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11部分阅读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11部分阅读

    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报国的理想,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孙承宗决定,收下最后一个学生,并把自己的谋略、战法、无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全部传授给他。

    他很欣慰,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袁崇焕。

    在他看来,袁崇焕虽然不是武将出身(进士),也没怎么打过仗,但这是一个具备卓越军事天赋的人,能够在复杂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战死沙场的决心。

    因为战场之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1441-1444

    [1441]

    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着力培养袁崇焕,巡察带着他,练兵带着他,甚至机密决策也都让他参与。

    当然,孙老师除了给袁同学开小灶外,还让他当了班干部。从宁前兵备副使、宁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级预备干部(巡抚),只用了三年。

    袁崇焕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三年里,他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熟练掌握了孙承宗传授的所有技巧、战术与战略。

    在这几年中,袁崇焕除学习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宁远城,加强防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后金军以骑兵为主,擅长奔袭,行动迅猛,抢了就能跑,而明军以步兵为主,骑兵质量又不行,打到后来,只能坚守城池,基本上是敌进我退,敌退我不追,这么下去,到哪儿才是个头?

    是的,防守是不够的,仅凭城池、步兵坚守,是远远不够的。

    彻底战胜敌人强大骑兵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同样强大的骑兵。

    所以,在孙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召集难民,仔细挑选,进行严格训练,只有最勇猛精锐,最苦大仇深的士兵,才有参加这支军队的权力。

    同时,他饲养优良马匹,大量制造明朝最先进的火器三眼神铳,配发到每个人的手中,并反复操练骑兵战法,冲刺砍杀,一丝不苟。

    因为他所需要的,是这样一支军队:无论面临绝境,或是深陷重围,这支军队都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绝不投降。

    他成功了。

    他最终训练出了一支这样的军队,一支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终其一生,直至明朝灭亡,也未能彻底战胜的军队。

    在历史上,这支军队的名字,叫做关宁铁骑。

    袁崇焕的成长,远远超出了孙承宗的预料,无论是练兵、防守、战术,都已无懈可击。虽然此时,他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对这个学生,孙老师十分满意。

    但他终究还是发现了袁崇焕的一个缺点,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缺点,从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上。

    天启三年(1623),辽东巡抚阎鸣泰接到举报,说副总兵杜应魁冒领军饷。

    要换在平时,这也不算是个事,但孙老师刚刚整顿过,有人竟然敢顶风作案,必须要严查。

    于是他派出袁崇焕前去核实此事。

    [1442]

    袁崇焕很负责任,到地方后不眠不休,开始查账清人数,一算下来,没错,杜总兵确实贪污了,叫来谈话,杜总兵也认了。

    按规定,袁特派员的职责到此结束,就该回去报告情况了。

    可是袁大人似乎太过积极,谈话刚刚结束,他竟然连个招呼都不打,当场就把杜总兵给砍了,被砍的时候,杜总兵还在做痛哭流涕忏悔状。

    事发太过突然,在场的人都傻了,等大家回过味来,杜总兵某些部下已经操家伙,准备奔着袁大人去了。

    毕竟是朝廷命官,你又不是直属长官,啥命令没有,到地方就把人给砍了,算是怎么回事?

    好在杜总兵只是副总兵,一把手还在,好说歹说,才把群众情绪安抚下去,袁特派员这才安然返回。

    返回之后的第一个待遇,是孙承宗的一顿臭骂:

    杀人之前,竟然不请示!杀人之后,竟然不通报!士兵差点哗变,你也不报告!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你到底杀了什么人!以何理由要杀他!

    据说你杀人的时候,只说是奉了上级的命令,如果你凭上级的命令就可以杀人,那还要尚方宝剑(皇帝特批孙承宗一柄)干什么?!

    袁崇焕没有吱声。

    就事情本身而言,并不大,却相当恶劣,既不是直系领导,又没有尚方宝剑,竟敢擅自杀人,实在太过嚣张。

    但此刻人才难得,为了这么个事,把袁崇焕给办了,似乎也不现实,于是孙承宗把这件事压了下去,他希望袁崇焕能从中吸取教训:意气用事,胡乱杀人,是绝对错误的。

    事后证明,袁崇焕确实吸取了教训,当然,他的认识和孙老师的有所不同:

    不是领导,没有尚方宝剑,擅自杀人,是不对的,那么是领导,有了尚方宝剑,再擅自杀人,就该是对的。

    从某个角度讲,他这一辈子,就栽在这个认识上。

    不过局部服从整体,杜总兵死了也就死了,无所谓,事实上,此时辽东的形势相当的好,宁远以及附近的松山、中前所、中后所等据点已经连成了一片,著名的关宁防线(山海关——宁远)初步建成,驻守明军已达十一万人,粮食可以供应三年以上,关外两百多公里土地重新落入明朝手中。

    孙承宗修好了城池、整好了军队,找好了学生,恢复了国土,但这一切还不够。

    要应对即将到来的敌人,单靠袁崇焕是不行的,必须再找几个得力的助手。

    [1443]

    助手

    袁崇焕刚到宁远时,看到的是破墙破砖,一片荒芜,不禁感叹良多。

    然而很快就有人告诉他,这是刚修过的,事实上,已有一位将领在此筑城,而且还筑了一年多。

    修了一年多,就修成这个破样,袁崇焕十分恼火,于是他把这个人叫了过来,死骂了一顿。

    没想到,这位仁兄全然没有之前被砍死的那位杜总兵的觉悟,非但不认错,竟然还跳起来,跟袁大人对骂,张口就是老子打了多少年仗,你懂个屁之类的混话。

    这就是当时的懒散游击将军,后来的辽东名将祖大寿的首次亮相。

    祖大寿,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有名到连在他家干活的仆人祖宽都进了明史列传,然而这位名人本人的列传,却在清史稿里,因为他最终还换了老板。

    但奇怪的是,和有同样遭遇的吴某某、尚某某、耿某某比起来,他地名声相当好,说他是xj的人,似乎也不多。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已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人,生在宁远,长在宁远,参军还在宁远。此人脾气暴躁,品性凶狠,好持刀砍人,并凭借多年砍人之业绩,升官当上了游击,熊廷弼在的时候很赏识他。

    后来熊廷弼走了,王化贞来了,也很赏识他,并且任命他为中军游击,镇守广宁城。

    再后来,孙得功叛乱,王化贞逃跑了,关键时刻,祖大寿二话不说,也跑了。

    但他并没有跑回去,而是率领军队跑到了觉华岛继续坚守。

    坚守原则,却不吃眼前亏,从后来十几年中他干过的那些事来看,这是他贯彻始终的人生哲学。

    对一个在阎王殿参观过好几次的人而言,袁崇焕这种进士出身,连仗都没打过的人,竟然还敢跑来抖威风,是纯粹的找抽,不骂是不行的。

    这场对骂的过程并不清楚,但结果是明确的,袁大人虽然没当过兵,脾气却比当兵的更坏,正如他的那句名言: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一个将首!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祖大寿认输了。

    从此,他成为了袁崇焕的忠实部下,大明的优秀将领,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祖大寿,袁崇焕的第一个助手。

    [1444]

    其实祖大寿这个名字,是很讨巧的,因为用当地口音,不留神就会读成祖大舅。为了不至于乱辈分,无论上级下属,都只是称其职务,而不呼其姓名。

    只有一个人,由始至终、坚定不移的称其为大舅,原因很简单,祖大寿确实是他的大舅。

    这个人名叫吴三桂。

    当时的吴三桂不过十一二岁,尚未成年,既然未成年,就不多说了。事实上,在当年,他的父亲吴襄,是一个比他重要得多的人物。

    吴襄,辽宁绥中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人。

    其实按史料的说法,吴襄先生的祖上,本来是买卖人,从江苏跑到辽东,是来做生意的。可是到他这辈,估计是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了,于是一咬牙,去考了武举,从此参加军队,迈上了丘八地道路。

    由于吴先生素质高,有文化(至少识字吧),和兵营里地那些傻大粗不一样,祖大寿对其比较赏识,刻意提拔,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

    吴襄没有辜负祖大寿的信任,在此后十余年的战斗中,他和他的儿子,将成为大明依靠的支柱。

    吴襄,袁崇焕的第二个助手。

    在逃到宁远之前,吴襄和祖大寿是王化贞地下属,在王化贞到来之前,他们是毛文龙地下属。

    现在看来,毛文龙,似乎并不有名,也不重要,但在当时,他是个非常有名,且极其重要的人,至少比袁崇焕要重要得多。

    天启初年的袁崇焕,是宁前道,毛文龙,是皮岛总兵。

    准确的说,袁崇焕,是宁前地区镇守者,朝廷四品文官。

    而毛文龙,是左都督、朝廷一品武官、平辽将军、尚方宝剑的持有者、辽东地区最高级别军事指挥官。

    换句话说,毛总兵比袁大人要大好几级,与毛文龙相比,袁崇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双方根本就不在同一档次上。

    因为毛总兵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总兵。

    明代总兵,是个统称,大致相当于司令员,但管几个省的,可以叫司令员,管一个县的,也可以叫司令员。比如,那位吃空额贪污的杜应魁,人家也是个副总兵,但袁特派说砍,就把他砍了,眼睛都不眨,检讨都不写。

    总而言之,明代总兵是分级别的,有分路总兵、协守总兵等等,而最高档次的,是总镇总兵。

    毛文龙,就是总镇总兵,事实上,他是大明在关外唯一地总镇级总兵。

    1445-1450

    总镇总兵,用今天的话说,是大军区司令员,地位十分之高,一般都附带将军头衔(相当于荣誉称号,如平辽、破虏等),极个别的还兼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明朝全国的总镇总兵编制,有二十人,十四个死在关内,现存六人,毛文龙算一个

    但在这些幸存者之中,毛总兵是比较特别的,虽然他的级别很高,但他管的地盘很小——皮岛,也就是个岛

    皮岛,别名东江,位处鸭绿江口,位置险要,东西长十五里,南北宽十二里,毛总兵就驻扎在上面,是为毛岛主

    这是个很奇怪的事,一般说来,总镇总兵管辖的地方很大,不是省军区司令,也是地区军区司令,只有毛总兵,是岛军区司令

    但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其他总兵的地盘,是接管的,毛总兵的地盘,是自己抢来的

    毛文龙,万历四年(1576)生人,浙江杭州人,童年的主要娱乐是四处蹭饭吃

    由于家里太穷,毛文龙吃不饱饭,自然上不起私塾,考不上进士而就我找到的史料看,他似乎也不是斗狠的主,打架撒泼的功夫也差点,不能考试,又不能闹腾,算是百无一用,比书生还差

    但要说他什么都没干,那也不对,为了谋生,他开始从事服务产业——算命

    算命是个技术活,就算真不懂,也要真能忽悠,于是毛文龙开始研究麻衣相术、测字、八卦等等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这方面的学问没学到家,给人家算了几十年的命,就没顾上给自己算一卦

    不过,他在另一方面的造诣,是绝对值得肯定的——兵法

    在平时只教语文,考试只考作文的我国古代,算命、兵法、天文这类学科都是杂学,且经常扎堆,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统称——阴阳学

    而迫于生计,毛先生平时看的大都是这类杂书,所以他虽没上过私塾,却并非没读过书据说他不但精通兵法理论,还经常用于实践——聊天时用来吹牛

    就这么一路算,一路吹,混到了三十岁

    不知是哪一天,哪根弦不对,毛文龙突然决定,结束自己现在的生活,毅然北上寻找工作

    他一路到了辽东,遇见当时的巡抚王化贞,王化贞和他一见如故,认为他是优秀人才,当即命他为都司,进入军队任职

    [1446]

    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这样的好事,没错,前面两句话是逗你们玩的

    毛文龙先生之所以痛下决心北上求职,是因为他的舅舅时来运转,当上了山东布政使,跟王化贞关系很好,并向王巡抚推荐了自己的外甥

    王巡抚给了面子,帮毛文龙找了份工作,具体情况就是如此

    在王化贞看来,给安排工作,是挣了毛文龙舅舅的一个人情,但事实证明,办这件事,是挣了大明的一个人情

    毛文龙就这样到部队上班了,虽说只是个都司,但在地方而言,也算是高级干部了,至少能陪县领导吃饭,问题在于,毛都司刚去的时候,不怎么吃得开,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关系户,都知道他没打过仗,所以,都瞧不起他

    直到那一天的到来——天启元年(1621)三月二十一日

    这一天,辽阳陷落,辽东经略袁应泰自尽,数万守军全军覆没,至此,广宁之外,明朝在辽东已无立足之地

    难民携家带口,士兵丢弃武器,大家纷纷向关内逃窜

    除了毛文龙

    毛文龙没有跑,但必须说明的是,他之所以不跑,不是道德有多高尚,而是实在跑不掉了

    由于辽阳失陷太快,毛先生反应不够快,没来得及跑,落在了后面,被后金军堵住,没辙了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化化妆,往脸上抹把土,没准还能顺过去不幸的是,他的手下还有两百来号士兵

    带着这么群累赘,想溜,溜不掉;想打,打不过明军忙着跑,后金军忙着追,敌人不管他,自己人也不管他毛文龙此时的处境,可以用一个词完美地概括——弃卒

    当众人一片哀鸣,认定走投无路之际,毛文龙找到了一条路——下海

    他找来了船只,将士兵们安全撤退到了海上

    然而很快,士兵们就发现,他们行进的方向不是广宁,更不是关外

    我们去镇江毛文龙答

    于是大家都傻了

    所谓镇江,不是江苏镇江,而是辽东的镇江堡,此地位于鸭绿江入海口,与朝鲜隔江而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极其坚固,易守难攻

    但大家之所以吃惊,不是由于它很重要,很坚固,而是因为它压根就不在明朝手里

    辽阳、沈阳失陷之前,这里就换地主了,早就成了后金的大后方,且有重兵驻守,这个时候去镇江堡,动机只有两个:投敌,或是找死

    然而毛文龙说,我们既不投敌,也不寻死,我们的目的,是攻占镇江

    [1447]

    很明显,这是在开玩笑,辽阳已经失陷了,没有人抵抗,没有人能够抵抗大家的心中,有着共同且唯一的美好心愿——逃命

    但是毛文龙又说,我没有开玩笑

    我们要从这里出发,横跨海峡,航行上千里,到达敌人重兵集结的坚固堡垒,凭借我们这支破落不堪、装备不齐、刚刚一败涂地,只有几百人的队伍,去攻击装备精良、气焰嚣张、刚刚大获全胜的敌人,以寡敌众

    我们不逃命,我们要攻击,我们要彻底地击败他们,我们要收复镇江,收复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

    没有人再惊讶,也没有人再反对,因为很明显,这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足以让他们前去攻击镇江,义无反顾的理由

    在夜幕的掩护下,毛文龙率军抵达了镇江堡

    事实证明,他或许是个冲动的人,但绝不是个愚蠢的人,如同预先彩排的一样,毛文龙发动了进攻,后金军队万万想不到,在大后方竟然还会被人捅一刀,没有丝毫准备,黑灯瞎火的,也不知到底来了多少人,从哪里来,只能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此战明军大胜,歼灭后金军千余人,阵斩守将佟养真,收复镇江堡周边百里地域,史称镇江堡大捷

    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辽东最大,也是唯一的胜仗

    消息传来,王化贞十分高兴,当即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镇守镇江堡

    后金丢失镇江堡后,极为震惊,派出大队兵力,打算把毛文龙赶进海里喂鱼

    由于敌太众,我太寡,毛文龙丢失了镇江堡,被赶进了海里,但他没有喂鱼,却开始钓鱼——退守皮岛

    毕竟只是个岛,所以刚开始时,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可不久之后,他就用实际行动,让努尔哈赤先生领会了痛苦的真正含义

    自天启元年以来,毛文龙就没休息过,每年派若干人,出去若干天,干若干事,不是放火,就是打劫,搞得后金不得安生

    更烦人的是,毛岛主本人实在狡猾无比,你没有准备,他就上岸踢你一脚,你集结兵力,设好埋伏,他又不来,就如同耳边嗡嗡叫的蚊子,能把人活活折磨死

    后来努尔哈赤也烦了,估计毛岛主也只能打打游击,索性不搭理他,让他去闹,没想到,毛岛主又给了他一个意外惊喜

    [1448]

    天启三年(1623),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毛岛主突然出兵,一举攻占金州(今辽宁金州),而且占住就不走了,在努尔哈赤的后院放了把大火

    努尔哈赤是真没法了,要派兵进剿,却是我进敌退,要登陆作战,又没有那个技术,要打海战,又没有海军,实在头疼不已

    努尔哈赤是越来越头疼,毛岛主却越来越折腾,按电视剧里的说法,住孤岛上应该是个很惨的事,要啥啥没有,天天坐在沙滩上啃椰子,眼巴巴盼着人来救

    可是毛文龙的孤岛生活过得相当充实,照史书上的说法,是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

    这就是说,毛岛主在岛上搞得很好,大家都不在陆地上混了,跟着跑来讨生活,岛上的商品经济也很发达,还能抽税

    这还不算,毛岛主除了搞活内需外,还做进出口贸易,日本、朝鲜都有他的固定客商,据说连后金管辖区也有人和他做生意,反正那鬼地方没海关,国家也不征税,所以毛岛主的收入相当多,据说每个月都有十几万两白银

    有钱,自然就有人了,在高薪的诱惑下,上岛当兵的越来越多,原本只有两百多,后来袁崇焕上岛清人数时,竟然清出了三万人

    值得夸奖的是,在做副业的同时,毛岛主没有忘记本职工作,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创造了很多业绩,摘录如下:

    (天启)三年,文龙占金州

    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大清国东偏

    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

    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

    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

    乱打一气不说,竟然跑到人家地面上屯田种粮食,实在太嚣张了

    努尔哈赤先生如果不恨他,那是不正常的

    可是恨也白恨,科技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毛岛主胡乱闹腾

    拜毛文龙同志所赐,后金军队每次出去打仗的时候,很有一点惊弓之鸟的感觉,唯恐毛岛主在背后打黑枪,以至于长久以来不能安心抢掠,工作精力和情绪受到极大影响,反响极其恶劣

    如此成就,自然无人敢管,朝廷哄着他,王化贞护着他,后来,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都得把他供起来

    毛文龙,袁崇焕的第三个帮助者,现在的上级、未来的敌人

    [1449]

    天启三年(1623),袁崇焕正热火朝天地在宁远修城墙的时候,另一个人到达宁远

    这个人是孙承宗派来的,他的职责,是与袁崇焕一同守护宁远这个人的名字叫满桂

    满桂,宣府人,蒙古族很穷,很勇敢

    满桂同志应该算是个标准的打仗苗子,从小爱好打猎长大参军了,就爱好打人,在军队中混了很多年,每次出去打仗,都能砍死几个,可谓战功显赫,然而战功如此显赫,混到四十多岁,才是个百户

    倒不是有人打压他,实在是因为他太实在

    明朝规定,如果你砍死敌兵一人(要有首级),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一、升官一级二、得赏银五十两

    每次满桂都选第二种,因为他很缺钱

    我不认为满桂很贪婪,事实上,他很老实

    因为他并不知道,选第二种的人,能拿钱,而选第一种的,既能拿权,也能拿钱

    就这么个混法,估计到死前,能混到个千户,就算老天开眼了

    然而数年之后一个人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个失败的人,是杨镐

    万历四十七年(1619),杨镐率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全军覆没,光将领就死了三百多人,朝廷没人了,只能下令破格提拔,满桂同志就此改头换面,当上了明军的高级将领——参将

    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另一个成功的人——孙承宗

    天启二年(1622),在巡边的路上,孙承宗遇见了满桂,对这位老兵油子极其欣赏(大奇之),高兴之余,就给他升官,把他调到山海关,当上了副总兵,一年后,满桂被调往宁远,担任守将

    满桂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经验丰富,还能搞外交

    当时的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后金军队的同盟,无论打劫打仗都跟着一起来,明军压力很大,而满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他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对同胞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劝说,对于不听劝说的,也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攻打很快,大家就被他又打又拉的诚恳态度所感动,全都服气了(桂善操纵,诸部咸服)

    此外,他很擅长堆砖头,经常亲自监工砌墙,还很喜欢练兵,经常把手下的兵练得七荤八素

    [1450]

    就这样,在满桂的不懈努力下,宁远由当初一座较大的废墟,变成了一座较大的城市(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

    而作为宁远地区的最高武官,他与袁崇焕的关系也相当好

    其实矛盾还是有的,但问题不大,至少当时不大

    必须说明一点,满桂当时的职务,是宁远总兵,而袁崇焕,是宁前道就级别而言,满桂比袁崇焕要高,但明朝的传统,是以文制武,所以在宁远,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高一点点

    而据史料记载,满桂是个不苟言笑,却极其自负的人加上他本人是从小兵干起,平时干的都是砍人头的营生(一个五十两),注重实践,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空谈理论,没打过仗的文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袁崇焕

    但有趣的是,他和袁崇焕相处得还不错,并不是他比较大度,而是袁崇焕比较能忍

    袁大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在辽东混的,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杀人放火的事情干惯了,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这种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没有发言权的

    所以他非常谦虚,非常能装孙子,还时常向老前辈们(如满桂)虚心请教,满桂们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孙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给他几分面子总之,大家混得都还不错

    满桂,袁崇焕的第四个帮助者,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或许你觉得人已经够多了,可是孙承宗似乎不怎么看,不久之后,他又送来了第五个人

    这个人,是他从刑场上救下来的,他的名字叫赵率教

    赵率教,陕西人,此人当官很早,万历中期就已经是参将了,履历平平,战功平平,资质平平,什么都平平

    表现一般不说,后来还吃了官司,工作都没了后来也拜杨镐先生的福,武将死得太多没人补,他就自告奋勇,去补了缺,在袁应泰的手下,混了个副总兵

    可是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去没多久,辽阳就丢了,袁应泰自杀,他跑了

    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贞,一年后,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

    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

    由于几年之中,他到了好几个地方,到哪,哪就倒霉,且全无责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至此,他终于成为了明军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反面典型

    1451-1454

    对此,赵率教没有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

    然而不久后,赵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晋,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

    我愿戴罪立功,率军收复失地

    王在晋认为,自己一定是听错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赵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

    因为在当时,失地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关,往大了说,整个辽东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复哪里?

    赵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宁远附近,是明军的重要据点

    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实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

    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没法

    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

    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私人武装?于是好奇的王在晋提出了问题:

    你有多少人?

    赵率教答:

    三十八人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

    于是一气之下,王在晋手一挥:你去吧!

    这是一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

    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

    [1452]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一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

    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内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

    孙承宗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一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惊变

    天启元年(1620),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4),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

    [1453]

    所谓关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据点,极为坚固

    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历史还告诉我们,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无效果,还搭上了努尔哈赤先生的一条老命

    这是一个科学、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锦州,辽东重镇,自古为入关要道,且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锦州城的一面,靠海对于没有海军的后金而言,这又是一个噩梦

    这就是说,只要海运充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被围得水泄不通,锦州也是很难攻克的

    既然难打,能不能不打呢?

    不能

    我的一位住在锦州的朋友告诉我,他要回家十分方便,因为从北京出发,开往东三省,在锦州停靠的火车,有十八辆

    我顿时不寒而栗,这意味着,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前往辽东,除个别缺心眼爬山坡的人外,锦州是唯一的选择

    要想入关,必须攻克宁远,要攻克宁远,必须攻克锦州,要攻克锦州,攻克不了

    当然,有人会说,锦州不过是个据点,何必一定要攻陷?只要把锦州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宁远,不就行了吗?

    是的,按照这个逻辑,也不一定要攻陷宁远,只要把宁远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山海关,不也行吗?

    这样看来,努尔哈赤实在太蠢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我觉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去洗把脸,清醒清醒

    假定你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兵,到了锦州,锦州没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宁远,宁远也没人打你,就这么一路顺风到了山海关,准备发动攻击

    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锦州和宁远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你的后方,准备把你一锅端——除非这两地方的守将是白痴

    现在你有大麻烦了,眼前是山海关,没准十天半月攻不下来,请屁股后面的军队别打你,估计人家不干,就算你横下一条心,用头把城墙撞破,冲进了关内,抢到了东西,你也总得回去吧

    [1454]

    如果你没长翅膀,你回去的路线应该是山海关——宁远——锦州……

    看起来似乎比较艰难,不是吗?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同志多年来不怕孙权,不怕刘备,偏偏就怕马腾、马超——这两位先生的地盘在他的后方

    这就是孙承宗的伟大成就,短短几年之间,他修建了若干据点,收复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将领,训养了若干士兵

    现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条坚不可破的防线,一支精锐无比的军队,一群天赋异禀的卓越将领

    但对于这一切,努尔哈赤并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寿、吴襄、满桂、赵率教、毛文龙以及袁崇焕,对努尔哈赤而言,这些名字毫无意义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兵以来,明朝能打的将领,他都打了,杨镐、刘綎、杜松、王化贞、袁应泰,全都是手下败将,无一例外,在他看来,新来的这拨人下场估计也差不多

    但他终将失败,败在这几个无名小卒的手中,并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

    话虽如此,努尔哈赤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他不了解目前的局势,却了解孙承宗的实力,很明显,这位督师大人比熊廷弼还难对付,所以几年之内,他都没有发动大的进攻

    大的没有,小的还是有

    在后金的军队中,最优秀的将领无疑是努尔哈赤,但正如孙承宗一样,他的属下,也有很多相当厉害的猛人

    而在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贝勒

    所谓八?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