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58部分阅读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58部分阅读

    择这个人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的血缘很近,而且据说很聪明,非常机灵。

    其二是一个不大方便说出来的原因,这孩子当时只有十五岁,对于官场老手杨廷和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控制的人。

    杨廷和的前半生是十分顺利的,他斗倒了刘瑾,斗倒了江彬,王守仁也被他整得够呛,老油条老狐狸这样的词语已经不足以形容他的智慧和狡诈。

    但是这次他失算了,谁说年纪小就容易控制?要明白,圣人曾经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三日,那个略显羞涩的少年朱厚熜来到了京城,继位成为了新的皇帝,改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嘉靖皇帝。

    战无不胜的杨廷和先生那辉煌的前景和未来就将断送在他的手上。

    第七百三十一章至第七百四十章

    [731]

    抗争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来到了京城

    在此之前,他住在湖广的安陆(湖北钟祥),这位皇室宗亲之所以住在那个小地方,倒不是因为谦虚谨慎,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他的父亲兴献王就被封到了那里作为藩王的子弟,他没有留京指标

    现在情况不同了,他已经得知,自己的堂兄朱厚照死掉了,他将有幸成为新一任的天下统治者

    十五岁的少年朱厚熜仰头看着远处雄伟的京城城墙,想到自己即将成为这里的主人,兴奋的血液冲进了他的大脑

    可还没等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一群官员就迎了上来,出乎他意料的是,这帮人其实并不只是来迎接他的

    请殿下(此时尚未登基)从东安门进宫,到文华殿暂住

    换了一般人,对这个要求似乎不会太敏感,只要能到伟大首都就行,还在乎哪条路吗?至于住处,反正当了皇帝房子都是你的,住哪里都是可以的

    可是朱厚熜不愿意,他不但不愿意,甚至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

    因为像他这样的皇家子弟,十分清楚这一行为代表着什么意思——皇太子即位。

    根据明代规定,这条路线是专门为皇太子设计的,做皇帝不走这条路。

    我要走大明门,进奉天殿!

    这才是正牌的皇帝进京路线。

    然而官员们不同意,他们也不多说,只是堵在那里不走。在他们看来,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乖乖地就范,听他们的话。

    可惜朱厚熜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有一种天赋,杨廷和正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天赋,才决定扶持他成为新一代的皇帝,使他脱颖而出。

    他的这种天赋叫做少年老成,虽然只有十五岁,但他工于心计,城府很深,十几岁正好是少年儿童长身体的时候,可这位仁兄很明显只长了心眼

    他拿出了朱厚照的遗诏,告诉他们自己是根据法律文书继承皇帝位,不是来给人当儿子的

    搞完普法教育,朱厚熜又开展了屠刀教育:如果你们再敢挡道,将来登基后第一个就收拾掉你们

    然而大臣们的顽固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们摆出了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态,看那意思,你朱厚熜想进大明门,得从我尸体上迈过去

    [732]

    好吧,我不去大明门了朱厚熜叹了口气看来他准备屈服了

    可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就听到了一句让他们震惊的话

    东安门我不去了,我要回安陆

    下面是集体沉默时间,在朱厚熜挑衅的眼光下,大臣们被制服了,他们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稚嫩的少年,陷入了空前的恐慌

    不要紧,不要紧,既然不让我进大明门,我连皇帝都不做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古语有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是眼前的这位仁兄即不是玉,也不是瓦,而是一块砖头拦路的官员们商量片刻,换了一幅恭谨的态度,老老实实地把朱厚熜迎了进去

    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这就是少年朱厚熜学到的第一课

    皇帝从大明门进宫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杨廷和那里,但他并没有在意,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小孩子耍耍性子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话虽如此,他也没有放松警惕,必须让这小子接受点教训,才能使他彻底明白,这个地方到底由谁来管事

    很快,他又拟定了一个计划

    朱厚熜进了皇宫,却并没有丝毫的不适应,他看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十分踏实地坐上了堂兄的座位

    这里应该是属于我的,我本就是这里的主人

    从这一天起,明代历史上最为聪明,心眼最多的嘉靖皇帝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前面等待着他的,将是无数的考验和折磨

    在他登基后的第六天,第一次攻击开始了

    这一天,礼部尚书毛澄突然上书,奏疏中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列举了很多人的事迹,念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这种东西都会让皇帝听得打瞌睡,但这一次例外发生了

    朱厚熜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在认真地听,而且越听脸色越难看,到后来竟然站了起来,脖子青筋直冒怒目盯着毛澄,恨不得撕了他

    为什么呢?这倒真不能怪朱厚熜先生没有风度,换了是你,听到了毛澄说的那些话,估计你早就操起板砖上去拍毛先生了

    事情全出在毛澄的奏折上

    他的这份文件写得很复杂,但意思很简单——从今以后,你爹就不是你爹了。

    [733]

    该奇文大意如下:

    皇帝陛下,我们认为您现在不能再管您的父亲(兴献王)称为父亲了,根据古代的规定,您应该称呼他为叔叔(皇叔考),您的母亲也不能叫母亲了,应该叫叔母(皇叔母)从今以后,您的父亲就是孝宗皇帝,管他叫爹就行

    最后顺便说一句,为保证您能够顺利地改变称呼,免除您的后顾之忧,我们几个人商定,如果大臣中有谁反对这一提议的,可以定性为j邪之人,应该推出去杀头(当斩)

    朱厚熜虽然年纪小,但读书很早,这篇文章的意思他十分明白,但也十分纳闷:

    怎么回事?当个皇帝竟然连爹都当没了?不能认自己的爹,我爹是谁还得你们给我指定一个?这种事还能强行摊派?

    他发出了怒吼:

    父母都能这样改来改去吗?

    皇帝发怒了,后果不严重因为杨廷和先生的回答是可以

    朱厚熜不是个笨人,当他看见朝中大臣们异口同声支持杨廷和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这个幕后人物的可怕

    于是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丢掉了皇帝的尊严,叫来了身边的太监,让他去请杨廷和进宫

    朱厚熜叫杨廷和进宫,却并没有在大殿上下达命令,而是安排他进了偏殿,恭恭敬敬地请他喝茶说白了,他是找杨廷和来谈判的

    这位少年皇帝放下皇帝的架子,用恭维上级的口气吹捧了杨廷和一番,表扬他的丰功伟绩,最后才为难地表示,自己的父母确实需要一个名分,希望杨先生能够成全

    可是这个历经四朝,已经六十三岁的老头子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他认真地听取了皇帝大人的意见,表示会认真考虑,之后却是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无奈之下,朱厚熜只好和杨廷和玩起了公文游戏,他把表达自己意思的文书下发,要内阁执行。

    然而这所谓的圣旨竟然被杨廷和先生退了回来,因为根据明代规定,内阁首辅如果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对,可以把圣旨退回去,这种权力的历史学名叫作封驳。

    一般老百姓如果有了委屈没处告状,可以去上访,然而朱厚熜先生连这个最后的退路都没有,因为他的上访信只能交给他自己。

    难道真的连爹都不能要了?无奈的朱厚熜终于意识到,他虽然是皇帝,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在这座宫殿里,皇帝的称号论斤卖也值不了多少钱,要想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和尊重,只能够靠实力。

    [734]

    然而他并没有实力,不但得不到支持,连一个为自己父母争取名分的理论说法都没有,要论翻书找法条,他还差得太远。

    眼看父母的名份就要失去,痛苦的朱厚熜却软弱无力,毫无办法,但天无绝人之路,在他最为绝望的时候,一个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了。

    算卦

    四年前(正德十二年,1499年)京城

    一个举人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发榜处,这里刚刚贴出了这一科的会试结果,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之后,他终于确认自己又没有考上。

    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七次落榜了,这位仁兄名叫张璁,他中举人已经差不多二十年,此后每三年进一次京,却总是连个安慰奖也捞不着,而这次失败也彻底打垮了他的耐心和信心。

    他不打算继续考下去了,看这个情形,没准等自己孙子娶了老婆,还得杵着拐棍去北京考试,就算到时考上了,估计不久后庆功会就得和追悼会一起开了。

    那就去吏部报到吧,按照政府规定,举人也可以做官,就算官小,毕竟能够混个功名也是好的。

    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入吏部大门,成为一位候补官员的时候,却遇见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

    这个人姓萧,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他这个御史除了告状之外,倒也搞点副业——算卦,据说算得很准,于是张璁先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觉悟,请他给自己算了一卦。

    萧御史拿出了江湖先生的架势,测字看相一套行头下来,却沉默了起来。

    张璁没有心思和他捉迷藏,急切地向他询问结果。

    再考一次吧。

    这不是张璁想要的答案,在科举这口大铁锅里,他已经被考糊了。

    只要你再考一次,一定能够考中!萧半仙打了保票,然而更刺激的还在下面:

    你考上之后,几年之内必定能够大富大贵,入阁为相!

    张璁瞪大了眼睛,看着神乎其神的萧半仙:兄弟你的牛皮也吹得太大了吧!

    连个进士都混不上,还谈什么入阁为相,张璁不满地盯着萧御史,他认为对方明显是在拿自己寻开心,准备结束这场荒唐的对话,去吏部接着报到。

    然而萧御史拉住了他,认真地对他说道:

    再考一次吧,相信我,没错的。

    [739]

    张璁犹豫了,虽然再失败一次很丢人,但他已经考了二十年了,债多了不愁,顶多是脸上再加一层皮,思前想后,他决定再考一次。

    正德十六年(1521),第八次参加会试的张璁终于得偿所愿,他考上了,虽然名次不高(二甲第七十余名),但总算是中了进士。

    不过这个考试成绩实在不好,他没有被选中成为庶吉士,这就注定他无法成为翰林,而当时的惯例,如不是翰林,要想入阁就是痴人说梦,更何况张璁贤弟已经四十七八岁了,这个年纪也就只能打打牌,喝喝茶,等到光荣退休。

    这样看来,萧半仙仍然是个大忽悠。

    张璁先生不抱任何指望了,他被分配到礼部,却没有得到任何工作,估计是礼部的官员对这个半老头子没啥兴趣,只给了他一个实习生的身份。

    人只要没事做,就会开始瞎琢磨,张璁就是典型范例,他穷极无聊之下,看到了毛澄先生撰写的那份爹娘名分问题研究报告,顿时如同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他终于意识到,萧半仙可能是对的,庶吉士当不上了,翰林也当不上了,但入阁为相依然是可能的!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飞黄腾达就在眼前!

    但风险也是很大的,张璁十分清楚,他的对手并不只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毛澄,真正的敌人是那个权倾天下,比皇帝还厉害的杨廷和。得罪了他,是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

    因此,在当时的朝廷里,大臣们宁可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杨大人,十年寒窗混个功名,大家都不容易啊。所以这事很多人都知道,但谁也不敢多嘴。

    可偏偏张璁先生是个例外,他这个功名本来就是碰来的,和捡的差不多,况且中了进士之后也是前途渺茫,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实在太欺负人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谁怕谁,大不了就当老子没考过好了!

    张璁先生虽然不算是个好考生,但也有个特长——礼仪学。他对于古代的这套形式主义很有心得,此刻正中下怀,挑灯夜战,四处查资料,经过整夜的刻苦写作,一篇惊世大作横空出世。

    张璁看着这篇心血之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睁着满布血丝发红的双眼,急匆匆地向宫中奔去。他明白,自己的命运即将改变。

    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大礼仪事件就此拉开序幕。

    [740]

    这篇文书的内容就不介绍了,这是一篇比较枯燥的文章,估计大家也没有兴趣读,在文中,张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只向朱厚熜说明了一个观点——你想认谁当爹都行。

    朱厚熜实在是太高兴了,他拿着张璁的奏折,激动地对天高呼:

    终于可以认我爹了!(吾父子获全矣)

    朱厚熜如同打了激素一般,兴奋不已,他即刻召见了杨廷和,把这篇文章拿给他看,在这位少年皇帝看来,杨先生会在这篇文章面前屈服。

    杨廷和看完了,却没有说话,只是开始冷笑。

    朱厚熜问:你笑什么?

    杨廷和答:

    这人算是个什么东西,国家大事哪有他说话的份?!

    说完,他放下了奏章,行礼之后便扬长而去。只留下了气得发抖的朱厚熜。

    好吧,既然这样,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朱厚熜发作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写了一封手谕,命令内阁立刻写出文书,封自己父母为皇帝和皇后。

    我是皇帝,难道这点事情都办不成吗?

    事实生动地告诉朱厚熜,皇帝也有干不成的事情,如果杨廷和先生不同意的话。

    内阁的效率甚高,反应甚快,办事十分干净利落,杨廷和连个正式回函都没有,就把那封手谕封了起来,退还给朱厚熜。

    皇帝又如何?就不怕你!

    朱厚熜气愤到了极点,他万没想到皇帝竟然当得这么窝囊,决心和杨廷和先生对抗到底。

    双方斗得不亦乐乎,你来我往,实在是热闹非凡,可上天似乎觉得还不够闹腾,于是他又派出了一个猛人上场,不闹得天翻地覆决不甘休!

    这位新上场选手成为了最终解决问题的人,但此人并非朝廷重臣,也不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而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当然,她也不是什么外人,这位巾帼英豪就是朱厚熜他妈。

    俗语有云: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这句话用在这位女士身上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这位第一母亲本打算到京城当太后,结果走到通州才得知她不但当不上太后,连儿子都要丢了身边的仆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询问她的意见

    车驾暂停在这里,大家不要走了

    那么什么时候动身呢?

    随从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毕竟下人也有老婆孩子,不能总拖着吧

    想都别想!,第一母亲突然发出了怒吼,你们去告诉姓杨的(杨廷和先生),名分未定之前,我绝不进京!

    第七百四十一章至第七百五十章

    [741]

    这就是所谓传说中的悍妇,兴献王(朱厚熜父亲封号)先生娶了这么个老婆,想来应该相当熟悉狮子吼神功,这许多年过得也着实不轻松

    现在人都到齐了,大家就使劲闹吧!

    嘉靖皇帝朱厚熜一听到自己母亲到了,顿时兴奋不已,他趁热打铁,直接派人告诉杨廷和,如果你再不给我父母一个名分,我妈不来了,我也不再干了,宁可回安陆当土财主,也不当皇帝!

    张璁也看准了机会,又写了一篇论礼仪的文章,要求杨廷和让步给个名份。

    一时之间,三方遥相呼应,大有风雨欲来,誓不罢休之势。

    但他们最终并没有能够得到胜利,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杨廷和。

    腥风血雨全经历过,权臣j宦都没奈何,还怕你们孤儿寡母?既然要来,就陪你们玩玩吧,让你们看看什么叫高层次!

    首先,他突然主动前去拜访朱厚熜,告诉他内阁已经决定,将他的父亲和母亲分别命名为兴献帝和兴献后,也算给了个交代。

    当朱厚熜大喜过望之时,他又不动声色地给张璁分配工作——南京刑部主事。

    南京刑部是个养老的地方,这个安排的意思很简单——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再敢没事找事,就废了你。

    最后是那位悍妇,他可不像他的儿子那么好打发,对于目前的称呼还不满意,非要在称号里加上一个皇字。

    研究这种翻来覆去的文字把戏,实在让人感到有点小题大做死心眼,但杨廷和却不认为这是小事,他用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

    如果要加上那个字也可以,那我杨廷和就辞职回家不干了。

    这一招也算历史悠久,今天的西方政治家们经常使用,杨廷和先生当然不是真的想辞职,朝廷中都是他的人,如果他走了,这个烂摊子怎么收拾?谁买你皇帝的帐?

    果然这招一出,朱厚熜就慌乱了,他才刚来几天,内阁首辅就不干了,里里外外的事情谁应付?

    于是朱厚熜决定妥协了,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打算向杨廷和先生投降,当然了,是假投降。

    第一回合就此结束杨廷和先生胜

    可能现代的很多人会觉得这一帮子人都很无聊,为了几个字争来争去,丝毫没有必要,是典型的没病找抽型。

    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真正懂得政治,一位伟大的厚黑学政治家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揭开了背后隐藏的所有秘密:

    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742]

    他们争来争去,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权力,几千年来无数人拼死拼活,折腾来折腾去,说穿了也就这么回事

    计划

    张璁垂头丧气地去了南京,他明白这是杨廷和对他的惩罚,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他也无话可说

    然而正是在南京,他遇见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此人的帮助下,他将完成自己的宏伟梦想——入阁,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桂萼

    桂萼是一个不得志的人,他很早就中了进士,可惜这人成绩差,只考到了三甲,连张璁先生都不如,分配工作也不得意,只混了一个县令,这人也不会做人,得罪了上司,被发配到刑部,做了一个六品主事。

    当张璁第一次与桂萼交谈,论及个人的悲惨遭遇和不幸经历时,桂萼已经认定,这位刑部同事将是自己一生的亲密战友。

    在无人理会、无所事事的南京,桂萼和张璁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的时光,不断地抱怨着自己悲惨的人生,痛诉不公的命运,直到有一天,他们握紧了拳头,决定向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发起进攻。

    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很实际的,张璁是二甲进士,桂萼是三甲进士,而他们的对手杨廷和先生则是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岁当翰林的天才。张璁和桂萼是刑部主事,六品芝麻官,杨廷和是朝廷第一号人物,内阁首辅。

    差生对优等生,小官对重臣,他们并没有获胜的希望。

    但老天爷似乎注定要让萧半仙的预言兑现,他向这两位孤军奋战的人伸出了援手。

    不久之后,一个叫方献夫的人出现了,他站在了张璁桂萼一边,为他们寻找与杨廷和作战的理论弹药。

    此后,黄宗明、霍韬等人也加入了张璁的攻击集团。

    这些人的名字就不用记了,之所以单列出来,只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老师——王守仁。

    [743]

    此时王守仁先生已经不在朝廷里混了,他被杨廷和整顿后,改行当了老师,教起学生来。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他的学生参加这次政治斗争并非出自他的授意,但根由确实来源于他。

    由于王守仁先生的专业是心学,一向主张人性解放,学这门课的人见到不平之事一般都会去管管闲事,就这么解放来,解放去,终于解放到了皇帝的头上。

    嘉靖先生虽然是贵为天子,却被老油条杨廷和先生欺负,连父母都不能认,这件事情干得很不地道,当时许多人都看不过去,其中最为义愤填膺的就是心学的传人们。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打倒专横跋扈的杨廷和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我们得出了明代官场第一魔咒: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去惹王守仁。

    但王守仁先生的魔力还不止于此,他活着的时候,得罪他的没有好下场,在他死后,其精神力量依然光辉夺目,成为无数j邪小人的噩梦。

    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张璁找到了桂萼,希望他干一件事情——上奏折向杨廷和开炮。

    桂萼不干。

    他虽然也算是个愤怒中年,但这种引火烧身的事情倒也不敢干,他又把矛头对准了张璁:

    这件事太过冒险,要干你自己去干。

    张璁胸有成竹地看着他:

    这是你扬名立万的机会,尽管放心,若此折一上,我等必获全胜!

    桂萼饶有兴致地等待着他如此自信的理由。张璁却只是笑而不答。

    张璁的自信确实是有理由的,他得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这位仁兄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就是杨一清先生。

    说来他也算是阴魂不散,混了几十年,搞垮无数猛人,虽然原先他和杨廷和是同志关系,有过共同的革命战斗友谊(对付刘瑾),但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他也觉得杨廷和太过分了,杨先生向来帮理不帮亲,他调转了枪口,成为了张璁集团的幕后支持者。

    张璁从未如此自信过,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竟然得到了如此大的支持。

    很好,所有的一切都已齐备,攻击的时刻到了。

    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张璁向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对手发动了进攻。

    [744]

    桂萼首先发难,他上书皇帝,表示现有称谓并不适宜,应该重新议礼。

    这份文书呈上之后,嘉靖自然是十分高兴,他又叫来了杨廷和,问他的看法。为了对付这块硬骨头,嘉靖已经做了长时间的准备,然而这一次,杨廷和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

    老江湖杨廷和没有再表示反对,却也不赞成,只是淡淡地对皇帝行了礼,叹息一声道:

    我已经老了,请陛下允许我致仕吧。

    嘉靖惊呆了,他不知道这位老江湖又打什么算盘,当时就愣住了。

    杨廷和没有开玩笑,他确实是不想干了,对于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来说,长达四十余年的勾心斗角、你来我往,他已经彻底厌倦了。

    于是历经四朝不倒的杨廷和终于退休了,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挽留,他还是十分绝然地走了。

    第二回合,嘉靖胜。

    嘉靖在高兴之余,又有几分纳闷,为什么这个权倾天下,无数次阻挠妨碍自己的老头子会突然自动投降呢?

    这是一个萦绕他多年的谜团,直到四十多年后,他才找到了答案。

    同样的疑问也困扰着另一个人,这个人是杨廷和的儿子,叫作杨慎.

    这位仁兄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的知名度比他爹还要高,而且这个人还曾干过一件更让人惊叹的事情——他中过状元。

    这件事情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中状元虽然难得,也不是什么新闻,最多只能说明他是个优等生,如此而已。但此事之所以十分轰动,是因为他中状元的年份有点问题。

    杨慎先生是正德六年(1511)的状元,而在那一年,他的父亲杨廷和已经是入阁掌控大权的重量级人物。

    古人是讲面子的,像杨慎这种高干子弟如果中了状元,不但不是个光彩的事情,反而会引发很多人的议论。可怪就怪在这件事情没有引发任何争议。

    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杨慎是理所当然的状元,他少年时,学名已经传遍天下,这个人还有个著名的外号——无书不读,由此可见他博学到了何等程度。

    于是杨慎中状元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他要是不中,反倒是新闻了。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根据另外一些资料记载,这件事情另有玄机

    [745]

    因为他的这个状元可能是潜规则的产物,也就是当年唐伯虎案件中的那个约定门生。

    据说在那一年殿试之前,曾有一个人私底下找到了杨慎,向他透露殿试的问题,使得杨慎轻松夺得了状元。而那个人就是杨廷和的好同事,内阁第一号人物李东阳。

    但无论如何,杨慎先生确实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当他的父亲执意要退休时,他也曾发出了同样的疑问——你为什么要走?

    杨廷和笑了笑,告诉他这个年少气盛的儿子: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的。

    可杨慎并没有仔细琢磨父亲的这句话,他只知道,张璁告了黑状,皇帝赶走了他爹,这个仇不能不报!

    于是杨慎强行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旗帜,成为了张璁的新对手

    可是还没等到他发起进攻,另一帮人却先动手了

    嘉靖三年(1524)二月,内阁的最后反击开始

    杨廷和的离去触碰了最后的警报线,在内阁大臣的授意下,礼部尚书汪俊上书了,但他并非一个人战斗,这位兄台深知人多力量大,发动了七十三个大臣和他一起上书,奏折中旁征博引,大发感慨,这还不算,他的落款也是相当嚣张:声称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皆如臣等议。

    这意思就是,我现在上书还算是文明的,如果你再不听,还有八十多封奏折,二百五十多人等着你,不用奏折埋了你,口水也能淹死你!

    要换了一年前,估计嘉靖就乖乖认错投降了,可是经过和杨廷和先生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位少年皇帝不再畏惧任何人,因为他已然明白,这个世界只属于有实力的人

    但毕竟对手是一大堆读书人,论学历论口才皇帝根本就不是这些应试教育奇才的对手,于是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召桂萼、张璁进京。

    既然你们要闹,那就索性搞大一点,开个辩论会,看看谁骂得过谁!

    内阁听到了风声,当时就慌乱了,他们十分清楚,如果张璁等人进京辩论,自己一定会失败!原因很简单,因为道理并不在他们一边。

    逼着皇帝不认自己的爹,这种缺德事情哪有什么道理好讲。

    不过老油条就是老油条,汪俊等人见势不妙,马上找到了嘉靖皇帝:

    臣等考虑过了,皇上圣明,兴献帝后名号前应该加上皇字。

    [746]

    这就是混了几十年的老官僚,眼见形势不妙,立刻见风使舵,水平高超,名不虚传。

    嘉靖高兴地笑了,他苦苦追求的目标终于达到了。

    当然了,妥协是要获取代价的。

    请陛下下令,无关官员不必再参与此事。

    所谓无关官员,就是张璁和桂萼。

    其实嘉靖还是不满意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他还有两个爹,一个是明孝宗朱佑镗,他亲爹兴献帝只能排老二,而且名号也不好听——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后面的称呼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前面的那两个字——本生。

    这实在是个让人不快的称呼,因为将来嘉靖先生要介绍自己祖宗的时候,会比较麻烦,他必须指着孝宗皇帝牌位——这是我爹,然后再指着兴献帝牌位——这是我本生爹。

    在目前的形势下,只要嘉靖能够坚持下去,就能够摆脱这种窘境,给自己父亲一个恰当的名分,然而此时,他犯了糊涂。

    因为这位皇帝虽然聪明,毕竟还是个孩子,本就没有什么更大的企图,爹娘有个名份就够了,事情到了这里,他也觉得差不多了,于是他答应了汪俊的要求,派出使者让张璁打道回府。

    当使者见到张璁的时候,已经是嘉靖三年(1524)四月,张璁这位慢性子才刚刚走到凤阳。

    他虽然走得慢,思维却一点也不慢,一听到嘉靖的旨意,就知道他被大臣们忽悠了,天理人情都在手中,认自己的父亲,有什么错!谁能阻拦!

    他没有回去,而是立刻给嘉靖皇帝上了一封奏折,此奏折言简意赅,值得一提:

    皇上你被骗了!礼官们怕我们进京对质,才主动提出让步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孝不孝不在皇),如果你不坚持下去,天下后世仍不会知道陛下亲生父亲是何许人也!

    嘉靖被点醒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大臣们的缓兵之计。他收回了命令,张璁、桂萼终于进入京城。

    张璁看着四周熟悉的环境,不禁感叹万分,他终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这个他当初曾饱受蔑视和侮辱的地方,在他看来,一展抱负的时候来到了。

    但他绝不会想到,在前方等着他的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一场最为猛烈的疾风暴雨即将到来。

    747]

    左顺门的圈套

    张璁进城了,内阁却保持了难以理解的平静,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确实辩不过张璁,因为道理从来都不会站在强迫人家认爹的一方。

    内阁大臣们彻底没辙了,但张璁先生离胜利仍然十分遥远,因为一个更强的对手已经站在他的面前。

    当时的内阁掌权者主要是蒋冕、毛纪这些老头子,他们饱经风雨,经验丰富,也知道这件事情干得不地道,准备就此了事。但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因为新一代的青年官员已经崛起,而他们的领导者正是老同事的儿子杨慎.

    实以杨慎的身份,要打死张璁这样的小官并不难,找几个打手埋伏起来,趁着夜深人静之时一顿猛揍,张璁想不死都很难。到时候报个抢劫案件,最后总结一下当前治安形势,提醒大家以后注意夜间安全,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杨慎估计是当tz党的时间太长了,谁都不放在眼里,竟然干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事情。他不但打算干掉张璁,还选择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行凶地点——皇宫。

    他要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文武百官面前,当众打死张璁!

    当然了,大明还是有法律的,打死人是要偿命的,杨慎并不是没有脑子的,他选择的那个行凶地点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在这里打死人是不用负责任的

    而这个天王老子也没法管的合法杀人地域叫做左顺门

    左顺门之所以能够得到死刑豁免权,那还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因为在七十多年前,这里曾经打死过三个人,而且所有行凶者全部无罪释放

    这就是正统年间的左顺门事件,王振的三个同党在左顺门附近被大臣们一顿海扁,全都做了孤魂野鬼按说打死了也就打死了,可却出了个副作用,此后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圣地,每逢朝中出了个把小人,就有人到这里来拜,来骂,也没人去管

    [748]

    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打死j邪小人的指定地点,最后甚至发展到刑部官员也默认了此地的特殊意义,表示如果在这里打死人,可以按照前例不予追究

    换句话说,这就是个打死人不赔命的地方

    高干子弟杨慎选择这个地方,可谓用心歹毒,这么一来,张璁死后也只能做个糊涂鬼,连个伸冤的地方都找不到

    杨慎的主意得到了众人赞成,于是一个合法杀人的犯罪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杨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集团头目

    杨头目的计划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家埋伏在左顺门附近,等到张璁走到地方,大家一拥而出,乱拳将他打死,然后各自跑回家

    看上去似乎很完美,但事实证明,这实在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蹩脚计划

    因为杨头目虽然书读得好,却没有打架的经验,他忘记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皇宫不是菜市场,也不是监狱的放风场所,几十个衣冠楚楚的大臣不去上朝,却四处瞎转悠,只要张璁还没疯,就肯定知道事情不对

    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杨头目啥也没有,就敢动手,实在是缺乏考虑,但就是这么个计划,还是差点把张璁和桂萼送进了鬼门关

    大臣们定下计划之后,就开始每天在左顺门闲逛,就等着张璁桂萼进京了

    可是他们等来等去,却始终不见张璁的踪影,按说这人应该进京了,偏偏就是不见踪影,难道他还长了翅膀?

    张璁没有翅膀,却有心眼,他在进京的路上已经得知有人想黑他,到了京城后没有马上晋见,却躲了起来,趁人不备才一路小跑进了宫,杨慎等人得到消息的时候,张璁早就安全撤退了

    实现了胜利大逃亡的张璁终于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