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来军机处,看看能不能等到僧格林沁胜利的消息。
“怎么样,可有前线的消息?。”咸丰刚坐下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回万岁,暂时还没有。…”奕回道。
如果有消息,军机处肯定不会如此安静,咸丰虽然明知如此,脸上还是浮现出一丝失望,嘴里自言自语起来:“僧王一向战无不胜,这次也必定不会负联。…”
“万岁放心,这次我军近五万大军,犹如泰山压顶,短毛必不能挡……”奕安慰道。
“对,万岁爷,你就安心吧,报捷的文书估计已在路上……”祁隽藻也颤巍巍的道,祁隽藻历经三朝,还是嘉庆年间的文官,又是两朝帝师,可谓德高望重,本来这个月祁隽藻已经打算乞骸骨,只是咸丰再三挽留,祁隽藻才留了下来。
听到祁隽藻的话,咸丰脸上顿时露出一丝笑容:“祁师傅所言,必不会错。…”
完这句,整个军机处重新安静下来,各个军机大臣装模作样的看着各种奏章,有皇帝在这里坐着,众人多少有点不自在,咸丰也不言语,就这么等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眼看着天色越来越晚,咸丰估摸着今天还没有消息,正想起身离去,屋外一阵脚步声传来,接着一个声音大喊起来:“紧急军情!。”
咸丰豁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他心中大为着急,怎么不是大捷,他很想走出去,只是碍于帝王的威严,还是硬生生停住脚步,等待信使进来。
其余军机大臣也坐不住,一个个从位子上站了起来,只一会儿的时间,众人却仿佛等了很久。
一名身后插着红旗,全身风尘彳卜仆的信使猛然掀帐而入,他看了一下室内情景,在咸丰面前跪下,双手举起一封奏折,道:“奴才参见皇上,前线紧急军情。…”
“快,快拿过来……”咸丰急忙道。
一名太监接过奏折,检查了一下才递给咸丰,咸丰连忙翻看奏折看起来,奕等人伸长脖子,却是紧盯着咸丰的脸色,希望能从皇上脸上看到笑容,他们也就可以安心。
哪知皇帝打开奏折后,脸上非但没有笑容,脸色还越来越白,终于,“噗……”的一声,咸丰口中吐出一口鲜血,往下便倒,折子也掉到了地上。
“皇上!皇上!。”旁边的太监大声喊叫起来,手慌脚乱的扶住咸丰,好在咸丰倒地很慢,没有摔到地上。
“太医,快叫太医。…”奕大声喊道,却是弯腰捡起了地上的折子,他打开折子一看,折子红彤彤一片,这些红色正是皇帝的血迹,所幸对上面的字却无影响:
“臣僧格林沁奏请皇帝陛下,臣于十一月三日与短毛在淮安城下交战,虽经奋勇杀敌,奈短毛火炮犀利,虽杀敌众多,臣所部亦丧师三万余人,只得暂且撤退,……”。
“丧师三万余人,暂且撤退。…”奕嘴里反复念着这句话,一屁股坐在地上。
难怪皇帝哥哥会如此反应,败了,败了,没想到这次僧格林沁的出征会败得如此之惨,丧师三万余,三万余,僧格林沁,你该死,你可知道,那是大清最精锐的一支人马?
折子又在祁隽藻、彭蕴章、穆荫等人手中传过,看完这封折子,所有军机大臣脸上都是一片惨白,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完了,完了,这次大败,大清要想再翻身,恐怕不可能。”。
半刻钟之后,太医已经赶了过来,只是咸丰依然没有清醒的迹象,各人只得将咸丰帝抬起寝宫救治。
当咸丰抬走之后,宫中的钟声恰好“当响了起来,这是提醒宫中落锁的声音,往日这个声音落在众人耳中只是寻常,只是今天大家却感觉分外不舒服,这会是大清的丧钟吗?(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二十三节 失落
第二天,前线大败的消息就在京城传开,一些原本队曾格林沁寄以厚望的旗人大为失望,转为对僧格林沁痛骂起来,更多的旗人则失魂落魄,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这次僧格林沁的大败,比起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打到天津影响更为深远,当时京城虽然有数万户迁出,不过在北伐军离开天津后,这些人大部分又都迁了回来。而这次僧格林沪大败的消息传开后,不少旗人担心汉军打过来,开始陆续迁往东北,这些人大部分并没有再回来。准安大战的结果传到洛阳,对太平天国上层也产生了很大震动,僧格林沁刚刚击败了他们的北伐军,却被汉军轻易击败,虽然不能断定汉军就比天队强很多,只是天国的上层对汉军的战力也开始了重新评估,那种以为汉军全靠躲在太平天国身后才发展如此快的说法也减弱了许多。最终,洪秀全、杨秀清两人都同意了汉军对颖州共管的要求,除了二千支火枪外,也不能不说受到淮安之战的影响,两人心中未必怕了汉军,只是让出颖州一半,不但换取了二千支火枪,而且有一个与汉军接触的机会,并不吃亏。淮安之战对汉军境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彻底巩固这些新占地盘的民心,听到连僧格林沁都大败,原本一些对满清还有想法的地方壕强顿时死心:其次这是汉军第一次大规模运用火炮对付骑兵,取得很好的效果,王亮功凭此成为汉军第三位升为中将之人:其三,有了江北后,南京不再是前沿”汉军将前线扩展到了山东,无论是军心,民心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虽然汉军起事以来一直胜利不断,只是对于这次汉军如此巨大的胜利,民间还是给予非常大的热议,商人们更是欣喜,多了这么大一块地盘,等于又多了一块市场。最重要的还有铁路,眼下京沪线,沪杭线已经开通,给当初购买两条铁路股票的商人带来滚滚财源,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个说法已经深入商人心中,江西、福建、淅江、广东四省的铁路股票上市时都是好一翻争抢,以汉军政策”相信不久之后江北肯定也会修建铁路,不少人开始磨拳擦掌,准备争夺到时的盛宴。颖州街道一旁,陆保成背着步枪,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对面的太平军。汉军与太平军达成协议后,有一个营的汉军进入颖州城”同时,城中大部分太平军也撤走,只留下了千人左右兵丁驻守。颖州辖四县,北面太和、临泉归属太平天国,而南面的颖上、阜阳(今阜南)则属汉军”至于颖州城,双方以中心街道为界,北面由太平军驻守,南面由汉军驻守”双方不禁百姓往来,军队需要放下武器,穿便服才可以进入对面。这样的划分,严格来说”汉军沾了一点便宜,颖州城南面人口比北面要多”经济也更发达,只是太平军也无法提出来将位置调换,这点便宜也只能让汉军沾。陆保成是第七师一名普通一等兵,这次正好是他所在营入驻颖州,陆保成自然也成为了入驻颖州城中的一员,汉军与太平军虽然同是反清的队伍,只是接触却不多,彼此之间无疑都有很大的好奇心。颖州城中间街道并不宽,只有十米左右,双方的面容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太平军大部分人都背着一把大刀,衣服有些陈日,在这样的冷天里,显得有些单薄,只是精神却不错,几人鼻子冻得通红,依然努力挺直腰身,站得笔直,直到换岗后,才不停的哈气跺脚。虽然陆保成很想与对面太平军说话,不过在进入颖州前,上面的军官已经再三交待,务必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太平军面前,不使汉军颜面受损,至于什么事会让汉军颜面受损,军官则没有明确说法,只能让士兵们自己理解,站岗时主动和对方说话,估让也是颜面受损的一种吧,正因为如此,陆保成一直没有开口。在陆保成打量着太平军时,太平军也在打量着汉军,这些汉军身上背着的枪支和崭新的棉衣无疑让太平军有些羡慕,可是仅此而已,汉军占据南方富裕的省份,他们过得好一点也应当,可是他们还是依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压迫。而在天国人人都是兄弟姐妹,财产公用,没有压迫,没有录削,死后可以进入天国…………当然,天王和各个王爷穷奢极欲的生活,下意识被太平军战士从脑中忽略。第一天时间很快过去,双方的士兵基本上是目不斜视,谁也不理睬谁,陆保成也只能遗憾的失去第一时间了解太平军的机会,不过,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双方还是慢慢熟悉起来。颖州在汉军进入之前,太平天国统治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对颖州的民众无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圣库制度。圣库即公库,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始于起义之初,起义刚开始时,信徒多携老扶幼举家参加,他们变卖了田产,将所有财产奉献于公库,故人人都无私财,韦昌辉正是因为向圣库贡献的财产最多,后来才成为北王。将士没有私财,那么所有人的衣食自然都由公库开支,开始太平军只是在军中实施此种制度,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等,必须上交公库,个人不得私藏,违者重罚,直至斩首,而将士的生活需要,一切皆由公库供给。定都洛阳后,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依然如同历史上南京所实施的一样,由军中扩展到民间,洛阳城内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龄、技能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财货收归公有,衣食等由公库供给,实际上,是把洛阳当成一个大兵营,各馆各营的民众都是为太平天国服务、服役,他们已被看作太平天国的成员。不过随着地盘的扩大,在其余城池太平军并没有完全严格圣库制度,不得不说人皆有私心,没有来自上层的监督,各个将领在攻占城池后,开始私藏财物,洛阳各家王爷自身不严,他们生活奢侈无度,任意取用于公库,下面将领自然不会那么傻,将所有财产献上去。虽然太平天国在其余城池没有实施严格圣库制度,不过并不妨碍将领们以圣库的名义拨括民财,在汉军没有进入颖州之前,颖州所有富户都被太平军抄掠一空,酒楼、客栈、商铺这些东西同样被太平军充公。汉军进入颖州后,原本被太平军抄掠的那些财物已经不在,不过酒楼、客栈、商铺这些东西,有原主的统统发还给了原主,原主已经没有了的,则低价变卖给跟随汉军进入城中的商人,所谓破而后立,经过汉军一番整治,南城商业顿时重新繁荣起来。其实如果不实行洛阳那种严格的圣库制度,太平军无疑也需要各式商业活动,否则将领们手中纵有私财也花不出去,最终他们收缴的那些酒楼、客栈、商铺还需要有人经营,只是颖州情况无疑比较特殊,有了汉军在南城开设的各家酒楼、客栈和商铺,北城有没有已经无关紧要,太平军将士如果想消费,可以直接到南城。这些留在颖州的太平军,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无疑都发了一笔财,在南城商业重新开始后,不少太平军开始偷偷模模到南城消费,只是看到城中主将殿左五检点吴如孝也明看到南城消费时,原先那种偷偷模模就成为公开的行为。随着太平军进出南城成为普通现象,双方原本的隔膜迅速消除,双方也逐渐熟悉起来,陆保成还和几名太平军成为朋友。“陆大哥,你的军饷真的有十二块银元啊?”这天,一间酒楼中,陆保成与几名太平军正在吃喝,洒过三巡时,一名太平军忍不住向陆保成问道,这名太平军是一名小头目,名叫泰三,广西人,几乎从太平军起事之初就加入其中,只是却没有什么大出息,如今连同他自己在内才管着六个人,与陆保成相熟后,更是以大哥称呼之。“那是当然,我入伍已经一年半,算是老兵,那些刚入伍的新兵蛋子只有六块银元。”陆保成道。“六块银元,六块银元也不少了。”泰三自语道,他随太平军征战已经四年多时间,若不是这次在颖州时捞了一把,手中从没有过余钱,以前还觉得一切公有,钱粮从圣库中支取非常好,只是与汉军一比,却是倍感失落。“十二块银元算什么,再过上一年,等我当上班长,军饷就可以加到十五块,如果当上了排长,就有二十二块半。”陆保成满不在乎的道。泰三等人听得更不是滋味,他们好容易抓住机会在颖州城发了一点财,本以为可以舒舒服服过一段日子,只是与汉军相比,他们发的这点财只是人家几个月正常军饷而已,要等到下次发财还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下一节可能会比较晚,明天再看吧。(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二十四节 窗口的作用
如果是一年半以前,泰三等人还不会如此失落,那时候天国刚立,圣库中物资堆积如山,大家虽然没有私财,只是将士的衣食都能保障。不过,随着时间椎移,天王带头在洛阳大兴土木,各个王爷有样学样,对圣库需索无度,入库物资已经无法赶上出库的物资,结果原本圣库中堆积如山的物资越来越少,到今年下半年时,天国已经开始对将士发放的各类物资缩减,弄得将士开始心生怨言。
如今到了十一月,前线的大部分将士依然没有棉衣,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圣库的物资已经是不敷使用。
圣库制度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平均分配,在太平天国初期时,它确实产生了积极作用,圣库保障了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生活,使军队无后顾之忧,只是立国之后依然不作改变反而把它椎广到民间,那就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而是起阻碍作用。
要求人无私财和平均分配,天王、东王诸多王爷自己做不到,又如何能奢望下面的人遵守?何况所有收入全部入圣库,再由圣库分配,必然会造成吃大锅饭现象,降低劳动效率。
历史上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一直维持到天京事变,清军长期围城,物资才开始匿乏,如今太平天国立国不到二年时间物资已是不足,这自然是因为河南经济比江南经济本身要差很多,而太平军的人数反而比历史上要多,天国上下骄奢滛逸却没有丝毫改变,太平天国的经济自然会更早出现问题。
“来,来,喝酒,不要想那么多了?”
陆保成自然看出了泰三等人的失落,只是却暗作不知,前些天上面突然给他们下了一个通知,要他们尽量与太平军交朋友,而且将汉军待遇等方面尽量透露给太平军普通人知晓,陆保成虽然不知上面是何用意,只是照做准没有错。
三等人马上举起酒碗,一口将碗中酒喝下。
几名太平军心中烦闷,喝到最后一个个已是东倒西歪,陆保成大方的掏出一个银币结帐,酒楼找回了五角银币,四人一顿共花费了五角银元,不算贵,也不算便宜。以陆保成的薪水,若每天这样请客自然花不起,不过,他这个算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可以全额报销,当然,眼下太平军许多将士手中都还有钱,不会每顿都由他请。
果然,泰三等人酒醒之下马上感到不好意思,一定要回请陆保成,陆保成也没有拒绝,第二天,他随太平军的三人重新进入酒楼,酒过数巡后,奏三等人又忍不住向陆保成诉苦,上面的棉衣迟迟没有下发,眼看天气越来越冷,再不发棉衣,恐怕不久都会冻出病来。
“泰老弟,上面既然不发,你干吗不自己买棉衣,棉衣又不贵?”陆保成问道。
“你说什么,自己买?”泰三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们已经习惯了一切物资都是由上面发放,从没有想过自己买棉衣,手中有钱也只是满足自己吃喝,甚至是偷偷逛妓院。
“对呀,奏老弟,你们手中又不是没钱。为了这点钱难道宁愿自己冻出病来不成?”
“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泰三不由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来,陆大哥,我敬你一杯,多谢你的提醒,否则我们兄弟还不知要冻到什么时候?”
陆保成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才道:“其实秦老弟这里有一个发财的机会,不知秦老弟有没有看到?”
一听到发财的机会,泰三等人耳朵都竖了起来,自从南城商业重新繁荣后,他们享受到了那种痛快花钱的感觉,只是按这种花钱的速度,用不了多久他们手中这点银钱就会花完,他们又没有军饷,如果花完手中银钱的话,只能靠圣库中拨下来的那点物资过活,哪有现在自在。
“陆大哥,你说说,什么样的发财机会?”泰三急忙追问道。
“泰老弟,既然你们现在还没有发下棉衣,那么恐怕其它城中的兄弟也有多少人发下来吧,这里棉衣不但量足而且便宜,只要将棉衣贩卖到其它地方,那岂不是会发大财?”
泰三顿时有点泄气:“陆大哥前面倒是说的有理,可是我可没本事将棉衣卖到其它城,就是有,也没有那么多本钱0”
“是啊,陆大哥,这个方法不成,我们不能够离开驻地,再说也没能本钱。”其余两人也如此说道。
陆保成沉吟了一下才道:“既然奏老弟不能做,那不知能不能向你们吴大人建议,如果吴大人接受了你的建议,肯定不会亏待了泰老弟。”
“对啊,泰大哥,你可是跟随吴大人数年的老兵,说上几句话肯定行。”另一名太平军兴奋的道。
泰三迟疑了一下才道:“那我试试看。”
“对,秦大哥你一定要试试。”另外两人怂恿道。
四人继续喝起酒来,不过秦三心丰明显存有心思,没有多久,酒宴就散去。
颖州官衙在南面,如今让给了汉军,吴如孝的底邸是查抄城中一名富户宅院,说起来无论是规模还是景致都比衙门要好,不过没有衙门的那种威严而已。
吴如孝坐在府邸里,忍不住叹气,他也正在为军士的棉衣烦恼,同样是军队,看看对面的汉军,一个个衣着光鲜,精神气十足,而自己的军队却冷得嗦嗦发抖,两下一比较,不免让人将天国的军队看低。
与其他太平军将领相比,吴如孝的出身有点特别,他曾在广东十三行当会计,后来进入广西经商才参加了太平军,吴如孝是太平军中少有即懂商业,又会外语之人。
历史上,吴如孝数次接见洋人使者,不过此时太平军在河南立国,与洋人交往不多,他的外语无从发挥,而天国实行的圣库制度,让他的商业才能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颖州因为被太平军抢先拿下,圣库中钱财粮米等不少,偏偏没有棉衣,需要从上面调拨,可是等上面的棉衣下来又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吴如孝不由感到头痛。
一名亲兵走了过来:“禀点检大人,秦三求见。”
吴如孝一愣:“秦三,哪个泰三?”
“大人,就是那个做过大人亲兵的奏三。”
吴如孝笑道:“哦,我记起来了,我记得已经放他到下面做伍长了,怎么,莫非他不想做伍长还想做亲兵?”
“不是,泰伍长说可以解决大人心中的难度。”
吴如孝不由摇了摇头:“他能解决什么难题。”
“那大人,我回绝他了。”
“算了,既然来了,就让他进来吧。”
“是。”
亲兵下去不久,泰三已经过来,看到吴如孝后,泰三连忙拜见,吴如孝却是眼睛一亮:“泰三,不必多礼,你身上的棉衣哪来的?”
“回大人,是小人自己掏钱买的。”
“哦,你自己买的,价钱多少?”吴如孝马上起了兴趣。
“回大人,不多,不过五百余文。”
“五百余文,确实不贵,只是不知市面上棉衣多不多?”
“大人,多的很,小的问过,虽然眼下城中没有那么多货,可是只要有人需要,数千数万件都不成问题,几天内就可以到货。”
数千数万件,几天就可以到货,吴如孝马上明白过来:“呵,没想到本官一时思虑不及,竟然要你来提醒,颖州只有一千余将士,不过花费数百两银子而已就可以解决,却难了本官十余天,这样,泰三,你到帐上提四百五十两银子,向城中购买一千二百件棉衣,多余的就算赏你了。”
根据泰三报价,一两银子差不多可以买三件棉衣,吴如孝让泰三支取四百五十两,只需要一千二百件棉衣,等于给了泰十两赏银,这个赏赐已是不薄,泰三连忙道谢:“多谢大人,只是小人还有一件事要告诉大人。”
“还有一件事?说吧,什么事?”
“大人,圣库既然来不及向颖州下发棉衣,不知其余城池又如何,若大人能多采购一些棉衣给其他兄弟,岂不是两全其美?”
吴如孝听得一动:“不错,你先下去吧,此事我会考虑。”
吴如孝经商的头脑并没有忘却,他很快确认了此事可行,马上派人与其它城池的将领联系,果然,不少将领都对棉衣感兴趣,要求吴如孝尽快将棉衣运过来,哪怕贵一点也没有关系。
接到其他将领的回应,吴如孝大为兴奋,他仿佛重新成为一介商人,开始在颖州大量收购棉衣,让士兵运往其它城池。
既然开头就没有结束的道理,接下来除了棉衣外,米、面、油、盐、绸缎等物资也成为大宗运送之物,在吴如孝推动下,颖州一下子发展成一个双方的大交易市场。
对于这一切,汉军并没有阻止之意,而是乐得其成,泰三等人不再为军饷之事郁闷,他们可以捞到不少外块,虽然比不上汉军的固定军饷,只是比以前却好得多。
消息传出后,其余太平军对汉军的待遇固然羡慕万分,颖州城的守军也成为其他城中太平军羡慕的对象,洪秀全、杨秀清两人想把颖州当成一个观察汉军的窗口,汉军又何尝不是想把颖州当成一个向太平军宣传自己的机会,窗口一打开,会进去什么东西,可由不得洪秀全、杨秀清两人作主。
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二十五节 新朝新事
庐州街头人来人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此时已经进入十二月,庐州归于汉军统治下已经有一个多月时间。庐州在汉军进攻下,整整坚守了二十五天,创造了清军在汉军进攻下守城最长的纪录,不过,这个纪录对于庐州的普通百姓来说并不是荣耀,而是一种伤痛。为了攻克庐州,汉军在二十多天内发射了上万发炮弹,除了一半落在城外壕沟,还有一半炮弹落到城中,不但将守军炸得死伤惨重,城中的房屋也是大量毁坏,居民有不少死于炮火之下,如今城中依然到处可以看到炮火的痕迹。
不过战争总算过去,城中守军最后时刻也全部投降,中心街道尚没有完全毁坏,活着的人自然要继续生活下去,在汉军解除城中戒严,又宣布减免一年钱粮后,庐州重新开始恢复生气。虽然此时街头繁华还没有恢复到全盛时期,只是却充满活力,以前难得一见的江南各种货物摆满了商铺各个角落,尤其是米、面、油、茶、盐等与老百姓切实相关的物品,价格下降了许多,街上来往的百姓脸上多了几分笑容。与以前相比,大家头上的辫子已经不见,一些富有之人换上了新潮的立领衣服,街上也不见了往常的衙役,而是换着一身黑衣,戴着大盖帽的。
这些与原先衙役不同,并没有敲诈勒索的行为,只是在街上巡视,以保证没有流氓地痞对商铺捣乱和出现小偷小模。说起来,除了其中一部分骨干,多是本地人”他们以前有的是衙役,有的是士兵,还有一此是无业人员,少部分是农民,除了农民外,以前这些人身上可谓恶习重重,敲诈勒索不可避免”不过加入汉军一个多月时间就变得遵纪守法起来,如同脱胎换骨一般。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是多方面造成,一方面有严格的纪律,一旦再有以前那种敲诈勒索的行为,一经发现马上开除;二是工资远比当衙役时或者绿营兵丁要高,初级薪水每月八块银元,足够养活自己和家人,不必冒丢了饭碗的风险去敲诈勒索那点银子:三是汉军是一个新兴的政权,与满清的死气沉沉相比自有一股朝气,一旦加入其中就会受到感染,不自不觉对自己提高要求。
这种事在每个王朝的未期都会发生,明明是同一批人,换了一个身份”马上变得和以前不一样。“站住……”大街上,一名突然向前喊道。前面一名身材瘦小的汉子闻言顿了一下,马上拨腿跑了起来。“诸黑子,我看到你了,马上站住”否则我一直追到你家里……”刚才喊站住的边拨腿追,连喊话道。瘦小汉子闻言,顿时停下脚步,等到那名追上,才露出一幅笑脸道:“李大哥,什么事?”“什么事,你在这里鬼鬼祟祟,想干什么?”
“没干什么,就是上街看看,怎么李大哥,这到了新朝,连上街看看也不许呀?”“你胡说八道什么,敢抵毁朝廷,换了以前,非把你打一顿板子不可,你不要狡辩,怀里的是什么东西,好小子,几天不见,你是不是又偷东西了。”叫黑子的瘦小汉子怀中鼓鼓的,一看就知道藏了东西,加上刚才逃跑的行为,顿时让姓李的更是对他起了怀疑。李姓全名叫李满金,原本就是庐州府衙役,汉军攻占庐州后,一部分衙役被裁减,一部分仍然留用,不过身份改为了,而黑子以前是一个混混,姓诸,大名早已经没有人喊,因为皮黑,大家都称之为诸黑子。诸黑子正是各城中令衙役们头痛的人物,这种人大恶没有,小恶不断,在做衙役时,李满金就曾抓过诸黑子几次,不过诸黑子孝心却不错,家中父母已经年迈,不愿自己的事牵涉到父母,因此李满金一用追到家里威胁,诸黑子就乖乖停了下来。
此时听李满金说自己又做了小偷,诸黑子连忙摇头:“没有,绝对没有。”“没有,那把你怀中的东西拿出来。”诸黑子脸色有点惨白,迟疑起来,这时另外一名走了过来,问道:“怎么回事?”李满金看到那名,连忙行了一个礼,道:“报告长官,是这么一回事?”李满金将刚才发生的事说了一遍。过来的这名正是李满金顶头上司队长陈庆昌,陈庆昌原本是退役汉军,正是从江南抽调过来的骨干,听到李满金的汇报,扫了诸黑子一眼,道:“诸黑子,既然如此,是不是小偷,你还是把怀中之物拿出来让我们检查一遍,如果等到我们强行动手,那就不好了。”
不知为何,被陈庆昌扫了一眼,诸黑子只觉得一阵心惊肉跳,他自然不知道这是从战场下来的老兵眼中带着的杀气,不由自主的掏出了怀中之物,却是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李满金将东西抢过,把油纸打开,里面是一些褐黄|色粗大的晶休。“这是什么?”陈庆昌问道。李满金脸上闪过一丝奇怪的神色:“大人,这是盐啊。”陈庆昌才洗然大悟,想了起来,这确实是盐,不过是没有提纯过的粗盐,如今在汉军境内全部改成精盐,已经见不到这种粗盐,难怪他一下子没有想起来。李满金脸色完全黑了下来:“好啊,黑子,你出息了,改为贩卖私盐了。”
“扑通”一声,诸黑子跪了下来:“两位大哥,饶过我吧,我这是第一次干,一点盐也没有卖出去,你们大人大量,放过我吧。”“诸黑子,要我放过你也不难,你把这盐从哪里来交待清楚,我可以向知府老爷求情,或许可以饶过你,否则你的麻烦可就大了”李满金脸上闪过一丝红色,全是兴奋的表情。历朝历代,盐都是官府专卖,朝廷对私盐的打击不遗余力,清廷更是每年都有一批私盐贩子被抓住后砍去脑袋,如果抓住了一个大的私盐贩子,无疑是一件大功劳,难怪李满金会兴奋。
面对李满金的询问,诸黑子沉默不语,显然不想说出幕后之人,李满金正要想将诸黑子押回警局询问,陈庆昌却摆了摆手:“李警员,不用问了,把盐还给他,放了吧。”李满金和诸黑子两人顿时同时增大眼睛看着陈庆昌,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半响,李满金才道:“长官,你是说就这么放了他?”“嗯,一包私盐而已,这样的小事局也要管的话,恐怕每天都要忙不过来。”李满金顿时傻眼,这在前朝可是天大的事,到了新朝却成了小事吗,若不是陈庆昌才到庐州府不久,他恐怕会怀疑自己的上司也参与了私盐贩卖当中,他顿时结结巴巴的道:“长官,我…………我有点不明白”
“不明白,你问问你就知道,他的私盐可卖得出去?”诸黑子苦着脸,道:“回两位大人,我跑了三天,一包盐也没有卖出去。”诸黑子说的是实话,历朝历代之所以私盐泛滥成灾,关键是官府对盐进行专营,苛以高税,使得官盐价格居高不下,老百姓吃不起高价盐,要吃便宜盐,这自然会导致私盐泛滥,绝非光靠杀头就能禁止。而汉军采取盐场收税的办法,完全放开对食盐专营,又采用了大量新技术,食盐的来源也多种多样,不但有海盐,还有井盐,使食盐产量大增,而且食盐质量更好,成本大为降低。除非盐场偷税还有利可图,对那些自行晒盐的私盐贩子来说,他们的成本远高于大型盐厂,质量反而更差,根本无法与大型盐厂出产的盐竞争,汉军境内的不需禁,私盐已经断绝。
庐州也是如此,随着汉军的收复,大量质优价廉的南盐涌入,不但彻底打垮原本那些经营官盐的盐商,就是那些私盐贩子的盐也无人问津,一方是洁白如玉,从正常渠道就可以购买到的便宜食盐,一方是有着杂质,还需要偷偷摸摸购买,价格还未必便宜的食盐,只要是正常人,自然不会再对那些私盐理会。这样的情况,汉军对于私盐并不禁止,也没有什么处罚,反正谁都可以直接到盐场买盐,你要自讨苦吃跑去海边制盐,那也由你,不过,大型盐厂如果敢偷税,自然会有严厉处罚。
“好了,你可以走了。”“是,谢两位大哥”诸黑子从地上爬起,不忘从李满金手中拿过那包盐,飞快离开。城西一所大院内,一名十岁的年青人坐在中间,他的周围还站着数十名汉子,这此人一个个休格健壮,肌肉涌起,脸上布满横肉,只是此时却一个个愁眉苦脸。“刘大哥,我们的盐已经一个月卖不动了,再这样下去,大家都要喝西北风了。”“就是,刘大哥快快想想办法吧,不然大家都要饿死了。”这些人年龄都以二十多岁居多,只是对中间的年轻人却是一口一个刘大哥尊称,眼巴巴的望着中间那名年轻人,希望他能够想出办法来。感谢随风不逝打赏!(未完待续。)。。
第二卷 复兴之始 第一百二十六节 刘铭传的选择
这些大院中聚集起来之人,正是庐州城最大的私盐子集团,中间那名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却是这群私盐贩子的头子,后世大名鼎鼎的刘铭传。
刘铭传在十一岁就持刀杀人而闻名于世,此时年龄不过十八岁,组建私盐队伍却已经有数年时间,手下达三百多人,成为庐州最大的私盐贩子,若是历史没有改变,再过一年多的时间,刘铭传会凭着自己手下的这数百人马组成团练,投奔李鸿章,建立铬字营。
可惜李鸿章如今已经死了,而庐州也被汉军占领,铭字营已经不可能存在,而刘铭传的私盐生意也受到最大的挫折。
“各位,我有一个提议,从今天开始,将队伍解散吧,大家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刘铭传站了起来,缓缓说道。
“什么,解散?”
各人都傻了眼,万没有想到刘铭传会说出这样的话,只是想一想,大家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是官府查得严,大家还有法可想,可是眼下官盐的价也居然比他们私盐的价格还低,而且质量还好,总不能强迫百姓买他们的盐,那样干脆强抢好了,看来也确实只有解散一途。
“刘大哥,解散了队伍,你干什么,我们愿意继续跟着你。”一名大汉说道。
“对,刘大哥不卖私盐,总要做点什么吧,不然岂不是坐吃山空,你就继续带着大家一起干,我们听你的。”另一人也道。
“对,我们愿意跟着大哥。”
眼前这帮私盐贩子,在没有跟着刘铭传之前都是穷苦出身自从跟了刘铭传,凭着好勇狠斗,占据了庐州城最大的私盐份额,这才一个今日子好过了一点,哪知好日子才刚过几年,眼下就不得不解散,凭他们手中的那点钱根本支撑不了数年。
刘铭传拱了拱手:“多谢各位抬爱只是我现在还没有作好决定,等有了决定再通知大家,现在大家先回去吧。”
人都是一阵失望,不过刘铬传既然还没有作好决定,大家也无法逼他只得一个个告辞而去,不一会儿,整个院中之人已经走得差不多只剩下一名二十六七岁,一身长袍,如同书生打扮之人。
这?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