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16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16部分阅读

    。”

    熊庸坐在那里没有说话,思绪一时有些乱。无论是咸阳的昌平君还是今日坐在对面的魏起,对老太后的布局都非常自信,但武烈侯对楚系的未来却非常悲观。当日在蓼园初见武烈侯,武烈侯就直言不讳地说过,要自己养精蓄锐准备重建楚系,由此来推断,当老太后薨亡之后,楚系的前景恐怕极其黯淡。

    武烈侯为什么有这种判断?熊庸在没有见到秦王政的时侯,百思不得其解,这次他在咸阳觐见了秦王政之后,被秦王政的无上威严所震慑,在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畏惧感的同时,他总算理解了武烈侯心里的担忧。如此强势的大王,一旦以“舍我其谁”的气势发动“攻击”,恐怕即便是武烈侯也难以抵御。由此他想到了昭襄王,当年昭襄王在宣太后病逝不久便以雷霆手段重创楚系,把以穰侯魏冉为首的“四大显贵”全部赶出了咸阳,最后连武安君白起都死在他的手上。这就是大王的“威力”,大王一旦发威,必定天崩地裂,挡者披靡。

    “你在想什么?”魏起看到熊庸神思恍惚,不禁疑惑地问道。

    “我想到了大王。”熊庸说道,“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觐见大王了?”

    “很多年了。”魏起忽然来了兴趣,接着问道,“这次见到大王,你有什么感受。”

    熊庸想了半天,吐出两个字,“畏惧。”

    第一卷 崛起 第253章 因势利导

    第253章 因势利导

    熊庸把对秦王政的畏惧也告诉了宝鼎。

    宝鼎坐在案几后面,陷入沉思。他现在静坐沉思的时间越来越多。

    进入中原之后,除了要穷尽心思对付咸阳外,还要投入巨大精力应对东方局势。韩魏两国提前灭亡,秦国已经确立横扫中土的优势,这迫使赵齐楚燕四国不得不联手抗秦。历史改变了,形势也变了,未来的统一大战怎么打,未来的统一之路怎么走,对宝鼎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是天才吗?他不是天才,不过占了穿越的便宜而已。现在这种优势越来越少,接下来就要靠他自己的努力在这个时代开创一番事业了。前世他梦想做个人上人,今世已经成为现实,老天眷顾他,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也给了他一个高,做大事更容易了,但他有没有能力做大事,创一番伟业?

    宝鼎有个本能的想法,今世若想功成名就,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大的对手就是秦王政。历史上秦王政自华阳太后薨亡便强势崛起,在其后二十多年的执政时间里牢牢控制着中枢,决定着大秦国策的走向。他把“君主集权”发挥到了极致,但物极必反,他亲手创造的辉煌又被他亲手葬送。宝鼎认为自己这一生要做的事就是压制秦王政。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任务。

    臣子压制君王,撇开违背礼法不说,单从实力上来判断,就是一件绝无可能的事,除非这位臣子的实力已经凌驾于君王至上,但在这个时代,臣子实力凌驾于君王之上却是屡见不鲜。在这个大争之世,从春秋到战国,从三家分晋到田氏代齐,臣子把所有能干的事都干了,包括弑君自立,都干了。

    政治决定了时代特色,而时代特色又影响着政治走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宝鼎认为自己可以在实力允许的基础上为所欲为。只有自己想不到的,没有自己做不到的,只要想到就一定可以做到。不就是遏制秦王政对绝对权力的攫取欲望吗?为什么秦王政拿到了绝对权力?因为他没有对手。现在自己要做他的对手,那么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要做秦王政的对手就需要比秦王政更为庞大的实力。拿下中原是积累实力的第一步,拿下赵国可以让宝鼎的实力再度飞跃,但与此同时,随着秦军在统一战场上高奏凯歌,秦王政的个人威信也是突飞猛涨,形势对宝鼎来说非常不乐观。

    秦王政让熊庸感觉畏惧,那足以说明秦王政在秦军拿下中原后气势更为强悍,对权力的欲望也更为强烈。

    “你打算何时完婚?”宝鼎忽然问道。

    熊庸没想到宝鼎沉思一番后,竟然关心起他的私事,不禁莞尔笑道,“武烈侯打算何时迎娶公主?”

    “我要到加冠礼之后。”宝鼎一本正经地说道,“你都二十好几了,也不怪太后如此急切。”

    熊庸兴味索然地摇摇头,“我无所谓,早一点迟一点都行。”

    “那就早一点,如何?”宝鼎问道。

    熊庸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有心推诿,但看到宝鼎神情严肃,话到了嘴边竟然说不出来了。自攻克大梁后,熊庸对宝鼎也是心生惧意,这种感觉不仅他有,军中一些老将同样如此。宝鼎仅仅利用大河之水便拿下了大梁,不曾浪费一兵一卒,这太神奇了。神奇的战绩代表宝鼎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位无可匹敌的强者。面对高不可攀的强者,普通人当然畏惧,而从心底涌出的无力感更是让人颓丧。

    熊庸无奈点头。

    “过年前,先把家里的女人娶了。”宝鼎说道,“虽然不过是个仪式,但对于女人来说,尤其是给你生了孩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熊庸心里泛起一股暖意,冲着宝鼎躬身致谢。

    “年后就大婚。”宝鼎说道,“你在前,章邯在后,正月里把婚礼办了。”停了一下,他又说道,“你父亲肯定会来,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父亲能长居南阳。”

    “长居南阳?”熊庸略感吃惊,一时没有理解宝鼎的意思。

    “既然隐退,那就远离朝堂,留在咸阳反而会引来无数麻烦。”宝鼎说道,“年后你要进军队,章邯也要进军队。你们都随我在中原,那南阳就无须守、相分治。我会上奏咸阳,由甘罗出任南阳守相,兼领两府。还有魏起,既然他打算留下来,那当然在中原负责建设大学府。至于南郡郡守的人选,我相信太后和昌平君会有妥善安排。”

    “我们都在中原,无力顾及南阳和南郡,但两郡事务繁忙,尤其农耕、工商等方面的合作将在明年全面展开,急切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坐镇宛城,以便协调两地诸府。你父亲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想尽力说服他,同时也希望你能与他握手言和,帮我把他留下来。”

    宝鼎避重就轻,没有说明留下昌文君熊炽的真实原因,但熊庸估猜到宝鼎是为了自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楚系的认可。

    其实熊庸只猜对了一半,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宝鼎担心秦王政在老太后过世后以雷霆手段控制地方郡县,把南阳和南郡抢去了。楚系一旦失去对自己根基之地的控制,接下来不但楚系地方官员会遭到打击,宝鼎也将陷入很大的被动。他在南阳和南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假如秦王政把这个两个郡县的控制权抢去了,蓼园的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在老太后没有辞世之前,把昌文君熊炽请到南阳,利用他的楚系力量进一步巩固南阳和南郡,然后再由他与宝鼎在中原遥相呼应,那秦王政再想下手就颇为困难了。地方上有像昌文君这样的显贵在背后操控地方局面,地方上的楚系官员肯定会抱成一团,不至于因为老太后的辞世而惊慌失措,任由咸阳摧枯拉朽乘虚而入。

    熊氏虽然在为老太后辞世之后的政局做准备,但熊氏盲目自大,自视甚高,除了有限的几个人对未来局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外,很多熊氏子弟至今还没有任何危机感,甚至还有人抱怨老太后,认为她在死之前应该多拉一些熊氏子弟上位,而不是一味忍让妥协以至于让咸阳压制熊氏子弟。

    “我试试看吧。”熊庸对自己父亲当年的寡情薄义始终耿耿于怀,他不想与这位父亲有过多接触,所以勉为其难地敷衍了一句。

    “不是试试看,而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宝鼎加重了语气,“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太后随时可能离开人世,我们必须加快布局的速度,否则后果难料。”

    熊庸觉得宝鼎过于小心了,正想辨驳两句,忽然想起秦王政那双凌厉的眼睛和那股令人畏惧的霸气,心中暗自惊凛,武烈侯是不是同样畏惧大王?否则何至于一直对大王警惕万分?

    “你想在中原新军里出任何职?”宝鼎转移了话题。

    熊庸迟疑不语。他在南部军里是军侯,到了南阳做郡尉,这已经升了一大级。这次在中原战场上立下大功,爵升左庶长,按照这个爵位,可以出任军中的都尉或者裨将。都尉和裨将都是统军将率,但以爵分级,爵高的裨将甚至可以出任军队副统率。

    中原建十万常备军,这在大秦历史上是首次,所有各方势力对军中将率的位置争抢得十分厉害,大家都想在未来的统一大战中分得战绩,而战绩意味着权力和财富,因此任何人都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熊庸是熊氏直系子弟,按道理可以获得一个统军将率的位置,但楚系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扩大军中势力的机会,当然想尽可能多抢一个位置。熊庸现在是南阳郡尉,如果武烈侯要把他放进军队,这个名额理所当然由武烈侯解决,楚系因此可以多占一个重要位置。

    熊庸不知道武烈侯这句话的意思,不敢乱接。这句话接好了,楚系可能在新军里就多了一个高级将率。

    这次兵制变革上至国防策略下至军队编制,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常备军的扩建和常备军军队编制的变革,更是让武将们欣喜若狂。不要小看新军一个将率的位置,即便是军侯,现在的爵位也高达八级公乘爵,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职业军人和兼职军人的待遇果然有天壤之别。

    中原常备军十万,置左右前后中五军。每大军设正副统率。大军下辖左右两军,左右正副裨将为统率。每军下辖五部,每部辖五曲。每部设正副都尉,每曲设正副军侯。

    都尉是高级武官职的最低一等,爵位一般是九等五大夫爵或者十等左庶长爵。在大秦军队的原编制里,都尉一般统领一万大军左右,所以军中武将能做到都尉一级那就相当不错了,一般回到地方上至少也是个郡尉。

    现在武烈侯奏请咸阳扩建常备军,修改常备军编制,取消了二五百主这一级,如此一军就有了十个正副都尉,十军就是一百个正副都尉。以大秦的军力,目前倾尽国力大概可以出动五十万左右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就五十多个都尉。但常备军一扩建,编制一改,仅中原十万大军就有一百个都尉,这对大秦官僚来说意味着什么?升官加爵的机会啊,到哪找这样好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再想升官加爵就要靠实打实的战绩了。

    不过这是建军队,而且还是职业军队,进入常备军的前提必须是精锐,是在战场上打过仗流过血的人。对武将的要求就更高了,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勋积累,否则连入选的资格都没有。这个条件非常有利于那些长期遭到压制的中下级武官,而那些文官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擦肩而过了。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升官加爵的机会。大秦拿下中原,建三个郡,需要大量官员,这些官员就是从咸阳和各地临时征调和提拔的。所以说,只要秦军在统一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开辟新郡县,那么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不论是武夫还是士子,都有升官加爵改变命运的机会。

    武烈侯是兵制改革的始作俑者,为了让这项改革得以实现,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咸阳中枢廷议通过。这件事看上去武烈侯在政治上获胜了,但其实功劳却给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抢去了。现在到各大军营去听听将士们的议论,有谁知道这是武烈侯的献策?除了极少数知道内情的统率外,其他将士都高呼大王万岁,都把这一功劳记在了秦王政的头上。的确,最终把利益送给将士们的是秦王,大家当然念着秦王的恩德,把秦王像神一样的供奉着。

    秦王政对此当然一清二楚。无论武烈侯在中原干出多大的成绩,一大半功劳都是秦王的。秦王吃肉,中枢大臣们啃骨头,轮到武烈侯也就剩下一口汤了。这就是现实,武烈侯也无力改变,所以目前他还不具备与秦王政抗衡的实力,他未来的路还非常漫长。

    “如果你没有想好的啊,我的建议是,到我的护军府任职。”宝鼎看到熊庸迟疑不语,于是主动说道,“护军府一万骑军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将来在战场上必定大有做为。曝布是虎烈军的统率,你和乌重为副,你看如何?”

    熊庸略显惊色。武烈侯的意图很明显,要不遗余力地帮他建功。由此也看得出来,武烈侯对熊氏的未来很不看好,竟然连新军都不让他去了。秦王政要打击楚系外戚,当然不会放过军中的楚系将领。此举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保护熊庸,以免熊庸受到波及。武烈侯和护军府对秦王政来说很重要,这毕竟关系到统一大业,只要秦王政不对武烈侯下手,那么熊庸自然安全。

    “感谢武烈侯的信任。”熊庸一口答应下来。进虎烈军,在武烈侯的麾下作战,现在恐怕是很多年轻将领的梦想。熊庸也不例外,他本性不喜欢在权力场上勾心斗角,他更喜欢在战场上酣畅淋漓地浴血厮杀。

    “咸阳对新军各级将率的任命已经下来了?”

    “还没有。”宝鼎笑道,“这是一块大肥肉,各方都要去抢,这次连宗室也忍不住出手了,所以咸阳无法分得公平,年前估计很难把名单定下来。”

    “武烈侯最近是不是接到了很多咸阳人的书信?”熊庸笑道。

    “我也摆不平,都是大人物,我也不好得罪。”宝鼎笑道,“你目标太大,就不要掺合了。你现在的处境让咸阳很难办,给你位置太高了不好,低了更不好,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干脆不要掺合,到护军府任职吧,这样也好给咸阳腾出一个裨将的名额。”

    熊庸笑了起来,打趣道,“武烈侯这是向咸阳示好?”

    “咸阳在救助代北灾民一事上没有设置任何障碍,我也要投桃报李啊。”宝鼎揶揄道,“否则有人就要指责我贪得无厌了。”

    “章邯这次是不是可以出任一军统率?”

    “我把他安排在司马锌的帐下统领一军。”宝鼎摇头道,“咸阳很多人不服,认为章邯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连升数级,已经是不可思议了,现在竟然要在新军里出任裨将独自统率大军,闻所未闻之事。听说有侍御史为了这事上奏弹劾章邯,但被大王驳回了。”

    “武烈侯,我在咸阳曾听到一个传闻。”熊庸说道,“有人说,武烈侯之所以要扩建十万常备军,目的是为了让军队长期购买由私家作坊打造的盔甲武器和缝制的战袍衣饰,他们说这些私营作坊背后的主子就是武烈侯,所以武烈侯有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把大秦国库的钱财搬到蓼园私库的嫌疑。”

    宝鼎失声而笑,“这些人的消息很灵通嘛,连这种事都打听的一清二楚。”

    熊庸脸色微变,“武烈侯,这种传言对你十分不利。”

    “这有什么不利的,这是好事啊。”宝鼎笑道,“如果有人说我武烈侯大公无私,清正廉洁,那才是对我大大的不利。”

    熊庸吃惊地望着他,没有听懂这句话的真假。

    “你慢慢就明白了。”宝鼎无意解释,“其实你也知道,在蓼园下面有很多巨商富贾,他们和我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次打中原,初期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拿什么打?现在中原打下来了,我当然要还他们的人情,要尽量让他们赚钱。他们赚到钱了,其实也就等于我赚钱了。但凡事都有个度,凡事都要因势利导,现在赚钱的行当未必代表将来还能继续赚钱,所以很多时候我要给他们指一条路。咸阳有些人只看表明不看实质,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却不仔细想想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结果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这种误解对我有好处。”

    熊庸愈发疑惑,想了半天才问道,“大王会不会误会?”

    “当然不会。”宝鼎笑道,“有些事,我会原原本本地告诉大王。只有彼此了解,才会彼此信任。”

    大王信任你?熊庸更加不懂了。

    第一卷 崛起 第254章 荆轲求助

    第254章 荆轲求助

    冬天来临,寒风呼啸。

    赵国大将军李牧的特使荆轲匆匆赶到大梁拜会武烈侯公子宝鼎。

    赵国的局势就如先前所推测,代北灾民在得到粮食和药物的紧急援助后,度过了灾后最可怕的一段时间,灾民们活下来了,而赵国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守住了代北和雁门两个郡,勉强保住了王国的北疆,但随着冬天的来临,代北的形势并没有任何起色,邯郸为了救助灾民和进行恢复建设,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此导致赵国的财赋状况急剧恶化,邯郸朝堂上的矛盾也因此白热化。

    相国郭开和大将军李牧从代北大地震开始,政见上便有了根本性分歧。郭开要放弃代北,舍小存大,以放弃代北来赢得王国的生存;李牧要坚守代北,不论代北出现何种状况,都要不舍不弃,以此来凝聚民心,誓死卫国。将相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将相因此失和,而持不同政见的文武大臣们追随两人之后,逐渐形成两大派系,邯郸的权力争斗也进入高嘲。

    不论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如何明争暗斗,代北的冬天到了,风雪正在将临,摆在邯郸君臣面前最残酷的现实是,必须想办法帮助代北的灾民度过严冬。

    齐燕楚三国的救援物资虽然有多有少,但三国本着道义和盟约,还是抢在严冬之前把援助送到了赵国。燕国距离代北最近,在李牧的干涉下,救援物资直接送往灾区,而齐楚两国的救援物质却被邯郸毫不犹豫地扣留了。

    赵王、相国郭开、副相春平君和部分大臣取得了一致意见,考虑到目前中土局势和邯郸财赋现状,重建代北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所以赵王亲自书告李牧,希望他从实际出发,趁早把代北灾民整体撤到河北。灾民的安置邯郸已有周全考虑,一部分进军队,一部分做随军民夫,还有一部分老弱则就近在各郡县的作坊里干活。邯郸承诺,绝不让代北人饿死在河北。

    李牧坚决拒绝。代北人大部分不是汉人,而是以半游牧半农耕为主的北虏诸族,包括楼烦、林胡、白狄等大小十几种,他们一代代栖息在代北广袤的山川草场,代北就是他们的家。现在仅仅因为一场地震,邯郸就逼着他们离开家园,迁徙河北,这怎么可能?这道命令一旦公开,代北军里的北虏将士肯定人心惶惶,最终有可能导致这些将士整体溃逃。他们逃回了代北老家,为了逃避邯郸的追杀,必然要带着族人投奔匈奴或者秦国。邯郸此举无疑是罔顾大局,置赵国存亡于不顾,李牧是万万不能答应。为此他亲自赶到邯郸,向大王和朝中大臣详细解说其中的利害关系。

    但是,邯郸已经不信任李牧了。

    秦国的武烈侯公子宝鼎凭什么答应无偿救助代北?他又拿什么说服了咸阳允许他把粮食和药物送到代北?秦国已经因此获得了道义上的赞美,秦王政更是因此成为仁义之君。这或许可以做为一种解释,秦国和秦王政在用粮食和物资换取“仁义”之名,同时离间赵国君臣,置李牧于死地,为秦国攻打赵国扫清障碍。

    这就是公开的离间计。李牧在说服赵王与秦国议和寻求援助的时侯,已经把秦国的“离间”之意说明了。赵王和相国郭开等大臣也同意这种见解。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公开的离间计的时侯,它还有离间的作用吗?当然有,若想让这个公开的离间计失去作用,赵王和邯郸的权贵们必须绝对信任李牧的忠诚,而李牧本人更要对赵国和赵王绝对忠诚。

    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敢保证李牧的忠诚?谁敢保证赵王和邯郸权贵们绝对信任李牧?邯郸和代北的矛盾由来已久,积怨甚深,彼此的信任本来就十分有限,现在当赵国需要他们彼此绝对信任的时侯,这种信任从何而来?

    邯郸知道这是离间计,偏偏又无法信任李牧的忠诚,这导致彼此间的隔阂更深,信任度更低。邯郸曾派使者赶赴咸阳议和,但被咸阳拒绝了,咸阳只接受李牧与武烈侯之间的和约,也就是说,在咸阳眼里,赵国只有李牧有资格与秦国谈判。李牧是赵国的武安君,和他同一级别的是秦国的武烈侯,所以这两个人代表秦赵两国议和足矣。

    咸阳这种无视邯郸的轻蔑态度深深刺激了赵王和邯郸权贵,也是邯郸决意扣留救援物资,放弃代北,遏制李牧实力发展的直接原因。

    李牧在邯郸一无所获,不得以再派荆轲急赴中原求助。

    宝鼎看完李牧的书信,又听完荆轲的讲述,最终只能报以苦笑,“荆卿,我在签订和约之前已经对你说过,我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代北维持到初冬。原因你也知道,我刚刚拿下中原,我要在中原常驻十万到二十万大军以平定叛乱,维持稳定。这么多的军队需要粮食和衣物,其数量之庞大相信你也清楚。”

    荆轲只是抱着一丝希望而来,听到宝鼎这句话,他虽然非常失望,但也在预料之中。他摇了摇头,黯然苦叹。

    “秦国给代北的救助,全部出自中原。”宝鼎继续说道,“一部分是巨商富贾们的囤积所有,这属于个人捐赠。还有一部分由官府调拨,基本上都是此次大战的缴获所得。我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粗略估计,仅粮食就足够三十万人吃一个月。”

    “武烈侯的慷慨必将得到代北人的厚报。”荆轲无言以对,羞愧不安。

    此次代北大地震,实际运到灾区的救助物资基本上来自秦国,燕国的支援很少,邯郸也就象征性地调拨了一些粮食,不过邯郸随后就把齐楚两国的援助物资全部扣留了,这直接导致代北人无法度过严冬。秦国实际救助代北的就是武烈侯,而咸阳不出一粒粮食就获得了“仁义”的美名,某种程度上咸阳是在乘机消耗武烈侯的实力。这一点李牧当然清楚,宝鼎才是真正的“仁义”,此刻再度向他求助,确实是强人所难。

    像代北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仅靠一个中原地区的力量实施救援,肯定是力不从心,所以李牧在信中暗示,希望武烈侯能说服咸阳从关西调拨一些粮食衣物予以支援。

    “我有我的难处。”宝鼎说道,“咸阳像邯郸一样复杂。几个月来,我与咸阳不断妥协,做了很大让步,我已经没有再次让步的余地了,所以,请你回报李牧,我实在是无能为力。”

    荆轲咬咬牙,突然翻身跪倒,悲声哀求,“代北正在下雪,代北人饥寒交迫,生命垂危。请武烈侯务必施以援手,救救代北数十万无辜生灵。”

    “荆卿快起来。”宝鼎急忙俯身搀扶,“我能力有限,你即使逼我,我也是爱莫能助啊。”

    荆轲坚决不起来,他一把推开宝鼎,以头磕地,“咚咚”作响。宝鼎再度把他抱住,看到他额头渗血,心中不禁一软,脱口问道,“李牧是否还有让步的余地?”

    荆轲愣了一下,意识到宝鼎终于松口,心中顿时狂喜,急切问道,“请武烈侯明言?”

    宝鼎请荆轲坐好,自己则负手在帐内来回走了几步,整理好思路,然后说道,“中原实在是拿不出粮食了,正如李牧所说,现在唯一能拿出粮食的大概也只有关西了。关西有粮食储备,如果大王同意救助的话,倒是能解代北的燃眉之急。”

    “计将何出?”

    “我给李牧两个选择,留人还是留地。”

    荆轲疑惑不解,“武烈侯能解释一下吗?”

    “如果李牧要留人,那就拿地换粮食,把雁门郡送给秦国。反之,如果李牧要留地,那就让灾民即刻南下太原。灾民到了太原,肯定能得到咸阳的救助。”

    荆轲吃惊地望着宝鼎,心中骤感窒息。

    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对李牧来说都无力承担。留人就要割地,这和邯郸的要求差不多。代北军主力来自云中、雁门和代北三郡。如今云中给匈奴人抢去了,云中人退到了雁门和代北。如果再把雁门给秦国,那三郡的人都挤在大地震之后的代地废墟上,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忠诚于赵国?无疑,灾民第一个要投奔的对象就是秦国。代北人全部逃到秦国,保全了性命,那么代北军还会为赵国作战吗?当然不会了。

    留地就要放人。此策等同于前策,代北人大部分逃往秦国,代北之地实际上也就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不过此策唯一可取之处是基本上满足了李牧的意愿,既把代北人救活了,又把代北之地保住了。至于代北军的军心问题,那只能暂时放一放,这个冬天肯定是顾及不上了。

    荆轲想了片刻。李牧走投无路了,只能在武烈侯提出的两个计策中选择一个,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武烈侯倾向于何策?”

    “无论割地还是放人,对李牧都不利。”宝鼎说道,“既然都不利,那倒不如割地存人,先把手里的军队稳住,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代北军溃散,李牧拿什么与邯郸对峙?”

    放人就等于乱军,而军队是李牧的本钱,所以人绝不能放,那自然就是割地存人了,但李牧敢向邯郸提出割地换粮的奏议?本来他和邯郸的矛盾就已经激化了,现在为了代北那块废墟之地,李牧竟然要割让国土,那等同于卖国,岂不正好给了邯郸杀人的借口?

    李牧不能拿出割地存人的奏议,而邯郸却在逼他放弃代北,于是,这里面可以活动的范围就大了。比如说,李牧在表明上答应放弃代北,把代北人都集中到代郡一地,背地里却与武烈侯做交易,把雁门郡完整地交给秦国,以此来换取粮食。

    此事必须做得机密,李牧和武烈侯必须要有默契,否则李牧完了,那么,是武烈侯先行撕毁和约,兵进雁门,还是李牧先答应邯郸的要求,从雁门撤人?

    “武烈侯是先行还是后进?”荆轲问道。

    “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肯定可以拿到雁门。”宝鼎说道,“但对李牧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先撤,等于向邯郸低头,可以改善他和邯郸的关系,但如果等到秦军兵临城下了再仓惶后撤,邯郸就可以诬陷他里通外国。”

    荆轲对宝鼎大为敬佩。武烈侯光明磊落,当世传奇。他和李牧是敌人,但为了救助代北灾民,他竟然一次次为李牧排忧解难,一次次为李牧的利益殚精竭力。这样的人,才真正担当得起“仁义”两个字。

    “那你对咸阳怎么说?”

    “我要是对咸阳说了,那李牧丢掉的就不仅仅是雁门,连代郡都保不住。”宝鼎笑道,“你以为咸阳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荆轲不解地望着宝鼎。

    “李牧从雁门撤人,匈奴人难道一无所知?难道匈奴人就不想趁此机会占据整个代北?”

    荆轲略一思索,旋即恍然大悟。

    代北三郡,云中在西,雁门在中,而代郡位于东方,与燕国的上谷郡接壤。目前匈奴人正在云中一线虎视眈眈地盯着雁门。李牧一旦从雁门撤出,匈奴人势必随后杀进。

    匈奴人的大军聚集在云中大黑河一线,纵马飞驰两天就能杀进雁门郡。秦军要先从晋阳赶到注句要塞,再从注句要塞直杀雁门治府善无城,这样在时间上就落后于匈奴,也就是说,就算李牧暗中帮忙,把城池交给秦军,秦军和匈奴人也要展开一场激战。

    秦国为了在代北立足,必然要占据雁门,要不惜代价击败匈奴人,这样他们就需要得到代北灾民的帮助。李牧现在只能靠秦军阻击匈奴人了,否则他连代郡都守不住,于是他会默许代北灾民帮助秦军。代地灾民太多,先期又受了秦国的救助,这时候看到秦国人进了雁门,必然大量投奔以寻求食物。

    如此一来,秦军杀进了代北,对赵国和匈奴人形成了更大范围内的夹击,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战略上的优势。李牧则守住了代北最后一块地方。而代北灾民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他们在帮助秦军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他们得到了秦国的救助,也守住了自己的家园。

    这是有利于各方的一个计策,而武烈侯只要把这个计策告诉太原的上将军王翦即可,剩下就是王翦的事了,拿下雁门郡挺进代北的功劳将由老秦人独占。但武烈侯如果把这个计策告诉咸阳,那杀进代北的恐怕不是三万北疆军,而是北部军的全部主力。调集整个北部军主力就要紧急征调北部郡县军队,此策的机密性随即荡然无存,而结果和武烈侯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截然不同。

    “武烈侯好计策。”荆轲激动地说道,“我连夜返回邯郸,请大将军定夺。”

    “李牧让步的余地有多大?”宝鼎再一次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间紧张,假如你有把握,确定李牧能接受此策,我将以最快速度密告上将军王翦,请他即刻做好进入雁门郡与匈奴人作战的准备。”

    “临行前大将军曾说过,他只求代北人能够活下去,即便要他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宝鼎笑了起来,“如此甚好。请告诉大将军,此事宜早不宜迟。只要年前秦军击败了匈奴人,代北可定。”

    荆轲躬身致谢,“代北事了,我就辞别大将军,到中原来为武烈侯效命。”

    “荆卿言重了。”宝鼎笑道,“我愿与荆卿一起共创大业。”

    “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荆轲说道,“听说有人要刺杀你,新年前后你务必要注意安全。”

    宝鼎笑着点点头,“我也听说了。韩魏两国有不少流亡贵族招揽了一些任侠死士,发誓要取我的人头。我身边卫士如云,还有墨者剑客,想杀我恐怕很难啊。”停了一下,他问道,“策划者是不是张良?”

    “黑冰当真无所不在。”荆轲感叹道,“既然你连主谋者都一清二楚,想必也早已有了对策。”

    “楚国项氏的实力在淮河以北还是非常强大,张良和张耳等人有项氏的帮助,实力不容小觑。”宝鼎皱眉道,“杀我或许不易,但杀我的手下还是绰绰有余。张良这个人谋略出众,极其不好对付。”

    “武烈侯曾有机会杀了他。”

    宝鼎没有说话。自己何尝不想杀张良,但时机未到。张良矢志复国,穷尽大半生的精力谋划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必欲杀之而后快,但在自己看来,却是大有作用。将来利用好了,可是一把锋利的“暗器”。

    “张良从没给我杀他的机会。”宝鼎说道,“过去杀不了他,将来想杀他就更难了。”

    荆轲略略皱眉,正想说话,宝鼎却摇手阻止了,“你不是刺客,我也绝不允许你做刺客。你我从见面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命运因你而改变,而你的命运也将因我而改变。”

    第一卷 崛起 第255章 入代作战

    第255章 入代作战

    宝鼎送走了荆轲,急召桓齮、司马锌、王贲到行辕议事。

    王贲的军营距离梁囿较远,直到深夜时分才抵达行辕。此刻宝鼎已经把琴唐请到了大帐,与桓齮、司马锌、曝布等人共商代北战局。

    宝鼎把代北局势简要说了一下。目前邯郸已经决定放弃代北,李牧竭尽所能也就只能守住代郡一地,所以秦国获得了进军代北,占据雁门的最佳机会。秦军进入代北,必然与匈奴人作战,但时值严冬,北部军将士大部归乡,真正能即刻投入战场作战的只有离石要塞的三万北疆军。

    虽然咸阳已经同意北疆常备军的人数由三万增加到五万,但增加的两万常备军分布在北地和陇西两郡,太原和上郡两地还是原先的三万军队。以三万军队进入代北作战,而且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里作战,其胜算有多大可想而知。

    宝鼎当然相信上将军王翦有出众的谋略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三万北疆军的武力毕竟有限,一旦此仗打败了,让匈奴人占据雁门,接下来北虏大军必定直杀代郡。代郡几乎是一片废墟,代人又缺衣少粮,根本无力抵御。匈奴人占据了整个代北,对中土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了。

    这事不要宝鼎说,几位将军都清楚。假若让匈奴人占据了代北,匈奴人对秦国的北疆就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而对赵国来说因为有太行山之险,尚可暂保河北无虞,但匈奴人一旦在代北立足,纵马南下,河北也就危险了。

    “武烈侯是否奏报咸阳?”王贲当即问道。奏报咸阳,咸阳获悉邯郸决意放弃代北,势必倾尽全力北上作战,这其实对秦国有利。王贲不想争?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