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6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6部分阅读

    在一起,我们如何设伏围杀?若要围杀,首先就要分割合纵军,如何分割?就算分割成功了,我们围歼军队的兵力能否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歼灭敌军?假若围住了,却歼灭不了,让合纵军的主力围上来,我们反而掉进合纵军的包围,那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宝鼎想了片刻,说道:“我认为南北两个战场可以配合作战,蒙武和王贲在洛阳、荥阳一线后撤,我们在颍水、汝水一线后撤,必能造成我秦军在中原战场上全面撤退的假象。自有合纵以来,我大秦军队每遇合纵必定失败,屡屡撤到函谷关坚守。此次战斗一如既往,合纵军一出,我大军后撤,也在情理之中。合纵军不会对此产生怀疑,必然下令全力追击,如此合纵军就能掉进陷阱。”

    公子腾摇头,“王贲撤到河内,蒙武撤到河西,如此一来荥阳、巩、成皋一带的城池全部丢失。你以为蒙武和王贲会遵从这样的命令?”

    “你是中原战场上的大军统率,你可以命令他们后撤。”宝鼎断然说道,“我可以亲自去传达你的命令。我手上有镇秦王剑,如果他们拒绝执行,我可以临时剥夺他们的统军权。”

    公子腾的心跳骤然激烈。这一仗打赢了,城池可以再收回来,这个命令毫无问题,但此仗假如打败了,城池收不回来,这个命令就是错误指挥的罪证了。宝鼎这话的意思很清楚,他恳请公子腾勇敢地承担起大军统率的责任,他以自己的身家性命陪着公子腾同生共死。

    桓齮也是暗自吃惊。他现在总算知道宝鼎把公子腾拖到中原战场的好处了。此计太冒险,一般人绝对不敢做,这个后果太严重了,但宗室不一样,宗室倚仗特殊的身份和与生俱来的特权,有些冒险的事就敢做。现在老秦人刚刚复出,不敢打败仗。蒙氏和关东人刚刚打了败仗,急于将功折罪,宝鼎当然不愿意给他们机会。如此只有宗室了,宗室需要功勋再次崛起,如果打了败仗,惩罚也就象征性的意思一下,所以宝鼎想方设法把公子腾拉到了中原战场,这可以方便他实施自己的计策。

    宝鼎的目光转向桓齮。桓齮心领--道:“此计可行。”

    公子腾考虑良久,微微点头,“接下来呢?合纵军向哪个方向展开攻击?函谷关还是南阳?”

    “这次合纵军的主力是楚军,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合纵军的主攻方向肯定是南阳。拿下南阳就可以打南郡。楚军一直想收复失地,应该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宝鼎说道,“假如合纵军打函谷关,夺河西之地,最终便宜了韩魏两国,而楚国一无所获。你以为李园会做这种傻事?就算李园想做,他帐下的将军、寿春的那些权贵们会答应?”

    对此宝鼎有信心。他冒着危险到楚国跑一趟,不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

    “如何分割合纵军?”公子腾又问。

    “我有一万骑军,我以骑军四面出击,劫杀合纵军粮道,夜袭合纵军营帐,昼夜不停的深入敌后掳掠,迫使合纵军的前后军队拉开距离。只待合纵军前后脱节,我们击杀敌人的机会就到了。”宝鼎说道,“合纵军既然把主攻方向放在南阳,那么洛阳、荥阳一线的城池即使丢了,韩魏军队也不敢孤军深入杀到函谷关,所以我建议大军一旦后撤,马上从蒙武、王贲军中各调两万大军火速南下南阳,再调冯毋择的汉中地方军赶到南阳参战,这样我们就能增加六万援军,南阳战场上的总兵力可以达到二十万之多。”

    “我们以蓝田主力围杀合纵选锋军,以蒙武、王贲两部阻截前来救援合纵军。这一仗打赢了,合纵军损失惨重,必定再无攻击之力。我大军随即直杀韩国,攻占新郑。接着直杀魏国,攻打大梁。我们在韩魏两国掳掠所得足以维持大军的攻击。大梁拿下,则中原战局可定。”

    “我说过,此仗一定要速战速决,要抢在齐国做出反应前确立中原战场上的优势,然后中土就是我们的天下。”

    宝鼎说到后来有些兴奋,双手挥动,慷慨激昂。

    公子腾听完之后,摊开地图,趴在上面仔细琢磨。桓齮双眼微闭,凝神沉思。过了一会儿,两人凑到一起,低声讨论。

    “我可以改变决策。”公子腾对宝鼎说道,“但在这之前,还得麻烦武烈侯亲自跑一趟洛阳,征求蒙武和王贲两位将军的意见。”

    名为征求意见,实际上就是下命令,如果蒙武和王贲拒绝的话,宝鼎就只能使用手中的职权,强行命令他们后撤。

    “我马上动身赶赴洛阳。”

    第一卷 崛起 第232章 鸟兽散

    第232章 鸟兽散

    李园意气风发而至,决心在战场上建下功勋,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权势。

    当今楚王年少,太后年轻,需要他这位外戚执掌外朝,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楚国的命运都控制在他的手上,但楚国贵族势力庞大,上层的政治斗争异常复杂,无论是逐渐长大的楚王还是芳华渐逝的太后,都需要赢得这些贵族的支持,仅靠一个在楚国没有根基的李氏外戚是万万不能的。

    随着楚王年龄的增长,他对楚国贵族的依赖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必然,楚王当然要依赖楚国贵族来统治这个庞大的王国。李园感受到了威胁,他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建立功勋。

    楚国自春申君最后一次合纵抗秦后便再也没有打过仗,尤其考烈王驾崩后因为继位者年幼,令尹又是没有根基的外戚,国内局势当然极力求稳,所以即便三年前赵国在秦国的攻击下岌岌可危之际,楚国也没有出兵救援。没想到赵国出了个李牧,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连续两次击败秦国,一举扭转了中土局势。李园看到了机会,此刻合纵抗秦,西进攻击,危险性最小,赢得功勋的可能最大。当然了,从中土大局和楚国自身利益来说,此刻合纵抗秦也是一个及时而正确的选择。

    楚国的太后不愿意与秦国撕破脸,她希望在楚王没有亲政之前国内都保持一个稳定局面,为此她否决了李园合纵抗秦的决策。从太后的角度来说,保持与西秦的盟约,保持国内稳定,是确保楚王长大的基本条件,但楚国贵族有各自的利益追求,比如在楚国军方有强大势力的景氏和项氏对中土和楚国的未来就有自己的看法和策略,他们积极谋求合纵抗秦,一则救人就是救己,二则只有战争才能给他们带来长久而持续的利益,于是他们和李园走到了一起,并在激烈博弈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园因此迎来了他在政治上的第三个机遇。李园在政治上的第一个机遇是在投靠春申君后,利用春申君的关系把自己的妹妹成功送到了考烈王身边,就此开始了李氏在楚国的崛起;第二个机遇则是在考烈王驾崩后,果断联手楚国贵族杀了春申君,就此结束了楚国的春申君时代,而他则登上了楚国令尹的位置,开始了楚国的李氏外戚时代;第三个机遇就是在赵国两次击败秦国,中土局势大变后,他把楚国拉到了合纵抗秦的战车上,这一仗假若打赢了,楚国的李氏外戚时代必将迎来一段辉煌时期。

    李园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率军抵达中原战场。

    魏国太子假、太傅范磐;韩国相张平,其子中大夫张良;楚国前军统率柱国项君项燕,其子项疾、项梁,长史范增先后赶到许城。

    这个年代实力代表一切。李园手中有二十万楚军,是合纵的绝对力量,即便以魏国太子假的尊崇身份,也不得不纡尊降贵,亲赴许城与合纵长李园会晤。

    合纵军已经赶到前线,接下来就是商量怎么打了。韩国是被救援国,没有制定攻击策略的资格;魏国仅有三万军队,在合纵军中的作用有限,实际上就是滥竽充数,太子假绝不会傻到主动请缨杀奔第一线;楚国有二十万大军,皆为淮水两岸的精锐军队,实力极其强劲,所以这一仗怎么打就是楚人说了算。

    这支楚军里现有三位柱国,项君项燕,临武君景缨之子景晦,彭城君之子昭劭。楚国五大权贵中的三家主掌着这支军队,统率他们的就是令尹陈侯李园。李园理所当然是决策者,但实际上他说话不算数,楚国的大权贵们尤其像景氏这样掌控军队的大权贵,怎么可能把楚军的命运随随便便交给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外人?

    李园对楚人而言绝对是外来户。

    李园出身赵国官僚世家,文章武略是必修之学,少年时也是雄心勃勃之辈,可惜时运不济。随着平原君和赵孝成王先后死去,他们家遭到邯郸清洗,不得不逃亡楚国,他也就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等到他在楚国立足,不待大展拳脚,忽然一夜之间他年幼的外甥就做了楚王。年轻的太后主政,外朝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于是李园突然崛起,高踞楚国令尹之位。

    突然拥有巨大的权力对于一个出身士大夫阶层的子弟来说,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与出身高等贵族的子弟比起来,他们更加容易失去理智,心态更是无法保持平衡,欲望会随着权势的膨胀而膨胀。李园在楚国做了七年令尹,最早如履薄冰,慢慢的就想在楚国打下根基,也尝一尝权势倾天的滋味了,可惜楚国贵族太强悍,即便是后宫太后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妥协。楚国贵族吃足了春申君的“苦头”,当然要吸取教训,想方设法掣肘李园,阻止他变成第二个春申君。当年春申君把楚国当作自己的封邑一般予取予夺,严重伤害了贵族集团的利益,他们当然不重蹈覆辙。

    李园有雄心,有权势,而且未来前景灿烂,金钱地位对他而言已经无所谓,他想干一番大事业,想留名青史,于是不知不觉中他的心态就变了,他看不清自己的实际实力,他的欲望无限膨胀,终于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与春申君相似的道路,但他能与春申君相比吗?一个从头到脚都无法与春申君相提并论的人却拥有像春申君一样的“远大志向”,试图像春申君一样建下显赫功业,其心态的扭曲可想而知。李园的心态彻底失控,当欲望无限制膨胀的时侯,他的所作所为可想而知了。

    此次寿春最终接受李园的决策,让李园错误地理解为自己的权势更大了,楚国贵族们不得不向自己低头了,李园甚至认为此仗打赢之后自己在楚国就是一言九鼎权势倾天的第一权臣,所以他迫不及待了。

    柱国项燕、景晦、昭劭和另外两名裨将分别统率前后左右中五军,李园抵达许城后马上召集他们部署攻击之策,要求项燕以最快速度突破颍水河。

    项燕手握十万大军,理所当然是选锋,但项燕当即反对。

    “我们的目标是南阳,不是颍水以西的九座城池。”项燕慢条斯理地说道,“南阳一战打赢了,颍川就是我们的囊中之物。”项燕神情冷峻,望着高踞上座的李园说道,“此刻不取韩国,更待何时?既然要拿韩国,那首先就要消耗韩魏两国的军队。”

    李园神色一僵,眼里掠过一丝恼色,但瞬间就以淡淡的笑容掩饰过去,“我们二十万大军不做选锋,却让四万人的韩魏联军打头阵,这说得过去吗?”

    “当然。”项燕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威严十足,“这就是实力。你是合纵长,韩魏两军必须遵从你的命令,否则哪来的合纵?”

    “如果没有我们一次次合纵抗秦,赵韩魏三国早就丧于秦国之手了。”景晦冷笑道,“我们守护了赵韩魏三国,但赵韩魏三国给了我们什么?这是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之刻,他们不冲杀在第一线,难道还要我们冲在第一线?到底谁救谁啊?”

    景晦年近四十,中等身材,一张扁平的脸上长着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一看就是个工于心计的人。景氏和项氏一向走得近,两家数代联姻,但无论在朝堂上还是在战场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争斗,绝对算不上什么生死兄弟,最多也就是个互相利用的同盟者。当然了,这也要看具体情况,比如这一次合纵就是景氏和项氏联手推动的结果,那么双方就要鼎力合作。

    李园不敢信任他们。原因无他,景氏和项氏过去都是春申君的同盟者。春申君屡次合纵出击,与执掌军方的大权贵当然关系不错。不过这种“不错”是有条件的,是在利益交换下形成的。春申君最后一次合纵战败,据说就是与军方第一权贵,上柱国景缨产生了矛盾,结果在关键时刻,景氏在背后捅了春申君一刀,就此把春申君赶下了台。

    春申君死于李园之手,这是事实。这个事实造成李园与楚国权贵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厚厚的阴霾,这个表面上的“仇”楚国贵族肯定要报,至于何时报,怎么报,那要看李园价值的体现,假如李园没有价值了,他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李园当然知道这个藏在黑暗中的危险,所以他不顾一切增强自己的权势和力量。他也会借势,也会利用人,也会杀人,可惜,他是一个人在战斗,而对手是一群人在战斗,他的命运始终操控在楚国贵族们的手里。

    李园听到景晦的话,心中更是涌起一股怒火。这叫什么话?你以为韩人魏人都是白痴啊?即便楚国要借机吞噬韩魏,那也要先把秦人击败,秦人不败走,楚军怎么吞噬韩魏占据中原?

    “令尹是合纵长,是合纵军的统率。我们也要遵从合纵长的命令嘛。”这时一个温和醇厚的声音从大帐响起,让李园的脸色稍稍好看了一点。

    说话的人就是昭劭,京都卫军统率。彭城君昭公是楚国司马,主掌楚国军政。昭公最初是坚决反对合纵的,但在李园的极力说服下,昭氏最终做出了让步,并说服了左尹阳文君熊岳。

    李园与昭氏的关系一直不错,原因无他,昭氏就是帮助他诛杀春申君的幕后推手。春申君下台后,代替春申君做令尹的就是昭氏,也就是昭公的父亲。考烈王临死托孤于昭氏。昭氏没有辜负考烈王的信任,杀了春申君,扶植了新王,但旋即病逝。昭公在临死前帮助太后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安排,确保新王王位稳固,其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令尹位置就交给了李园,以此来平衡和缓和朝堂上各派系之间的激烈争斗。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园的权势越来越大,朝堂上的权力平衡被打破,新一轮的博弈开始了,而李园与昭氏的亲密关系也就不复存在。对于昭氏来说,李园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他可以消失了。

    昭劭这句话等于给李园撑腰,但项燕和景晦直接无视。

    “中原战场变数很大。”昭劭继续说道,“太原方向的秦军主力随时可能南下,齐国的军队也随时会杀进中原趁火打劫,所以我支持令尹的计策,此仗还是速战速决为好,拖久了可能出现意外。”

    项燕闭上眼睛,懒得说话了。

    “我们合纵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景晦毫不客气的质问道,“到底是收复故都旧地,还是趁机攻占中原?令尹府和司马府到底有没有搞清楚?如果出战的目的都含糊不清,这一仗还怎么打?”

    李园气得眼睛都要冒火了。京都决策说得清清楚楚,借助合纵来收复故都旧地,以此来完成救援赵韩魏三国任务,达到稳定中原局势的目的,谁知大军到了战场,景氏和项氏竟然变卦了,竟然要乘机拿下中原。

    “如果你不知道合纵的目的,你到中原来干什么?”昭劭揶揄道,“跑来游山玩水还是趁火打劫啊?”

    景晦可以无视李园,但不敢轻视昭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景氏、昭氏代代出人,每一代都是楚国的鼎柱,彼此既是亲朋好友又是角逐对手,斗得旗鼓相当。这次合纵最终形成决策,完全是因为昭氏和以阳文君为首的部分宗室突然改弦易辙的结果,否则楚军根本到不了中原战场。正因为如此,景氏和项氏才觉得这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景氏和项氏之所以支持李园合纵,其目标不是与秦国争夺故都旧地,而是要乘着秦国将攻击方向转到中原的时侯,果断抢占中原,继而在中土形成三足鼎立之局。拿下中原可以帮助景氏和项氏攫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继而对中枢形成制约。

    昭氏和以阳文君为首的宗室志在中枢,他们坚持连横之策,所以他们既没有趁此良机攻占中原的想法,也没有收复故都旧地的想法,他们要利用合纵拿掉李园,打击掌控军队的景氏和项氏,继而牢牢控制中枢大权。

    李园说到底是个工具,楚国贵族博弈的工具,可惜李园身在其中,云山雾罩不知真相,但景氏、昭氏、项氏对此一清二楚,他们无视李园,却重视彼此,这一仗怎么打,名堂太大了。

    商议了大半天,毫无结果。项燕不耐烦了,以身体疲乏为由,率先离开了大帐。项燕一走,景晦也没有心思磨牙了,众人随即作鸟兽散。

    李园气得破口大骂。没办法,他的根基太浅了,尤其在军方,更是没有一个亲信。在后方大家碍于情面,给点面子,到了战场上,关系到身家性命了,这些将率们马上翻脸,战场上哪来的面子可讲?在楚国,令尹算什么?五大权贵才是高山仰止的对象,楚国的军政财大权事实上都在他们手里,五大权贵就能决定令尹人选,甚至决定王统。

    魏国太子假和韩相张平兴致勃勃地跑到许城,谁知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

    “你们先打一下,试探一下秦军的实力,麻痹一下秦军。”李园笑呵呵地说道,“只待我们摸清了秦军实力,二十万大军一拥而上,足以在瞬间击败秦军,将他们赶出颍川。”

    这话谁信?几百年来,楚人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也就在考烈王和春申君时代,因为西秦一家独大,武安君战无不克,楚国的都城祖庙都给毁了,这才有了一次次的合纵。如今春申君死了,赵韩魏三国最信任的合纵领袖死了,信任基础也就轰然倾覆。这次如果不是因为李园是赵人,合纵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自考烈王死后,楚国就积极连横秦齐两国。从楚国这个国策出发,他们这时候极有可能跑到中原趁火打劫,抢占地盘。

    太子假和韩相张平越想越是害怕,我们不会掉进楚国的陷阱吧?秦楚两国是不是要联手抢占中原?

    有了这种猜疑,韩魏两国的联军更不会冲到前线了。

    合纵军出现了,却迟迟不发动攻击,这令公子腾和桓齮十分疑惑,派出大量斥候紧紧盯着合纵军的动静,唯恐出现意外。

    襄城到洛阳不过三百多里。武烈侯公子宝鼎飞马跑了个来回,前前后后也就耗时四天。等到他回到颍川前线,竟然惊讶地发现合纵军没有发动攻击。

    蒙武和王贲都同意中原统帅部做出的决策,只待颍川战场出现变化,他们马上依计行动,现在秦军就盼望合纵军即刻攻击了。

    “我们是不是主动攻一攻?”宝鼎建议道,“我们的时间有限,不能这样无限制地拖下去。”

    “你担心齐国参加合纵?”公子腾问道。

    “合纵军可以拖,但我们拖不起。”宝鼎断然说道,“我请求出战,主动攻击。”

    第一卷 崛起 第233章 步步进逼

    第233章 步步进逼

    公子腾和桓齮先是诧异地看着宝鼎,接着相视而笑。

    武烈侯还是太年轻,沉不住气。中土不比塞外,完全是两个战争环境。去年武烈侯在塞外对付北虏人,战绩的确耀眼,但在一帮老将军看来,武烈侯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再加上有公孙豹和王贲不遗余力地帮助,月氏人和义渠人为了生存也是竭尽全力,这才有了惊人的战绩,但这种战绩可一不可再。

    这次中原攻略也是出自武烈侯之手。这个策略足以证明武烈侯的军事天赋了,但制定策略和执行策略是两回事。武烈侯严重缺乏临战经验,凭借他现在的战斗经验指挥军队实现全部策略事实上不可能。

    “武烈侯,你是封君,你才是中原战场上的真正统率。”公子腾笑道,“我们都听你的,你发号施令,我们去执行。我们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武烈侯才能亲自赶赴第一线厮杀,以鼓舞士气。”

    宝鼎脸色微变,这才意识到自己太投入,压力太大,已经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至于连自己的位置都忘记了。这个时候自己已经不适合在前线厮杀,要谨守自己封君和护军中尉的职责,全面统筹和协调中原战场,保证军队和地方齐心协力完成这场决战。

    “武烈侯,你到前线厮杀就是我们的失职啊。”桓齮揶揄道,“大王若是知道了,肯定要责斥我们。”

    宝鼎面孔微红,十分尴尬。

    桓齮抚须而笑,“武烈侯,三年前你是我的帐下将率,但今日我是你的麾下战将,不一样了。”

    宝鼎知道桓这是在善意地提醒自己,非常感激,微微躬身以为感谢。

    公子腾和桓齮到了颍川前线就发现宝鼎在重压之下无法保持平静的心态,他急于击败合纵军,不但推翻了公子腾等人制定的攻击策略,还亲自跑到洛阳说服蒙武和王贲。其实以他的地位和权势,只要写封信说服一下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亲自跑去洛阳。虽然亲自跑一趟当面说清楚效果更好,但也让蒙武和王贲清晰地看到了宝鼎心里的不安。宝鼎对此仗没有信心,假如他有信心就不会亲自跑去洛阳。宝鼎这种不安情绪会传递给前线统率,这显然不是好事。

    “武烈侯建议我们主动攻击,你看如何?”公子腾看到宝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于是不再纠缠此事,转而征询桓齮的意见。在指挥如此规模的大战上,公子腾自认经验不足,能力也不够,与桓齮比起来可以说是望尘莫及,所以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正,事事征询桓齮,对这位老将军十分倚重。

    桓齮当仁不让。这一仗关系太大,撇开各方势力的权力角逐不说,不管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秦军将士,他都要竭尽全力赢取胜利。不过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固守待援是上上之策,但既然武烈侯一定要承担风险,试图一战而定中原,他也只能迎难而上了。

    “主动攻击容易暴露我们的意图,再说如果打得太猛太惨烈,合纵军极有可能筑垒死守,再想把他们诱出来就困难了。”桓齮缓慢说道,“此次合纵以楚军为主,赵军至今没有看到,韩魏兵力有限,这种情况下,楚军必然考虑到自身利益。打赢了固然好,但损失要在他们承受范围内,毕竟这是一次救援,韩国能给予他们的补偿非常少,甚至没有补偿,损失太大就得不偿失。如此可以推测,楚军没有攻击欲望,他们只想把我们逼出韩国,以缓解中原紧张局势。楚军既然没有攻击欲望,那我们打得太猛,楚军必然筑垒死守。”

    公子腾和公子宝鼎凝神细听,桓齮看看他们,继续说道,“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打,而是主动后撤,主动示敌以弱,一点点地把合纵军的攻击欲望撩拨起来,从而诱使合纵军一步步地掉进我们的陷阱。”

    公子腾连连点头,同意桓齮的分析,“计将何出?”

    “武烈侯可以与李园谈一谈嘛。”桓齮笑道,“既然示敌以弱,那就给他几座城池。”

    “还可以达到离间的效果。”公子腾笑道。

    宝鼎微微点头,对公子腾说道,“是不是通告一下蒙武和王贲两位将军,请他们配合一下,停止北线的攻击,把军队暂时撤出战场?”

    “好,以此来迷惑合纵军,给敌人造成一个我兵力严重不足十分畏惧合纵攻击的假象。”公子腾满口答应,“我这就急书蒙武和王贲两位将军,请他们遵照执行。”

    “另外,是不是书告咸阳,请大王下令调拨汉中冯毋择的军队进入中原作战?”

    公子腾望向桓齮。桓齮稍加沉吟后说道,“武烈侯,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们也同意。”

    冯毋择属于关东冯氏,把他调到中原战场,这一仗如果打赢了冯氏就要分享功勋。公子腾和桓齮有些不满意,毕竟冯毋择只有两万地方军,不参战也影响不了大局。

    宝鼎的想法不一样,未来十年内他要完成统一中土大业,他需要咸阳全方位的支持。冯劫是他的师傅,冯氏和蓼园的关系目前还能维持,虽然拉拢不到冯氏,但送给冯氏一些战绩肯定能赢得回报,这就足够了。

    “我坚持。”宝鼎说道。

    “那我们就联名上奏。”公子腾当即拍板。

    秦军使者赶赴许,呈递武烈侯写给李园的书信。

    公子宝鼎在书信中绝口不提楚国参加合纵,主动破坏两国盟约的事,而是诱惑李园,愿意与楚国合作,平分中原。为表达合作诚意,宝鼎愿意先送给楚国四座城池,其中就包括阳翟。

    “离间还是示弱?”李园问廉嵩。

    “韩国已经把这些城池送给楚国和魏国做为答谢之礼,即便是离间计也起不到离间的作用。”廉嵩说道,“不过从武烈侯主动割让城池来看,显然秦军兵力严重不足,无法抵御合纵军的攻击,所以秦人想以此策来拖延时间,等到太原方向的秦军主力火速南下救援。”停了一下,廉嵩又补充道,“我们最好是马上开始攻击,速战速决。”

    李园苦笑,“我也想速战速决,但项燕和景晦不愿意与秦国开战,一门心思想着在中原捡便宜,如今奈何?”

    廉嵩犹豫良久,欲言又止。

    “有话就说嘛,无须吞吞吐吐。”李园催促道。

    “项燕和景晦未必不愿意杀进南阳,而是……而是不相信令尹。假如令尹把战场指挥权交给项燕,我可以肯定,项燕马上就会展开雷霆攻势。”廉嵩壮着胆子把话说完了。这话意思很简单,项燕等人担心在李园的胡乱指挥下打败仗,这才是他们不愿意主动攻击的直接原因。

    李园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把战场指挥权交给项燕,那他跑到前线来干什么?战场指挥权就意味着功绩,这一仗打赢了,李园在军中赢得威望,他就可以插手军队事务,拉拢某些愿意投靠他的将领了。他做令尹七年,至今还没有把手伸进军队,这是他最为遗憾也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他之所以一定要参加合纵,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让项燕指挥,你认为项燕会马上发动攻击,杀进南阳?”

    廉嵩想了半天,长叹无语。这次寿春根本不愿意合纵,李园向楚国贵族做了很多妥协才勉强成功,而支持李园合纵的那些楚国军方肯定是想借助这次合纵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指望项燕完成合纵抗秦的使命,事实上就是一种奢望。

    秦军使者跑得很勤快,频频与楚军接触。

    魏国太子假和韩相张平坐不住了,两人本来就怀疑楚军居心叵测,这下更担心了,于是火速赶赴许,再次恳请合纵长尽快发动攻击。

    “北线秦军后撤了。”太子假说道,“秦军王贲率军撤回荥阳,蒙武撤到成皋和巩。很明显,北线秦军试图集结兵力于洛阳,以便随时支援颍川战场。现在时机非常重要,一旦错过了时机,等到太原方向的秦军主力南下,中原战局将对我们十分不利。”

    韩相张平直接发出威胁。如果秦军主力南下了,韩国根本没有抵御之力,最终楚军将与秦军直接对抗,在楚军先机已失的情况下,秦军势必占据中原大部,对楚国直接形成威胁。楚国合纵抗秦激怒了秦国,秦国肯定要报复,一旦秦国和齐国两手,东西夹击楚国,楚国必遭重创。

    李园还是那句话,你们先攻一下,我随后跟进。颍水以西十四座城池中,有五座城池是魏国的,魏国没有理由躲在合纵军后面捡便宜,要打就一块打。

    太子假十分恼火。我只有三万军队,你有二十万军队,你不身先士卒却叫我冲在最前面,哪有这样的道理?

    太傅范磐及时劝阻,“事已至此,我们就冲在前面打一下。既然北线秦军后撤,足以说明南线秦军的兵力严重不足,冲在最前面未必就吃亏。我们打过了,李园还有什么理由不打?”

    太子假对师傅的话还是言听计从,当即与李园约定,魏军先打,楚军跟进。

    韩魏联军推进五十里,抵达颍阳。

    李园率军跟进五十里,抵达颍阴。

    项燕屯兵于汾陉塞,作壁上观。

    章邯、魏起屯兵于颍水西岸,筑垒而守。

    太子假信守承诺,于第二日发动渡河攻击。双方激战一日。

    当天夜里,曝布、乌重、王离、蒙毅率两千骑袭击魏军大营。魏军坚守营盘,一夜未睡,将士疲惫不堪,不得不停止攻击。

    秦军使者再赴楚营,愿意把颍水以西十四座城池中的十座送给楚国,条件是楚军不要参与攻击。李园虚于委蛇,也不做明确答复,只是催促秦军尽快后撤,把城池交给楚军。

    不巧的是,秦军使者在返回途中遭遇韩魏斥候,这位使者丢下书信仓惶而逃。

    太子假和张平看到这份书信勃然大怒,联袂赶赴颍阴质问李园。李园十分被动,解释了半天,最终承诺,楚军即刻赶赴前线,会合韩魏联军发动攻击。

    当李园领十万大军抵达颍水东岸后,秦军果断放弃了阳翟等颍水西岸的城池,撤到了汝水一带。

    种种迹象表明,不管是洛阳一线还是南阳一线,秦军的兵力都不足,这可是合纵军发动攻击的最佳时机。李园并不想错过这样的好机会,断然率军渡过颍水,直杀汝水。

    李园命令项燕随后跟进。项燕率军出汾陉塞,尾随主力大军于六十里之后。

    秦军以襄城为堡垒,在汝水东西两岸筑起堡垒,做出固守之态。

    襄城爆发激战,两军浴血厮杀。

    合纵军士气如虹,日夜攻城。三日之后,秦军在汝水一线除了襄城以外,东岸十几座堡垒全部丢失。合纵军一边继续攻打襄城,一边展开渡河攻击。

    这天武烈侯公子宝鼎与公子腾、桓齮赶到汝水前线观察敌情。

    “据斥候报,项燕的十万大军还在颍阳,至今没有渡河参战的迹象。”魏起一手抱着兜鍪,一手指着地图说道。

    章邯和熊庸各自拿着地图的一端站在宝鼎等人的前面。魏起大概介绍了一下战况之后,章邯接着说道,“我们已经放弃了七座城池,如果襄城再丢,我们就要退到叶城、舞阳一线坚守,所占十四座城池也就剩下四座了。”

    “武烈侯,援军何时可到?”熊庸急切问道。

    “蓝田主力正在开赴武关。汉中冯毋择也将随后抵达南阳。”宝鼎说道,“蒙武和王贲两位将军已经从北线抽调主力于洛阳集结,随时可以支援颍川战场。”

    魏起、章邯和熊庸互相看看,眼里不约而同地掠过一丝激动。援军快到了,决战也就不远了。最近几天的战斗让南阳和南郡三万地方军损失较大,他们数次向统率部求援,但无论是公子腾还是公子宝鼎,都拒绝调派援军。现在桓齮所率的两万蓝田主力就在叶城和舞阳,既然各路援军快到了,统率部应该把这两万精锐调上来了吧。

    “将军,敌军攻击猛烈,我们在襄城的损失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援军。”魏起冲着公子腾抱拳躬身,郑重恳求。

    “如果襄城守不住,那就放弃吧。”公子腾平静地说道,“不要与敌人硬拼,我们兵力有限,实在守不住就撤。”

    撤?魏起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既然后续大军正在源源不断地赶赴战场,为什么要撤?“将军,再撤下去就是南阳了。”

    “我们就是要撤到南阳。”公子腾的眼里掠过一丝杀气,手指远方战场说道,“他们既然来了,那就不要放过,把他们全部埋在南阳。”

    魏起若有所悟,章邯和熊庸也想到了什么,目露兴奋之色。

    “将军,再守几天?”魏起问道。

    公子腾转头望向桓齮。桓齮则望向宝鼎。宝鼎略略皱眉,问道,“再守两天如何?”

    魏起面有难色。既然要在南阳歼敌,有必要在这里耗费实力吗?这死的可都是南阳和南郡的兵,也算是宝鼎的军队了,损失太大不划算。

    “再守一天吧。”公子腾断然挥手,“一天后,你们向舞阳方向撤退。”

    秦军再次主动撤离。

    李园毫不犹豫,下令继续推进。前面就是叶城和舞阳,那里有铁矿,不管大军最终是否杀进南阳,叶城和舞阳肯定要拿下。韩国已经把叶城和舞阳送给了楚国,前面这一仗肯定是楚军打,韩魏联军于情于理都不会再次冲杀在第一线。

    李园在襄城召集各军将率议事。?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