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香港小亨 > 香港小亨第34部分阅读

香港小亨第34部分阅读

    多名正式员工,并且签约的艺人数量也达到了30人。除了梅艳芳、林青霞等等潜力很高之外,其他的,多是一些后来历史上并没有名气之人。

    张少杰虽然知道,大多数未来的无名之辈,都是没有多少的培养价值,很难冒出什么黑马。不过他并没有干涉公司的正常运营。

    既然公司已经有了规章制度,那么按照制度继续运作是一个最佳的方案。张少杰不是神,他仅仅有一些先知,但是他不是全知,他也会看走眼!

    加上张少杰的发展路线太多,齐头并进的发展,很难有精力去照顾龙腾娱乐经纪公司。让公司以自身规律正常的运转,在关键时候,自己指点一下迷津才是最好的办法。

    “老板,林青霞已经搞定!”艾露恩在办公室中微笑道。

    张少杰笑了笑:“做的不错!将来林青霞大红大紫,我会给你一个大红包!”

    艾露恩奇道:“她已经算是台湾的文艺片最红的女星了,还能怎么红?”

    张少杰笑道:“眼光放长远一点,台湾市场红,又不是世界级的明星。如果她在香港发展个十年,拍一些大片,那么就不仅仅是台湾文艺片女星那么简单了!”

    “你对林青霞这么有信心?不过就是一个演琼瑶剧的!”艾露恩百思不得其解,至少因为不太喜欢琼瑶剧,所以艾露恩并不觉得林青霞是多么有潜力。

    张少杰说道:“你太低估她了,她就像一朵花朵,现在才不过是刚刚的含苞待放,已经露出清丽的形象,一旦当她绽放,整个影坛都将为之倾倒!”

    艾露恩闻言,心中顿时想歪了,碎碎念——不外乎是一个色狼,看上了人家林青霞,切,整那么多的理由,骗谁!

    张少杰是大坏蛋,大色狼,这一个观点,其实是深入人心的。

    苏小婉也开始怀疑了,望着他,狠狠道:“大坏蛋,大色狼!”

    不知道众多女下属所想。张少杰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君子风度,儒雅非凡,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眼里,居然会是色狼。

    天地良心!

    虽然张少杰经常有一些不轨念头,但是那些只是想想而已,事实上他的言行,向来的非常的规矩。

    哪怕是和美女抱在一起睡一晚,绝对也不会做坏事的。

    真的,不信的话。

    找个活色生香的美女来实验一下,很快就知道真伪。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没有实践,就没有评论的权力……

    《明报》集团。

    在80年代,香港的报业媒体的格局,依然是《明报》、《星岛日报》两强争霸。其余的《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信报》等等报刊,处于第二阵营。

    《明报》虽然势头是比较凶猛的,金庸是从一个穷小子,身无分文的跑到了香港来创业。在50年代,还在给《大公报》当编辑,给《香港商报》写武侠小说。

    而那时候,有内地政府支持的《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已经是一流的大报纸,而胡仙继承的《星岛日报》,已经是香港的二线报纸。

    金庸是真正的从无到有,自己创立了《明报》这家报刊集团!

    当时,甚至是整个报纸大多数的文字内容,都是金庸一个人完成。谁也没有想到,当年默默无名的《明报》在80年代,已经超越了《大公报》、《香港商报》等等老牌的报纸,成为了香港报业巨头《星岛日报》集团最为重视的竞争对手!

    《星岛日报》比较关注国际,新闻并不侧重某一个地区。

    而金庸的《明报》则是立足香港,紧密追踪内地的新闻焦点,尤其是对于内地政治的评论,吸引了大量香港的知识分子的关注。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条。

    哪怕是一名贫寒落魄的书生,也会满脑子在想“如果我是庙堂上掌权者,会如何如何治国”之类的想法。

    张少杰的《大国崛起》,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总结全球近代史上一个个列强的兴衰史。

    当《葡萄牙篇》结束,进入《西班牙篇》的时候。

    整个香港已经有十万多名读者,密切的关注《大国崛起》这篇巨著!

    每天,写《明报》写稿,评论《大国崛起》的来信,逐渐从每天几十遍,上升到几百篇!

    为此《明报》给《大国崛起》专门设立一个版面。

    每天除了连载张少杰的《大国崛起》的正文。各类的相关评论,也是精选二十多篇,进行刊登的。

    因为《大国崛起》吸引关注,《明报》的销量也逐渐开始从稳定的18万份左右,开始有序的增长。

    连续刊登几期《大国崛起》之后,发行量居然增长到了23万份,跃居香港发行量第一大报的位置!

    金庸满意道:“没有想到,张少杰这小兔崽子,写了一篇《大国崛起》居然引发这么大的反响!”

    金庸手中的是几份国内外的报纸。

    中国国内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也有关于《大国崛起》的讨论。而海外的英国bbc,日本的《读卖新闻》、美国的《纽约时报》也有一些的反响。

    正是因此,最近《明报》的国际影响力,也开始不断的跃升……

    “未来是年轻人的了!”金庸看了看《大国崛起》的原稿,桌边摆着一份《明报》公司的15的股权证明,名字——赫然写着“张少杰”!

    明报集团在没有成为上市公司之前的股权结构,一直是,金庸80、沈宝新20!

    在90年代的时候,上市之后的明报,吸引了很多国际的传媒巨头的有意收购,出的价格都相当高。但是金庸为了保证《明报》是一份华人报纸,所以选择的继承人,也是华人资本。但是,在后金庸时代的明报,大股东不断更迭,发展并不是很好。

    在张少杰写《大唐双龙传》,甚至是金庸收他为弟子的时候,也并没有将张少杰放在未来《明报》继承人的角度去考虑。

    但是,现在的金庸心思越来越明确——

    在未来,张少杰是《明报》集团的最佳继承人!现在增送张少杰15的股份,是让张少杰适应明报的管理。

    等到张少杰有实力买下明报,并且有实力支持明报未来发展,金庸也会起急流勇退,并有将这家报业集团,卖给张少杰的打算。

    当然,金庸的打算,张少杰是完全不知情的……

    第一卷  第137章 师恩浩荡

    第137章 师恩浩荡

    “什么?老师,您这是何必……”摆在张少杰眼前的是明报集团的15的股权!

    明报公司创业之初,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一共十万港元的创业资本,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现在光是明报的固定资产,估值也已经有1。5亿港元,这还没有计算《明报》的品牌价值,员工的专业和创造力所产生的价值。

    现在的明报一年也能赚3000多万的利润,并且明报发行量、广告收益,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的利润都是以20的速度在迅猛增长。

    15的明报股权,光是以公司固定资产来算,也是值3000万港元的。未来10年之后,这笔资产至少值3个亿。

    “黄玉郎能送你5的玉郎公司股权,连古龙也送你宝龙公司将近一半的股权,我这个老师反而显得最小气。15的明报股权送给你,又不是没有附加条件!”金庸说道。

    张少杰愕然:“附加条件?”

    金庸道:“条件就是,未来十年以内,你必须赚到足够的钱,从我手中买下明报!而在你没有找到满意的继承人之前,必须亲力亲为,经营好《明报》。将《明报》发扬光大,无论是进军大陆市场也好,或者是在全球开设分报社也好。你掌管《明报》之后,一定要比我做的好!”

    “老师!”张少杰内心一震,看着金庸。

    一瞬间,他感觉到师恩浩荡。

    张少杰原本仅仅是投机取巧,拜金庸为师,是看中未来30年金庸小说改编的游戏、影视剧的商业价值。他并没有为老师做些什么,但是金庸老师不但培养他的学识,甚至连未来明报的继承人,也是选中了张少杰。

    《明报》是香港最具公信力的一份报纸,价值自然不用多说!

    无论是中国想要通过香港媒体,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声音。还是西方媒体想要通过香港的媒体向中国内地传话,香港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介平台。

    《明报》是一份在香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国际的传媒巨头、内地的资本,还有海外华人资本,对于《明报》有兴趣的,多不胜数!

    现在明报经营的比较稳健,不缺钱的时候,能保持自主性——既不阿谀奉承中国的中央政府,也不沦为外国舆论攻击中国的走狗。

    任何一份报纸都是报社老板的的公器,谁是老板,就给谁说话!如果明报保持政治立场一直中立,那必须是有一个立场中立的老板!

    金庸的立场的比较中立的。美军发动朝鲜入侵时,金庸大骂美国的侵略,赞誉过中国志愿军属正义一方。

    而在60年代开始中国的十年动荡期间,金庸也是敢于写文指责那些特殊年代的错误政策。后来等到动荡结束之后,内地中央开始拨乱反正时候,有识之士不免称赞金庸当年社评中的真知灼见。

    再过几年之后,金庸进入内地与中央高层交流香港问题之后,他的小说也能在内地出版,到那时候,金庸又被一些买办文人骂做是5毛、墙头草、晚节不保之类。

    但是,其实金庸的立场一直没有变的,他是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说话!

    十年动荡时期,金庸如果没有胆气,也不敢去直截了当的写社论抨击内地的错误政策。

    如果金庸真的是为西方国家说话,那么也不会在动荡结束不久,就开始写文赞内地政府及时的拨乱反正。

    错的时候写文批评,做对了写社评赞扬,这才是拥有独立思想的文人!

    张少杰知道,答应下来,就是一个责任!

    因为成为了一个《明报》的老板,那么他面对的压力,将会比普通的商人更大。西方的、香港的、国内的,无数的政治力量,都要暗中的给他施加压力。

    那时候,依然顶住压力,依然保持独立的思想,不沦为任何政治势力的御用媒体,那不但要考验他的经营能力,更要考研他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份媒体都是有立场的,任何一份媒体也从来不是民众的公器——而是媒体老板的公器!

    媒体给谁说话,说什么话,那都是媒体老板的意志影响的结果!

    张少杰苦笑——

    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

    金庸会选择自己啊,《明报》,烫手的山芋!但是,张少杰最终还是接过了《明报》的股权文件。

    他郑重点头说道:“等我我拥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定会接管它,不辜负老师的心血!”

    金庸感到很是欣慰,说道:“你也知道《明报》不但是一份财产,更是一份责任!这些年,我一直想要急流勇退!不过却是找不到令我放心的人,现在少杰你拥有令我放心的才华和见识,缺乏仅仅是财力和威信!等到你能有实力接管明报,我肯定会退位让贤!”

    张少杰点头道:“如果我接管《明报》,那么我会保持明报的中立立场,而不是给任何政治势力说话!当然,那时候,我不能保证《明报》还是现在这种严肃的风格。我接管的话,可能会更轻松,更娱乐,更给大众读者服务,而不是为知识分子服务……”

    金庸笑了笑道:“随你了!反正等你接管之后,我就退休享福,与好友下下棋,饱览祖国河山。更多的时间研究一些学术,翻一翻故纸堆,将前人的一些宝贵文化,重新读解出来。”

    张少杰知道,其实金庸是想从《明报》脱身,其实是想到内地活动一下,看看能不能寻找一些参政、议政的机会,至不济也参与个作协,到作协开一开会议,过一把官瘾……

    金庸对于当年落选外交官,还是耿耿于怀的。

    不能在政府,谋取一官半职,对于传统文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一般中国的传统文人两大主流理想——第一的能上任做官,第二是青史留名!

    也许,当年的北京政府当局,聘用了金庸做外交官。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个积极忙于外交的老外交家,而就不会有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大侠了……

    《明报》公司的员工们,并不知道。

    报社多年没有改变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了首次的巨变!

    以前的《明报》集团,金庸80股权,沈宝新占据20的股权,两人合作也算是珠联璧合。

    金庸的强项的管理编辑部,负责文字的审核、编辑。而沈宝新是商人出身,《明报》的发行销售,一直是沈宝新全权负责。

    现在明报公司的股权,变动之后。

    金庸占65的股权,依然是牢牢掌握《明报》集团控股权的大股东,沈宝新20股权占据第二股东,而新的股东张少杰拥有15的股份。

    暂时而言,金庸、沈宝新在《明报》的地位,以及负责的工作,也是没有多少的变动。

    不过,张少杰拥有15的股权,并且还是金庸指定今后的《明报》继承人,所以对于《明报》集团的各种业务和发展方向,也开始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明报》在传统业务的上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报纸的读者数量增长潜力有限,广告的收入虽然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仅仅是受益于香港经济景气,广告费不断提高而已。传统业务增长乏力,要应对未来行业发展,明报必须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股东会议上,张少杰初次的表达自己对于《明报》发展的建议。

    张少杰第一次发言,就高举开拓创新的主旨,显得非常年轻气盛……

    沈宝新颇为不屑:“少杰贤侄,你还是太年轻了,虽然你能写出很红的文章。但是,报纸的经营能力,你还差了点!我做报纸有20多年了,看到太多的报纸因为标新立异,做不下去!而我们的明报,却从一份报纸,发展从7份报刊……”

    “《明报》占据主流的新闻市场,《明报周刊》牢牢的占据娱乐报刊的首把交椅,而《武侠与历史》也是香港的小说杂志中卖的最好的!专业的武侠小说杂志,那是我们首创的,后来《武侠春秋》、《武林》、《武魂》之类杂志,都是模仿我们的。《明报周刊》也是香港专业的娱乐媒体,能够卖25万本,比《明报》本身的发行量还要大……我们一直在创新,从没有被超越,也不是你们认为的老古董……”

    张少杰看着沈宝新老气横秋的指责,摇头说道:“沈叔叔,我并没有认为《明报》过去的经营有错误。相反,我很赞同这些年《明报》的稳打稳扎!不过,这些经营,都是作为传统的报刊媒体而设定,如果我来做《明报》。那么,媒体本身仅仅是一个发布内容的平台!更大的价值是内容本身,我们有必要将内容真正价值挖掘出来!”

    金庸、沈宝新听闻张少杰胸有成竹的应对,不由好奇,他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

    第一卷  第138章 《明报》转型

    第138章 《明报》转型

    “哦?少杰,你说说看,如果有意思,我会支持你的!”金庸表态说道。

    沈宝新也是难得的点头,道:“好!如果你确实有一点货,我也支持你的!”

    有老师金庸的支持,第二股东沈宝新也是洗耳恭听。

    “大家都应该对台湾的琼瑶并不陌生吧?”张少杰忽然笑了笑。

    沈宝新顿时不乐意道:“虽然我对琼瑶不屑,但是总不会不知道她吧!在台湾她的书每本能卖超过几十万,甚至百万本,加上她写的书读者群体很庞大,这么多年恐怕卖的书卖加起来恐怕有五六千万本了!卖的图书总量比她多的,恐怕也只有倪匡一人!”

    张少杰点头,知道哪怕自己的《大唐双龙传》在港台每集现在能卖60万本了,但是他的图书总销量还是比不过琼瑶的。

    现在因为才不过出了8集,所以《大唐》累计销量只有400多万本。

    如果《大唐双龙传》63集全部出版完成,张少杰自信,在这个80年代图书出版的黄金年代,光是在港台也能累计销售3000万本以上。

    如果自己再勤奋点,保持每年出版50集小说的话,总销量超过琼瑶,估计只需要两年时间即可。

    当然了,张少杰举例琼瑶,并不是仅仅因为琼瑶的小说卖的红火,而是因为琼瑶是最会经营自己作品改编版权的作者!

    49年琼瑶随家人赴台湾,63年琼瑶出版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窗外》,之后琼瑶保持每年出版数部小说,每部小说短的只有几万字,长的如《还珠格格》也没有超过百万字。但是她写的小说,总发行量却是极其惊人,少则一部卖二三十万本,多的甚至能够卖百万本!

    整个台湾2000万人口至少有四分之一买过琼瑶的书,香港、新加坡琼瑶的小说也是卖的惊人。

    除了她小说的出版火爆之外,琼瑶的作品,影视版权的运营,也是港台作家中最成功的一个。

    65年时候,琼瑶的小说,就被台湾的影视公司看中,改编成为电影。但是,琼瑶看到自己小说改编电影之后都能大赚票房,就先后成立了火鸟、巨星等等电影公司,在整个70年代迅速的制作了两百多部的琼瑶剧。

    每部琼瑶剧的成本不外乎是十几万,至多几十万的新台币。快的时候两三天就可拍完一部电影,精致打造的电影也不过是两三个月就杀青。

    这么短平快,以圈钱为目的而炮制的琼瑶剧,因为有琼瑶小说的名气支撑,居然在台湾电影市场杀的台湾本土导演群雄束手。

    除了香港的精良制作的大片,以及一些著名大导演的作品之外。

    台湾市场导演拍摄的电影亏损的占据八成,只有两成能赚钱,但是琼瑶剧改编成电影后妖孽一般大赚特赚,一部都没有亏本!

    古龙在在1980年的年初,忽然想要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也是被琼瑶这个成功的案例所刺激到了。

    “恩,我举例琼瑶,并不是说她的稿费本身!琼瑶的小说出版,每年也不过是赚100万港币,不客气的说,我一个月的稿费比得过她一年!”张少杰笑了笑。

    刚刚张少杰举例琼瑶,两人以为张少杰肯定是赞赏琼瑶的。没有想到,转眼间,张少杰就自恋的谈自己稿酬远超过琼瑶。当然,他们都知道,这并不是张少杰的目的。

    金庸、沈宝新也不由微笑,好奇的听闻张少杰下一步要讲什么。

    果然,张少杰笑道:“琼瑶如果仅仅是一年赚100万港元的稿酬,我也不会重视她。哪怕她的稿酬一年有400万港元,比倪匡高,我也不会佩服她。但是,我之所以佩服她,是因为她是首个大胆的以自己写的小说,投资拍电影,从73年琼瑶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以来,她恐怕的台湾最高产的电影公司了。短短的7年时间拍了200部电影,平均每年30部,几乎是能够和嘉禾的电影产量相比!她的电影投资成本是多少?——平均每部电影投资大约50万新台币,票房呢?平均每部的电影能够有300万新台币的票房!除去院线发行的费用之外,她一部电影能赚100万新台币……”

    沈宝新不屑道:“平均300万新台币的票房,也不过是10万名观众观赏!香港的二流电影,也是有几十万观众的!盈利100万新台币?换成港元才多少?才25万港元!”

    张少杰笑道:“问题是,一部电影赚25万港元,琼瑶一年拍30部电影,就是750万港元的利润了。况且,她的电影基本上是以琼瑶自己的小说为剧本改编,市场基本上稳定,上映后赚钱那是十拿九稳的!”

    沈宝新这才深思,想到现在明报一年的利润3000万港元,位列香港第一流的大报社。

    琼瑶一个作家,以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一年能赚750万港元。如果多几个像琼瑶这样的作家,不要多——只要四五个,每年将小说拍成电影,那么就足以比明报集团几百名编辑、记者,上万名作者创造的价值更多了……

    沈宝新顿时明白了张少杰的意思!

    金庸对于张少杰的说辞,也是感触颇深,港台影视改编赚钱第一人当属琼瑶!

    这个年代,金庸剧改编还不像后来那么具有影响力,金庸的作品影视改编的高嘲,主要是80年代中期之后,金庸小说被内地市场拥有数亿计读者,金庸剧才开始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后劲!尤其是83版《射雕》电视剧之后,金庸的影视剧每年开始和《西游记》、《还珠格格》、《包青天》一般,成为了每年暑假必不可少的节目。事实上,在60年代,金庸的小说,就基本上都拍过电影了。

    只不过,这个年代的电影技术,以及拍摄理念的限制。金庸的小说韵味,不能表达出来。所以,金庸剧在83年之前,影视改编完全不如古龙剧那么的成功!

    但是,金庸剧票房不如古龙剧,但是在票房上,也不逊色琼瑶剧。

    这个年代,金庸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极奇迹一般,十拿九稳赚钱的!

    张少杰说道:“明报的报纸发行出版主业,可以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报纸的发行量增长,是有限的。利润的增长,也不过是随着香港经济一年比一年好,商业公司付出的广告费逐年增加。实际上,公司的主业已经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了!现在,有多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是很多的国际传媒公司的做法,就是不断在海外各国设立新的报社,新的分公司,推出其他的语言版本报纸,不过,这条路我看还是不太靠谱!因为——世界第一成熟的报纸出版市场的日本和美国!近代以来,日本政府的国策,就是要大力提倡国民看报纸、看新闻,来开启民智。所以,日本报纸发行量是全世界最夸张的,大多数的日本成年人,都订购几份报纸,上班之前的空闲时间,基本上在读报纸上度过!但是,日本的报纸基本就是《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经济新闻》、《中日新闻》等等发行量达到千万份的巨头垄断,外国的报纸在日本基本上不会有生存空间!美国的也是差不多,主要是被一些发行量数几百万份的大报社垄断市场!其他的人口少,报纸消费较低的亚洲各国,如果想要经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都是需要做好亏损十年以上的心理准备……”

    沈宝新点头道:“大规模的海外扩张,确实不可行!发达国家市场饱和,发展中国家短期内又很难赚钱!《明报》没有那些国际传媒巨头那样的雄厚资本!立足香港能够稳定盈利,如果盲目进行海外扩张,风险倍增!”

    金庸笑道:“海外扩张不可取!现在的香港报业市场,明报还不能算是完全稳固了市场!主要精力是做好香港市场!”

    “好!大家算是达成共识!海外扩张不可取,但是《明报》还是要发展的——那么后面的思路也很简单了,立足香港,跳出传统的报纸经营思路!做内容,最大化的挖掘内容、版权的价值!”

    张少杰笑道:“比如说,如果我看到了《大唐双龙传》这样的作品,在报纸、杂志上连载走红。我会第一时间拿下出版、电影改编、漫画改编、游戏改编等等一切的改编版权。之后,在作品积累了大量的人气之后,这些版权的改编的价值,会超过文字本身的价值!到时候,无论是自己尝试投资拍电影、改编漫画、游戏,还是授权别的公司进行改编。那都是跳出了报纸本身经营之外的新的市场!——内容的市场,覆盖了电影、游戏、音乐、电视剧、漫画、动漫等等一切的娱乐大众的产业!如果,有类似琼瑶的作家,我们可以与其合作,签下她作品的各种版权,给予作家更优厚的酬劳,并且在利用媒体的资源,不断增强作家、作品的影响力……”

    张少杰开始全面的讲述全版权运营概念。

    第一条,不能仅仅把报纸当成报纸,报纸仅仅是一个宣传工具,是一个平台,是一个渠道。将来如果遇到技术革新,比如电视、电脑,或者是其他的平台技术大发展,也可以借助那些新兴的平台,发布自己的内容。

    第二条,优秀作品最大价值,在于版权改编带来的价值。今后《明报》要要密切与漫画公司、电影公司、电视机构等等各种不同行业进行合作,不断开发《明报》手中拥有的有价值版权!

    第三条,要学会共赢,企业文化应该是与作家共同享受版权改编利益,比如电影版、漫画版、动画版、游戏版等等版权获得的利益,要向作家公开、透明。如何分账,友好磋商,不要以霸王条约方式强迫。

    张少杰开始一林林总总的叙述他的经营观点。

    这些观点,在三十年之后,是不新鲜的。

    事实上,后来在90年代美国的“惊奇漫画”公司,强势挺进好莱坞,就是靠着向好莱坞授权电影改编版权,或者是自己投资拍摄电影。所以惊奇公司的利润,逐渐从传统漫画出版业务的几千万美元,膨胀到几个亿美元,到21世纪初连迪斯尼公司眼也馋“惊奇漫画”公司数千个“超级英雄”的版权价值,斥资40多亿美元收购惊奇漫画。

    而后来中国国内网络小说时代,从05年最早改编电视剧的网络小说《亮剑》开始,到《步步惊心》、《千山暮雪》等等一部部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基本上是改编一本红一本,收视率大红基本上十拿九稳大卖!

    这都充分体现出,版权改编,才是一些优秀作品的更大利益所在。

    当然了,惊奇漫画和网络小说的例子,张少杰不会说出来的。

    张少杰仅仅是以古龙剧、琼瑶剧为例子,说明一个真正优秀内容,影视、漫画等等改编价值,能够实现更大利益。

    当然,具有改编价值的作品,也是相当苛刻的,要做到不亏本,首先该作家人气要非常旺盛,以及作品本身的质量也是非常具备趣味性、戏剧性!

    这都获得了金庸、沈宝新的赞同。

    这一次的三人股东会议上。

    金庸大为支持张少杰的建议,而沈宝新也从最初的指责,开始变成赞同。

    总而言之,张少杰的首秀,就引发了《明报》公司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现在还没有体现出现转型的意义,但是等到几十年后,国际巨头杀入香港传媒市场,加剧传统报刊市场竞争。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利润萎缩,那时候《明报》高瞻远瞩的转型,才开始被所有报业公司惊叹!

    第一卷  第139章 投资和扶持

    第139章 投资和扶持

    作为《明报》集团的三大股东之一,并且被金庸指定为了《明报》今后的继承者,张少杰自然有权翻阅明报集团的一些账单、报表。

    沈宝新见到张少杰要看账目,有心戏弄他,居然拿出了几十年的积累的账本,厚厚的几万页。

    这些原始资料、重要文件,堆积而成的大部头,哪怕走马观花看完,也是很难的。更别说,从这些原始文件资料中看出头绪。

    “来一份简报吧!”张少杰笑道,“我又不是专业的分析家,原始文件资料,对于我来说,意义不大!我仅仅需要概括明报的各项业务、财务状态的总结信息!”

    沈宝新这才笑道:“真是个诚实的孩子!”沈宝新拿出一份简报,仅仅有几页纸,文字不多,大多数是图形。这样能够快速对明报公司的现状,有直观的认识。

    张少杰花了半个小时,就迅速了解了《明报》的经营现状。

    明报集团这时候的《明报》发行量已经达到23万份,《明报周刊》达到25万,而《武侠与历史》也有12万份。

    这三份报刊,是明报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

    光是靠着三份旗舰报纸、杂志的发行,已经使得明报集团在香港成为报刊媒体当之无愧的报业龙头企业。

    这年代,因为香港的人工成本比较低廉,报纸发行也可获利。光是报纸的发行、销售这一块,就足以盈利800万港元,并且每年发放的稿费达到300万港元,位列香港发放稿费最多的报刊公司。

    这还仅仅是报纸、杂志发行本身的利润,事实上,《明报》更多的利润来自于广告收入!

    广告收入方面,《明报》在70年的时候,只有百万港元的广告收入。

    随着明报读者群体越来越多,公信力越来越强,香港各大公司踊跃在《明报》上竞投广告,所以明报的广告费也是逐年的递增,至今1980年的时候,广告收益已经超过2000万港元的利润!

    现在《明报》的广告费增长趋势,比过去十多年有所减缓。不过,现在平均每年也以30的速度在增长,当然报纸的广告收益也不能无限的增长。

    广告利润仅有几千万港元的时候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一旦达到1亿港元的广告收入,那么这一块的利润也将会饱和,哪怕广告费继续增长,也不过是随波逐流,跟着物价上涨、广告费水涨船高而已。

    广告费这一块的利润在增长!

    不过,随着通货膨胀、人均工资每年的提升,报纸销售、发行的利润,正在逐年下降。现在,报纸销售发行暂时还能够赚800万港元。

    但是,按照现在的运营成本上升趋势估计,每年经营成本会提升80万港元以上。也就是说,保持现在的发行量的话,10年之后,报纸发行销售本身,就是一项亏本生意。

    那时候,《明报》需要以广告的利润,去弥补报纸发行销售亏本这一部分的窟窿!

    “《明报》现在一年纯利润3000万!总开支也达到6000万港元,可是支付给作者的稿酬才是多少呢——才300万港元啊!可以说,广告收入这一块的利益,完全没有和作者分享!”

    张少杰批评道:“这不行的!广告商之所以给我们广告费,那是因为明报有大量的读者。读者为什么订阅我们报纸,因为有哪些作者提供的文章,吸引他们!每年一年收入有9000万,开支6000万,利润有3000万!可是给作者支付的稿酬才300万,是利润的10,是明报经营开支的5!这样的稿酬支付比例,是不合理的!”

    “那你说要怎样?”沈宝新、金庸都是面带微笑。

    其实,稿费改革,金庸早就提过,按照原本的历史,到了几年后明报对于作者的稿酬标准不但正规化起来,而且也大幅度的提升。

    在张少杰的建议下,大规模提高作者稿酬,以及制定统一的稿费标准,提前了几年!

    其一,质量平庸,勉强可以发表的,统一给予每个字0。05港元的最低标准支付稿酬。每个字0。05元,规定为明报最低稿费标准。

    其二,质量比较优秀,给予每个字0。1港元的报刊连载稿酬。

    第三,质量极高,以及拥有极其广的知名度的特约作家,稿酬标准按照其个人人气和稿件质量评估。名家层次,不同作家不同价。

    今后,稿酬不按文章作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等等于作品本身无关的因素支付,而是按照文章的质量,以及作者的人气、对于市场的号召力而定。

    至于那些有没有市场号召力、主流读者对其文章其实并不关注的教授、专家、学者、政客所投的文章,没有必要额外给予高价!

    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改编价值的稿件,要及时与作者联系,买下除了报纸连载的授权之外的出版、改编、翻译等等各种的版权。

    实体书出版收益,可以给予作者国际上最优厚的版税分成标准——20版税。影视、acg等等改编,以及海外翻译版的收益,则是与作者五五分成为基本准则。

    今后,明报的传统业务盈利所得,逐步增大版权投资领域,而不用于报纸媒体本身规模的发展!

    “以后明报旗下刊物,要是涌现像我、金庸老师、亦舒、倪匡这样的人气作者!就一定要评估其文字的电影、电视剧、漫画、动漫、游戏等等各方面的商业价值。一旦评估出该作者的文字,有任何一种改编价值!那么,就要毫不犹豫的出手,买下他的改编版权……版权投资,就像风险投资一样,也许100部版权,只有10部能够赚钱,1部超级赚钱,那么90部亏本,总体而言也归赚钱的。当然,那些90部亏本的,也能充实了我们的版权库、增加我们在版权产业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