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毒麦 > 毒麦第95部分阅读

毒麦第95部分阅读

    是她仍免不了俗,前半夜属于神,后半夜属于鬼,结果,她就成了一个性格复杂的客体。

    真基督徒不是按人的标准来定的,只有通过《圣经》来寻找答案。

    人的眼睛有时候会犯错,受到眼睛的欺骗,人往往会上他眼睛的当,为了避免日后再次发生误会,在关键时刻,德志还是要把握好。

    德志妻子说食物过期了,不好意思送人。

    “那没有什么,薄礼薄礼,没有多少,略表心意,加深感情,就成了。”德志妻子说。

    德志听了,频频点头,说:“正是正是。”

    德志心里很清楚,回娘家是为了加深和妻子的感情,至于说为了看看丈人和丈母娘,这没有什么,

    丈母娘和老丈人在一起,完全可以各玩各的,德志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谋算将来会怎么样?

    因为赶的是早班车,德志他们到了三岔路,客车就跑向远方,车子跑了之后,卷起了尘埃,漫天飞舞。

    这个冬天还没下雪,灰尘漫天就像雪花,也是以北京为首都为领先的一大景观。

    德志的妻子早已和她爸妈联系好了,打个电话,也不算什么,这样做有益无害,到了才知道,姨姐早晨没吃饭,一直处于饥饿状态,而德志的妻子,却专管自己,不管别人。德志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他老婆的面子,说起来一年到头不回来,怕人家看笑话,养了几个儿女,没一个孝顺的,为了打破这个谎言,用行动来向别人证明,养女儿还是有用的。

    德志看到丈人和丈母娘家的院墙,都是用砖块,德志的老婆说,是她老爸做的院墙,她爸曾在部队服役,可能学过,回到家乡,偶尔用用,技术不过时,操作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德志很喜欢农家小院,自由自在的,这才是人首选的家,比住大城市的鸽子笼一样的房子要强得多。

    德志看到他老丈人坐在院子里喝茶,丈母娘在厨房忙,看得出来,家里还是男人说了算。

    如果没有男人,女人真的要想办法,遇到问题都要独自扛起来。有了男人,就有了依靠,哪怕这个男人是个窝囊废,也总比孤单强。

    德志的背包没有取下来,先和他老丈人打招呼,然后到厨房和他岳母打了招呼,显得先男后女,符合中国的礼仪。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他妻子懂得不是他德志不关心二老双亲,而是没有想到那么多。

    第一卷  第328章 学士过年

    其实,德志的老丈人是个很随和的人,在她丈母面前,有点拘谨,这是聪明男人惯常用的手段,在老婆面前,表现得太聪明,反而更累。女人天生就有一种依赖心,很想图方便,像他老丈人,说起来啥事都听他丈母的,实际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怕老婆,知道的,说他聪明,不想惹事。和女人辩论的结局,总是男人败北,这是屡试不爽的。千万别和女人较真,一旦和女人认真起来,男人往往吃不消,为了家庭的和谐,他丈人做到了,在他老婆面前,游刃有余,非常得心应手。

    往往吃了饭后,他就哼着小曲,到外面转悠,非常有意思,在人前开着玩笑。

    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老人,老村庄,老井,和老路,老槐树,或者老枣树,在一起开会。村里的年轻人一少,就显得整个村庄都老气横秋起来,显得更加萧索。特别是冬天,白杨树的叶子掉光了,枣树的叶子早已枯干掉落,没了影踪,刺却伸向天空,像是要刺破苍穹。

    老人们在老树下、老路边,谈古论今,倒也热闹。德志的老丈人见了德志和外孙,显得格外高兴,大老远就看到了德志一家,他立马起身往回赶,到家开始帮忙,两位老人很有意思,平时吃得简单,穿的也不讲究,可是,当有了客人,则变得非常大方,宁愿苦自己,也不想亏待别人,争取让客人下次还来。

    对一般的客人是这样,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大方,总是准备很丰盛的食物,让他们吃好喝好睡好,怎么舒服怎么来,总是让德志感到如同回到自己家的一样。

    德志的确也有这种感觉,可是,有时候难免和妻子有些意见不同,闹些小别扭,德志就想马上离开她家,独自回到自己的家才好,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忍耐,就像《基督山伯爵》告诉人的道理一样,人的一生,需要忍耐和等待,早晚都会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因为你在忍耐中等待,在等待中忍耐,有了这种好的性格,当然会得到较好的结局。

    德志进了屋,放下背包,他要帮助丈母娘烧火,可惜没学会,德志从小到城里,没有学会农村的基本的做活的技巧,像烧火这样简单的事,对德志就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要知道那个道理,人要虚心,火要空心。是真的,柴禾需要得到充分地燃烧,没有空间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了氧气,就不可能产生化学反应,那火就不会得到充分地燃烧。

    德志被赶了出来,就到了堂屋,然后将背包放在凳子上。

    老人养活四个子女的确不容易,不过,都长大了,虽说没有一个大学生,可也值得,他们都还讲道理,如果都是大学生,不说都不讲道理吧,可能自以为是,反而讲了太多的道理,那么,这个家庭将是一个悲惨世界。受的教育越深,不讲究品德,则越害人,甚至将会导致更加悲惨的结局。

    住在老丈人前面屋出了一个大学生,算是村庄里比较有出息的了,可惜那大学生自从离开村庄后,就很少回来了,本来只知道死读书,见了人也不大理睬,后来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现在更是不爱理人,索性在城里买了房子,没什么大事,绝不回来。就是到了春节,像这样的大事,他也无所谓,总是找借口推脱不回来。

    看看那些在外打工的非大学生们,都和家人团圆,围坐在一起,吃喝玩乐,热热闹闹的,但是再看看他家,除了曾经的大学生的光环依旧耀眼外,没有一点长处可以炫耀。

    考上了大学,不代表是个完全人,人们除了有一阵子的羡慕嫉妒恨外,马上就会把他忘掉,加上他也瞧不起泥腿子,不愿回来,久而久之,只当他是客人,来不来都不勉强了。只可惜他的父母在家,要面对这些人要解释给他们听,为什么不回来?平时工作忙还能理解,为什么连过年都不回来?心目中还有没有老人呢?难道他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是孙猴子吗?其实,不是,他所追求的,他的思想境界,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已经无法与之沟通,他就是阳春白雪,家乡父老就是下里巴人。

    老丈人前面屋里的大学生名叫永志。

    永志,永志,永远都志向高远,不在乡下。乡下和泥土打交道的人,实在辛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怎么说,都没有在城里舒服。但是,在城里混,没有钱万万不行。像德志那样,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些年在基金会里混日子,多少有个稳定的收入,家里老小生活无虞,可惜的是,没有余钱攒下,一旦遇到裁员等重大事件发生,则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国家大事、社会大事,德志再操心,也是白搭,因为你可怜社会和国家,国家和社会反过来不会可怜你,你再优秀,也不会博得别人的半点欣赏;你再落魄,也丝毫得不到别人的怜悯和同情。

    听了老丈人对永志的介绍,他明白了,要想在城里混得好,就必须要有混不好的心志,抛开一切,勇敢地向前走,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好汉,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好好地发挥出来,好好地利用,相信早晚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永志的爹妈还在乡下,他在城里买了房子,接二连三地老去,可惜得很,二老在村里住惯了,到了城里,总是住不惯,家家都住在鸽子笼里,还很贵,房子的首付还是永志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凑钱交的,那时候,永志才参加工作,吃饭都紧巴巴的,还常常被杂事缠累,有点工资,再节约,还没到下一次发工资的时候,钱都花光了,成了“月光先生”,哪里有钱买房子?

    东拼西凑弄了些钱,交了首付,承了兄弟姐妹的人情,尤其觉得对不起他父母,含辛茹苦地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将永志拉扯大,供他上学,可惜的是,到了参加工作,本来想来个咸鱼大翻身,没想到反而陷入还贷的危机。

    后来,永志继续求学,好在有人给他介绍朋友。他先认识的女朋友,对他不错,后来他女朋友的女朋友一起到他那玩,他女朋友的女朋友看中了永志,开始发动猛烈地进攻,展开攻势,追求永志,永志生性腼腆,不善言谈,经不起炮火的攻打,最后就范,抛开前女友,跟后女生好上了,最后成了他的女友,并且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

    从此,永志开始忙碌了,他没有在原单位做到退休,而是经不起猎头的攻势,就像女人抢男朋友一样,将永志抢走,因为永志除了读书,啥都不会,因此,在性格上更加多元化,能够接纳别人做得不好吃的饭菜,只要不得罪人即可。

    永志的父母两口子在家,有点良心的,过年还回来一下,没良心的,就不管不问,人的心就像秋天的落叶,不断地往下沉,往下沉,知道频临崩溃的边缘。

    人读书,不纪念老人的劳苦,就不要再读,即便学成了又如何?德志现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只有自己抽时间才能学习到新东西,在家、在上班的地方,抽空百~万\小!说,知识是慢慢积累的,不是一下子全部都记得的。

    学习、考试,拿文凭,为的是什么?就是拿着文凭继续求学。但是的,大多数人会认为,拿到文凭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毕竟这是敲门砖,没有文凭,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以文凭为主,读到硕士、博士,才停下脚步,到博士后的,差不多没多少了,人的年龄也超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博士后还是要谈恋爱、结婚和生育的,缺少一样,都不是完全人。

    这样追求完美的人就像燃放的烟花,看起来那一瞬间很漂亮,但是当它粉身碎骨的时候,就是一些一文不名的小人物,根本没有什么好说的,反而会惹人生厌。

    正说着话,德志的丈母娘来了,说:“准备吃饭了。德志一来,你把几个月的跟我说的话一下子都说给了德志听,德志见多识广,你和他说得到一起去,但是,看到这样的人就十分讨厌。”

    “谁让人讨厌了?”

    “不告诉你,你去把菜端过来我再告诉你吧。”德志丈母娘说。

    原来,这就是夫唱妇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恰好都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可以让德志很清楚一点,也要让德志好好学学,比如说怎样做到不骂人,而让孩子也效法。如果偷懒,当然学不会,或者学不精,等于没学习。要想学得好,必须要下功夫,和身边的人打好交道,才能做到和家人打好交道。一个人连身边的人都不太相信的话,不好好相处的时候,说他/她多么多么爱主,多么虔诚,其实都是假的。

    老丈人动作快,这和他年轻时当过兵有关。行动要快,慢了就会被动挨打。动作快的人,自然会先得到。正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般。但是,如果是早起的虫儿,那么可能就没有小命了。

    德志想了想,到底是做早起的鸟呢?还是做早起的虫儿呢?但愿人人都不当早起的虫儿,因德志是不想做那样的虫的,推己及人,为别人考虑,还是要小心为妙。

    第一卷  第329章 艰难送养

    在娘家过春节,德志的妻子当然没意见,反而很开心。因为她在娘家长大,每个地方她都熟悉,都有感情,人常说,故土难离就是这个理儿。

    德志随便,在哪里过年都行,问题在于他不懂礼仪。不过,他懂得一年一换的道理,陪德志的母亲过一个春节,然后再陪德志的丈母娘过一个春节,这下子可以扯平了。

    德志的母亲自从去了丈夫,一直没有改嫁的打算,她一个人过春节,有点孤单,好在德志有个弟弟在家,还有弟弟的孩子,还算热闹,加上每年德志的小爹一家都过来拜年,也不会让别人看笑话,德志的母亲脸上也挂得住,说得过去。

    德志丈母娘那边,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德志的舅官,孩子的舅舅,和一个湘妹子结婚,那湘妹子家里就一个女儿,其余全是儿子,因此她从小就像个小子,非常强势。和德志的舅官结婚后,一直在控制着他,他就是浑身都是本事,也要伏在她的面前俯首称臣。

    他不当家,当然春节不能决定回不回来,为的是家庭和谐稳定,将就着一个家庭的完整。没想到,今年他们都回来过年,完全打乱了德志的部署,既然都回来,那么,就没必要赶回丈母娘家过年。对德志的妻子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对德志来说,就有些不愿意。嘴上不说,心里憋屈得慌,说不出来,为什么要回来。

    丈母娘家有儿子,当然轮不到女婿在里面插上一手,当初,德志跟老人聊天,就听说了这事,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有着哥哥弟弟的女朋友,这样,作为女婿,就不用担心丈人、丈母娘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湘妹子喜欢吃辣,她的女儿也随她,做饭做得好的,就是德志的舅官。喜欢在厨房里忙,一到屋就不闲着。

    忙完了就躺在床上休息,德志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但总说不出哪里不对。

    当初这门亲事,都反对,除了当事人喜欢,就没有人赞成。女人是湖南的,不是说湖南不好,是生活习惯不一样,总觉得有些问题,将来家安在哪里,都是个问题,除非不买房子。这事是没办法的。

    她非常倔强,有时候还好,像今年,怎么会回来,的确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平时她都要求德志的舅官呆在长沙的,那里离她娘家近,年年春节都在长沙,时间长了,德志丈人、丈母娘也就死了心,知道儿子长大了会跟媳妇跑的。

    德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让丈人、丈母孤单,逢年过节尽量往回赶,一方面是安慰老人,另一方面是安慰妻子。

    说起来复杂,他妻子的姐姐带着一个女儿,男人常年在外,不回来,从小到大,妇女难得见面。德志的姨姐子就有了压力,每次回娘家,遇到熟人,人家都要问她男人,她把理由都说遍了,替她男人辩护,到最后实在没有理由,就懒得回家,免得被人问,实际上她不喜欢她男人,因她男人喜欢赌博,不管家、不管妻子和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她还在坚持,就是不离婚。

    以前孩子放在她奶奶家,她出去打工,现在不是了,因孩子学习太差,她就辞职回来,在家专门带孩子,为的是让孩子能够把学习赶上去。她挣钱也是为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并且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样她就心满意足了。

    因为德志回娘家,她也回来,且把她女儿带回家,然后让她向德志请教,比如,有不会做的数学题,可以帮她做出来。可是,德志不喜欢这个丫头,因她脏,流鼻涕,还比较倔强,不听话,看在姨姐子的面子上,他只能忍耐。从心里不喜欢,但是,面子上也不要表现出来,免得弄得大家都不开心。

    还有一个小妹,也是命苦,差点没谈成的一个男朋友,最后还是谈成了,可惜,她丈夫十分听话,总是站在他妈那边,那么,可想而知,她的日子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她在家里不当家,不敢表达意见,自然,过年她丈夫不让她回,她就不敢回,让她回,她才敢。有时候发了慈悲,他也跟着回,但他皮笑肉不笑,笑里包含着阴谋和杀气,让人感到很不自在。他的伪装,也让他十分难受。才结婚那两年,他还偶尔回去看看丈人和丈母,后来,干脆不回,他不回去,也不让他老婆回娘家,孩子更不用说了。

    瞧这一家子,因为老人对孩子们太爱了,结果,结婚的不理想,出嫁的也不理想,只有都回到家里才理想。人和人打交道,真的很难。有些关系过于微妙,不好把握。从这些事上,看出幸福是相对的,人世间没有绝对幸福的家庭。

    德志的妻子从小差点送给别人了,因家里的女孩太多,姊妹四个,三个都是女孩,送一个出去,也不算什么。要送的人,就是他们的大姑,在郑州居住,属于铁路上的家属。当时,能在铁路上上班,是国家职工,有着特殊的身份,享受着较好的待遇,也就是说,是吃商品粮的,换个名称,实际就是皇娘,不过,那个年代讲政治,皇帝被推翻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皇粮的说法。

    一九四九年之后,皇粮换个称呼,就是商品粮。很多人都希望吃上这商品粮,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粮票是最值钱的东西。没有粮票,就是再有钱,也买不起粮油。

    村里的什么“三提五统”,杂税很多,少个人口,就可以少交一个人的。基于这个考虑,加上她大姑家只有一个女孩,孤单,缺少一个伙伴,就想到了德志的妻子。

    这边不想要,那边想要,德志的丈人就带着德志的妻子,坐火车到了郑州,交代了,吃了饭就要走,谁知道德志的丈人见了他姐姐,一肚子的苦水倒也倒不完,一想起往事,他们都哭了。

    哭成一片,孩子们却无忧无虑,玩得正开心。

    早晨,孩子还在熟睡,德志的丈人悄悄地起身,刚准备走,就被小姑娘给抓住了,说:“爸爸,你要去哪儿?是不是不要我了?”

    原来,小姑娘觉察到了什么,就一直在等着,看看时机成熟,她就和她父亲形影不离了,生怕他父亲失踪了。

    老丈人果然舍不得,就又将她带回来,养大,她的姑妈再好,小姑娘还是觉得爸爸好,这个故事到此为止。

    德志的妻子还是要跳出农门,没办法,有一个被打成右派罚他到农村种草药的中医,巧得很,认识了德志的老丈人,两人一见如故,竟然成了朋友。

    老中医也常去德志的老丈人家做客,他们没有把他当右派,而是一个好朋友,因此,尽量炒几个菜,打点好酒,来招待老中医。老中医很感激,就问家里有什么困难。看到活蹦乱跳的德志的老婆,竟然是如此漂亮,就特别喜欢,要收她当养女。

    她成了老中医的养女,很快,她就改了姓氏。

    老中医平反后,他通过关系,让德志的妻子到县卫校上学,毕业后又安排她进了乡镇的卫生院。后来卫生院改革分流,他自己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就让德志的妻子去他那药房里上班,负责发放药品。

    后来,德志的妻子就到了市区,在那里,认识了德志,从此二人谈恋爱、结婚、生子,慢慢地各忙各的,有时候,还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近况,因为距离,慢慢地就疏远了。

    但是,德志的丈人和他仍然来往。他家在河的北面,他丈人的家在河的南面,沿着堤坝走,大概一个半小时能到。当然,如果开手扶拖拉机,也能在四十分钟赶到。

    春节就是来来往往地瞎忙,吃吃喝喝地,时间就过去了。要说休闲,比平时还忙。德志在他丈人家的好处是,做饭洗碗都不用亲自动手,杀鸡拔毛,这些活儿,德志还能干一些。因此,德志偶尔也帮帮忙。因他舅官在家,有时候连这些都免了,可以说,在德志的丈人家,比在自己家还舒服。

    当然,如果在德志的母亲家,做饭洗碗的活儿也不用做,总是带着的母亲悄悄地做了,无怨无悔。

    已经习惯了长辈们的关爱,德志就以为这些都是应当得到的,也就有些轻看,后来一想,不对,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这样,自己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有些失望,或者,在某些方面需要释放,而最好的方式难道就是坐如钟而不动不摇?非也,希望长寿,就要多做。父母做家务,做了一辈子,自己袖手旁观实在不像话,此时应当问候一番,也是一种安慰。

    德志丈人的四个孩子,回来了三个,还有下一代。书亚是代表,他小姨家的那个儿子不回来,当然也就没有了压岁钱。这是回家看父母的好处。自己尽到了看望父母的义务,另外,也让孩子得到了压岁钱,哪怕和回家买礼物的钱差不多而冲抵,也是一种收获,起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增添了一笔多彩的经历。压岁钱是孩子接收了,但是决定钱的命运的是家长。家长代为保管,给孩子设立专门的账户,等孩子长大了,再将钱一并交给孩子,当孩子仍然需要帮助,就需要家长去想办法了,那是后话,谁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呢?

    在德志的丈人家过春节,照顾德志姨姐的孩子,帮助做作业,另外还辅导她,让她早点突破思维,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卷  第330章 冬眠蜜蜂

    孔子瞧不起女人,德志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是谎言。这也是性别歧视,要说现在男女平等喊了几十年,应该平等了吧,但是,还差得远。德志的姨姐一直不服气,总是碰壁。德志的丈母服气了,现在变得没有往日的傲气和清高。

    要说,血缘关系牢不可破,每代人都会复制上一代人的优缺点,在当下,有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希望孩子别犯这样的错误,但最终还是犯了。自己达不到的目标,就寄托在孩子身上,如同接力赛,拿了接力棒继续往前跑,殊不知是跑圆形的路线,跑了很久,累得够呛,总觉得在重复,仔细一看,还是在原地。

    德志的姨姐很节约,对自己很苦,但孩子很大方,很有爱,有时候失去了自我,对下一代的爱,到了忘乎所以的时候,就是一种悲哀。

    邻居家又考上了一个大学生,说起来是大学,自从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孩子都上得起学,只要出钱,大学是可以上的。

    但是,德志的姨姐不懂这个,因她没读过大学,也不知道现在的大学和以前的大学的区别,于是乎她还以为他很了不起,大学生啊,经常钻研学问,肯定十分厉害,当她的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本来是让德志在教,德志又不是不会,她就让孩子去问那大学生,这让德志很受伤,觉得没有被重用,心里觉得憋屈。

    可他姨姐还是浑然不觉,总是说着一些肉麻的话,故意给那大学生戴高帽子,但是,实际上那道题,大学生也不会做,最后还是求问德志,德志不耐烦,但是忍住了,仍然苦口婆心地教那小妮子。

    小妮子听她妈的,对德志的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导,不太适应,总想立马得到答案,死背答案,说不定将来考试会考到。这种学习方法,只能适合学习机器,没有创造性,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春节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快乐的节日,对成|人们来说,则是总结和展望的节日。吃喝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让家庭过得更幸福,争取来年能够赚更多的钱,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升官发财。至于孩子的将来,只是希望孩子的成绩好,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找个好的配偶,过好美好的人生。

    这些目标是大多数人的目标,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考虑到即便达成了这些目标,也不会得到幸福。幸福只是相对而言,不要奢望将来多么幸福,只要自己今天比昨天快乐一点,就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物质,看得见摸得着。幸福不是物质能够换来的。

    德志的姨姐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却不领情,因为孩子跟着奶奶过,生活、学习都是奶奶在照管。就是一个孩子,他姨姐和“一担挑”养着一个孩子都感到困难,实际上,他们也养活自己,但是,只图自己快活的,男人居多,女人一旦成为母亲,一般来说,就具有了母爱,懂得了分享。

    孩子也不满,爸爸妈妈劳燕分飞,各忙各的,撇下自己,仿佛自己是多余的人,从小,小家伙就喜欢奶奶,跟着奶奶生活得越久,就越信赖她奶奶,可惜的是,她奶奶历来重男轻女,她再优秀,表现再乖,因为她是女的,也不讨她奶奶喜欢,这样一来,她就越发感觉到世界上没有最亲最近的人了。

    德志的姨姐子看到了这种危机,立马毅然决然地返回,将孩子弄在身边,这是在孩子上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才做的事。

    因她的老公不能指望,好赌之人,哪里指望得住?她就拼命打工攒钱,在超市卖洗发水,因为为人诚实,又善于推销,洗发水卖得很好,她的提成也就高了起来。她一直舍不得离开超市,因为她在那里能找到钱,有了钱,她就能在城里买房子,能让孩子上学。指望家里是不行的,现在她的哥哥、嫂子带着孩子在长沙混日子,家里不管不顾的,多少年过去了,村里已经起了变化,盖新房子有不少家了,而他家的房子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非常陈旧了,想翻盖新房,一是没钱,二是将来的家在哪儿,谁都不知道。

    他们没有确定,他父母也就是德志的丈人和丈母娘,也不好说什么。媳妇是他自己选的,再说什么都没用,现在孩子都有了,也是女孩子,他们家也就没有传后人,要说,女的和男的都一样,外甥也是传后人,那是政府的宣传,实际上是为了推行计划生育而在误导人们。外甥和孙子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姓氏就是一大特点,不存在姓什么都无所谓的问题。

    男女还是有差别,要想根治,先要改革,改掉封建思想的根源,但谈何容易?

    因此,在德志老丈人那里,有一种隐隐的疼痛,心里面总有一个结,就是希望他儿子能生个儿子,好让他家的香火不断。可惜得很,他家注定要经历这些磨难,找了个长沙女,不愿意再生,担心养不活,或者长不好。现在的学费那么贵,要想让孩子成才,需要付出很多心血。

    德志的老丈人只好让了步,时间一久,看他儿子似乎没有再生孩子的打算,也就死了心,但隐隐约约还是想要孙子。这要看他儿子怎样做了。

    春节过得真快,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完了,德志要离开老丈人家,想回城去,还有一些亲戚要走。一年到头,很少在家,趁过年有时间,相互走动,特别是晚辈,更要向长辈拜年,表示尊重。

    德志就提出回去,他妻子当然没意见。女儿嫁出去,成为人家的老婆,就像泼出去的水,娘家再好,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不能回来。到了夫家,就是夫家的人,要守夫家的规矩。如果经常往娘家跑,这就说明了问题,是为大家所不能接受的。

    这是古时候的规矩,到了现在,很多人不信邪,偏偏要打碎这种固有的观念,硬是常常回娘家,另外还把夫家的东西往娘家搬,这种自私自利,让夫家感到恼火,嘴上不说,心里却相当不快,久而久之,就埋下了祸端。俗话说,贪###宜,吃大亏,一点都没错。

    德志提出要回,孩子当然高兴,孩子想着家里还有一些烟花没放,还想着家里的玩具,再说,就是小朋友,也比乡下多一些,有玩伴儿,比什么都强。

    在德志的丈人家,德志的姨姐子的女儿,比书亚大六七岁,又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喜欢欺负书亚,经常把书亚弄哭,弄得家里鸡犬不宁。加上她和德志舅官的女儿,常常没有规矩,从不管别人,没大没小的,德志在她们心目中,完全是没用的。

    有用的女婿,人家都不到丈人家,你却拿人家没办法,显得特别地牛,且有凌云之志,他们说不回,就不回,谁也拿他们没办法。可是,德志偏偏要回,说明他心目中还是尊重老人的,心里头充满什么,就显示出什么。尽孝及时,成功也就不远。

    也是,很多人都喜欢关于成功、管理之类的书,只是需要陈明的是,即便是成功,因为根基不扎实,还是容易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只是,要想取得好照片,必须要下苦功夫。

    临行的时候,德志丈人和丈母送他们走出很远,奇怪的是,他们一走,德志的姨姐子也要走,说在娘家,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因为有人护着,不敢说,也不敢打,言下之意,就是说她爸爸妈妈宠爱外甥女,不让他姨姐子管得太细,这个年龄,应当让孩子放开手脚玩起来,等到了将来,想玩都不能。

    小书亚的口袋里多了点钱,是他外婆外公给的,德志的妻子见了,赶紧将钱收了,放进自己的挎包里,说:“车上人多,小心丢了。”

    当然,德志的丈人丈母不管压岁钱怎样处理,总之他们得到了孝敬的红包,也要拿出来给外甥、外甥女,这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是收了一个一,给出去了零点五,算是还赚了一半儿,加上春节期间做饭,应当收点劳务费,还算公平,要不然,大家都会认为老人生来就是该为后人服务的,要是这样下去,人人都会老,人人都要服务别人,并且接受别人的服务,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他们终于到了等车的地方,于是都停下来站在路边等车。

    车是几十年以来都是准点到达的,最多相差几分钟。最大的问题是路不好,怕下雨,一下雨,就不能在这里等,因为车上不来。

    一下雨,路就变得泥泞难行,更别说车了,搞不好,就会陷进泥坑里,再也别想起来,要想起来,必须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行。要不然,就只有等待,等待奇迹出现。

    春节期间,天气还行,不像去年,春节期间,雨雪偏多。去年立春立得早,天气转暖很快,下了雪,却存不住雪,路面就变得十分泥泞难行了。刚好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迎来送往的人特别多,有骑摩托车走亲戚的,有开手扶拖拉机的,也有的骑自行车的,更多的是走路的。

    德志曾看到一个喝醉酒的人,骑不了车子,因为两脚站不稳,不听使唤,走一步,摔一跤,走两步,总有一步要跟地面来一次亲密无间的接触。

    第一卷  第331章 年关难过

    喝醉酒了,自然不省人事,摔倒在地,他想爬起来,可还是跌倒了,扛着自行车,东倒西歪,十分滑稽,这是过年的情况,随处可见,人在清醒的时候,多看看醉酒的人,自然就会管住自己的嘴。

    德志看那人,一身雪水一身泥的,想必不感觉到冷,酒精的作用,只要是真酒精,就是相当厉害的,加上在泥地里摸爬滚打,想必十分温暖。

    在这里是等不来车了,德志决定到坡下的小加油站等。那里有一排平房,开着商店,还有一些两层的楼房,房子比较整齐,是以前的水库渔场的职工的宿舍,排列整齐,也栽种了不少水杉,长得笔直,根根朝天插去。

    冬天,那些水杉叶子落尽了,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感到很柔软,加上还有一些没化完的积雪,更是觉得美丽。

    渔场已经被私人承包,渔场的职工自谋出路,二层楼房,还有楼房后面的一排排的平房,有的房子闲着,老人守着房子,养点鸡鸭,儿女偶尔回来看看老人,拿点鸡蛋鸭蛋,到城里去吃,在城里打工,买的东西都不放心,不是苏丹红,就是饲料喂的鸡鸭下的蛋,想必都是一路的货色,没有营养不说,说不定还有毒,比如转基因。这些东西,据说能致癌,可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这些,冒险在城里谋生。

    德志其实喜欢过去的农村,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种出来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非常好吃,现在还常常记得。

    可能养成了这种习惯,一辈子都难忘记,

    车来了,德志背好了背包,他儿子书亚高兴极了,车门一打开,就跳了上去。

    大年初五,回城的人蛮多,还好,在车最后一排,还有两个座位。德志和他妻子坐下,小书亚坐在德志腿上,德志很清楚,小家伙一上车,肯定不久就会睡着。

    车开始出发,一路走,一路停,车上的走廊里已经站满了人,还有人要上车。春运还没结束,正是农民工返城的高峰期。

    只要能挤上车,他们就不会放弃,因为拥挤早已习惯了,这种挤人和被挤的本事,只有在人多的中国才有,他们也不愿意离开家乡,但是,虽是农民,却不习惯了农村。要想圆梦,攒点钱,或者娶妻生子,或者盖新楼房,总之,靠打工,才可能攒点钱,靠种地,没有指望。

    种地需要看天气,风调雨顺,才有收成;一旦遇到灾年,就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