使者,已经难能可贵。接下来我有更重要的事托付于你,请大匠先休息几天。”然后他用力握了握琴唐的手,一语双关地说道,“大匠,未来几年你恐怕没有休息的日子了。”

    琴唐的眼里马上露出兴奋之色,武烈侯又要研制什么新东西了?

    隗清望着宝鼎,也是一脸歉疚,她虽然以最快速度赶到了夜郎国,但终究还是未能说服夜郎人帮助大秦远征西南。

    “姐姐来得非常及时。”宝鼎笑道,“有关夜郎人的事,姐姐无须担心,它已经不重要了。”

    不重要了?隗清疑惑不解,难道武烈侯放弃远征西南了?假如他放弃远征西南倒是明智之举,毕竟远征的胜算太小,没有必要冒那种无谓的风险。

    “你不是安慰我吧?”隗清笑道。

    “现在局势变了。”宝鼎不动声色地说道,“我现在非常需要姐姐的支持。”

    隗清笑而不语,她可不会轻易做出承诺。

    =

    当天晚上,宝鼎在行辕约见隗清和琴唐。

    隗清和琴唐已经从琴珪那里了解到了江南最新局势和有关西南策略的争论,也估猜到了宝鼎急于召见他们的原因。

    “你们能给我一个答复吗?”宝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隗清黛眉微皱,说道:“武烈侯,当务之急是解决粮食危机。在粮食危机没有妥善解决的情况下,江南没有能力做其他的事。”

    “粮食危机正在解决。”宝鼎说道,“解决的办法就是与楚国共同承担救助灾民之责。”接着他把自己的谋划大致说了一下,大秦转而支持李太后和楚王悍,让楚国政局陷入两强对峙的局面,从而迫使李太后和楚王悍建立新盟约,给江南以持续的粮食支援。

    “此策是否持久?李太后和楚王悍是否有能力抗衡那些图谋更换王统的楚国贵族?”琴唐毫不客气地问道,“李太后和楚王悍最大的弱点就是武力不足,一旦寿春局势失控,势必会连累江南。另外,现在大秦是从中原和江南两个方向威胁寿春,公子负刍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肯定不敢动。但大秦要打赵国,估计就在明年某个时候,中原军队只要进入河北战场,寿春受到的威胁就会降到最低,那时公子负刍十有要动手。如果他错过这个机会,等到大秦攻占了河北,实力更强大了,他还敢发动内讧弑君篡位,从而拱手送给秦国一个灭亡楚国的机会吗?”

    “江南的粮食危机只会持续到明年秋收之后。”宝鼎说道,“我只要把这段最艰难的时期度过去就行了。至于咸阳何时攻打赵国,要取决于河北局势的发展。以目前的局势来说,秦国急于打赵国的后果就是迫使赵燕齐合纵,这对秦国不利。”

    “我知道齐国有攻打赵国的图谋,假如能诱使齐国攻打赵国,那么赵燕齐的合纵将不复存在。等到赵齐两国打得两败俱伤之际,我大秦出兵河北,将势如破竹。”

    “为了诱使齐国攻打赵国,我的计策就是公开实施西南策略,在南岭开凿大渠,从而让齐国做出错误的判断,跳进我大秦的陷阱。”

    “我大秦灭了赵国,基本上算是确立了一统天下的绝对优势,这时候就算楚国的公子负刍弑君篡位,他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与秦国继续保持盟约,以图在秦齐楚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恢复元气,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我还是可以狠狠‘敲诈’一下公子负刍,迫使他继续向我江南提供粮食援助。”

    隗清和琴唐暗自震惊,面对武烈侯这一连串的谋划,两人有一种窒息之感。

    “我知道你的图谋了。”琴唐抚须说道,“现在大王急于攻打赵国,而攻赵连续两次失败,导致此仗大王必须赢得胜利,所以大王患得患失。你所献之策正好可以帮助大王赢得攻赵大战的胜利,同时又兑现了你三年灭赵的诺言。大王为了确保此仗胜利,就必须答应你的西南策略,在南岭开凿大渠,做出以举国之力开拓西南的假象,从而让齐人上当受骗,诱使齐人跳进陷阱,让齐人先打赵国,以便让大秦渔翁得利。”

    宝鼎微笑点头。

    “大秦灭赵,确立了天下一统的优势,这时候开拓西南的重要性骤然突出。”琴唐继续说道,“一旦秦军占据西南,就可以在岭南方向对楚国形成重大威胁,牢牢牵制楚国。楚国随即陷入中原、江南和岭南的三面夹击之中,动弹不得,如此一来,秦军可以放手攻齐。齐国灭了,则楚旦夕可亡,于是天下一统。”

    “大王和咸阳一旦认识到了开拓西南的重要性,必然会继续支持西南策略的实施,以确保秦军占据西南,加快统一中土的步伐。”

    琴唐望着宝鼎,摇头叹道,“武烈侯竟然利用局势的发展,迫使咸阳持续支持西南策略的实施,把一件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这太不可思议了。”

    “大匠缪赞了。”宝鼎笑道,“我说过,西南策略和中原局势密不可分,只要着眼于中原局势的发展,必定可以确保西南策略的成功。”

    “大秦灭赵,吞并河北和代北两地,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正好可以让我完成开拓西南的大业。”

    宝鼎望着隗清和琴唐两人,再一次问道,“你们现在能给我一个答复吗?”

    隗清和琴唐互相看了一眼,沉默不语。

    武烈侯需要的是巨贾们的巨额投入,而这个投入的回报只是一种对未来利益的预期。

    未来如何得到回报?首先大秦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统一中土,中土统一了,百废待兴,商机蓬发,巨贾们才会财源滚滚。其次就是大秦的国策要对商贾有利,也就是继续实施农商并重之策,而不是重农抑商,甚至为了掳掠财富直接消灭商贾。

    武烈侯和本利益集团必须在统一大业中获得功勋,然后才能在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有利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拿到未来利益。现在武烈侯被赶出了中原,但他把公子扶苏扶了上去,让公子扶苏博取灭赵的功勋,而他自己则到江南博取开拓西南的功勋。只要把这两个功勋拿到手,本利益集团基本上赢得了统一中土的大部分功劳,如此在未来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有利地位。

    然而,非大智大勇者,谁愿意把所有赌注压在一条蛮荒之地的大渠上?

    “未来?未来是多少年?十年?还是二十年?或者更长?”隗清神色凝重,强烈的窒息感让她的呼吸变得非常粗重。这是一次豪赌,赌输了,则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宝鼎淡然说道,“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我和大王有十年之约。”

    “武烈侯,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考虑的时间?”琴唐恳求道,“我们刚刚从夜郎国回来,需要休息一下,更需要仔细权衡这其中的得失。”

    宝鼎摇头,“我没有时间了,今天你们必须给我一个答复。”

    琴唐苦叹,“武烈侯,那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一条大渠,一百多里长的大渠,其耗费之巨远远超过了一场大战,更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

    “以琴氏一家之力或许不够,但如果集蓼园十几家巨贾之力,则必能成功。”

    琴唐给他逼得无路可退,不得不哀求道,“武烈侯,你只要马儿跑,却不让马儿吃草,那马支撑不了多久,必定会力竭而死。”

    “拿下中原,你们收获颇丰。”宝鼎面无表情地说道,“拿下赵国,你们的收获同样巨大。”

    “赵国还有什么?赵国很快就是一片废墟了。”琴唐没好气地说道。

    “还有齐国,楚国。”宝鼎诱惑道,“即便是遥远北陲的燕国,只要你们愿意多跑几步,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问题的关键是,你现在在江南,在南岭开凿大渠。”琴唐忿然说道,“没有你,我们拿什么去抢?”

    “你只要答复我,我就能让大王和咸阳给予你们足够多的补偿。”宝鼎继续诱惑道,“当然,你们也不要指望我狮子大开口,那会激怒大王和咸阳。我们细水长流,慢慢来,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在中土统一之前,我可以把你们在大渠上的投入全部归还。至于未来利益的预期,那就算利息吧。不要小瞧这利息,这些利息之巨可远远超过你们付出的本金。”

    这句话让隗清忽然意识到武烈侯今天“逼迫”琴氏的目的。现在江南和咸阳陷入了僵持,江南这边要咸阳的政策,而咸阳却要江南先说服巨贾,武烈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以强势手段先逼迫巨贾“低头”。

    “琴氏唯武烈侯马首是瞻。”隗清咬咬牙,断然说道。

    宝鼎面露喜色,暗暗松了口气。

    琴唐却是大吃一惊,正想劝阻,忽然看到隗清递过来一个眼色,旋即心领神会,把嘴巴闭上了。

    “但我有一个小小的条件。”隗清继续说道。

    宝鼎笑笑,说道,“如果咸阳不给政策,我也不会让你们盲目投入。”

    隗清躬身致谢,“请武烈侯务必谅解我琴氏的难处。”

    “我理解,这毕竟是关系到家族存亡的大事,的确需要小心谨慎。”停了一下,宝鼎又说道,“隗氏大兄那边,你要说清楚,请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这时候千万不能退,退一步则麻烦无穷。攻赵这一仗大王输不起,正因为大王输不起,我们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才有更大的余地。”

    隗清想了片刻,默默点头。

    =

    琴氏家主抵达长沙的第一天就宣布琴氏鼎力支持武烈侯,愿意倾尽家财帮助武烈侯开凿南岭大渠。

    紧接着,乌氏、卓氏和墨家也宣布支持武烈侯。

    蓼园系的其他巨贾们无奈之下不得不接受事实。他们本想找琴氏家主质询一下,但隗清拒而不见,跑到十八方镇去了。张氏、白氏、孔氏、猗顿氏和卞氏等大小巨贾无计可施,在武烈侯的逼迫下,也只好宣布倾尽所有财力支持西南策略的实施。

    巨贾们的承诺有了,接下来就是与江南军政官员具体商谈。开凿大渠需要的是粮食和各种物资,咸阳给一部分,江南自筹一部分,剩下的则由巨贾们承担。

    与此同时,驷车庶长公子豹、治粟内史冯去疾也抵达长沙,他们代表咸阳与江南官员就西南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商讨。

    很快,一个开凿大渠的初步实施方案拿出来了。武烈侯马上急报咸阳。

    咸阳还是争论激烈。武烈侯集商贾之财开凿大渠,而咸阳则给予商贾们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并用未来吞并诸侯国的战利品做为其补偿的一部分,事实上这还是花王国的钱修大渠。

    争论到最后,在秦王政的强势干涉下,对立双方互相妥协。

    咸阳当前急迫任务是攻打赵国。如果不是要解决中原危机,这一仗已经开始打了。现在这一仗推迟到明年,但正因为推迟了,把握性也小了。武烈侯为了让咸阳支持他在西南开凿大渠,同时也为了改变楚国政局以便从楚国获得粮食援助,他主动献策,建议延缓攻击时间,先以开凿南岭大渠为陷阱,诱骗齐人上当,让齐人先攻赵,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如此则胜算大增。

    咸阳采纳了这一计策。既然采纳了,就不得不支持武烈侯开凿大渠。开凿大渠耗时长,而开始的时候主要都是做准备工作,耗费还不是太大,所以反对西南策略的一方提出了条件,假如河北大战打赢了,灭了赵国,接下来迅速爆发了秦齐大战、秦楚大战,那么开凿大渠一事就必须停下来,浪费就浪费了。开渠耗费国力,统一战争更要倾尽国力,两者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有所取舍,而取谁舍谁一目了然。

    秦王政理所当然支持这一建议,这导致支持武烈侯的大臣们也不得不让步,只有先把赵国打下来再说了。灭赵之后,假如齐国、楚国联手反击,形势由不得秦国控制,中原陷入混战,那西南的大渠当然不能再挖了。

    =

    在咸阳同意武烈侯开凿大渠的同时,秦国赶赴齐国、楚国的使者也出发了。这一次使者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连横结盟,还要正式向两国通报开凿南岭大渠的事,并请两国在各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援,比如延请治水大师和石匠,比如在粮食和一些物资上的支持。

    就在使者们离开咸阳的时候,公子扶苏和昌平君指挥中原大军突然猛攻楚国的相城和项县,这导致楚国的局势进一步紧张,而这种紧张局势迫使以公子负刍为首的一帮楚国贵族不得不暂时隐忍,以稳定寿春的政局。这时候内讧,纯粹是自取败亡。

    李太后和楚王悍在阳文君的支持下,果断出手,罢黜了令尹夏侯屈无诸。屈无诸在主政的短短时间内,先丢长沙郡,接着又迟迟未能与秦国重建盟约,导致秦军再一次攻打淮南,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要承担责任。接着又罢免了楚国上柱国景缨。楚军屡战屡败,他这位大军统率当然难辞其咎。

    阳文君再度出任令尹,而大司马昭公则兼领大将军,李太后和楚王悍由此迅速扭转了局面,但依旧未能控制朝政。

    昌平君和阳文君相会于陈,秦楚两国重建盟约。

    楚国水师撤离洞庭水域。长沙郡割让给秦国,楚国向江南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至此,江南的粮食危机基本缓解。

    第一卷 崛起 第296章 寻找史禄

    第296章 寻找史禄

    冬天到了。江南的冬天因为空气潮湿,寒风刺骨,非常冷,相比起来,北方的冬天虽然温度更低,但因为空气干燥,给人的感觉要好得多。

    十八方镇的河北人在江南的第一个冬天异常艰苦,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边垦荒播种希望,一边在风雪中煎熬。唯一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是,拯救他们的武烈侯然诺守信,和他们在蛮荒之地同甘共苦。

    武烈侯为了稳定十八方镇的人心,不但把行辕搬到了最荒凉的邶(bei)阳,把军队驻扎在南岭之下,还一次次巡视诸镇,甚至和庶民一起垦荒拓地,然而,无论武烈侯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遏制河北人的思乡之情。

    这场大灾难在秦国以举国之力的救助下,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生灵涂炭的惨状,但秦国不是大善人,“仁义”的背后带着浓厚的功利。

    秦国利用这场大灾难,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百万人口的大迁徙,而且还是把最强劲对手的子民转徙到另外一个对手的土地上。赵国为此损失了百万人口,楚国为此损失了江南之地和大量的粮食,秦国却保住了中原,赢得了“仁义”之名,并夺取了江南之地,开始实施进军西南的大计。

    这场大灾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秦国,而百万灾民却是灾难的直接承担者。

    他们留在河北的命运肯定是死亡。今年河北大部分地区颗粒不收,明年就算风调雨顺,那也要等到秋水之后才有粮食,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谁赐予他们播种的种子?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灾民们没有赖以维生的粮食,所以他们只有逃荒。秦国救了他们,但条件是转徙江南,替秦国开疆拓土。他们没有选择,只有顺从。从此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离开了自己的王国,他们成了秦国的庶民,他们将在江南开辟自己的新家园。

    河北人想家,强烈的思想之情让他们情绪低沉,但江南距离河北有两千多里,中间有大河和大江两道无法逾?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