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20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20部分阅读

    难度将无限增大。”

    宝鼎稍加沉吟后问道,“你代表阳文君而来?”

    “阳文君希望我来,他曾特意召见我,与我谈到了咸阳的一些事。”南山子说道,“听说华阳太后病入膏肓了。华阳太后一旦薨亡,楚系必定遭到打击,熊氏再无可能控制王统,这时候你要打楚国,到底目的何在?对你本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宝鼎笑了起来,“你总是想挽救赵国,但我早就告诉你了,赵国日暮西山,无药可救。天意如此,人力岂能挽救?”

    “老天已经惩罚了赵国。”

    “你以为老天就惩罚一次?”宝鼎说道,“天灾要么不爆发,要么就是接踵而至。”

    “你这是在诅咒赵国?”南山子语含怒意。

    “我们还是不要争了,反正我今年不会打赵国。”宝鼎摇手道,“我信守诺言,你也要信守诺言。到了明年,你要把黑衣完整地交给公主。”

    “我不会背弃诺言。”

    “但你年纪大了,随时可能会死。”宝鼎笑道,“人就像王国一样,若想活得长久,运气非常重要。赵国的运气就很差,而楚国的运气同样不好。”

    南山子叹了口气,忽然变得有些沮丧,“你这时候打楚国,对咸阳的熊氏没有任何帮助。”

    “当然有帮助。”宝鼎说道,“秦楚最终还是要议和。”

    “那你的底线是什么?”

    “你回去告诉阳文君,上次我和他合作很愉快,这一次我希望再次合作。我需要拿下陈,而他则需要扶持公子负刍,各取所需。”

    南山子没有听明白,眉头深皱。

    “我有实力一直打到淮水北岸,兵逼寿春。”宝鼎正色说道,“但议和之后,秦楚可以以陈为界,淮北大部分郡县依旧属于楚国。”

    南山子略感吃惊,“武烈侯准备出动多少军队?”

    “三十万不够就四十万。”宝鼎说道,“我已说服咸阳,今年的主战场在中原,而目标就是楚国。等我把楚国打得遍体鳞伤,齐国还有胆子攻击中原?”

    南山子骇然心惊。三十万到四十万?再加上代北战场的兵力,秦军拿下中原后,竟然一次性可以调动六十万大军,这个实力太可怕了。当今东方四国,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其对手,中土统一似乎真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

    秦军在中原集结,齐楚两国的使者则日夜兼程赶赴咸阳以连横结盟为借口打探虚实。

    赵国也非常紧张,李牧亲自赶赴邯郸坐镇,严阵以待。

    三月,代北战场出现转机,王翦、公孙豹和羌瘣以八万步骑大军与匈奴人在岱海附近决战,秦军击败匈奴,稳固了雁门。

    与此同时,陇西毛子睿出使大月氏归来,与月氏王达成约定,双方将联手出兵,威胁匈奴人的侧翼,以策应代北战场。

    考虑到中原战场的兵力严重不足,王翦命令曝布带着虎烈军急速返回大梁。

    虎烈军一人双马,以最快速度疾驰中原。宝鼎接到消息非常高兴,马上召集五军统率商议攻击部署。

    现今蒙武和司马锌的大军在鄢陵一线,桓齮和王贲的大军在阳夏一线,八万大军在鸿沟东西两岸已经完成了攻击准备,随时可以发动攻击。

    军议上,五军统率的神情都很严峻,完全没有大战即将开始的兴奋。以八万军队攻打淮北重镇陈,这实在有些儿戏。更严重的是,八万大军一旦南下,中原只有杨端和两万守军,虽然这两万军队基本上集中在陶,可以阻御齐国,但兵力毕竟太过薄弱,对这些动辄指挥几十万大军作战的统率们来说,两万人马根本不堪一击。

    在这之前,武烈侯公子宝鼎常常强调,常备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临时征调的地方军,以一当十不可能,以一抵三绝对没问题,这样算起来,八万大军就相当于二十多万军队。几位统率承认宝鼎说得有道理,野外决战,这八万大军放出去就是一群老虎,威力十足,但攻城战要的就是人多,兵力没有五倍于敌,攻城战基本上就可以不要打了,而这次南下攻楚,偏偏就是攻城战。

    “这次打得不是攻城战,而是心理战。”

    宝鼎说出了一个让众人感觉非常新奇的名词。心理战是什么?宝鼎解释了一番,众人幡然醒悟,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玩得就是智慧和胆量。

    “我们不攻城,以骑军为选锋,大军沿着鸿沟、颍水呼啸南下,直杀淮水,兵逼寿春。”

    宝鼎手指地图,从大梁用力一划,直指地图上的寿春。

    众人震骇。这不是找死吗?项燕的淮北军必定尾随追击,而淮南方向的楚军必定云集寿春,如此一来,秦军岂不被楚人团团包围?秦军外无援军,内无充足粮草,必定全军覆没。

    第一卷 崛起 第262章 再见赵高

    第262章 再见赵高

    武烈侯剑指楚都,意在斩首,其胆量之大,气魄之雄浑,让那些身经百战甚至曾经追随武安君纵横四方的老将军们都骇然心惊。

    仗还可以这么打?这完全超出了他们对战场的认知,对战术的理解。

    这一仗假若打赢了,武烈侯以最小代价击败了楚军,拿下了淮北重镇陈,他就是绝世天才,反之,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连“纸上谈兵”但实际上的确拥有罕见才能的赵括都不如,将成为天下笑柄。

    谁敢如此冒险?一旦战败,秦军损失的不仅仅是几万军队,还包括整个中原,包括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的统一中土的优势。

    司马锌第一个反对,断然拒绝。他必须考虑到夏阳司马氏的利益,考虑到郿城孟西白的利益,考虑到整个老秦人的利益。武烈侯可以无限制地疯狂,但老秦人不行,老秦人好不容易重新崛起,必需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容不得丝毫闪失。

    老秦人反对这个攻击之策,而且反对者司马锌还是武烈侯的母系亲戚,又是当年追随武安君打天下的老将,那么可以想像,武烈侯的这个疯狂计策尚未开始便夭折了。

    蒙武和杨端和不能不给武烈侯面子,所以言辞委婉,指出此策可能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其实也算公开反对了。

    桓齮沉默不语。从目前中原局势和秦军实力来说,武烈侯此策可谓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还是有可取之处,尤其可贵的是,武烈侯把当前中土和楚国寿春的所有政治因素都考虑了进去,这是此策实施的基础,只要这个基础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此策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桓齮不敢在这时候公开支持武烈侯。

    桓齮现在的身份非常微妙,脱离于楚系却又与楚系藕断丝连,同时也不被老秦人完全接纳,事实上现在无论是咸阳还是各方势力,都把桓齮算进了武烈侯这个新兴势力之中。桓齮为自己家族和老部下的利益考虑,也只能顺势依附于蓼园,但他又不敢公开投奔蓼园,毕竟武烈侯的身份、背景太过复杂,而武烈侯短短时间内的突然崛起更是隐藏着无限危机,这一点武烈侯自己也深有感觉,所以他毅然离开咸阳,毅然在统一的战场上以血汗博取功名,说白了就是夯实基础,一旦咸阳政局有变,他还有支撑下去的能力。武烈侯尚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桓齮岂敢以身家性命做赌注?

    王贲不支持,但也不反对。他性格稳重,又顾全大局,否则也不会成为老秦人少壮一代的领军人物。看到宝鼎神情冷峻,他咳嗽了两下,勉为其难地说道,“武烈侯不愿意奏请朝廷在中原郡县大量征调郡县兵,也不愿意大量征发普通庶民的徭役,如此一来,中原只有十万常备军,而且严重缺乏民夫,这种情况下大军长途跋涉作战,肯定存在后方空虚、粮草不继等诸多问题,所以,诸位将军们的担心完全正确,但是,这一仗又不能不打,大王的命令都下了,这一仗不打也得打。以我们现有的八万大军南下攻楚,强行攻城,战绩可想而知。一旦攻楚受阻,我大军实力暴露,那么接下来中原局势势必失控,齐人肯定要杀进中原,而我们肯定也会丢掉中原。”

    司马锌等人面面相觑。这仗是自己要打的,大王和咸阳中枢也同意了,但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咸阳竟然同意了武烈侯的奏议,不允许中原郡县临时征兵和征发徭役,这导致中原只能以十万兵力南下作战。这仗怎么打?

    “武烈侯的计策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王贲继续慢条斯理地说道,“武烈侯是紫府黑冰台的秘军统率,他掌握着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比如楚国现今政局背后的危机。武烈侯既然提出直杀楚都的建议,那么他肯定有把握在大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之后逼迫楚王割让城池,如此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陈。”

    “此计能否如武烈侯所预料的那样获得成功,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最起码它可以实现三个目的。第一,我们主动攻打了楚国,给了楚国狠狠一击;其二,我们完成了咸阳下达的命令;其三,我们在楚国的犀利攻击给了齐国一个严厉警告,可以有效延缓齐国攻打中原的步伐。”

    王贲这番见解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但此策弊大于利,谁也承担不起丢失中原的罪责,而他们自己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军议不欢而散。

    =

    宝鼎苦思了一夜,断然决定请各军裨将参加军议,军议上的将军人数由十人扩大到了二十人。

    宝鼎把攻击之策做了修改。八万攻击军队一分为二,四万人在鸿沟东西两岸牵制项燕的淮北军,另外四万军队与一万虎烈骑直杀寿春。这个计策等于是宝鼎向统率们做出了妥协。统率们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军队陷入楚军包围,现在把军队一分为二,攻击军队即便陷入了包围,但因为外有援军,攻击军队还有突围的希望。

    然而,此策最大的弊端就是兵力分散,导致攻击军队实力不足,而后援军队也难以实现牵制目的,最终攻击军队可能被敌人合围,而后方大军却无力救援。

    宝鼎面对统率们的诘难,实在有些难以忍受了。一帮老将军们一味求稳,这也不行,那也不可靠,口口声声说兵力不足,非要调用地方军,非要充足粮草。如果有几十万大军,有足够几十万大军需要的粮草,这一仗白痴都能打赢。

    宝鼎已经不止一次深深体会到统兵权的重要性,如果他是中原大军的统率,一言九鼎,根本不需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护军中尉的“协调权”实在有限,即便秦王政授予了临机处置的大权,但名不正言不顺,尤其关系到诸军利益的时侯,这些统率们无论如何也不敢主动承担重大责任。

    这一次王贲公开反对了。分兵绝对是个错误,要么就不顾一切、义无反顾地一起南下,要么就不要南下攻打寿春,总之分兵绝对不行。

    宝鼎难以遏制心中的愤怒,脸色越来越难看,高踞上座一言不发,眼神十分冷森。

    大帐内的气氛非常压抑,众将都感受到了武烈侯的愤怒,但此事关系到大家的身家性命,在坐诸将中没有几个人愿意陪着武烈侯冒险。

    若论战绩,武烈侯的战绩的确惊人,但仔细看看武烈侯的战绩,不难发现武烈侯每次都是剑走偏锋、行险豪赌,只要运气稍稍差一点,必定死无葬身之地。这种仗可一可二不可再,无论是谁,运气再好也有用完的时侯,打仗还是要绝对实力。比如武安君,从伊阙、鄢郢到长平,三大战役,无一不是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正面决战,这种仗没有运气,打得就是实力,打赢了,即便是输家也是心服口服。

    如果说武安君是站在累累白骨上的战神,那武烈侯现在不过是个传奇,带着神秘色彩的传奇,从他的出身、身份、经历到战绩,无一不充满着神秘,武烈侯就笼罩在这层神秘的光环里,云山雾罩看不清,大家因此敬畏,却并不因此拜服,更不会顶礼膜拜。武烈侯距离武安君那等战神的巅峰还非常遥远,在他没有赢得像伊阙、鄢郢、长平那等规模的大战,在他的战绩没有用骨山堆砌、没有用血海洗涤之前,他始终不会赢得将士们的绝对遵从。

    桓齮沉吟良久,终于说话了,“武烈侯,分兵是下下之策,不可取。全军南下,一则中原顾及不到,二则无法有效牵制项燕的淮北军,三则粮草武器难以为继,所以也不可取,但这些弊端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南下攻击的理由。南下威胁寿春,以此来赢得战场的主动权,策略绝对正确,至于如何具体实施,应该是今日争论的焦点所在。”

    宝鼎一听就明白了,桓齮算是说到了要害,也及时提醒了他。

    “既然如此,我率虎烈骑南下,左右中后四军则在鸿沟一线牵制项燕,对陈形成合围之势,以策应我在淮河一线的攻击。”

    宝鼎当机立断,不再在这件事上纠缠不休。南下重在速度,重在突然,带着步军明显影响速度,更影响了骑军的机动灵活性。既然你们这帮人不愿意行险一搏,那干脆我自己单干算了。

    桓齮微微一笑,转头对辛胜使了个眼色。辛胜心领神会,站起来躬身说道,“末将愿随武烈侯南下攻楚。”

    宝鼎愣了片刻,望向抚须而笑的桓齮,目露感激之色。

    司马锌和王贲互相看看。后者摇摇头,对桓齮和辛胜的做法不以为然。这种赌博不像去年打大梁,去年打大梁有退路,不行的话就后撤,而这次南下打寿春,那可是深入敌后作战,根本没有退路。骑军可以来去如风,但步军一旦进退失据,只有等死。

    桓齮和辛胜这是向武烈侯表忠心,表示坚决站在武烈侯一方,与武烈侯共进退,以免武烈侯在中原将率中失去威信。至于这一仗胜负如何,他们并不放在心上,即使败了,只要武烈侯不倒,他们也就不会受到连累。

    司马锌看到王贲态度坚决,无奈叹息。王翦、王贲父子不论对武烈侯还是对白氏、司马氏都有大恩。虽然去年武烈侯把攻克大梁的首功给了王贲,年初又在代北战场全力帮助王翦,但相比起来,王氏给予武烈侯的还是太多。这次王氏不愿意冒险相助,武烈侯也无从怨恨,毕竟王氏父子现在是老秦人的中坚,无论如何不能出事,就算王贲想跟随武烈侯一起去打寿春,武烈侯也不会答应。但夏阳司马氏必须倾力相助,在反对无效的情况下,只有陪着武烈侯冒险一战了。

    司马锌冲着章邯微微颔首。章邯铁了心要跟武烈侯南下,但他是司马锌的裨将,司马锌不开口,他就不能跳出来请战。这不是尊卑的问题,而是军纪的规定,法度不可坏。

    章邯大喜,猛地站起来,抱拳躬身,大声说道,“末将愿随武烈侯浴血淮河。”

    宝鼎知道这是最后的结果了,他最多也就只能带着这三万步骑大军南下攻击。

    有两位统率的支持,武烈侯南下攻击寿春已经不可更改。三万步骑南下作战,六万步军在鸿沟一线展开攻击,伺机合围陈。

    =

    曝布、熊庸率虎烈军回到大梁。

    虎烈军在代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身经百战的悍卒配上锋利的武器,其战斗力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尤其在岱海决战中,虎烈军利用其强悍的武力,从正面撕裂了匈奴人的战阵,直接决定了战斗的胜负。

    虎烈军虽然挡者披靡,但其自身的损伤也较大,在过去三个月的战斗中,虎烈将士损伤近千人。在离开代北之前,王翦和公孙豹为感谢武烈侯的帮助,从北疆军里抽调了近千悍卒予以补充,让曝布带回一支完整的虎烈骑军。

    宝鼎亲自出辕门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士。曝布还是一如既往的骠悍。熊庸忧郁的眼睛里充满了冰冷的杀气,在塞外和匈奴人作战让对他战场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大漠上的战斗和中土诸侯国之间的厮杀截然不同,那里更血腥,更残酷,更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存的艰难。

    赵高经过三个月的血雨腥风,经过三个月的生死考验,经过一场场惨烈的搏杀,整个人都变了,变成了一个雄赳赳的武夫,那扑面而来的凛冽气势足以让人感受到蕴藏在其体内的无穷杀机。

    人还是那个人,相貌还是那样英武俊朗,但气质已经变得让宝鼎不认识了,这还是那个藏在秦王政阴影下的御用车夫吗?

    宝鼎伸开双手,向赵高做出拥抱的姿势。这一刻他很有成就感,他到底还是改变了赵高的命运,未来的赵高将给大秦一个怎样的惊喜?又将在中土历史下写下怎样的篇章?

    赵高单膝跪下,给武烈侯恭敬施礼。武烈侯所赐予他的,他只能用生命来回报。

    宝鼎抓住赵高的双臂,将他拉了起来,在众将的注视之下,与赵高紧紧拥抱。

    熊庸、暴龙、王离、东方无畏等人再一次认识到武烈侯与赵高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从武烈侯直接把赵高从王宫里要出来,直接授予其长史一职,直接让东方无畏带着三百黑鹰锐士听命于他,众人就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这种种“厚遇”足以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到了代北,王翦和公孙豹也是同样吃惊,因为封君府长史一职太重要了,长史知道武烈侯所有的秘密,而武烈侯的秘密太多,所以一直不设长史,但谁也没有料到,武烈侯的长史突然就出现了,而且还是一个谁也不认识的陌生人。

    赵高文武全才,代北战场给了他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曝布有意“成全”,竟然让他这个长史实际统率虎烈军。曝布发现这个年轻人天赋异禀,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武烈侯,这让曝布惊讶之余,更是对武烈侯的选择赞叹不已。如此人才,如果不是武烈侯慧眼识珠,势必被埋没在那座咸阳的王宫里。

    “我在离京之前,应该带你一起出来。”

    宝鼎再见赵高,心里颇为感慨。假如赵信没有为赵高抱屈,自己根本不会想到把赵高放在身边。赵高的命运如果没有改变,那么未来的历史将如何?是不是还有沙丘之谋?自己会不会像李斯一样死在他的手上?一个被压抑了二十多年的天才一旦爆发,其扭曲的心理和爆炸的野心将把帝国推向何处?

    “此生誓死追随武烈侯。”赵高非常激动,郑重发誓。

    “一家人就该生死与共。”宝鼎低声说道。

    赵高更是激动,泪水突然就涌了上来。当他在隐官发愤学习的时侯,当他凭借文学武技考中第一名的时侯,当他成为县衙小吏甚至到王宫做了一名尚书的时侯,他何曾想到自己在数年之后便跃居如此高位。假以时日,位极人臣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他的背后站着武烈侯。

    叔叔赵信把武烈侯的秘密全盘相告,直到那一刻,赵高才知道自己竟然与武烈侯的关系如此亲近。从血缘上来说,他是赵仪的堂兄,而赵仪肯定是蓼园的主母,未来的武烈侯夫人,而他也就成了武烈侯的大舅子。武烈侯为什么要他到封君府做长史,秘密就在这里,而这个秘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知道的只有寥寥数人。

    接风酒筵上,宝鼎把攻打楚国的计策详细告之众将。

    曝布、熊庸等人没有任何质疑,相反,他们边喝酒边商议具体细节,对此仗的胜利没有丝毫怀疑。

    还是自己人好,彼此信任,彼此支持,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宝鼎对此非常感慨,心中有了个打算,未来十年内,自己要逐渐更换中原诸军的中高级将率,让自己的这帮手下控制军队,到了那个时侯,自己就可以与咸阳针锋相对了。

    第一卷 崛起 第263章 人荒马乱

    第263章 人荒马乱

    中原各地进入春耕的前期准备,农夫们在田地里忙碌,显得很平静。

    天还是那块天,地还是那块地,但农夫们知道,他们心里的天已经变了,他们的王国被西方虎狼之国秦国所吞噬,他们的大王和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们已经成为西方虎狼的阶下囚,而他们也变成了秦国的子民,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秦国的土地,而他们现在所尊奉的大王是秦国的大王,他们要遵从秦国的律法,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还是像过去一样缴田租、服徭役。

    在他们所获知的讯息里,西方的秦国穷凶极恶,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但事实给了他们一个惊喜,这个被称之为虎狼的王国并没有掠夺他们的财物,也没有屠杀他们的性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至今还没有见过“秦人”的模样,他们还惊讶地发现,地方上的官吏竟然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他们眼中的小小世界并没有任何变化。

    对于最普通的韩魏两国的庶民来说,他们的生活一如既往,最大的变化或许就是他们的亲人回家了,不用再为昔日的王国和大王打仗了,死亡和恐惧似乎正在离他们远去,世代所祈盼的和平和安宁似乎正在来临。虽然田租还要缴纳,徭役还要征发,但虎狼之国似乎并没有如传说中的穷凶极恶,直到目前为止,田租缴纳的数量和徭役的征发次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这让他们惶恐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对虎狼之国的敌对情绪也渐渐淡去。至于亡国的仇恨和耻辱并不存在,对于这些芸芸众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这个时代的变迁,“国民”是上位者的说法,他们并没有“国民”待遇,他们不过是贵族们的“高级奴隶”而已。

    就中原子民来说,这里面有多少曾经是宋、郑、卫、陈、鲁等大小诸侯国的“国民”?“国”和“王”在他们的眼里,远远不如亲人和土地重要。谁让他们的亲人离开战场保住性命,谁给他们土地让一家老小可以生存下去,谁就是他们的“天”,就是他们的“国”和“王”。

    在鸿沟两岸忙碌的农夫们忽然被一阵轰隆隆的马蹄声所吸引,接着他们看到了一支庞大的骑军,绵延数里,旌旗飘扬,卷起的烟尘遮天蔽日,气势如虎。

    有眼尖的青壮农夫远远便看到了高高飘扬的大秦战旗,他们曾在战场上一次次看到这面黑色大旗,对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畏惧。

    几千骑军呼啸而过,接着是一辆辆加长辎重马车,双马拖动,车流如龙,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农夫们站在田垄上,一个个睁大了双眼,神色非常吃惊。在他们的印象里,辎重马车是用来运输物资的,但今天他们看到的辎重马车上却坐着一排排全副武装的士卒。

    数百辆马车疾驰而去,跟着又是一支骑兵大军,然后又是满载士卒的辎重马车。

    在滚滚烟尘中,一支满载粮草武器的大队车马出现了,所有的健马和大型辎重车上都堆满了物资,一眼望不到尽头。

    终于,最后一支骑军消失在农夫们的眼里,但滚滚烟尘没有散尽,它就像一股狂飙,沿着鸿沟向南方咆哮而去。

    农夫们被这支大军的气势所震撼,目光忧郁地望着大军消失的方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战争依旧在继续,何时才能迎来安居乐业的一天?

    =

    大梁到阳夏三百里。

    武烈侯率两万步骑大军飞速疾驰,于第二天黄昏时分抵达阳夏前线。

    曝布和辛胜各自率军扎营休息。与此同时,一起南下作战的章邯正率军从鄢陵方向赶来会合。

    桓齮和王贲把武烈侯迎进大帐,打算给他介绍前线军情。事关机密,无关人员必须离开大帐。将军们的贴身护卫都很自觉,纷纷出帐,唯有一个一身白衣的竹冠剑士依旧站在武烈侯身后,并没有离开的意思。

    桓齮、王贲和几位裨将都很诧异,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白衣人。众人这才发现此人面孔陌生,从来没有见过。白衣人面对众将惊疑的目光,神色如常,泰然自若,那份淡定和平静让人不敢有丝毫轻视之心。

    宝鼎转身看看身后的白衣人,然后向众将介绍道,“这是我的客卿,卫人荆轲。”

    众将眼神顿时凝重,心中则更是疑惑万分。荆轲是中原有名的剑师,卫人一向尊称其为卫卿,而中原人一般称其为荆卿。有传言说,今日荆轲的剑技已经直追号称天下第一剑道大师盖聂。传言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荆轲的名气却因此更大,向来是中原权贵竞相招揽的对象。

    权贵身边如果有这么一位剑技超绝的奇人异士,那不仅仅自身安全有保障,也是很长面子的一件事。一般来说,有些奇人异士是借助于权贵而追求荣华和功名,同理,有些权贵则热衷于养“士”以增加实力或者自抬身价,大家各取所需。

    武烈侯自崛起之后也曾在咸阳大张旗鼓地招揽贤才,但至今为止,依附于蓼园的巨贾很多,真正的大贤却少之又少,除了一帮墨者外,看不到一个在中土有名有姓的大贤。今日众将总算看到了一位,虽然荆轲不是以诸子学术著称于世,但这个时代剑士是武者的代表,能有像荆轲这样出名的剑士投奔武烈侯,愿意做蓼园的客卿,那也算是武烈侯本身实力和魅力显著提高的表现之一。

    客卿分很多种,但都属于“养士”。王国的客卿一般都是大王看重的人物,一旦进入中枢那就一飞冲天,这种人很多,比如张仪、范睢、吕不韦、蔡泽等等,他们都是由客卿而至相国,位高权重,名噪一时。另外就是权贵府上的客卿。像战国四大公子和吕不韦,他们权倾朝野的时侯一度养士超过三千之数,其中孟尝君、信陵君手下的客卿都在历史留名,而吕不韦府上的李斯后来更是贵为大秦丞相。

    很多客卿都是上位者的亲信。既然把人家请来了,又赐予荣华富贵,当然要人尽其用,所以客卿无论对于王国还是对于大权贵来说,一般都是参与决策者之一。

    武烈侯请到了荆轲,理所当然要把他留在身边视作心腹,参与蓼园决策也是迟早的事,所以此刻荆轲留在大帐里听取前线军情的禀报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一件事。荆轲在这之前曾是李牧的客卿,这座大帐里甚至包括蓼园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还是非常少,假如众将知道荆轲之前待在李牧的身边,那即便他现在是武烈侯的客卿,也会被这帮将军们毫不犹豫地赶出去。

    除了荆轲之外,还有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将领也留在了武烈侯身边。

    宝鼎再一次让众将大为吃惊,这位陌生的年轻人竟然是武烈侯的长史,而在这之前他竟然是咸阳的中车府令,是王后的御用车夫。今日秦国没有王后,这位中车府令实际上就是大王的御用车夫。武烈侯和这位大王的御用车夫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让大王的车夫做封君府的长史?这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

    新年一过,武烈侯身边多了两张陌生面孔,然而,这两位陌生人的位置太重要了,一个是封君府长史,一个是封君府客卿,都是武烈侯的亲信,这意味着什么?荆轲和赵高是因为什么缘由得到了武烈侯的信任?

    没有人会得到答案,武烈侯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在他的背后,秘密永远多于真相。

    众将在经过惊疑之后旋即恢复正常,不管是桓齮还是王贲,他们对眼前战局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武烈侯背后所藏秘密的好奇。

    鸿沟东西两岸的秦军都已做好攻击准备。按照武烈侯的要求,司马锌最后一次警告项燕,请他交出韩国叛逆,但项燕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攻击条件已经具备,就等着攻击命令的下达了。

    “楚军可有迎战准备?”宝鼎问道。

    “当然有,项燕也是百战悍将,当然会考虑到我们可能要发动突然袭击。”王贲说道。

    “楚王已经下达了命令,答应了我们提出的条件,但项燕阳奉阴违,寿春方面对他无可奈何。”桓齮说道,“项燕其实就是逼着我们发动攻击,以便狠狠打击寿春的主和派。楚国朝堂上矛盾激烈,主战和主和两派争执不下,这时候我们发动攻击,极有可能让两派冰释前嫌,齐心协力对付我们。”

    宝鼎知道桓齮担心什么,一笑置之。桓齮看到的只是楚国朝政的表面现象,而实际上这里面牵扯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楚国贵族要的是对王国的控制权,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想拿到这个控制权,而太后和年轻的楚王对此很清楚,他们则想方设法挑起贵族们之间的争斗,以维持朝堂上的权力制衡,从而保住他们手上的王权。秦楚这一仗打起来了,可以迅速改变寿春的政治格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宝鼎认为楚国贵族无完全可以结束李氏外戚对楚国的控制。

    “明天章邯就到了。”宝鼎说道,“告诉各军统率,按照预定之策,从鸿沟两岸同时发动攻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包围陈。”

    =

    司马锌、蒙武率先从鄢陵方向展开攻击。

    项燕手上只有上蔡和陈两地的六万军队,其余淮北军队在泗水郡戍守彭城和相城。秦军在中原大范围集结完全超出了项燕的预料,他预感到秦军要以重兵攻击楚国,乘着楚国受创未复之际,把楚军赶到淮河以南,如此秦军就在中原战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不但可以牢牢压制住齐国,更能对赵国展开全面攻击。

    项燕为此联合陈侯李园、上柱国景缨一次次上奏寿春,请求寿春征调全国之兵死守淮北,李园和景缨更是在寿春使出了浑身解数,奔走于王宫内外,但因为去年兵败中原,以阳文君熊岳为首的主和派控制了朝政,而李太后本来就中意连横之策,导致主战派的努力不但未见成效,反而让李太后、楚王和阳文君等一帮主和大臣们对主战之论更是深恶痛绝,坚决拒绝了增兵之议,并向秦国做出了更大的妥协。

    项燕手中的兵力严重不足,而淮北的上蔡、陈和泗水三郡的官员们眼看秦军大兵压境,淮北岌岌可危,不但不予支持,反而惊慌失措,纷纷携带家眷财物南逃而去。

    就在这个时侯,秦军发动了攻击,大军从鸿沟东西两岸急速杀进。

    项燕不敢在野外与秦军决战,一边下令后撤,据城坚守,一边急报寿春,请求增援。

    项燕不战而撤,正中秦军下怀。

    桓齮、王贲率军从鸿沟东岸火速推进。

    两天后,秦军包围了陈,号称二十万大军,做出连营十里之势。司马锌射书城内,命令项燕马上交出韩国叛逆,否则挥军攻城。

    项燕指挥城内军民全力死守,发誓与城池共存亡。

    =

    武烈侯公子宝鼎带着三万步骑大军直杀寿春。

    从陈到寿春六百余里。曝布、熊庸、乌重、赵高和王离五人各带一千骑,日夜兼程,风驰电掣,先行杀到淮河岸边,抢占渡口,掳掠船只,并在沿淮一带烧杀掳掠,给攻击军队囤积粮草。

    章邯和辛胜的两万步军则乘坐千辆辎重车随后跟进,与骑军并驾齐驱,速度极快。

    这种以车代步加快行军速度的办法就是武烈侯想出来的,实际施行的效果非常好。本来这些辎重车用来运粮草武器,但这次南下攻击没有粮草武器可运,宝鼎灵机一动便想出了以马车运送军队的办法,如此一来便保证了步军的行军速度和机动性,更重要的是,它在节省了步军体力的同时,也可以让步军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辅以车阵迎敌,可谓一举多得。

    东方无畏指挥三千骑前方开道,打探方圆五十里军情。

    暴龙则带着两千骑沿路掳掠,想方设法夺取粮草,并以最凌厉的手段威慑楚人。秦军长驱直入、直杀寿春的消息一旦传开,淮北局势必将混乱。

    =

    曝布等人率骑军一路飞驰,避开所有城池,于三天后杀到淮河北岸,抢占了渡口,然后沿着北岸大堤向东西方向继续攻杀。

    寿春震动,淮河两岸一片慌乱,北岸郡县的官僚富豪率先逃亡,接着庶民们举家而逃,一时人荒马乱,形势恶劣到极致。

    当天下午李太后和楚王急召文武大臣商议。

    陈侯李园和上柱国景缨恳请太后和大王不要恐惧,坚守寿春,并马上下令在全国调兵急赴京畿,死守淮河。

    令尹阳文君熊岳则建议太后和大王马上撤离,以最快速度渡江南下,暂避于吴越。

    楚国已经不止一次丢掉都城了。早年郢都曾被吴国攻破,后来又遭到秦国血洗,然后迁都陈,陈距离中原太近,安全没有保障,于是又迁到寿春,谁料想这才过了十几年,秦国的军队竟然杀到了寿春城下。寿春原来是春申君的封地,城池较小,不但无法与郢都相提并论,就连陈都远远不如,这样一座不堪一击的城池,岂能挡得住挡者披靡的秦军?

    楚国有丢失都城的前车之鉴,楚人对敌?br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