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由于太后寿辰将近,中华帝国的军事行动宣告暂停一段时间,等太后的寿辰过了再行动。为此,巴布亚派遣军暂停了对新西兰的军事行动。
紫禁城最近张灯结彩,分外热闹。
太后五十寿辰来临,一切都围绕着这个展开。
各地文武百官都准备了一份贺礼,而作为皇太后的儿子,神武大帝邓浩楠也在精心准备寿礼。
宸妃对宫中的一切最为熟悉,带着太后和皇后四处游逛,满足太后的好奇心同时,也在帮着皇后打理后宫。
太后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有一天她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对此她每天除了哄哄皇孙外,便是诚心礼佛,为儿子祈福。
为此,邓浩楠给母亲的寿礼便是在后宫中建造了一座礼佛寺庙,装饰豪华,专门给太后礼佛之用。
“儿臣给母后请安!”
每天早晨,邓浩楠起床后,先给太后请安,然后再去早朝。
“臣妾给太后请安!”
同样,这些日子一直陪邓浩楠的香妃也得跟着一起来请安。
太后连说几个好字,急忙让二人起来。
“母后!”邓浩楠上前说道:“儿臣给您修了一座礼佛寺,不知母后感觉可好!”
“好!”太后高兴的说道:“只要是你给娘办的,娘都高兴!昨个儿宸妃带着本宫去看了看,很不错,皇儿有心了!”
邓浩楠笑了笑,这时香妃取出一串用龙涎香浸泡过的佛珠,送给太后作为太后五十寿辰的礼物。
太后高兴的收下了,但眼神儿却飘向香妃的小腹,笑道:“婉清若能早给皇儿生下一年半女,母后就更高兴了!”
香妃顿时满脸通红,连忙称是,眼神却是飘向邓浩楠,充满了埋怨。
邓浩楠干咳一声,道了声还要上早朝,急忙带着香妃离开。
到了外面,香妃满脸的沮丧。
邓浩楠笑道:“干嘛又黑着脸!”
“还不是因为你!”香妃不是滋味的埋怨道:“其他姐妹都有了你的骨肉,可我的肚子到现在都没动静,都是你偏心!”
“朕怎么偏心了?”
邓浩楠调侃道:“最近两个多月,可都是你陪着朕的,怎么能说朕偏心呢!”
“我都找好几个御医把过脉了,他们都说没问题,问题出在你身上,就是你偏心!”
邓浩楠打趣儿道:“朕自然是没问题的,那么问题就出在情趣上面了,爱妃你要多多努力啊!”
香妃白了邓浩楠一眼,娇嗔道:“你还闲情趣不够?几个姐妹中就数我迁就你最多了!”
“你怎么知道的?”
香妃红着脸道:“我们姐妹之间自然无话不谈!”
邓浩楠顿时愣住,暗道这就是所谓的男人有男人的话题,女人有女人的话题。男人喜欢谈论女人,而她们几个人之间能够谈论的男人自然只有邓浩楠一人了。
“你以后要对我规规矩矩的!”
“那岂不是更没情趣了?”
“……”
香妃被邓浩楠的话气得顿时无语,愣了一会儿神儿,再看邓浩楠时已经跑得没影儿了,只好暗自跺跺脚。
早朝上,邓浩楠坐在龙椅上一边听着文武大臣们的奏报,一边想着香妃生气的样子。香妃未能怀孕,自然是邓浩楠动的手脚,因为他不想让几个老婆都变成大肚婆。
“启禀皇上,巴布亚派遣军司令部传回消息,价值五千万银元的财宝已经起运,不日将抵达京师。”
兵部尚书林风特有的大嗓门,顿时把邓浩楠的思绪拉了回来。
邓浩楠正了正身子,说道:“好啊!太后大寿临近,这批财宝来的正是时候!”
钱谦益奏报:“启禀皇上,巴布亚被天朝征服,移民行动可以继续进行了!”
“准了!”
“谢皇上!”
礼部尚书成基奏报:“启禀万岁,各省巡抚恭贺太后寿礼已经陆续抵京,昨日湖北巡抚赖有光贡翡翠西瓜一颗,云南巡抚朵安克贡白虎皮一张,吉林巡抚吴敬中献万年人参一颗,四川巡抚陈科献大熊猫一对!”
邓浩楠等文武百官听着各省巡抚上贡的东西,无不为之惊喜万分,但是当听到四川巡抚陈科献大熊猫一对时,都是一愣。
“大熊猫是何物?”
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邓浩楠最是高兴。这是他特意派人透露给四川巡抚陈科的。陈科得知皇帝喜欢大熊猫,一开始他也不知道大熊猫为何物,后来邓浩楠不得不将大熊猫的外貌描述一番,派人给陈科送去。
直到这时,陈科才明白邓浩楠口中的大熊猫是猫熊。
猫熊是民间的称呼,官方称貘兽,由于邓浩楠只知道大熊猫,未听说过貘兽,所有一开始让陈科找大熊猫很困难。
前朝明,袁枚的《新齐谐初集》记载:“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大熊猫在古代由于不伤人,但长得像熊,山中猎户经常捕杀他们。而大熊猫老跑到居民区偷铁质工具当食物,使得民间老百姓多有捕杀它们,长期以来,造成大熊猫数量剧减,渐渐的由低山低谷平原区转移到高山上。
不过,大熊猫此时的数量依然庞大,因为中华帝国人口不多,它们的领地十分广泛。因此在这个时候,大熊猫不属于濒危动物,陈科挑了一对最好看的大熊猫送到京城,事实上,陈科怕大熊猫到了京城死掉,备用了二十几只,一并运抵京城。
邓浩楠大为开怀,急忙退朝,去看古代的大熊猫长得啥样。文武百官都很惊讶,反正也没什么大事要办,一个个的都跟着皇帝后面去看看大熊猫为何物,竟然能得皇帝龙颜大悦。
看到大熊猫之后,文武百官们都吓了一跳,以为是熊。不过随后才发现这东西不伤人,当得知大熊猫喜欢吃老百姓使用的农具时,一个个的都捧腹大笑。
邓浩楠无疑是喜欢大熊猫的,后世天天想着领养一只大熊猫,可惜政府坚决不同意,只能跑到动物园看看它们,过过眼瘾。
如今,邓浩楠的愿望达成了,他要在紫禁城内养一窝大熊猫,作为自己的宠物。
邓浩楠喜欢大熊猫,爱屋及乌,传旨嘉奖了陈科,受陈科红宝石官帽一尊。
这下子顿时让群臣们羡慕的要命,皇帝御赐的红宝石官帽,那可是无上的荣耀。中华帝国文官的官服没有变化,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官服样式。
明朝的官帽中间是要镶嵌一颗宝石的,按照官员等级的不同,宝石的大小、纯度、光泽和样式都不同。
按照颜色等级,分为黄、紫、红、蓝、橙、绿、青、白等,作为荣誉的象征。其中紫、红、蓝三色为有爵位的官员佩戴。而邓浩楠御赐给陈科的红宝石官帽,就等于给了陈科很大的优越性,虽然陈科没有爵位,但是如果有官员想要摘掉陈科的官帽,必须要有皇帝的批准才行,这就是御赐的优越性。
群臣心中眼馋,暗道赖有光等人贡献的翡翠西瓜等奇珍异宝都未能得到皇帝的青睐,而陈科仅仅弄来几只大熊猫就让皇帝另眼相看,顿时心中都引起了思量。
邓浩楠喜欢大熊猫,并当成了宠物,于是乎司礼监请旨将大熊猫列为皇帝专宠。
邓浩楠想了想,当成专宠不如当成国宠。于是没有同意司礼监的请求,反而让一些重臣将多余的大熊猫领回家去养着。
这大熊猫饲养起来很是昂贵,但皇帝喜欢养大熊猫当宠物,文武百官们也见样学样,一时间国朝官员们掀起一股饲养大熊猫的热潮。
很快,京城大户人家纷纷开始饲养大熊猫,家家以养大熊猫为荣耀。同时,大熊猫饲养费用昂贵,这正符合贵族富户们的心理,家家以此作为攀比手段。
民间得知皇帝喜欢大熊猫,因此各地官员将大熊猫列入了优等动物保护范围,猎户不再肆意猎杀大熊猫,而老百姓也不再捕杀跑来偷吃农具的大熊猫了,而是拿着被啃坏的农具跑到当地府衙领取政府补贴。
就这样,天朝百姓对皇帝的个人崇拜影响下,大熊猫成为了天朝人最喜欢的动物。全国各地争相饲养,起初造成野生大熊猫数量减少,但几年后,却使得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急剧攀升,三百年后,当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争相饲养各种讨人嫌的小哈巴狗时,中华帝国的国民们却是培养出了无数可以帮主人打架的——功夫熊猫。
御书房内,邓浩楠手中把玩着赖有光上贡的那个翡翠西瓜,听取首辅大臣钱谦益的报告,基本上都是关于各地官员为庆贺太后五十寿辰的事情。
“启禀皇上,各省巡抚为准备这次寿辰,可谓花了不少的心思,博得太后高兴,就是让皇上高兴。”
邓浩楠点点头,高兴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些担忧。
“皇上似乎有顾虑!”
钱谦益看出邓浩楠有些顾虑,以为邓浩楠对他的工作有些不满,急忙相问。
邓浩楠将翡翠西瓜放在御书案上,指着它问道:“这东西能值多少钱?”
钱谦益想了想,回答道:“这东西罕见,本属于无价之宝,但如果硬要定价的话,市面上至少值三千万银元!”
“三千万银元!”
邓浩楠重复了一声,厉声道:“赖有光好大的手笔!”
钱谦益没有吭声,心中暗道:赖有光有这么多钱弄翡翠西瓜,还不都是皇上你放纵他所致!
但钱谦益可不敢接话下去,因为他知道一旦接话,很容易牵扯到皇帝身上。
“钱大人就不想说些什么吗?”
邓浩楠见他不说话,只好相问。
皇帝问,钱谦益不得不回答,想了想,于是道:“皇上答应过官员们,不再追究他们的过去!”
“是啊!朕确实答应不再追究所有人的过去!”
邓浩楠说道:“只是,现在的赖有光和过去有何不同吗?”
钱谦益回答道:“皇上乃是圣明之君,国朝上下官员深受皇恩,不敢再有坐科犯j之行为,赖有光能够从知府做到巡抚,并无旁门左道。”
赖有光从知府做到巡抚,因为手里有的是钱,勿须再贪污搜刮。反而投邓浩楠所好,不断的赈济灾民,渐渐的改变了老百姓对他的看法,摇身一变成为了好官。
“他若能一直这样下去,朕也认了!”
邓浩楠现在没有赖有光任何的犯科把柄,因此不能找他麻烦。可是看到他进献的翡翠西瓜时,就知道他当年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这让邓浩楠有些不舒服。
“皇上!”
钱谦益这时说道:“十年寒窗只为官,千里当官只为财,无非都是一个利字。”
邓浩楠点点头,叹道:“十年寒窗虽然为官,但读书人的初衷是报效朝廷,为天下百姓某福,初衷和起始点本来是好的!”
钱谦益说道:“皇上英明神武,提出高薪养廉,这足够造就一大批清官好官。从此,帝国的政治将逐步恢复清明。”
“高薪养廉只是辅助手段!”邓浩楠说道:“最重要的是监察机关的力度!”
钱谦益回答道:“御史台、都察院和检察院一直都很用心,以前经费少,监察监督力度不够,现在财政大力支持下,他们可以深入民间全面行监督之责,贪官污吏之风将大大减少。”
邓浩楠这时说道:“各省地方官进贡的东西都很贵重,朕担心他们会把这些摊派到老百姓的身上,因此朕决定从内务府拨出银两,补给各省官员,省的他们将来把账算到老百姓的头上!”
“皇上圣明!”
钱谦益知道邓浩楠的内务府有的是钱,因此对这件事很是赞同。如果邓浩楠说从中央财政补还的话,那他肯定反对。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三百三十章 民生改革
第三百三十章 民生改革
神武三年三月五日,扬州知府何振林贪污受贿,遭到都察院弹劾革职。三月二十一日,新任扬州知府张林普抵达扬州,就何振林贪污案进行调查。
一个月后,都察院和检察院收到匿名信举报张林普贪污受贿。都察院江南道御史吴成玉奉命调查张林普受贿一案,吴成玉介入调查,查出张林普系被故意栽赃陷害。
五月二十一日,扬州法院宣布张林普无罪,结束调查。然而,张林普刚恢复职务,当夜便被人刺杀身亡,隧酿成大案。
此时国朝上下刚刚为太后庆祝完五十大寿,朝廷得知官员被杀,迅速派出官员赴扬州调查,与此同时,北镇抚司锦衣卫也介入调查。
御书房内,邓浩楠很是恼火,堂堂朝廷命官被杀,这件事情很严重,无疑等于向帝国宣战一般。
“查!一查到底!”
内阁派刑部侍郎司光明下去调查,邓浩楠又指令北镇抚司锦衣卫都指挥使王宸亲自到扬州走一趟。
王宸和司光明几乎同时抵达扬州,当抵达扬州时,当地警察已经抓住了刺杀张林普的嫌犯王三。
经过审问,嫌犯王三对刺杀张林普供认不讳,一口咬定跟张林普是私人恩怨所致。
“王三,人送外号鬼脚三,当地武林人士,以杀手为职业!”
王宸通过调查,已经掌握了王三的情况。
司光明摸着胡子,一针见血的说道:“雇凶杀人!”
“没错!”王宸说道:“能够雇佣王三杀人,而且是杀朝廷命官,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
司光明点点头,道:“杀人必有理由!王大人以为对方为何杀张林普呢?”
王宸回答道:“张林普是扬州知府,对方认为张林普妨碍了他,因此不惜杀人!”
“张林普离开前,首辅大人命他抓管扬州盐业,重点稽查盐税,因为他的前任知府何振林就是在盐税上落马的!”
帝国皇帝邓浩楠听取钱谦益的建议,对农民继续免税三年,但对商人恢复缴税。而以前大明的重要赋税一是粮税,第二个重要的税源就是盐税。而扬州历来都是大明的盐税重地,张林普到扬州的第一要务显然是稽查盐税问题。
“扬州的盐税占前朝明盐税的三分之二,一直在两百万两白银左右徘徊。去年帝国从扬州收缴盐税两千万银元,相当于前朝的五倍,但帝国的盐税被前朝还低,税额却比前朝高出这么多,可见扬州盐税中的黑洞有多大!”
“这么大的蛋糕,肯定养肥了无数的老鼠!”
王宸点点头,道:“看来司大人已经有了目标!”
司光明笑道:“那不如我们出去走一趟如何?”
“好!”
扬州,人杰地灵。
古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扬州正是苏杭繁荣的纽带。
王宸和司光明二人便服出去暗访,希望找到他们所需的答案。
有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盐在古代可是民生的关键所在,更是商人们的暴利之源。
在古代,历史上对原盐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和严格的,早在战国末期,齐管仲实行“官山海”政策,即盐由官民并制,产品全部由官府统一运销。但由汉代至明代,除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到唐玄宗开元十年(722)的139年间,开放全国海滩、盐井、盐湖,任民自由产销外,其他历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都实行专卖制度,以严刑峻法控制着盐的产销,以徭役的形成强迫盐户产盐,生产者役作极苦,还要负担繁重的盐课,因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到了前朝明代,制盐行业由户部掌管。当时,全国共设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盐使司下设有分司,分司下设若干盐场。明朝前期,沿海制盐业全部由官方一手经营。灶户按丁计课,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产额, 官方则给予工本米钞,完成盐课后的余盐也要交给国家,不能私自支配。灶户一入灶籍,不得解脱,官方于此控制相当严格。
最初,官方对灶户比较优待。《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记载:“明初仍宋、元旧制,所以优恤灶户者甚厚,给草场以供樵采,堪耕者许开垦,仍免其杂役,又给工本米,引一石。”
但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官方控制过死、灶户作业不自由的盐业体制弊端就充分显示出来,时而食盐积压,时而无盐可收。于是官方逐渐减少了实物盐的征收量,采用盐课折色或折银的办法来向灶户收取盐课。
到了中华帝国时代,朝廷颁布了商法典,在重视商业的大前提之下,情况有所好转。
中华帝国官方政府虽然严格控制盐业生产,但在灶户和滩户的管理上,却比前朝明更为放松。尤其是滩户可以自主选择滩地和制盐方法,并可以在划定范围内扩大生产规模,占有某些生产资料。随着帝国政府对灶户管理的松弛以及计划经济的冲击,从神武二年开始,制盐灶户开始发展私有产业。
由于神武大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不是沿海老百姓利用免税期,经营盐业,慢慢变得富裕起来,在沿海地区渐渐成为了小资家庭。
当然,以前从事贩卖私盐的一些商人们更是暴利,成了中产阶级或者大资产者。
扬州,作为前朝的主要盐业基地,到了中华帝国时代,同样还是支柱地区。
王宸和司光明从盐税着手,自然要从盐业入手,这样他们的第一站便是暗访盐场。
来到扬州府的各大盐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银海。
这里,渠道纵横整然有序,井井盐田银交闪闪,水道房池星罗棋布,盐农分道繁忙,处处呈现一派生产繁忙的景象,由于这里受气压和环流的影响,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有充分的光热进行盐业生产。
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便逐级升高,成了人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进入结晶区,就在那里饱和结晶。
每天下午盐农们便提着竹筐忙着收盐,手持铁铲铲起一道道雪白的盐花,然后用令一头的铲刀将其迅速地捣碎,然后送到推车上,运到池畔,堆成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银山。
而在附近的海边,沙滩平缓绵延十里,沙质洁白松软。西边的珊瑚礁、东边的山岭犹如天生地设的屏障,挡住了吹来的风,冲来的浪,使这里的新月形的海湾,水面如镜。
司光明不由得开始陶醉,动不动级冒出来几句诗词,旁边的王宸顿时翻翻白眼,急忙让他打住。
“司大人,主意场合!”
司光明干咳了一声,连忙致歉,随着王宸到处打听着盐场的消息。由于他们衣着光鲜,附近的盐农们都以为他们是来买盐的,对他们都很客气,不疑有他。
扬州府之所以成为帝国的食用盐的主要贡献区,主要就是因为海盐的广泛应用所致。
而海盐制取的方法简单而经济,其中海盐利用晒盐较以前的煎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又省工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滩晒亦有多种制卤方式:或掘滩晒盐,或纳潮晒盐,二者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无异。盐区海潮濒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
虽然晒场已兴起,但由于传统的影响,煮煎盐的劳作方式仍然散见于一些盐场灶地。
明朝中后叶,扬州府的海盐生产已广泛采用晒盐法,但其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这是因为由于煮煎产盐之法流传时间特别长,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难以当即取消,况且开滩晒盐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大成本,并非所有灶户皆能一步到位,所以在晒盐法普及之后,传统的煎盐工艺依然保留下来,而且在阴雨季节,滩晒无法进行,很多灶户继续煎盐,扬州府有的县境内约有煮盐工棚190多间,盐灶300多副,约有600多户人家常年或农闲时煮盐,县西部有个盐灶坡村,就是因煮盐而得名。
进入中华帝国时代,政府鼓励大规模制盐,随着晒盐逐渐推广和整合,神武三年以后,除了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制盐外,在扬州晒盐法彻底地取代了传统的煮煎盐法。
王宸和司光明了解了扬州府的制盐产业,从大盐商控制的大型盐田,到农民自己生产的小盐田,做了一个大致的估计。
扬州府每年的盐产量约在二十万吨左右,但是实际上官府掌握的只有五万吨左右,也就是还有四分之三的盐被走私了。
司光明初步计算了一下,十五万吨盐,税收最少溜走了六千万银元。也就是说,这些钱都流入了扬州大盐商们的手里。
虽然朝廷对于去年收缴了两千万银元感到高兴,因为比明朝的盐税收入高了五倍。但这仅仅还是小头,大头还在那些大盐商们的手里。
二人掌握了盐场的情报后,问题不在盐场,而是在运输和管理方面,因此二人开始介入调查的方向转移到这上面来。
众所周知,制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盐还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农牧渔业中也有广泛用途,盐税曾经是许多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所以历朝历代一直的管理上非常的严格和慎重。作为重要的盐产地,扬州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在宋代时,朝廷曾在扬州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海巡口,兼朝迁盐场、并设立盐官机构。当时扬州开始由一个盐场发展为海运发达的转运中心,借助这一便利交通优势,扬州的盐产品通过这一海上通道,走海路南北运输,同时借助长江运往西北内陆,或者借助运河将扬州的原盐运送出去。而扬州当时作为一个盐业生产重地,不仅带动了当地商贸经济的兴盛,陆路交通也占据重要的位置。
此时,扬州由于水道发达,即可以走海路,也可以走长江,更可以走运河。因此,扬州的海巡口管理上出现漏洞。海上是由海岸警卫队负责稽查,内陆河流归江防舰队稽查,二者互不统属,给了盐商转空子的机会。
张林普正是发现了这个漏洞,盐商从官府拿到盐引之后,从内陆河流走一趟之后,再拿着盐引从海路走一趟,这样一张盐引用两次,而海路上海岸警卫队只查看是否运送违禁物品,对于海运的数量从来不检查,因为不是职责所在。这样一来,盐商从海路便可以大规模的装载私盐却不会被查出来。
张林普发现这个漏洞后,被盐商们的眼线发现,为了保住这条利益线不断,几个大盐商们先是设计诬陷他入狱,最后铤而走险杀人。
王宸怀疑是扬州府内鬼暴露了张林普的事情,因此他带来的锦衣卫很快盯上了扬州府师爷韩勤。
韩勤好赌成性,容易被盐商们收买。王宸的手下针对这一点,跟踪韩勤,顺藤摸瓜的找到了大盐商韩进。
原来韩进是韩勤的族叔,而韩进是扬州商会的会长,王宸立刻怀疑韩进。经过调查,韩进勾结七个大盐商,杀害朝廷命官的事情基本上确定了。他们是这个利益链子上的最大收益者,不排除铤而走险。而其他小盐商们胆子再大也不敢杀朝廷命官,充其量就是参与栽赃一下而已。
但王宸没有任何证据起诉他们,于是王宸命人控制赌坊老板,引诱师爷韩勤巨赌。结果韩勤输了一大笔钱,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于是一次次的找上韩进要钱,并施加威胁。
起初,韩进还不断的给他钱,到了后来,数额越来越大,韩进不耐烦了,于是准备杀韩勤灭口。
就在韩勤找人追杀时,王宸派出的锦衣卫将他救了下来,然后带到王宸面前。
韩勤得知落得锦衣卫手里时,已经双腿发软。王宸带着他看了一遍刑讯工具后,他更是怕的要死。
“大人,朝廷律法规定,不得刑讯逼供!”
王宸笑了笑,说道:“你好歹也是知府师爷,看看这是什么?”
王宸掏出腰牌在韩勤眼前晃了晃,韩勤一把抓住,一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锦衣卫北镇抚司!
这是皇帝的亲信,他这个师爷自然明白,南北镇抚司名义上隶属国防部,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即使宰了他,到了朝廷那里,也是有治外法权的。
想到韩进已经要杀他灭口,韩勤一咬牙,道:“我若招了,大人需放小人一命!”
“成交!”
王宸说着,将纸笔扔到韩勤面前,后者叹口气,于是招供。
有了韩勤指控,王宸立即调集扬州府警察厅全部警力,抓捕韩进等八名大盐商,同时,扬州府大大小小的其他盐商也一并被带到警察局问话。
韩进等盐商抵死不认,但司光明将他们的违法行为一说,他们顿时蔫了下来。这时,王宸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表示只严惩杀害朝廷命官的韩进,其他七名大盐商愿意补交偷逃税款的话,便放弃对他们的起诉。
事实上,所有的计划都是韩进出的。其他商人们虽然参与并赞同了诬陷官员的行动,但并不赞成韩进当初杀人。因此,得到王宸的许诺后,他们便不再包庇韩进,答应出庭作误点证人,指证韩进这个主谋,并愿意补交偷逃的所有税款。
奏折送到紫禁城,邓浩楠本来想着一并严惩那些盐商的。但是东宫少师张溥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张溥告诉邓浩楠,扬州府盐商关系到帝国七千万国民的生活问题,一棒子打死吃亏的还是朝廷和国民。如果没有他们运作,国民将无法吃到盐。因此,张溥希望邓浩楠能够从轻发落,只严惩祸首韩进,其他盐商则从轻发落。
邓浩楠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张溥的意见。
扬州府“五-二一”一案最终以枪决韩进告终。
王宸完成任务,回京复命,司光明就任扬州知府,主持追缴全部偷逃盐税事宜。对于司光明上奏关于朝廷盐税漏洞问题,交予内阁商定处理。
第三卷 怒海争锋上 第三百三十一章 雾城要塞
第三百三十一章 雾城要塞
司光明在扬州府追缴盐商们偷逃的税款,累积追缴税款三千七百万银元。适逢江南沿海地区遭遇风暴袭击,司光明请旨赈济灾民,对此邓浩楠批准扬州府截留七百万银元,其余三千万银元上缴国库。
南方沿海遭遇风暴袭击,刚刚完成整顿的沿海制盐业遭到打击。
老百姓虽然能够靠制盐发财,但是也需要靠天吃饭。晒盐最怕的就是阴天下雨,尤其是海边经常会遇到热带风暴,因此老百姓和盐商们也并非天天都有好日子过,一年当中,一大半时间都没有活计。
按照司光明上报中记述,扬州盐商每年贩卖海盐获得的利润十分庞大,单单实行低税收不足以压制盐商集团的膨胀。
现在国朝盐税是按照十纳三来收取,全国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每年生产约六十万吨食盐,剩下七成高达一亿两千万银元的暴利分摊在全国六个主要产盐区的盐商们手中,这会令国家财富大量流失。
奏折送达中央朝廷,钱谦益带着折子到御书房请示。
邓浩楠看完后,若有所思。
“钱大人有什么建议?”
“启禀皇上!”钱谦益回答道:“微臣认为应该把盐税加到七成,这样朝廷每年光盐税一项就进账一亿银元,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邓浩楠摇摇头,道:“前朝明就是这样做的,可是效果如何呢?”
钱谦益为之愕然,老半天才回答道:“虽然前朝明对盐商管制苛刻,但不失为是控制商人壮大的好手段!”
邓浩楠淡淡的说道:“商人被控制住了吗?显然不是,朝廷越是增加盐税,盐商们越是感觉到走私海盐的暴利。商人天生就是为了利活着的,如果有足够的利益,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就像这次扬州知府被杀一案,就足见他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再说了!”邓浩楠接着又道:“我们给盐商增加了重税,他们便会把重税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买不起盐了,那不还等于朕给老百姓增加赋税了吗?”
“皇上说的是!”钱谦益点点头,道:“可是皇上如果不增加盐税,这些盐商们将会越来越做大。现在才刚刚起步,如果将来盐商们当中出现了垄断集团,富可敌国的财富将影响帝国的政局稳定!”
邓浩楠冷哼一声,道:“朕虽然鼓励工商发展壮大,但是绝不允许出现威胁帝国安全的集团出现,即使出现了也要为帝国服务才行!”
“皇上有何妙计?”
除了给盐商增加赋税,钱谦益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司光明在折子里已经说了,沿海老百姓没有土地耕种的,现在很多都开始私下制盐生存!”
“他们这是藐视国法,辜负了皇上对他们的厚爱!”
邓浩楠笑了笑,道:“爱卿不必太过认真!对于这些小老百姓,自有地方父母官去管制,你跟他们太过认真的话,非得被气死不可!朕的初衷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要他们不是造朝廷的反,一些小心眼儿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
“皇上仁厚!”
邓浩楠接着说道:“朕从中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允许民间私自制盐出售!”
钱谦益楞了一下,细想之后,突然道:“皇上这招高明啊!”
开放民间制盐,那么很快就会有无数人加入制盐行业。老百姓纷纷制盐,卖给盐商换得生存所需资金。而全国各地除了海盐,还有井盐、湖盐等大批可以出盐的地方。例如青海就是一座巨大的内陆产盐区。
帝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很多大地主失去给他打工的佃户,手中大笔资金不忍心在土地上干耗着,势必转移投资去向。
传统思想告诉他们,投资制盐业将士一本万利。因此当大批富人将资金投入制盐业的时候,势必造成全国盐价格下跌,这样老百姓便有福了。
邓浩楠笑了笑,以他未来人的头脑,对付这些古代人,简直易如反掌。
之后几天,内阁迅速制定了相关细则,将帝国商法典关于制盐的法律进行了修改,并迅速下发到全国各地。
新法令下达后,顿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朝廷不再控制制盐业与民争利,只是收取制盐企业的赋税,其他不再限制。这样一来,全国各地掀起制盐风潮,商人们都以为制盐一本万利,因此将余钱都拿出来投资制盐业。
尤其是沿海地区,商人们个个家财百万,争先恐后的开办制盐公司。而老百姓们即可以自己制盐卖钱,也可以到盐商开办的公司工作,给沿海地区解决了相当的剩余劳动力。
邓浩楠只想到了制盐公司的增加,将会平衡制盐业的暴利,防止个别盐商独大的局面出现。同时还会降低全国食盐价格,为老百姓某福。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的这个决定,让帝国在不久的未来率先爆发了由制盐业带来的产业革命。
当然,邓浩楠也是骑驴看唱本,走一步是一步,他可没那么大的本事,可以预测到那个结果。
美洲,西雅图要塞。
经过五年的工程建设,西雅图要塞如今已经扩大了数倍,成为了一座强大的军事要塞。
自从兵部得知了西班牙军队攻击玛塔普拉要塞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帝国军方人员便开始介入研究西方人的星型要塞了。
未来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将会和西方人正面交锋,为此总参谋部成立了星型要塞研究参谋部,专门用来研究星型要塞的优缺点,以及针对星型要塞的缺点,应用到帝国军队对西方人的攻势上,同时星型要塞的优点应用到帝国未来的军事要塞上。
巴达维亚要塞至今还立于荷属东印度群岛上,其他五国费尽心思也无法攻克,这让帝国军方产生最初建造星型要塞的想法。当巴布亚派遣军在莫尔斯比要塞前头疼的时候,就促使军部加快了对星型要塞的研究进程。
星型要塞的强大时毋庸置疑的。
但星型要塞之所以强大,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火器部队才刚刚起步。火炮没有超大口径的火炮,威力不行,射程太近。而火枪兵使用的还是古老的火绳枪,就算中帝军队换成了隧发火器,同样是换汤不换药,在要塞面前,还是那么的脆弱。
星型要塞就是在这个时候最为强大的,因为它的结构让敌人的火炮无法摧毁城堡。它的布局让火枪兵无法发挥大兵团优势,只能在狭路上一对一的较量。
这样一来,纵使你有百万大军,在这条小路上也只能一?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