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大力引进的欧裔初中级技工相当,而且基础理论知识更是超越后者一个档次,成长速度和潜力远非后者能比。
除了1624年创办的国立中等职业学校外,高等职业教育也早在1626年开始实行,包括“曼城海洋职业学院”、“曼城农学院”、“长岛工程技术学院”在内的三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已经运作了三年,而从这里毕业的,将直接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能力。
但从头培养中高等职业人才目前而言毕竟是少数,所以各行各业大量脑子活络的工人被各个企业挑选出来推荐报考中级或高等职业院校。
按照科工委和文教部的一份联合教育计划,所有国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技工和在职的熟练工,满五年工龄的。就有资格再回校进修一年,然后就可以获得中级技工的职称。
拥有中级技工职称,且工龄满十年的,就有资格进入高等职业学院再深造两年,毕业后就可以获得高级技工的职称。拥有高级技工职称的国民,都将享受到国家的在职补贴。
拥有高级技工职称,且工龄十五年以上的,就能报考高等职业学院的高级进修班,学制两年。从而跨入工程师的行列。从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都能享受到国家科工委的终生人才津贴。
这种流水线般的大手笔职业教育政策的背后,是去年国会立法通过的《劳动职业补助法》在支撑。这对于曾经整日劳碌在作坊里不见天日的17世纪工匠们来说,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社会身份提升和地位认同。
从1626年开始。华美的高等教育就走了两条线,综合性大学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重。所以,今年国家第一批大学生也走出了校门。无论是早就试点运作的常春藤高等学校,还是曼城市首都国立大学。第一批享受高等教育的1629届各专业大学生加起来才仅仅100出头,而且从实际教育程度上看,也顶多相当于后世的高中毕业生。但他们将是这个国家推进现代教育建设的起步种子。
按照文教部的规划,曼城市首都国立大学的专业基本上还是以工科为主,而一座全新的综合性大学,在1629年初就在风景秀丽的海州首府青城市破土动工,并将在1630年夏季进行考试招生。
海州的第一所州立大学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复旦大学”,包括金融、管理、法律、地理等社会学科将成为复旦大学的重点专业,校长一职则由前文教部副部长林叶担任,一个整天唠叨着要做华美最伟大教育家的文艺青年。这也算是海州州长关如中四处奔走的成绩,届时青城市将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新基地。
……
前些年的大量贸易入超由于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大规模国家放贷和对外投资,悄然地被外交部和国内银行金融机构化解,国内各类物价自1625年后逐渐降低。如今的华美国民,享受着曾被上等社会垄断的教育资源,在薪资收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享受着海外领和欧洲输入的丰沛商品,享受着信仰自由与和平安定,这种生活状态几乎就是所有人之前梦寐以求的东西。
但带着“捉急”成分的第一版华美教育政策,终归是不完善的,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时间显得较为短促。小学和中学教育都只是三年学制,基础教育的知识底子一旦薄弱,就不可避免会导致后面的中高级教育出现“低档次”连锁反应。这一点,已经在常春藤高等学校和曼城市首都国立大学的三年教学中得到了验证。
当然第一版教育政策当初的出台试行,更多还是权衡了教育资源的问题,但为了在这种教育模式上保证教育质量,文教部长杞虞在国庆节之后,依然向内阁提出了教育改制方案,并准备在1630年下半年全面实施。
按照的杞虞规划,国内青少年教育将重新调整为四级:
第一级是妇女和儿童部主导的幼儿教育,以幼儿园形式集中养护和展开幼教。由于新生儿的递增数量越来越庞大,国家公立的幼儿园机构的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所以1630年开始,在国家承担费用的情况下,改为公立和私立相结合,尽量利用全社会的抚养资源保障幼儿教育。
第二级是国立小学的小学义务教育,学制从之前的三年制调整到五年,增加更多的小学教育时间和和更丰富的基础课程。
第三级是国立中学的中学义务教育,学制也从之前的三年调整到五年,使这个阶段的中学生能拥有更多更牢固的文化知识。
第四级,则是高等院校的高级教育,无论何种专业,学制均为三年。采取中学毕业优等生保送、国民自由考取、奖学金扶持相结合的模式。
在四级国民普通教育之外,职业技术教育也做了略微调整:除在职进修外,无论中等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制一律为三年,其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收对象为中学毕业生,同样实行免费教育。
之前大量由穿越众“装逼”而产生的一系列书籍,已经被陆续筛选出来作为各学科教材,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阶段调整。至于教师来源,除了1629年届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充入各级学校以外,还将从欧洲“挖名人”,相信华美国首都国立图书馆里逐渐增多的印刷品,足以吸引大量的17世纪的某些书呆子。
这么一个庞大的教育政策改革,国会初审之时就吓了大家一跳,这意味着每年的教育预算支出将至少提升40,但杞虞却信誓旦旦地表示她将在国会上和任何企图不开眼的议员“对战到底”。
一度国会议员带着嘲讽的口吻在置疑杞虞“挖”17世纪欧洲学者的行为“是否会降低国家教育质量”、“误导正确科学发展”或“引发学术安全问题”,但杞虞直接提出让在座的国会议员详细阐述“解析几何”、“抛射体运动和惯性理论”等一系列在17世纪闪亮登场并在21世纪依然是人类科学发展基石的内容。
眼下之意,在座的大部分人脑子里的许多引以为傲的东西,其实都是这些17世纪的“土包子”们早已经建立起的科学成就。
大部分人是干瞪眼,小部分则闭目养神,再少部分则笑而不语。最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前中学数学老师、如今的众议院议长李萍做了最为权威的发言:“这些历史人物之所以称之为伟人,不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多少比我们更现代的知识,而是他们天生的强大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够在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的基础上去观察、分析和解答问题。由他们手拿华美教材去教导我们的年轻一代,将比各位更加称职,也只有我们才能享受到这种历史的厚赠。”
至于“学术安全”问题,国土安全部长刘云的表态让部分反对的人暴跳如雷——“……从道德品格和探求科学真理这个角度上讲,至少我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比我们在座的许多人的人品靠谱。”
刘云这张烂嘴再次得罪多少人不得而知,但11月1日那天,国会还是以多数票通过了《教育法修正案》与《教育人才引进草案》。(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十二章 雅城的建立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汉《毛诗序》。
“雅城”,高贵、正统与秩序之城,就是中华美利坚共和国筹备的第三个州级行政单位、滨州的首府名称。
雅城市的建立初衷,最早可追溯到建国之初。历史上的纽约虽然是个好地方,但地理自然环境割裂度较高,几面临海,军事防御能力较差。在考虑国家政治中枢位置这个问题上,曼城确实不太适合作为首都,而历史上南方的特拉华河口西岸的费城,就非常适合做首都。
只是因为当初百废待兴,国家没有任何多余的人力物力去从无到有兴建一座全新的首都,再加之重要的海外布局依次展开,所以雅城的兴建计划也就一拖再拖。
去年的明朝移民一度中断,为了防止移民政策出现断档,政府从去年开始就大幅度上调了欧洲移民份额。欧洲三十年战争第二阶段结束后,大量因战乱而沦为难民的丹麦、挪威、法国和德意志移民涌入,仅在今年就超过5000人。其中历史上还属于丹麦王国版图的挪威人就占了40,而且以大量的矿工家庭为主。
首都的人口安置压力最大,虽然各种大兴土木的城区建设就没中断过,但基础设施改建与地下水综合采供工程一直进展缓慢,首都人口到现在都死死压在40000人的底限上。与此同时,几个早期城镇,例如西点镇、银谷镇、泽西镇,城区扩建也进入一个瓶颈调整期,也在面临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的压力。波特市、青城市和榆树镇,也需要一个缓冲时间来消化过去两三年来迅速增加的人口。
正因如此,包括雅城在内的一批新拓殖城镇的建设宜早不宜晚的呼声终于在国会的推动下出现,未来再以雅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更多的新拓殖城镇,如果条件成熟,国家首都迁到雅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海州开发的自力更生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年财政经费拨款不足70万美元的海州,如今已经拥有了首府青城市、北苑镇、葡萄园岛东部的海乡镇,以及今年才建立的东福镇。
几年下来,海州拥有了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冶金、化工、建材、造船与远洋贸易等规模虽小但较全面的经济产业,几个城镇加起来,全州人口也在1629年秋季突破了10000人。堪称自西点镇后,几年后关如中创造的又一项地方建设记录。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份成绩单的鼓舞下,南方的滨州开发就成为了国会的期盼。滨州,将包括后世的整个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东半部地区。首府雅城市,就坐落在后世的费城位置上,夹在特拉华河和斯库基尔河之间,南方出海口是特拉华湾,拥有世界级的优良河口港条件,直线距离首府曼城不过160多公里,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
雅城市的优越地理条件。加上未来国家首都的远期定位,让城镇规划非常有“东方个性”。按照国会通过的方案,未来的雅城市将是一座布局规整的城市。依托三面临水的宽整地貌,在两河包夹的“哑铃腰部”建设出极度整齐的四方型主城区。大致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城区,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公里。而被主城区“隔档”在南方的“半岛”,大约20000亩林地草泽湿地将开拓成为当地的农业耕地。主城区以北,则是工业区。
1629年11月28日这天,一支庞大的船队进入切萨皮克湾。出现在特拉华河口。
从曼城湾出发,到达这里的海上航程也只有200多海里,海上交通的便利性远超过青城市航线。船队的规模高达三十多艘,但大部分都是载货一两百多吨的近海内河蒸汽船,而且来自各个杂七杂八的内河船运公司。
除去一队早就守候在此地多日的陆军官兵外,汤献是第一个跳上特拉华河口西岸的建筑工人。望着眼前地势平缓的平原、草泽和远方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年过30的青年忍不住心旷神怡般深深吸了口气。
寒冷的空气深入肺部,但却显得异常清新芬芳,汤献不由得全身精神一振。
远方,若干德拉瓦族印第安猎人正走出森林,朝着这些友好的华美国人遥遥挥手,在河岸不远,简单的码头早在上周就施工完毕。如今距离码头不远,一片搭建着简单木棚的围栏场地中,几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此地展开不定期印第安贸易的泽西镇小商贩已经拉开了架势,十几个印第安雷纳佩(lenape)族男女正冒着严寒,背着大量的土产,在摊位上转来转去,对华美产的精美厚实的冬装爱不释手。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自然,回头看着拥在河道上的船队,汤献抬起了手臂,朝着自己的父亲汤恩用力挥着手。
汤献,是汤恩的儿子,此次作为国营建筑工程集团的工程队长,负责带领一支130多人的小工程队,在元旦节到来前,为雅城市建设一个相对规整的半防护式小型临港社区,之后几年里,整座城镇都将沿着这个规整的港口社区边缘逐渐拓展,并最终完成整座城镇的建设。
“这孩子,还是那么没定力。”
坐在船上的汤恩,望着儿子兴奋的摸样,皱纹满布的脸上渐渐堆出和蔼的笑容。吧啦了几下烟杆上的烟嘴,汤恩敲掉了烟头,回头对着这个国家最权威的建设与交通部长周毅点了点头。
“汤工,这次就要辛苦您老人家在这里坐镇些日子了!不过一定要保重身体,有什么不适,就赶紧回来!”周毅笑嘻嘻地看着身边的老人,言语里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哎呀,周大人……哦,看我这老糊涂,改不了的口啊。周部长,您就放心。我汤恩这把老骨头,生来就是做这些的!”汤恩赶紧拱手让礼,老脸红润,洋溢着一种过人的自信与神采奕奕。
得到这个国宝般的“营造大师”的表态,周毅是既欣慰又担心对方的身体。
作为最早一批被葡萄牙人送到北美的大明移民,7年过去,汤恩一家算是在华裔国民里小有名气了。尽管汤恩在东方建筑公司这个国内最大的私营建筑企业里已经坐到了高级技工的位置,但本着对“营造之学”的深爱,以及对华美建筑技术的震惊,本就受过17世纪大明“高等草根教育”的汤恩。在前年50岁大寿过后,毅然又进入了长岛工程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进行深造。
“也许除了更高级的数学课程和其他专业,我们实在不知道还能教他什么!”——两年时间一晃就过,汤恩轻松结业了。
身为大明京师紫禁城营造匠头蔡信的徒弟后人的汤恩,这个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居然在建筑学、土木力学和数学上有着惊人造诣、创造力和一点就通的悟性,让穿越众若干土木工程系的文青丝们自愧不如,第一次心悦诚服地称呼汤恩为“汤工”。
汤恩就这样成为了华美国建国以来第一位“土著工程师”,享有国家科工委的高级人才津贴。更成为曼城首都国立大学的建筑系特聘讲师。而雅城的建设规划图,其中大部分都是汤恩完成的,曾经的二把刀总设计师周毅反而成了帮手。
但对土地的眷念情怀,还是让汤恩做出了一个思考多年的决定。如今汤恩一家子都搬迁到了波特市,据说在那里花费了多年的积蓄,再加上银行贷款,终于拥有了一座300亩的“小农庄”。农场雇佣了几名印第安雇工。平时由汤献的媳妇负责打理,播种或收获季节就租用国营农林渔牧集团的畜力农机。
汤恩和儿子汤献,依然还在国内两大建筑企业就职。不过随着国家在教育上的大力倾斜,汤恩如今已经很少亲临建筑工地,和老工匠们探讨营造和学校讲学成为了他的主要工作。汤恩能继续挂在东方建筑公司里,对老总周凯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企业形象。
“小子,测好地平,按照图纸画线上工。汤家这些年深受国恩,现如今营造雅城,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你可要百倍用心了!”
带着一大队徒子徒孙走上岸,汤恩第一个把儿子叫跟前训斥,身后一众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实习生都个个大笑起来。
“爹,您就放心吧,您说的学社里可都教了。您还是早点回家吧,这里太寒湿,对您身体不好。”汤献窘迫地点着头,声音压得很低,生怕被工程队里的一众普通工人看笑话。
“嗯,待基础工程完工,我再回去。”看到儿子自信满满的样子,汤恩终于笑着点头,然后带着人又朝另一个方向而去。
“周哥,这个汤老头还真有点咱后世高工的派头!”
某艘船上,已经被任命为未来滨州代理州长兼雅城市市长的陆放飞,忍不住笑了。
陆放飞,今年31岁,穿越大灾难之前,只是一名y市码头的建筑工程队监理员。当初在狄祖恭的质检与安全部做帮手,后来又转入了周毅的建设部锻炼,如今7年过去,曾经的小年青已经成长起来,被政府内阁赋予重任,放在雅城这个刚刚孵化的地方积累地方管理经验。
“估计当初谁也没想过,能在这些乞丐般的明朝难民弄出一个国宝。陆放飞,这里就靠你了,有什么困难,就向内阁提,虽然现在控制支出,不大可能像大西洋跳棋计划一样大手笔拨款,但好歹也是未来的首都。不求你一鸣惊人,学学关如中,稳扎稳打,厚积薄发。”作为陆放飞曾经的老上司,周毅是十分熟悉这个热血青年的个性,所以特意告诫对方。
“明白,您就放心吧,再怎么,咱建设部出来的人,哪个不是用心办事的?您和总理就看着好了。”陆放飞嘿嘿一笑,脸上洋溢着自信,但在内心,他却对关如中、孙弘毅以及毛健等人颇不服气,只是认为自己之前是没有机会在地方施展自己的能力罢了。
一声汽笛响起,又一艘内河蒸汽货船在岸上人员的引导下,缓缓靠近简易码头卸货,眼前缓慢而富有节奏的建设场景,让陆放飞的心也渐渐有点。(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十三章 归国
张春锐率领的远征舰队,11月初抵达南山港,将包括移民在内的商船队留下休整,外籍军团也回归建制。完成简单的维护补给休整后,又于11月底航至蝴蝶岛双子港,受到了双子港市民的热烈迎接。市长张明澄为首的蝴蝶岛海外领政府官员以及当地的企业代表,在市政厅为远征舰队的所有军官举办了一场豪华的晚宴。
只是在蝴蝶岛休整了几天,远征舰队又继续朝曼城前进。路过百慕大双湾市时,虽然张春锐并未选择入港停留,但百慕大海军基地依然派出一艘近海巡逻舰伴随航行了几十海里。
最终由4艘轻巡洋和2艘运输舰组成的返航舰队在12月15日这天抵达曼城湾,为华美国建国以来进行的最大一场军事远征行动画下了句号。
今天恰好是周六,而且临近每年一度最热闹的多节假日时段,上万兴高采烈的曼城市民都涌到了长岛西区的军港码头边,外地城镇的部分官兵家属更是早几天就赶到了首都。城区张灯结彩,港口更是成了欢乐的海洋,就连军港外的海岸山坡上,都占满了人。
远征一年又四个月华美远征舰队,已经驶入曼城湾,内湾要塞每次一次礼炮鸣响,都会掀起岸边人群的一次欢呼浪潮。国会、政府内阁以及陆海军司令部都派出了高规格的代表前来迎接,大量的警察在军港内外划出警戒区域,以防止热情过头的国民干扰了正常的欢迎庆典。
军乐齐鸣,一首《当士兵迈步回家时》(when-johnny-es-archg-ho)反复吹奏着。欢快的鼓点伴奏和短笛声中,随舰队出征的国防军官兵早已换上了崭新的军装,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进港口。夹道欢迎的市民们应和着军乐,有节奏地拍打鼓掌,偶尔在队列里看到自家亲人的女性,更是哭哭啼啼地发出了刺耳的尖叫。
早就准备好的一大堆欢迎或是授勋褒奖仪式直接就在军港上演。部分表现出众的官兵获得了军衔晋升。总统陈长远更是越过海军司令王铁锤,亲自授予远征舰队总指挥张春锐优异服务金质勋章,而张春锐在整体领导远征舰队日常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细致果断,获得了国会和政府的多方赞誉,也许不久之后就能晋升海军少将。
蓝宝石号舰长安德鲁上尉,在浮头湾海战中冷静处理,将当时因旗舰指挥信号传达误差导致的战列线混乱错误局面降低到最低,得以晋升为海军少校。
孙阳虽然因为浮头湾海战中出现了作战指挥瑕疵,但瑕不掩瑜,在一系列复杂的海上行动中将远征舰队有限的兵力运用得当。也晋升为海军上校。
此外包括游南哲和斯科特等一批陆军军官,也纷纷获得军衔提升,可谓皆大欢喜。
……
热热闹闹的欢迎仪式几乎一直持续到下午,返归的陆海官兵获得了持续到新年元旦后的假期。每个官兵在今天之后都将获得了一大笔远征作战津贴,包括外籍军团在内,出征部队中军衔最低的士兵,津贴都高达320美元,国家为此次远征付出的开销在结束这一天正式突破450万美元。
在一年零四个月的出征中,总计有27名士兵伤亡。其中作战负伤8人,阵亡只有2人,其余全部是因病身亡,从参战总兵力和时间来看。算是建国以来损失比例最小的。但从行动开销来看,又是历次作战中成本最高昂的军事行动。
海军舰船装备经受了一次严格的远征考验,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其后勤维护保障的难度缺陷都纷纷暴露了出来。再次证明在当下海外军事基地建设还未达标的情况下。是不足以完成海军全蒸汽动力船舶的换代应用。
由于军事作战强度偏低,所以大部分远征军事行动都集中在后勤运输保障上。多次的人员搭载和物资输送任务中,灰鲸级机帆运输舰和朝阳级大型机帆商船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前者,基本承担了高强度的出航任务,而且故障率让人满意。
受大西洋本土航线上已经展开的全蒸汽动力商船应用的影响,海军也曾野心勃勃地企图改变最新一代公主级大型轻巡洋舰的设计,如今看来,机帆混合动力依然是海军未来数年最稳妥的选择。
军事方面的最终总结报告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而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在国会和政府里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东方航线是否具备新利益增长点的地位。
目前来看,假使国家远洋商业运力能达到较充沛的理想状态,每吨货物的每100海里行程运费,国内行情也不会低于60美分,那从本土输送到亚洲海外领明珠岛的货物,光运费就是每吨超过100美元,这还不包括其他物流储运中转的成本费用。
也许平摊在每件商品上,这些运费成本在17世纪的跨洲际远洋贸易中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嫁出去,但对于国内从事大宗远洋贸易的私营贸易公司来说,一艘短衬衫级飞剪商船的商品运输贸易,就会损失接近5万美元的净利润!
再结合贸易往返周期来看,一艘短衬衫级飞剪商船能在大西洋航线上一年进行至少8次的往返航行,而东方航线却只能进行一次,那这中间的净利润损失就更大了。除非远东的商品出口利润能超过大西洋贸易的好几倍,否则每一吨运力放到东方航线上进行往返航行,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东方的商品和工农业原料重要吗?从某个程度上讲,确实某些种类具备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作用,但整个国家的工农业发展又并不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原料。而针对人口众多的欧洲市场,华美商品的受欢迎程度不会比东方奢侈品差,所以就目前的需求来看,万里迢迢前往东方进行贸易倒卖显得十分鸡肋。
大致摸清了远东各类主要商品原料市场行情的中远国际贸易集团的副总裁杨小华,已经就这个问题给自家的贸易集团写出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报告,然后又从各种关系渠道流到了其他贸易企业的掌舵人手里。
很显然。在超越17世纪全世界普遍商贸水准的华美国,已经把欧洲当做了“经济殖民地”,从原料到市场来看,从纯粹的商业利润角度来讲,通过东方航行进行亚欧贸易并不是想象中的天堂之路。
大西洋两岸的贸易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中南美、非洲的原料供应渠道和市场还在拓展,而在国内远洋商业运力还未打破瓶颈的当下,东方布局若要展开,当中重要的商业利益和成本环节就是个始终无法绕开的死结。
只有参照欧洲的地中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利用东南亚贸易圈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落地生根式”的环东南亚商业区,大概才是唯一能够实现“有效利润”的方法。但其实无论是国营集团,还是大多数的私营企业,都不大可能在现阶段把自己宝贵的资源远远地投送到东方去。
但能在家门口的大西洋赚同样的钱,在本土住得轻松滋润,又凭什么要去东方累死累活呢?这是远征舰队归国后一段时间里,从国会到政府、再到普通企业和商人们,内心都在自问的一个问题。
……
其实不光是东方远征行动的总结,1629年末国内各行各业的总结和新年度规划都在进行中。
按照北美本土战略布局规划。宋河中游的波特市及西北摩和克河谷入口的江口镇,总人口加在一起终于突破了10000人,再加之陆军近半数的兵力驻扎,已经牢牢地建立起宋州北方的战略支撑点。向西面的摩和克河谷逐渐拓展深入成为重点。遥望肥硕的五大湖方向,总能让穿越众们内心泛起一丝难以抑制的野心。
此外,民政部几个月前,在对泽西镇以西的帕萨伊克河西岸组织的一次德拉瓦族印第安人口分布调查中。意外地在纽瓦克一带的森林沼泽地里发现了铁矿。几年来一直在宋河下游两岸附近苦苦寻找更便利的矿产资源,却在眼皮子底下漏掉了如此一个储量丰富的铁矿,包括前国土资源部长安邵清在内。都对这个发现大吃一惊。据说这个“奇耻大辱”就是导致文青安邵清放弃国土资源部长一职,专心投入教育事业的诱因所在。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安邵清,毕竟手头的相关资料是那么有限,历史上纽瓦克的民众也是无意中在19世纪初一次拓荒时才发现了这片铁矿。
如今全国的冶铁业,已经形成了两大中心,曼城市的外岛工业区,以及海州青城市北方的北苑镇。全国钢铁总产量在1629年达到了11万吨,其中粗钢产量首次超过2万吨。数字看起来引以为傲,已经远远凌驾这个世界的历史。但从1624年的7万吨增加到1629年的11万吨,增长幅度却并非大家想象得那样给力。
这里面的重要因素,除了矿区规模和熟练矿工问题,还有就是铁矿分布太过零散。从西点镇和榆树镇、甚至是弗吉尼亚和古巴运来的铁矿石,构成了曼城市外岛工业区的冶金原料输入。钢铁成本难以下降不说,原料输入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周期性短缺。原料输入问题导致的整体冶铁效率的不高,也是国内钢铁业一直难以大规模扩张的核心问题。
如今纽瓦克地区发现了近在咫尺的露天铁矿,含铁品位平均在45以上,初步估算的储量就足够支持未来几十年的开采作业,那建立一个更具规模化的“钢铁联合体”就成为了目前国家工业大发展的核心项目。
按照政府内阁的规划,海州的北苑镇,由于附近铁煤矿产开采条件优越且齐全,可独立成为一个冶铁中心进行重点投资,将引入已经在西点镇矿区通过试运营的一系列蒸汽动力矿场设备,钢铁年产量争取在四年后达到5万吨规模;依托沿海和内河河运,将西点镇、榆树镇、以及未来在纽瓦克建立的矿业小镇的铁矿集中输送到曼城市外岛工业区,加上宋河中下游的煤矿输送,建立钢铁联合中心,争取在四年后达到年产15万吨的产量;而海外的各类矿石输入,则就近落户到未来的滨州城镇进行集中冶炼加工,发展滨州的冶金工业。
如此大手笔的产业调整,当然只能国家牵头进行组织,国内第一大行业巨无霸的国营能源矿业集团成为了最大的承包商。而由于“蒸汽轮机技术专利事件”中遭人诟病的私营冶金巨头北方工业公司,则在科工委受到了不小的“刁难”,仅仅拿到了滨州的产业项目。
同时,造船业也进入了规模化扩张的进程。科工委已经提交了一份建议,希望国资委投资建立“国营船舶重工集团”。但在国营和私营两分天下的华美,要新增一家国营的造船企业其实并不在钱的问题上,而是技术人才。
北洋船舶公司几乎垄断了绝大多数的造船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就算是“国私合资”性质的海州青城造船公司,那也是游启和石益格派出的技术工程人员为核心,并在过去两年里为对方培养了不少的技术熟练工。目前在建的花级机帆护卫舰,最后一艘矢车菊号就在青城造船公司的船台上。
由科工委发起、国会推动、国资委收购海州青城造船公司的股份,建立国营船舶重工集团的初步意向已经半公开化。看来以包子图等国会“国有派”上台后掀起的一股“国进民退”的风潮,正在迫不及待地向曾经被私营资本垄断的优势行业渗透。
最终北洋船舶公司能否顶住各方面的游说出售海州青城造船公司的股份,还未可知,但这已经足以引起了国内私营资本的极大警惕。(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十四章 爱尔兰的新故事
1629年12月25日,西历圣诞节,周二。
大海之上,云层压得很低,向东望去,那阴沉沉的悬崖峭壁一侧的海峡入口一片昏暗。狂烈的寒风中,两艘小小的风帆盖伦船正以不到两节的速度,一前一后缓慢朝东北方向航行,当接近海峡口的时候,船员们都紧张起来,望着那浪花起伏间不断露出阴森发黑的礁石,一个个都抓紧了身边的东西。
这是葡萄牙的风帆船,它的出发地是亚速尔群岛英雄港,船上正装载着一批特殊的货物,以及若干身份更特殊的男子。航行的目的地,是爱尔兰岛西南方芒斯特省的达勒斯,一座就算放到21世纪都极其不起眼的小渔港。
“唐纳修中尉,我们的目的地马上要到了!我最多只能在这里停靠一个礼拜,但可以保证能卸完所有的货物。”葡萄牙船长小心翼翼地走到华美陆军军官的身边,指了指昏暗天色下的海湾尽头,“上帝保佑,这里真难进来,到处都是暗礁。也许我应该再完善一下航线图,不然下次我不敢保证能安然无恙。”
最近才晋升为陆军中尉的爱尔兰裔青年并没有对受雇用的葡萄牙船长表示出任何鄙视或不满,反而轻轻地舒了口气。身为中华美利坚共和国国防部军情局的军官,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好多年了。
“大家都看清了,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还在英格兰人的控制之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要帮助这片土地,从英格兰人手里将它解救出来!我非常感激在场的许多并非出生在爱尔兰的战友,现在大家还有时间后悔!”
可恶的英格兰人几百年来一直以武力、殖民和宗教迫害把美丽的爱尔兰握在手掌心,不光爱尔兰本地平民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爱尔兰贵族也被英格兰人用各种手段分化压制,导致这个“国家”虽然不断抗拒着英格兰人的统治。但也如一盘散沙一样在几百年里不断失败着。
唐纳修回过身,只见甲板上还并排站着十几名普通服饰打扮的男子,不过每个人都虎背熊腰,一看就知道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历史上前赴后继的爱尔兰勇士一样,没有一个人退缩,唐纳修终于露出了微笑。
这些都是唐纳修从外籍军团里挑选出的老兵,和唐纳修本人一样,家人子女都已经在本土安居乐业。但他们却必须离开家人,在这里执行一个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的艰难行动。
他们的使命,就是幕后指导发展爱尔兰地方反抗武装。拉拢爱尔兰本地贵族,组建一支由幕后的中华美利坚共和国扶持的爱尔兰独立势力。
在天色彻底变黑之前,两艘葡萄牙风帆船终于在达勒斯小渔港靠岸了,前来接头的是早就保持了近一年关系的爱尔兰地方抵抗军,一支被英格兰王室往死里镇压的爱尔兰天主教派叛军。
总计1200支21b型燧发步枪,几门12磅加农长炮,大量弹药、药品等军用补给品,以及10万西班牙银元的资金。卸下的货物被爱尔兰抵抗军纷纷拖到附近的山洞里隐藏,而几个类似头目的本地人则围在了唐纳修的身边。
“上帝见证。小伙子们实在等不及了,也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马里奥先生,今天是圣诞节,如果不介意。请参加我们小小的宴会,还有一位从科克城赶来的尊贵客人希望见您!”
强壮的爱尔兰汉子对一身平民装束的唐纳修态度十分恭敬,看着那一枝枝在欧洲声名远播的燧发步枪被部下哄抢的样子,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会意的唐纳修微笑着点头。他知道那位尊贵客人就是欧洲情报司在爱尔兰暗中联系上的一位有激进独立倾向的芒斯特省爱尔兰本地贵族。
在普通的爱尔兰抵抗军眼里,唐纳修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马里奥是一个西班牙姓氏?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