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 >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5部分阅读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5部分阅读

    延误省委18日合攻长沙的计划,于是决定放弃萍乡县城,一部分回安源留守,大部分转攻澧陵县城。当天下午,第二团1000余人乘火车杀奔澧陵。将近中午,先头部队在老关车站消灭湖南敌第四集团军罗定独立团一个排,俘敌20余人,缴枪10余支。下午时,部队逼近澧陵城,在澧陵四乡起义农民的配合下,第二团傍晚攻入县城,俘敌100余人,缴枪80多支。打开监狱、救出被捕党、团员和工农群众300余人。随即恢复工会、农会等革命民众团体,成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澧陵分会,由安源工人张明生任县长。发布安民告示,说明工农革命军出征的意义。召开公法团体会议,议决金融、筹款等重要事项,制定土地革命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等行动大纲。派10支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  当第二团11日攻打萍乡县城的时候,奉派在株洲领导暴动的安源工人朱少连、涂正楚等,按计划于当晚率领当地工农武装开始起义,以期夺取武器,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并配合第二团攻打澧陵县城。  12日凌晨,队伍占领株洲火车站,同时攻打团防局,夺取步枪12支,占领株洲镇。当即召开数百人的群众大会,宣布起义胜利。并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天亮以后,闻敌军从长沙扑来,起义队伍因人少武器差,无法抵抗,分散转移。原定以朱少连为团长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未能组成。  12日傍晚,第二团在攻占澧陵后乘胜追击逃敌,到达株洲时,株洲起义队伍已散。第二团领导人听说长沙敌军正向株洲方向运动,急忙将追击到株洲的队伍接回澧陵。  13日,第二团决定避敌锐气,主动撤出澧陵县城,放弃原定经株洲攻长沙的计划,改北上攻取浏阳县城,以期取得浏阳农民的支援,并与第一、第三团会合。  14日凌晨,第二团撤出澧陵县城,部分回安源增援,其余的700---800人在王新亚等人率领下经老关北上浏阳,16日上午一举攻克浏阳城,部分占领浏阳后,王新亚等因未抓紧发动四乡农民和及时与第一、第三团联系,反而因连克两城而产生轻敌思想,放松警戒,忙于召集商绅开会筹款。  17日下午,敌军重兵包围突袭,第二团因仓促应战而被打散,团长王新亚下落不明。被打散的第二团官兵结队在附近寻找不到。许多人在浏阳转了几天,找不到部队,只好结伴回到安源或各自家中,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或从事其他革命工作,约有60多人赶到文家市。留在安源的爆破队60余人则奉命从安源赶到文家市会师。  21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向萍乡退却,当天在萍乡桐木宿营。第二团战士、桐木籍安源矿工彭昌萍奉命留在桐木开展革命工作,他很快组织了一支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  22日部队到达上栗市,得知萍乡县城和安源驻有敌军重兵,不能通过,遂绕道萍乡至宜春边境南下,23日宿营小枧,24日傍晚到达芦溪宿营。25日清晨部队往莲花县方向行进时,遭赣军朱培德部的江保定特务营和保安第四团突然袭击,损失步枪200余支,死伤数十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毛泽东集合部队,翻过大山,进入莲花县。  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并进行改编,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安源组建的第二团官兵分散编入各连队。  10月初,部队到达宁冈县,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斗争的伟大斗争。  芦溪战斗的基本情况:  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各部队会师浏阳县的文家市。21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向萍乡退却,向井冈山进军。24日到达芦溪宿营。25日清晨部队经过山口岩向莲花方向前进。毛泽东、卢德铭率领指挥的红一团在前、三团在后,左右两路隔河上行。部队出发不久,赣军朱培德的江保定特务营和保安第四团,便从萍乡县城尾随追击,在距离芦溪15华里的山口岩,起义部队与敌遭遇。由于敌数路夹击,且已占领河边的白泥坳山头,控制起义部队过河和前进的道路,情况危急。卢德铭率一个连的兵力返回山口岩,夺下白泥坳山头,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部队转移后,卢德铭率部后撤。通过一片开阔地和茶油林时,敌人又抢占白泥坳山头,居高临下,向撤离的起义部队射击。卢德铭骑着一匹白马,目标明显,不幸头部中弹,倒在芦溪县山口岩那个山冈上的草丛里,壮烈牺牲,年仅23岁。&nbsp&nbsp

    “叫花子与龙王爷比宝”

    里仁小学----毛泽东“犯天条”的地方,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走向强大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叫花子怎能与龙王爷比宝?”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里仁小学说得一句很著名的话。他站在学校后门的讲台上,继续说道:  “难道大家还不知道这个道理么?叫花子怎么能与龙王爷比宝呢?!”  “目前,我们现在还有1500多人。靠我们这些人去攻打长沙,那就好比‘叫花子给龙王爷比宝’。我们应该改变行军路线,到罗霄山脉去发展我们的革命,保存我们的力量。  “我们不是不执行上级的命令。因为,执行上级的命令,也必须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因为,上级的命令也是可以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改变的。”  毛泽东站在里仁小学后门的台阶上,那样慷慨激昂的入情入理的讲述了这个普通的而又深刻的道理。  战士聆听着、默然着、点头着。  然而,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当时的领导层内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据黄仲芳编著的《走向井冈山》中记载:  在里仁小学后栋那个教室里,气氛非常沉重。沉重的几乎大家的喘气声都能听得到。  参加会议的有: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苏先俊。  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主持召开了这次会议。  会上,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放弃攻打长沙退却萍乡的主张。对此,余洒度极为不满。以余为代表的少数人,则坚持“取道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  两军对垒,各不相让。  毛泽东列举种种事实,耐心说服众人。余洒度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会议发展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地步。因此,不得不采用投票表决的办法来决定最后的意见。最后,总指挥卢德铭在关键的时刻,投了毛泽东关键的一票,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带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意见。余洒度碍于卢德铭是他的顶头上司,红着脸,忿忿不平的离开了会场。  叶永烈著的《毛泽东之初》中这样写到:毛泽东参加革命后,因熟悉农村,擅长领导农民运动,被瞿秋白称为中国两个“农民运动之王”之一,另一个就是彭湃。  那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慷慨陈词,既讲了“须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同时,在湖南文家市的里仁小学里,又说了“要引导和做好‘土匪’工作”的名句。当时,余洒度等人坚决不同意他的主张,说把部队拉上山是想当“山大王”,是对抗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的命令!  对此,毛泽东反驳道:“历代都有‘山大王’,山大王凭借山势,官兵总是没有办法消灭他。如果说我们也要当‘山大王’,那么这个山大王是从来没有过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闹革命的‘山大王’。我们不是不想要长沙,而是我们现在的力量太弱,打不了长沙。中国的地方大,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我们要找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站稳脚跟。井冈山就是敌人最薄弱的地方,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到那里去发展我们的力量!”  毛泽东借了里仁小学的一张地图,图上的罗霄山脉就像一弯眉毛。他指着中段的井冈山说:  “我们要到这眉毛最浓的地方当‘山大王’!”  上了井冈山以后,毛泽东成功地收编了当时已在山上做‘山大王’的袁文才和王佐,并向王佐学到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的宝贵经验。所谓“打圈”,就是在官军上山时,往密林一钻,绕几个圈就把官军甩掉了。这给毛泽东后来的游击战战术以很大的启示!  何长工老人还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读起来至今依然耐人寻味。  “当部队到文家市前后,不少同志还在醉心于如何攻取大城市的时候,我就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看出了他有找一个地方落脚的打算。还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注重农民运动,举办农讲所,培养农运干部。他说过,中国革命在大城市里没有希望,希望在农村。据说,他从广州回家乡‘养病’的时候,还特地经过井冈山呐。这一次在部队打了几个败仗之后,我亲自听到了毛泽东给我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在国际资本处在战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相勾结共同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走交通要道,去打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  我记得他这个思想,在准备‘引兵井冈’之前,有一次他在里仁小学召开的营以上干部会议上讲的更具体了。会前他让人画了一张标有罗霄山脉的地形图,开会时用几个木棍支在会场的前面。毛泽东站在地图前,边讲边看图。他首先讲了秋收起义的形势后说:现在敌人集中力量打我们,我们没有打好,这不要紧,我们还留有队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新的胜利一定会取得的,因为有一条,天下的穷人要闹革命,这就是我们获得胜利的因素。他转过身子,认真地指着地图说:我们有一个罗霄山脉,可以休养生息,地图上像眉毛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去的地方(当时还不知道井冈山这个名字)。接着他分析了在罗霄山脉发展的可能性。他说:这个地方处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在湘赣两省的边界,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薄弱的环节,又离两省省会较远。  毛泽东又分析了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说,在国民党反动派内部,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同床异梦,各保实力。因此,省与省、部队与部队之间极不统一。两省敌人你来我不来,你挨打我不救;‘会剿’也往往是剿而不会,会而不剿。现在我们目标大,可以依靠这个地方发展革命力量。  为了鼓舞士气,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他说: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里都有山大王,可从来没有听说谁把山大王彻底剿灭过。山大王没有什么主义,可我们是共产党,既有主义又有政策,山大王与我们比不上。那么,敌人怎么能消灭我们呢?  最后,毛泽东向大家详细地谈了井冈山的地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五条有利条件。  他说,这里有:  1、 有很好的党;  2、 有很好的群众;  3、 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4、 有便利的作战地形;  5、 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他的这个入情入理的分析,讲得大家全部点头称是。大家都非常敬佩毛泽东的分析,折服了毛泽东的胆略、才华和洞察力,都愿意跟着毛泽东闹革命,并决心跟着他“上山”,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甚至有的人说:“跟着这样的领导闹革命,就是死了也值得!”  1934年1月,冯雪峰刚到瑞金不久,他告诉毛泽东,鲁迅先生看了1928年秋天写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上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鲁迅先生看毛泽东的这首词,赞叹不已。称赞毛泽东真有‘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了这个话后,开怀大笑,笑得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天真,那样的自信,那样的豪迈!  还有一回,也不知道是谁,给毛泽东送来一本线装本,他大大赞赏了一番。原来,那是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章中写及北宋江西剿匪的情景,毛泽东比较古今的山大王,说北宋剿到现在,山大王是剿不完的。笑着说,“蒋介石占京为王,我们占山为王!”  从轻松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当年是多么豪迈,多么的悠闲,就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还是那样的幽默,那样地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毛泽东对于他“占山为王”的策略,后来也有一个客观的解释。1964年他与美国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说:  “革命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革命的,是被反动派逼迫革命的。”  “每次起义都是逼上梁山的,开始他并不想去,但压迫者使他无路可走。”  “革命家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呢?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是革命者,他们是被反动派逼出来的。我原先是湖南省的一个小学教员,我是逼迫这样的。反动派杀死了很多人民。”  “每个造反者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对于这些造反者,“对他们只是利用是不对的,只要实行土地革命,就一定能够领导他们,应看他们为自己的兄弟,而不是客人。”  毛泽东这些客观的分析,说得真切,说得实在,说得完全是心里话。当时当地的情况不允许他有别的任何选择。因为,如果死拼硬打的选择,那么,他所带的到了文家市的1500余名红军战士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全部被敌人杀死。&nbsp&nbsp

    “一个小石头与一堆小石头”

    这是毛泽东在安源煤矿与工人们交谈中一个形象的比喻。  这个比喻说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基本现实,以及由这个现实所折射出的哲理。  一个小石头,人用脚一下子就被踢开了,而且想怎么踢就怎么踢;然而,如果把小石头堆成一个堆,那么,人就不可能一下子踢开了。说明人----天下的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干事情就会有很大的力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快被工人们所接受。  据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编印的《走进安源》上记载:  1921年7月以后,毛泽东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之后,担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为了贯彻党的“一大”决定,积极地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产业工人最多、最集中且在全国社会经济政治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安源,便顺理成章地纳入了毛泽东的视野,也成了他实地考察工人状况的首选之地。1921年10月下旬,毛泽东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来到安源,住在八方井的同乡、在矿上当段长的毛紫云家中。毛紫云找来在井下挖煤的同乡张竹林,嘱咐他陪同毛泽东下矿井看一看。  据张竹林在60年代回忆记载:第二天上午,毛泽东换了短装,手提一盏矿灯,与张竹林一边交谈一边走过总平巷大巷后,确定到张竹林的工作面去看看。张竹林急忙劝阻说:  “不能去!小巷道很矮,要伏着身子才能爬过去,有的地方坡度很陡,上面又滴水,怕出事。出了事,我担待不起。”  毛泽东笑笑说:  “不要紧,你们天天在里面做工都不怕,我去看看还怕吗?”  张竹林只好带路前行。抵达工作面时,毛泽东全身是煤,满头大汗。张竹林向工友们介绍说:  “这位是毛家师爷的客人,湖南来的毛先生。”  毛泽东走过去,在一根坑木上坐下来,一个工人忙解下手巾为他擦灰,毛泽东拉住工人的手说:  “不用擦,没关系。”工人们见毛泽东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都很自然地围拢过来。毛泽东问工人们每天要做几个小时的工作,做一天有多少钱?工人们说,除进班出班时间外每天要做12个小时,干一天有8个毫子(铜钱),有的12个毫子。毛泽东同情地对工人们说:  “你们的生活真苦哇!”  有的工人在一旁说:  “没法子,只怪我们自己的命苦哇!”  毛泽东耐心地启发工人,语气肯定地说:  “你这个说法不对。我们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  毛泽东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之中,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工人这么苦得想个办法才是。”  工人们听了,惊喜地问:  “有办法吗?”  毛泽东打个手势,坚定地说:  “有办法,就是靠我们自己团结起来。”  说到这里,他顺手拣起一个小石头打着比方说:  “一个小石头,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小石头堆在一起就不容易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得很紧,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倒。”  毛泽东还讲了很多,工人们越听越有味,越听越来劲,越听越开窍,真舍不得毛泽东走。毛泽东笑了笑说:  “以后会有人来的。”  一直到下午三点多,毛泽东才从井下出来。  毛泽东这次在安源住了大约一个星期,走遍了安源矿区。他到工人餐宿处考察,爬到三层床上看工人们破破烂烂的铺盖,亲口尝一尝工人们的粗劣饭菜,处处与工人们剖心交谈,十分同情工人的疾苦,给工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在工人中传开:毛家师爷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先生,叫毛润之。见到工友问寒问暖,问长问短。有的工人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人呐。  可见,毛泽东的比喻,对当时的工人们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在毛泽东对安源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毛泽东为安源工人运动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进而使得安源工人运动开展得一直很好。同时,在安源也留下了一段段传世后人的佳话。  李立三“拜把子”就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那是1922年9月,安源工人大罢工的前夕,工人俱乐部主任、罢工总指挥李立三,为了争取安源洪帮对大罢工的支持,决定连夜去张家湾,亲自登门拜访洪帮头子刘洪大。陪同他的两位工友,一位是已经加入工人俱乐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洪帮码头官周长子,另一位是武艺高强的工人俱乐部部员袁大头。  原来,安源洪帮会有弟兄千余人,是势力最大的一个帮会组织。洪帮大龙头刘洪大,生得五大三粗,颇有些武艺。他身边有四个武艺高强的打手,号称“四大金刚”。平常,他们无恶不作,连矿上总监工王三胡子也得让他们三分。  刘洪大刚刚送完客人出门,见周子长进来通报:“启禀大哥,工人俱乐部主任求见!”听这么一说,刘洪大甚是惊讶。心想,刚才王三胡子派人来以600块大洋相许,要我取李立三的人头,没想到,他马上就送货上门了。于是,他急忙吩咐四大金刚肃立两侧,见他的眼色行事。  布置停当,刘洪大正起身迎接,只见李立三与袁大头满面笑容地走进门,寒暄几句,李立三趁机将带来的礼物送过去,说:“大哥,今日小弟前来拜见,一来看望同乡,二来想与大哥拜个把子。”  刘洪大一听,喜出望外,素知李立三出过国,留过洋,满肚子墨水,在工人中威望很高,竟然屈驾于我一个江湖中人结拜兄弟,真是可敬!于是满脸堆笑,连声说,“不敢!不敢!”但反过来一想,刘洪大又犯孤疑,连忙正色道:“拜把的事好商量,不知李主任深夜驾到,还有何见教?”李立三见状,说:“工人俱乐部有点难处,想请大哥帮忙。”刘洪大说:“有什么事,只要我办得到的,一定帮忙。”  李立三直言相告:“工人俱乐部准备用罢工的手段,向路矿当局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要求,久闻大哥仗义处事,扶危救困,特意请大哥给予帮助。”  刘洪大心想,刚才别人让我杀你,现在你要我帮你,怎么碰到一块了。但李立三既然给自己说了好话,便不好推辞,只得说:“这事有点不好办,因为我是路局的顾问,不便支持工友们的罢工。”  李立三说:“大哥不必公开说支持,也不必向路矿说什么话,只需大哥在罢工期间不要为难弟兄们就可以了。”  刘洪大听这样一说,只好勉强说:“这不难。”  李立三又说:“罢工期间的社会秩序是个大事,也要请大哥帮忙。”  刘洪大问:“我能做什么?”  李立三说:“罢工期间,第一,关闭妓院、鸦片烟馆;第二,收掉赌场赌摊;第三,不许发生抢劫、斗殴事件。大哥讲义气,定会帮忙!”  刘洪大一听火冒三丈,想不到姓李的竟敢找上门来断我的财路。你小子,真是“生不逢时辰,死不择日子”。你自己寻上门来找死,这就怪不得我不讲情面罗。  他两眼直冒金星,气势汹汹地喊到:“姓李的,你今天到底是来拜把子的,还是来拆台的?”他一杯掷地,刹时从屋内闪出四个彪型大汉,个个手持尖刀,一齐向李立三身边扑来。袁大头眼明手快,一步窜到李立三面前摆开了应战的架势。周长子见了,急忙对刘洪大拱手,调解息事。  刘洪大不理会周长子的相劝,瞪着血红火眼,盯了李立三一眼。但见李立三态度从容地拉开袁大头,说:“袁师傅,用不着这样,我们俱乐部也不是没有菩萨的庙,各位老大也不必如此!”几句话说得四大金刚怔怔站住,不敢再向前一步。  刘洪大见下马威没有震住李立三,他也早知道袁大头的厉害,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四大金刚喝道:“下去!”四大金刚也只好乖乖地退了下去。  李立三拉开袁大头,客客气气地说道:“好了,好了,别伤了和气,我李立三量刘大哥也不会为了几百块大洋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来。”他想起路矿当局悬赏六百块大洋买自己人头的事,就此将了刘洪大一军。  刘洪大一听,心中一怔,但若无其事地问:“此话从何说起!”  李立三见状,便进一步戳穿道:“王三胡子要出六百块大洋买李立三的脑壳,脑壳就摆在我肩膀上,老大,你不想发这个财吗?”  刘洪大见李立三揭了底,知道自己不是这个人的对手,只好赔笑着说道:“李主任,笑话了,莫说六百块大洋,就是六千块大洋,掉在地上,我刘洪大也不会弯腰。”  这时,周子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忙趁机凑上来,劝说道:“大哥,刚才李主任说的三条,作为朋友,你就讲个义气吧。”  刘洪大见圈子里的人也帮着说了话,只好借机下台,说:“我们订个君子协议,井水不犯河水。你们罢工,我不扰乱,我做我的买卖。刚才这三条,容我考虑考虑。”  李立三见刘洪大还想推辞,又耐心对他说:“大哥,工人罢工对你有好处。”  “哦!”刘洪大觉得新鲜,很有兴趣地听着。  “大哥,你忘了,去年县衙把你的赌场封了三天,结果花了大笔钱才算了解么!你知道这件事是谁在后面捣得鬼吗?”  “谁?”刘洪大急问。  李立三不慌不忙地说:“王三胡子!”  “有何凭证?”刘洪大说道。  李立三便把去年为了开办工人夜校到县衙呈送公文时,恰好碰见王三胡子到县衙,鬼鬼祟祟地商量这件事的情形说了一遍,这时候,周子长也站起来说确有此事。  刘洪大一听想起以前,的确有一件事情得罪了王三胡子,没有想到他这么卑鄙、暗中报复。顿时火冒三丈,领着四大金刚就要冲出门去找王三胡子。  李立三急忙上前拦住,说:“大哥,他们有枪,你这样蛮干,肯定是要吃亏的!大哥,我们罢工,就是与路矿当局和王三胡子作对,只要你助我们一臂之力,定可打掉王三胡子的威风。”  刘洪大收住脚步,定神一想,也觉得在理。于是,他一拍胸脯,说:“李主任,刚才你说的三条,我全包了。”  “好!说话算数!”李立三紧逼了一句。刘洪大又拍一下胸脯,说:“大丈夫一言九鼎,拿酒来!”  话音刚落,就有人端上酒碗来,袁大头一刀将雄鸡的脑壳斩下来,殷红的鸡血滴入酒碗,刘洪大端起雄鸡血酒,叫了声:“兄弟,请!”一扬脖子,将一碗鸡血酒倒入口中。  李立三也端起鸡血酒碗,饮了个干干净净。  由于刘洪大听了李立三的话,又结拜了把子。这批洪帮势力也没有给工人罢工带来多大的麻烦,使得工人大罢工顺利进行。  凌晨4点,一声震惊矿山的汽笛响了,安源路矿工人的大罢工开始了。……  由于李立三身份暴露,为了保证李立三的安全,中央决定派刘少奇来安源工作,继续领导安源的工人运动。刘少奇也真的担当了这个重大任务,而且完成的很好。其中,刘少奇一身是胆地与路矿当局进行谈判,在当地传为佳话,流传后世。  那是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了震惊全国的大罢工。罢工已经4天了,资本家还没有答复工人提出的条件。工人们怒火万丈,声明如果不作圆满的答复,连八方井的锅炉也要停下来。八方井的锅炉一停,整个矿井都会被水淹没。这可把资本家急坏了。因而,只得答应跟工人谈判。  中午,总监工王三胡子领着一群士兵来到路矿工人俱乐部,要带一位工人代表去戒严司令部谈判。少奇同志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说服大家的劝阻后,他径直朝谈判地点走去。工人们不放心,紧紧地跟在少奇的后面。  戒严司令部设在矿局公事房的大楼里,军队在楼外边架起了机关枪,大楼走廊两侧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对此,少奇同志不屑一顾,大踏步地走了进去。工人们立刻将戒严司令部紧紧地包围起来。  戒严司令是一个十分狡猾的军阀,他翘起八字胡,神气活现地坐在办公室正中,两边是矿长、路局局长和地方绅士,前面摆着一个“客位”,算是给工人代表坐的,整个屋子布置的像个审判厅。少奇同志一进门,用蔑视的眼光扫视了一周,就坐在那个“客位”上,戒严司令老虎似的眼睛盯着这位20来岁的工人代表。  戒严司令气势汹汹地说:“你们俱乐部为什么要鼓动工人作乱?”  刘少奇同志从容不迫地申诉着罢工的理由,然后严肃地提出质问:“你们究竟是跟我谈判呢,还是审问我?是解决问题呢,还是把问题搞的不可收拾?”  戒严司令听了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这个青年这么厉害,肥胖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后移动了一下。  “如果继续作乱,我就先把代表就地正法!”戒严司令把脸一沉,在桌子上捶了一拳,露出刽子手的本来面目。  少奇同志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这是1万多工人的正义要求,你们就是把我剁成肉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戒严司令狂叫起来:“1万多工人,我也有办法收拾!你有1万多工人,我就有1万多士兵!”  少奇同志指着窗外,厉声说:“那就请你收拾吧。”外面又响起工人们的吼声:“要谈判就到俱乐部里去谈!”  “谁敢动刘代表一根毫毛,我们就把路局、矿局打的片甲不留!!”  吼声如雷,连门上的玻璃也震得发响。  一个士兵惊慌失措地跑进来向戒严司令报告:“不、不、不好了!工人冲进来了,挤上楼梯来了,我们用枪也拦不住。”  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八方井打来紧急电话,说锅炉房已经停炉,矿井马上有被水淹没的危险。副矿长接了电话,急的团团转。矿长直望着戒严司令,戒严司令无可奈何地望着矿长。  外面工人的吼声更大了。路矿局长急忙拉着矿长跑到走廊上,对着楼下喊:“静一静!静一静!”他们的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人理他这一套。愤怒的工人只管喊口号,根本不理睬。副矿长害怕了,连忙跑到屋子来。给少奇同志说:“刘代表,请你帮助维持一下秩序,问题好商量,问题好商量。”  少奇同志轻蔑地望了他一眼,走到走廊上向大家招手,他一面招手,一面说:“工友们、兄弟们,大家静一下。现在正在谈判,请大家耐心等一等。”工人们马上静了下来。可是担心少奇同志的安全,接着又高呼:  “刘代表,到俱乐部去谈!不要中了敌人的j计!”  “我们要刘代表每隔十分钟与我们工人见一次面!”  工人们这样团结,这样拥护自己的代表,把资本家吓坏了。他们不懂得这个年轻的代表为什么会在工会中有这样高的威信。少奇同志走进屋里,戒严司令想缓和一下气氛,说:“请刘代表下午再来商量。”  少奇同志坚决地说:“不商谈条件我就不来了!”戒严司令和矿长、局长都软了下来,连连说:“好商量、好商量……”  在力量强大的工人们面前,资本家的阴谋被粉碎了,他们不得不答应工人们提出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少奇同志的胆魄。事后,工人们都夸刘少奇同志一身是胆!  其实,彭德怀也因战争的需要与安源有了密切的联系,并在萍乡安源留下了一个动人的传说。  那是1930年的夏天,彭德怀率领红军部队来到大安里,他看到苏区的军民由于没有盐吃,个个没病没痛的却浑身软绵绵的,心里很难过。他想起了湘潭老家没有盐吃,就拆陈年的老屋熬硝盐,苦是比较苦,但总比没有盐吃好。于是,他就发动大家拆一些陈年老屋熬硝盐。果然熬出了白花花的硝盐。  尽管熬出了硝盐,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彭德怀的心里很不平静、很不轻松。他晓得,能熬盐的土墙是有限的。另外,吃了这种盐,时间长了,是会伤身体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带着警卫员在一些财主劣绅的屋前屋后悠转开了。人们见他这里转转,那里看看、走走,都以为他在看地形。就问他:“彭军长,又要打仗了吧?”彭德怀只是笑笑,闭而不答。寻来寻去,终于在东安里的一个大财主家里挖出1000多斤食盐。接着,他又在伪乡公所墙的夹缝里找出了更多的食盐。  这下,人们才恍然大悟。一位白发老翁有板有眼地说:“彭军长,能未卜先知,又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实活神下凡!了不得、了不得呀。”  此话传到了彭德怀的耳朵里,他哈哈一笑,说:“我不是神仙,而是地仙(就是风水先生)。大家应该知道,盐这个东西,怕水浸,易返潮。这几天到处转,发现不该潮的地方潮了。就试一下,果然有货色。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呢,而是地道的地仙吆!”  “你怎么晓得这班家伙藏了盐呢?”有些人仍疑惑不解地向彭德怀问道。  彭德怀又是哈哈一笑,说:“我们要吃盐,财主土豪就不要吃吗?他们害怕买不到盐,当然会大量的藏匿。现在,他们都逃到城里去了,金银财宝可能会带走一些,这盐么,总不好也随身带吧!所以,我们就采取了这种办法。”  彭德怀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直点头,人们打心眼佩服他。感到这位军长真会动脑子、真是有办法。从此,彭德怀在安源找盐的事情就成为美谈,成了后来人们传诵的动人故事。&nbsp&nbsp

    “小石头砸破大水缸!”

    “同志们!别看我们现在的队伍人数还很少,力量还很小,但‘小’并不是没有希望的。我们现在就像一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壮大我们的队伍,我们就一定能够砸破蒋介石这个‘大水缸’!”  这是毛泽东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给干部战士讲话中一个形象比喻。道理讲的既透彻,又明了,起到了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  应该说,部队在经过了萍乡的芦溪战斗后,总指挥卢德铭壮烈牺牲,队伍士气一直不高。按当时的说法是向井冈山进军,而实际上是一次“溃败”,是一次退却。按当时的统计,那时的部队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而且在一天一天的减员,行军途中仍有不少人携枪逃跑,形势十分严峻。  据《走向井冈山》中记载:  那时的毛泽东拄着拐棍跟着队伍吃力地走着,两只化脓的脚越来越严重。后来到井冈山以后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宛希先同志,几次催他坐滑竿(是当时特地为他准备的),他都拒绝了。他清楚地知道,在这种艰难的景况中,作为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他的言行将直接影响整个部队。毛泽东也深知带兵的艰难。眼前部队遭受了挫折,军心涣散,加上伤?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