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初风流 > 明初风流第3部分阅读

明初风流第3部分阅读

    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与官员考核。元代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称按察使,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叶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沿置,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别称臬台、臬司、廉访。《旧唐书安禄山传》:“[天宝]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明史职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j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为山西参政,升湖广按察使。”《清史稿职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省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诗词中的男欢女爱

    古人云:诗言志。但我说诗也言情。中国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很多的内容是言及男欢女爱的。中国和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开篇就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了个好头。:)

    但中国的古诗词浩若繁星,很多诗词后面都有动人的故事,我们从哪儿开始呢?

    (一)庄生晓梦、杜鹃啼血

    小时候读百家姓,不懂为什么要以”赵、钱、孙、李……“开头,后来有人告诉我,“赵”是当时的国姓。中国的老百姓对皇室有着莫名的敬畏,我最好也顺应一下民意。

    窃以为,在古代帝王中,论文彩无有出李后主之右者,所以,就让我们从他开始吧。

    俺先声明,因为本人才学有限,加上记忆力不好,不可能全部能把这些记住,所以,有些部份内容为网上搜得,本人加以整理,如果有雷同,实属巧合,俺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爱好,大家共勉,您要是觉得好。就回贴支持一下,谢过。好闲言少说。开始啦。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李煜本是个温文儒雅的才子,如果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一定会成为一个名动天下的词人。

    李煜的父亲李璟是南唐的元宗,善诗词,但声名远不如李煜。李煜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资聪颖,虽过着奢华的生活,但能诗能画,确是多才多艺。

    李煜18岁的时候,遵父命娶了扬州的美女周娥皇为妻。

    周娥皇虽比李煜大了一岁,但长得花容月貌,气质高雅;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可谓慧质兰心。传说唐明皇最喜欢的《霓裳羽衣曲》至晚唐已经失散,周娥皇搜尽典籍,重按《霓裳谱》,由此可见其才气之一斑。而李煜知情识趣,更是风月高手。二人婚后的确过了一段幸福甜美的生活。李煜曾写了一首〈一斛珠〉来描绘妻子娇艳的风姿。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的大意是:晚妆刚刚理过,唇上再点一抹擅色的红膏。含笑未唱,露出像丁香花蕾一样的整齐洁白的牙齿,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一脸娇憨地用大杯喝着美酒,哪在意污湿罗衣?醉意澜珊时,斜依在绣床之上,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轻轻唾去……

    娥皇的媚态跃然纸上,看过之后,还有谁不会心动?

    写下这个题目完全是一时兴之所致,及至落笔才发现,这个题目好大,恐怕真的会心有余力不足。

    在网上查翻了一下资料,发现自己凭记忆写下的东西有的已经很不准确,因此更不敢轻易落笔,牛牛和美地都是卧虎藏龙之地,生怕怡笑大家。

    写东西习惯于信马游缰,多谢各位支持,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可惜好景不长,娥皇作了四年的皇后,就生了重病。为此娥皇年仅十四岁的妹妹女英进宫探视。女英正值豆蔻年华,天真烂漫、娇柔动人,且〈后唐书〉中说其”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李煜一见,不禁心生爱怜。

    为此,李煜想方设法和小姨接近,细心呵护,大献殷勤,把情窦初开的女英勾引得芳心大动,难以自持,不久就投入了姐夫的怀抱。不过碍于双方的身份,两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往,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偷偷地约会。女英偷偷地溜出寝宫,怕被人发觉,还把金缕鞋脱下拎在手中,只穿袜子登上含元阁。李煜见了,又怜又爱,写下一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的意思很好懂,但意境却值得好好品味。

    在一开头,词人就营造出一个朦胧浪漫的意境:在一个薄雾轻笼、花明月黯的夜晚,一个美丽的少女从自已的寝宫里溜出来,手里提着金缕鞋,只穿着袜子的小脚丫儿踩在落满花瓣的台阶上,悄悄地向自己爱人的身边走去。

    而在后半阙中,一句“一晌偎人颤”,将少女紧张、娇羞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以少女的口吻说出心思来,让人碰然心动。至于如何的怜法,就请各位朋友尽情去想像吧。

    本人最喜欢的就是李煜的词,他有一首描写亡国恨的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

    玉树琼花做烟罗。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深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累对宫娥。

    这首词是当时他被虏降宋时写的,是一首描写亡国恨的,写亡国容易,写恨难。

    写亡国只要有史实就行,写恨很抽象,需要用借助可以抒发感情的事情来表达,他是一个非常富有艺术修养的词家能手,他只是感慨“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感叹“人生仇恨何能见,消魂独我情何限”终至“故国梦重归,觉来双累垂”过着“无言独上西楼,凭栏半日独无言”的日子,日夕只能以泪洗面,他把这么重要的场面以“最是宫娥”做为压卷。

    东坡先生颇有微词,“此人追怀故国,哀康凄创,终不如眷恋宫女之情深”,说他是一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的亡国之君,到什么时候了,还和女人们恋恋不舍,怎能不亡国”,此论一出,当时颇有凡响,以至许多后选词家都不选录他的词。

    ——李煜还有两首词也是写和女英欢会的情景的,现抄录如下:

    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

    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

    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

    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

    相看无限情。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

    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

    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

    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

    魂迷春梦中。

    前一首词写的是李煜潜入小姨寝宫偷香的事儿,后一首则描述了李煜和小姨不能公开传情的复杂心态,均十分传神。知道了背景,这两首词就很容易懂,这里就不想多说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周猜到了小妹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伤心欲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年30岁。为此,女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李煜的心态也很矛盾,一方面,他想尽快迎娶女英,别一方面又觉得愧对亡妻。他的一首《更漏子》就反映了他此时复杂的心境: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此情须问天。”天见亦怜!大周去世后的第四年,李煜终于和女英完婚。是为小周后。

    李煜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为正统,苟安于江南一隅,年年进贡、岁岁请安。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李煜北上,李煜均借故推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太祖遣大将曹彬统兵南下攻金陵。第二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

    宋制,每逢庆典,命妇按例要进宫朝贺。宋太宗赵匡义是个好色之徒,早就看上了小周后。为此,每当小周后入宫,太宗都会将其扣下,几天后方放回。李煜家国不保,郁闷满胸,只有寄情于诗酒,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词就是这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传说宋太宗就是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才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后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但也有人说,宋太宗毒死李煜的真实目的是想长久地占有小周后,可小周后在李煜死后不久也上吊自尽,和她姐姐一样,年亦30岁。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悲剧性结局已不可避免。但真正让后人记住他的,还是他那些千古不朽的词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

    后主的一章终于写完了,松口气吧。

    (二)两情相悦上古遗风

    写完李后主,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另一个君王——唐明皇。但我发现,好多朋友似乎对《诗经》更感兴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那么,就先让明皇与贵妃休憩一下,我们回过头来读读《诗经》吧。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是描写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大多意境优美,耐人寻味。这部分诗大部分编在中,诗经的精华在,这是公论。

    今天我推荐的这首诗-<野有死麇>,就选自<国风-召南>。召南,我没有细考证过,大概是指现今洛阳以南到湖北北部的广大地域。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从上述地方采集上来的民歌。

    全诗如下:

    野有死麇(音君,小獐子),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对男人的美称)诱之。

    林有朴1,野有死鹿;

    白茅纯(音屯,捆绑)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音退,慢慢的)脱兮,

    无感(与撼字通假)我2兮,

    无使3也吠。

    1:蔌去艹加木,音诉,灌木

    2:巾兑,音税,佩巾,又叫蔽膝,是女子系在腹前的一块巾子。

    3:龙三撇,音忙,长毛狗。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猎人在郊外的丛林中遇见了一位温柔如玉的少女,他把猎来的小鹿、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包好,送给女孩子作为礼物,最终获得了女孩儿的芳心。

    全诗要是直译成现代汉语,平淡如水、意境全无,所以我主张古诗只可意会。

    这首诗的前两段是叙事,大意是:有个怀春的少女美丽如玉,一个年轻的猎人用洁白的茅草包好小鹿、木柴做礼物,向女孩儿表达爱心。

    诗的最后一段,口气一变,转成了少女说话的口吻,使事态的发展更戏剧化,诗也由此姿态横生,读来让人心旌神摇。

    那女孩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你可要轻轻的、慢慢的来啊,不要动乱了我的佩巾,不要让小狗叫起来惊动了人……

    如此大胆直白而又余味无穷的描写,只有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才能欣赏得到吧?

    (三)爱,让生命变轻

    “你跳我也跳!”

    莱昴那多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这句台词,曾感动得多少痴男怨女热泪盈眶啊?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千年前,有个无名的妻子已经用行动,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这就是汉乐府中的《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劝你不要渡河,)

    公竟渡河。(你还是去渡河。)

    坠河而死,(落入河中淹死了,)

    当奈公何。(让我拿你怎么办啊?)

    这应该是汉乐府中最短的诗了,和最长的《孔雀东南飞》一样,同是写夫妇殉情之作。

    据《古今注》中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一天早起撑船,见一个“白发狂夫”,不顾危险,横渡急流。他的妻子追来阻挡不及,夫坠河而死,妻弹着箜篌唱出这几句哀歌后,亦投河自尽。子高的妻子丽玉听说这件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箜篌引”这个曲子。

    生命因爱而美丽;爱,让生命变轻。

    这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外有一对夫妻,同是登山爱好者。两个人在一起攀登一座危险的山峰时,攀在前面的丈夫的岩钉松动了,失足跌向山谷。妻子抻出手想拉丈夫一把,却没能拉住。在这一瞬间,妻喊了一声:我爱你!然后毅然地割断了身上的保险绳……

    这些生死与共的爱情故事,让所有的誓言都变得苍白无力!

    (四)曾经沧海情寄西厢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他8岁丧父,少年贫贱。15岁时因为明两经擢第。23岁时和白居易一同中了进士。早年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等小官。元和四年(809)做了监察御史。

    因仗义执言,触犯了宦官权贵,次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后来,元稹在不断受到打击后,渐渐失去了气节,投靠宦官崔潭峻,当上了祠部郎中、知制诰。直到长庆二年,达到了他事业上的顶峰,当了三个月的宰相。

    元稹在文学上以写传奇和艳诗闻名,但他的悼亡诗也同样让人感动。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给元稹(元稹二十二岁),那时元稹没有功名利禄,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却“野蔬充膳甘长藿”。两人恩爱有加,渡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

    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离他而去,元稹十分悲痛,为她写了很多可称为千古绝唱的悼亡诗,包括<遣悲怀>三首及那首著名的<离思>。

    第一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诗人用谢公(谢安)怜女来比喻韦丛在家时所受的宠爱;用战国时的“穷人”黔娄来自比。后面四句则从衣、酒、粮、柴四个方面概括了婚后穷困的生活。最后一句是说,我现在当官有钱了,你却故去了,我只能用斋祭来寄托我的哀思。

    第二首: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诗没用什么典故,因而很容易懂。最后一句语浅情深,成为千古名句。

    我们再看第三首: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岤□(上|岤下目)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首诗译成白话就是:没事的时候想起你来,为你悲伤也感到自悲。你走了已经多久了?晋人邓攸为救侄子而失去了儿子,潘岳为写悼亡诗费尽了心思。死同|岤是多么的渺茫,来生再续前缘更是没有希望。我只有用终夜无眠的思念,来报答你生前为我所受的苦难。

    这三首诗用平白的语言,写出了对妻子无限的思念和情感。因此有人认为,古今中外的悼亡诗,“无有出其右者。”

    而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则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对妻子的爱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是说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说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这解释已经比较明了了,是用来比喻他失去了韦氏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爱情了。后两句则是用花丛来指代女人。

    当时元稹被放外任,他说自己对别的女人已是“懒回顾”了,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就是因为你啊……

    这几首诗的悲妻、念妻、爱妻之情溢于言表,但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很难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五)罗带轻分此际最销魂

    秦少游的词也很让人喜欢,这首<满庭芳>更是久负盛名啊,以至于秦观因此有“山抹微云秦学士”之称。我们来看看全词:

    满庭芳

    山抹微云,

    天粘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

    烟靄纷纷。

    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从内容上分析,是少游回忆旧日与一女子的爱恋之情。因有“青楼薄倖”之句,这女子的身份又很可能是一青楼中人。

    少游从景物入手,“山抹微云”一句极具炼字功力,为历代学人所称道。在准确地描绘出季节与时间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气氛之后,由景入情,即景生情,引出对“蓬莱旧事”的回忆。这手法,俨然是现代电影的蒙太奇。

    全词最煽情的就是那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老秦真高手也,留给你无限的想像空间,与现在那些开人肉铺的所谓情se作家真是天壤之别。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一首歌,就是辛晓琪的那首<味道>――怀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人在最后写到了情伤,爱别离,是人生的八苦之一。啼痕犹在,充满了无奈。

    “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镜头拉长,一个大全景,影片结束。张艺谋导演也不过如此吧?让人回味无穷。

    (六)梧桐更兼细雨,肠断有谁同倚?

    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卓有造诣,俨然为一大宗。人称“易安体”。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了无数后人。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且工于词章,文字活泼。清照的外祖父王拱辰是宋朝的状元,学识也很渊博。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李清照是富有鲜明个性和文化教养的才女,青少年时代,生活于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养成了喜爱文墨、吟风咏月的雅兴。因此,前期写了一些反映少女生活的闺情词。如《点绛唇》,写少女爱玩和羞涩的情态,极有情趣:

    蹰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女主人公打罢秋千,懒洋洋地抚摩着白嫩的玉手,忽见有客人来,急切中来不及穿鞋整钗便含羞而走。走到门口,又好奇地倚门回头想窥看究竟,(为掩饰自己的神情,)拿起一枝青梅在鼻尖轻嗅。

    此词气韵轻灵,刻绘少女情志细腻传神,活灵活现。

    李清照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曾作过宰相,但赵明诚却没有沾染上纨裤气习。赵明诚博学好古,喜爱收藏金石书画,以<金石录>一书名满天下。李清照精于诗词,亦钟爱文物典籍。两人互相敬重,情趣契合,婚后有一段甜蜜的爱情生活。

    李清照在<金石录>的后记中,曾间接叙述了他们夫妇的生活:他们夫妇每夜的工作以点完一枝蜡烛为度,有时整理书籍,加以题签,还不时以工作来打赌。譬如,每人要说出某一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如果谁说错了,必须要为对方敬茶。从这别具风趣的闺中乐事中,不难看出他们夫妇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在几首小令中也曾记叙了一些闺中秩事,如这首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技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女主人买得一枝红艳带露的鲜花,让夫君来评判春花、艳容那个最美。以花衬人,以人拟花,人面鲜花,交互辉映,写出了年轻夫妇恩爱情浓的甜蜜感。

    可惜好景不长,赵明诚步入仕途,由于服官,夫妇间难免时有离别。两人感情越深,离情便越重。李清照对银河双星感触殊深,故有“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行香子》“草际鸣蛩”)之叹。

    在李清照写给丈夫的词中,有一阕极其缠绵悱恻,它就是<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

    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关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深沉宛转,绵密细腻。“多少事,欲说还休”,饱含沉厚复杂的感情内蕴,耐人寻味。(也有人说,这首词写的是清照因自己无后,明诚纳妾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唉,当时当世,在所难免。)

    李清照还有一首《一剪梅》,写的是与明诚别后秋日出游、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对丈夫的殷殷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上述这两首词都是千古名篇,虽平白易懂,但韵味无穷。这里如虹也讲不出什么新意来,其中意味,就请诸位在字里行间去细细品评吧。

    李清照是多才多艺的,她能词,能诗,能文,能作画,她的一幅“琵琶行图”,一直到明朝还留存着。可悲的是,清照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乱世,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不断南侵,不久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从此,李清照个人的灾难也不断地来临也。先是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装满了十几间房子的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再者,多年的漂泊,对赵明诚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南迁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二十九年的夫妻,感情弥笃,追忆从前,她抱憾终天的是过去值得回忆与悼惜的往事。

    在金华时,她写了一阕“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在寡居中怀念丈夫的,还有一阕“御街行”:

    藤床低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花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簌雨萧萧地,

    又摧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从这两阕词可以看出她相思之深,哀念之切。一句“没个人堪寄。”凄苦之情非常人能解。

    李清照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但大致以金华为多,下面这首<添字采桑子>写的就是那时的生活: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的卒年在史书中已无可考,但据一般推断,她大约活了六十岁。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最为词家所称道的,恐怕还是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卓绝千古,这也应该是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吧!

    窃以为,古代的女诗人(词人)中,论艺术成就,无出李清照之右者。

    能与男性诗人比肩的,也只有清照一人而已。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晚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武、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马蚤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

    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

    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

    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马蚤,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马蚤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大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

    柳永这首牢马蚤歌无径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铄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

    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