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名正言顺,将武田菱的旗帜竖立到京都去,完成我信玄毕生之志向,否则……否则就等不及了。
正待武田信玄思索之时,突然三枝守友进来禀报言道:“主公,上杉谦信出阵关东,率军再入厩桥城,准备讨伐北条家。北条家派人向我们请援,希望本家出阵上野,夹击上杉军。”
越中,富山城。
李晓负手站在北陆地图之前,双目凝视。
李晓麾下两名智谋型人物,本多正信,宇佐美奈美皆站在李晓身后。
李晓的目光先从看向北陆道中最靠近近畿的,若狭国,越前国。
在去年六月,面对火烧比睿山后,不可一世的织田信长,朝仓家与本愿寺这对数十年的死敌,达成了和睦。
朝仓家家督朝仓义景将nv儿嫁给本愿寺显如之子本愿寺教如,两家成为姻亲。
不过朝仓家与本愿寺两家的和睦,并没有扭转对织田家战略态势的下风。
朝仓浅井同盟在正面战场被织田家压制,而本愿寺在长岛一带,亦为织田家大军所围攻。
眼下加贺越中的本愿寺势力,已经开始向李晓示好,他们似乎亦预感到织田家疾风怒涛的攻势下,一旦朝仓浅井家不保,下一个遭难的就会是加贺越中。
而在能登局面依旧十分h&250;n&224;n,畠山家之旧家臣间内斗不止,在此情况下,根本不会对李晓越中产生什么威胁。
在此h&250;n&224;n情况,即便李晓拉拢畠山家三分之二水军众,以长续连,遊佐续光,温井景隆等人亦不敢有任何意见。
眼下盘踞越中的李晓,在前年攻入越后之后,实际灭亡了椎名家,将越中四郡中最大的新川郡纳入领内。
越中四郡中,除了越中本愿寺所据砺bo郡之外,已领有三郡。
加上飞驒,信浓郡上之地,李晓飞驒越中军团,所辖石高已近四十万石,其麾下常备加上豪族,其最大动员力可达近两万军力。
所以以李晓现在的势力,即便上杉谦信在没有足够把握,亦不敢轻易向越中开战。
在前年的第六次川中岛合战之后,虽然正面对战的武田军主力损失不小,但是实际上上杉家却彻底丢失了越中的立足之地,同时在东上野的领地,亦被真田家的势力侵入。
上杉谦信的川中岛决战,可谓是赢在了战术了,却输在了战略上。
相反李晓夺得新川郡后,命木下秀长为松仓城城代,竹中重治为辅佐,以松仓城以其支城网,作为对上杉家的防御支撑点。
在去年整整一年中,李晓命木下秀长就是重复干了一件事。
就是重点修筑海津城,天神山城一线防御,除了加固了城池之外,还进行扩建以容纳更多的兵员,并且李晓还十分奢侈地在城头上配备了大筒,作为守城武器。
李晓一切目的,就是木下秀长以松仓城,海津城一线作为阻击,上杉谦信从越后出阵越中的关卡。
眼下这一线防御已经完成,李晓已可以从容腾出手来,准备今年武田信玄上洛,为武田家与织田家决战作铺垫。
不过在这之前,李晓还必须命向井正纲,千贺孙兵卫二人新组建的越中水军,准备讨伐佐渡国之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之前椎名家的松仓金山,被武田信玄拿去收作国有。
所以李晓眼下只好打起了佐渡金山的主意。
第三卷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三百七十四章 筹谋
第三百七十四章 筹谋
李晓看着北陆道地图,仔细盘算了一下。
李晓转过头看向本多正信,问道:“在鱼津城,天神山城的防御布置得如何了?”
本多正信回答言道:“由于冬季到来,所以这两城修筑已经停滞,而据木下大人禀报,鱼津城的本丸,二之丸修筑皆已经完成,外丸与马出都才修筑了一半,预计在今年夏季之前可以完工。至于天神山城,修筑的进度要慢一点,估计还要延迟一个月。”
李晓听后点了点头,言道:“秀长作得不错,看来工期会比之前提前,如此防御越后进攻,亦更有了把握了。”
本多正信犹豫了一下,言道:“不过南蛮人提供给我们守城所用的大筒,还有十&233;n没有到位。他声言我们要付清尾款后,才肯jiāo付。”
李晓眉头一挑,言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长安没有把钱给佛朗机人准备吗?”
李晓这次一口气,向葡萄牙人订购了十五&233;n佛朗机炮,以作为守城炮使用。
与李晓其余的六磅,九磅炮不同,佛朗机炮采用是后填装发sh&232;,并且有母炮子炮,即引进了炮弹的概念,避免了每sh&232;击一炮后,进行火y&224;o残渣,并清膛的概念。
相对于普通火炮,佛朗机炮sh&232;速更快,更适合杀伤步兵。
ps:早在嘉靖年间,明朝已仿制这种火炮,并大批装备明军,在万历援朝战争中,一种称为百出佛朗机炮,在平壤之役中大发异常,大败小西行长。
所以被李晓极度奢侈拿来作为守城用炮,这点倒是让大筒备大将鲁伊科斯塔发了很长很长一段的牢sāo。
不过李晓深信物有所值,在臼杵城之战中,大友宗麟正是用竖立于城头的佛朗机炮开炮,击败了围城的岛津家大军。
就在李晓质问之时,大藏长安经武士禀报之后,走入了天守阁之中。
李晓一见大藏长安便问:“长安,南蛮人声言至今收到购买佛朗机炮的尾款,这是怎么回事?”
大藏长安一见李晓如此质问,就叫起了撞天屈,他言道:“主公,并非臣下不肯jiāo纳,实在是没有钱。”
大藏长安言道:“主公,这几年为扩充直属常备,将矿山之盈余huā费得差不多了,并且归云金山今年亦已经枯竭,这笔钱空缺出来。何况主公又连连征战,本就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局面,加之去年又重修松仓,鱼津,天神山三城,更将所有储蓄huā得差不多了。”
李晓哼地一声,言道:“是吗?听说长安最近日子过得不错,两个月前又纳了两名sh&236;妾吧。”
听李晓这么一说,大藏长安顿时脸s&232;涨红,言道:“主公,臣下纳妾出得都是自己的俸禄,并无半点其他挪用。臣下可是一片为主公打算,账目清楚随时可查,若是有半点差池,臣下愿意切腹自尽。”
李晓眯着眼睛看了大藏长安一眼,这位素来‘清正廉洁’之名的大久保这么说,他自不能相信的。
不过大藏长安确实在开矿,理财,内政,民生上有独到的才能,这点是盐屋秋贞,增田长盛所无法取代,旁人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尽管大藏长安有些小辫子,自己抓在手底,李晓亦决定在他还没有太过分前,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一个家臣目中最大的y&249;望只有钱而言,这样还算是比较好控制的,不过必要的敲打还是要的。
大藏长安毕竟还是有几分心虚,言道:“主公,眼下确实拿不出这么钱。”
李晓言道:“李晓向盐屋秋贞问过没有,暂时向盐屋商家借贷一笔?”
大藏长安言道:“这可以想办法,不过盐屋商家财力有限,恐怕只能支持一部分。”
李晓点了点头言道:“那没有办法,只好问葡萄牙人先借贷了。就以岩濑湊未来两年的冥加金作为抵押,向葡萄牙人贷款。”
大藏长安听此诧异问道:“主公,岩濑湊是我越中国眼下最大收入,若是抵押给葡萄牙人,万一我们拿不出钱款来偿还,到底恐怕未来两年都财政都会陷入困境。”
李晓摇了摇头,言道:“这没有关系,待我们攻陷佐渡之后,一切皆不成问题。”
大藏长安见李晓一副底气甚足的样子,亦不明白为何攻陷佐渡后,可以从哪里获得钱款来抵消这笔欠款,但他此刻嘴ch&250;n动了动,并没有开口。
李晓言道:“这十&233;n大筒今年一定要运抵,装备城头之上,如此以木下秀长,竹中重治二人之力,加上坚城以及大筒,即便上杉谦信亲自率大军来攻越中,亦足可抵御三个月以上了。”
说完李晓对大藏长安言道:“借贷之事,你抓紧去和南蛮人沟通吧。”
大藏长安喔地一声,从房中退下。
说道这里李晓看向宇佐美奈美言道:“去年越后的情势如何?”
宇佐美奈美毕恭毕敬地言道:“回禀主公,自川中岛合战之后,本家虽损失较上杉军来得惨重,但是据估计,上杉军亦损失了近一成,更何况在越中,上杉家大将直江大和守,河田丰前守以及将兵五千人全军覆灭,越中根基之地丢失,上杉家之势力,已是大不如前,其元气并非是几年光y可以恢复的。”
“而现在本家据有越中大半,此消彼长之下,只需与高坂大人的北信浓军团,一起保持对越后压力,上杉谦信则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而现在上杉家也顾及在本家在越中的存在,在临近亲不知子不知之处修筑胜山城,以作为边境防御之城,与不动山城一起作为抵御我军向chun日山城进攻的屏障。”
李晓听闻此笑道:“很好。”
按两至三年前,上杉谦信的势力,可谓随时翻腕将李晓灭掉的。
可是眼下却忌惮李晓的势力,上杉谦信不得不进行经营越后防御和巩固。而现在李晓只要作好对鱼津城,天神山城一线的防御,即可暂保无忧。
上杉谦信是绝不敢大军孤悬在外许久,否则无论是北信浓的高坂昌信军团,还是上野的内藤,真田军团都可以乘机袭取越后。
说到这里,纸拉&233;n外,侧近向李晓禀报言道:“主公,船大将向井正纲,千贺孙兵卫已至,在外等候主公召见。”
李晓点了点头,言道:“叫他们进来。”
向井正纲,千贺孙兵卫二人进&233;n之后,向李晓拜倒。
李晓当先问道:“近来水军众如何了?”
向井正纲言道:“回禀主公,臣下一直尽心尽责,水军已c&224;o练十分熟练,随时可以上阵了。”
李晓笑了笑言道:“向井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是问你轮岛水军的人心,是否已经完全收服,可以为我们所用了。”
向井正纲忙言道:“主公,这点臣下不敢有十分把握。这一年来,臣下只从轮岛水军部中,招揽了三艘船,作为直属。”
千贺孙兵卫言道:“主公,这一年来,我们一直按照你的意思,招揽轮岛水军人心,不过原有的船主,船大将对我等皆怀有戒心,这一年来,臣下麾下亦不过招揽了五艘船。”
李晓闻言点了点头,言道:“此已是相当不易,不过仍是不够。凭这八艘船,你们还不足以在我越中水军获得船头的地位,还必须拉拢其他船主,船大将。不过此事我会jiāo给其他人去办。”
向井正纲,千贺孙兵卫听闻李晓决定chā手此事,皆是面l&249;喜s&232;,喔地一声。
同时李晓言道:“不过你们亦必须抓紧c&224;o练,在不久之后,我会派出佐渡征讨军,到时你们水军众除了替我运送兵马之外,还必须保证兵粮的供应,特别是取得佐渡海峡的制海权。”
“可以预想若我攻打佐渡,上杉家必然不会坐视,到时可能会有一番ji战。”
向井正纲,千贺孙兵卫二人对视一眼,皆不作声,越后水军如何实力,他们并不知道。
李晓笑了笑言道:“不过你们亦不用太过c&224;o心,此战我会向南蛮人借兵,到时让他们的水军出动,助你们一臂之力。”
向井正纲,千贺孙兵卫二人皆是久在海上行走之人,自然知道葡萄牙人的海船是如何船坚炮利,有他们相助自然战胜敌军水军的把握就更高了一些。
向井正纲,千贺孙兵卫满腹憧憬地退下之后,本多正信却开口言道:“主公,若要南蛮人出战,肯定少不了一笔开支,这笔钱我从哪里出呢?”
李晓笑道:“这我自有办法,眼下一切目标都以优先攻下佐渡为前提。”
宇佐美奈美言道:“主公,据我所知,佐渡土地贫瘠,石高只有一万多,又属海岛,jiāo通不便,虽少有银矿出产,但是数量不多,实在不值得主公huā费如此大气力去攻打,况且就是为了从海上包围越后,亦没有这个必要。”
李晓笑了笑,确实这个时候佐渡岛还是众人眼底的贫瘠之地,以往是与飞驒一起,都是日本朝廷,放逐劳改犯的圣地。
唯一是一五四二年时,有l&249;头银矿发觉开采,不过亦仅是小有的一部分,被认为产量不大,这也是鹤子银山最初期开掘。
而一直到了庆长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六零一年,鹤子银山被石见银山的山师发现,不久后佐渡金山才浮出水面。
之后的佐渡金山不仅是当时日本,亦是当时世界开采量第一金山,为德川幕府金座银座供应了大量的金银。
但这个消息,对于当时而言,是一个秘密,就连当地领主本间家都不知悉,天下亦只有李晓一人知道而已。
第三卷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三百七十五章 明国来人
第三百七十五章 明国来人
越中国,岩濑凑。
岩濑凑是着名三凑七町之一。
在整个北陆道中,自西而东的航路中,有加贺国的本吉凑,能登国的轮岛凑,越中国的岩濑凑,还有越后国的今町凑,又名直江津。
李晓自攻下越中,占领岩濑凑,开放与葡萄牙人的贸易,允许葡萄牙人在在此定居,布教。
岩濑凑已是焕然一新的局面。
伴随着太阳喷吐薄雾,海面上一片bo光粼粼的景s&232;。
海港的防bo堤内,停靠着大大小小的船只。
不少船上人头绑着白布带子,穿着一身短挎,已在船上生火,炊烟袅袅升起,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活。
而在一旁的船问屋里,不少早起的饭盛nv,正在对着水岸梳妆打扮。
港边不时有船上水夫出外行船,送别一夜之欢的恩客,两人情深意切的场景。
在岩濑凑渐渐热闹时,一艘千石级以上的安宅船犁开l&224;nghuā,驶入岩濑凑之中。
一旁的小渔船少有看到这样的大船入港,顿时都赶快划桨离开,生怕被这庞大大物给冲撞到。
这艘安宅船船头之上,并首站立着两人,皆是面无表情地打量着这海港之中。
这二人都是二三十岁左右,面s&232;黝黑,身体结识,显然都是跑惯海上之人。
表面看起来,他们与一般水手不同,但是两人彼此jiāo谈的口音,却并非是日本话,而是明国闽南泉州府一带的地方话。
不错,这二人正是来自明国。
两人并非是普通船夫,jiāo谈言语之中,显然看出是读过几年书的。
“李兄弟,看来这倭国北方一个小港,颇有几分气象,还算有些人丁。”
那名为称作李兄弟的人,年纪略微小一些,大约二十出头,不过同他说话的人,虽年纪大些,但言语间却颇为客气。
那被称李兄弟的人,淡淡一笑,言道:“这是自然,我自小和家父一起在倭国的平户住过三年,后家父追随五峰船主,往来于平户,江浙一带。嘉靖三十八年,五峰船主被朝廷招安软禁杭州,被狗官胡忠宪给杀了。自此之后众弟兄们失去了主心骨,只好各自谋生,家父也自立&233;n户。所以这些年来,在倭国东奔西走,久见这一地风土人情。”
“这倭国虽小,土地贫瘠,但却是盛产金银之物的地方,而这北陆一地,以往我从未来过,这次若能替家父,在此打通关节,在生意做到这里,亦不失为一件大大有利之事。”
另一人听了哈哈一笑,言道:“李兄弟,果然是有见识之人,可是听说北陆之倭人,不比关西,平户一带开通,若是要贸易往来,必定要打通当地官府的关节,这点却有些麻烦。虽然李兄弟,通晓当地之言语,但是这事还是需有一个,能在倭国当地官府面前说得上话的人牵路来得方便。”
“可是我见李兄弟一路来此,却没有任何准备,不知是何原因?”
这叫李兄弟的哈哈一笑,言道:“王兄,恕小弟之前一直卖着关子,这事是早该与你说了。这要打通北陆倭国当地官府,实际在我眼底一点也并非难事。”
“哦,李兄弟难道有熟人?”
对方微微笑着并摇了摇头。
此人更加讶然言道:“没有熟人,贸然前去,恐怕会被对方以jiān诈之徒抓起。”
这名李兄弟哈哈大笑,言道:“王兄过虑了,此根本不会发生。”
“那我就不知了,李兄弟还是实言了吧。”
对方点了点头,言道:“很简单,我并非认识任何人,只是此地官府的大人,却是我们明人。”
“我们明人在日本出仕?”
此人当下呆立在船头。
李兄弟点了点头,言道:“正是,初听之时,我亦如你一般反应,但此事是千真万确,家父已确认无疑,并且倭国之人多半亦是知晓。听说此人姓李名晓,原本是乃是福建都司福宁卫,一名百户,出海作战时遭遇海难,恰巧流落在此地,却不想出仕倭国。”
那姓王之人听了一番李晓之简历后,啧啧称奇,言道:“此人之经历堪比市井茶楼里唐三藏西游各国,更加传奇了。不过此人眼下在倭国之中具体是何地位?”
这李姓之人犹豫了一阵,言道:“具体我也不知,但在平户听闻,要来此地布教的佛朗机人说,这李晓大人,所辖之地有百里之大,麾下将兵上万,至于眼前这港口亦是为他所有。并且我秘密打探之消息,佛朗机人与他有贸易上往来,并且主要是金银。”
王姓之人点了点头,言道:“原来如此,那是值得一看,就是做不出生意亦无妨,他乡亦可以遇故知,此乃人生之喜。不过此人当地是否明人,在下至今乃不敢确信。”
李姓之人笑道:“其实我已派人事先与他见面,约好在此地见面了,应该是一个明人不错。”
说到这里,两人的安宅船缓缓驶入港口中。
这时早有一艘小早船来接引,上面站着十几名水夫,其中一名正统武士打扮,向他们言道:“两位可是平户来的客人?”
李姓男子点了点头用日语,言道:“正是。”
对方随即毕恭毕敬地言道:“在下增田长盛,乃此港町之町奉行,主公,早已命在下在此等候两位,请两位随船入港。”
“有劳”
李姓男子拱了拱手言道。
随即安宅船在指引之下入港,那名王姓男子问道:“你刚才同倭人说了什么?”
对方想了下,回答言道:“这倭人是此地的知县,奉那李晓之命来迎接我们了。”
哪知王姓男子听对方之话,略有所思,言道“属下是这一地知县?那么这李晓,岂非是州府大人了。”
李姓男子听了哈哈一笑,但想了想,却又打消了解释的念头。
船入港下船之后,两人带了十名随从跟随增田长盛在港间行走。
这十名随从腰挎长刀,而为首的王姓男子腰间还别着一柄短火铳。
在李姓男子看来,这岩濑凑与一般倭国的港口,却没有多大区别,其繁荣处当然远远逊s&232;于平户,博多这样的港口。
虽说住户不多,但是可以看出此地,却是秩序井然。
路间并没有看到多少手持长枪的兵士巡逻,但是百姓间人人安守秩序,市井中充满了吵杂喧闹的气氛,但是却丝毫没有拥堵慌&224;n之感。
并且期间还看到数名金发碧眼的传教士,行走在街道上,路人看见了亦没有奇异之s&232;,仿佛早已司空见惯。
“看来这位李晓,也是善于治理当地的一名能吏。”
第三卷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商李旦
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商李旦
岩濑凑之中一座修筑在半山的教堂。
这是李晓准许葡萄牙人在岩濑凑修筑的两座教堂之一。
眼下李晓现在站立在教堂二楼的窗帘之后,打量着从港口缓缓一路行来的明国来客。
看去这十几人老少皆有,身材虽不魁梧,但都十分结实。每一人都腰间都跨刀,最后几人则手上端着盒子,不知是否是礼品一类之物。
李晓打量着这一行人,首先是为首的两名年轻人,心底猜出他们才是这一行人的主心骨。
为首一名年轻人,大约二十多岁,正与增田长盛一起彼此jiāo谈并缓缓而行,虽是年纪轻轻都是举止皆透出一股沉稳,并行止老练的味道来。
而另一人虽年纪更长一些,但始终有意识地坠后他半步的距离。
李晓看着这名为首年轻人,心道:没想到第一个看见的故国之人,居然就碰到这种厉害角s&232;。
李晓并非半仙,看外表就能推断出一人的深度来,而是因为他知道这名年轻人,就是历史上江浙一带赫赫有名的海商头头李旦。
李旦之名虽现在名声不晓,但是其影响力却足以在历史留下重重一笔。
李旦是福建省泉州人,其人原来是五峰船主王直的配下,后来王直被胡忠宪y&242;u杀,李旦便成为了继王直之后,明日贸易间的海商头目。
好吧,换一个说法,他们更是实际意义上海盗,或者是这个时代武装海商,从事海上走si贸易,以及打砸抢烧等不法活动。
李旦的厉害之处,并非只是他继承了王直的贸易事业,历史上德川家康一统日本,很大程度上也有李旦的财力支持在里面,后德川家康创立幕府,亦给了李旦以回报,给与其朱印状,允许其在明日之间进行朱印船贸易。
除了进行走si贸易之外,李旦在海上行事作风亦十分彪悍,四处进行劫掠,连当时的西方人亦敬畏地称呼其为‘capta cha。’也就是中国船长的意思,亦或者称为甲比丹李旦。
在一六二三年,明朝为夺回澎湖,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的澎湖海战中,两边皆请李旦居中作为调解人,沟通两边关系,可以看出那时李旦势力已如日中天。
随便提一句,国姓爷的老爹郑芝龙曾作为李旦的翻译助手(亦有是李旦义子之说,但作过翻译是无疑的),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了李旦的武装船队,成为了有千艘武装商船以上的大海盗。
李晓看向这位将来要雄霸海上,大海盗头子,此刻的李旦还未真正发家,他继王直之后,于郑芝龙之前,真正崛起称雄海上,应该是在十六世纪末的那一段时间。
这时李旦有意无意地抬起头,朝李晓所在窗帘望了一眼。
李晓对上此人犹如海鹰般锐利的目光,不过李旦并没有久视,随即转过头去。
不过李晓心知对方已察觉到自己了。
李晓搬张椅子来坐下,闭目等候,在日本许久之后,李晓整日席地而坐,他已久就没有坐在椅子上的感觉了。
不久之后,房&233;n之外,传来增田长盛的声音,言道:“主公就在里间等候,两位请进,其余随从在客厅休息,已备有茶水。”
“有劳了。”
房&233;n吱地一声推开,李晓睁开双目,正对上两人的目光。
三人对视了片刻。
李旦首先客气一笑,抱拳拱手言道:“在下李旦,见过李大人。”
而另一人却言道:“在下王坦之,见过李将军。”
李晓听二人这不同称呼微微一笑,用汉语言道:“请坐”
李旦听李晓之言,首先一愣言道:“李大人,这是侯官一地的口音么?”
李旦开口亦用与李晓差不多的语腔,李晓亦对其语言能力,感到佩服,因为其进&233;n问询之言语,是明朝当时的通用语言南京官话,现在却转换成近似李晓的语腔。
要知道李旦是泉州人,最jg通肯定是闽南语,至于日语水平他刚才与增田长盛有说有聊的情况来看,亦是不差。
看来这年代当个海盗,居然需要得还是这样的国际语言人才。
不过听闻郑芝龙才是牛人,除了通晓闽南语,南京官话,日语外,还jg通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否则也不能凭此本事成为李旦的语言翻译。
但是李晓对李旦之语不置可否地。
而李旦亦意识到自己方才之举,是冒昧追问他人底细,与同伴对视了一眼,彼此坐下。
之后两名sh&236;从进来奉茶,用得日本当地的茶汤。
李晓观察二人喝茶的动作,李旦是十分熟练,明显是久居日地的缘故,而另一人却&225;o手&225;o脚了一点,并且还对茶汤表示出十分苦涩的表情,看来这王坦之才新到日本不久,没有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接着李晓改用闽南语,与他们二人谈了几句饮这茶汤之道。
这一番情景,更令李旦二人对李晓神s&232;大为诧异,其中王坦之犹甚。
实际上,李晓小时候时,曾在闽南住了一年,所以对闽南话有所了解,至少看追看霹雳群侠传时,已全程不用看中文翻译的地步。
不过此举却消去李旦,王坦之二人的疑虑,他们眼下对李晓身为明国人这一点已经是确信无疑。
李旦笑道:“李大人,能在倭国之地,凭一己之力,封疆拜侯,这一点实在难以置信,李某深感佩服。恰好李某又与李大人分属同宗,不是是否巧合。”
李晓嘴角一动,心想,谢了,虽是同姓,但我也不想和你闹出什么亲戚关系来。
李晓温和地言道:“李当家客气了,正所谓炎黄之后,大家五百年都是一家吧。”
李晓这么说三人,二人脸上皆泛起喜s&232;。
这时王坦之言道:“李将军,请恕我直言,阁下以一己之力,在倭国开疆扩土,到了现在人上人之地步,可见是一位有抱负,有胆识的好汉,但但为何却出仕蛮夷,要知道阁下本为朝廷将军,即便不回家乡,亦可寻其他手段,总比在倭人手下做事要好。”
李旦听王坦之说话颇不客气,轻轻咳了一声,向李晓言道:“我这位兄弟想来直言,请李大人不要见怪。”
李晓闻言哈哈一笑,实际上他对于王坦之直言的个x&236;ng,颇为欣赏。
而王坦之的观点,亦是中国人自来坚持的华夷之辨的观念。
在他眼中李晓即便不为朝廷做官,亦不要出仕倭国,即使如他这般做个海盗,也能在海上逍遥自在。
李晓笑道:“当初出仕此地,亦是为了生存之无奈之举,后时日长了,国主大人却对我恩,故而留下相报,到了现今能成就眼下之事业,亦是当初所未料到的,况且我已在此地成家立业,再行离去已是不可能了。”
说道这里,李晓将话锋一转,言道:“更何况,&224;n世方出英雄,眼下国内四海升平,天子垂拱而治,我等武人并无一展抱负之良机,但此地虽小,却正逢千百年未有之机,我亦想在此建功立业,将来或许有衣锦还乡,拜见天子的一日。”
王坦之待要开口,却被李旦拦住,他言道:“李大人志向远大,并非我等可以望之项背。”
接着李旦与李晓直接沟通起了,海贸通商一事。
李晓亦对此早有筹谋,之前归云金山,神冈银山所产出金银,皆是由盐屋秋贞负责收购,之后转卖给另一处商家,之后再由这商家,转卖给葡萄牙人或者明国人。
因为中途转了好几手,所以中间利润被压榨,令李晓十分不快。
攻取越中后,李晓有了出海口,直接便让葡萄牙人来越中收购金银,但是葡萄牙人店大欺客,给李晓的价格十分不厚道,与原先相较,利润并没有高许多。
正好这时,明国海商船队找李晓搭线,李晓亦十分高兴地答允,双方见面磋商。
看在都是明国人的份上,李旦给了李晓开了一个十分厚道的,用永乐通宝换购金银的价格。
并且承诺有多少,收购多少。
李晓点了点头,心底对此十分满意,心想凭着自己再攻下佐渡,获得佐渡金山,鹤子银山之后,自己的金银矿开采量将达到一个惊人的地步。
到时候李晓有了这笔钱,正可以用来招募常备,更换武器,成为他将来横扫天下霸业的基石。
除了达成意向之后,三人都十分高兴。
李旦,王坦之显然是因为,开拓一条商路,财源广进而欣喜不已,而李晓则仿佛看见了铺天盖地,举着日月双纹旗印,装备铁炮,大筒的新式军队。
之后,李晓亦承诺给与李旦他们海商,与葡萄牙人一样在岩濑凑居住的权力。
并且划出了专&233;n一块地,租借给明国海商的居住使用,同时在岩濑凑之中,享受治外法权。
李晓的大方之举,更是令李旦他们心huā怒放。
李晓此举亦是效仿北条家在小田原城的开设唐人町的举动,如此也算可以更好的招商引资吧。
而李晓此目的,更是为了更好促进岩濑凑的商贸,让之成为北陆道平户港一样地位。
否则就jiāo通地利而论,岩濑凑是不如,同样身为北陆道两大良港,能登的轮岛凑,以及越后国的直江津之町。
所以李晓要想发展岩濑凑商贸,一定要有他的特殊吸引点。
第三卷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与虎谋皮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与虎谋皮
李晓与李旦二人继续商谈。
顺便李晓亦向李旦了解眼下这些往返于明日之间,进行走si贸易的海商底细。
事实上,无论是李旦,还是他的前老板汪直,在李晓那个时代的了解,他们都是被冠以统一的称谓‘倭寇’。
后世提起倭寇,第一个反应,就是战国时,主君战死无家可归的日本l&224;ng人,或是投靠的汉jiān。
这一切归于历史书的误导,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为正儿八经的武士,即使成为l&224;ng人,亦很少会跑到海上作营生。
当时倭寇实际上,都是沿海水军众这样的存在,他们的身份并不高。
早期倭寇,确实有日本人的组织,比如居于平户九州水军的松浦党。
但是这袭扰只是一时而已,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袭扰明朝半壁江山的倭寇,其幕后真正c&224;o纵者都是如王直,徐海这样的土生土长的明人。
嘉靖二年时,因宁bo之&224;n,明朝取缔了对日本的堪合贸易,并禁止一切走si贸易。
这一事件等于通了大娄子,当时明日贸易之间的利润,可谓用暴利来形容。
据日本商人楠叶西忍描述,从日本带来一箱子货物,如刀、扇子、屏风等,在日本不过10贯的价钱,在明朝则能卖到40-50贯的高价,然后再从明朝那里买来的250文一斤的生丝,运到日本则能以5贯的高价倾销,如此暴利链,产生了江浙沿海大规模的海商走si集团。
当时,明朝禁海后,等于断绝了海商走si集团的财路。
断人财路,等于杀人放火,如王直这样的大海商是绝不可能放弃这天大的利润的。
在于朝廷沟通无效之后,王直开始暴力抗法,联合走si海商船队,组织了数千条船开始袭扰边境,因此造成了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嘉靖倭&224;n。
因为当时生怕家人受到诛连,所以王直等海商都是假托倭寇之名,来沿海劫掠,而实际上,王直的海商船队,亦有雇佣大量的日本人,朝鲜人。
明史曾形容,大抵真倭十之三。
并且真倭,都是类似雇佣军的存在,充其量不过是打工仔,战时的炮灰,而真正的幕后主使,主导这一切的是王直以及整个走si海商集团。
至一五五九年,王直被y&242;u杀之后,这走si海商集团,处于群龙无首,之前对沿海的袭击,虽少了组织,但是次数更加频繁。
亏得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沿海剿灭,这才使得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
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途径,只要明朝不开海禁,这巨大的贸易差还存在,就阻止不了这些海商走si的疯狂热情。
不过李晓却清楚,此时在五年前,即是一五六七年,隆庆帝颁布了法令,废除海禁,允许民间si人远贩东西二洋,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隆庆开关。
明朝开放漳州月泉港,用于海贸,至此海商走si途径有了宣泄之地,倭寇之患终于大体平息。这段时期明史上言,倭渐不为患,而抗倭名将戚继光亦在这一年由闽南调往漠北。
庆隆开关与俺答封贡(即开通明&233;ng贸易,至此明与&233;ng古之间百年之内,再无大战事)并称为庆隆朝两大开明之政,其作用皆是开放贸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