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也想保住长沙的子民,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生灵涂炭。”
“只要他投降就行,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宝鼎说道,“他在江南待了多少年?是否对长沙郡了如指掌?”
“庄翼做了五年的长沙太守,对这块地方当然熟悉,不过想让他真心诚意地帮助你,恐怕要付出一点代价。”南山子笑道,“武烈侯若想让西南策略顺利实施,必须得到楚人的帮助。我向你举荐两个人,一个是当年春申君的客卿朱英,一个就是这位长沙太守庄翼。”
朱英?宝鼎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人,急忙问道,“朱英现在在哪?”
“就在少师的身边。”南山子说道,“当年我虽然救出了她,但并没有抚养她,我也没有那个精力和时间。把她抚养成|人,并教授她一身本事的就是朱英。”
“春申君做了二十五年的令尹,一直待在他身边,给他出谋划策的也是这个朱英。春申君非常信任他,但最后……”南山子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朱英曾数次劝说春申君及早杀了李园,以绝后患,但春申君没有采纳朱英的意见。考烈王驾崩,春申君要去奔丧,朱英拼命阻止,但春申君执意不从,结果他真的死在了李园的手上。”
“这个人值得信任吗?”宝鼎问道。
“长沙有今日局面,都是出自他的谋划。”南山子郑重说道,“他知道很多秘密,包括黄依嫁进蓼园的事。”
宝鼎微微皱眉,“你能给我一个准确答复吗?”
南山子沉吟半晌,缓缓说道,“他始终是楚人,就像我始终是赵人一样,很多时候肯定要为自己的王国着想,所以,我认为武烈侯对他的态度就像对我一样,可以信任,但一旦牵扯到王国的存亡,那就不可信任。”
宝鼎轻轻颔首,表示理解,“此地事了,你打算去哪?回赵国?”
南山子黯然长叹,“暂时不回去了,还是先把这里的人救活吧。我能干些什么?”
“你认识盖聂吗?”宝鼎忽然问道。
南山子脸色微变,“他要杀你?”
宝鼎笑了起来,连连摇手,“他就在我这里,现为河北军的统率。”
河北军?南山子愈发惊讶,哪来的河北军?盖聂怎么又成了河北军的统率?
“他在哪?我要立即见到他。”南山子急不可耐地站了起来。
宝鼎冲着东方无畏招招手,示意他给南山子带路,“等下你和盖聂一起来,我们继续谈。”
南山子答应一声,跟着东方无畏匆忙而去。
=
魏起与长沙城的使者基本谈妥之后,武烈侯这才出面与对方仔细交谈了一番。
第三天,长沙太守庄翼献城投降。
宝鼎对庄翼倒是非常重视,把他请到行辕,把西南策略详细告之。拿下长沙依旧没有解决百万灾民的生存问题,江南危机只能说是暂时缓解,若想彻底解决危机,拯救河北灾民和江南楚人,最终的出路还是远征西南。
“武烈侯难道不考虑一下寿春方面的反扑?”庄翼对宝鼎的整体谋划非常敬佩,但对其无视寿春却大为不解。
“寿春不会派出大军。”宝鼎的语气非常肯定。他把中原复杂的局势,把寿春复杂的权力博弈做了一番解说,“假如你是李太后,你知道现在秦军带着百万灾民攻占了长沙郡,但此刻秦齐两国重新缔结了盟约,中原秦军正对淮南虎视眈眈,尤其严重的是,一大帮楚国贵族暗中联手,正打算更换王统,你还会考虑去解决江南危机吗?”
更换王统?弑君篡位?庄翼的脸色当即就变了。这是秦人的阴谋?寿春方面的危机当真到了如此可怕的地步?联想到年初秦军攻楚,兵临京都,接着李园被刺,楚国以土地换取秦国的撤军,而令尹阳文君被迫下台,这一连串事件的背后确实有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我不相信。”庄翼摇头道。
“你马上就会看到事实。”宝鼎笑道。
“但楚国水师正在逼近长沙,这也是事实。”
“你马上就会看到这支水师调头而去。”
面对武烈侯的自信,庄翼只能拭目以待。
现在不管楚军是否反扑,江南局势必须从混乱中迅速扭转,而庄翼成了关键人物,他继续担任长沙太守,负责以最快速度招降所有负隅顽抗的城池,安抚那些陷于恐惧中的官员和庶民,同时帮助武烈侯确定河北灾民的安置地点,并组织人力物力把十八方镇的灾民迅速转移到安置地点。
=
秦军挟带百万灾民席卷江南的消息传到了寿春。
这个消息等于把李太后和楚王悍的侥幸心理彻底击碎。现在秦军攻击江南已经变成了事实,是放弃江南之地还是救援长沙?寿春的争论愈发激烈。
就在这个时候,阳文君从中原返回,带回一个让寿春陷入更大混乱的消息。
阳文君和秦人的谈判随着秦军杀进长沙而破裂,但阳文君不能放弃,他必须阻止秦人的攻击。
公子扶苏和昌平君给了他三个议和条件,其一,割让长沙郡;其二,长沙郡有百万灾民要救济,所以未来一年,楚国要无偿援助秦国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各种物资;其三,武烈侯要迎娶春申君的后人,而春申君的这位后人就是楚国的少师残月,所以现在寿春必须给少师残月正名,正式承认她的身份。
第一个条件寿春只有接受,江南之地已经给秦国抢走了,而且秦国还把百万灾民带了进去,因此楚国不论从军事上还是从财赋上,都无力夺回江南,即便夺回来了也无力救济灾民,最终还是一无所有,所以倒不如现在把这个大包袱扔给秦国。
第二个条件不接受也得接受。秦国蛮不讲理,他把灾民转到了江南,却要楚国承担一部分救济之责,但不答应的后果很严重,秦国一旦把灾民赶进江东,那形势对楚国来说就更加恶劣了。
第三个条件事实上就是逼着李太后和楚王悍给春申君平反。少师残月是不是春申君的后人,其实无关紧要,秦国说她是春申君的后人,那她就是春申君的后人,谁敢说不是?秦国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利用这件事进一步激化楚国内部的矛盾,打击李太后和李氏外戚的威信,帮助公子负刍赢得篡位的机会。
李太后和楚王悍要想扭转危机就必须与秦国议和,但朝堂上的部分大臣坚决反对。
李太后有心议和,派使者飞赴中原,先承认少师残月是春申君的后人,并承诺只待双方重新缔结盟约,就尽快给春申君平反。
谁知大祸突然从天而降。
寿春突传谣言,春申君阴谋篡国,先令李园之妹怀孕,然后把李园之妹送于考烈王。楚王悍就是春申君与李太后的儿子。李园诛杀春申君,正是要隐瞒这个秘密。现在李园死了,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都不在了,于是李太后就要给春申君平反了。
寿春政局骤然间风云变幻,山雨欲来。
第一卷 崛起 第290章 开凿一条大渠
第290章 开凿一条大渠
这个谣言很明显是针对李太后和当今楚王,而同时也把春申君一案变成了铁案,想翻是绝无可能了。
公子负刍和那些决心更替王统的楚国贵族们终于露出了真面目,要和李太后正面对决了。
谣言一经传递,首先在军中引起强烈反应,将士们人心浮动,各军统率对李太后和楚王的信任更是大打折扣。
接着谣言在坊间演变成各种版本,这些不同的版本随着商贩走卒迅速传遍淮水南北,然后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江东吴越。地方郡县的官员们马上预感到寿春要出事了,楚国的政局即将迎来一场可怕的“大地震”。此刻“站队”很重要,一旦站错了队,那必定是灭顶之灾,于是各地对寿春的命令阳奉阴违,静观局势的发展。
李太后和楚王悍遭到了楚国贵族的“迎头痛击”,一时进退失据,束手无策。
李氏外戚势力当然不甘失败,马上展开了凌厉反击,他们积极寻求与春申君旧部合作,试图利用春申君旧部的力量反击对手。
春申君的旧部们本来对公子负刍还抱着希望,哪想到局势变化会如此之快,突然间公子负刍就背叛了春申君,毫不犹豫地把春申君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利用早已化成白骨的春申君来打击李太后和楚王悍。
此刻春申君旧部还敢与李氏外戚合作吗?合作就等于坐实了“谣言”,以公子负刍为首的楚国贵族们马上就会举起屠刀。当年以李园为首的李氏外戚已经把春申君灭族了,把春申君的势力彻底击倒,这次春申君又被拉出来“鞭尸”,而其残余势力再无生路,只有逃之夭夭,以最快速度逃离楚国。
=
黑冰秘兵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送到了武烈侯手上。
武烈侯心情很复杂。目前寿春政局和他的谋划以及他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公子负刍和那些决心攫取楚国权柄的贵族们竟然无耻到了极致,竟然把死去多年的春申君挖出来“鞭尸”。
这个谣言事实上经不起推敲。
春申君死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当今楚王只有十几岁。两者年龄相减,不难发现当今楚王如果是春申君的私生子,那春申君可谓神人,竟然在年近七十岁的时候还能生子。另外,王室对入宫为大王嫔妃的女子有一套繁琐的认证程序,其中当然包括查验是否受孕,假如李园之妹进宫前有身孕,绝对无从隐瞒。
然而,谣言是“智者”所传,受到欺骗和愚弄的民众只会以讹传讹,哪里还会明辨是非?
历史上有关春申君的记载比较多,有的说他和儿子一起在吴地造反,结果给杀了。太史公则直接说春申君阴谋篡国,楚王悍就是他和李太后的私生子。事实真相如何已经不可靠。
春申君在任期间屡屡对外用兵,说他“穷兵黩武”当然不对,毕竟他每次合纵出兵都是为了楚国的存亡,但正因为春申君的过度用兵,给楚国的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春申君主政楚国二十五年,没有让楚国的国力增强,反而让楚国积贫积弱,并留下了“李氏外戚”这个最终导致楚国败亡的祸根,这是他的责任,所以楚人怨恨他。刘邦等楚人统一中土建立大汉王朝后,不给春申君“平反”,不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原因恐怕就在如此。
公子负刍为什么要以“鞭尸”春申君来打击李太后?这是一箭双雕之策。春申君和他的残余势力既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帮助,那当然“榨干吃尽”,一则可以讨好当年那些阴谋诛杀春申君的楚国贵族,二则可以把春申君残余势力对他的威胁彻底铲除。
=
武烈侯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黄依。
拿下长沙后,黄依就到了武烈侯的行辕。两人再见面,并没有什么激|情缠绵,相反,黄依因为背叛楚国帮助秦人攻占江南之地而愧疚不安,强烈的负罪感让她非常痛苦。宝鼎则因为压力太大,全身心投在西南策略的实施上,每日通宵达旦处理公务,除了见面之刻表达了一下对黄依的感激之情外,然后就直接无视了。
当宝鼎把此事告诉黄依之后,黄依难以置信,接着面色苍白,怒气不可遏止地爆发了。她泪如雨下,发疯般地诅咒公子负刍,诅咒楚国的贵族,甚至诅咒楚国,先前因为背叛楚国的负罪感在这一瞬间荡然无存。
宝鼎把黄依抱在怀里,不知如何安慰。他觉得很荒谬,在春申君这件事上,历史竟然奇迹般地在回到了原定轨迹上。假如自己没有因为形势的需要以联姻的方式强行夺走黄依,公子负刍是不是还会把春申君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应该不会,黄依和春申君的残余势力对他夺取王位还是有帮助。只是如今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公子负刍的“真面目”算是暴露了,不管是黄依还是春申君的旧部,跟在这样一位君主的后面,其前途估计也非常惨淡,一旦利用价值没有了,公子负刍肯定会迫于贵族们的强大压力,把春申君的残余势力连根拔除。
“谢谢你。”黄依逐渐冷静下来,她哽咽说道,“你是对的,你看透了那些无耻之徒的真面目,而我却一直对他们抱着希望。假如我没有听你的,我和黄氏的最后一点力量肯定会被他们吃得一干二净。”
“公子负刍的做法可以理解。”宝鼎叹道,“春申君所能给予他的帮助非常有限,而阳文君的势力却直接决定了他是否可以篡夺王位。这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当初我要娶你进蓼园,也是抱着私心,但有一点我还是坚持,如果你要报仇,你要还春申君一个清白,那只有灭亡楚国。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谁是最后的嬴家,谁就有权力书写历史。”
黄依擦拭了一把泪水,神色坚毅,“此生此世,矢志灭楚。”
宝鼎微微点头,“当务之急是把春申君的那些旧部赶快撤到江南,否则他们有灭顶之灾。”
“我马上就去救他们。”
“不,你哪里都不要去,就待在我身边。”宝鼎说道,“这件事请南山子和朱英去办,我会鼎力相助。”
=
当夜,诸军统率、护军府和长沙府主要官员齐聚行辕。
宝鼎第一次向大家正式介绍黄依,然后向众人通报了寿春方面的消息。
帐内众人反应不一。南山子、朱英当然是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庄翼则是大为吃惊,心中最后一丝期待就此破灭。寿春政局血雨腥风,没有人再会顾及江南,长沙已经被寿春彻底放弃。魏起、曝布等人则是喜形于色。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可谓惊天之喜,楚国内部大乱,楚军主力短期内不可能反扑江南,至于已经赶到洞庭一带的楚国水师马上就会调头,他们肯定要赶赴九江一线,密切关注寿春局势。现在京都的安危才是重中之重。
盖聂和荆轲总算松了一口气,至此他们才算真正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武烈侯有天纵之才,但武烈侯的运气更是令人惊叹。假如说武烈侯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这未免太玄乎,这一切其实都要归结于武烈侯的西南策略,正是西南策略的实施,导致楚国局势乃至中土局势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到今天为止终于让转徙两千余里的灾民获得了宝贵的生存机会。
“寿春暂时无力顾及江南,楚军主力短期内也不会反攻长沙,所以我们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宝鼎说道,“现在大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防备楚军的攻击上,而是竭尽全力拿下整个江南,稳定长沙,安置灾民,准备远征西南。”
武烈侯做出了决策,众人则集中商讨具体对策。
南山子全权负责打探楚国方面的消息,当前重任是救助春申君旧部,同时密切关注寿春局势。
庄翼负责招抚江南各地,全力稳定长沙郡。
曝布和熊庸率步骑大军捕杀叛逆,围剿盗贼,并配合水师尽快打通水路,以便从大江水道运输粮草和物资。
盖聂、荆轲、遏云和朱英则负责安置十八镇灾民。灾民的安置地点主要集中在湘水上游的大片区域,也就是长沙郡南部的零陵、庞、鄙等地。湘水上游有大片的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这些地方有楚人,也有百越诸族。这一次灾民的安置地点就集中在此,未来,他们将是西南远征军的大后方。
武烈侯的重任则是向咸阳要钱要粮。
打下长沙,粮食勉强可以维持,但维持不了多久,所以武烈侯必须以今日战果向咸阳讨要钱粮,以保证转徙灾民的生存和即将开始的西南远征。
=
咸阳对武烈侯在西南战场上获得的胜利并不感到高兴,因为西南策略让咸阳失去了很多,而咸阳在朝政上受制于武烈侯更是让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非常不满,但唯一让他们兴奋的是,他们终于找到机会把武烈侯拖在西南那个蛮荒之地了。
秦王政最初支持西南策略是因为赵国把灾难转嫁给了中原,只有此策才能挽救中原。等到武烈侯利用中原危机逼着他做出让步之后,秦王政就不再支持西南策略了,因为西南策略除了可以转嫁灾难于楚国外,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目前中原都尚未稳定,中土更未统一,武烈侯却要耗费国力去开拓西南蛮荒,根本就是不合实际的妄想,是舍本逐末之举。
武烈侯为什么执意开拓西南?秦王政在王统一事上被迫做出让步后,明白了武烈侯的心思。武烈侯试图在江南打出一片天地,而百万灾民一旦救活,就是他的庞大实力,有了这支愿意为他卖命的大军,将来整个大江以南都有可能变成他的地盘,之后武烈侯据江称霸乃是必然之事。
秦王政要防患于未然,要把武烈侯的野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他和咸阳中枢官员并不认为武烈侯有能力攻占江南。试想百万灾民一拥而下,江南大乱,首先楚国就要反击,要力保江南,其次江南人会拼死反击,再次江南成了废墟,武烈侯即便拿到江南,又有什么意义?
然而,局势的发展让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目瞪口呆。
武烈侯利用灾民渡江的机会,以方镇之策把一盘散沙的灾民组织了起来。与此同时,楚国政局大乱,直接放弃了江南。武烈侯以智慧和运气赢得了江南之地,不费吹灰之力便在江南站住了脚。
这时候武烈侯报捷咸阳,咸阳如何应对?很简单,全力支持,让武烈侯从此陷在西南那个蛮荒之地动弹不得。
武烈侯要开辟西南战场,支持;武烈侯要钱要粮要武器,当然调拨,但大秦国力有限,不可能把全部国力放在开拓西南一事上。大秦当前的国策是统一中土,国力要放在中原、河北和北疆战场,所以能给予西南的支持非常有限。武烈侯要政策,可以,授予全权处置之大权。
咸阳如此慷慨,目的只有一个,你在西南怎么折腾都行,折腾得越激烈越好,只要你不干涉朝政,不影响国策,不延误大秦的统一进程就行。
=
武烈侯接到咸阳的令书,全无喜色。
咸阳对武烈侯可谓鼎力支持,要政策给政策,要权力给权力,要钱粮给钱粮,但仔细一看,咸阳根本不是支持,而是要置武烈侯于死地。
实施西南策略,开拓西南,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财赋支持,没有足够的钱粮,这一策略基本上不存在完成的可能。
武烈侯开辟西南战场,远征西南,用的是以战养战之策,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欺骗,既欺骗咸阳,也欺骗灾民。
西南本是蛮荒之地,百越诸族非常穷困,没有精锐的军队,也没有犀利的武器。几十万军队南下作战,打什么仗?吃什么?喝什么?在没有后方粮草辎重的支援下,远征军孤军深入,纯粹是找死。他们不是被百越人打死的,而是活活饿死的。
在北方大漠到处都是草原,北虏人靠游牧维持生存,养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所以在北方打仗,以战养战当然可行,但南方蛮荒却是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百越诸族靠渔猎、种植,甚至采摘山果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很多人穷得连第二天的食物都没有着落,这种情况下,如何以战养战?
武烈侯的远征西南之策实际上就是虚拟出一个美丽果实,咸阳为了得到这颗果实,当然会同意西南策略,于是灾民转徙和攻打江南就可以实现。等到江南拿到手了,距离“果实”很近了,武烈侯再诱惑咸阳给钱给粮。只要有钱粮,即便打不到海边,南下几百里上千里还是可以,反正咸阳不知道西南到底有多大,蒙混一时算一时。
武烈侯的这种侥幸心理随着他来到江南,对长沙郡的情况有所了解后彻底碎裂。
有一个事实天下人都知道,楚国在江南立国几百年,自始至终就没有越过南岭天险去开拓西南,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西南都是蛮荒之地?是因为百越诸族非常强悍?是因为楚人爱好和平?都不是,是因为楚国的国力无法支撑大军远征作战,楚国的军队过了南岭之后就面临粮草无法运输的问题,为此他们不得不放弃开拓西南。(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五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
历史上秦国统一中土后,马上由屠睢、任嚣、赵陀等人统率五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开拓西南之地,结果屡攻不克,屠睢甚至战死于南岭。直到秦王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国解决了西南战场的粮草运输问题,这才再一次调集大军进行西南作战,成功开辟了象、桂林和南海三郡。
也就是说,秦国是以举国之力开拓西南,前后征战七八年才完成了这一开疆拓土的大业,而付出的代价就是亡国,帝国在占据西南五六年之后便轰然倾覆。
武烈侯不是不知道这段历史,但他一门心思要救人,为了救人而想到开辟西南。没有开辟西南这个诱人的“果实”,就没有人支持他撕毁与楚国的盟约,渡江攻打江南,为此,他有意识地忽略了开拓西南的困难,自欺欺人,把西南策略说得天花乱坠。
咸阳不但要把他赶到西南,还要把他困在西南,于是自愿“上当受骗”。而他的下属们和追随者们除了一部分盲目崇拜他的以外,大部分人也不相信西南策略会成功,赵高就是其中一个。
赵高把咸阳令书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然后长长叹了口气,“武烈侯,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筹集粮食吧。”
宝鼎摇头,“当务之急,是马上开凿一条大渠。”
大渠?赵高吃惊地望着宝鼎,一时转不过弯来,开渠干什么?
第一卷 崛起 第291章 大渠就是我们的未来
第291章 大渠就是我们的未来
宝鼎把案几上的地图铺开。
这是长沙郡的地形图,其中包括位于长沙西部的秦国黔中郡、东部的楚国九江郡和南部南岭一带的地形。这个时代的地图当然不能和几百年后的地图相比,但山川城池还是标注得相当清晰。
宝鼎接着又打开一张黄纸,把这张黄纸铺在地图的下首。赵高仔细一看,黄纸上是手绘的地图,非常简略,不过也可以清晰看到上面有大海、山川等标识。
赵高疑惑地望着宝鼎。
“这是西南地形。”宝鼎笑道,“我绘制得并不准确,但告诉我的人也只说了个大概。西南地形基本如此。”宝鼎前世做营销,走南闯北,看地图是经常的事,久而久之,这大江南北的山川地貌也就清晰刻在脑海里。
“你看……”宝鼎手指地图,“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长沙郡。”
“在长沙郡的西面是武陵山和雪峰山,夜郎国和我们隔山相望。在长沙郡的东面是幕阜山、九岭山和罗霄山,楚国的九江郡和我们隔山对峙。”
“在长沙郡的南面就是南岭,地势险要。百越诸族凭借这道天险,隔断了与中土的联系。”
“长沙郡地势好,北面是大江,东西南三面是大山,山川环抱,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是个可以与南阳相媲美的好地方。”宝鼎说道,“当年楚国定都于郢(yg),湘水两岸的土地可以说是楚国赖以生存的根基,只不过随着楚国丢失荆宛,被迫迁都淮水之后,这里由昔日的京畿要地变成了西南边陲,于是迅速没落,再不复昔日的繁华和富庶。”
这个时代的长沙郡在地理位置上叫江南,两千多年后这地方称之为长浏盆地,的确是个好地方。
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南郡位于江汉平原,长沙位于长浏盆地,这三块地方由北而南一字排列,大江和汉水、湘江把它们连到一块。当年楚国最强盛时期就是因为占据了这三块富庶之地,可惜如今都落在了秦国手里,虽然现在楚国还占据着江淮和江东之利,但失去了这三块地方,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财赋上,楚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了。
赵高对此当然比较清楚。他和大多数官员一样,认为楚国至死不会放弃江南,毕竟这块地方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但结果出人意外,不知是楚国太背运还是武烈侯的运气太好,江南竟然轻松地落入了武烈侯手里。
“江南变成楚国的西部边陲之后,人口流失非常严重,如果不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尚可,估计早就荒凉了。”宝鼎继续说道,“我正是看中了这块地方的诸多便利条件,才想到转徙灾民于长沙。以我的估猜,湘水两岸的大片土地足够养活江南楚人和转徙而来的百万灾民,但我需要更多,我不仅需要安置这些灾民,还要利用这些灾民大量垦荒土地,以便增加江南的粮食产出。这些多余的粮食和充足的人口,足够保证我开拓西南。”
赵高暗自叹息。西南策略的前景的确美好,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度过眼前的难关?安置灾民、垦荒、到产出粮食,至少需要一年,在这一年里,武烈侯拿什么养活百万灾民?粮食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没有粮食,其他一切想法都是虚无的东西,毫无意义。
“我们远征西南,实际上就是攻打南岭以南的百越诸族,占据这一片广袤的土地。”
宝鼎的手指在黄纸上绕了一圈。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我带着几十万军队远征西南,这一路上不但要翻山越岭,还要对付百越诸族、凶禽猛兽和可怕的瘴气,在没有粮草供应的情况下,其死亡之惨重可想而知。楚国几百年都没有做成的事,我能完成吗?”
赵高面露苦色,心想西南策略本来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但你信誓旦旦,而咸阳又巴不得把你赶出中原,于是形势就到了这一步,现在可谓骑虎难下了。
“我们还有时间,足够的时间。”赵高安慰道,“你曾说过,西南策略少则一年,多则年,必能成功。”
“你依旧对我有信心?”宝鼎笑着问道。
“当然。”赵高毫不犹豫地点头。现在不是信心的问题,也不是西南策略能否成功的问题,而是转徙江南的百万灾民必须救活的问题。把这百万人救活了,武烈侯在江南的实力将空前暴涨,再加上南阳、南郡对武烈侯的支持,未来将大有可为。
“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块江南之地,百万人口而已,你并没有看到开拓西南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宝鼎一句话就说中了赵高的心思。
赵高尴尬而笑,“武烈侯还是执意要远征西南?”
“我最初以为得到夜郎人的帮助,远征大军最起码可以越过南岭,拿到离水(漓江)和潭水(柳江)这一带的大片土地,但现在看来,夜郎人帮助我们远征西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南岭以南的蛮荒之情远远超过我的预料。在那等恶劣的情况下,远征军深入西南,基本上等于送死。”
赵高听到这句话顿时松了口气,侥幸,武烈侯还算清醒,没有拿人命当儿戏。
“那么,武烈侯打算何时开始远征?”
“我要先开凿一条大渠。”宝鼎平静地说道。
赵高这时从地图上已经基本上估猜到了武烈侯开凿大渠的意思,那就是把南方几条大河连成一片,利用水路,把江南的粮草运过南岭,帮助大军远征西南。
“先打通粮道?”赵高问道。
宝鼎郑重点头,“粮道不通,西南远征必定失败。”
“武烈侯在拿出西南策略之前,曾说最多需要五年时间就能完成开拓西南的大业。”赵高问道,“武烈侯是不是早就想到了要在西南开凿大渠,先行打通粮道?”
宝鼎没有回答。
说实话,他在拟制西南策略的时候,虽然想到过历史上秦军远征西南屡遭败局,屠睢甚至战死南岭,但他始终没有把史禄主持修建的灵渠和秦始皇开辟西南三郡的功绩联想到一起。
在他的印象里,屠睢统率的五十万大军远征西南,经过数年鏖战,直到史禄修建了灵渠,解决了粮草运输的问题后,远征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后始皇帝再次征发大军攻打西南,在短短时间内便非常顺利地开辟了象、桂林和南海三郡。。既然秦军第二次远征西南开辟的是广西一带,那么显而易见,第一次远征开辟的就是福建、广东一带。
正是因为秦军第二次远征西南毫不费力,他才想到了提前打西南,提前开辟象、桂林和南海三郡,由此才制定了西南策略。
但等到他到了长沙,等到庄翼把长沙郡的地图拿给他,他才霍然发现,自己对历史上西南远征的理解完全错了。
历史上大秦的两次西南远征并不是针对西南两个不同区域的征伐,而是对同一区域的两次攻击。
第一次打西南,屠睢统率的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其中打福建的一路胜利了,而打广东、广西的都失败了。总结原因,就是粮草运输不便,于是修建了灵渠。
灵渠在哪?就在湘水和离水(漓江)的源头处,也就是长沙郡西南边陲的大山一带,这里属于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距离现在的桂林大概有两百多里。这两条江的源头距离很近,灵渠把这两条江连到了一起,事实上就是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通了,这样大江南北的粮草就可以沿水路一直运到南方的大海边上。
灵渠修通了,秦国马上再一次征发大军攻打西南。这显然是因为西南远征军在过去的几年里损耗太大,兵力不够,于是征兵补充军队。这次秦军得到了粮草支援,攻击顺利,一两年就完成了开拓西南的大业。
历史书籍中,在两个不同的年份里记载了秦军征伐西南的事情,假如不仔细推敲,不把修建灵渠的原因和灵渠的位置搞清楚,必然会造成始皇帝曾两次征伐西南不同地区的错误。其实这是同一征伐过程中的两次攻击,一次攻击在修建灵渠之前,打败了,一次攻击在修建灵渠之后,势如破竹。
宝鼎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导致他错误地认为开辟西南三郡很容易,等到他看到地图,确定了南岭的真实位置,知道了湘水和离水的源头,他才发现自己的策略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侥幸的是,他在献策的时候留下了退路,一年不行就年,这给他赢得了挽回错误的时间。
=
“你知道南岭的位置吗?”宝鼎问道。
赵高望向地图,手指在长沙郡的南部边陲划了一条线,“大概就在这一块吧?”
宝鼎摇摇头。赵高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不知道南岭的具体位置很正常,但宝鼎穿越而来,前世还走南闯北,竟然也错误地把五岭当作了南岭。正是这个地理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他错误地理解了历史,错误地制定了西南策略。
南岭在哪?南岭是一道横亘中土南部的大山脉,起自云南云岭,东入贵州为苗岭,再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而东达于海,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
五岭的位置就在南岭山脉一线的东部,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广东北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其实就是当年秦军征伐西南的进军路线。当时并没有五岭这一说法,而是把这道天然险阻统称为南岭。所谓的岭南,就是指南岭的南部地区。
越城岭的位置在这个时代叫老山界,它和都庞岭相邻,两岭之间有天然谷地,现在叫湘桂谷地。今天通过湘桂谷地的铁路和秦始皇时代所建的灵渠就是并列而行。
宝鼎到了长沙,看到这个时代的地图,听到这个时代长沙人对南岭的描述之后,他才知道当年屠睢攻打西南的主战场应该就在湘桂谷地一带,因为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南下之路,由此也就知道灵渠修建对大秦远征西南的决定性意义,更知道了大秦征伐西南的两次攻击战果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宝鼎远征西南的策略是先拿下广西,继而再拿下广东和福建。这是基于对历史上远征西南的错误理解,他把大秦西南远征理解为对两个不同区域的攻击。现在他知道了,他的策略其实就是历史上大秦西南远征之策,只要他突破了湘桂谷地,建起连同南北水系的粮道,他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到开拓西南的功业。
历史上大秦西南远征走了弯路,先是五十万大军全面攻击,结果打了三四年,损兵折将,劳民伤财,一无所获,然后总结经验,这才意识到粮草运输是根本性问题,于是不惜代价开凿灵渠,前后又花了五年时间。等到灵渠修建好了,西南之战势如破竹,挡者披靡。然而,这场战争严重损耗了大秦国力,最终把大秦推上了绝路。
这时候大秦其实还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