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纲常的苦心中,你可以发现岳麓书院文化;从唐才常的推崇实学、谭嗣同的《仁学》精神里,你同样会感受到岳麓书院的历史影响。 不仅如此,特别令人们欣慰的是,你可以从杨昌济的传统教育,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宗旨“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中,深切地感受和领悟到岳麓书院文化的勃勃生机!! 也许就是历史的巧合,毛泽东就是在岳麓书院这种“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书院文化精神的环境中求学的! 这也许真的是一种巧合,凡毛泽东所在的地方,大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毛泽东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沃土之中。他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原因,也许就是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所有中国人接受的一种因素。同时,灿烂的中华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 灿烂的中华文化造就了亘古伟人-----毛泽东;亘古伟人毛泽东又继承和光大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和谐的良性循环,在毛泽东的身上得到了极至的体现。&nbsp&nbsp
南岸小学的“诗对”
根据毛玉初回忆说(毛泽东家乡韶山冲南岸私塾小学的挂图上的记载说明):他的同学毛泽东小时侯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很顽皮,很喜欢游泳。在南岸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他们的老师周春培因事外出,临走时嘱咐大家好好温习功课。但老师走出,毛泽东就和他的几个同学跳下学校外边的池塘里,洗起冷水澡来。老师回来后,发现了这件事,大发雷霆,决定要对他们进行惩罚,打这些同学的手心,并出“诗对”让大家对,同时宣布如果大家能答出来,就免打手心,答不上来照打不误。他首先出了一个对子要毛泽东来对。 老师说:“濯足。你毛泽东先来对。”, 毛泽东知道如果答不上来,就要挨一顿打,便略加思索地说道:“修身”。 老师说:“对得好”。 接着,老师又出了个“牛皮菜”,要毛玉初来对。 毛玉初说:“马屎苋”。 毛泽东站在一旁纠正说:“是‘马齿苋’,而不是‘马屎苋’。因为,它的叶子像马齿。” 由于,两个学生答得还不错,老师就没有打他们的手心。但教育他们说:“以后再也不要偷着洗冷水澡了,免得出事。” 其他同学有的没有答上来,就挨了老师的打。 1957年11月,当时毛泽东的私塾同学毛玉初到北京,与毛泽东谈起这段趣事的时候,毛泽东十分高兴,开心地大笑起来,说:“这件事我记起来了。对了,当时是‘濯足’对‘修身。这个‘濯足’(濯zhuo),就是洗脚。《孟子、离娄上》讲:‘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楚词、渔父》中说:‘渔父莞尔而笑鼓世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个‘修身’就是修身养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礼记、大学》中讲:‘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当时以‘濯足’批评我们不应该玩水,我们说这样可以‘修身’,可以锻炼身体,又提高修养,先生当时自然就不责怪我们了,但当时他是有气的,就是拿我们没有办法。” 从上面可以看得出毛泽东与他的同伴们,与其他同学一样,具有小孩子的天真和顽皮,但他们顽皮的高雅、顽皮的天真,顽皮中带着十足的可爱!这也许就是他们的老师不打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吧。&nbsp&nbsp
与私塾老师的“打油诗”
毛泽东在读私塾的时候,才思很敏捷。但因他不喜欢当时那一套教育方式,就是不太听老师的话。在他12岁的时候,就已经“四进四出”私塾了。据(蒲苇著《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西苑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记载: 1906年春,有一天,毛泽东被父亲叫到跟前,父亲说: “石三,爹给你找了一个先生,是你的排房兄长毛宇居,是静湾里一带阔人开的家塾,收纳外埠好学生,在韶山一带,是有名的东家,离家是远了点,但有男工招待茶饭,女工洗刷衣服,生活过得极好,到了那里要好好学,日后成了进榜秀才,做爹的也觉得荣耀。” 二月初间,毛泽东担着书籍行李,随父亲去了学堂。谁知,虽然老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言传身教,年岁不大却俨然像一个老学究,但讲起课来却仍是乡村老师的那套办法,讲而不解,对古今中外的人物,他最崇拜的孔夫子,认为只有《四书》《五经》才是最有学问的,其余都是无用的“杂书”。而毛泽东则与之相反,最喜欢的古典小说和戏剧。因此,这便与毛泽东的观点相悖了。在老师看来,要坚决禁止那些误人子弟的“杂书”,严禁学生阅读,这令毛泽东大为不满。再加上,毛宇居仅比毛泽东大12岁,父亲一走,毛泽东便开口闭口叫毛宇居“大哥”,从不叫“先生”,全无师道尊严。这样一来,毛宇居心里感到很不满意,但又说不出口。 有一回,毛宇居先生交代学生在课室里温习功课,并要求大家不得随意走动和交头接耳。生性不愿受约束的毛泽东却提出:如果大哥今天不授课,他将到屋后一个僻静而阴凉的大树下,在那里读书记性好。先生没有答应。但等先生稍一外出,毛泽东即刻便溜了出去。 几个时辰过去了,毛泽东不仅背会了课文,而且还看了自己最喜欢的书,还顺手牵羊摘回来一些野果。他先给每一个同学分了一份,然后也给“大哥”留了一份。毛宇居很是生气,厉声责问道: “谁叫你到处乱跑的?” “闷在屋里头昏脑胀,背书囫囵吞枣,是没有用的。”毛泽东不以为然,从容答道。 “放肆!”毛宇居涨红了脸。 “那你听我背书好了。”毛泽东赌气到。 毛宇居知道背书是难不倒毛泽东的,便把他唤到教室外,指着室外的天井说: “我要你赞井,赞不出,我先打你的屁股,然后再去告诉你爹!” 毛泽东自觉理亏,便绕着天井转了一圈,但见青砖砌的天井里,青水汪汪,卵石片片,几条由同学们从小溪沟里抓来的小鱼儿,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来来回回地游动着。他觉得大哥太不尽情理,自己被父亲送到这里,真如这些同学们送到井里的小鱼,没有半点自由。他沉思片刻,一首打油诗从口中吟出: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同学们听了,纷纷围拢过来拍着手说:“赞得好”。 毛宇居满脸尴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着弊端。他暗自佩服这位才思敏捷的学生,便放了毛泽东。 据当时在毛宇居手下读书的郭梓材回忆说: “学生除了泽东以外,我,我哥哥梓阁,义兄耿候,堂弟桂五(又叫桂五麻纱),等等……泽东同学从小异常聪慧,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既不喜欢读《三字经》,也不喜欢读《四书》。老师惩罚他,他就和老师‘捣蛋’。他喜欢各种小说。那时侯,他是一个仅十多岁的小孩,但在我们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领导者了。他不但带我们和老师造反,反对那种旧传统,而且打游戏仗,他也起了一种组织作用,由他当指挥,发号施令,叫我们冲锋。” 同学刘洪授回忆说: “老师出‘破题作文’要大家作,他作得非常快。总是交头卷。他还常常帮别人作,他待人很有礼貌,但敢作敢为,他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怕,逢善就莫欺!’”&nbsp&nbsp
给父亲的诗
1910年秋,毛泽东十七岁这年,他再一次违背父亲要他来米行当学徒的意愿,第一次到了离家五十多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过寄读生活,开始领略外边的人情世故,临走时为父亲留下了著名的诗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带着这种抱负,告别了自己的父亲,只身走向外边,走向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要学成名、成就事业的地方。 然而,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民的儿子,一个家庭不甚富裕、刚走出家门又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农家孩子,来到东山小学读书,相对于外边的孩子,是显得愚笨了一些。难免不受一些顽皮的小孩的戏弄和嘲笑,甚至有的直接欺负他,讥讽他是“老土”、“乡吧佬”。 对此,作为血性男子汉的毛泽东,心里始终是忿忿不平的,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自己就是从乡里走出来的、就是没有多少见识。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抒发自己情感和志向的作业题,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写一首诗或者词,以抒胸志。 毛泽东按时完成了自己的作业。他在诗中写到: 咏 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杨绿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老师读着这充满王者之气的诗句,心里在发颤。发自肺腑地说: “了不得!了不得!这个学生了不得!他的身上有王者之气!,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将来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学生们也感到,这首诗非常吓人的,自感弗如。自此后,谁也不敢再看不起他了、谁也不敢再戏弄他了。 一首咏蛙诗,站立起毛泽东!&nbsp&nbsp
巧对下联羞煞夏默安
《落日余辉---毛泽东秘闻》中有个梗概的记载,再加上民间的一些演绎,形成了以下的故事: 相传,1917年夏,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到安化游学和作农业调查。夏默安先生是该县的名流,曾毕业于前清两湖学院,任该县劝学所所长,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安诗存》、《安化诗抄》等书,深孚众望。毛泽东闻知后,欲求指教,曾先后两次晋谒,夏默安先生拒而不见。毛泽东又一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夏默安先生忖度良久,心想相见何妨,一试其才。便吩咐下人说: “请你告诉他们,见我可以,但必须与我对句。答得上来,就进来谈谈;答不上来,就请自便。” 下人按照夏默安的嘱咐,出去传话给等候在那里的毛泽东。 毛泽东思忖片刻,说道: “可以。请你转告夏老先生,我们就按照他说的办。” 于是,毛泽东等人就进了夏宅。 夏默安遂见于书房。即出了上联并书于案上以求对。其内容是: 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随即夏默安脱口说道:“知你们是才华横溢的学生,那就请吧。”毛泽东知道这是在考验他的才华,而且是用语气助词作为结尾,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他就认真地作了思考,在堂内度了几步,挥笔写出了下联。内容是: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默安看了毛泽东的下联,知道他的历史知识是那么深厚,而且文字对仗的是那么的工整,且字也写得遒劲、洒脱,连声叫好,说道: “好联、好联!这真是好联呀!”他自愧弗如,感到当时有点太小看这个游学的学生了。 于是,他急忙唤出家人,吩咐下去,要热情欢迎,以贵宾之礼,热情相待。酒席之间,他们还谈论了其他一些学问。双方都有收获,都有启发。 临行时,夏默安为了遇到一个有学识的人感到很欣慰,特地给毛泽东拿出银币八元相赠,说道: “区区小事,不成敬意,请你们以作旅途之资。望请笑纳。” 毛泽东和萧子升考虑到身上确实没有分文了,就收下了他的馈赠。 至于毛泽东在下联中对的“蛙句句”到底好在那里?青蛙到底是怎么回事?夏氏为什么那样地佩服毛泽东呢? 原来是,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皇帝是痴呆,但由于当时的制度,只有让这个痴呆的小孩来做皇帝。因为,只有他是老皇帝的嫡嗣。别人就是再“能”,也接替不了皇帝的位置。于是乎,就稀里糊涂地让这个痴呆的小孩当了皇帝。但由于他当时的年龄很小,皇室里就决定让他在翰林院里学习。又由于翰林院里教学很死板,加上他又是皇帝,身份特别,别人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教育。有一天,皇上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执意要到外边去玩玩,清清脑子。随从们只好跟着皇帝来到了屋外,随意的散步。当皇帝听到蛤蟆的叫声时,他不知道蛤蟆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这东西为什么会叫唤?就问陪同他的翰林学士: “这叫的是什么东西?” “是蛤蟆。” “它们为什么要叫呢?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么,它们叫是为公呢?还是为私呢? 翰林学士们及其陪同们茫然,不知所措,无以为答。 于是乎,蛤蟆叫声是“为公”还是“为私”的典故,就流传下来了。 这个历史的故事,虽说是讥讽封建王朝腐朽继承制度的一段轶事,但毛泽东把这段历史故事与现实用对联的形式连接起来,真是达到浑然一体的地步,不得不使人叫绝!这,其一说明毛泽东具有很深的历史知识的造诣,而且能够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其二,说明毛泽东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把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绝妙的好句。其三,说明毛泽东机敏过人,才思敏捷,具有天才的反应能力。 千古绝吟,堪称一绝。&nbsp&nbsp
长征路上与一老者的“巧对”
长征路上,同时患病的毛泽东与王稼祥、张闻天一路同行,又有野史称这段历史是“担架上的阴谋”。因为,他们同时都有疾病,毛泽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交谈的也多了,影响自然也大了。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这两个当时的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员,慢慢地与毛泽东在事关红军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 其中,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道人”给这几个戴着眼镜的文化人出了一副对联让他们对。当时的王稼祥和张闻天却没有对上来。出口成章的毛泽东不仅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好。同时,对得这副下联还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毛泽东卓越才华和扭转乾坤的气魄。可以说,当时的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使得王稼祥和张闻天两个领导者,更加佩服毛泽东、更加拥护毛泽东了。读了、品了毛泽东的当时吟出的那副气壮山河的对联,回想一下后来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出山”,那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他,也只有他,才能挽救红军、挽救革命、挽救我们的党! 王稼祥,安徽泾县人,1931年春以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身份进入中央苏区。在遵义会议召开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张闻天,即洛浦,江苏南汇(今上海市)人,1933年1月进入中央根据地,遵义会议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他们两个人都在苏联留过学,是当时“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中的成员。湘江之战后,从1934年开始到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在北上湘西还是西进贵州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由于战局的失利,诸多红军战士的倒下,血的事实,使得当时共产党人不得不思考。虽然那时李德、博古仍占据着领导位置,但威风已经大打折扣,在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等人坚持下,西进贵州的意见被大多数通过。这时,王稼祥就开始向毛泽东提出一个建议,说: “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把李德、博古轰下去”。 毛泽东认为是个好主意,说: “此事,你要先同张闻天同志通通气。” 王稼祥找了张闻天,张闻天也同意,说: “毛泽东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 从长征开始后,由于他们三个人的身体不好,分别坐在担架上,毛泽东就同王稼祥、张闻天一起行军,经常议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不能胜利的问题。 其实,王稼祥和张闻天,在与毛泽东的直接接触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1943年12月16日,张闻天在延安整风笔记中这样写道: “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同志住在一起,毛泽东开始对我们解释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 王稼祥后来也回忆说: “一路上毛主席同我谈论了一些国家和党的问题,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来教导我,从而促使我能够向毛主席商谈召开遵义会议的事情。同时,由于接触和受了毛泽东的教育,从那时起也更加坚定了我拥护毛主席的决心。”《倾听毛泽东》(吴晓梅 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人特别是两个曾经留过学、也是很有学问的人,要想让他们折服于毛泽东,那是需要有一定才学和过人之处的。 相传,在湘江之战后的一天下午,毛泽东和王稼祥、张闻天三人躺在担架上。途中,在一个山头上休息时,突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者,看到王和张说: “我看你们都戴着眼镜,好像是些读书人,我给你们出一副对联怎么样?” 王说:“我们是读书人,但不知老者要出什么样的联子?” “我说说看?上联是: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敢对弈?” 老者说完,眼睛看着王稼祥、张闻天,会心地笑了一下。 王听得很认真,但听后感到很茫然,一时答不上来。说: “我们答不上来,但我们的老毛,很有古文功底,现在他小解去了。等他回来给您对一下。”老者点头称是。 一会儿,毛泽东回来了。王就告诉他: “老毛,刚才一个老者给我们出了对联,让我们来对,但我们的古文功底不好,一时也想不出来,请你对一下。 毛泽东说,“什么对联,连你们都对不上来?你说说看。” 王就把刚才的对联说了一遍。毛泽东思忖片刻,随口吟来,说,这个好办,下联可以对作: “地做琵琶路为弦,我来弹琴!”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副楹联已经在一个反映红军长征的电视剧中引用,大大增加了该剧的艺术感染力。 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马蚤的伟大诗人。中国历史悠久,各种人才崭露头角,有的长文治,有的专武功,有的擅词赋。那横槊赋诗的曹操,那“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那“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他们风流倜傥,曾使多少后人为之倾倒!然而,他们有哪一位能像毛泽东一样兼数能于一身,既有领袖人物的博大胸怀,又有哲学家的深邃,军事家的睿智,更兼诗人的激|情和才气。 而且,他的这种学问,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中展示出来的。而且,他所展示出来的,没有半点造作。 所以,那两个学问家、“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成员”,读着这气吞山河的楹联,哪还敢不钦佩呢?&nbsp&nbsp
“毛奇”绰号的来历
毛泽东小时候就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大约在19岁的时候,他到了长沙师范读书。他在那里很喜欢运动,自己创造了六段运动法:包括手、足、躯干、头部的活动,还有打击与跳跃的动作,使全身能获得平均运动。还有自己创造的风浴、雪浴、雨浴等运动的方法。 有一次,学校召开运动会,忽然大雨倾盆,同学们都争着向屋里跑,唯有毛泽东站在那里毫不在乎,任凭大雨淋浇,待大家走尽后,他才从容地回到了教室,虽然他的全身已经淋得像个“落汤鸡”,但他精神抖擞,非常高兴。 连声说:“好雨,好雨,淋得真痛快!” 还自豪地说:“我们年轻人,就是应该提倡这种精神,这就叫做: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同学们都还清楚的记得他在日记中写道: 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有其独特的个性。有一天夜里,暴雨、雷电交加的时候,他遍身淋漓来到蔡和森家里。蔡和森问他: “这是怎么回事?看你淋成这个样子。” 他笑着对蔡和森说: “我是为了体会《书经》上‘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那句话的情味,并借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我这是刚从岳麓山上下来。” 蔡和森说: “真有你的。这也由了《孟子》上的那句话了‘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困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毛泽东欣然地笑了。笑得是那样的开心,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恬静,那样的爽朗。 毛泽东常对人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为此,同学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毛奇”。其实,“毛奇”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同学们送给毛泽东这个外号,只不过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罢了。 1917年6月,湖南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四百多学生选出34人,毛泽东得票最多。其中“胆识”一项,为他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这种特立独行、不拘一格的个性,形成了他的特色-----一个领袖人物的特色。&nbsp&nbsp
115字解“史”词
浩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史悠久,漫漫长长。可毛泽东仅用115个文字便把它解读出来。 下边这段文字,是毛泽东1964年春天写的一首词的部分内容。把它摘录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楹联。其对仗的工整程度、气势恢弘的风格,堪称一绝。特别是词中字里行间所揭示出的世间人的心理、行为、历史事实、现实状态,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据成林编著的《毛泽东的智源》上记载:这首词,首次公开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词的中心意思,是对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对农民起义和劳动人民在历史前进中的主要作用的一种肯定。“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以其雄视百万的无与伦比的气概,大笔如椽,仅用115字,就概括了人类从诞生到现在的几百万年的历史,真是跨越时空,气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无此大作。有人赞美这首词是“千古一篇”,毛泽东是“千古一人”。这赞誉是不过分的! 原词这样写道: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屐流誉后, 更陈王奋力挥黄钺, 歌未竞, 东方白。 这首词的主要意思和注解是这样的: “人猿相揖别,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指的是人的祖先----类人猿进化到人,告别了类人猿的漫长时代。之后,就进步到最早的石器时代,并把这个时代形象化地比喻为“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何时猜得” 指的是,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铁时代,这样的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 “不过几千寒热” 指的是,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就是说人类进化愈来愈快。类人猿大概几百万年,石器时代也有几十万年之久。诗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准确的。寥寥数语就把漫长的历史说得一清二楚了。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彼此的战争使得人民民不聊生,生活在饥寒交迫的景况之中。这里作者还借用唐朝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来形容。特别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不论历史上的哪一场战争,什么性质的战争,到头来,都是人类的互相残杀。就如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的“会挽雕弓如满月”,将士们都在为着自己的集团利益奋力地战斗着!而每一场战争的场面都是那样的壮烈、惨烈----白骨如山,血流成河。古句“牧野一战血流杵”,说的就是武王在伐纣的牧野之战时,所死得人流血之多连木杵都能漂起来了。事实上,近代的特别是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的人数远比古代要多的多。战争之惨烈远比古代之残忍。只要有战争,就要死人,就要流血,因此,战争,可恶的东西。人们应该远离战争,用战争来遏止战争! “头飞雪” 指的是,头发白了。李白有“朝为青丝暮为雪”的诗句,古人形容进入了老年,惯用霜雪比喻鬓发斑白。形容作者在读了许多史书以后,年龄已经开始进入老年。 “斑斑点点” 指的是,史书上的事,历史上的琐碎事情。意思是还能够记住历史上的一些事情。而人们能够记住的,又往往是那些对人有启发、有教益的。 “五帝三皇神圣事” 指的是,传说中国的上古时代,唐、虞以前有“三皇五帝”,具体的说法不一,据说他们都是德才兼备的神仙般的人物。这里泛指古代所有的帝王将相、神仙圣哲。简单地说,就是指的那些在历史有一定作为的人物。 “无涯过客” 指的就是那些在历史已经过去了的风云人物。无涯,即无数,不知始终。过客,在历史长河中已经过去的人们。 “盗跖庄屐” 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人。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民间义军的两个领袖人物,史书上的语焉不详,《荀子》称盗跖“名声若日月”。流誉后,讲的是流传名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指的是,在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占领陈县以后称王。黄钺是饰以黄金的大斧。意思是指陈胜、吴广在安徽的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统治。此句与上句概括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在封建地主制度的统治下,人民反抗的起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一种规律。 “歌未竞,东方白” 此两句,一可以解释为: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如从“一唱雄鸡天下白”来理解。二是可以解释为:几千年阶级压迫,农民起义正未有尽时,现在人民革命成功了,阶级社会的历史永远结束了。天亮了,人民翻身了。现在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天下了,人民当家作主了。这就是历史,就是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nbsp&nbsp
宜春---舌战俘虏“特派员”
随着1930年的即将过去,开始像蛤蟆一样把自己吹得胀鼓鼓的李立三的牛皮也吹“破”了。大举进攻中心城市的方针,使各路红军遭到的惨败。李立三和毛泽东之间犹如一场奇特的拔河比赛摇动了每个人的立场。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毛泽东在江西的成功,虽没有使李立三增加好感,但他也为红军在江西逐渐扩大所触动。在当时,就全国范围内的中共中央所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而言,朱毛红军是最为强大的。这是一块肥肉。李立三不能不对这块“肥肉”垂涎三尺。 说实话,李立三在萍乡安源领导工人运动的时候,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那时,全国的共产党员只有900多人,而在李立三领导下的安源,就有250多名。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也获得了圆满成功。按照当时客观情况,可以说这里的工运成果,既为全国工运树立了标杆和示范,又对全国革命形势以极大鼓舞。 正是由于李立三身份暴露和他所领导工运的政绩,中央才决定将李立三上调到中央机关工作,并担任了重要职务。也正是由于此,李立三开始片面地估计了形势,脱离了中国实际,提出了什么“挥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主张。事后的实践一再证明,这是把中国革命引向错误的路线。接踵而至的红军失败,也不得不使他后来被叫到苏联让共产国际的领导“训斥”。 事物就是如此,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取得一些胜利或者一些经验的时候,必须也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千万不能也没有理由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李立三就是吃了这样一个盲目骄傲的“亏”,也使中国当时的革命斗争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然而,当局者又是“迷”的。再加上他又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于是,依然在上边大耍滛威。 就在这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李立三的又一名代表,一个瘦小个子的人来到朱毛的红第一方面军总部。 他,叫周以粟。当时是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部的负责人,此次是带着李立三中央的“攻击中心城市”的严厉命令,督促朱毛再次进攻湖南省会长沙的。 来着不善,善者不来。大有兴师问罪的派头。 宜春----当时朱毛红军总部所在地。 毛泽东以出乎意料的热情迎接了这位“钦差大臣”的到来。 毛泽东带着自己的参谋处长郭化若等人迎出宜春好几里。在这之前,毛泽东甚至还派了一个营的部队护送保卫直至宜春。这些举措,使这个小个子特派员很受感动,严肃的神情顿时变得缓和了许多。 毛泽东等人很虔诚的来到接待的地点----宜春城外的一个大路旁。 毛泽东远远地就把大手伸了过去。他的身材过于高大,以致于要弯下腰才能拉起下面的那双手来。而且,他们高矮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令特派员先生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 好在宜春(古时候叫袁州)的山水风光颇叫人心旷神怡,毛泽东边走边讲,就像是几十年以后在这座城市里出现的导游。 沿途不少群众对着他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着谁的官更大一些。他们甚至想问这一高一矮的两个人几个问题,但是都被武装卫士拦开了。 毛泽东随和然而风度十足地对着路人挥着胳膊,其姿态叫那些侥幸活下来的老百姓联想起30多年以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情景。 朱德当时没有出来迎接。以他的资历和年龄而言,特派员先生只不过是个少年而已。 红军总部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宴会之丰是几年以来没有的。毛泽东还特意指示郭化若,把南方人爱吃的仅有的一点腊肉做出来,给这位特派员吃。这是数日前在一户财主的宅院里缴获的,毛泽东自己没有舍得吃。 毛泽东对郭化若等人说:这也是战斗,只是不能写进作战文书! 酒席从中午一直吃到傍晚才散。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和特派员周以粟先后发表讲话。 毛泽东在讲话中,没有攻击李立三的中央,也闭口不谈进攻长沙时的惨败,只是很亲热地与周以粟同志“拉家常”。 朱德详细介绍了红一方面军当前的情况,包括编制装备和战斗力、组织思想、士气,以及地方党的政权、群众工作等等。这些情况使得特派员周以粟感到一方面军的部队兵强马壮,所使用的办法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 彭德怀副总指挥则以个人体会的形式,谈了攻打大城市的利和弊。他说: “我曾率三军团一度攻打长沙,徒劳无益地坚守了十天,最后被赶了出来,不仅葬送了10000多地方武装,正规红军也遭到巨大的损失。这样的苦头,我是吃够了!从某种程度上,那是白白地送死呀!” 席间,朱毛还陪同周以粟检阅了列队在晒谷场上红军队伍。这些官兵精神饱满,口号响亮,步伐整齐,装备精良,年轻的脸上布满了兴奋之色,好似在接受重大检阅,有的同志自小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免有些紧张,就是心里犯嘀咕,当时也不敢问出声来。事后,大家都在议论和猜测。有的干脆说:原来中央派来的这个大干部,就是这个样子,还不如咱们的“毛政委!”。有的说,你看他那个劲头,一看就不是个“官”,一点“官像”都没有,简直是个“跟差的”;再看咱们的“毛政委”,一看就是一个“大官”! 另据聂荣臻元帅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的序言中说:“1929年12月,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