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关着,不是办法。
汉晨按公安局的要求,回家找那取款汇单凭证。
这人一急,就什么都乱了,满屋找,偏偏平时都能看到的纸条,这关键时候就怎么也找不着。
情急之下,向公安申请到成都去找人。
公安在这非常时期内,那有时间陪着去找人,自己想法举证。
这小地方的公安,权力大于天,想关人就关人,想关多久就关多久。
汉晨回家来,问阿妈怎么办,阿妈越想越气。
气到直接骂我这个恶心的女儿,说要不是因为我,一家人不会是这样。
之前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或者说信任,全因这两大笔脏钱给消灭得一干二净。
汉晨要胡清泉到成都来找我,找回边城作人证。
胡清泉听了,说还是先去问一下公安,这样做行不。
跑到公安局一问,回答更吓人。
说:“就算是你亲戚汇的钱,那也得要证明这钱的来龙去脉,要不然,那个人都可以出来说是他给的钱,那还得了。”
也就是说,就算找到我回去,还得讲清楚这钱是怎么赚来的。
天下没有这种赚了钱又汇了钱,却不知道自己亲戚地址或工作单位的道理。
胡清泉那里好意思再讲下去,他和家里人都算是认同汉今的说法,是我卖夜赚的钱。
一旦问出更大的问题,我也会被以卖夜罪名抓起来。
同时,这名一旦吹出去,整个边城就更是重大新闻,那阿诺家族的名声就真的完了。
回到家,跟汉晨一讲这话,都不敢找我去作证。
……
但是,修路的进程一天天加快,用钱的地方很多。
县里知道有这笔巨款后,先要求公安局将那笔钱转到实用处。
如查清了是失主的,到时县里承担归还,这边先应急用着。
如果没有查清,或确实没有失主报案认领,那么,这笔捐款就记到公安局名下。
就这样,我给家里的钱,变成了由公安局作为捐款人的名义,捐给了道路交通局。
阿爸和汉今依然关在局子里,基本定位在偷的钱这个位上。
现在问题正在往偷钱这个方向肯定,捡钱的可能不大,这是公安局的最新调子。
至于偷谁的钱,没有人有心去查,每天就照旧地要求汉今和阿爸分开交待偷谁家的钱。
眼看两边茶场没人指挥,茶山正以超快的速度荒芜,急也没用。
现在大家无论怎么说这钱是自己的,都反而让人不信了。
阿爸可能偷钱的消息,很快传回红春寨子,可热闹了。
老老少少奔走相告,他们都不知道是庆祝,还是悲痛,总之,见面都先神秘地问知道不,那兴奋得,没说的。
摆了好一陈,又叹气,说这一家人怎么就变了呢?可惜啊。
第一卷 462现场烧了起来
[正文]462现场烧了起来
------------
我在成都这边,一点不知道家里闹得如此不开交。
直到我的演员资格通过一级大关后,才收到曹峰的通知。
他要求我可以带人马下峨眉山了,说他基本将茶道根搞出了点名堂。
待到达峨眉山后,才明白自己的老家那地方翻了个跟头。
每天都担心着,总想找机会进城边一次,很怕家人出了什么事。
可这路还在修,没有要事,基本无法获得话可进山。
曹峰却说:“没必要进去,峨眉山这边听说好像没死一个人。山里和山外都没当回事,就是传地面整体打了个圈,而已。”
在白龙寺住下来,久歌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她的归属,抱着寺庙的柱子亲了几口。
她说:“好静,要是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地,死了一值得。”
曹峰很烦这种人,或者说很烦这种说法,认为有人就老是吹这牛,如真是让其在这地方生活十年,怕是早跑得鬼影都不见了。
这修行的人和灰尘中人最大的区别是,一个玩生,一个玩死。
晚上,吴晓飞同曹峰整理早先收集的资料,我同久歌和新带的助理就只负责编号。
曹峰对吴晓飞讲:“跑了六十六个寺庙,查了一万卷经书,收获主要集中在养生,修气,度生,悟道几个方向。很难查到具体的操作方式,也很难理解这些茶法的具体表现程序。”
我听了到不以为然,说再查一周,如果再没有新的突破,那就由我自己来作样本,大家共同一步一步地分析,还原本来的茶法。有必要的话,创新也不是不可以。
曹峰认为创新不大可能,峨眉茶道有严格的章法,怕各住持不同意。
吴晓飞却认为应该问题不大,反正山上都没几个僧人学了,创新是有这个必要的。
曹峰想了好久,才说:“明天去问一下经院住持再说,虽然没几个和尚修茶,但这主要是他们都进入了日常生活化,没准一用时,又出现很宽义这种类型的高手出来,那时就不好收场。”
……
第二天,我们一行四人,非常诚实地去了经院。
参拜住持时,久歌再一次述说心之向往,感动得住持当场收了她做俗家弟子。
约定离开峨眉山时,授其法号。
进了藏经阁,三名小和尚分别给我们例了茶碗,又去取来水,现场烧了起来。
住持是峨眉山惟一不受宗教局和当地政管的一位,只因他年岁大,学问高远,无其左右。方才能藏经阁久留不倒。
他从一纸包里取了茶,让小和尚帮着分选。
才说,“他是北大哲学博士。”完了用手指了在他左手边取茶匡子的小和尚。
我称小和尚,是严格按照佛界级别要求定的。凡是没有级别的,无论岁数大小,都要是小和尚。
曹峰讲明了来意,同时对前期来这地方查资料,获得支表示百般感谢。
住持的脸很小,衣着禅服,却看不出那一点像出家人,他说:“这事必须要经过峨眉山市政fu,作为曾经申请双遗产的主要项目之一,峨眉茶道立了不少的功。国家的东西,不用时,没人过问,一旦有人要用,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喊话。”
第一卷 463别丢彝族人的脸
[正文]463别丢彝族人的脸
------------
当然,住持对局外有这么一所学校,对这茶道投入如此大的兴趣,也表达了感谢和支持。
他说:“峨眉茶法,从古至今,天下无双。可现在,众僧都取经不像经,而像取钱,没有多少人到峨眉山来像学佛的样子,他们来做什么,也只有佛祖才知道。”
我问:“那,大师,您知道有谁能懂这资料上的全套茶法吗?”
“啊,这问题,他,哦,小曹都问过好多次了。都怪我,没时间修习,也记不得有谁会全套。不过,听说这后半山住有一老画家,好像,来了有三十年。他手上曾画过一组全套茶法图,如能找到,应该就可以应用了。”
显然,曹峰听了吃惊,仿佛在问,前几次怎就没讲这事,今天才讲。
别了住持,曹峰第一时间要求务必要找到这个来峨眉山隐居的画家。
按照指点路线,我们转万年寺到达华严顶,在右面的一处村子找到那个小小的画家院子。
当打听完,才知道那画家已经去世快六年了。他的画,早就被他海外的儿子全部带走。
这一线索就这么断了,问还有人知道峨眉茶道的操作方式没有,当地人都说懂的人很多,却就是不知道是谁。
还说那些人跑到那去了并不知道,大家都很不在乎这东西,说两千年的东西了,太老,现代人不喜欢。
遇到曹峰这种,刚好就对历史越早的越爱得自己都要变形。
骂了几句败家子,才接受了老吴的建议,先去政fu想办法,通过了才返回山上来修补。
如没通过,那就是白忙乎,再好也不敢乱用,现在这个社会,那个敢跟佛界斗。
老吴这人,他一旦出发到外地,基本是最权威的文化局代表人物,对政fu这一块,他熟悉得如过家家。
进了峨眉山市,找到文化系统的同门,再约政fu管委会,又约宣传部,旅游局,市委等等人马。
先不是谈茶事,而是吃喝,什么雪磨芋,野菜,血旺都是峨眉山特色菜。
一大桌开吃,都介绍了些什么人,我一个没记住,喝洒喝高了。
彝家女在峨眉山并不吃香,一上来就是喝,还说别丢彝族人的脸。
看起来,这一种方式,是老吴最在行的,过去我们出发外省,那种方式,老吴很难开展工作。
人还没下桌子,那些人就醉眼朦胧地说没什么,就将峨眉茶道送给成都作为为礼品。想怎么提练,怎么创新都无所谓。
不过,不论怎么搞,都不准换名,只能叫峨眉茶道。
久歌在一边乐了,主动给大家打酒圈子,一转就是十好几杯。
人还没坐稳,就先倒了,曹峰帮着将久歌抬到休息室,回来提醒老吴。
“最好形成文字,不能口头上说了算,酒桌上的话,好像都不算数。”
老吴当然明白,这类操作,他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懂。
喝完酒又喝茶,峨眉山茶,很好的。
一直谈到下班,老吴才将一切事务搞定。
第二天,一张赠予书盖了九个章,什么政fu,市委,文化,教育,旅游,宣传,管委会等等都有。
这事儿要是由我这类人去办,一年能办下来,就得谢天谢地。
第一卷 464吓死人不要人抬
[正文]464吓死人不要人抬
------------
可见,这个社会,应懂得官风路线才行,难怪局长非要将老吴安排给我一起。
说明局长很懂老吴的本事,省心的人,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候省心。
处理完政fu这边,我们一班子人马就按要求前往佛协。
一名叫宏山的和尚说什么也不同意给我们授权,说这东西虽然和尚很少修了,但也不能随便取走。
我说政fu的几爷子些都同意了,你不同意也无所谓。大不了不要佛协的授权书,一样可以做。
宏山和尚几乎是哭丧着又嘲弄着:“是啊,现在那还有我们发言的权利。”
当然,最后在老吴的努力下,宏山和尚还是给了我们最后一道通关文一般的授权书。
自此,峨眉茶道的官文算是全部拿下。
接下来就是一项比较焦人的事,那就是到白龙寺承接传人名单。
我是女的,人家不认,说峨眉茶道的主修传人必须是男的。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只能先由曹峰接招,他是男的,而且对茶道也很有想法。
老吴说:“小曹你接了先,回成都到时再说下文。”
主持也认同,他说曹峰悟性好,正合他意。
这曹峰推不掉,只好不吱声地跪下接帖。我不知道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只觉得他有心事。
主持将经格禅师请来,将□□一一口授一遍,然后才登记载册。
说明正式成为峨眉茶道的主修传人,同时也成为峨眉茶道的惟一授权主持。
要求每年都要返回峨眉山报修一次,编修一次,讲经一次和闭关一次。
……
第二天,老吴和久歌都返回成都做局里的接手重组工作和学校教学程序的制定。
我和曹峰留在峨眉山,同主持和禅师一起提练峨眉茶道的现代意义。
曹峰将早期收集整理的资料和藏经格查出的资料一一对比,分析和排查。
一直忙了一多月,才基本忙出点头绪。
而这一个月,我除了睡觉,基本没事做,却又不能走。
按曹峰的说法,任何那一天,都有可能叫我进入写实性比划过程。
那时,我就是他们三人的人工道具,讲到那个步骤,我就得表现出来。
这个夏天,我好运气,就在这风景秀丽的峨眉山度完假。
而成都方面,几乎就完全由久歌一个人指挥教学。
还是教那宽义带出来的那一套简单而又怪异的东西,好在单位上杂事太多,局长没在意我在外的成绩如何。
九月中旬,曹峰同他师父主持才算将想要的新型峨眉茶道全部文字工作。才开始轮到我派上用场。
曹峰将所有文稿交给我,说他太累,想休息几天才动手,要我先面对文字找找感觉。
一大堆文字稿,差不多有六十万字,我说:“吓死人不要人抬?”
“这算是最精炼的啦!”曹峰说,“如果,按没删节的,至少达百多万字,你以为峨眉茶道是叫起好玩的?”
看样子,曹峰对这次重修峨眉茶道的工作,的确累了,他双手在头上抓了一阵子。
出门时又回头,想说什么,但终没有讲。
我拿了资料,走到后院亭子,心想这得看多久才能看完?
第一卷 465曹峰的法号
[正文]465曹峰的法号
------------
放好一杯绿茶,才慢慢地阅读他们的作品。
翻开第一页,上面直书:宽轻修订。
宽轻是谁?我想了好一阵,推定应该就是曹峰的法号。
再翻,再吓一跳,这都是些什么?很难的字句。
《峨眉茶道宗法清律》
昌福著
清代演有和尚修订本1866年
律言
律言一
露争一晓日薄归去只形春回凡发心起司源乱伐灵有不生众能无道天行边辞风招民害度生之德何故成休谓之于世
律言二
佛陀呻知吟育杂众单语一木悟送百家分之耳翡工之体正生之鄙恶心之瞻顺木经土经拾经造经水经火经具谓之于茶
律言三
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理究通才地人学人得失均同则无何得上苑之风落上东之水取下仪之器集下沉之礼再无何学苍生而爱苍天习凡尘而助众物明无何谓之于诚
律言四
苍生一元佛典一叶肉身一毛年轮一周诩身一禅大隐一秋智者一片细发一丝尘埃一点茶法一品谓之于静
律言五
小规识□□细节度全谱博无水土间问而修饰真林中读禅语诗流梦童中酒se情生腐胸生一汗毛顺天得天道行明路平直谓之于和
律言六
天地之道天地之人由伤而生由生而亡棍人滛歌善人言茶心道非生折难非常凡身草木气神韵道门开淡淡谓之于清
律言七
人水合一学人初道人茶合一学人能道人壶合一学人会道人禅合一学人修道人人合一学人悟道天人合一学人明道谓之于道
律言八
爱山道山道爱水悟水悟山入世而近水水入门而道山青观清而宁高助低而远长非长短非短是道非道是茶非茶破则通谓之于然
律言九
泰如置之根安静布之心行言流之忘孤身贵今人谓之于德
律言十
修东明修西暗何为朝日何为年习而重道而萌常多识为以勉其苦日能从一月能从二佛能从三为以难其回谓之于空
分律
分律立法一
分者选也选之而择择可析优遇忧停风障平事过事来调思切乱分难则先分明则先分无则先分喜则先不分不工不分不心不分不身不分不立也
分律立法二
初为水晨练一草次为茶晨练一劳三为壶晨练一事四为人晨练一了养修而复生道可为律可正
分律立法三
问茶通虚则悟也道静寂清戒则还也道焚香忘心则入也道鸣乐凡尘则去也道涤壶冥思则为也道
分律立法四
气生气不生则动神来神不解则问韵承韵不着则补定世定不平则安
分律立法五
茶炉烟地气滨来去自然分而性不移伤味也分而性多变伤心也分而性一则可为之天纵物归地纵物去人纵物远故茶法取于理置于道顾于行山南心法莫于动焉盟必烦分必静取其道而唯心性也
分律立法六
天分三时晨光唱午光度夕光悟劳而得闭而失闻道茶中言三才之内有明道可法三时之内现公道可法是为茶法要义也
分律立法七
净身之下净尘净心之下净滛凡理之于谋天理之于道茶法中干哗无一叶别中无形常益也碗内现法大益大德众口诵之
分律立法八
众交色旺分交心旺主交损和客交益邦乐授人本无羞强授人根无主天下一事益交益得恶往独去茶法之众和乐长生
第一卷 466佛陀顾之非物
[正文]466佛陀顾之非物
------------
分律立法九
律立之规树道之理闻香之际忆前思后众物众士儒性佛陀顾之非物一口清人众口清诸乃致顺之
分律立法十
智生于智法式曰智中大智还有智智长于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积智智功于智法式曰智多养智放还智智传于智法式曰智能哺智化众智
工律
工律立法一
工者研也研其形洞其真发其理创其哲布其道为其参形定意来真观具赏理究源吾上晟道生要录参传世仰
工律立法二
植种于山吸吮于水茶之于阳搭之于春承之于裳温之于壶知行世事服如条理志大春收理大秋还山水一壶乾坤一壶坐卧端详惟是身心归一也
工律立法三
植种丘泡复于池茶之现烈拓之于夏担之于手睬之于碗蒙动太间山无法份想小春荒怀小秋俭丘池三碗百态三状行走谩语惟是错节也
工律立法四
植种洼浊足于浑茶之照泽持之于秋扭之于口暴之于缸胡嘬敬欢水无||乳|色敬微夏苦惘微冬辑淡而尖羁劳而非果薄暮知祸萧于寡惟是欺心也
工律立法五
合天地而唯一成佛者之灵光静手起叶更听母食中指并节与寸注指展于鼏
工律立法六
驾炉三尺竹炭首木柴次后草皮生火明闻火近细雪水山泉水一壶五咕中碗五啾得线温而入门火停昴时限闻而品
工律立法七
琉器仁石器德青器情木器残陶器和访喁间成无枯则生
工律立法八
先瞌羁人再噶器仓储别光瘦无碎杂炕炉下壶台中具器上复以匹巾
工律立法九
惟工时明工理工到山则意到水工到水则意到身泡壶山水尽收一壶是春非春轻风一孔千山万秀放收间天地宽也
工律立法十
艰工而长厚工而睦茶法之工内练载年十有九工细睹物爱吾物工中大小相安也
心律
心律立法一
生者为生死者殃死身殃心死者无茶生伤心生者无茶徒之记生者无茶惟生死一毛鄙生死其中者茶伴而厚之
心律立法二
举财加义其欺心足惟财动心其害心足滛盗j匪蒙世一时其耻心足此茶法远矣遁无持挂无寄爱无限诚无毒此茶法近矣
心律立法三
言之忠行之正乐载心昌旺及也小克小欺茶晓道中人寿无久远也
心律立法四
止戈之人和呈攻之人嚃君子置茶利贺三秋小人j心为后不仁因果之内必有祸殃夺名夺利者法送断后惟心无盗蝇茶法自报
心律立法五
学苍天而爱苍生习凡尘而助众物习茶大庸者不能大学者则为之习法大恶者滛心取财大善者慈悲助弱此为天道之结也
心律立法六
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静佛静清也还道乃人终茶中品人清静参禅悟千古文始终回环有始有终也
心律立法七
茶之大章莫如一脉土若砣经黑白通心碗若石经进出通心琉若冰经冷热通心杯若磐经里外通心壶若金经上下通心水若柔经强弱通心火若炊经衰荣通心木若栈经春秋通心凡举善暗欺者心通气垂惟大道之耻凡义善明爱者心障气通惟大道之心
心律立法八
因诚则明因明则智心者灼之金也取大巧功大世圆大德舒大器惟是宣人孺哲人执茶归学人持茶来圣人拈茶谱道人拣茶呖素人援茶昌j人拔茶财是以茶法之至也
心律立法九
早到春赤枯骨苛虹衣禄奇楔淡然世炎莫为苍茫生无上法死无下灾心法之法律立为本昔往年轮牧而天行智品之顽犬鸣峰间度生追水芳流佛典
第一卷 467防御性武术
[正文]467防御性武术
------------
心律立法十
悟善真道善真山月有早茶央林听雨音古法静庙众烟台飘光阴焙香醉禅意佛语入天堂是惟峨眉茶之道法真境也
看了这些,没一个地方能懂,可能是我没学懂汉人的文字。
赶紧不看,还是看综述好点。
全白话文的,才是我要知道的,想到这,才不管曹峰的要求,找自己想看的就行了。
综述总引说。
要了解峨眉茶道,首先要对峨眉山各大宗教的形成以及形成之后所产生的各种流派进行了解,在有史实的情况下作一些介绍。有一些传说的流派本书也列出,供读者参考。
峨眉山最早为我国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山修行约早1300年时间。我国史书《山海经&p;8226;西山经》、《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p;8226;地理志》、《吴越春秋&p;8226;勾践阴谋列传第九》、《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云笈七签》、《峨眉山志》、《明&p;8226;峨眉道人拳歌》、《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乐山志》等书均有详细记载。自东周显王22年约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国形成□□地位。史载开创人为天师张陵,称号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经书《五符经》、《三皇经》、《九仙经》、《飞弦羽经》等经书随之在峨眉山诞生。而同一时期诞生的另一武学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术道人司徒玄空创立,并渐渐壮大。
道家经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相当一批授众,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在原学派基础上创立史上最大规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数万户。到了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广泛传播开来,峨眉山便在此期间成为仙道界最为□□的地方,该教义后改为我国正宗道教名称“天师道”。其流派经典《丹经》一书和《想尔注》一书也在张鲁时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顺帝时期,据《义传》和《剑道》载,峨眉山道教历经本教争权夺利,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教派冲突。为保一方安定,于公元484年由太药道长创立三门剑术,合称为“峨眉剑仙派”。一说为陕西全真派王重阳创建,但无史考。峨眉剑仙派醉心于剑术、气功、养生三大方向,与峨眉通臂拳重于防身不同。与此同时,另一剑术门派越女剑法术也渐渐形成一个峨眉山道家防御性武术集体。
隋开皇杨坚公元586年间,药王孙思邈到峨眉山习炼药膳,著书《千金要方》。修道人与孙思邈一同常年研习百药,以茗载道,形成我国较早的一种茶药人群组织,这便峨眉道家茶学学派的起始。
据《五灯会元》载,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时期起,我国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登陆峨眉山,大兴佛教思想,道家学派随之衰弱。佛教为世界最大的拿来主义宗派,凡是优秀的,符合佛教事业发展的,都一一收入教义全书。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创立的各大流派几乎六成左右被佛教临济宗门派收入其中。
第一卷 468真要想入佛门
[正文]468真要想入佛门
------------
公元835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龛和尚等人将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了我国最完整的“峨眉派武术”宗源。公元845由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道家药茶概念、道家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两派于唐王朝时期起,正式支撑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两大教义的平衡点,并发展至今。另外,目前关于峨眉山最为权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还对峨眉山历代重要人物作过较为全面的描述,如赵公明、三霄娘娘、白莲仙姑、东岳大帝等,虽然说过于神化了,但因这些人在峨眉山所创的一些门派或取的地名,至今还能一一见证。
由于峨眉山还有大量各类门派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于历史、政治和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了解峨眉山各派的历史,只为更好地了解峨眉山各宗派本身的发生发展或消亡。作为现阶段峨眉茶道的传承人,我有必要编写这本峨眉派茶道书籍。有些历史可以忘记,但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任人抹杀掉的。也许,有的读者会说他从来就没听说过有峨眉茶道,如果是这样,那是我这名接班人的错,我没有做好开发和宣传工作。外因只能说是我国80——90年代以前的各种打打杀杀信息,让大家对我国多家武术流派有深刻的认同感,而对于文绉绉的茶道好像无从了解。
我看到这里,总觉得这不是资料,而是曹峰在想出一本书。
一本关于茶道方面的书。
回忆起来,早先在成都看过的一些茶艺茶道碟子,放到这个位来看。
是好像有点不入流,难道,曹峰想干什么?不想上班了?真要想入佛门。
这可不得了,我得想办法劝他。
尽管过去多次笑说自己入佛,但我们都以为他开玩笑。
但看了这综述,仿佛他真的太入局了。
我再看下文,他的稿子说。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间唐宣宗在位,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师圆寂,其俗家玄徒多达200余人,纷纷前往参拜逝容,据《单灵名谱》一书载,这是唐朝时期俗家弟子对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参拜典礼。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门的长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时期还有大中律僧和隆达大师习茶授僧,但因佛事过多,终没长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余,采用他对儒家学派的理解,首次将峨眉茶道的年历按儒家史记方式编写整理出来,用于传承记录峨眉茶道的历代承载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为《峨眉茶法法历》。能明和尚于公元995年获谥号能明法师,时年72岁。
第一卷 469宗法林立
[正文]469宗法林立
------------
公元1016年,仁空法师和圣云禅师两人共同从能明法师手中接过峨眉茶道的主修权,大力提倡全山僧众修习茶法,便于佛教内修,对参禅者大有益处。这一时期应为峨眉山茶法活动最为兴隆的时期,有关峨眉山史册的书籍多有记载。
公元1071年圣云禅师圆寂,为峨眉茶道中人年岁最高者,享年119岁。公元1080年,峨眉山圣水阁果悟大师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师原本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专职僧人,对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养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师发掘出来的,后来著名的大词家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宝。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师时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门宗法林立,佛教门生从南北二宗分为更细的八宗佛教门派。各个山地都成了争夺范围。峨眉茶道修习者随之减少,果悟大师为峨眉茶道第二位广收俗家弟子学习茶道的主持者,并随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龙洞今峨眉山白龙寺院一带考察地形,最后在这一地区开荒种茶达600余亩,至今这一地区仍是我国惟一最有发言权的正宗“峨眉山茶”主产地,别的地方十有为假冒伪劣。
在果悟大师的努力下,峨眉茶道虽然有所发展,但很难向前推进,佛教僧众大多以习武诵经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还不到22岁的果德无从修习茶法,平常做点记录算是完成任务,他对果悟大师的授法难以达到静寂状态。但就是他这样一名武僧,却为峨眉茶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动摇的作用,因常年习武,养成了动的习惯,并时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术的方式比划起来。果悟大师见多识广,要求果德将其动作细化成一种规范的表现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别于昌福禅师以求静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样的书,《茶之缘》诞生了。《茶之缘》以动为修习茶道,结合武术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强,同时对静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条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达400余人,分为动和静两种类别。以至于在果悟和果德圆寂后长达30年时间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选,大多自然修习,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态。其中主要分为峨眉禅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长壶茶道四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务,期间接待了无数从江南逃难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观赏峨眉茶道,这为当时元王朝政治打压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驹在其作品《言茶记》中收录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缘》全部内容。大词家吴文英虽然在峨眉山停留时间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词作《天道山月&p;8226;登峨眉山怀旧》中写道“山月随风冷太白,峨眉茶法古来亲”。公元1260间,喇嘛教传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冲击,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无力再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师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几乎没有发展几名茶道授众,于1311年转交给常圆大师处理。因常圆大师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众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温。
第一卷 470寻幽访秘
[正文]470寻幽访秘
------------
自1373年常圆大师圆寂后,峨眉茶道几乎就不需要专人主持服务了。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岁月里,峨眉茶道已成为峨眉山众佛家人士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门专门的法政,用以修习。凡有来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规泡茶方法,接待访友。最为著名的是,神宗万历元年别传和尚进京受赐紫衣和纯金制万岁牌时,别传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绎了峨眉茶道,并回赠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叶,该茶叶就在当年被列入明朝贡茶册。别传和尚也因此获谥号“洪济禅师”,朱翊还亲笔提写了“圣积寺”牌匾,该匾于1797年间被夹江僧人盗走,放于夹江家中,后不知去向。《明史&p;8226;列传》中载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赐寺院等记录,这个王朝,应该是峨眉山茶叶和峨眉茶道最为辉煌的时代。
康熙年间,峨眉山高僧元亨禅师受康熙帝赐“善觉寺”之匾时,正是元亨禅师对峨眉茶法最热心的时期。如果要说清朝时期的峨眉茶道传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禅师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问茶、坐思、听经和乐水四个茶法程序,用以串联整个峨眉茶道动和静的必由规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录》中将元亨禅师的茶事茶法先后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论经训,分别为《参悟茶法》、《明悟茶法》、《缮悟茶法》。该经训于1864年被收录进《禅宗大典》全经的第331卷《六和经》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将峨眉茶道进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历推定,并将其编写到自己的《生录》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龙洞俗家居士祥魁为专修茶法而来,于1898年对峨眉茶道各种程序修成,法正无误,并取得白龙寺主持政元大师许可,同意将峨眉茶道传出峨眉山之外设置布道场。从此峨眉茶道正式转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间,中国佛教的前景难以定夺,多数僧众处于观望国事,无心修习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龙寺高僧演哲大师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务后,更是总在空闲之余研修峨眉茶道,广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宽明、宽治、宽义、宽云、宽海等等,后多为茶道中高手。以至于因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并有了当前我国大名鼎鼎的峨眉茶道名师宏尘、宏玄、宏德、宏静等人问世。在峨眉山佛门中的宽灵法师、宏山大师都是演哲培养的习茶高手。
随着时间的近程和历史的久远,加之历代僧人、居士对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缘》这组动态茶道的观点不一,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里也就出现了多重样本的茶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