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50部分阅读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50部分阅读

    利贷,怎么就闹得不可开交呢?

    这事,要怪就只能怪刘瑾,因为他太有理想和追求了。

    [627]

    大家知道,养马在一般人看来不是个好工作,就连在天上这也是个下贱活,学名“弼马温”,连不读书的孙猴子都不愿意干。

    但在明代,这却是一个重要的职位,道理很简单,没有马,难道你想骑驴去跟蒙古兵打仗?

    千万不要小看杨一清,这位兄弟的级别是很高的,他当年可是带着都察院副都御史(三品)的头衔来养马的,这位副部级干部没准之前还干过畜牧业,因为他在这里干得很好,不久之后,朝廷决定提升他右都御史(正二品)。

    更重要的是,朝廷还给了他个前所未有的职务——三边总制。

    请各位注意,这个官实在不同寻常,可以说是超级大官,它管理的并非一个省份,而是甘肃、宁夏、延绥三个地方,连当地巡抚都要乖乖听话,可谓位高权重。

    虽然杨一清十分厉害,但毕竟他还是守边界的,和刘瑾应该搭不上线,问题在于刘瑾这个人与以往的太监不同,他除了贪污受贿,残害人命外,倒也想干点事情。

    可他自己又没文化,所以为了吸引人才,他也会用一些手段去拉拢人心,比如写奏折骂他的那个李梦阳,刘瑾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此人名气太大,为了博一个爱才的名声,人都关进牢里了,硬是忍着没动手,最后还请他吃了顿饭,光荣释放。

    因为他老底太滥,这招没能骗到多少人,却也吸引了一个十分厉害的人前来投奔,这个人后来成为了刘瑾的军师,也是李东阳、杨一清等人的强力敌手,他的名字叫做张彩。

    在刘瑾犯罪集团中,焦芳虽然地位很高,但能力一般,最多也就算个大混混,但张彩却不同凡响,此人工于心计,城府很深,而且饱读诗书,学问很好,连当年雄霸一时的马文升、刘大夏也对他推崇备至,有了他的帮助,刘瑾真正有了一个靠得住的谋士,他的犯罪集团也不断壮大发展。

    但刘瑾并不知足,他很快把目标对准了杨一清。

    刘瑾希望能够把杨一清拉过来,当自己的人,可杨一清哪里瞧得起这个太监,严辞拒绝了他,刘瑾十分恼火,想要整他一下,不久之后,机会到了。

    [628]

    当时杨一清一边养马,一边干着一项重要的工程——修长城,这并不是开玩笑,今天宁夏一带的长城就是当年他老人家修的,杨一清担任包工头,兼任监工。

    杨一清是个靠得住的包工头,从不偷工减料,但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天气突变,天降大雪,几个带头的建筑工商量好了准备闹事逃跑。杨一清当机立断,平定了这件事,刘瑾却抓住机会,狠狠告了他一状。

    这下子杨一清倒霉了,只能自动提出辞职。可是刘瑾没有想到的是,准备走人的杨一清却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

    “请让张彩接替我的职位吧。”

    刘瑾郁闷了,他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弄明白,杨一清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是出于公心?还是他和张彩关系非同寻常?

    刘瑾对张彩产生了怀疑。

    但无论如何,他还是没有放过杨一清,一年后(正德三年),刘瑾借口杨一清贪污军饷,把他关进了监狱,这一次,他决心把杨一清彻底整死。

    可是刘瑾并不清楚,看似单纯的杨一清和杨廷和一样,绝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也有着深厚的背景。

    四十年前,十五岁的杨一清被地方推荐,来到京城做了著名学者黎淳的学生,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师兄,两人惺惺相惜,相约共同发奋努力,为国尽忠。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他们一直私下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他的这位师兄就是李东阳。

    所以当杨一清被关进监狱后,李东阳立刻找到了刘瑾和焦芳,希望能够通融一下,罚点款了事,刘瑾开始还不肯,但禁不住李东阳多次恳求,加上杨一清是带过兵的,手下有很多亡命之徒,没准哪天上班路上自己就不明不白地被人给黑了,思前想后,刘瑾决定释放这个人。

    走出牢狱的杨一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着前来接他的李东阳,会意地点了点头。

    “你有什么打算?”

    “先在京城呆着,看看再说吧。”

    “不,”李东阳突然严肃起来,“你必须马上离开这里,不要回家,找个地方隐居起来。”

    然后他停了下来,意味深长地看着杨一清:

    “等到需要你的时候,我自然会去找你的。”

    杨一清笑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不见踪影,但这位深谋远虑的师兄却似乎从未变过。

    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误解了你,我也理解你的言行,明了你的用心,我知道,你一直在屈辱中等待着。

    “好吧,我去镇江隐居,时候到了,你就来找我吧。”

    629

    刘瑾最近打算做几件好事。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坏事做的太多,自然就想干点好事了,一个人干一件坏事不难,但要一辈子只干坏事,真的很难很难。

    更重要的是,他逐渐发现自己的名声越来越臭,而张彩和他的一次谈话也坚定了他的决心。

    “刘公公,你不要再收常例了。”

    所谓常例,是刘瑾的一个特殊规定,每一个进京的省级官员,汇报工作完毕后必须向他缴纳上万两银子,如果有没交的,等他回家时,没准撤职文书已经先到了。

    进京汇报工作的各位高官们虽然很有钱,但几万银子一时之间到哪里去弄呢,可是刘公公是不能得罪的,无奈之下,很多人只有向京城的人借高利贷,回去再用国库的钱来还。

    可是张彩直截了当地告诉刘瑾,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捞钱方法。

    刘瑾又懵了,用此方法,每次都可以收很多钱,而且简单快捷,怎么能说愚蠢呢?

    看着这个不开窍的家伙,张彩气不打一处来,他明确地指出,你收每个官员几万两,似乎很多,可你要知道,这些家伙都是贪污老手,他们不会自己出这笔钱,却可以借机在自己的省里收几倍的钱,当然了,都是打着你的名号,说是给你进贡,这样刘公公你的恶劣声名很快就会传遍全国。

    刘瑾这才恍然大悟。

    “这帮混蛋,打着我的名号四处捞钱,真是岂有此理!”

    刘公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小贪官们借用了他这个大贪官的名誉权,却不交使用费和专利费,应该愤怒,确实应该好好地愤怒一下。

    愤怒之余的刘公公立刻下令,取消常例,并且追查地方贪污官员。

    这算是刘公公干的第一件“好事”。

    不久之后,刘公公决定搞点创新,他分析了一下国家经济状况,意外地找到了一个漏洞,他灵机一动,决定再干一件“好事”。

    也许是对这件事情太有把握,他决定直接上奏皇帝,不再如往常那样,先听听张彩的意见。

    于是他最终死在了这件事上。

    第二天,他独自上朝,在文武百官前向朱厚照提出了这件事情:

    “陛下,应该整理军屯了。”

    一切就此开始。

    所谓军屯,是明代的一种特殊政策,通俗点说就是当兵的自己养活自己,打仗的时候当兵,没事干的时候当农民,自己种菜种地,还时不时养几头猪改善伙食,剩余的粮食还能交给国家。

    这个制度是当年老朱费尽心思想出来的,可到了如今,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630

    因为要想让军屯开展下去,必须保证有土地,虽说地主恶霸不敢占军队的地,但军队里的恶霸地主(高级军官)是不会客气的,一百多年下来,土地越来越少,粮食也越来越少,很多士兵都填不饱肚子。

    刘瑾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公开表示,要清查土地,重新划分,增加国家粮食收入,改善士兵生活。

    刘瑾这么干,自然不是为士兵着想,无非是要搞点政绩工程而已,大臣们心知肚明,鸦雀无声。

    朱厚照却听得连连点头,手一挥,发了话:

    “好主意,你就去办吧!”

    然而站在一边的杨廷和准备出来讲话了,经验丰富的他已经发现了这个所谓计划的致命漏洞。

    可就在他准备站出来的时候,一只手从背后紧紧拉住了他的衣襟。

    杨廷和回过头,看到了沉默的李东阳。

    他又站了回去。

    散朝了,刘瑾急匆匆地赶回了家,他准备开始自己的计划。

    杨廷和却留了下来,他还拉住了想开路的李东阳,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疑问:

    “你刚才为什么要拉住我?”

    李东阳看着他,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你刚才为什么要说话?”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回到家中的刘瑾见到了满脸怒气的张彩,听到了他的责问:

    “这件事为什么不先商量一下?”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办成了足可百世流芳!还商量什么?”

    然而张彩皱起了眉头:

    “我总觉得这件事情有点问题。”

    可是有什么问题,他一时也说不出来,于是他向刘瑾提出了另一个警告:

    “杨一清这个人不简单,你要小心。”

    “我已经教训过他了,不用担心。”

    张彩看着自信的刘瑾,轻蔑地笑了:

    “我与他同朝为官十余年,深知此人权谋老到,工于心计,且为人刚正,绝不可能加入我们,你教训他又有何用?”

    刘瑾愤怒了,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这种蔑视的态度。

    “我已经把他削职为民,即使有心作乱,又能如何?!”

    可他等到的,却是张彩更为激烈的反应:

    “杨一清此人,要么丝毫不动,要么就把他整死,其胸怀大志,若放任不管,必成大患!”

    刘瑾终于爆发,他拍着桌子吼道:

    “为何当年他要推举你为三边总制?!我还没问你呢!你好自为之吧!”

    张彩愣住了,他坐回了椅子,呆呆地看着刘瑾离去的背影,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祸福各安天命,就这么着吧!

    第六百三十一章至第六百四十章

    [631]

    微光

    正德五年(1510)四月宁夏

    “真的下定决心了吗?”

    “周东如此胡来,我们已经没有活路了,绝不能束手待毙,就这样吧!”

    “那就好,何指挥,现在动手吧!”

    正德五年(1510)五月镇江

    土财主杨一清正在大堂百~万\小!说,屋外斜阳夕照,微风习习,这种清闲的日子他已经过了一年,但所有的平静都将在今天被打破。

    屋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杨一清立刻抬起头,紧张地向外望去。

    他看见了一个急匆匆走进来的人,而此人身上穿着的飞鱼服也已告知了他的身份——锦衣卫。

    在那年头,锦衣卫上门,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事,杨一清立刻站了起来,脑海中快速地思考着应对的方法。

    可这位锦衣卫看来是见过世面的,他没有给杨一清思考的时间,也不废话,直接走到杨一清的面前,严厉地高喊一声:

    “上谕,杨一清听旨!”

    杨一清慌忙跪倒,等待着判决的到来。

    “钦命!杨一清,起复三边总制!”

    魂都走了一半的杨一清终于定了神,脑袋是保住了,还成了二品大员。

    而宣旨的锦衣卫此刻已经变了一幅嘴脸,满面春风地向杨一清鞠躬:

    “杨大人,恭喜官复原职,如有不敬,请多包涵。”

    要知道,干特务工作,专横跋扈的锦衣卫有时也是很讲礼貌的,至少在高级别的领导面前总是如此。

    杨一清拍拍身上的尘土,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任命隐含的意义。

    李东阳,我们约定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他转进内室,准备收拾行装。

    可是笑脸相迎的锦衣卫却突然站了出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杨大人,就不用收拾行李了,即刻出发吧,军情十分紧急!”

    杨一清呆住了:

    “军情!?”

    “是的,杨大人,安化王叛乱了。”

    安化王朱寘鐇,外系藩王,世代镇守宁夏,这个人其实并不起眼,因为他祖宗的运气不好,当年只摊到了这么一片地方,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连水都少得可怜,树挪死,人挪活,呆在这鬼地方,天天吃沙子,他早就想换块地方,可谁也不肯跟他换,他也想到北京去,但朱厚照先生虽然爱玩,却还不傻,亏本的买卖是不做的。

    [632]

    急于改变命运的朱寘鐇不能选择读书,只能选择造反,可他的实力太差,造反就是自寻死路。关键时刻一个人帮了他的忙,给他送来了生力军,这个人就是刘瑾。

    刘瑾又犯了老毛病,由于文化水平低,他总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整理军屯虽然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根本实行不了。要知道,那些占据土地的可不是一般土财主,他们都是手上有兵有枪的军事地主。

    这种人我们现在称之为军阀,接到指令的地方官只有几个打板子的衙役,又没有武松那样的厉害都头,除非是喝多了神志不清,否则谁也不敢去摸这个老虎屁股。

    地是收不回来了,但是按照规定整顿土地后,应该多收上来的粮食却是一颗也不能少。百般无奈之下,官员们只好拣软柿子捏。

    军阀欺负我们,我们就欺负小兵。就这样,那莫名其妙多出来的公粮压在了苦大兵的身上。

    而大理寺的周东就是欺负士兵的官员中,最为狠毒的一个,他不但责骂士兵,还打士兵们的老婆。

    这就太过分了,宁夏驻军高级军官何锦义愤填膺,准备反抗,正好朱寘鐇也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发动了叛乱。

    由于这件事情是刘瑾挑起来的,加上刘瑾本身名声也不好,他们便顺水推舟,充分使用资源,定下了自己的造反理由——杀死刘瑾,为民除害(这个口号倒没错)。

    事情出来后,刘瑾急得不行,毕竟事情是他闹出来的,责任很大,人家还指明要他的脑袋,他立刻派人封锁消息,并找来李东阳、杨廷和商量。

    李东阳和杨廷和先对事情的发生表示了同情和哀悼,然后明确告诉刘瑾,要想平定宁夏叛乱,只要一个人出马就可以了。

    不用说,这个人只能是杨一清。

    “那就是他了,快派人去叫他即刻上任!”关键时刻,啥恩怨也顾不上了。

    杨一清就此结束了闭关修炼,重新出山。

    按照明代规定,但凡军队出征必须有一个监军,而这次担任监军的人叫做张永。

    张永成为了杨一清的监军,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个天才的主意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为此我还专门在史料中找过,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刘瑾正是在这对黄金搭档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了黄泉路。

    [633]

    张永,保定人,原先是“八虎”之一,此人脾气暴躁,而且专横跋扈,有时候比刘瑾还要嚣张。

    但张永还是比较有良心的,他觉得刘瑾干的事情太过分了,经常会提出反对意见。

    对于这种非我族类,刘瑾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他决定安排张永去南京养老。可惜这事干得不利落,被张永知道了,

    下面发生的事情就很能体现他的性格了,张永先生二话不说,做了会热身运动就进了宫,直接找到朱厚照,表达了他的观点:刘瑾这个人不地道,想要坑我,大哥你看着办吧。

    朱厚照一听这话,便拿出了黑社会老大的气势,叫刘瑾马上进宫和张永谈判,刘瑾得到消息,连忙赶到,也不管旁边的张永,开始为自己辩解。

    刘瑾说得唾沫横飞,朱厚照听得聚精会神,但他们都没发现,张永兄正在卷袖子。

    当刘瑾刚说到情绪激动的时候,突然一记拳头落在了他的脸上,耳边还传来几句真人配音——“打不死你!”

    要知道,张永兄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也不喜欢读书人的解决方法,他索性拿出了当混混时的处世哲学——打。

    他脾气不好,也不管朱厚照在不在场,抡起来就打,打起来就不停,可要说刘瑾也不愧是在道上混过的,反应十分快,挨了一下后,连忙护住了要害部位,开始反击。

    朱厚照虽然喜欢玩,可看见这两位兄台竟然在自己的地盘开打,也实在是不给面子,立马大喝一声:住手!

    老大的话还是要听的,两位怒发冲冠的小弟停了手,却握紧了拳头,怒视着对方。

    朱厚照看到两个手下矛盾太深,便叫来了“八虎”中的谷大用,摆了一桌酒席,让两个人同时参加,算是往事一笔勾销(这一幕在黑社会电影中经常出现)。

    两人迫于无奈,吃了一顿不得以的饭,说了一些不得以的话,什么你好我好大家好,叫几声哥哥,流几滴眼泪,然后紧握拳头告别,明枪暗箭,涛声依旧。

    没办法,感情破裂了。

    怀着刻骨的仇恨,张永踏上了前往宁夏的道路。

    在那里,他将找到一个同路人,一个为自己报仇雪恨的帮手。

    [634]

    试探

    杨一清并不喜欢张永。

    他知道这个人也是八虎之一,是刘瑾的同党。所以他先期出发,日夜兼程,只是不想和这位仁兄打交道。

    可是当他赶到宁夏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叛乱竟然已经被平定了!

    原来他的老部下仇钺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带兵打了过去,朱寘鐇也真是太差,完全不是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

    杨一清没事做了,他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等待着张永的到来,他知道自己迟早要面对这个人的。

    不久之后,张永的先锋军进了城,但张永还在路上,杨一清实在闲得无聊,只好上街散步,然而就在他闲逛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他看见张永的部队分成数股,正在城内四处贴告示,而告示的内容竟然是颁布军令,严禁抢劫。很明显,士兵们也确实遵守了这个规定。

    这件事情十分的有趣。

    这是杨一清的第一个感觉,这个臭名昭著的太监为什么要发安民告示,严肃军纪呢?他开始对张永产生了好奇。

    应该见一见这个太监。

    很快,他就如愿见到了张永,出人意料的是,张永完全没有架子,对他也十分客气,杨一清十分吃惊,随即有了这样一个念头:此人是可以争取的。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收回了这个念头。

    很快,他们谈到了这次叛乱,此时,张永突然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大声说道:

    “这都是刘瑾这个混蛋搞出来的,国家就坏在他的手里!”

    然后他转过了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杨一清。

    话说到这份上,老兄你也表个态吧。

    然而杨一清没有表态,他只是不慌不忙地拿起了茶杯,低头不语,独自喝起茶来。

    初次会面,就发此狂言,此人不可轻信。

    张永没有等到回应,失望地走了,但临走时仍向杨一清行礼告别。

    看着张永消失在门外,杨一清立刻收起了微笑的送别面孔,收紧了眉头,他意识到,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一个机会,或是陷阱。

    正当杨一清迟疑不定的时候,他的随从告诉了他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新闻。

    原来张永进城时,给他的左右随从发了一百两银子,这笔钱每人都可以拿,只是有一个条件——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再拿老百姓一分钱。

    这件被随从们引为笑谈的事情,却真正触动了杨一清,他开始认识到,张永可能确实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好人。

    而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635]

    张永又来拜访杨一清了,这次他不是空手来的,手里还拿着几张告示。

    他一点也不客气,怒气冲冲地把告示往桌上狠狠地一甩,径自坐了下来。

    “你看看吧!”

    从张永进来到坐下,杨一清一直端坐着纹丝不动,几十年的阅历让他变得深沉稳重。

    他瞥了一眼告示,便放下了:

    “这是朱寘鐇的反叛文书,我早已经看过了。”

    然而杨一清的平淡口气激起了张永的不满:

    “他之所以反叛,只是因为刘瑾,上面列举的刘瑾罪状,句句是实!你也十分清楚,刘瑾此人,实在是罪恶滔天!”

    杨一清终于站了起来,他慢慢地踱到刘瑾的面前,突然冷笑一声:

    “那么张公公,你又能如何呢?”

    张永愣住了,他转念一想,有了主意:

    “朱寘鐇的告示就是证据,只要拿回去向皇上告状,说明他造反的原因,刘瑾罪责必定难逃!”

    杨一清又笑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张公公,你还是想清楚的好。”

    “杨先生,难道你以为我会怕他吗?”

    杨一清看着愤怒的张永,顿住了笑容,他把手指向地图上京城的方向,做了一个动作。

    他画出了一条直线,在宁夏和北京之间。

    张永明白了,他在宁夏,刘瑾在北京,他离皇帝很远,刘瑾离皇帝很近,他是告不倒刘瑾的。

    他抬头看着杨一清,会意地点点头。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会谈,张永又一次失意而去。

    但是张永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已经在杨一清的心中播下了火种,他已下定了决心。

    杀机

    杨一清已经连续几晚睡不好觉了。

    他一直在苦苦思考着对策,现在的局势十分明了,张永确实对刘瑾不满,而朱寘鐇的告示无疑也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但问题在于,张永不一定会听自己的话,去和刘瑾玩命,更重要的是,即使张永答应了,怎样才能说服皇帝,除掉刘瑾呢?

    事到如今,只有用最后一招了。

    正德五年(1510)七月宁夏

    杨一清将所有的犯人交给了张永,并亲自押送出境,他将在省界为张永饯行,并就此分手,返回驻地。

    最后的宴会将在晚上举行,最后的机会也将在此时出现。

    杨一清发出了邀请,张永欣然赴宴,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

    双方按照常例,喝酒聊天,一直闹到很晚,此时,杨一清突然做了个手势,让其他人都退了出去。

    [636]

    张永看见了这个手势,却装作不知道,他已经预感到,杨一清要和他说一些极为重要的话。看似若无其事的外表下,他的手已经紧紧地握住了衣襟。

    杨一清十分紧张,经过两个多月的试探和交往,事情到了这一步,虽然很多事还没有计划完备,但机不可失,今晚已是最后的机会。

    摊牌的时候到了,亮牌吧!

    “张公公,我有话要跟你说。”

    慢慢来,暂时不要急。

    “这次多亏了您的帮助,叛乱才能平定,如今外部藩王作乱已经平息,可是朝廷的内贼才是社稷江山的大患啊。”

    张永浑身一震,他很清楚这个“大患”是谁,只是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位沉默了两个月的人,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此事,看来还是知识分子厉害,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人命。

    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了,但还不能大意,要干,也要让他说出口!

    “杨先生,你说的是谁?”

    好样的,不愧是“八虎”,真是精明到了极点,但事到如今,已经没办法回头了,小心,千万小心,不能让他抓住把柄。

    杨一清用手指沾了酒水,摊开自己的手掌,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一个字——“瑾”。

    既然已经图穷匕见了,索性就摊开讲吧!

    “杨先生,这个人可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他的同党遍布朝野,不容易对付吧。”

    看着疑惑的张永,杨一清自信地笑了:

    “这件事天下人都做不成,但张公公可以做,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皇上必定召见,到时将朱寘鐇造反的缘由告知皇上,刘瑾必死无疑!”

    但张永仍然犹豫不决。

    已经动心了,再加上一句就成了,这个诱惑他绝对无法拒绝!

    “刘瑾一死,宫中大权必然全归您所有,斩杀此j恶之徒,除旧布新,铲除j党,公公必能名留千古!”

    至此,张永终于把帐算明白了,这笔生意有风险,但做成了就前途无量。他决定冒这个险,但行动之前,他还有最后一个疑惑。

    “如果皇上不信我的话,那该怎么办?”

    没错,这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所在——怎样说服皇帝。但没有关系,对于这个难题,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别人的话,皇上是不会相信的,但张公公你是唯一例外的人,皇上一定会信你。万一到时情况紧急,皇上不信,请张公公一定记住,决不可后退,必须以死相逼!”

    “公公切记,皇上一旦同意,则立刻派兵行动,绝对不可迟疑,如按此行事,大事必成!”

    杨一清终于说完了,他静静地等待着张永的回答。

    在一阵令人难以忍受的寂静后,枯坐沉思的张永突然站了起来,发出了一声怒吼:

    “豁出去了!我干!这条命老子不要了!”

    [637]

    此时,京城的刘瑾正洋洋自得,他没有想到,叛乱竟然如此快就被平定,当然了,在报功的奏折上,只有他的名字。而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打算顺便走个后门,给自己的哥哥封个官,就给他个都督同知吧。

    可惜的是,他哥哥没福气当官,干了两天就死了。

    刘瑾十分悲痛,他决定为哥哥办一个规模宏大的葬礼,安排文武百官都来参加,为自己的哥哥送葬。

    这一举动用俗话来讲,就是死了还要再威风一把!

    为了保证葬礼顺利进行,刘瑾反复考虑了举行仪式的日期,终于选定了一个他理想中的黄道吉日:

    正德五年(1510)八月十五日

    这确实是一个黄道吉日,但并不适合出丧,而是除j!

    这之后的日子,刘瑾和他的部下日夜劳碌,为葬礼的顺利举行做好了准备,只等待着约定日子的到来。

    八月十五日晴

    天气是如此的适宜,刘瑾正感叹着上天的眷顾,一群骑马的人却已来到了德胜门。

    张永到了,他从宁夏出发,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京城,在这个关键的日子。

    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疑虑和顾忌,因为就在密谋后的那个清晨,临走时,杨一清向他交出了所有的底牌。

    “杨先生,我此去即使能够说服皇上,你有把握一定能致刘瑾于死地吗?”

    这意思很明白,我豁出命去干,但你也要把你的后台说清楚,万一你是皮包公司,个体经营,兄弟我就算牺牲了也是无济于事的。

    杨一清笑了:

    “张公公尽管放心,刘瑾一旦失势,到时自然有人找你,十日内必杀刘瑾!”

    张永松了口气,拍马准备走人,杨一清却拦住了他。

    “张公公准备如何向皇上告状?”

    “朱寘鐇的反叛告示足够了。”

    杨一清却摇了摇头,从自己的衣袖里拿出一份文书:

    “那个是不行的,用我这个吧。”

    张永好奇地打开了文书,一看之下不禁目瞪口呆。这份文书上不但列明了刘瑾的所有罪状,还有各种证据列举,细细一数,竟然有十七条!而且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实在是一篇难得好文章。

    他倒抽一口凉气,看着泰然自若的杨一清,不再多言,收好了文书,掉转马头就此上路。

    娘的,读书人真是惹不起啊!

    [638]

    夜宴(晚饭)

    张永准备进城,闻讯赶来的一帮人却拦住了他,原来刘瑾得知此事,十分慌张,对危险即将到来的的预感帮助了他,他立刻下令,张永改日入城,今天的葬礼如期举行。

    可他太小看张永了,对这些阻拦者,张永的答复非常简单明了——马鞭。

    “刘瑾老子都不放在眼里,你们算是什么东西,竟敢挡路!?”

    张公公一边打一边骂,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进了城。没人再敢上前阻拦。

    刘瑾听说之后,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垂头丧气地告诉手下人,葬礼延期举行,改在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

    其实刘瑾大可不必铺张浪费,他也就只能混到八月十五了,节约起见,他的丧事可以和他兄弟一起办。

    张永将捷报上奏给了皇帝,朱厚照十分高兴,立刻吩咐手下准备酒宴,晚上他要请张永吃饭,当然了,刘瑾也要在一旁作陪。

    张永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没有去找朱老大闲聊,却回到了自己的住处,静静地坐在床上,闭目养神,等待着夜晚的来临。

    今晚,就是今晚,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

    一股不祥的预感缠绕着刘瑾,他虽然文化不高,却也是个聪明人,张永早不来迟不来,偏偏今天来,一定有问题。

    但他能干什么呢?

    向皇帝告状?还是派人暗算?

    刘瑾想了很久,对这个两个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了自己的准备,他相信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

    然后他自信十足地去参加了晚宴。

    较量正式拉开序幕。

    晚宴开始,由朱厚照宣读嘉奖令,他表扬了张永无私为国的精神,夸奖了他的显赫战功,当然,他也不忘夸奖刘瑾先生的后勤工作做得好。

    两边夸完,话也说完了,开始干正事——吃饭。

    朱厚照只管喝酒,刘瑾心神不宁地看着张永,张永却不看他,只顾着低头大吃。

    不久更为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众人歌舞升平,你来我往,很快就有人不省人事,张永似乎情绪很高,也喝了很多酒,而刘瑾却滴酒不沾,他似乎对宴会没有任何兴趣,只是死死盯着张永。

    宴会进行到深夜,朱厚照还没有尽兴,这位仁兄还要接着喝酒作乐,张永似乎也很高兴,陪着朱厚照喝,刘瑾不喝酒,却也不走。

    这正是他的策略,只要看住张永,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就能暂时控制局势。

    但很快刘瑾就发现,自己不能不走了。

    [639]

    我明天还要去送葬啊!

    看这样子,一时半会儿是散不了了,总不能一直呆在这里,陪着这二位兄弟玩通宵吧。

    于是他终于起身告辞,征得朱厚照的同意后,刘瑾看着喝得烂醉的张永,放心地离开了这里。

    但在走之前,他吩咐手下办了一件事情:加派兵力,全城宵禁,严禁任何部队调动!

    这就是刘瑾的万全之策,堵住张永的嘴,看住张永的兵,过两天,就收拾张永本人。

    可是刘瑾失算了。他不知道,其实在这场混乱的酒宴上,张永也一直暗中注视着他。因为在这个夜晚,有一场真正的好戏,从他离开宴会的那一刻起,才刚刚开演。

    张永等待了很久,当他发现刘瑾不吃不喝,只是呆呆看着自己时,就已经明白了这位老兄的打算——今天跟你耗上了。

    那就耗吧,看看到底谁怕谁!

    在酒宴上行为失态的他,终于麻痹了刘瑾的神经,当他看见刘瑾走出大门后,那醉眼惺忪的神态立刻荡然无存,所有的智慧和勇气一瞬间都回到了他的身上。

    动手的机会到了!

    “陛下,我有机密奏报!”

    拼死一博!

    喝得七荤八素的朱厚照被这声大喊吓了一跳,他好奇地看着跪倒在地的张永,打开了那封杨一清起草的文书。

    文书上的罪名大致包括企图谋反,私养武士,私藏兵器,激起兵变等等,反正是那条死得快往哪条上靠,

    看见朱厚照认真地看着文书,跪在下面的张永顿时感到一阵狂喜,如此罪名,还怕整不倒你!

    可他等了很久,却一直没有任何回音。

    张永纳闷地抬起头,发现那封文书已经被放在一旁,朱厚照的手中又端起了酒杯。

    朱厚照发现张永看着自己,便笑了笑,说了几句话,也算给了张永一个答复。

    这是一个载入史书的答复,也是一个让张永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答复。

    “这些事情不去管它了,改天再说,接着喝酒吧!”

    事前,张永已经对朱厚照的反应预想了很久,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等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答复!

    张永怀疑自己听错了,可当他看见自斟自饮的朱厚照时,才确知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处境!

    话已经说出口了,宫中到处都是刘瑾的耳目,明天一早,这番话就会传到刘瑾的耳朵里,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所!

    怎么办?!怎么办?!

    [640]

    张永终于慌乱了,他浑身都开始颤抖,

    电子书下载shubao2