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
本来十分繁荣的华瑞滋城,短短两天时间,便人去楼空。萧瑟的春风吹着大街小巷上的垃圾,春天的复苏景象顿时变成了死气沉沉的鬼地方。
只有坚定的天主教徒们继续留在城里,他们指挥着西班牙军队继续坚守城池,力图来一次螳臂当车之战。
午后,天气有些阴沉,似乎要下雨。
这种天气对于中华帝国的火器部队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一旦下雨,不光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且十分危险。
然而,何治还是准备给华瑞滋城里的西班牙人一个教训,告诉他们中华帝国军队又打回来了。
三师的两个炮兵营被调到北城外,距离华瑞滋城七百米左右的一座小山丘上布置了炮兵阵地。
为了策应这两个炮兵营阵地,马光远派出了一个骑兵团游弋在附近。
三点左右,炮兵阵地架设完毕,天气没有好转,但也没有恶化。
十五分钟后,两个炮兵营阵地开始对华瑞滋北城实施炮击,为了增加威慑力度,考虑到对方已经没有军队驻扎在城外了,因此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开化炮弹实施打击。
此时,中华帝国炮兵部队装备的开花炮弹工艺较以前已经大为提高,炮弹爆炸控制时间和距离准确性提高,生产成本亦有所下降,使得炮兵部队装备开花弹的数量从之前占基数的半成增加到了一成。
“开炮!”
令旗落下,两个炮兵营阵地,四十门神武步兵炮依次开火。
炮声轰鸣,一发发炮弹射向空中,划出一道道抛物线射向华瑞滋城头。
城头上,炮弹呼啸而至。西班牙守军还是按照之前的规避实心炮弹的方法,左右移动。
然而,经验救过他们很多次,但是也害得他们丧命。
炮弹落地瞬间,轰然爆炸。猛烈的冲击波瞬间将附近的西班牙士兵掀飞到空中,做着各种各样的自由落体运动。气浪裹带着碎裂的弹片四处飞射,造成大量伤亡。
一团团火焰腾空而起,化作一朵朵蘑菇云直冲云霄。
城头上到处沙石飞溅,尘土飞扬,硝烟弥漫,大量的西班牙士兵被炸的血肉横飞,残肢断臂到处都是,惨烈无比。
大批的伤亡造成附近的西班牙士兵惊恐万分,纷纷抱头鼠窜,一时间哀嚎遍野,慎人心扉。
炮击仅仅持续了七分钟,直到三师的两个炮兵营将所有开花弹都打光为止,但对于城头上的西班牙幸存士兵来说,这无疑等于度日如年。
十分钟后,华瑞滋城头上挑起了白旗,正准备休整明日攻城的何治见到后,顿时苦笑了一番。
“进城!”
半个小时后,中华帝国美洲派遣军先遣队骑兵开进华瑞滋城,接管了华瑞滋城城防。
一个小时后,美洲虎豹骑控制了全城,在华瑞滋市政府大楼上空升起了龙旗。
立时六个月的华瑞滋会战以中华帝国最终获胜而宣告结束,从此西班牙墨西哥殖民地中部地区的门户洞开,墨西哥首府墨西哥城面临中华帝国的铁蹄和火炮的直接威胁。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三百七十五章 产业革命
第三百七十五章 产业革命
中华帝国美洲派遣军攻占华瑞滋城后,展开了洗劫,但效果甚微,除了占领了一些空置房屋、商铺和农牧场、矿厂外,油水微乎其微。
西班牙人似乎知道了中华帝国美洲派遣军的习惯,因此不是把财宝运走转移,就是偷偷的埋藏了起来,因此造成偌大的一个华瑞滋城,仅仅抢掠了不足三百万银元,让美洲派遣军上下官兵们十分没面子。
华瑞滋城内的西班牙战俘超过三万人,加上之前的俘虏,总数超过了八万人。每天这些战俘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大笔的经费,除了命令他们到附近的矿山、农场当苦工做奴隶赚钱之外,华瑞滋城临时军管处强制城内的西班牙人男女分开,单独成立集中营关押,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沦为奴隶。
这是自中华帝国发动殖民战争以来,中华帝国军队首次对白人实行奴隶制度。也解开白人当奴隶的历史进程,从而掀开了黄|色人种主宰世界、白种人、黑种人同时沦为奴隶的序幕。
华瑞滋城临时军管处的做法,得到了中华帝国美洲派遣军司令部的默许,并很快蔓延到了整个北美。中华帝国在北美的各个占领区内,纷纷效仿华瑞滋城军管处的做法,将非华人人种尽数充为奴隶劳作。
在圣达菲,圣达菲军管处做的更狠。他们除了将所有西班牙人和黑人贬为奴隶之外,不少印第安人,以及和中华帝国没有同盟关系的外国人也一并关入集中营。同时,男女分开。年轻白人女子和女童则运回国内高价出售,首次掀起贩卖白人女奴的贸易。
所有奴隶贸易当中,女奴的贸易是最受欢迎的。在欧洲,黑人女奴并不怎么受欢迎,因为欧洲白人不希望出现混血人种。在美洲,这种情况差一些,拿西班牙人来说,他们为了控制美洲殖民地,鼓励生育,提高人口,因此政府倒贴钱财给西班牙移民,鼓励他们和当地土著女人、黑人奴隶生育后代,一百多年来,西班牙人的这种政策导致美洲殖民地人口激增,巩固了统治。
同样,作为新崛起的殖民主义帝国,中华帝国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增加人口是中华帝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问题,截止神武十年,帝国在册人口已经接近一亿大关。其中国内达到了八千三百万余人,移民海外殖民地国民达到了一千七百万余人。
但这依然远远不够,帝国政府鼓励生育,生育年龄调低到了十五岁,超过二十岁不结婚者追究刑事责任,甚至有的州县为了增加人口,单独出台了由政府出钱抚养孩子的法令。更有甚者,有的州县的法令苛刻,结婚两年没有子嗣者处罚,家中孩子少的同样处罚。
这种政策在今天看了急剧不合理,但是对于此时的中华帝国来说,却是迫不得已。
帝国辽阔的国土面积,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土人烟稀少,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土渺无人烟,而海外殖民地经过殖民战争的烧杀抢掠之后,急需大量人口去填补空白,维持统治。
这些问题都集中到了一起,那就是人口太少。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政府采取了双管齐下的长期战略。一方面严格禁止帝国女子同非华人男子结婚,防止帝国女子资源外流。另一方面,帝国政府使用各种手段从殖民地、附属国地区大规模引入外族女子资源,削弱外国人口增长幅度。
其中,对殖民地地区的年轻女子和女童的引入数量是巨大的,这主要通过殖民掠夺方式完成。在东亚,每年超过五十万日籍年轻女子以战俘方式,输入中华帝国。在东南亚、南亚各个附属国,越南、东吁王朝、暹罗王朝、澜沧、先佛齐国、锡兰、苏门答刺等附属国中,几十万计女子以供奉宗主国、织女招工等强制、半强制手段引入中华帝国。在西亚、北非,更有从波斯、芒刺加、古力等国沿海袭掠而来的大量女子入境。
对于殖民地而言,帝国殖民政府直接出动军警,以半强制招工,强制抓捕奴隶等方式,直接贩卖入帝国境内。每年超过百万计的殖民地亚裔黄种女子入境。这些外籍女子入境后,大多数被卖给帝国国民家庭作妾,没有生育能力的则会被主人重新卖入青楼妓寨,沦为妓女。
至神武十年,帝国境内流入了超过四百万外籍女子,这些女子为帝国带来了新的人口增长和婴儿出生率外,更是繁荣了帝国境内的娼妓事业。
然而,有喜有忧。大量外籍女子加入帝国大家庭后,造成帝国普通国民三妻四妾成为了普遍现象,增加了华裔女子同外籍女子之间的矛盾。
为了提高华裔女子的地位,从神武七年开始,帝国政府颁布了新法律。帝国政府便全面禁止了华裔女子从事娼妓行业的法律许可,但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帝国政府允许华裔女子从事卖艺不卖身的艺姬工作,而外籍女子则没有这个特权。
长期的国策是削弱外国人口,提高中华帝国自身人口基数和增长率。但是短期内却只能够通过大规模的抓捕奴隶苦工来完成生产生活。
不过之前因为中华帝国的人口众多,国内天灾不断,可以转移大批移民充填殖民地。但随着中华帝国殖民地急剧扩张,帝国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民大多数成为有产者,不想再从事苦力、危险和下贱工作,因此反而急需大量奴隶来填补这个空白。
这一点在海外殖民地格外严重,海外殖民地的帝国国民占据着殖民地百分之九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移民过去帝国国民全部靠奴役殖民地原住民进行生产生活。帝国政府每年从殖民地征收的赋税一大半来自这些帝国国民,因此放纵他们对殖民地的奴役统治尤为重要,所以自神武七年夏天吕宋总督宣布将吕宋原住民列入奴隶开始,帝国海外殖民地如加里曼丹、巴布亚等地便开始实行奴隶九等制度。
殖民地奴隶制度九等十八级,像军队士兵升级制度差不多,奴隶分作三六九等,上等管下等,上等优于下等,以此来控制所有各个阶层的奴隶服从统治。
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出现了三种并存的社会制度。国内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存态势,而帝国海外殖民地则进入了奴隶制度时代。北美洲殖民地率先进入了一种近似奴隶社会的制度
总之,一切政策都是为了中华帝国的殖民战争和殖民地统治而服务。而原本仅仅局限于贩卖东南亚土著和黑人的奴隶贸易,如今转变为连白人都沦为奴隶的贸易,使得十七世纪的人权被极度践踏,长达两百年的奴隶贸易将成为全世界人类难以忘怀的灾难。
大批的奴隶被使用在庄园、牧场、矿山、工厂,进而推广至中华帝国的各行各业当中,极大的推进了中华帝国各个行业的高速发展。
至神武十年,中华帝国国内公司企业数量激增,达到了三万多家,涵盖各行各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但相对帝国的农场、牧场、纺织、冶铁、制盐等传统封建制经济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差的非常远。
总体来说,帝国的经济依然是封建经济为主,资本主义经济相辅的混合经济体制。
但中华帝国的经济思想却是在转变,以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渐渐改变。
由于帝国财富的雄厚,使得帝国普通的农民不需要缴纳农业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这样不但解决了农民生计问题,更是令农民手中有了余钱,可以用来购买商业、工业产品,极大的刺激了帝国商业的发展壮大。
同时,农民余钱越多,土地占有越多,很快从农民转变为地主,随着大规模的使用奴隶劳作,又从地主转变成大庄园主、大农牧场主。
帝国农民的身份变了,都成了有产阶级,因此渐渐不再劳作,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方式自然瓦解,变成了剥削奴隶的资本家。
变成资本家后,钱更加多起来,追求奢侈生活令他们买的东西就越多,刺激帝国各类工商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进而生产更多、更好、更廉价的商品,推动帝国各行各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技术越来越先进。
技术的不断进步,最终导致中华帝国各行各业为了追求利润而产生激烈的竞争, 各行各业的公司企业纷纷投入资金研发先进设备和技术,最终导致中华帝国第一次产业革命爆发。
神武十年夏,中华帝国江南的盐商们率先发起了产业革命。
由于当年帝国政府允许国民私人制盐,使得帝国的制盐产业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盐商垄断制盐行业,使得帝国盐价居高不下。自从帝国鼓励国民个体私人制盐之后,给传统制盐大商人们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降低盐价,利润骤减。
而盐价大幅度降低的趋势不减,帝国国民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盐行业,导致帝国食盐产量猛增,库存积压严重,盐商们即使停产一年,帝国的食盐依然不会短缺。
盐价持续下降导致利润几乎为零,尤其对大盐商们打击最大,他们无法承受这种巨额亏损。
于是,盐商们开始寻求彼此间合作,几家盐场进行合并,组成股份公司,缩减奴隶使用人数,合理优化使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将成本降低。
他们的动作渐渐的带动了整个制盐行业,江南盐商们组成了商会,成立了拥有七百人加盟的江南制盐股份公司,所有股东将人员和生产资料集中起来调配,将成本大幅度降低,扭亏为盈。而民间小作坊渐渐的竞争不过他们,慢慢的被兼并。
紧随江南之后,江北地区、山东京畿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纷纷组成区域性的大型制盐托拉斯公司与之抗衡。这样盐商们复活了,并率先进行了优胜劣汰的初级产业革命。
不过,靠海的盐商们纷纷组成大型制盐公司来降低成本,但是内陆的盐商们却没法进行这种托拉斯式的联合生产。
内陆的盐商靠着井盐、湖盐来生产,本来他们就竞争不过沿海的海盐商人们,靠着内陆交通不发达来平衡竞争劣势。
如今全国盐价太低,利润本来就几乎为零了,经过沿海盐商们的产业整合,使得内陆盐商们顿时亏本,大批倒闭关门。
然而,在青海湖附近的内陆盐商们却不甘心失败。盐池的大盐商们意外的认识了帝国龙江造船厂的机械师,得知帝国龙江造船厂使用蒸汽机进行造船,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于是,他们便从龙江造船厂引入了蒸汽机到盐池,用于抽取井盐和湖盐的水到山上的梯田。
本来蒸汽机最初的用途就是用来抽水的,经过帝国十多年的技术改进后,蒸汽机的功率大幅度提高,用来抽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于是乎,盐池的盐商们立即大规模的从采购中华帝国江南机械制造厂生产的蒸汽机和取水管道设备,并运回盐池投入制盐工厂当中。
有了大量的蒸汽机抽取盐水到山上的梯田当中,使得盐池的制盐流程缩减了三分之二,只需要几个给蒸汽机加煤炭的工人和技师就可以完成之前几百人,上前奴隶用来挑水的工作,大大的减少了开支,使得盐池的盐商们复活了。
很快,内陆的盐商们纷纷效仿,进行机器设备引进和升级,同样完成了产业革命,可以和沿海的盐商集团们进行竞争。
来自制盐行业的产业革命兴起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帝国国民开始认识蒸汽机这种机器带来的巨大思想冲击,改变了以往全都靠人力工作的思维。
而蒸汽机的应用也首次从帝国军工企业转入民营企业,并给民营企业带来了 巨大的利润空间。
随着制盐行业率先进行了产业革命后,帝国其他行业也开始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调整,随着帝国国民对机器工作模式的渐渐了解,各行各业也都渐渐转变生产模式,从传统手工作业慢慢向机器大工厂作业方式转变,渐渐的为帝国掀起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中华帝国的产业革命最早出现在帝国造船厂当中。当初建造木质战舰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即可,不论多么大的船都可以最终建造完成。然而,随着帝国开始采用蒸汽机、水压机等机器工作后,建造全钢制战舰已经不是光靠人力就可以完成的了,必须用强大的蒸汽机和水压机来完成。
不过,这种发生在军工企业当中的产业革命不算真正的国家产业革命,因为他仅仅是用于战争消耗,不属于为民生服务的国家产业革命。
虽然只是初级产业革命,但对于中华帝国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
邓浩楠原本以为中华帝国的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会发生在纺织行业,或者造船行业,没有想到竟然最先发生在了制盐行业。
帝国国内的纺织行业没有率先发生产业革命,主要是因为帝国的殖民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奴隶资源导致。从附属国、殖民地抓捕、拐骗来的大批女奴隶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帝国的纺织行业,使得帝国的纺织手工作坊人力成本几乎为零,导致利润空间依然庞大,因此让纺织工业的作坊主们还没有想到进行产业整合重组,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
不过,邓浩楠并不担心。他知道现在产业革命已经开始了,作为纺织行业,他们最容易受到影响。要不了多久纺织行业就会掀起产业革命,进而引爆工业革命,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容阻挡的。
中华帝国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战果,在经济上实现腾飞,在政治上同样也发生了变化。
钱谦益等内阁大臣们联名上书给神武大帝,要求神武大帝接受来自波斯、东吁、越南等附属国王室的联姻请求。
此时邓浩楠已经有了一位皇后,五位皇贵妃,邓浩楠深知贪多嚼不烂的原则,因此自从登基皇帝之后,一直未再选妃。历年的国色选拔都取消了,这引起了满朝文武大臣们的些许不满。
自古帝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看起来是皇帝自己的虚荣心,实际上则不然。
皇帝打造一个庞大的后宫,就等于拉拢了一支庞大的家族外戚势力,这对稳定皇位是极其重要的。
每一名入选国色,其后都是代表着一个家族,一个势力。
而神武大帝邓浩楠此时的家族势力、外戚势力并不强,实际上是非常的弱,这引起了钱谦益等老政客们的担忧。
邓浩楠的家族势力就他一个,外戚势力除了瑞妃和萧妃有势力之外,其他四个几乎都没有。
这样一来,皇室的势力十分单薄,仅仅靠着邓浩楠的个人势力不足以让整个朝局长时间稳定。尤其如今帝国四处进行殖民战争,打下来的殖民地需要委任殖民总督,天高皇帝远,殖民总督便是割据诸侯。眼下邓浩楠的个人势力还可以控制他们,但是邓浩楠的后人便很难说了。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三百七十六章 绝代双雄
第三百七十六章 绝代双雄
在中华帝国兴起产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之时,欧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即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亦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神武九年夏,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为支持法国和瑞典抵抗西班牙军队,同时为了满足他个人的奢侈生活,于七月三日再次绕过议会追加赋税,将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的夏税提高一成,严重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利益。
查理一世不止一次绕过议会追加赋税了,这次将加税地区一下子从英格兰扩展到了苏格兰、威尔士地区,顿时触动了新贵族们的神经。
议会无疑是反对查理一世的,他们一直寻找限制王权的办法,但只有在财政上耍手段这一项能够拿捏住查理一世。
但当议会反对查理一世增加赋税草案后,查理一世再次发火,将议会解散。这已经是查理一世登基后第七次解散议会了,议会长老院对于查理一世的“野蛮”行为感到了愤怒。
议会和苏格兰有着暗中约定,共同在赋税方面结成同盟,阻止英王增加赋税。
议会被解散后,长老院立刻和苏格兰方面协商,暗中策划第二次苏格兰起义。
八月底,苏格兰如约爆发起义,武装反抗查理一世的加税政策。查理一世知道又是议会搞得鬼,因此对议会越发不满,心中决定废除议会制度。
然而,英国的财政都掌握在议会手中,镇压苏格兰起义需要经费,查理一世缺钱,不得不跟议会协商。
为此,查理一世不得不召开三级议会,结果却令他更恼火。
三级议会召开,议会贵族们起草《大抗议书》,抨击查理一世暴政,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们的活动。最重要的是限制国王随便加税的权利,为此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
查理一世和议会斗争了好几个月,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令查理一世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当中。
议会在伦敦组织大规模的宣传队,声讨查理一世暴政。伦敦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抗议的市民,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矛头直指查理一世和他的鹰犬们。查理一世日夜不寐,最终火冒三丈,和议会决裂。
神武十年元月七日,查理一世离开查理一世离开革命形势高涨的伦敦,北上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准备以武力镇压国会派的“叛逆”行为。
神武十年三月二日,西历公元1640年4月7日,来自中华帝国的蝴蝶效应终于影响到了大不列颠岛。查理一世在诺丁汉树起了王军旗帜,宣布讨伐国会内的叛乱分子,从而拉开了英国内战的序幕。
查理一世的王军同英国议会领导的国会军在埃吉山进行了首次大规模交战。王军兵力17000多人,国会军17500人。国会军两翼骑兵被王军骑兵的反击所打败,但中路步兵却打退了王军步兵的进攻,并将其击溃,双方互有伤亡,战斗结果未分胜负。
但王军攻势凌厉,查理一世控制着五分之三的国土,国会派处于被动。国会军在内战初期节节失利,从政治上看主要是由于掌握国会领导权的长老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满足于既得利益,无意推翻王权。军事上主要是由于统帅埃塞克斯等人消极怠战,缺乏主动进攻精神,军队缺乏训练,素质较差。
3月29日,王军攻占牛津,4月12日攻占距伦敦7英里的布伦特福,首都告急。1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学徒和平民组成的民兵队伍火速开往前线,国会军力量大增,迫使王军放弃进攻伦敦的计划。
但纵观整个英国形势,国会军十分不利。
5月9日,王军兵分三路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
伦敦民兵组织8个团同国会军一起挫败了王军的进攻,伦敦再次转危为安。由于查理一世怕毁了他的白金汉宫,因此对伦敦城拒绝使用重型火炮,同时在战斗时,尽量避免接近伦敦市区进行战斗。这样的结果导致王军在进攻伦敦时,处处受挫,攻击屡次失利。
不过,在伦敦战场之外,国会军中涌现出了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将领。克伦威尔亲自组织“东部联盟”军队12万人,在当年的东部几场战斗中连战皆捷,声望显著提高。
为了扭转战局,议会长老院终于下定决心和查理一世摊牌,结束内战。
为此,议会新贵族们不惜巨资援助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三个公国,要求他们放弃支持英王查理一世。
此时,英国的实际统治区只有英格兰地区,威尔士、爱尔兰虽然并入英格兰,但实际属于国中国,他们排斥苏格兰血统的查理一世,因此在得到议会的巨额援助之后,立刻放弃支持查理一世。而苏格兰此时依然是独立国家,只是因为查理一世的苏格兰王室血统关系而选择支持查理一世。如今查理一世对苏格兰横征暴敛,引起了苏格兰王室以及议会的反感,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苏格兰新贵族们的利益。最终苏格兰议会接受了英格兰议会的条件,签署《神圣同盟合约》,并于九月发动军队加入英格兰内战。
九月中旬,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全部卷入英国内战,至此英国内战全面爆发。
苏格兰军队于九月四日越过边界攻入英国。利文伯爵率苏格兰军解放了约克郡大部地区,并同斐迪南德-费尔法克斯指挥的议会军会师。与此同时,威尔士和爱尔兰联盟军收复了林肯郡的大部地区。十月,东部联盟军与他们会师。十一月,议会军开始围攻王军北部要塞约克城。
为防止王军的“北方首都”——约克城的陷落,查理一世命鲁珀特亲王率王军从兰开夏火速北上,驰援约克城。
与此同时,查理一世感觉形势不妙,因此要求同盟国成员国出面调停。
三个同盟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华帝国驻英国大使分别照会英格兰议会,要求停止内战。
其中,法国最为担心,要求最为强烈。因为此时法国正处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入侵,大半个国家等待救援,没有英国的经济援助将十分困难。而俄罗斯帝国站在同盟国的位置上,仅仅是提出抗议,因为俄罗斯帝国正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激战,对于英国的内部事务顾不上,也帮不上忙。
对于中华帝国来说,此时还有些矛盾。中华帝国的既定政策是希望欧洲各国打成一锅粥,消耗欧洲各国两百年来的经济积累。但是如果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话,将会造成一个强大的英国诞生,对于中华帝国将来的全球称霸计划有影响。
同样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就像藏獒的生存原理一样,强壮的藏獒会杀死弱小的兄弟。中华帝国会选择去扶植一个落后的封建国王,而不会去帮助资产阶级来革命。
还没有得到中华帝国皇帝的最后态度,因此中华帝国驻英国大使馆仅仅是抗议一番,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
不过,此时中华帝国已经打开了欧洲的门户,掌控了苏伊士运河。在苏伊士运河区,中华帝国驻扎有十二万军队,同时中华帝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随时可以驶入英吉利海峡,介入英国内战。
为了确保将来的全球称霸,中华帝国埃及住屯军司令部希望了解各国的作战思维和战术理念,因此中华帝国派出很多的军官观摩团进入法国观摩法西战争,进入俄罗斯帝国观摩俄土战争,这次英国内战,同样派出了观摩团进入查理一世的王军内部,在约克城设有战地顾问团。
查理一世对于中华帝国的军官顾问团很待见,因为他知道中华帝国皇家军队的赫赫战绩,因此王军内部很多英国军官都倾向于听从中华帝国军官们的建议。
十二月底,鲁珀特与纽卡斯尔指挥的约克城守军会合。有中华帝国军官们出谋划策的王军挫败了议会军的多次攻击,最后因为天气原因,议会军自动撤围,向西撤退。
1641年1月初,议会军和王军在勘察科草原发生了内战以来首次大规模的会战。
勘察科草原位于英格兰东部地区,草原东西长约十七里,南部边缘是一条宽阔的深沟,沟南有一座长满灌木和黑麦的小高地。
1月9日上午9时许,鲁珀特率部来到草原东端的一个村庄,并迅速占领整个草原。正在西撤的议会军获悉后,立即调头迎击。
13点左右,议会军集结在沟南的小高地上。双方都按照步兵居中、骑兵两翼的原则进行部署。
王军的部署是纽卡斯尔率步兵居中,鲁珀特亲王率骑兵位于右翼,戈林率骑兵在左翼。鲁珀特根据埃吉山的经验,成梯次配置兵力,把前沿推向沟边,主力在后,以便实施防御和反击。议会军斐迪南德-费尔法克斯率步兵居中,克伦威尔率骑兵在左,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率骑兵在右。王军在沟北,议会军在沟南列阵。
时值隆冬,天气寒冷,不时地下着雪,有时候时雨夹雪。
双方都等待着对方首先出击,然后及时作出阵型调整。
直到傍晚六点多钟,阵地上仍然没有动静。鲁珀特的军队经过近1个月的跋涉,显得疲惫不堪。鲁珀特和纽卡斯尔都认为当天不会发生战斗,并准备回后方用餐、休息去了。
然而,正当鲁珀特和纽卡斯尔准备度过一个平静的夜晚时,晚上八点,议会军左翼骑兵突然冲下高地,直扑王军。接着,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也冲向敌阵。
克伦威尔指挥左翼骑兵越过深沟,很快摧毁了王军第一线骑兵。随后,莱斯利率苏格兰骑兵投入战斗,冲垮了鲁珀特的第二线骑兵。鲁珀特本人在苏格兰骑兵的追击下,向约克城方向落荒而逃,总算保住了性命。
战斗进行约一个半钟头,议会军左翼已取得了胜利。但与此同时,议会军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受到纽卡斯尔的王军步兵和戈林所率王军骑兵的猛烈反击。议会军步兵在王军的反击下,步兵后退,最后退到小高地后面,其右侧受到戈林骑兵的打击,处境不妙。
在此关键时刻,克伦威尔命莱斯利率部追击鲁珀特的残部,他本人则率骑兵迂回到戈林的背后,由北向南发起进攻,一举击溃戈林骑兵。随后,克伦威尔又集中兵力打击楔入议会军阵地中央的纽卡斯尔的王军步兵,大获全胜。
快至深夜时,战斗方才结束。此役,议会军共投入兵力37万人,其中骑兵8000人。王军投入29万人,其中骑兵9000人。结果,王军死伤三千余人,被俘两千余人,并损失大批的物资。
1月11日,议会军乘胜进兵约克城,并收买了约克城一名守军军官,乘胜占领约克城,王军惨败。
当天破城时,查理一世躲入中华帝国驻约克城的战地观摩团行馆当中。英国议会军想要入馆搜查,但是被中华帝国的士兵们强行拦住。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士兵根本不买账,不管英军怎么劝说就是不让进。
“我是克伦威尔!我要见你们这里的最高长官!”
英军请来了克伦威尔,克伦威尔打了几场胜仗,正意气风发。他一路抓捕查理一世,想要立大功,因此准备强行进入中华帝国的行馆。
中华帝国驻约克城战地观摩团的指挥官是李自成少将,曾经受到过中华帝国神武大帝的点名接见,因此比起克伦威尔的意气风发,李自成更是不可一世。
“我就是!”
克伦威尔见出来一位大个子军官,其魁梧程度不比他差,眼神儿杀气腾腾的,令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你叫什么名字?我们要进去搜查,请你的人让开!”
此时的克伦威尔不过是个校官,但盛气凌人。
李自成冷冷的道:“一点儿教养都没有!你们英国军人难道不知道见到军衔比自己的高的军官要尊称长官吗?”
克伦威尔一愣,这时才注意到李自成的军衔,肩章上一颗大鱼脑袋,典型的中华帝国少将军衔。克伦威尔平时没少关注各国军事,其中对中华帝国的军事很感兴趣,因此熟悉中华帝国的军衔等级制度。
“那又怎么样?”
克伦威尔冷哼一声,道:“我们又不是一个国家的!”
李自成淡淡一笑,继续挫他的锐气,道:“英格兰王国和我们中华帝国是同盟国,作为同盟国,只有职权责任的不同,没有军衔的差别!”
李自成指着克伦威尔,道:“你必须要向我敬礼并致敬,否则我就告诉费尔南德将军!”
“你——”
克伦威尔气得够呛,瞪着李自成,后者面带微笑,但眼神毫不相让。
无奈,克伦威尔只得叹口气,很是不情愿的敬礼道:“长官好!英军十七骑兵团团长克伦威尔中校向您致敬!”
李自成得意的笑了笑,回了一记军礼。
“现在你可以说明你的来意了!”
克伦威尔强忍着怒气,说道:“我们怀疑英王查理一世藏在贵国行馆当中,他是个极其邪恶的家伙,请允许我们进去搜查,以确保贵国官兵们的安全!”
李自成笑了笑,心中暗骂查理一世混得可真不咋地。
“谢谢你的担心!我们行馆当中没有查理一世,你们可以回去了!”
克伦威尔忍不住大声道:“我再重复一遍,我们要进去搜查,请您不要阻拦!”
李自成同样大喝道:“我再警告你一次,你们要进去搜查——那是不可能滴,请你别再啰嗦了!”
克伦威尔一挥手,包围行馆的上百名英军士兵顿时举起了火枪。
同样,这边的中华帝国的十几个士兵也挺起了步枪,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较高下的意思。
然而,很快英军士兵的气势便弱了下来。因为他们的火枪上面没有武器,而中华帝国士兵的步枪却装有长长的刺刀。刚才英军士兵们都没注意,此刻才发现人家火枪上的刺刀对着他们的心脏,这一冲突起来,吃亏的肯定是英军自己。
十几名中华帝国士兵端着刺刀,竟然将附近的几十名英军士兵逼退了三四步,克伦威尔顿时大丢颜面。
“你再不让开我只好硬闯了!”克伦威尔狠狠的道:“出了事情你要负责!”
李自成还真就是越碰上横的他越精神,直接道:“这里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的行馆,受到中立法保护,如果你敢踏进去半步,我保证你见不到明天的太阳。顺便提醒你一句,中华帝国是英国的盟友,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责人!”
这时,李自成?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