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族 > 皇族第69部分阅读

皇族第69部分阅读

    一共是六个时辰,包括午饭时间,钟声一响,就必须立刻停笔,然后考官立刻开始从两边收卷,这个时候如果还有谁在写,考官不会处罚,但也不会等候,直接从他旁边走过,卷子不会再收,就等于没有成绩。

    每年有很多考生都会因为这个缘故而名落孙山,这些注意事项在考牒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六个时辰,看似时间很宽裕,其实不然,有经验的考生都知道,如果在一个半时辰之内无法做完第一部分,而他肯定做不完第二部分,即使草草做完,也是简单仓促,这种答案,评卷官是不屑一顾,连看都不会看,直接把卷子扔到一边。

    否则,五万份考卷,要求五天之内评卷完毕并公布金榜,怎么可能办得到?实际上考官评卷是实行考卷淘汰制,如果第一门没有通过初评被淘汰,那后面的两门考得再好,考官也不会看,也就失去了考上进士的机会。

    考官首先只看你第部分问对题的答案就知道,孔子七十二贤,云台二十八将,一百个人的简历,如果你不能写完整,只简单写几句功绩,不写他功绩取得的过程,或者功绩写得很好,而没有写这个人的基本履历,都属于不完满的答案,考官就把卷子扔到一边,算是被淘汰,如果少写了几个人,反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其他人写得完满,也算通过初评,五万份考卷最多只有五千份考卷能通过初评。

    所以,第一门考试中的问对题异常重要,很多有经验的考生都会抓紧时间先做问对题,然后再做前面的默经。

    当然,为了保证公平,考卷一律糊名,就算你认识某个考官,在考卷上做了记号也没有用,不一定是这个考官看你的卷子,就算买通主考官苏逊也没有意义,除非你能通过前面考官的审评,事实上,五万份考卷,苏逊只看最后的二三百份考卷,以确定最后的录取名单,他的责任是,上榜的六十名考生都要有真才实学,都是高质量的考卷,而前十名连苏逊也不能做主,必须由所有考官一起表决。

    皇甫玄德视察考场也只是一种姿态,表示他对进士科举的重视,而最后让无晋一个人陪同他视察考号,更是一个信任无晋的烟雾弹,他真正的目的是在谋凉王之军。

    ............

    卷 二 龙虎斗京华 第一百一十二章 序幕拉开

    第一百一十二章 序幕拉开

    一场秋雨袭来,万众瞩目的进士科举考试终于结束了,接下来便是漫长而熬人心的五天等待。

    除了第一天考完试后,士子们为欢庆考试完成而放纵自己而饮酒作乐外,其他四天时间里,大部分士子都因为连绵秋雨而呆在客栈中,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

    但也有不少考砸的考生知道自己进士已无望,反而放松下来,在京城附近游山玩水,好好游玩一番后,便打道回府。

    第五天一早,皇城左掖门附近便挤满了数千名考生,金榜就将在这里张贴,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贴榜之处,太学、国子学等地也要张贴,而且还会有报喜官上门报喜。

    但左掖门却是最先张榜之处,性急的考生们都想在第一时间知道金榜名单。

    左掖门外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所有人都伸长脖子,踮脚张望,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来了!”

    只见一队骑兵护卫着两名官员走出城门,他们手上拿着金黄|色的榜文,这就是今年录取的进士名单,数千士子顿时像滚水般的了,他们纷纷向两边闪开,又随即合拢上来,将张榜台围得水泄不通。

    一名官员走上高台,朗声宣布道:“贞业二十九年进士科举考试完毕,现正式张榜,一共考中六十人,名单如下。”

    金榜刷地展开,两名官员将它稳稳地挂在榜台之上,有四名士兵左右护卫。

    在金榜展开的一瞬间,下面数千士子一起向前涌动,每个人的目光都无比饥渴地盯住了榜文上的名字。

    金榜分上下两部分,上一部分是一甲前十名,还要进行殿试应对,由皇帝来确定状元、榜眼和探花,下一部分是二甲五十名,无论是一甲还是二甲都是进士,只是二甲没有殿试的机会。

    名单上是县名加姓名,这是为了防止考生重名,金榜一公布,人群再次起来,焦急的叫喊声不绝,因为大家都看不见,其实站在第一排的人也看不清。

    张榜官摆摆手,他要宣布了,下面顿时安静下来,鸦雀无声,张榜官从一甲榜开始念起。

    “陈留县赵伯伦、枣阳县马应初、维扬县皇甫惟明、清河县崔瑄、解良县裴挚、邺县张志钦、丹徒县吴翰生、万年县姚顺、江宁县申祁武、简阳县张沁。”

    他又接着念二甲:“洛阳县贺云、平江县李四男.....万年县林潜俊、万年县林潜逸......维扬县关贤驹、汝阳县罗行善、虹县宋延寿......”

    他每念一个名字,下面便是一片惊喜的喊声、叹息声此起彼伏,当他念到虹县宋延寿时,左边一人尖叫一声,“我中了!”

    一个年近四十岁的男子哭喊着跳了起来,又软软倒地,晕厥过去,他旁边的朋友拼命摇晃他,“宋兄!宋兄!”

    他慢慢醒来,顿时像疯了一样,又喊又蹦又跳,向外奔去,“我中了!娘子,我考中了!”

    旁人有人叹息,解释道:“宋兄已经考了十九年了,第一年来考试时刚刚成婚,今年年初他女儿都出嫁了,他才终于考中,不容易啊!”

    其实不仅是这位宋兄,每一个考中之人都泪流满面,激动万分,八百人中才录取一人,能金榜题名,这简直是人生的最大幸事。

    ......

    皇甫惟明此时已经不住在东宫,而是住在清化坊的一家客栈中,和他的两个舅子戚氏兄弟住在一起,戚氏兄弟也同样参加了科举,但考完第一科,他们便知道自己没希望了,兄长戚沛孔子七十二贤忘记了十贤,而弟弟戚盛连云台二十八将也只写了一半,后面的孔子七十二贤压根一个字没写,这倒不是他一个都不知,而是没有时间了,他在默经上就耗费三个多时辰。

    戚沛比较稳重,虽然知道自己没有希望,但这几天他依然在客栈中陪伴着惟明,而他弟弟戚盛整天寻花问柳,也不知他哪来那么钱,有时甚至夜不归宿。

    惟明早上没有去看榜,而是在客栈中等待,秋雨绵绵,让人心中多了几分惆怅,两人坐在桌前喝酒。

    “惟明,你不用担心什么,你肯定能考中,我觉得你只是名次问题,不像我,连一点希望都没有,也真是,连贡举士都考不上,还想来考进士,真是痴心妄想了。”

    戚沛叹了口气,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看了一眼惟明,见他沉思不语,又笑道:“太子那么看重你,你应该多考虑一下自己以后的前途,马上就要面对,惟明,你打算留京还是去地方。”

    惟明考完便知道自己没问题了,他发挥得非常出色,比考贡举士时还要出色,现在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进前十,如果能进前十,太子说过,还会给他一个惊喜,那么这个惊喜是状元、榜眼还是探花?

    他放下酒杯微微一笑,“我想应该是地方,如果运气好,我能做到维扬县县令。”

    “真的吗?”

    戚沛一阵惊喜,如果惟明能做维扬县县令,那他能不能沾光呢?

    惟明仿佛明白戚沛的心思,他手中无人,将来两个舅子当然是他的左膀右臂,所以他才透露一点,他不露声色问:“大郎,回去后你打算做什么?”

    “我还能做什么?”

    戚沛苦笑一声,“当然只能回郡学教书,总得养家糊口吧!”

    惟明现在倒不想说破,不过‘养家糊口’四个字使他想起一事,他眉头一皱问:“二郎是怎么回事?我看他花钱如流水,他哪来那么多钱?”

    戚沛摇摇头,“我也不知道,我们分家很久了,他的境况我不太了解,不过他只是个小吏,应该没多少钱才对。”

    就在这时,外面隐隐传来了敲锣打鼓声,这是报喜的官员来了,戚沛立刻站起身,紧张道:“惟明,来了!”

    惟明轻轻一摆手,“不用着急,稳住情绪。”

    戚沛慢慢坐下,他有点惊讶地看了一眼惟明,他觉得这几个月惟明变化很大,变得非常有城府,不知道这是他以前就有,没有表露出来,还是这几个月在东宫才学会,总之,他觉得惟明有点陌生了。

    居然报喜官到门口了,他还能端着酒杯不慌不忙,这种冷静,五万士子中恐怕就只有他一人能办得到。

    锣鼓声越来越响,已经到门口了,报喜官在大声宣布名字,但因为士子们的喊声太响而听不清,紧接着密集的脚步声响起,大群人向他房门这边走来。

    “惟明!快开门!”有人在外面兴奋地高声大喊。

    戚沛看了一眼惟明,惟明点点头,示意可以去开门,戚沛三步并做两步将门打开,只见外面站着大群士子,每个人眼中都羡慕万分,中间是一个穿皂衣的报喜官。

    报喜官笑眯眯问:“哪位是维扬县的皇甫惟明?”

    “我是!”惟明慢慢走上来,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报喜官惊诧地看了他一眼,随即朗声宣布,“维扬县皇甫惟明,考中一甲第三名,请进宫参加殿试!”

    一片激烈的鼓掌声在外面响起,戚沛慌忙掏出大把铜钱,塞给报喜官员和他的随从,又将钱撒向士子们。

    惟明脸上终于有一丝笑容,不错,一甲第三名,这是他的真实学识水平,虽然不是最后排名,但他也很满意了。

    “现在就走吗?”

    “现在就请随我们走,殿试将在明天上午举行。”

    ......

    经历了近一个月的隔离,这次科举的主考官国子监祭酒苏逊终于返回了自己府中,他觉得自己有点筋疲力尽了,朝廷给他放了五天假,自己是要好好地休息几天。

    明天的殿试和他无关,这是惯例,他的职责已经结束了,后面殿试后的排名是由皇帝来决定,按惯例,他必须要回避,他不能影响到皇帝的决定。

    苏逊今年六十岁,是一个身材瘦小的老者,其貌不扬,走在大街上,如果不认识他,谁也想不到他竟然是大宁王朝主管教育的最高长官,桃李满天下的苏大学士。

    苏逊为人耿直,铁面无私,由于他门生太多,而且很多都居高位,所以恨他的人也不敢表露出来,敬他的人更多,连皇帝皇甫玄德也十分尊重和信任他,毕竟这样正直铁面的官员,那个皇帝都是需要的。

    二十年来,苏逊主持过十二次进士科举,从未出现过任何有关不公正的指责,也没有出现过任何舞弊案,这是他最引以为傲之事。

    苏逊的马车缓缓停在府门前,长子苏翰昌和三子苏翰林一起迎了上来,后面是他的妻子卢氏,以及几十名家人。

    苏逊被去接他的老管家扶下马车,苏翰昌和苏翰林一起跪下给父亲见礼,“父亲辛苦了。”

    “我早已习惯了,这没什么!”

    苏逊笑着摆摆手,又对他妻子卢氏笑着点点头,“辛苦的应该是你们母亲,我什么事都不管,其实是去休假了。”

    老爷的幽默让大家都笑起来,大家连忙扶他进府,走到门口,苏逊忽然回头找了一圈,他刚才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现在反应过来了。

    “九天呢?她怎么不来迎接我。”

    苏菡是他最心爱的孙女,要是以前,应该是她来扶住自己,怎么今天不见她?

    ..........

    卷 二 龙虎斗京华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最后的较量(一)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最后的较量(一)

    “父亲,这件事进府再说,这里不好说。”苏翰昌低声道。

    苏逊见所有人都脸露尴尬之色,不由蓦地一惊,孙女不会出什么事了吧?他一把抓住苏翰昌,急道:“你说,九天她怎么了?”

    “父亲,没事的,九天她好得很,就在府内,只有很多人来求婚,我们去内堂说这件事。”

    听说是求婚,苏逊的心稍稍定下,求婚是好事啊!怎么大家的表情都这么尴尬?他也不多问什么,点点道:“好吧!去内堂说。”

    一家人簇拥着苏逊去内堂里坐下,大家叙了叙家常,话题便渐渐转到求婚之事上,卢夫人吩咐了几句,大部分家人都退下了,内堂里只留下几个重要的家人。

    苏逊首先开口问:“是什么人家来向九天求婚?”

    苏翰昌是长子,又是苏菡的父亲,他有发言权,他恭恭敬敬道:“父亲,一共有三家人来向九天求婚,一家是齐王,他们是为齐王妃之弟罗启玉求婚。”

    “罗启玉?”苏逊眉头皱成一团,“就是那个有名的毒豺公子吗?”

    苏逊被隔绝在皇城内,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接他的管家也不敢擅自把这些事情告诉他,他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很多事,但他对这个罗启玉是极为反感,他是绝不会把自己的孙女嫁给这种人。

    苏翰昌连忙解释道:“这个罗启玉因为作恶太多,已经案发,被流放岭南,这个求婚已经撤销了。”

    “撤销了你还告诉我做什么?”

    苏逊有些不高兴道:“还有两家是谁?”

    “还有两家都依然在求婚,一家是礼部侍郎关寂之子关贤驹,由申国舅出面替他求婚。”

    关贤驹这个名字苏逊知道,今年新科进士,他在贴经一科中考得极好,获得满分,做诗方面略差,格局太小,而且策论也比较平庸,只是因为第一刻贴经占分太大,所以他最后被录取进士,不过‘申国舅’这三个字使他的心跳了一下,他不露声色又继续问:“还有一家呢?”

    “还有一家是兰陵郡王为其孙子求婚,他孙子是凉国公,叫皇甫无晋,出任楚州水军副都督兼楚州梅花卫将军。”

    “等等!”

    苏逊有点糊涂了,兰陵郡王子嗣单薄,只有一个孙子,那个孙子不是已经成婚了吗?怎么又冒出一个孙子。

    “你们说的兰陵郡王孙子,是......”

    旁边卢夫人接口笑道:“老爷有所不知,兰陵郡王的长子当年在东海郡有一个儿子,是长子私下成婚所生,兰陵郡王一直不承认这门婚姻,所以也不承认这个孙子,但就在半个月前,兰陵郡王高调承认了这个孙子,皇上也承认他是凉王的继承人,这个孩子叫皇甫无晋,今年十八岁,一直寄养在维扬县的东海皇甫氏家中。”

    第三个求婚者竟然是皇族,这让苏逊有点头大,他不想和皇族有什么婚姻关系,倒不是他反感皇族,而是皇族看似风光,实际上是徒有虚名,基本上都是被养着的一帮废物,很少有人有出息,而且凉王系的风险很大,他心里明白。

    苏逊感到皇甫无晋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他凝思想了片刻,维扬县,皇甫无晋,他忽然想起,孙女写的那本闹天宫的书不就是她和一个叫无晋的人合写的吗?难道......

    他立刻问次子之妻赵氏,“翰贞认识这个人吗?”

    赵氏连忙起身道:“回禀父亲,翰贞和这个皇甫无晋非常熟,对他夸赞有加,他前天有信送来。”

    说完,赵氏将一封信呈上,这封信是苏逊次子,东海郡刺史苏翰贞写给父亲,前天刚刚送到,还没有拆,这是三家求婚后,赵氏写给丈夫信的回信。

    管家将信呈给苏逊,苏逊打开信仔细读了一遍,信写了有三页之多,在信中,苏翰贞把东海郡发生之事都一一说了,又说到无晋兄弟对他的帮助,对无晋人品夸赞有加,极力赞成这门婚事,在信的最后,他明确告诉父亲,苏家不要和申国舅有太多瓜葛,这会严重影响到太子对他的信任。

    苏逊收起了信,也不说什么,只是淡淡道:“这件事我再考虑一下,我有些累了,要去书房歇息,翰昌,你扶我去吧!”

    “是!”

    苏翰昌连忙上前扶起父亲,慢慢向书房去了,大家也各自散去。

    书房已经事先收拾好,点了香炉和火盆,这段时间秋雨绵绵,天气有些寒冷,但书房内很温暖干燥,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

    苏逊坐了下来,其实他是要和长子单独谈一谈,他便将次子的信递给苏翰昌,“你先看看信,我们再说。”

    苏翰昌接过信仔细读了一遍,信的内容在他意料之中,苏翰贞肯定是倾向于皇甫无晋,他不会答应和申国舅的心腹关家有什么瓜葛。

    “你怎么看?”苏逊问道。

    苏翰昌对这件事已经想了很久,但他心中一直有点纠结,至今没有想通,他犹豫一下道:“父亲,我心中有点矛盾,一方面我不想因为这件事而使翰贞那边得罪太子,而且太子已经来找过我,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得罪申国舅,很难说将来是谁登基,所以孩儿的意见是,索性两家都不答应。”

    “嗯!”苏逊点了点头,他理解长子的为难,他笑了笑道:“可如果你拒绝了兰陵郡王的求婚,九天那边岂不是会伤心欲绝?”

    苏逊很精明,他已经猜到这个皇甫无晋就是和孙女合写书那个人,估计孙女很喜欢他,所以才会有他的求婚。

    苏逊是很严厉正直之人,但他也有开明的一面,他比较关注儿女的个人感受,次子苏翰贞的开明就是继承了他这一点。

    当然,苏逊也不会因为无晋和孙女合写大闹天空这种影射之书,就对无晋有偏见,毕竟这是给孩子看的书。

    他想了想又道:“这样吧!咱们也别做得太硬,做得太硬会同时得罪申国舅和兰陵郡王,咱们还是继续和两家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再让他们明白,九天年纪尚小,还不适合谈婚论嫁。”

    “可是父亲,菡儿已经十六岁,这个理由这是不是有点牵强。”

    苏逊眼睛一瞪,“这是我的宝贝孙女,我舍不得让她出嫁,有什么不行?”

    苏翰昌知道父亲倔脾气发起来,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只好心中苦笑一声,那也只能这样了。

    .........

    中午时分,苏寂快步走上门下省的台阶,向大门内走去,一名官员迎面出来,拱手向他祝贺道:“听说令郎考中进士,关大人,可喜可贺啊!”

    “呵呵!他是侥幸考中。”

    关寂笑得有些勉强,今天上午至今,已经有无数人向他表示祝贺了,可是祝贺的人越多,他心中越是不安,他心中比谁都清楚,儿子考中进士的真相。

    尽管他觉得这件事天衣无缝,而且要出事的话,也早该出了,也不会等到现在,应该是没有什么事情了。

    虽是这样想,可是他心中依然十分忐忑,他是个胆小之事,必须要等这件事过去几年,他才放下心来。

    巨大的心理包袱使他无法沉浸在儿子考中进士的喜悦之中,而且他心中很清楚,儿子只是考中五十四名,很明显,他的后两科并不好。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黄宏元泄露试题给他,使儿子能在第一科考满分,那么凭儿子才学根本就考不上,毕竟儿子连贡举士都是勉强得到,在楚州也只排名第一百,连楚州贡举士第七名以后都没考上,他儿子算什么?

    如果有人盯住这一点,进行怀疑举报,再加上他又是礼部侍郎,确实会让人怀疑其中有没有问题。

    关寂心中担忧到了极点,万一朝廷复查怎么办?现在他只能求申国舅帮忙了。

    此时正是午后,朝廷规定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大部分官员都相约去外面喝酒吃午饭,但申国舅却是在门下省吃饭,对他而言,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他门下侍中兼户部尚书,每天公务非常繁重,上午,他在门下省处理公务,下午他便要去户部,听取重大事件的汇报。

    所以他必须做完门下省的公务后才能离开,事情稍多,他就利用中午时间继续忙碌。

    今天公务确实很繁重,申国舅忙得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他正在审核兵部递上的冬季募兵方案,这个下午就要呈给皇上批准,中书省已经批准,但必须由门下省事先预审通过后才能上呈。

    否则皇帝批准后再被门下省驳回,那就有点难办了。

    方案他已经看了两遍,基本上问题不大,只是楚州的募兵数量似乎人数偏少,今年楚州退役老兵二万五千人,而募新兵两万人,这样总兵力就减少了五千人,不知道兵部是怎么考虑,上面理由也没有写出来。

    这个方案他通不过,申国舅提笔在楚州募新兵人数上打一个圈,又在方案的最上方批一个‘驳’字,交给旁边的从事,“速交还中书省,要求他们在一个时辰内重递。”

    从事拿着方案匆匆离去,正好另一名从事走了进来,躬身禀报:“启禀相国,礼部关侍郎求见!”

    申国舅刚拿起筷子正要吃饭,便点点头笑道:“让他进来吧!”

    ..........

    卷 二 龙虎斗京华 第一百一十四章 最后的较量(二)

    第一百一十四章 最后的较量(二)

    关寂匆匆走进申国舅的朝房,却见他正在吃饭,不由一怔,连忙歉然道:“下官不知相国在吃饭,多有打扰。”

    “没事,你坐下吧!我简单吃一点就好。”

    申国舅这个人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在朝廷上做事讲究规矩,比如他现在吃午饭,只有一菜一汤一碗饭,非常简单,这倒不是他生活简朴,他若在家中吃午饭,至少是十个菜,但这里是朝房,朝廷提供的午餐就是这么简单,当然,他若想吃十个菜,也没有人敢说他什么。

    但朝廷既然有规矩,他就不会违反,他也不是做给谁看,他如果连这点规矩都做不到,他还当什么相国。

    申国舅一边吃饭,一边对关寂笑道:“我也看到进士名单了,恭喜你了,贤驹高中,这次关家扬眉吐气。”

    “多谢相国夸赞,那孩子这次确实是侥幸,哎!”

    “怎么,你好像对他考中进士,还不太相信?”

    关寂苦笑一声道:“贤驹只是楚州贡举士第一百名,我压根就没有想到他能考上,我只是想让他来体验一下考进士的难度,没想到他居然考中,后来我问他原因,也真是他的运气好,第一科那道应对题,他居然在争东海郡户曹主事之时专门复习过,虽然户曹主事没有考,但今年的进士科居然考了,太意外了。”

    申国舅吃饭没有吭声,关寂这种欲盖弥彰的小把戏当然瞒不过他,怎么可能这么巧,那道题目在以前的进士科举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而且当时户曹主事之争,已经事先讲明,是从历年进士科举题目中任抽一道策论题,关贤驹只可能复习策论题,怎么会复习到这个题目,这道题目只能是靠平时零零星星的积累,要求考生有广博的学识。

    申国舅的儿子申祁武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得第九,就是靠真才实学考上,申国舅自己也是进士出身,他心里很清楚。

    其实关贤驹能考上进士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考贡举士会有发挥失常的时候,就算有人怀疑,没有证据也枉然,没有人会莫须有地指责礼部侍郎的儿子考上进士。

    只能说明关寂是心虚,说明关贤驹是真的问题,不过申国舅心里明白也不会多说什么,他便笑了笑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个士子都是经历十年寒窗苦熬,我的三子祁武我就知道,十几年来真的是刻苦,但光这样还不行,也是因为我有点小权力,使他可以拜最好的大儒为师,比贫寒人家的孩子有优势,再加上他自身的勤奋,所以他考中进士第九名也是情理之中,昨天下午,我还把这个道理给皇上解释了,他也认可,你就不要有什么心理压力了。”

    申国舅就是在含蓄地告诉关寂该怎么解释,不光是孩子勤奋,还要有他父母的权力优势,可以找到名师传授,这才是理由,而不是什么巧合,那个纯属是无稽之谈。

    关寂脸一红,他明白了申国舅的意思,连忙笑道:“确实如此,我儿的恩师是大儒贾思闻,他可是前国子监司业,名满天下,他的弟子当然不同凡响。”

    申国舅点点头,这就对了,停一下他又笑道:“既然贤驹考上进士,那他向苏家求婚就更有把握了,苏逊已经回府,要抓紧时间,我建议你今天就带孩子去拜谒苏老前辈,一是谢师恩,这是必要的礼节,二是求婚,求老爷子把孙女许给贤驹,贤驹的外貌条件不错,又是进士,老爷子会喜欢的。”

    这也是关寂找申国舅的一个原因,他想请申国舅再去苏府提求婚之事,可申国舅却让他去,他的份量可就弱了,关寂有些为难道:“相国能不能再帮贤驹一次?”

    申国舅呵呵笑了起来,“放心吧!我会出手,在关键时刻,我会助贤驹一臂之力。”

    ........

    下午,在百富酒楼二楼的大堂内,人声鼎沸,数百名来自雍京的士子济济一堂,大堂上方挂有横幅:‘贺雍京林氏兄弟双双金榜高中。’

    这是林氏兄弟林潜俊和林潜逸一掷五百两银子,包下了百富酒楼二楼大堂,宴请同乡士子。

    这次雍京有四人考中进士,也就是贡举士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再加上林氏兄弟,林氏兄弟也在贡举士前十内,因此他们兄弟二人同时考中进士,虽然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和疑惑,但他们自身条件就不错,也算在情理之中。

    林氏兄弟欢喜得心都要炸开了,在考中的当天下午,便将住在同一客栈的一百多名同乡以及其他客栈的几百名同乡一起请到百富酒楼,喝他们的庆功酒。

    酒席上热闹异常,大家纷纷向他们兄弟二人敬酒祝贺,这时,连坐在雅室内的相国张缙节也听说了,亲自出来祝贺兄弟二人。

    这下子,酒楼内轰动了,楼上楼下数百名酒客跑来看热闹,赞誉纷纷。

    “这就是那对同时考上进士的兄弟,不简单啊!连张相国都来祝贺了。”

    “兄弟二人同时考上进士,这好像很少听说吧!这应是他们祖坟埋得好。”

    “张相国可是吏部尚书,得到他的青睐,这兄弟二人必将飞黄腾达。”

    .......

    赞誉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但并不是所有的酒都是那么醇美,大堂内更多是苦涩的酒,大堂内除了他们兄弟二人外,其他所有士子都是落榜者,他们的风光衬托出了其他人的落魄。

    尤其他们兄弟二人得到张相国的亲口赞誉,很多人的嫉妒之心也就油然而生,坐在最边上一桌的十几名士子已经掩饰不住眼中的嫉恨。

    “你们知不知道,这兄弟两人考试前一直在接触卖考题的掮客,我亲眼就目睹过三次。”

    “我也听过说,他们兄弟二人愿意出高价买试题,这件事客栈内很多人都知道。”

    “大家想想吧!他们只是贡举士的第八名和第九名,咱们雍京贡举士第二名之后都没考中,你说一个人发挥失常可以理解,可所有人都没有考上,那只能说明是实力不济,为什么他们兄弟二人却能同时考上,若考上一人,或许是他超常发挥,可两个人都能超常发挥吗?你们不觉得这很可疑吗?”

    “周兄的意思是说,他们事先知道了题目?”

    “我不敢这样说,但他们不止一次接触卖考题的掮客,最后两人同时考上,我觉得他们有舞弊嫌疑。”

    “说得对!大家都是十年寒窗熬过来的,凭真本事考上,咱们没话说,可靠舞弊上去,这太不公平了,名额这么少,说不定他们挤下的就是你和我。”

    “我们要告状,让朝廷查这件事,必须查清楚,决不能这么便宜他们!”

    ......

    众人越说越激动,气愤填膺,那名姓周的为首士子摆摆手,低声道:“大家听我的,我们几个人叫喊没有用,咱们今天晚上写联名书,让客栈的雍京士子全部联名,咱们一起告,朝廷肯定会重视,我想我们的怀疑也不是空|岤来风,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买试题之事,咱们不怕。”

    “我赞成,这种恶心酒我们也不要喝了,回去商量去。”

    十几个人商议妥当,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酒楼,大堂上,林氏兄弟激动得眼冒泪花,他们仿佛看见了自己身着官服,在公堂上审案的情形。

    .........

    兰陵郡王府前,站满了来自东宫的侍卫,今天太子皇甫恒亲自上门拜访兰陵郡王,理由很简单,今天是老凉王去世十周年忌日,老凉王是皇族正宗嫡系,是当年哀宗皇帝和盛宗皇帝的亲叔,他的忌日,皇室当然要有所表示,往年都是皇甫恒上门替父皇拜祭,今年也不例外,所以从这个理由来说,太子今天出现在兰陵王府很正常。

    但太子今天却并不是为拜祭老凉王而来,他是另有深意,这次梅花卫和绣衣卫的扩张已经落下尘埃。

    在楚、齐、幽三州扩张中,太子和申国舅都是双双得利者,梅花卫在齐州和幽州的两个名额都被太子拿到,而绣衣卫在齐州和幽州的两个名额则被申国舅拿到,齐王拿到了楚州绣衣卫的名额,但楚州梅花卫的名额却被凉王系得到。

    其实皇甫恒并不想要幽州的名额,他想要楚州,楚州是楚王老巢,如果他能得到这个名额,无疑是在楚王地盘的心脏内打下一根楔子,尤其楚州梅花卫是驻江宁府,如果梅花卫能受他的控制,再和东海郡的苏翰贞以及余杭郡的杨廷安呼应,那他的势力就进入大宁王朝最富庶的东南地区,他和申国舅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生逆转。

    只可惜这个关键的位置他没有得到,但皇甫恒并不灰心,他还有机会,他想和凉王系合作,如果双方能达成合作意向,那结果也差不多,尤其无晋还拥有楚州水军的实力,这种合作更让他得利。

    在兰陵郡王府的静室内,太子皇甫恒、兰陵郡王皇甫疆和皇甫无晋三人坐在一起。

    他们已经在开始谈合作了,而且这一次和太子合作,是皇甫无晋的一力坚持,他是第一次以晋安帝继承者的身份做出了他的首次重大决策,凉王系与太子合作。

    .........

    (求!求!)

    卷 二 龙虎斗京华 第一百一十五章 最后的较量(三)

    第一百一十五章 最后的较量(三)

    双方的谈话开诚布公,在这个时候双方都没有再彼此试探的必要,皇甫恒一进门就承认无晋是凉王系的继承人,明确表示他不再谋求无晋为他效忠,承认了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势力关系。

    这是皇甫恒做出的重大转变,他接受了现实,尤其皇甫惟明告诉了他,无晋确实是凉王之后,断绝了他拉拢无晋为他效命的最后一线希望,他便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开始与凉王系谈合作了。

    有些话不用说出来,皇甫疆肯坐在静室和他谈,就是说明他们已经有合作的意向了,这一点皇甫恒心知肚明,下面就是要谈双方的条件和承诺。

    “我想你们也清楚,父皇这些年一直在考虑收回西凉军,我也可以明确告诉你们,父皇已经在一个月前下密旨给甘国公,答应三年之内,由他来接替张崇俊的河陇节度使之位,当然,条件是甘国公必须答应由父皇来任命西凉军的八个都督,甘国公也复旨答应了,虽然我知道这个消息会让老王爷心中难过,但这是事实。”

    甘国公就是兰陵郡王皇甫疆的儿子皇甫卓,其实太子说的这件事皇甫疆已经知道了,儿子的所作所为瞒不过他,皇甫疆默默点了点头,“多谢殿下告之!”

    皇甫恒看了无晋一眼,见他沉默不语,而皇甫疆的反应也是平平淡淡,他知道对方是在等他拿出实际的诚意,也就是具体的合作方案。

    他笑了笑又道:“我也知道,父皇任命无晋为楚州水军副都督的真实用意是要让无晋平叛凤凰会,我不知道凤凰会和凉王系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我可以帮助无晋破掉这个局,凤凰会不灭,父皇也抓不到无晋的把柄,这是我的第一个承诺,甘国公那边我确实没有办法,要靠你们自己去解决,但我可以给你们第二个承诺,一旦我登基为帝,我会继续履行先帝的保证,让西凉军依旧留在凉王系手中,我答应封无晋为凉王、河陇节度使。”

    皇甫疆知道今天只是一种口头上的密谈,没有任何书面记录,皇甫恒将来也可以反悔,不过皇甫恒毕竟是太子,他并不是自言自语,他在自己面前说出的话,他不敢轻易赖帐,而且他有办法破掉皇甫玄德设的楚州水军圈套,这倒是一件让人期待之事。

    “那太子需要我们做什么?”

    皇甫恒心中大喜,皇甫疆这样表态,那他们的合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