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列强路 > 列强路第70部分阅读

列强路第70部分阅读

    下不到万人,如今正驻扎在宜昌江面外围,正是靠着这支水师,湘军才能与四川方面取得联系,得到接济,否则宜昌再富,以一府之力也供养不起数万大军,宜昌靠江,水师是湘军的倚仗,水师一失,宜昌更是江防大开。

    如今水师营地传来炮声,曾国藩如何不心急万分,只是等他到达水寨外围时,炮声越发密集,只见江面上十余艘巨大的汉军铁甲舰横戈,排成一条直线,正向湘军水师发射炮弹,每一发炮弹落在水面上,都击起一股粗大的水柱,一旦湘军水师船只被击中,整艘船只就基本失去行动能力,不少船只已经散成一片片木板,江面上到飘浮着湘军水师官兵的尸体,整个江面被染红一片。

    剩下的湘军水师船只拼命移动,一面还击,一面想逃离水寨,只是湘军的火炮根本打不到汉军的铁甲舰,偶有有一发炮弹打中,也只是在汉军铁甲舰上留下一道印痕,根本奈何汉军水师分毫,而水寨缺口被汉军牢牢封住,凡是想逃离水寨的船只一律先被击沉。

    看到这种情况,所有随同在曾国藩身边的湘军将领脸上都涌现出一股兔死狐悲之情,虽然湘军水师还有三分之二左右的船只仍然在抵抗,只是所有人脑中都涌现出一个念头:“水师完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湘军水师还剩下一半左右时,其余船只都升起了白旗,汉军水师这才结束了炮击,在曾国藩等人眼皮下,从容押着剩余湘军水师船只扬长而去。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转向时,一艘汉军的铁甲舰突然向岸上发射了数发炮弹,一颗炮弹就在离曾国藩不远的地方落下。

    “保护大帅。”

    “趴下,快趴下。”

    ……

    曾国藩身边的亲兵大惊,顾不得他身份尊贵,将他按在身下。

    弹落在地上炸响,顿时泥土飞溅,嗦嗦落下,曾国藩感觉到自己手上被砸得生疼,鼻子中全是一股泥土的味道,随即被亲兵拉了起来。

    “大帅,你没事吧?少字”各个将领和亲兵七嘴八舌的问道。

    曾国藩耳中只觉嗡嗡直响,看各人的嘴唇一张一合,却听不见丝毫声音,他连忙晃了晃脑袋,嗡嗡声才消除,将领和亲兵的声音重新传入他耳中。

    “本帅没事,其他人如何?”

    “回大帅,阿欢,阿德两人受伤了,其他人没事。”

    阿欢、阿德两人正是曾国藩的两名亲兵,不但同乡还是同姓,刚才正是这两人压在曾国藩身上,此时曾阿德的手上被飞起来的泥土砸得鲜血直流,而曾阿欢则被一块十余斤的泥土砸在背上,背过气去,被同伴摇晃了数十下才清醒,只是鼻子已经流出血迹,伤势严重。

    曾国藩顿时一阵后怕,他的身体比亲兵差多了,若不是两人压在自己身上,这么重的泥土砸下来,很可能将他砸得再也无法苏醒。

    “快,把阿欢抬回去救治,请最好的郎中,一定要把他治好。”

    “是,大帅。”

    受伤的亲兵很快被抬了下去,曾国藩看了看前面一眼,刚才汉军炮弹落下的地方离他不到十米远,一个直径达数米,深达一米多的弹坑正躺在那里,弹片四溅,深深嵌入泥土中,若是被炮弹直接命中,无论有没有亲兵护着,他都恐怕会被撕成碎片。

    其余将领看着那个大坑也是发愣,以前汉军陆上的大炮已是厉害,没想到汉军水师大炮更厉害,难怪自家水师毫无反手之力。

    “大帅,大帅。”一支千人左右的队伍乱哄哄的走了过来,脸上一片惊恐之色,许多人身上还湿漉漉一片,看到曾国藩时,这些人魂魄稍定,大声喊起来。

    这支乱哄哄的队伍,正是湘军水师还剩下的人员,他们多数人在岸上才逃过一劫,而剩下的那些人是船只被击沉后侥幸从江中游回来之人。

    数百条船,近万人的水师就这么覆没,曾国藩只觉得心中冰冷,看到这群溃兵,心中怒火一下子涌了上来,喝道:“来人,把他们全部拿下。”

    “是,大帅。”跟随在曾国藩身后的亲兵应了一声,只是脚步却有点迟疑,刚才水师交战的情况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此战实在是双方战力相差太大,非是水师不尽力之故。

    溃兵大惊,连忙跪地求饶,大喊起来:“大帅,大帅,我们冤枉,我们冤枉啊。”

    国藩脸上余怒未消,亲兵无奈,只是磨磨蹭蹭的将这些溃兵解除武装,押解着下去,其实不用曾国藩命令,这些溃兵也几乎是身无寸铁。

    “等等。”当几名溃兵抬着一人从曾国藩身边经过时,曾国藩连忙叫住,几步来到那人面前,问道:“雪琴,你伤势如何?”

    原来被抬着之人正是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此时彭玉麟全身湿透,身上多处鲜血渗透,见到曾国藩询问,彭玉麟气息衰弱的道:“回大帅,卑职挨了贼匪炮弹余波,又跌落水中,幸亏救援及时,卑职才检回一条命,只是卑职无能,致使水师损失惨重,还请大帅责罚。”

    “刚才的战事本帅已经看到了,此非战之罪,技不如人,不怪你,你尽管安心养伤。”

    “大帅,兄弟们都已经尽力,还请大帅能一并免了他们的责罚。”

    “行,本帅答应了,传令,放了他们。”

    水师如此惨败,曾国藩本以为主帅彭玉麟不是战死就是投降,无论是哪种情况,曾国藩都不能接受,这才会怒火大发,现在彭玉麟虽然身受重伤,却总比死了或降了要好,曾国藩心中怒火消减了不少,自然不会再将怒火发泄到水师仅剩之人身上。

    “多谢大帅。”彭玉麟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之色,挣扎着要起身,曾国藩连忙按住:“你身上有伤,不必多礼,好好休息。”

    “是,大帅。”

    彭玉麟被抬下去后,曾国藩久久的凝视水寨方向,不言不语,各人也都垂头丧气,他们心中明白,今天汉军只是毁去湘军水师,只是给大家一个下马威,否则以汉军水师的大炮射程,攻击完水师之后,完全可以再向城中发炮。

    良久之后,曾国藩才收回望向水寨的目光,一言不发返回帅府,坐在中间的位置上呆呆出神。

    各个湘军将领跟随在后,一同回到帅府,本以为曾国藩必有指示,见曾国藩如此,一时之间面面相觑,最终还是王鑫捅了一下曾国荃,曾国荃才走上前,试探着道:“大哥,伯琛还在城中,不妨找他再谈一下。”

    曾国藩仿佛一下子惊醒过来,问道:“你说什么?”

    这平常的一句问话,曾国荃却感受到其中的寒意,心中发虚,变得结巴起来:“大哥,我是说……我是说接下来该如何?”

    “九弟,曾家以耕读传家,世代清白,若你下次敢再说这样不忠不义之言,莫怪我不顾兄弟之情,以军法论处。”

    “是,大哥。”曾国荃碰了一鼻子灰,只得讪讪的退下。

    王鑫、李续宾、罗泽南等人脸上顿时一片失望之声,王鑫拱了拱手:“大帅,若无吩咐,卑职等告辞。”

    “卑职等也告辞。”其余人也纷纷道。

    第二百一十一节最后的湘军(中)

    第二百一十一节最后的湘军,到网址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二百一十二节 最后的湘军(下)

    第二百一十二节最后的湘军(下)

    “邦,邦。”宜昌城中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现在已经是子夜时分,整个宜昌除了偶尔看到一点灯火外,大部分地方早已笼罩在黑暗中。

    白天发生在江面上的战斗虽然对城中没有造成什么破坏,不过那种猛烈的炮击声还是让城中居民感到恐惧,天色一黑,各人就早早睡下,只有在睡梦中,他们才不会去想接下来汉军是否会用大炮攻城。

    湘军统帅府书房内,里面的灯火却还没有熄灭,数盏油灯发出昏暗的光芒,勉强将房内照亮,曾国藩坐在书桌旁,手持着一支毛笔悬上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如同凝住了一样,迟迟没能动笔。

    “吧嗒。”一滴墨汁从笔尖滴下,刚刚还洁白的宣纸上顿时多了一个黑点,接着黑点散开,又扩大了许多。

    “哗。”曾国藩将沾上墨汁的宣纸移开,揉搓成一团丢到旁边,露出下面一张新纸,手动了动,正想写什么,只是马上又凝住。

    在他刚刚丢掉纸团的旁边,已经了数十个同样的纸团,这些纸团有的只有数个字,有的和先前那张一样,只有一滴或数滴墨汁。

    一名仆人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看到曾国藩的模样,忍不住摇了摇头,从入夜后进书房到现在,自家老爷这个动作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将油灯的灯芯拨了拨,刚才昏暗的灯光顿时更亮了一点,仆人正要离去,曾国藩突然问道:“阿欢的伤势怎么样?”

    “回老爷,阿欢吃药后已无大碍,已经睡下了,老爷,天色晚了,是不是也休息?”

    “行了,本官知道,你下去吧。”

    “是。”仆人不敢再说,轻轻退出书房。

    曾国藩没有理会仆人的离去,依然只是坐在发呆,白天的战事历历在目,只要一闭眼,他脑中就会出现白天水师惨败的那一幕,又如何睡得着。

    最令他担心的还是军中将领思想早已不稳,若不是他坚持不降,宜昌城恐怕已经换上贼军的旗帜,作为自幼受孔孟之道数十年的大儒,对于死并不如何害怕,害怕的自己死后担上不忠不义的名声。

    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天国是邪教,而大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汉以商立国,南方任由夷人进出,完全是丧心病狂之举,不亦于以夷变华,只有大清才是以儒为根本,大清若是灭亡,儒家的道统根基也将被动摇,这是他万万不能容忍之事。

    “启禀皇上,臣自……”刚写数字,曾国藩又“啪。”的一声将笔搁下,脸上现在一丝黯然之色,自言自语的道:“罢了,罢了,这奏折写好了,老夫又往哪里送?”说完,将刚刚写上数字的宣纸重新卷起,丢到一边。

    又坐在位置上发呆了半响,“邦,邦。”数声响,外面的打更声又传了过来,他仔细听了一下,已是到了丑时,曾国藩终于感到一丝困意,伸了伸懒腰,从位置上站起,出了书房后向旁边的卧房走去。

    “踏、踏、踏。”一阵急促的声音传入曾国藩耳中,他疑惑的向外望了一眼,只是视线被窗户挡着,外面又黑暗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曾国藩一惊,睡意顿时不翼而飞,数步走出房门向外看去,虽然有围墙挡着,但他还是看到墙外一片火红,他甚至可以听到火把燃烧发出的声音。

    “兵变。”曾国藩马上反应过来,心中一片冰凉,他虽然知道各个将领思想已有不稳,只是却没有想到竟然会到了发生兵变的程度,这一切恐怕和郭嵩焘不无关系,一时心中后悔万分,实在不该让郭嵩焘留在城中。

    “砰”大门被粗暴的撞开,一队湘军涌了进来,看到站在台阶上不言不动的曾国藩,进来的湘军脸上顿时一片错愕,顿时停下,情不自禁的叫了起来:“大帅。”

    曾国藩心中产生一丝希望,道:“好,好,你们谁是领头?站出来见。”

    听到曾国藩的问话,各个湘军面面相觑,一时沉默下来,毫无疑问,此时此刻,曾国藩在湘军普通官兵心中依然有巨大的威望,虽然为了活命大家都同意兵变,用意也不是要杀曾国藩,只不过想逼曾国藩同意带领大家一起向汉军投降而已。

    “怎么,你们都不回答,那说明你们还当本官是你们的大帅,如果你们马上回营,本官可以当此事没有发生,现在听本官命令,回营”

    进来的湘军轻微马蚤动起来,一些人脸上已现在犹豫之色,思付着是否听从大帅的命令,回到营地。

    “不用了,是我。”

    随着这个声音响起,湘军自行分开一条通道,让他走到前面,看到来人,曾国藩气得身体直抖,喝道:“老九,你想干什么,难道你想毁了曾家世代忠义之名,让曾家祖先蒙羞不成?”

    面对兄长的喝斥,曾国荃脸上却没有任何愧色,道:“祖先蒙羞?大哥说的太严重了,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胜负已分,大汉取得天下无疑,满清毕竟是异族,大哥又何必一定要忠于它?”

    “住口,大清虽然是异族,却是正统,身为儒林中人,岂能因为朝廷一时势弱就改投贼军,老九,你现在悬崖勒马还来得及,我可以对此事发既往不咎。”曾国藩又是喝斥,又是苦口婆心的劝道。

    “真正要悬崖勒马的是大哥才对,大哥,湘军是你一手创立,只是因为你的固执却要使这支军队完全走上死路,你以为这次兵变只有我一人就能发动吗,大家都不用躲着藏着了,都一起出来吧。”

    随着曾国荃话声落下,后面又有十数人走了出来,曾国藩看了看,脸上顿时一片死灰,这些人当中,罗泽南、王鑫、李续宾等人赫然全部在列,几乎包括了湘军所有重要将领。

    “大帅。”各人叫了一声,脸上多少有点愧色,一些人甚至低着头,不敢看曾国藩的眼睛。

    “你们……你们……”曾国藩的手颤抖着,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突然之间就变得众叛亲离。

    “东翁,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非东翁一己之力可挽回,大清是正统,可是在之前,又何尝不是大明的叛逆?如今汉人重夺回天下,以后大汉又何尝不是正统?东翁何必执迷不悟,一心要为鞑子政权殉葬,只要东翁答应反正,各位将军想必也还会以东翁为主,还请东翁不要错过这次机会。”郭嵩焘劝道。

    “大帅”王鑫、罗泽南、李续宾等人都跪了下来,其余湘军士兵也连忙跪下,整个院中顿时跪满一地之人。

    曾国藩默然不语,摇了摇头,转身走进厅中,“砰”的一声,将自己关在房中。

    “大帅这是何意?”一名湘军将领不明所以,向旁边问道。

    “大帅这就是不管了,任由我们如何行事。”

    “原来如此。”那名湘军将领脸上顿时轻松下来。

    只是曾国荃、王鑫、罗泽南等人脸上却是一片忧色,虽然曾国藩不干涉众人行事,可也等于拒绝领头向大汉投降,如果汉军恼怒起来对曾国藩作出严厉处制,他们一个背主的名声恐怕跑不了。

    “伯琛兄,我大哥一生以忠义自许,一时无转过弯来,还请伯琛兄谅解,在汉王面前能为大哥美言一二,能若解甲归田,最好不过。”曾国荃有点不安的道。

    “沅浦放心,以大帅的名望,即使不愿为朝廷所用,汉王也不会加予处制,不过要想解甲归田,还得看汉王如何决定?”郭嵩焘安慰道。

    “那是当然。”曾国荃松了一口气,曾国藩毕竟是他大哥,如果被处置,他承受的压力还要远大于其余湘军诸将。

    这场兵变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大部分湘军将领都同意向汉军投降,根本没有造成什么伤亡,甚至城中大部分居民都末作惊动,只是第二天城中居民一觉醒来时才发现大街上好象有点不一样。

    稍作打量,城中居民赫然发现,原本拖着长长辫子的湘军突然变成一头短发,接着有人发现城上的旗帜也由清廷的黑色旗帜变成大汉绣着剑和犁的红色旗帜,一些见多识广之人才恍然大悟,恐怕湘军向大汉投降了。

    得出这个结论,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宜昌不用再遭受兵灾了,至少自己的小命保住了,至于由大清换成大汉统治,高兴的人还是居多,满清这几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汉军两路反贼,苛捐杂税极重,听说汉军境内只有正税,杂税全无,总比现在要强,当然,也有少部分迂腐无比,忠义满清的书生如丧考仳。

    到下午时,得到消息的汉军终于开进城中,曾国荃、罗泽南、王鑫等湘军将领率军出城接受汉军改编,湘军这个称号也随之消失,湘军投降后,湖广还剩下的满清官员顿感大势已去,降的降,逃的逃,再也无人抵抗,很快湖广就全部归于大汉治下。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二百一十三节 商队

    (039太原,汉王行辕内,傅善祥手中拿着一份电报,满是兴奋的走进王韶的书房,人还没到已经嚷了起来:“王爷,大喜,大喜。”

    “哦,喜从何来?”王韶抬起头问道。

    “王爷,你看。

    “傅善祥将电报递给了王韶。[搜索最新更新尽在z

    接过电报,王韶粗粗一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不错‘确实是好消息。”

    这份电报正是中路汉军统帅潘起亮所发,里面详细记述了湘军投降的经过,涛军一降,全国的形势一下子明朗起来,大汉所有地盘都连成一片,清廷只剩下各个边疆省份,随着汉军三路大军进逼,四川也没有抵抗的可能,即使道路再险,估计不久也会收入大汉囊中,而太平天国则被大汉四围包围,成为一只困兽,再也没有发展余地。

    “王爷,这个曾国藩该如何处理?”傅善祥问道。

    曾国藩剃头之名,即使是傅善祥也有所耳闻,不过因为汉军先占据了南京,而太平军只好选择北上,曾国藩的功绩主要是建立在河南,对江南影响不大,她对曾国藩此人也无多大反感,如何处置曾国藩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有点好奇罢了。

    王韶沉吟了一下,才道:“他不愿降,也不必勉强,就遂了他的心愿,让其解早归田吧。”

    不管历史对曾国藩如何评价,但此人无疑在军政方面有非常出色的才能,这样的人若是放过,自然是让人寝食难安,如果是换了一年前曾国藩到了这个地步还不愿降的话,王韶会毫不犹豫的下令处死。贴吧握手手打奉献。只是眼下大汉根基已经稳固,曾国藩即使是放了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不论是为稳固已经投降的淋军军心还是湖广民心,留着比杀了好,毕竟曾国藩除了是涛军统帅外,还是颇有名望的大儒,门生故吏遍布各省。

    “还有传令对郭嵩熹熹奖,授其为七品参军衔了”当初左宗卓和郭嵩煮两人同为曾国藩幕僚,王韶只对左宗棠重视,并没有如何重视郭嵩熹,没想到先建功的倒是郭嵩煮王韶当然不会吝于奖赏。

    善祥应道,转身下去不一会儿,已经将电报发送出去,重新回来,看到王韶脸上的笑意还没有散去,趁势问道:“王爷,我们什么时候回京?”

    虽然在太原只有她一人陪在王韶身边,可是她对于北方的气候极不适应开始的新奇过后,对南方就特别想念起来,何况眼下国内对汉王称帝的呼声不断,而汉王也答应称帝,只是一切都要等到回南京之后才可以进行,她自然希望王韶也尽快返回。

    “不急,孤要等到北方的消息再说。”

    中秋之后,汉军除了得到晋商们捐赠的大笔钱粮而且还安插了近一个师的兵力,化装成各个商队的保镖、伙计等向草原进发,这支军队的主要目标是直指蒙古诸部的核心库伦城,如今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前线依然没有传来胜利消息,王韶心中自然有点不放心。

    听到王韶的回答傅善祥脸上稍显失望,只是她又很快打起精神进入草原虽然有一个师的部队,只有部队之间较为分散,其最大的一支队伍只有千人左右,毕竟人数太多容易引起蒙古贵族的怀疑,只是为了和后方联络,依然有三支队伍随身携带有无线电。

    现在无线电的质量有点不好,草原上又气候多变,加上部队每天都处于行军状态,和后方联系也是时断时续,只是昨天刚接到其中一支主力的无线电,电报言道已经距库伦城不远,以汉军的战力,傅善祥相信只要到达,必定可以轻易攻克耳伦,说不走过几天就有好消息过来,汉王和自己就可以安心回京了。

    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青草已经转英枯萎,放眼望去,天地之间一边辽阔,一阵风吹过,枯草呈波浪形的起伏不平,如同海浪一般,显得波澜壮观。

    “叮铃铃。”风中传来一阵驼铃的响动,接着一匹高大的骆驼露了出来,骆驼身上背着两个大包,随着骆驼的走动上下颤动,接着是第二匹、第三匹……。

    这是一支长长的驼队,足足由数千只骆驼和骡马组成,每隔数匹牲口后就有一名精壮的男子随行,除此之外,两旁还有骑在马上的近数百名青壮,这些青壮的坐骑两侧都挂着长长的套子,也不知是兵器还是其他。

    驼队中间,数面旗帜高高飘扬,上面绣着复盛公三个斗大的黑字,远远就可以望见,对于这面旗帜,草原上大部分人都非常熟悉,复盛公商号虽然和行走草原最大的商号大盛魁,

    有差距,可是至少也可以在众多商号中排行前十。

    这次队伍,无疑就是复盛公商号派出来的一支商队,只是这次商队的规模大了一些,即使是与大盛魁相比也毫不逊色,而旁边骑在马上的这些青壮,全部是由汉军改装而成。

    面对草原上的景色,无论是马上的汉军还是随在鸵队中的伙计,都有点视若无睹,大部分人脸上都是一幅疲惫之色,从八底月底到现在,这支商队已经整整走一个半月的时间,洲开始进入草原时还可以看到青草的痕迹,到了现在,整个草原都是一片枯黄,莫说是那些商队伙计,就是初入草原的汉军在开始的新鲜后,对于这样一成不变的景色也厌烦起来。

    名走在旁边的骑士吆喝了一声,催着坐骑来到中间骑在一匹高大骆驼的中年人身边问道:“公甫兄,此地离耳伦城还有多远?”

    “省三贤弟莫急,此城离城已是不远,最多三天就可以到达。”中年人回道。

    这名中年人名叫马公甫,是复盛公商号在包头的总掌柜,本来以他的身份不用再跑库伦这样的艰苦商路,不过这次关系到与朝廷的合作,乔致庸才千挑万选,命令马公甫为这次商队的头领。

    而问话的骑士正是刘铭传,他已经升为汉军一名营长,眼下正是跟随复盛公商号一起前往库伦城的汉军最高指挥官,本来以刘铭传的资历是无法单独成为一队指挥官的,不过由于进入草原必须全军由骑兵组成,这一点刘络传所在的部队恰好有优势才被选中。

    无边无际的草原,凡是初次到乘之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刘铭传也不例外,好在他们行走的地方都是历年来商队所走,早已形成道路,否则如果没有道路的话会更加压抑。

    马公甫和刘铭传原本两人并无交情,不过刘铭传性格爽朗,爱交朋友,而马冻甫身为乔致庸最为信重的掌柜之一,交际自然不会差,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两人渐渐称兄道弟起来,原本刘铭传对自己即将要攻占的库伦城一无所知,在马公甫的讲述下,也变得清晰起来。

    岸伦又名乌尔格,建于大明崇祯年间,原为蒙古最大的喀尔咯部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锡地,到清帝乾隆时,哲布尊丹巴在其驻地设立城防,取名耳伦,如今耳伦城归属满渚乌苏雅苏台将军府管辖,城中权力掌握在满清驻库大臣、活佛飞土谢图汗部贵人三右手中,可以说是三方互相牵制。

    活佛受到草原上所有人的尊敬,土谈图汗部贵人则掌握了武力,而驻耳大臣则有剩廷的名份,不过眼下满清势力大衰,驻库大臣应当是三方中权力最小的一方。

    “公甫兄,多谢你一路掩护,若是顺利完成任务,省三必走不忘此番复盛公商号之功。”

    “省三贤弟,这就见外了,为朝廷效力是我等应尽之责,再说,正是由省三贤弟的护卫,一路上宵小之辈才不敢妄动。”马公甫连忙谦让起来。

    这一路,因为商队太过庞大,虽然路上不免有人窥,终究是没有人敢动手,商队一支平平安安的行进到现在,眼下离耳伦城只有数天路程,更是没有人敢再打商队的主意。

    刘铭传笑了笑,没有再说话,整个商队继续前进,又行进一天后,商队碰到的蒙古人开始多起来,这些蒙古人看到复盛公商号的旗帜后,脸上多是露出友善的笑意,许多蒙古人更是直接冲上来打招呼。

    汉军收复山西的消息已经传到草原上,不过蒙古人与晋商之间的交情已经有数百年的时间,晋商固然离不开蒙古人,蒙古人更是离不开晋商运乘的物资,许多蒙古贵人听到山西被汉军拿下后,正担心汉军是否会封锁晋商通往草原的商道,此时见到商队前来,自然是兴奋异常,不少蒙古人干脆打马转向,要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城中贵人商队的到来。

    到了第三天,刚刚上午十时左右,商队已经远远望见耳伦城的轮靡,耳伦城位于蒙古高原中部,南北两面群山围绕,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仿佛是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

    无论是汉军还是商队伙计,一见到斥伦城,许多人都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对于广阔的草原来说,耳伦城有山有水,这样的位置无疑是得天独厚,不要说城池,单是山水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二百一十四节 入城

    (039

    “停止前进!一刚刚看到库伦城的轮廓时,刘铭传马上命令道。

    “怎么回事?”

    “为什么要停止前进。”[搜索最新更新尽在z

    “马上就要进城了,不抓紧时间赶路却要停止,难道还要在外面露宿一晚?”

    复盛公商号的伙计纷纷埋怨起来,正所谓望山跑死马,虽然眼下已经看到库伦城轮郭,若是不抓紧时间赶路的话,即使是天黑了也赶不到城,只能再在城外住一晚,对于已经在外近二个月的商号伙计来说,没有什么比进城痛痛快快洗个澡,然后再倒头大睡一番更幸福:虽然相处日久,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护卫是汉军所扮,如今他们的愿望有可能失去,发牢马蚤也是理所当然。

    “吵什么吵,听从命令工”几名隐约知道真相的掌柜连忙喝斥。

    那边汉军已经全部停下,在掌柜喝斥下,商号伙计也只好听从命令,一时之间,吆喝四起,忙了半响整个商队才停下。

    “给其余两部发电,询问他们的位置。”刘铭传命令道。

    岸伦城驻兵不多,不过四五千人,真要论起实力来,刘铭传所带的一个营足可以拿下,只是其中的关键是不能让活佛第七世哲布尊丹巴逃跑,否则一旦活佛跑了,在活佛号召下,完全可以聚起数万蒙古骑兵对耳伦城反攻,即使是拿下城也守不住。

    正因为如此,刘铭传也没有完全独占功劳的想法,若能约齐另外两路人马动手,汉军实力大增,捉拿第七世哲布尊丹巴自然更有把握。

    几名通信员应了一声,马上跑开,将一辆盖着厚布的马牟推到一座稍高的土坡上,将厚布拉下,露出一个黑色的铁柜。

    几名商队伙计伸长脖子,好奇的望去,一路上,这辆马车都被厚布盖得密不透风,晚上宿营才送入护卫的营地打开,随即传来滴滴答答的声音,而一到天亮,马车上的东西又重新被厚布盖住,早已引起商队不少伙计极大的好奇,若不是看管严密,恐怕早有人会忍不住偷偷摸摸查看。

    这次却是在白天厚布就被掀开,几名看到的商队伙计自然想借机看个明白,可惜厚布州掀开,他们州看到一个大柜子一样的东西,马上被人群挡住了视线,不一会儿,熟悉的滴滴答答声又响了起乘。

    “黑子,你说这是什么东西?”

    “不知道,不过肯定很垂要。”

    “废话,谁不知是重要东西,反正马上进城了,进城之后我们偷偷查看一样怎么样?”

    “不行,这个东西他们看得严得很,若是被发现了,他们肯定会生气:”

    “怕什么,生气就生气,总不能因为这样就杀人吧?”

    “那可不一定,你知道他们带的武器是什么吗,全是火枪。”

    各人顿时吸了一口冷气,一人怀疑道:“真的是火枪,黑子,你是不是骗我们?”

    “对啊,黑子也学会吓人了了”

    “真的是火枪,我亲眼看见,若是骗你们,我以后死在马匪刀下:“见大家好象不相信,黑子赌咒发誓起来。

    商队在草原上行走,最怕的就是碰到马匪,黑子这个誓言无疑非常毒,各人再望向远处的目光顿时变得敬畏起来。

    “报告营长,另外两路电台没有开机,无法联络。”

    刘铭传想也不想的道:“再联络,直到联络上为止。”

    “是。”

    电报机又滴滴答答的响了起乘,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通信兵所发出去的讯息都毫无回应,刘铭传脸上微显失望,不过这和情况他早有预料,事实上除非另外一支队伍也和他一起停乘下打开机器,否则联络不上是正常,只有晚上宿营大家都停下来,联络才容易,这次刘铭传不过是想碰碰运气罢了。

    “营长,还是无法联络上:“通信兵有点沮丧的道。

    “算了,不用再联络了,将我部现在的情况上报总部,请求总部指示。”

    “是。

    “通信兵调整了频率,这次联系非常顺利,情报很快发送过去。

    “王爷,前线电报。”傅善祥兴奋的道,也难怪她高兴,前几天王韶才州洲提到要等待北方胜利的消息后才会返回南京,而今天就有一路军队已经到达库伦城外围,或许要不到多久就能取得胜利,她自然高兴。

    看到傅善祥的表情,王韶还以为前线又有捷报,连忙接过迅速看了起来,看完之后脸上忍不住有一丝惊讶,三部电台中,另外两路电台都有二个营的兵力,没想到偏偏是刘铭传这一路最先到达,以一个营的兵力要攻下耳论城不是什么问题,若要控制耳伦城,那兵力就太单薄了。

    “另外两路军队可有电报过来,他们离耳伦多远?”

    “王爷,还没有,据前日收到的消息,另外两支军队离耳伦都还有四天左右的距离。”

    “四天,那么到了今天就还要两天左右的路程。”王韶自言自语了一句,马上作出决走:“电令,让刘铭传带队先期入城,等待另两路军队到来再发起袭击,若情况有变,可授刘铭传随机处置权,第一目标是抓捕第七世哲布尊丹巴。”

    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王韶有自知之明,从乘不觉得自己会强于这个时期的优秀将领,他清楚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比所有人都多了一百余年的见识,尽管有了无线电,一直以乘他都避免直接对下面的战事进行干预,这次也不例外。

    滴滴答答的声音再次响起,通信兵将电报神完后,脸上兴奋的喊道:“营长,总部来电,是汉王亲令。”

    刘铭传一惊,他没想到自己发往总部的电报竟然直接惊动汉王,心中即有点兴奋,又有点担心,兴奋的当然是自己竟然进入汉王的视线,而担心的却是汉王会给他下达什么明确的命令,那么除了遵令而行,他根本不可能作其他打算。

    “快,给我。”几乎是用手抢过电报,迅速看完后,刘铭传顿时松了一口气,汉王的回电无疑正合他心意,顿时心中全是兴奋。

    “营长,是否继续前进?如果抓紧时间,天黑前还可以入城。”一名军官问道。

    刹铭传点了点头:“嗯,继续前进。”

    通信兵连忙把无线电收起,放到马车上盖好,又忙碌一番,整支商队才重新前进,这一耽搁,差不多过去了二个小时,若是以往这样无缘无故的停留,商队伙计肯定免不了抱怨,不过或许是黑子的话传遍了商队,整支商队却是无人抱怨,只是看着护卫的眼神却比以往更加敬畏贴吧握手手打奉献。

    刘铭传也有一些无奈,这么多人朝夕相处近两个月,要说不露出半点破绽绝不可能,好在即使是商队伙计发现了什么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瞒住蒙古人就行,眼下军队已经来到库伦城外,蒙古人还毫无所觉,其实已经成功了九成。

    因为中间的耽搁,等商队赶到库伦城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若是在内地的城池,商队肯定不能进城,只能继续在外宿营,只是不知是痒伦城一直承平还是城中的蒙古贵人对过来的商队实在太过欢迎的缘故,居然开着门一直等着商队到来,对于商队所运的货物更是查也没查,就这么放进城。

    这让一直担心蒙古人会搜查的汉军上下虚惊了一场,尤其是负责照看无线电的士兵更是长松了一口气,这牟大家伙实在是不好隐藏,蒙古人随便一搜就能搜出来,虽然他们不认识,不过解径起乘也是一桩麻烦事。

    州刑进城,一名中年人带着数十名伙计已经等在?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