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炮火1906 > 炮火1906第148部分阅读

炮火1906第148部分阅读

    不过,李安生新上台后,肯定要用自己手下得力的人来做内阁总理,当好这个无比重要的大管家角色。

    更何况,李安生为人强势,必定不会留他们这一对同样强势的搭档。

    两人都有满腹的豪情壮志,满腹的理想,百般隐忍,只为干一番事业,袁世凯毕竟年迈,将来执掌大权的,除了段祺瑞,别无他人。

    可是,算来算去,算不到袁世凯会走出这么一步,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徐树铮也不去掸落身上的花瓣,眯着眼睛,叹了口气,说道:“哎,大总统何故如此?”

    他说的大总统,便是袁世凯,显然,他并不怎么服气李安生这个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

    段祺瑞从怀中掏出了昨日袁世凯写给他的信,扬了扬,推到徐树铮的面前,淡淡的说道:“袁公信中,尽是北国景色,满纸自得,显然,他骤然离职,并非不得已。这倒让我想起此前他所说的一句话,他说,若一意孤行,只怕连克定等人都不得善终。仔细想想,将来袁氏一家,可保数十年不倒,享尽荣华富贵。谁说袁公痴耶?我看,论算计谁能比的上他。”

    的确,袁世凯永远权衡利弊,很少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也很少吃亏。

    他本来就有病在身,主动退位,还能落得无边美誉,又能得到李安生的感激,高手。

    “袁公是享福去了,不过我等到底何去何从?”

    徐树铮有些不甘,试探着问段祺瑞,他也只是问问,无论段祺瑞做何决定,他都是十分支持。

    段祺瑞哈哈大笑起来,他是个极其热爱权力之人,他需要有权力去实现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做一番事业,青史留名。

    “何去何从?天下之大,还没有我们的去处不成?”

    段祺瑞摇了摇头,笑了笑,惬意的饮了杯茶,朝着徐树铮说道:“瞧这门庭冷落,难道还留在京城不成?”

    “你若是闲得慌,倒不如去我老家转转,就当是颐养天年。袁公往北,我们便南下好了。”

    说到颐养天年,两人先是眉头一皱,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

    徐树铮边笑边摇着头,一串叹息,说道:“去年这里可真正是门庭若市,熙来攮往,可如今,端的是凄凉。人情比纸薄啊。”

    他轻蔑的从鼻孔里头哼出不平之气,无比的愤懑,趋炎附势之人啊,可真是可恨。

    求上门来时,大包小包,低头哈腰,恨不得当奴才似地,隔日便要跑上几趟,也幸好段祺瑞是个清廉刚正之人,不然,寻上门来的人只怕要更加的多。

    段祺瑞点了点徐树铮说道:“这岂不是能凸显出知己的珍贵来?”

    徐树铮一愣,感激万分,内心也是心潮澎湃,“是啊,人生在世,何须太过人情冷暖,看破世态炎凉,有知己足矣。”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四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第四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徐树铮是个洒脱不羁之人,特立独行,也不在意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或者说,那等人根本就不在他眼内。

    他也不去计较如今门厅冷清,只是这样的待遇让他更加的看破世事而已。

    午后的阳光愈加浓烈起来,坐在这口鼻皆香的庭院里头,思绪渐渐模糊起来。

    徐树铮招了招手,喊从人去整治些小菜,既然无事,索性小酌一番。

    既然春光无限好,也不要辜负,自有飞花在春光中陶醉,而他们则在春光中微醺。

    在段祺瑞家中,能够享受这种无比随意代价的,也只有徐树铮一人,有时候段芝贵也来,但段祺瑞更多的是客气,拉拢,并不是真正的性情流露。

    只不过片刻,下面就整治了酒菜上来,两人对坐而谈,浅饮轻酌,倒也有一番雅趣。

    一个食盘,八样小菜,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红烧果子狸、焦炸羊腿肉,一盘毛豆腐,再加三个素色小炒。

    段祺瑞平时很是清廉,很少吃这么丰盛,徐树铮来了,才会如此奢侈一番。

    徐树铮人高马大,能吃肉,故而,段祺瑞也不愿意亏待了这位得力干将。

    其实,一国内阁总理,平日里也就是两三个小菜加个汤,有时还不吃荤菜。

    要是那些整日间大吃大喝的食利阶层知道了,只怕会惊掉下巴,无地自容。

    如今运输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货物络绎不绝,总能买到许多从前稀罕之物。

    不仅仅是牛羊肉与猪肉,就连其他鱼类也能在市场上并不少见。

    说到吃肉,李安生上台之后,京城还流传过一个笑话,那就是李大总统是吃肉大总统,李大总统上台了,民众不用愁没有肉吃,肉也会越来越便宜。

    东北如今到处都是养殖场,除了牛马羊,还有大量的养猪专业户,东北出产大量皮毛的同时,还出产大量的猪肉。

    过去猪肉是贱肉,一般人多吃羊肉,但如今东北已经推广了吃猪肉,成为了东北民众的主要肉食。

    东北老百姓桌上,时不时的都能吃上猪肉,甚至是羊肉,还有鱼是每天必食,东北在民间推广吃鱼。

    尤其是学堂里头,是一定要有鱼的。

    李安生执政东北时规定,每个学校的校长带头,教师们都要要负责将午餐时孩子吃的鱼肉中的刺挑出来,不厌其烦的挑出来。

    虽然东北所有的校长与教师都喜欢深海鱼,因为没有刺,或者很少刺,但是由于深海鱼供应有限,他们只能继续每天最为烦累的一项活计。

    当初中俄战争结束,李安生将外东北拿了回来,使得大量的深海鱼开始充实东北市场,使得东北的所有校长与教师们欢舞雀跃,倒也是一项奇谈。

    这年头,东北的百姓吃的粗粮与细粮搭配,还能吃肉食,羡慕死了全国其他地区的百姓,而随着各种养殖技术的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猪肉、鸡鸭肉等也开始逐渐的走上了老百姓的饭桌。

    故而李安生一上台,北京的百姓们便奔走相告,他们别的不知道,只知道要有肉吃了。

    清末的北京,王公大臣云集,“除朝贵及纨绔子弟,暨南省京官盘餐兼味,食用稍丰外,其余上自闲散王公,及疏远之皇亲国戚、八旗官兵以及北五省京官,一日之中,上者食面食,下者食杂粮。侑食之馔,羊肉鸡卵,一二品已为异味。下者生嚼葱蒜,若调酱则已丰矣。”

    那个时候连王公大臣都要吃些粗粮,更何况肉食?可想而知清末北京老百姓吃的都是些什么。

    也许听起来,北京的老百姓,甚至是直隶其他地区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李安生到各地视察,只是因为一个原因,李大总统来了有肉吃,有些可笑。

    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件无比苦涩的奇谈。

    光绪时代,全国各阶级几乎都出现了生活下降的现象。山东小麦种植量第一,一般人却卖小麦购粗粮。

    1883年的《北华捷报》这样形容河北地区一般农民的生活:“农民虽然大部分都贫穷,但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还比较少。只有在荒年,他们经常以野菜为食,甚至连野菜都找不着而成群饿死,正像一八七八年和一八七九年的情况那样。在最好的年头,他们也吃最低级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是同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粱及小米。一块白面馒头便是一种特别的款待。当然更难吃到任何肉食。有一天一位贫农在叙述皇帝豁免田赋的时候说道:‘如果他是皇帝,他将随他高兴地把面条吃一个饱。’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地吃面条,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李安生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北华捷报》便以大标题正版刊登了当年的这篇新闻,并且进行了富有激|情的评述。

    是啊,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的吃面条,成为了最大的梦想。

    民国前后,关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改善,至少,没有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部分人也能开始吃的调匀,粗细粮搭配,尤其是去年的一次大丰收之后。

    但影响关内百姓民生最为重要的,还是铁路运输。

    铁路是影响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使农民更广泛地与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为改进民食创造条件。轮船运输在清末就已经对华北沿海的民食产生了改善的作用。

    清末北京的粮食供应有部分来自东北,对华北内地粮食压力减轻。李安生刚穿越到东北的那会,大部分地区的民食有所改善,而东北的粮食产量逐年大跨越之后,关内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许多。

    自去年开始,直隶百姓一般人“午饭必有熟菜,或杂以荤腥,饮必以茶。一村中之茶馆或有两三处,因饮酒者渐多”。

    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在于交通运输改善所带来的流通与商机的增多,尤其是东北铁路网的完善,以及中东铁路与库张铁路落到民国手中之后。

    人民有机会进行多种经营,或加强商品化比重,各地区相互交流,摆脱了清末的缺粮困境。

    由于农业生产未发生质的变化,靠运输的带来的改善相对有限,而较为偏僻的地区甚至没有发生变化。“中上之户饭皆粗粝,中下之户则皆搀糠和菜为食,丰年粮尚不足,一遇凶年,恐慌立至,则树叶草根亦以充饥。”

    大部分地区的食物改善时间不长,因为人口急剧增长,运输取得的成果迅速被人口增长抵消掉,要是爆发大规模内战,许多地方都要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袁世凯也清楚,如今日益改善的民生,万万不能因为内战而破坏掉,要是本来就如此残破,那倒还好,没有人顾的上,可有比较,便有计较,轻易挑起战端的人是要遗臭万年的。

    段祺瑞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今日小酌,能有如此丰盛的佳肴,未必不是李安生所赐。

    从东北过来的大批肉食,以及价廉物美的烈酒,都成为了京城百姓们的最爱。

    两人小酌半晌,从人又端上了主食,居然是甘薯,倒让徐树铮有些意外。

    段祺瑞笑了起来,指着甘薯说道:“又铮,从前咱们都盼着能不吃甘薯、高粱这等粗粮,盼着能吃上小麦,面粉。可如今李大总统推广什么?粗细搭配,整日吃小麦的,也得吃些甘薯,这才叫营养。我看,他是替东北推销甘薯吧?”

    当初东北为了不让关内因为东北大丰收粮食价格逐步下跌,使得关内百姓因为用小麦换取到的粗粮变少,反而闹起饥荒,于是东北有意识的向关内投放了大量的粗粮。

    现在反而要推广甘薯这等粗粮作为日常必不可少的事物,怪不得段祺瑞要拿出来说事。

    李安生的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嗤之以鼻,这细粮才有营养,多吃细粮,才能熬饥。

    中国北方在饮食方面长期以来重男轻女,从小农经济角度上讲,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生存选择。农业劳动要求男人对农忙时高体力消耗负责,只有将粮食集中供向主要男劳动力,保证他的劳动和健康,才能保证全家的生存。要不然男子就会致病,整个家庭将遭受更大的打击。另外,北方农村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雇工往往比主人得到更好的饮食。雇主不得不将有限的细粮与肉食等食物用在最能体现其价值之处。

    故而,这种观念其实是深入人心的,李安生提出粗粮也有营养,而且每天必须吃一定量的粗粮,一时难以推广开来。

    连段祺瑞都不认同李安生关于多吃鱼聪明长寿、粗粮与细粮搭配的说法,更何况其他。

    “如今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倒也是个事实。好歹,咱们回去也能昂首挺胸一回,不至于对不起先人。”

    段祺瑞放下酒杯,喟叹着,略微的自我安慰一下。

    的确,他们坐在这里吃肉喝酒,现在许多老百姓同样能够如此,不局限于东北、直隶,甚至是山东、江苏等地。

    比如说,在北京,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

    不过,这个工资居然还不如上海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

    而不管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物价也越来越低廉,段祺瑞住处附近的市场,每天都会挂牌子出来,路人都能看到价钱。

    面粉1包四十余斤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1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

    不仅是物价在跌,百姓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着。

    而且部分走在前列的公司工厂,甚至还规定了优厚的福利。

    民国政府在交通部内设有铁路员工福利委员会及职工教育委员会,在铁路上也组织了一个员工联谊会,福利机构遍布在各段各厂各站,大的车站,都设有扶轮学校,主办中小学教育,专收员工子弟,一律免费,每年年终发双薪,季节发奖金,这些小恩小惠连最不起眼的小工都有。

    在许多工厂,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要苦些,从十元到十元不等。

    徐树铮跟段祺瑞开着玩笑,要真是没有地方可去,还不如去当个教书匠或者技工。

    这自然是在开玩笑,但何尝不是体现出了如今教师与技工的优厚待遇与地位。

    “净胡说八道,有哪个地方敢要我们?”

    段祺瑞也不是将徐树铮的话当真,而是实在是笑道不行,这家伙,居然还有这么诙谐的时候。

    还真给他们言中,他们在这里赏春光饮酒作乐,没有半个人来打扰他们,连许多北洋的故旧也是如此,大概都是以为段祺瑞彻底失势了。

    两人浑不在意,只是一味的吃酒。

    不过,并不意味着真的没人登门拜访,正酒酣之时,李安生却直直的闯了进来。

    “芝泉兄,怎么,如此雅兴,是有什么好事么?”

    李安生亲自登门拜访。倒是让段祺瑞与徐树铮大吃了一惊。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李安生怎么来了?

    照道理,李安生此时应该在到处进行接见活动,约定盟誓,与议员们高官们共同欢乐,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

    不过段祺瑞也是机敏之人,连忙站了起来,推说道:“哪里,不过闲极无聊才对。”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四百三十四章 可愿做一把刀?

    第四百三十四章 可愿做一把刀?

    徐树铮不明白李安生的意思,但段祺瑞却立即听出了些意味,连忙招呼着上干净的碗筷,重新去整治几个下酒菜来,请了李安生坐下。

    段祺瑞要请李安生坐在上首,李安生连忙推辞道:“座谈论道,不分高低贵贱,只分长幼。两位都要年长过我,我敬陪末座好了。”

    说着,不顾其他,直接在两人对面坐下。

    段祺瑞见李安生如此,也不阻拦,便也跟着坐下,倒是徐树铮有些局促。

    李安生也不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道:“芝泉兄,你倒好,一走了之,倒是害苦了我啊。到底你我无冤无仇,前年还一同在库伦打了一仗,也算是在一条战壕中并肩作战过。就这么忍心的让我背上不能容人的恶名?一当这大总统,便要出我洋相?”

    段祺瑞见他如此直白,也不藏着掖着,打着哈哈说道:“哪里,只是厌倦了政治,想要回乡清净清净罢了,并无它意,还望大总统不要见怪。”

    李安生见他如此惫懒,大摇其头,说道:“要是你的辞呈,我原样打回,你可是去意已决?”

    段祺瑞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本以为猜到了一丝李安生的来意,却又给搞糊涂了。

    “这,大总统,何故如此?辞呈已递,万没有收回的道理,还望大总统批准。”

    徐树铮在旁心花怒放,原来李安生竟是来挽留段祺瑞的,连连朝段祺瑞使些眼色,恨不得在桌子下踩上段祺瑞几脚。

    李安生见他一时把话说死,也不想逼迫过甚,万一对方因为面子问题,而一直坚持下去,反倒是坏了事。

    对于段祺瑞,他是绝对要留用的,如此才能迅速的收编北洋系,并且分化北洋系。

    更何况,段祺瑞也是后世民国历史人物中最为廉洁的官员。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初年,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去年段祺瑞娶了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书达礼,段祺瑞很喜欢。但她一进门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爱,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儿一样,置办嫁妆,吹吹打打,很热闹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李安生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对段祺瑞评价很高,能做到这一步的,相当不容易。

    能够在身居高位之后,还始终保持廉洁,更加不为美色所动,宽容待人,实在难能可贵。

    李安生也不答话,举目四顾段祺瑞的这套宅子,其实是一栋小楼房,带了个小小的庭院而已,算是相当平凡普通的。

    段祺瑞到现在还没有房产,这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政客中是绝无仅有的。段祺瑞在北京一直是租着房子生活,直到袁世凯以送套房子给他养女的名义(段在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袁世凯的养女张氏为妻),给了段家一栋房子。这栋房产的原房主是与袁世凯打牌输了四十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的,可没给房契。

    李安生差点笑出声来,后世历史上,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见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话没说,带着一家人搬了家,这栋房子只住了两年。后来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

    穷尽一生,段祺瑞也没有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真不知道,后世的那些所谓的廉洁官员们自我标榜,能不能,或者敢不敢跟段祺瑞比。

    作为内阁总理,给段祺瑞送礼的人自然会排成长队,但他从来不收礼,只是遇见最亲近的下属和友人送来礼物、却之不恭时,才会在礼物中挑选一两样最不值钱的东西留下,余者则悉数退还。

    曲高和寡,向来如此。

    李安生正是因为这点对段祺瑞惺惺相惜,无论如何也要挽留对方。

    他看过后世段祺瑞的遗嘱,跟宋教仁临终遗言一样的无比感人肺腑: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

    这份遗嘱,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相当感人,能够作为正面教材来教育人的,可惜的是段祺瑞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在后世没有赢得相应的尊重。

    段祺瑞不适合主政,比如后世历史的败笔,成为的代言人,但是用他来辅助执政,意义就不一样。

    “如今时局多艰,腐败横行,内外交困,芝泉兄就忍心袖手旁观?”

    “这,这个么。”

    段祺瑞沉吟起来,他的确想要留下来,但是更多的确是犹疑。

    这是徐树铮终于忍耐不住,站起来大声问道:“总理继续职责也不是难事,关键是,大总统阁下,你愿意给多少的权力总理职位。总统制大权独揽,内阁总理可不能当个摆设,只当个管家。”

    有文采,而且毕业于当时相当稀罕的士官学校的徐树铮,自视甚高,周围的人和他自己都觉得他徐树铮就是文武全才,根本没把南北的军人政客巨头放在眼里。段祺瑞圈子里头的人,除了靳云鹏之外,都挺佩服他。

    陈文运说他是在北洋时期唯一见到的可以“五官并用”的人,他亲眼所见,徐树铮“可以一面跟他说话,一面批公事”。打电话的时候,从来不用查号码,都记在他脑子里。

    徐树铮的文韬武略,用在政治上是权术,用在军事上也是权术,纵横捭阖这一套,而且玩得心狠手辣,要是给他个舞台,说不定会更加好。

    此刻李安生看到的,不是他的老道,而是他的直指本质。

    “有人劝我,请王士珍出来做内阁总理,请问又铮兄,这个建议怎样?”

    北洋有号称“龙”“虎”“狗”的“北洋三杰”。其中“龙”指王士珍,“虎”指段祺瑞,“狗”则指冯国璋其中段祺瑞和冯国璋皆大名鼎鼎,而反观王士珍虽号称是“龙”,却声名不显,在后世,一般不学历史的人恐怕连他的大名都未必知晓终其原因主要是王士珍是个没什么野心的人,民国建立后,他就退隐到他的原籍正定去了。正应了龙之称谓,可上九天,可潜渊底。

    王士珍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生灵涂炭,腐朽的封建政治走向灭亡,软弱的资产阶级在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的年代。王士珍“强军救国”、“实业救国”的梦想都未能如愿以偿。然而,王士珍凭着一颗正直的心,做了些亲民助民的事情,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这个时候部分人提出将王士珍推到内阁总理的位置,也是对王士珍这个人的认可。

    而且,王士珍的低调,也能够与李安生这个强势大总统配合的很好,当年袁世凯便多次从王士珍身上受益,曾经老袁一刻都离不开王士珍。

    当年袁世凯听说清政府将派他任山东巡抚,赶紧让王士珍率两名亲信去山东巡视。不到一个月,即将山东沿海各要隘、军营情况全部勘察清楚,连驻兵计划也作了周密安排。返回后,袁世凯又惊又喜地说:“胡速归如此!”即委派王士珍为小站留守司令官,指挥各军依次从小站开赴山东。 得到袁世凯的赏识与重用,为王士珍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王士珍训练军队也很有一套,对士兵不打不骂,以恩德感人,如果军官犯了错误,他也从不当着士兵的面责问军官,以保持士兵对军官的尊重。他还极力培养士兵的绝对服从效忠意识,让他们相信袁世凯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只有听命于他,才能升官发财。

    正是凭借这个,袁世凯才能够彻底的掌控北洋军队,拥有了坚实的后盾。

    在北洋系之中,袁世凯最为放心的还是王士珍,对主见相当强的段祺瑞有些提防。

    这个时候提出王士珍,其实就是给李安生做参考。

    段祺瑞也知道王士珍其实很适合李安生,但是李安生眼下忽然提了出来,意思显而易见,便是在向他表明,李安生还是准备用他来做这个内阁总理。

    “这是为何?”段祺瑞有些不敢相信,低低的问道。

    李安生身体前倾,眼神炯炯的望着段祺瑞,沉声说道:“芝泉兄,可愿意当我手中的一把刀?斩去那些贪腐,斩去那些腐朽?”

    段祺瑞为之一震,久久的望着李安生,说不出话来。

    可愿意当我手中的一把刀?掷地有声!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四百三十五章 日本疯狂造舰

    第四百三十五章 日本疯狂造舰

    没有人比李安生更为直接,无比鲜明的提出,要让对方当他的一把刀。

    如果段祺瑞选择接受,那么,他将会成为李安生的工具。

    换做任何人,都很难接受。

    为李安生冲锋陷阵,背尽骂名,而李安生则在幕后享受成果。

    徐树铮虽然很希望段祺瑞能够留下来,但是却并不是这种方式。

    故而,他极力的想要阻挠段祺瑞正面回应,即便他也认为段祺瑞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这个赤裸裸的要求。

    不过,让他极为震惊的是,段祺瑞点头了。

    段祺瑞缓缓的点着头,无比轻松的说道:“固所愿也,不敢求耳。”

    他何尝不是个精明人,自然知道李安生会给他尽可能的权力,这又何尝不是他的胜利。

    至于做一把刀,他并不介意做谁的刀,他只怕这把刀不利,更希望李安生能让他磨一磨刀。

    他渴求的是青史留名,而不是碌碌无为。

    而且,他即便做刀,也并不是李安生的刀,而是天下百姓的刀,是中华民国的一把快刀。

    “总理,请三思啊。”

    徐树铮惊诧出声,一声总理,却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又铮,有没有兴趣到关外走一遭,巡视一圈,为期半年,之后便在兴华城筹建外东北军区如何?”

    兴华城便是后世的共青城,李安生基本将这里打造成为了支撑外东北开发的一个重要基地,在这里驻守重兵,也是应有之意。

    但是设立军区,代表着进一步提升了外东北的地位,与奉天军区与库伦军区分庭抗礼,徐树铮能够出任军区司令,倒是让段祺瑞也没有想到。

    大概今日李安生上门来,是来招揽两人来着,偏偏两人没有猜到来意,还莫名其妙的灌了几杯酒。

    徐树铮也没有想到李安生居然开出了军区司令的价码来招揽他,看到段祺瑞欣喜的眼神,他也心动了。

    但是他猛然想到一点,不敢置信的问道:“可是要对用兵?”

    李安生不禁愕然,对日作战计划正在拟定,这是高度机密,没有想到,徐树铮只是从军区分割以及让他出任军区司令就能发现端倪。

    徐树铮自幼聪颖过人,才气横溢。3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果然是名不虚传。

    “不错,对日作战计划需早日拟定,各军区也应早做准备,逐步加强针对训练。未来几年,欧洲必有战事,需防备趁火打劫。即便不敢异动,也是因为一时图谋发展。等待他们的财政破产,发展遇到瓶颈,必然会将侵略的目光投向我国大陆,到时防备,为时太晚,不如早做准备。”

    段祺瑞自然清楚,目前中国与正在进行军事竞赛,或者说,是单方面的在神经过敏。

    上个月,国会通过预算,批准海军两大舰队在今年建造两艘新一级战列舰的方案,并且整个造舰计划相当庞大,明年同样开工建造两艘与今年同型号的战列舰,后年开工建造两艘战列舰与两艘战列巡洋舰。

    这个预算公布后,立即使得国际一片动荡,中国如此疯狂的造舰计划,极大的刺激了列强对中华民国态度的转变。

    最受刺激的自然是,五年之后,同样是预定造舰计划的首部完成,他们惊恐的发现,“八四舰队”将在中国的海军面前并不占绝对优势。

    中国到时将拥有六艘战列舰与四艘战列巡洋舰,并不落后于海军。

    要想彻底压过中国海军,海军联合舰队需要进一步的扩编,也就需要更多的战舰,主力战舰,更加庞大的战舰。

    也有消息灵通之辈,已经得到了中国新战舰的最新数据,将搭载8台重油锅炉,上海产主机,八门406毫米主炮,等等大概的数据。

    他们哪里想到,这些只不过是李安生放的烟雾弹而已,海军的确有新的造舰计划毕竟战舰要不停的制造,技术才能升级改进,人员也能得到培养,但是新战舰“秦始皇”号只造一艘,作为试验而已。

    等到在“秦始皇”号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再建造“汉武帝”号,“汉武帝”号将会与“秦始皇”号有所不同,搭载三联装406毫米主炮,这是个最大的挑战。

    之前只是尝试了203毫米的三联装主炮,就敢直接将口径翻一番,也算是艺高人胆大。

    也就是说,从“汉武帝”开始,所有的主力战舰都将搭载三联装火炮。

    他将来也只准备建造这两艘主力战舰,其他的一概不想再尝试,等到技术成熟了,直接考虑在时局需要的话,跟一样,直接建造“大和”号这样的拥有震撼性力量的海上巨无霸。

    他放出的烟雾弹是为了迷惑,想要让,甚至是英国等海军强国进一步开战海军军备竞赛的。

    而到时开工建造的,其实不是主力战舰,而是航空母舰,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机技术已经成熟,只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而已。

    等到卯足了劲大造战列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是被忽悠了一场,不知道会如何感想。

    上个月中国的造舰计划预算通过后,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则向防务会议提出了继“八四舰队案”之后的“八八舰队案”,该案自大正5年(1916年)开始、大正12年(1923年)结束,为期8年。在修改过的“八四舰队案”中,8艘战列舰包括正在建造中的“扶桑”号、“山城”号、“伊势”号和“日向”号,以及分别在大正5年、6年、7年、9年(1916年-1920年)开工的“长门”号(5号舰)、“陆奥”号(6号舰)、“加贺”号(7号舰)、“土佐”号(8号舰)四舰。4艘战列巡洋舰则为刚竣工的“榛名”号(2号战列巡洋舰)、“雾岛”号(3号舰),以及分别在大正10年、11年达到8年舰龄的“金刚”号、“比睿”号二舰的代舰(4号舰天城、5号舰赤城)。这一批造舰计划之所以到大正12年为止,是因为该年之后“扶桑”号、“山城”号、“伊势”号、“日向”号四舰都将陆续达到8年舰龄,需要建造替换舰。

    这是基本达到“八四舰队”案的战舰,需要修改计划,确定新的进度。

    另外,“长门”级的升级款也要尽快的设计完成,并且开工建造,还没有出图纸,就准备先建上四艘,实在是匪夷所思。

    四艘新追加的战列巡洋舰则同样是根据“长门”级升级款改造的战列巡洋舰版本。

    加上巡洋舰等辅助舰艇的建造费,“八四舰队案”需要的经费为3亿6429万日元,其中头4年每年拨付4532万日元,同时,在大正5年(1916年)开工的战列舰“长门”号和巡洋舰“天龙”号、“龙田”号的后续建造费588万日元需要立即得到批准。

    的自欺欺人的说法是,大正4年时代的战舰建造技术比明治40年时有很大进步,单舰建造费上涨;辅助舰艇数目如何视战术上的需要而定,与主力舰之间没有一定的固定比例搭配;如果需要根据对中国海军作战提出作出战舰设计和技术上的变更,所需的经费将在已经拨付的预算中解决,不再提出另外的拨款要求。

    根据海军的估算,长门级战列舰单舰造舰为2692万日元,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单舰造价为2469万日元,考虑到海军技术的更新,新建8艘主力舰单舰造价肯定要提高。

    而且,出于对中国造舰计划的恐惧,紧急开始设计的新主力战舰必定造价更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都已经开工建造搭载406毫米主炮的战舰,必须更上一级,压过中国一头才行。

    按照海军舰政本部和造船厂的估算,“纪伊”型战列舰单舰造价为3645万日元,第八号型战列舰的造价为3742万日元,再加上新建12艘轻巡洋舰、32艘驱逐舰、以及其他辅助舰艇如潜艇、炮舰的建造费用,合计为6亿8036万日元。加上物价因素在内,实际需要的拨款达7亿6111万日元之巨。

    之前政府为了筹措财源,已经开征酒税、提高所得税和营业税,并暂时停止对内偿还国债,在如此窘迫的财政条件下,还要实施如此浩大的海军扩充,实在是所无力承担的。

    这可不是浩大一点半点,而是浩大浩大再浩大的造舰计划,李安生真想不通,国会为什么不马上否决。

    不过,他还真是希望能够立即通过这个无比庞大的造舰计划,从此以后,就能开始轰轰烈烈的造舰大跃进,人民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目前正在极力的争取大借外债,借债好啊,尤其是在急需大量资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