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希望袁世凯放弃愚蠢的与俄国为敌的念头。
袁世凯对小气的英国佬本来就一肚子的意见,自然只是随意的敷衍。
“如果中国政府执意要与俄国处于战争关系,那么,大英帝国很有可能会采取强力手段,还请大总统谨慎。”
袁世凯怒气瞬间充溢胸腔,却狠狠的给压制下去,面不改色的说道:“对于大英帝国所表示的态度,我很意外,也很惊讶,更加的遗憾。现在的问题,是俄国不依不饶。如果公使先生认为,逼迫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就是所谓的公道的话,那么这样的公道,不要也罢。”
朱尔典还是很少见到袁世凯说狠话的,也知道是他刚才的态度将对方逼急了,但是这是国内的硬任务,无论如何不能让俄国与中国大打出手。
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很深厚,多少还是有友情的因素存在,自然软化下来,好说歹说,希望袁世凯能回心转意。
袁世凯很是恼怒,这英国人将他袁世凯当成什么了?走狗?棋子?
我可不是奴才,当狗了满清的奴才,难道连英国人也要将我当成奴才?
俄国可是提出了相当苛刻的停战协议,仿佛是将中国当成了战败国在处理,明明是俄军在买卖城吃了个大败仗。
袁世凯只是说考虑考虑,将朱尔典送了出去,也没有打保票。
这个时候,还是推卸责任的好。
4月12日,法国、日本等国纷纷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无条件接受俄国的无理要求。
作为回应,第二天,也就是4月13日,陆军总长段祺瑞带着两镇兵马从张家口北上买卖城。
与此同时,袁世凯强力推动了中国陆军的大整编方案,整个中华民国陆军编制为五十个师,其中一万六千余人的甲种师28个,一万二千余人的乙种师22个。
袁世凯一口气给了北洋军从第一到第十六师,总共十六个师的编制,东北军则是第十七到第三十四师,总计十八个师的编制,其余各省分得另外的十六个师。
也就是说,光是中国北方,就拥有三十四个师,而且包括了北洋军8个,东北军12个,达到了20个甲种师。
李安生是大财神,袁世凯的北洋军扩军也需要李安生帮忙,自然很大程度上照顾李安生。
英国人口头上扶持他,却没有多少实际的行动,无论是军事援助,还是低息贷款,恨不得在中国身上多吸点血。
而美国人倒是真家伙,既有军事援助,还有大笔的贷款,可惜的是,这些贷款都落入了李安生的口袋之中。
中央政府的财政无比窘迫,这次大整编,也是让东北军出足了风头,北洋军则默默积蓄实力。
题外之意,哪个割据军阀想要不听号令,不肯整编军队,接受陆军部的领导,那么很好,打你。
东北军到时就可以给驱策着到处攻伐,消灭割据,将一个个的军阀打倒,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便宜他袁世凯。
到时东北军就成为了众矢之的,而袁世凯只要坐收渔翁之利就好。
东北已经下达了征召令,十五万的民兵后备役在七天之内将会在指定的地点集合起来,迅速开始武装训练。
其中先期训练的都将被编入东北军十八个师之中,之前的九镇,加上老王林的那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还有李安生的秘密力量,都将浮上台前。
只是军官大量缺乏,征召令一下,东北也就有了机会,吸收大量的全国各地优秀军官。
李安生有的是办法,让这些军官们融入到东北军之中。
面对俄国的战争威胁,列强的威逼,中国再次陷入了危机之中,许多热血青年纷纷北上加入东北军,加入到东北工业建设之中。
这便是李安生的目的所在,东北自身的积蓄太慢,需要一个契机,集合全国的力量来开发东北。
英国佬实在让人失望,不断用些小花招,来压迫北京政府,甚至在第二批粮食启运之后,叫嚣要征用中国订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
李安生回到库伦之后,立即通电全国,告诫英法等列强,如果英国执意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没收中国在英国订造的战舰,那么东北军绝不承认清廷遗留下来的债务与条约。
这个通电一出,全国掀起了一阵反帝高嘲,东北军就是威武,强硬,敢于朝英国佬放狠话。
李安生从来就是以铁血形象示人,说出的话必定做到,倒是真吓住了英法等列强。
像李安生这种穷凶极恶的枭雄,说得出做得到,不能以常理推测,英法不敢冒险。
他们在华利益太过重要,无论如何都不能前功尽弃。
要想维持过去好不容易通过历次战争积蓄下来的利益,以及大量的在华财产,就必须要对中国进行新的战争。
而中国所表现出来的穷兵黩武,也让英法感到了担心与害怕,袁世凯政府无法压制李安生,事实上,东北军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幕后黑手。
袁世凯之前是给李安生绑上了战车,英法在埋怨俄国的愚蠢同时,也在后悔之前的错误决策。
眼下之计,只能扶持拉拢袁世凯政府,尽快加强北洋军的战斗力,而不是让北洋军与东北军勾结在一起。
袁世凯必定不甘于做一个傀儡,也不甘心当一个毫无实权的大总统,中国的政局将来还有变动,袁世凯与李安生之间的关系,也还有利用的机会。
日本的态度也缓和下来,之前本来是要大肆敲诈一番的,可是却硬生生克制下来,这个时候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小不忍则乱大谋。
东北军疯狂起来,日本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只有让东北军跟沙俄互相拼杀,浪费元气,并且撺掇东北军与北洋军对立的时候,才是日本最大的机会。
4月17日,东北军在吴禄贞的指挥下攻克恰克图,打开了东进赤塔西进伊尔库兹克的门户。
俄军从司令阿季穆尔往下两百多名军官四万多人被俘,其中有三万多人在反抗的时候被击毙,俄军的抵抗很激烈,但是东北军还是凭借着优势火力强行攻入恰克图。
为了震慑欧俄,东北军基本上打光了弹药的库存,大规模的杀伤俄军,给正在集结的俄军以巨大的心理压力。
好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已经没有大战,飞艇也运送了新一批的物资弹药过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飞艇、卡车与骡马投入使用,后勤保障也总算好看了许多。
东北军主动进攻,攻克了恰克图,进入了俄境作战,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关内,顿时便是欢天喜地。
东北军的确强悍,居然打到了俄国境内,丝毫不怵对方。
之前俄国宣布动员,数十万的军队在集结,让国内民众无比担心,但是,东北军有力的回应了俄国的动员。
如果俄国真的敢于大规模入侵,那么等待他们的就将是国战。
到处都在叫嚣着国战,包括许多热血青年爱国学生各界人士,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太渴望通过一场战争来洗刷前耻,来迅速的提高地位。
俄国动员数十万军队,反而使得中国各方势力都开始缓和下来,社会各界都开始为着应对外敌的入侵而行动起来。
无形之中,袁世凯北京政府的名望与权威也在强固,唐绍仪内阁的许多政令都能够推行下去。
东北也在逐渐的与关内融洽起来,与南方的关系也密切起来。
以蔡锷为首的云贵、四川与广西等数省的军政大佬联名发出通电,要求北上参战。
这使得国内的战争气氛再一次的给炒了起来,红火无比,民众居然不害怕战争,反而津津乐道起来。
要是南方军队北上参战,那么中国将真正的做到团结一致面对外敌,对于中央政府集权,地方政府服从中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过去地方是假独立,还是假服从,还是各种割据,都要给打回原形,彻底的清理整顿。
袁世凯也与李安生无形之中形成了默契,那就是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抗,集权于中央。
袁世凯心里也很清楚,只要唐绍仪内阁或者继任者一直推行开明政治,推行对国家有益的政策,那么东北军就会服从中央,李安生也会听命于中央。
而有谁想要复辟,或者想要当野心独裁家,那么李安生这个最大军阀不介意用武力了取而代之。
用李安生这个最有可能独裁的军阀头子来压制独裁力量,真是讽刺,滑稽。
不过,东北军势大,李安生强势,治政有显著的成绩,国内许多人还巴不得李安生当内阁总理,而且还是个有军队为后盾,有保障的总理。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四十一章 两大军区
第三百四十一章 两大军区
战争注定无法避免,从东北军一路直取买卖城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俄国的动员迅速开动起来,老大帝国虽然效率很低,但是声势还是很惊人的。
跟日俄战争时期一样,前期动员的军队人数也相差不多。
为了抢时间差,锡良作为内外蒙总督,紧急开始了对外蒙古的建省设治。
哲布尊丹巴被请了出来,晓以大义,承认其宗教地位的同时,去除了他的世俗权力。
王公贵族的特权被大幅度削减,伴随着血腥的镇压,蒙古也开始了土地改革政策。
大量的普通蒙古民众分得了牧场,被允许兴办各种实业。
李安生喊出的口号是为世界保留最大最美丽的草场,坚决制止内地民众的开垦土地,草原就是草原。
后世之所以将内蒙古的土地大量开垦,也是没有办法,只有将大量汉人迁移到内蒙古,才能够稳定内蒙古的局势,避免同外蒙古过度接触,而产生离心力。
而后世的内蒙古草原哪里还有半分草原的样子,光秃秃的,到处都是沙尘暴,仅有少许地方有美丽的草场。
李安生有另外的办法解决蒙古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那就是让普通牧民从畜牧业上找到致富的办法,同时抑制过度放牧,保护珍贵的草场。
呼伦贝尔草原号称世界最美草原,事实上,李安生的畜牧业推广很成功,至少呼伦贝尔草原的牧民们对他感恩戴德,就连王公贵族们也没有多少怨言,相反,还因为奶制品工业以及皮毛工业的兴盛,对李安生大力支持。
大量的蒙古族壮丁给征召起来,俄国即将入侵的,也是他们的土地,他们同样是中华民国的一员。
从唐努乌梁海到库伦,无数的蒙古汉子们给集合起来,加入到了新军之中,开始了军事训练。
吴禄贞被任命为库伦军区司令,下辖包括三个军——三个甲种师与三个乙种师以及三个骑兵师,加上吴禄贞直接统帅的一个教导师总共12万余人的兵力,第一军军长张绍曾,第二军军长苏凯,第三军军长阎锡山,外加一个重炮旅,旅长狄益青。
而库伦集团军的驻防区域也将从西面的唐努乌梁海直到东面的克鲁伦河,南至张家口与大同。
以之前的第六镇、第二十镇以及第二十八镇为骨干,迅速的组建了第十七师、第十九师、第二十一师、第一教导师四个甲种师,以及第十八、第二十与第二十二三个乙种师。
虽然大部分都是新鲜血液,但是经过了买卖城战役,东北军还是得到了锻炼,磨砺出了一批宝贵的人才,这些人都被火线提拔,担任各种要职。
各种军械物资也将优先配备给库伦集团军,由于大量骡马的征集,从满洲里直到库伦的草原运输线也给开辟,缩短了物资的运输。
而飞艇堂而皇之的在满洲里车站装运货物,也使得重要军械能够直接从满洲里装运到库伦这个大后方。
开辟满洲里——库伦运输线,也意味着,东北军已经不再局限于外蒙古,准备全面对子动手。
这让列强是无法想象的,一个连重炮都无法大量制造的国家,居然敢于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发起全面进攻。
对中东铁路动手,也就意味着在满洲里、绥芬河、瑷珲以及黑龙江口等地方都要爆发大规模的战事,战争将会真正的升级。
东北军在满洲里的强势态度,进一步的刺激了英法两国,即便没有德国与美国的支持,日本保持着暗昧,两国也立即行动起来,准备用武力胁迫中国放弃进一步升级战争的打算。
以英法为首的列强国家开始实行对中国的武器禁运,禁止一切外购武器进入中国。
此时东北疯狂扩充军备,扩大兵工厂产能的效果就体现了出来,在大量零部件分包给东北无数小工厂,甚至是华北以及上海等地的工厂之后,整个军事工业的规模就体现了出来。
目前除了弹药还有些为难,无法完全满足李安生的要求,基本上大部分的军械都能够自给自足。
英法两国也不约而同的加大了在华军队的人数,同时军舰云集吴淞等地,租界戒严,海军陆战队登岸。
不过,这些落在李安生的眼里,完全像是在耍猴戏一般,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明明英法根本就不可能加入战争,还要拼命的演戏演的跟真的似地,吓孩子啊。
英法根本就没有能力在远东投入大量的军队作战,那几万人的殖民地军队,只不过刚刚够中队塞牙缝。
为此,李安生在国内的几张报纸上写文章挖苦了英法的小丑行径,并且心血来潮的绘制了几幅漫画丑化英国佬与法国佬,肆无忌惮的嘲讽了英法的丑恶嘴脸。
要是英法敢乱来,大不了将香港、越南等地打残,连新加坡也不会放过。
李安生完全是债多不愁,恨不得天下大乱,英法根本就没有干预战争的能力,连加入战争的能力也没有。
英国这些天一直在动员日本,鼓动日本加入到战争中来,只要日本愿意加入对中国的战争,那么英法绝对愿意在俄国与日本对中国宣战后,也来掺上一脚。
奈何小鬼子就是鬼灵精,死活不肯上道,凭什么?
这完全是赔本的买卖,俄国目前根本就不具备在东方大规模用兵的能力,如果说之前还勉强有,那么现在在中国大规模的整编军队开始后,俄国再也没有任何的机会。
中国可是准备直接建立70万以上的常备陆军,三年之内训练六百万后备役兵力。
谁来碰这个时候处于亢奋期的中国,谁就是找死。
要是中国此刻内忧外患,国内矛盾重重,四分五裂,那么日本自然很乐意加入战争,分享战争果实。
可是中国现在在东北军与北洋军的强力联合之下,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中央的权威在树立。
常备陆军整编计划可是在实实在在的实行着,东北军已经率先开始了这一步,依托在买卖城战役中得到的锻炼,库伦集团军迅速的给组建了起来。
东北集团军也随之组建,李安生自任东北集团军是司令,下辖三个军,分别是李持国为正谢垢为辅的第四军,张孝淮为正王伏白为辅的第五军,蓝天蔚为正高金虎为辅的第六军,包括两个教导师在内的九个甲种师,三个乙种师,两个骑兵师。
其中李安生直接掌握的两个教导师与一个超编制的快速反应师是东北集团军最为强悍的武力,基本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机械化,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易。
除了张孝淮的第五军从满洲里进入蒙古活动,在草原、河流以及崇山峻岭之间拉练,保持对赤塔以及赤塔以东俄军的威慑,其余的东北军也迅速的开始紧急训练,希望能够尽快提升战斗力。
东北军从过去的不足15万人,到现在的接近27万人,完成了一次大扩编,战斗力可想而知,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急于用各种方式来提升战力。
在英法等国看来,东北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强,但可怕就可怕在于东北军想要依靠战争来锻炼陆军的恐怖想法。
穷兵黩武,这简直就是穷兵黩武,看看自从中俄气氛紧张以来,东北各地包括南边的上海等地,新办了多少的与战争相关的工厂?
尤其是各种的小型机械厂、加工厂,都在盼着凭借战争来扩大产能,实现大步的跨越。
东北可是宣布了庞大的民兵后备役制度,连带着北京政府也受到了影响,可想而知,将来围绕军工产业,将会使得多少的中国资本流向重工业。
中国的财政本来就不宽裕,如今更是大规模的投入到军队中去,有些走日本道路的意思,早晚会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或者向列强宣战,洗雪前耻。
对于中国的这种“向深渊滑落的危险举动”,英法等国很是担忧。
他们既然无法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上做更多的文章,那么只有实行武器禁运,可是这又助长了中国资本向重工业的流向。
比如中华钢铁公司,在东北与上海的两家大型分厂都开始了三期扩张,之前已经形成了年产优质钢材八十万吨的规模。
出人意料的是,由于中国造船业与机械业的崛起,似乎中华钢铁公司的钢铁并不缺少市场,而如今战争的影响,进一步刺激了以中华钢铁公司为首的重工业。
现在东北乃至中国的军工生产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桎梏,由于德国的慷慨,他们被减免了每年数以千万银元计的专利费,使得整个军工产业出现了春天。
比如马克沁重机枪,各国都仿制了属于自己国家的型号,没使用一项新的技术,就能少付给马克沁公司专利费,而中国的黑龙江造马克沁则是仿制了德国马克沁,于是,他们只需要向维克斯公司支付少量的专利费而已,大头在德国那里,结果给全免了。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四十二章 东北振兴公债
第三百四十二章 东北振兴公债
马克沁公司其实是英国维克斯公司旗下的,在多年前就给维克斯公司吞并掉。
除了马克沁,东北军的各种枪支也基本都实现了自主产权,就连袁世凯的北洋军都在实现大换装,全部装备黑龙江造与上海造,现在连汉阳兵工厂都停工整顿,准备制造上述的两款步枪。
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火炮客户,居然也慷慨的援助了重炮工厂,并且提供了各种技术,免费,允许制造各种火炮,专利费全免。
至于原因,便是黑龙江医药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药品专利技术给德国的几个巨头而已。
之前中国的兵工厂最大的成本支出,其中显眼的一项便是专利费用,这个专利那个专利,这就是没有自主产权的悲哀。
小日本情愿慢慢的从黑火药步枪开始,村田啊神马的,各种口径,各种摸索,终于有了自己的步枪自己的弹药。
这次德国很是慷慨,是因为李安生自己也很慷慨,不过对于东北来说,还是赚的,赚了大便宜。
东北的军工体系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备,这与德国的慷慨是分不开的。
而且德国还秘密提供了多笔贷款,反观美国佬,就真的让人很无语。
美国遮遮掩掩的,不敢提供借款就罢了,连军事援助都暂时的卡壳。
李安生立即下令,在东北关税以及多项贸易上进行对美国的屏蔽,好处知道要,却不肯付出,这样的盟友不要也罢。
美国佬急得跟兔子似的,还不是老老实实的以其他方式,向东北隐晦的提供了多笔贷款,美国之星财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产业都迁移到东北来。
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李安生决定在全国发行东北公债,经过与袁世凯的电报反复扯皮,老袁终于答应由中央政府保证,发行东北振兴债券。
在袁世凯所控制地盘债券的五成作为中央政府直接专款,而利息与本金的偿付,则从东北上缴给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中扣除。
虽说要硬生生的给袁世凯分去北洋军控制地盘的五成,但是,还是李安生赚了便宜。
毕竟在尊奉中央政府为核心的情况下,不上缴税收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可以讨价还价,可以扯皮。
比如,李安生的这种方法,也是在变相的不与中央政府发生太多的义务。
于是,4月中旬,东北振兴债券在全国各家银行开始发行,债券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东北工业建设。
短短的几天,债券销量很客观,许多的富商大族都是大笔大笔的认购,毕竟过去李安生可以一手培养出了大批的富豪,现在手里头有些闲钱的,都不甘于寂寞。
现在是民国,不是清末,对于投资实业没有限制,反而是大力支持,鼓励,对于投资,政府也是有政策支持的。
李安生早就说过,中国不是没有资本,而是大部分的资本都成为了死钱,成为了百无一用的土地与房产、古董珠宝——对于工业大建设来说,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死物。
在东北本地,不然在李安生的意料之内,但是在上海与江浙,债券的发行量却更加的令人难以想象。
本来这次李安生打算发行两亿银元价值的债券,但是随着南洋华侨率先发力,认购了超过三千万银元的债券,上海与江浙的富商们进一步跟进,短短的几天,就认购了超过八千万银元的债券,而民众们购买债券也非常踊跃。
过去李安生委托上海银行成功的发行过了中华钢铁公司的债券,以及中华航运公司的债券,江南造船厂的债券,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已经有了成功先例之下,东北振兴债券获得的热烈欢迎也是可以想象。
如此大规模的认购,以及集中认购,在列强国家也是相当少见的。
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于债券认购的狂热,更是出乎了包括各国外交人员以及商人的意料,难以想象。
东北固然有崛起之势,但是东北振兴债券到底如何,却是难以预料,中国百姓也规模的购买,实在是让列强国家无法理解。
东北军整编是动用的东北自身的财政收入,以及李安生自己掏了部分腰包,捐献了大量与战争相关的物资。
他并没有发行战争债券的打算,目前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大规模的扩充军备,而是通过战争来刺激东北的工业建设。
债券面额分为五种,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与一百元,最后是一千元。
而债券购买方式也更加的灵活,有三年期、五年期与十年期。
三年期利率为三厘五,五年期为七厘五,十年期为一分五厘,其实三年期的利率有些低,这是刻意在增加五年期与十年期的购买率。
这种债券发行方式是李安生反复考虑之后实行的,而不是国内一贯的做法,那就是按照年利率按照本金逐年偿付。
与美国的公债发行有些相像,美国是直接开出一张面值的债券,约定几年后,本金加利息直接核算为增幅后的面值,比如原本1875面值的债券,在规定年数后,变为25美元,或是30美元。
比如之前上海银行发行的中华钢铁公司债券,为三年期,规定年利率为七厘,第一年偿还本金的百分之三十,第二年偿还百分之三十,第三年再偿还百分之四十。
公债的利率其实比不上某些盈利可观的银行利率,但是银行可以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储户血本无归,国家发行的债券就不一样,是要有公信力的,同时也要有保证的。
中央政府的保证自然是必须的,而东北地方的保证更加具有效用,同时,东北振兴公债以粮食交易所、海关和其他国营企业的利润为偿还基金,准许买卖、抵押和用做担保,认购者交现金或是等额的金银等贵金属。
如此一来,这次发行的公债不但有公信力,还有坚实的保障。
只要对俄的战争不大败亏输,那么这些公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从长远看,公债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往往需要东北政府积极介入。
更何况,在一些大型军工、重工业都是东北官方投资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行公债。
李安生早就放出了风去,将来库张铁路会组建铁路公司,发行的公债只要持有者愿意,可以直接转为铁路债券,长期分红。
也就是说,凡是购买当前国债的民众,都可以享受到战争红利,从俄国手中夺取的铁路等资产。
只有让大量的民众获益,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消减民间对东北穷兵黩武的指责,只要打赢这场战争,什么都好说。
沙俄花费数亿卢布的大量资金,修建的铁路,全部成为东北军的战利品,那么这战争就不亏本。
沙俄在中国最值钱的资产便是铁路,而且都是大动脉,没有人会傻到放弃库张铁路,甚至是中东铁路的债券股票,只要经营得当,这些铁路公司都获得大量的利润,日本的南满铁路就是个例子,这几年日本还是分得了可观的利润。
在清廷倒台前,国内的民众对于商办铁路便无比热衷,南方的几条铁路如沪杭铁路沪宁铁路粤汉铁路之类,都从民间募集了大量的资本。
如果当时其他投资项目无法让那些地主老财们将死钱搬出来,那么铁路就是唯一的一个好办法——谁都知道铁路赚钱,赚大钱,尤其是中国这样自给自足需要依靠商品大流通来繁荣经济的国家。
李安生这也是一招妙招,将公债与铁路捆绑起来,这才有了国内如此疯狂的抢购东北振兴公债。
不仅是富商大族,普通民众,甚至是一些平日里深藏不露的土财主也大肆的购买。
没收俄国铁路已经实行,只是因为处于战争时期而无法尽快处置敌国资产,但是风声已经传遍了中国,谁都知道,东北军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绝对不会轻易将铁路交还出去。
目前俄国也在为这个铁路问题头疼,如果真的对中国宣战,绝交,那么可想而知,东北军绝对有胆量废除一切过往签订的条约,废除俄国在华特权,斩断利益之手,甚至没收俄国在东北的所有资产。
这就变成了真正的生死之战,俄国是否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从各方的信息反馈,东北军似乎募集到了大量的秘密资金,迅速的在进行着大整编,等到东北军十八个师以及税警部队、警察部队三十多万的兵力形成战斗力,战争将会很艰难,并不像那些贵族与军官所推断的那样。
西伯利亚与赤塔的俄军组织了多次的反扑,都没有能够从东北军手中夺回恰克图,要不是中队进行克制,东北军早就兵临伊尔库兹克。
俄国在加速动员,加快调派欧俄军队东进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热烈的探讨,希望从英法获得借款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进行大扩军,这笔军费部分就需要英法来买单。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四十三章 买卖城会师
第三百四十三章 买卖城会师
最近面临失业呢,脑子里思绪也很乱,码不出东西,请见谅啊。
~~
4月19日,段祺瑞与吴禄贞在买卖城会师,当东北军与北洋军同时汇聚在五色旗下的时候,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中队永远都要在同一面旗帜下战斗,中队不打内战。
段祺瑞也无比动情,他未尝没有一番大志向,本来以为袁世凯掌权之后,便是北洋军扬眉吐气的时候,也是他大展拳脚的时候。
可是,东北军的强力压制,让北洋军很不满。
而东北军在买卖城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也让他不得不佩服东北军的战斗力,抱着一比高下的思想,他决意亲临前线,让北洋军也扬眉吐气一回。
这次他作为陆军总长,被任命为战场总指挥,而吴禄贞则谦虚的担任副总指挥,但是谁都知道,接下来的战事,还是以吴禄贞为主。
段祺瑞并不甘心捡现成的便宜,东北军的这个人情他不打算要,也要不起,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证明给国人看,东北军也能打硬仗,打击外国侵略者。
冯国璋在南下攻击革命军的时候,给北洋军带来了无数的负面影响,现在,他段祺瑞来了,北洋军的形象将会被重新树立。
望着段祺瑞那坚定锐利的目光,吴禄贞很是欣慰,北洋军这次来是要打仗的。
段祺瑞穿着洗的发白的军服,连皮靴也是旧的,在他的军中,从来就很少见贪腐克扣等现象,算是比较廉明公正的一支强军。
两人的双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眼光对在一起,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这便是所谓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这之前,北洋军对吴禄贞是无比痛恨的,第六镇本来是北洋军序列的,但是给吴禄贞挟持到了蒙古,如今彻底成为了东北军,成为了北洋体系永远的伤痛。
而吴禄贞也被视为李安生之下最为危险的人物,最能够威胁到中央政府的权威。
如果李安生没有吴禄贞这个人物居中协调,根本就没有这么快就能够理顺关系,迅速掌控东北大权,使得东北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时代出现。
本来中央政府要压制革命党人,就需要大量的精力,而东北与两江的程李系强势崛起,使得中央政府的日子更加难过,权威不显。
袁世凯绝地反击,既是利用、借重东北的力量,也是在向东北宣告,他失去的,就要自己亲手来拿。
威望与权力,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基础上的。
要想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树立中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的权威,就必须要依靠北洋军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辉煌的胜利,坚决的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保家卫国。
到买卖城战役结束之后,东北军风头一时无两,袁世凯甚至不得不给了东北军十八个师的编制的时候,段祺瑞等人才明白了袁世凯的良苦用心。
北洋军参战,中央政府居中协调,等到对俄战争的胜利,中央政府便是开始强势崛起的时候,将权力收归中央,即便东北军也无能为力,中央毕竟是法理正统,东北军要抗命便是自立、独裁、割据,全国都能群起攻之,讨之。
吴禄贞立即向段祺瑞介绍了当前的态势,俄军已经有将近八万人的兵力,逐渐的汇集到了赤塔与伊尔库兹克,俄军看来是打算两面夹击买卖城与库伦。
而欧俄部分过来的军队也将派出大股哥萨克进入唐努乌梁海,占据这片土地,利用主力决战的时机,迅速的蚕食这片无比美丽的草原。
满洲里——库伦飞艇运输线的开辟,使得后勤物资并没有太多的顾虑。
但是,俄国是因为忌惮,不想将战线拉开,故而强行忍耐中队通过中东铁路运输夹带私货。
不过,等到俄军再吃败仗的时候,对方就不会顾及这么多,满洲里必定会重燃战火,中东铁路线也将成为战场。
到时的后勤压力就会很大,这不得不提前考虑。
在中东铁路沿线,以及瑷珲等边境要地都燃起战火的时候,战线将会无比漫长,整个东北军的后勤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为此,库伦军区只能速战速决,以大规模的防御作战,杀伤俄军有生力量为主。
这个时候,除了布置立体防御体系,骑兵部队的作用也就显示了出来,在庞大的草原上,只有骑兵这种高速机动的兵力,才能够在所谓的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才能够进行最大限度的铁路破袭。
段祺瑞带来的北洋军将官们立即的进入了角色,开始加入到战略战术研讨中,希望能够群策群力,尽快制定出可行的计划来。
俄军很快就会再次的发动总攻,这次进攻必定会更胜过前次的买卖城战役。
段祺瑞饶有兴趣的观察起东北军修建工事以及营建战壕,似乎与北洋军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绝对不会认为北洋军的必定胜过对方,这一定是从铁与血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他所料不错,东北军之前抵挡俄军的,便是这些防御体系,也正赖于此,东北军的伤亡才被降到了一个值得列强各国重视的地步。
“将来的防御作战,将永远依靠永久工事,凭借这些永久工事,在修建起一个完整的野战工事群,相得益彰,相互配合。以永久工事为枢纽,敌军每攻陷一段防线,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以此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这些工事都是需要俄国人用血肉来填的,故而我主张打防御消耗战,趁着俄军还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继续大量杀伤对手。只要连番挫败对手,同样可以凭借这些防御工事来打反击,进一步杀伤对方,他们可还不一定能很快摸清我们的防御工事布置的妙处。”
吴禄贞刚开始也是无比的赞叹,而如今,他已经能够指出工事修建的不足,做出整改,源自于他的非凡军事才华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