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大秦宠婢 > 分卷阅读417

分卷阅读417

    王,艾儿能将它抓来养吗?”

    “养什么兔子,就连你朕都不想……”

    赵政面色阴沉,正要说“就连你朕都不想养了”,突然听得一旁的梁儿轻声一“咳”。

    他转眸看去,他的梁儿那般白衣胜雪、淡雅沉静,如此令他倾慕的女子,他又怎能逆了她的意?

    赵政眉心一跳,垂下眼帘,耐了性子改口道:

    “就连你,朕都疼爱不过来呢。”

    艾儿一听,开心得直跳脚,张开短小的肩臂扑向赵政,爬到他的身上,对着那雕琢般的脸就是“啵”的一亲。

    “除了母亲,艾儿最喜欢的就是父王了!”

    赵政纹丝未动,石化一般定在原处。

    片刻,他皱着脸闭眼,烦躁之气更盛。

    想他堂堂始皇帝,赢得了天下,赢得了心爱女子的心,却为何偏偏赢不了一个小娃娃?

    ☆、第一百九十四章 仪凤歌

    皇家的车队一路行过多个郡县,历时近一个月,终于到达鲁地,临近泰山。

    车辇中,赵政双手持图,看了片刻,便起身挪至窗边,掀起锦帘看向前方,淡声道:

    “前面便是邹县,而邹县东南的那座山就是峄山。”

    梁儿跪坐于一旁,盈盈一笑: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据说那东山指的便是现在的峄山。”

    孟子所言指的是: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

    而当年的鲁国,在后来被齐国所吞,现在亦被称为齐鲁。

    赵政放下锦帘,扭头看回梁儿,一双凤眸华彩尽显,唇角亦是勾出了柔润的弧度。

    “看来,你应是已知我心中所想了。”

    梁儿敛唇莞尔,徐徐道:

    “孔孟认为,泰山掌的是天下,而峄山掌的是齐鲁。你此行去往泰山是为了要稳固天下,而眼下既然先路过峄山,那便不防先在峄山刻石立碑、歌颂你的德行,将能人圣人辈出的齐鲁之地稳握于手中。”

    古代政绩显著的君王经常在山川大河刻石立碑、歌功颂德,供万民与后世瞻仰。这就类似于现代政党去往各地靠演说召集人气拉选票一般,就是为了获得当地的支持而做的舆论宣传。

    赵政含笑颔首,补充道:

    “可将鲁地的儒生都召至峄山之上参与立碑刻石之礼。一来,他们是当地的有学识之人,可鉴证刻石的过程,使其更据说服力;二来,封禅大典已近千年未曾有过,其礼仪形式也几乎失传。这行封禅之礼的具体细节,或许能从坐拥泰山千百年的齐鲁儒士口中知会一二。”

    两日后,峄山山顶。

    赵政在众大臣和儒生的跪拜下立下石碑,由李斯以小篆体刻字,将赵政自统一六国后的功绩和安民之策一一列举。

    李斯的铭文文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匀称,疏密适宜。

    亲眼目睹了皇帝的龙章凤姿,又细细品味过石碑之上列出的一字一句,思及两年来齐鲁的诸多变化,那些生性古板的齐鲁儒生们无一不打从心底臣服。

    一日后的清晨,众人又齐聚泰山脚下。

    当赵政问及要如何进行封禅大典时,鲁地儒生与秦国博士百余人激烈讨论了许久,终是难以统一言论。

    有人说:

    “要用蒲草将车辇的轮子包裹起来,以免伤及山上的草木。”

    又有人立即反驳:

    “山坡陡峭,如何行车?你竟还说要叫车轮用蒲草包上,届时车轮更滑,岂不是陷陛下于危险之中?”

    还有人说:

    “上古典籍所记,封禅大典需帝王步行登上泰山,然后扫地而祭,以示诚意,最后铺上以菹秸做的席子行拜礼。”

    众人嗤笑:

    “封禅何其重大,怎能只在泰山之上手执扫帚寥寥扫上几下就算成事?那也太过简易了!”

    争吵至此,就连梁儿都险些笑出声了。

    封禅毕竟是上古之事,根本已经无人知道其中的礼仪和方法,看来再吵下去也是无益。

    “全部住口!”

    众人争的正欢,却听一声低喝,回眸之时见得赵政似是耐心已无,各个吓得静默敛头,不敢再言。

    “既然无人知道该如何封禅,那么依朕看来,登高而'封',是使其高度更高;下'禅'梁父,是使其土地更厚;而刻石篆文,则是将朕的功绩汇报于天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朕受命于天地,如今大功初成,自然是要增加泰山的高度,以报天之恩德,增加梁父的厚度,以报地之恩德。朕会自行由南坡上山行'封'礼,再由北坡而下去往梁父行'禅'礼,以土筑坛以厚天地。文武之臣随行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