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23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23部分阅读

    地和人口的矛盾太难解决了,而通过对外战争来获取土地肯定不是好办法。战争会无限制地增加普罗大众的负担,最终会激化官民矛盾,帝国轰然倾覆的历史必将重演。

    “调运水车的速度太慢,而且我记得当初你们是根据东南的具体情况制造的水车。东南水系发达,沟渠便利,水车制造的普遍较小,这种水车不适合中原地区,尤其是旱情严重地区。”宝鼎说道,“我的建议是,你们马上集结作坊里的所有木匠,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水车的制造工艺,然后急赴受灾地区就地制造。水车可以手摇、脚蹬,也可以借助牛马等外力使用,还可以加长、加大,可以在不同高度接力使用,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制造合适的水车,务必配合当地郡县和农夫们想方设法日夜汲水,以缓解旱情。”

    众人不敢不答应,但心里很不情愿。把作坊里的所有木匠全部调去救灾,那作坊的损失就大了。现在灾情严重吗?有必要搞得这么兴师动众人心惶惶吗?

    “我警告你们。”宝鼎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冷声说道,“此次旱灾直接关系到中原的存亡,也就是关系到诸位的财富,如果你们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和我对着干,那不要说我翻脸不认人。”

    众人轰然应诺,这一次倒是声音洪亮,态度坚决,再也没有敷衍之意了。

    老卓文转了一圈又跑了回来。赵高知道他想干什么,但碍于他是蓼园的老臣,又对武烈侯非常忠诚,也不好拦阻,只好通报武烈侯。

    武烈侯看到老卓文马上请他坐下,“你老实告诉我,河北灾情如何?”

    “河北灾情非常严重。”老卓文神色黯然地说道,“从年初就没有下雨,春耕的时侯很多田地已经干得无法下种,但老天太狠,要再次惩罚赵国,竟然至今不下雨,导致河北旱情越来越严重,今秋粮食欠收已成定局,而很多地方肯定是颗粒无收。”

    “何时会形成大饥荒?”宝鼎急切问道。

    “饥荒已经开始了。”老卓文叹道,“邯郸去年年底虽然截留了一批本该运往代北的救灾粮食,暂时还能解一下燃眉之急,但过了这个夏天,大饥荒势必爆发,成千上万的灾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到中原讨饭求生。武烈侯,请看你无辜生灵的份上……”

    老卓文说着说着已是老泪纵横,挣扎着爬起来要跪下磕头。宝鼎急忙抱住他,“我不会见死不救。等各军统率到了,我会和他们商量一下,在大河上架起浮桥,让灾民们到中原求生。”

    老卓文感动不已,但武烈侯接下来的一句话又让他心如死灰,“但中原没有储备粮了,我总不至于为了救助灾民而让十万将士忍饥挨饿。”

    “武烈侯,求你务必救救他们……”

    “我会想办法,我一定想办法解决。”宝鼎也是眉头深皱,一筹莫展,“你先回去,先把救灾的事情做好。我们只有保证中原的秋粮,才能确保灾民熬过今年的严冬。”

    老卓文步履蹒跚地走了。

    赵高目送他离开后,走进军帐,望着在帐内来回踱步的宝鼎,苦笑摇头,“武烈侯,你这是何苦?”

    “我一定要救他们。”宝鼎说道,“或许你现在不能理解,但将来……将来或许你还是不能理解,但我知道,这不是良心的问题,更不是仁义和道德的问题,而是事关大秦存亡的问题。”

    大秦存亡?赵高无法理解,“河北假如形成大饥荒,饿殍(piao)遍野,必将给赵国致命一击,这对秦国的好处不言而喻。武烈侯曾和大王约定,三年内灭赵,如果河北大饥荒,那么我们明年灭赵将轻而易举。”

    “你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对由此带来的严重恶果视而不见,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这种恶果对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宝鼎叹道,“乘人之危,夺人国祚,灭人宗庙,必遭天谴。”

    “所以武烈侯一定要救人?”

    “这不是救人。”宝鼎说道,“这是赢取赵人之心,这是告慰苍天。苍天要惩罚的不是赵国的庶民,而是赵国的大王和权贵。我们要的不是赵国的土地,而是赵人的人心。”

    赵高沉默良久,低声说了一句,“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

    “正是如此。”宝鼎赞道,“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果你读懂了这句话,当可理解我今日之所作所为。”

    =

    中原五军统率日夜兼程飞驰而至。

    五位统率早就等着武烈侯的召集令了,因为华阳太后薨亡,咸阳政局必定发生改变,国策的变革也将接踵而至,这不仅仅影响到中原局势,也对他们所在的派系产生难以估料的影响。

    武烈侯是个特殊的存在,他和秦王政的关系扑朔迷离。武烈侯是秦王政从北疆放出来的一头猛虎,秦王政本想利用他来打击楚系外戚,但武烈侯到了咸阳后却得到了华阳太后的青睐,武烈侯也从不遗余力地打击楚系外戚到主动与楚系外戚结盟,这种变化让秦王政对其非常愤怒,将其赶出了咸阳,不过秦王政却又在中原战场上重用他。从现有的战绩来看,秦王政显然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但同时却又为其实力的迅猛增长而担忧。

    如今华阳太后不在了,秦王政和武烈侯这对兄弟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变化?

    这对兄弟关系的变化将直接决定咸阳政局的发展,但所有人都清楚,今日的秦王政已经没办法以大王之威力置武烈侯于死地了。武烈侯当真是天子骄子,有天纵之才,短短时间内,其实力就增长到了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高度。

    回头看看这几年武烈侯从一个刑徒到封君的历程,除了感叹他的运气太好之外,不得不承认武烈侯的智慧过于惊世骇俗。当今世上,有谁能像武烈侯一样纵横塞外和中原?武烈侯在塞外的胜利直接影响到了中原的战果,这种站在天下的高度进行大布局的智慧,远非一般大贤可比,用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来形容武烈侯的才华并不为过。

    正是因为如此,凡是对武烈侯的智慧有深刻认识的位高权重者,对其都渐渐产生了一种敬服和忌惮的感觉。这种感觉秦王政有,中枢大臣们也有。随着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对武烈侯的一言一行也愈发重视起来。

    秦王政大力提拔宗室子弟,就是一个异常清晰的讯号,这说明秦王政正在受到武烈侯一系列有关建立强大而长治久安的帝国策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多大?会让秦王政的执政思路产生多大的变化?

    五军统率陆续赶到行辕,武烈侯与他们一一面谈,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他们听到的不是武烈侯为了应对咸阳政局即将发生的变化而做出的对策,他们听到的竟是武烈侯对大河南北旱情做出的悲观预测。

    旱情将持续和蔓延,大饥荒即将爆发。这也太夸张了吧?过于危言耸听了吧?退一步说,今年重灾区在赵国的河北,中原即便受到波及但尚可控制,不至于影响到中原的稳定。武烈侯如此兴师动众,明显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的建议是,除了南边的蒙武将军和司马锌将军的两支军队暂时不予调动外,其它三支军队全部投入到救灾当中。”

    王贲当即忍不住了,笑着说道,“武烈侯,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用来救灾的。再说,齐国还在东边虎视眈眈,这时候把军队全部调去救灾,是不是过于轻率了?”

    “据我所知,当前中原的灾情并不严重。”蒙武也劝道,“老天说下雨就下雨,这种事谁也说不清。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盲目判断未来几个月都不下雨,就要爆发大饥荒了。”

    “此事一旦传开,必将在中原引起恐慌和混乱。”司马锌也非常严肃地说道,“武烈侯,我们理解你的心情,但凡事过犹不及。我的建议是,军队还是不要调动了,可以请各郡临时征发徭役。”

    宝鼎摇摇手,“正如你们所说,今年的灾情即便严重,未来几个月即便不下雨,中原还能维持下去,但河北呢?河北爆发大饥荒,无辜生灵怎么办?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吗?”

    王贲笑了起来,“武烈侯,你是担心赵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南下攻击掠夺粮食,所以提前把军队调到大河一线?”

    宝鼎再次摇手,“赵王也罢,李牧和郭开也罢,都不会在本国爆发饥荒的情况下发动战争,那纯粹是自寻死路。”

    “你打算再一次救助赵人?”杨端和吃惊地问道,“武烈侯,假如灾情如你所预测,那么中原也只能勉强维持,哪来的粮食救助赵人?武烈侯,这种事可一不可再。赵国受灾,秦国全力救助,虽然仁义之名是有了,但秦国的国力却因此受到极大消耗。此事不要说咸阳不会答应,中原各郡也不会答应。中原人自己都吃不饱,哪里还会容忍武烈侯从他们的碗里强行夺食?”

    蒙武、司马锌、桓齮和王贲也是目瞪口呆地望着宝鼎,难以相信他竟然会有这种荒诞、幼稚而天真的想法。救一次代北就算了,竟然还要救河北,你以为你是神啊?就算是神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救人的本钱吧?没有救人的本钱,岂不把自己的性命也白白搭进去了?

    五位统率一致反对,这次就连桓齮都反对了。

    当年武安君为了消耗东方诸国的国力,是整批整批的杀人,现在颠倒了,武烈侯竟然为了救无辜生灵,不惜消耗大秦的国力,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武烈侯疯了,只不过这次的疯狂让所有人都觉得他幼稚得可笑。

    王贲甚至善意地提醒宝鼎,你和大王有三年之约,明年你必须拿下赵国,如果今年赵国河北爆发大饥荒,那么你明年就有绝对把握拿下邯郸,但假如你执意要救人,那么还有把握实现三年之约吗?

    =

    中原五郡郡守到了,河内的郡守也飞驰而来。

    河内郡在大河之北,不属于中原,但此次灾情严重,武烈侯也特意将其邀请而至。

    三川、砀郡、东郡和河内四郡太守向武烈侯详细禀报了旱情。他们是地方官长,当然对灾情非常重视,宁愿相信未来几个月不下雨,也不会侥幸认为老天随时会赐予甘露。灾情是否严重关系到地方稳定,地方是否稳定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各人所处位置不同,对事情的看法自然也不同。

    中原军政官长们在武烈侯的协调下,最终还是认同了武烈侯对灾情的悲观预测,由此拟定了一份具体的救灾方案。

    护军府全面协调,军队出动五万精兵投入抗灾,地方郡县征发一定数量的青壮劳力帮助抗灾,抽调公私作坊里的所有木匠会同百名墨者赶赴灾区制造救灾工具,救灾物资则由军队、地方和巨贾们共同筹集。

    这份救灾方案十万火急奏报咸阳,向咸阳求援。

    最后一个议题就是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南下饥民大潮。凡大灾必有大饥,大饥必造成饥民大流浪,以行乞求生存。河北和中原仅有一河之隔,河北的饥民肯定会蜂拥而下,中原怎么办?

    “以最坏的情况推算,河北大饥荒大概会造成多少人南下逃难?”宝鼎询问河内郡太守。

    “河内郡已经出现了赵国灾民。”这位河内郡太守一脸的苦涩,“我不能不收留,我总不能看着他们死在荒野里,再说就算我下令驱赶,但河内的庶民谁不存仁义之念?庶民们主动收留,我总不能违背民意,背上一世骂名。”

    “你能不能直接回答武烈侯的问话?”隗藏不满地说道,“我们都知道你现在很困难,但中原不能开这个口子,我们现在也很困难,无力帮助你们分担救助难民之事。”

    河内郡太守望着武烈侯,目露乞求之色。

    宝鼎冲着他微微颔首,“我正在想办法。我可以给你一个承诺,这件事我肯定要解决,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生灵被老天夺走他们的生命。”

    这位太守两眼一红,差点热泪盈眶。到目前为止,只有这位武烈侯给了他一个空头承诺,但总比一口拒绝好多了。

    “以最坏的情况来推算,河北大饥荒至少会造成百万难民,而南下逃荒者不会低于这个人数。”

    大帐内霎时鸦雀无声,人人目瞪口呆。

    宝鼎如遭重击,脸色顿时变得异常苍白。百万难民?那是什么概念?怪不得赵国在代北大地震和河北大饥荒后,被秦军摧枯拉朽一般彻底击败。李牧活着又如何?他坚守的时间越长,赵国败亡得越快。怪不得邯郸有人要杀他,或许杀了他,让赵国早一点败亡,反而能拯救更多的无辜庶民。

    第一卷 崛起 第269章 改变历史的代价

    第269章 改变历史的代价

    中原有能力解决百万难民吗?答案显而易见。

    军政官长们异口同声,坚决反对救助,坚决要求封锁大河,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河北难民渡河南下。

    武烈侯脸色苍白,在大帐里显得非常孤立,从未有过的孤立。有些事可以疯狂,但有些事事关生存,绝对不允许疯狂。

    “武烈侯,河北人、中原人都是中土人,从道义上来说,我们有义务对河北人伸以援手。”司马锌知道武烈侯不会轻易放弃,不得不逼着他当众表态,“但是,如果以中原人的生命来换取河北人的生命,这又有什么意义?君子要顾其本,如果我们以葬送中原人的性命来赢取所谓的仁义,这还是仁义吗?对中原人来说,这公平吗?对他们来说,这又是什么狗屁仁义?”

    宝鼎沉默不语。

    他要救人,他来到这个世界唯一的理想就是救人,舍此以外都没有意义。他自认自己不是一个道德楷模,但面对百万难民的生死而不顾,他做不到,他无法容忍自己眼睁睁地看着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

    “我的预测或许是错误的。”宝鼎不得不做出让步,“这种最坏的局面或许不会出现,所以,这件事暂时搁置,不要再议了。目前大家集中所有力量投入抗灾,确保中原无虞。”

    宝鼎能让中原军政官长们重视这次旱灾、全身心投入到救灾中已属不易,欲速则不达,有些事还是慢慢来为好。

    当夜,护军府主要官员聚集在一起,部署具体救灾事务。

    宝鼎一直不说话,一副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样子。魏起笑着安慰道,“武烈侯,事情没有你想像的恶劣,河北未必就会爆发大饥荒。”

    “赵国受灾其实对我们秦国有利。”曝布也笑着说道,“假如河北真的爆发大饥荒,明年我们肯定可以轻松拿下邯郸。”

    宝鼎摇摇头,望着众人,郑重问道,“对于你们来说,是夺取赵国的国土重要,还是赢得赵国的人心重要?”

    武烈侯这句话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坐官员即便认为当然是夺取赵国的国土重要,但也不敢说出来。

    “或许你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当然是夺取赵国的国土重要,人心得失无足轻重。”宝鼎苦笑道,“我承认,这一观点并没有错误,人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镇制之后,迟早都会顺从,但假如……我是说假如,在人心没有顺从之前,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比如暴乱,没有顺从的人心突然团结起来,来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大爆发,他们纷纷揭竿而起,向我们发动反击,那结果如何?”

    “得人心者得天下。”宝鼎叹道,“假如我们这次拯救了河北灾民,那必将赢得赵人之心,秦赵由来已久的仇恨将因此而得以化解,未来我们在灭亡赵国之后,必能以最快速度稳定河北。河北稳了,中原稳了,我们距离天下统一也就近在咫尺了。反之,假如河北不稳、中原不稳,我们无论向哪个方向出击,都不得不兼顾后方,这将大大延误我们统一的步伐。这其中的利弊得失,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清楚。”

    “武烈侯,还是那句话,你或许多虑了,河北未必会发生大饥荒。”魏起笑道。

    “不,我有一种预感,预感今年河北肯定要爆发大饥荒,我们所能预见到的最坏的情况肯定会出现。”宝鼎斩钉截铁地说道,“如果我们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中原必将遭到可怕的冲击。军队可以封锁大河,但挡不住河北难民逃生的脚步。在生存面前,即便是一头绵羊,也会爆发出惊人的杀伤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防患于未然,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和我齐心协力,全力打好这关系到中原存亡的一战。”

    众人的侥幸心理给宝鼎这句话打得粉碎。武烈侯毕竟有惊人战绩摆在那里,其人的智慧更是惊世骇俗,现在武烈侯以这种肯定的语气告诉大家,大饥荒一定会爆发,那谁心里还有自信?

    魏起、曝布、熊庸和赵高等人面面相觑,无不震骇,而被武烈侯邀请而来的甘罗更是心惊肉跳,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武烈侯如此“害怕”。如果河北真的爆发大饥荒,一条大河绝对挡不住百万流民,中原将遭到致命一击,而那些坚决要求封锁大河的中原军政官长们将自食恶果,但损失最大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武烈侯,而是大秦。

    武烈侯考虑的是大秦的利益,是大秦的安危,而那些中原军政官长们首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一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在对待这件事情上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你们相信我吗?”宝鼎以从未有过的严肃口气问道。

    众人急忙点头,心里再不敢轻视此次灾难。

    “护军府从现在开始,就以大饥荒来重拟救灾之策,要想尽一切办法拯救中土大河南北所有难民。”宝鼎手指甘罗,“我今夜请你来,就是想请你回去和昌文君好好商量一下,从现在开始,为中原救灾做好一切准备,必要时不惜倾尽全力。”

    甘罗郑重点头,“武烈侯,现在情况有些特殊。华阳太后薨亡,咸阳正在丧礼之中,诸事不宜。中原在尚没有形成大灾的情况下调动所有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必定会遭到中枢的指责。你看是否先行与大王做个详细说明?假如能得到大王的许可和支持,武烈侯在中原不但可以全力救灾,我和昌文君在东南一带也好灵活处置,必要的时侯可以先从巴蜀调拨一批储备粮囤积于南阳,以备中原之急。”

    宝鼎当即答应,马上给秦王政拟写书信。

    深夜,宝鼎让荆轲把南山子请到了行辕。

    荆轲在路上已经把武烈侯对大饥荒的预测做了解说,是以南山子见到武烈侯的时侯,神色黯然,心里更是悲苦万分。一切都给武烈侯说对了,赵国果然遭到了天谴,一个灾难接一个灾难,而一个灾难比一个灾难可怕,这场大饥荒如果真的爆发了,基本上可以确定赵国完了,就算武烈侯不去打,咸阳随便派一个大将也能拿下邯郸。

    “武烈侯,河北的旱灾当真会发展成大饥荒?”南山子的语气里透出一股不甘和悲怆。

    “我不是神,我看不到未来,但我知道河北已经连续几个月不下雨,灾难正在爆发。”宝鼎叹道,“世事无常,尤其在今天这个大争之世,苍天痛恨人世间的残忍,以灾难来惩罚世人的无情,这很正常。自古至今,大凡人世间发生剧变之刻,常常也是天谴降临之时。”

    “这世间滥杀无辜的是你们秦人,老天为何如此不公,为什么不惩罚你们?”南山子怒声质问。

    “因为老天不忍再看到中土生灵涂炭,老天也希望中土统一,希望中土的普罗大众安居乐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当今天下有实力统一中土的只有我们大秦,老天当然要帮助我们,它如果帮助你们,只会让中土的战火继续蔓延,只会让天下苍生继续饱受无边的苦痛。假如它帮助你们,那才真的是瞎了它的鸟眼。”

    “老天就是瞎了鸟眼,竟然欺软怕硬,助纣为虐。”南山子手指宝鼎,厉声说道,“我绝不相信河北会爆发大饥荒。”

    “我也希望如此。河北爆发大饥荒,我中原必遭波及,一旦处理不慎,中原极有可能受到连累,陷入混乱。”宝鼎叹道,“但现在河北旱情严重是事实,河北部分郡县的庶民已经开始逃难也是事实,假如再有两三个月不下雨,河北大饥荒必将全面爆发,所以我请你来,请你以最快速度北上找到李牧,请他务必警觉,不惜代价投入救灾,否则赵国恐怕会遭到空前打击,国祚再将不保。”

    南山子冷笑,“你何必惺惺作态?你巴不得河北大饥,以夺赵之国祚。”

    “先生何出此言?”荆轲实在忍不住了,言辞恳切地说道,“先生可知武烈侯为了防止河北大饥荒,流民蜂拥南下,正在想方设法予以拯救?中原的情况你想必清楚,去年为救代北,武烈侯已倾其所有,如今中原同样受灾,还要为预防河北出现饥荒波及中原做准备,武烈侯为此承受了重压。对赵国而言,武烈侯算是仁至义尽,先生不该如此对待武烈侯。”

    南山子摇头哭笑,面露愧色,俯身致歉,“武烈侯可有信函?如有信函,我可代为传递。”

    宝鼎摇手,“荆卿与你同行。此去请告诉李牧,河北大饥荒已不可避免,但赵国如处理不妥,以百万流民祸害我中原,明年我必将报复,邯郸将旦夕易主。”

    南山子面色一僵,想到自己与武烈侯的两年之约,心里不禁一阵痛楚,但天要灭赵,又岂是人力所能挽回?

    “武烈侯可否告之救助之策?”

    宝鼎沉吟良久,叹了口气,“我很难,非常难。我首先必须得到咸阳的支持,但咸阳明确表示救助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我只能在此做个承诺,我一定会竭力救助,不过需要邯郸方面的理解,如果邯郸借此机会把灾难转嫁给中原,最终受苦的是河北难民,而邯郸肯定会自食恶果。”

    南山子躬身拜谢,两眼已噙满泪花。如此仁义之君,当今世上已寥寥无几了,虽然武烈侯也是为了中原安危着想,但能主动向赵国示警,并表示愿意与邯郸携手救灾,这已经是武烈侯可以做到的极限了。

    南山子与荆轲连夜赶赴邯郸。

    宝鼎把两人送走后,急召墨者遏云先生。

    遏云已经听说了武烈侯所面临的困境,对他的仁心可谓敬佩至致。

    “武烈侯所做的是拯救苍生之义举,墨家愿追随武烈侯,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次的确需要仰仗墨家之力。”宝鼎说道,“能否拯救河北苍生,完全依赖于墨家即将发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救灾义捐。”

    墨家发动的救灾义捐?遏云先生没有听懂,疑惑地望着宝鼎,等待他的解释。

    “此次灾难太大,波及范围太广,牵涉民众太多,仅靠官府的力量予以救助显然不够,还需要动员中原、东南,甚至关中的普罗大众的力量,以整个大秦之力进行救助,如此方有希望渡过难关。”

    遏云听懂了,武烈侯这是要借墨家之手进行遍及整个大秦土地的全民捐助。放眼天下,也只有墨家在普罗大众中有巨大的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只有墨家才能发动如此规模的义捐活动。

    遏云毫不犹豫,躬身应诺,“墨家子弟即刻遍走四方,号召天下人共襄义举。”旋即又问道,“武烈侯是否已书告钜子?”

    “此事关系重大,你必须日夜兼程赶赴咸阳亲禀钜子,我则再奏大王,请大王允许墨家在大秦所有郡县发动义捐。”

    遏云想了片刻,问道,“钜子是否需要奏请大王?如能得到大王当面托请,当有助于我墨家在各地得到官府的帮助,这可以让义捐所得以最快速度送达中原。”

    宝鼎一口答应,“我马上给两位丞相公、御史公和驷车庶长写信,恳请他们务必劝谏大王即刻决策并召见钜子,以中原存亡之大任予以托付。”

    两人又商谈了相关细节,然后遏云飞驰咸阳而去。

    宝鼎又召张鹿,询问赵国郭氏,齐国端木氏、朱氏三家巨贾最近的动静。

    这三家巨贾有意重返中原,曾数次通过张氏、白氏和孔氏等中原巨贾,试图与武烈侯建立关系。张鹿曾征询过宝鼎的意见,宝鼎答应见他们,但因为事情太多,此事便一拖再拖。

    “郭氏急切想见到武烈侯。”张鹿说道,“你也知道河北现状。郭氏急于见你,恐怕与河北灾情有关。”

    “我要见他也是为了此事。”宝鼎说道,“你马上替我安排一下,越快越好。另外,朱氏和端木氏是否在大梁?”

    “他们两家都在大梁。”张鹿停了片刻,犹豫着问道,“不过,武烈侯了解最近临淄的局势吗?”

    宝鼎疑惑地望向张鹿,“有我不知道的事?”

    “临淄最近与邯郸来往密切,听说临淄建议邯郸,一旦河北受灾严重,就把难民尽可能输往中原,以转嫁灾祸。假如我中原封锁大河,难民可由齐国过境,再转入中原。”

    “此事当真?”宝鼎吃惊地问道。

    “我也只是听说而已。”张鹿忐忑说道。

    “朱氏和端木氏告诉你的?”

    张鹿轻轻点头。

    “这么说是确有此事了?”宝鼎的脸色逐渐凝重起来。

    “这可以理解。”张鹿苦笑道,“假如老天一定要惩罚中土,河北旱灾发展为大饥荒,那么赵国根本没有解决之力,转嫁灾难于中原是邯郸唯一的办法。可惜中原人至今不重视这次大灾难,以为有一条大河就可以高枕无忧。”

    宝鼎长叹。如此一来天灾演变为人祸,天灾人祸一齐爆发,苍生何其苦矣。

    宝鼎不知道历史上这次大饥荒所造成的伤害有如何严重,但从现实来看,这次大饥荒应该给当时的赵齐韩魏四国都造成了致命伤害。韩国因此不战而降,而秦国也没有趁势攻打魏国,可能是任由魏国去承担灾难了,毕竟在此刻全取中原就必须承担救济难民之责,这会严重损耗国力。如今历史在宝鼎手中改变了,宝鼎拿到了提前攻克中原的功劳,却因此承担了此次大灾难给中原造成的伤害。

    张鹿看到宝鼎神色忧郁,沉默不语,于是小心翼冀地问道:“武烈侯,今齐国介入,大河南北局势发生了变化,大河已经无法阻碍难民南下。武烈侯是不是适当提醒一下军政官长们,请他们重视此事,重拟戍守中原之策?”

    宝鼎想到的却是更多。难民涌入中原,中原混乱,齐国的军队可能会趁势发动攻击,楚国也有可能在背后捅上一刀,中原危矣。现在中原的危机不仅仅是天灾人祸了,还有敌国的虎视眈眈。

    “齐国大河一线的郡县可有灾情?”宝鼎问道。

    张鹿摇头,“齐国倒是风调雨顺。河北灾民南下逃荒,齐国也是可去之地,但齐有长城相阻,假如难民从平原津渡河而来,向东就要面对齐国那道无法逾越的高墙,所以只能西进中原。”

    宝鼎苦笑无语。这就是改变历史的代价。原以为改变历史可以有助于自己控制大局,有助于自己拯救中土苍生,谁知天道威力无穷,自己倚仗先知先觉在中原所取得的战果,瞬间便被天道摧毁得一干二净。

    天道不可违?未来的帝国不可挽救?中土苍生必定要遭到一场无边浩劫?

    一种无力感从宝鼎的心底涌出,霎时袭遍全身,让他异常颓丧,让他几乎产生了放弃一切逃出这个时代的念头。这只是第一次大饥荒,一年多后还有第二次大饥荒,以目前中土的力量,以大秦现有的国力,以自己现在的能力,根本无力去拯救芸芸苍生。

    天道何其残忍,以如此惨痛的代价获取的统一,又是何其的脆弱。

    第一卷 崛起 第270章 谁被抛弃?

    第270章 谁被抛弃?

    武烈侯很快见到了赵国郭氏的郭奉。

    郭奉四十岁左右,身材高大健硕,一张白净的圆脸,两尺长髯,气质沉稳,言辞间颇为谨慎。

    双方寒暄几句后,武烈侯开门见山,直接问到了河北现状。

    自从去年秦国主动援助代北后,秦国武烈侯和赵国武安君缔结停战协议,虽然这个协议是由两国军方统率达成的停战约定,但两国大王和中枢事实上都予以认可。两国算是议和了,暂时不打仗了,不过两国使节并不往来,秦赵还是处于敌对状态。

    这种局面是秦国故意造成的,特别重视李牧和代北军,但轻视赵王和邯郸中枢,这是公开离间,蓄意挑起赵国内部的矛盾。赵国上下明明知道这是秦国的离间计,却因为复杂的利益纠葛而自陷罗网,实在让赵人扼腕叹息。

    将相失和已经是赵国公开的秘密,但无论是李牧还是郭开,都保持着极大的克制,尽可能缓和彼此间的矛盾,然而,老天要惩罚赵国,惩罚了代北又惩罚河北,灾难再一次将临,将相之间为了国祚安危,矛盾空前激烈。

    郭奉并不隐瞒,把邯郸政局简要告之。赵国朝野上下已经认定今年河北的大灾不可避免。李牧和燕国太子丹、齐国上将军田藩经过多次密议,奏请邯郸向中原转嫁灾难,把成千上万的难民赶进中原,混乱中原局势,继而攻击中原,给秦国以致命一击。

    赵王和国相郭开、副相春平君等中枢大臣反对这一计策,因为这个计策背叛和放弃了赵国灾民,这必将引起人心的背离;其次,它会激怒秦国,假如秦国因此丢失了中原,必定向赵国发起疯狂报复,而赵国难以抵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此策将导致赵国人口的巨大损失。土地和人口是王国赖以存在的基础,人口的损失短期内根本没办法弥补,这将进一步消耗国力,导致国祚难以支撑。

    赵王和中枢大臣们的策略是以土地换取秦国的援助,以代郡之地换取秦国的粮食和物资。

    赵国在太行山以北就剩下一个代郡,而代郡刚刚经过大地震,基本上是一片废墟,以一片废墟之地和上百万饥饿困窘的灾民来换取粮食和物资,拯救河北灾民,这显然是一笔划算的交易。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赵国送个秦国一个代郡吃亏了,其实现在赵国已经失去了对代郡的控制,赵国无力救助和重建代郡,而代人则对秦国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今日的代郡实际上就是秦国的囊中之物,秦国任何时侯都可以轻松拿下此地。如其将来给秦国攻占,倒不如现在卖个好价钱。另外李牧失去代郡,失去代北最后一块根基之地,其实力将遭到重击,邯郸随即可以遏制甚至控制他。

    秦国拿到了代郡,就要投入大量钱粮物资去救助和重建,与此同时,中原受灾,另外它还要受到河北大灾的连累,齐楚两国还有可能乘机攻击,因此中原就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秦国还要给赵国粮食和物资,那么可以想像,无论秦国的国力有多强,也经不起如此折腾,这样一来,秦国也就暂时失去了征伐的能力,赵国将因此获得喘息的时间。

    这两个计策都有可取之处。李牧以灾民性命为代价夺取中原,确保赵国安全,此策激进而决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同归于尽,也要奋战到底。赵王和中枢大臣则以土地换取灾民的性命,此策虽然保守,但较为稳妥,一旦运作成功,各方都能受益,不过受益各有大小而已。

    “武烈侯作何选择?”郭奉直言不讳地问道。

    宝鼎沉默不语。他当然不能接受李牧的做法,但也没办法接受邯郸的计策,此策等于让赵国成功地把两个大灾难转嫁给秦国,而秦国的国力将被消耗殆尽,统一大业将就此停滞甚至变得遥不可及。

    “去年武烈侯出于仁义,毫不犹豫地帮了李牧一把,但今年李牧又是如何报答武烈侯的?”郭奉看到宝鼎不说话,当即质问道,“难道武烈侯愿意看到中原得而复失?武烈侯失去了中原,付出的代价恐怕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吧?”

    众敌环伺啊。宝鼎暗自苦叹,中原果然是四战之地,想在这块地方站稳脚跟太难了。秦国是中土的众矢之的,任何时候任何诸侯国都在想方设法算计秦国,然而秦国又岂会中计?

    “事实是,秦国目前在代北不想背上代郡这个大包袱。”宝鼎字斟句酌,慢慢说道,“在中原,秦国有能力自救,将这场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秦国也有实力保护中原。齐国想趁火打劫,恐怕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自食恶果。”

    郭奉目露苦笑。他当然知道武烈侯不是能轻易说服的对象,但今天好不容易见到武烈侯,务必鼓动如簧之舌,竭尽全力。

    “这场灾难,恐怕比武烈侯想像的要严重得多。”

    “我已有预感。”宝鼎淡然说道,“我正在做万全准备。”

    “邯郸在灾难彻底爆发之后,假如没有足够的粮食和物资,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几?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